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

风险社会的概念在三个参照领域内带来了划时代的、系统性转变。

首先是现代工业社会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化完全确立后这些资源逐渐消失了;其次是社会与其自身所产生的、超越了社会对安全的理解范围的威胁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人们一旦意识到这些威胁和问题的存在,就很可能动摇旧社会秩序的根本假设。

第三,工业社会文化中的集体的或具体团体的意义之源(比如阶级意识或进步信念) 正在枯竭、失去魅力。

与贝克相比,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他对制度性风险的强调,另一个是他分析了风险社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社会中的风险不断,更重要的是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风险社会是关注人类未来的社会。

(徐艳晴-p32)风险社会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众多社会现代化努力方向的工业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社会,如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核污染、电子污染等)、环境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震荡等等,一旦发生,就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这些作为现代性本身后果的诸多社会风险也同样是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所同样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的汶川地震、舟曲的泥石流、南方雪灾以及去年的海南的4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等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抵抗突发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启发我们政府及社会组织要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在实践中,要求政府及社会做好灾害的应急预警和预防,做好自然灾害前的应急动员工作。

(徐艳晴-p34)。

吉登斯全球风险社会理论解读与评述

吉登斯全球风险社会理论解读与评述
rs o it h o 。 i h h s n e te l i o tn h o ei a au .Bu t t e s me tme, ik s ce v t e r wh c a a xr mey mp ra t t e r tc l v l e y t a h a i we
第4 5卷第 1 期
21 02科学版 ) Ju a o agi om lU i ri ( oi cecs orl f i x N r a n esy Sc Sine) n Jn v t l a
Vo . 5 No 1 1 4 . F b2 2 e . 01
s o l s e f l w r fa s re f i t t n ft e t e r . h u d a o b u l a a e o e so mi i s o h o l y i l ao h y
K e o d Gi d ns rs o i t rv e y w r s: d e ; k s cey;e iw i
吉登斯全 球风 险社会理论解读与评述
蒯 正 明
( 温州 大学 马克思 主义研究所 , 浙江 温州 353 2 05)
摘要: 当代全球化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 实。全球化影响 和播撒 不只是停 留在 经济和 国际 交往层 面上 , 它还 表现 为风险的全球化 , 种风险犹如悬在人类 头顶 的达摩 克利 斯之剑 , 各 造就 了一个风 险的世 界、 失控的世界 。
对此 , 吉登斯 用一个新 的现代化 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来解答风险全球化的动 因、 象 , 景 并提 出了应对全 球风 险社会 的思路 , 形成 了较 为完整的全球风险社会理论 , 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价值 , 同时我们也应该 清醒 但 认识到 它还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 。 关键词 : 吉登斯 ; 险社会 ; 风 评述 中图分类号 : 5 D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59 2 1 ) l 0 9— 7 10 7 ( O2 O 一02 0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为灾难不断发生,使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潜在风险,风险问题由此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主题。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都归因于“人为风险”的扩大,这些人为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或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等,它们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人为风险”。

1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一、风险与社会风险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在西方文化中,英语词典将风险(Risk)解释为危险的潜在性或财产和价值的损失(the potential for danger or loss of an asset)。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从词源的分析中认为风险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贝克与吉登斯一样,将风险视为一个现代概念,认为风险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用以刻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一个概念。

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的特征: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对风险的把握和预见就不可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风险是一个预期性概念,客观存在的损失性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因而风险就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损失性揭示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

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_吉登斯_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

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_吉登斯_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

社会哲学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田 国 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突飞猛进,指向启蒙运动基础的、围绕着现代性问题进行的思考和讨论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

其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世界风险社会理论 异军突起。

运用风险社会视角深思并反省中国社会的未来道路,观察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走向,不失为一种冷静的、理性的、深刻的反思方式。

但是,多数学者关注的是风险社会对个体生存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而对其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则着墨不多。

本文强调风险社会具有双重特征,并特别关注风险社会对当代中国人个体生存的积极意义。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风险(risk)一词源于西班牙的航海术语,本意指冒险和危险。

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克对风险概念进行了精心的推敲,拓宽了理解风险的视野。

首先,风险是安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贝克指出, 对风险的谈论开始于当潜在的灾难发生时我们对自己的安全不再相信 的地方。

风险的概念因此刻画出了安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特有的、中间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对具有威胁性的风险的认识决定了思想和行为。

(贝克,2004年,第175页)风险指涉的是一种特殊的现实状态可能永不但也可能 ,不再信任(安全)但尚未毁坏(灾难)。

风险是一种现实,但它不是全然本体论意义上的,必须有认识论的参与,也就是说人们需要以一种建构主义的思维方式思考风险。

其次,风险是一种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方式。

很多时候,风险并不在眼前和当下,而是某些发生在将来的可能性。

风险成为一种驱赶人的力量,风险思维强迫人们活在未来,因为风险都是预见性的,是可能在未来影响人们生活的,使得生活在现在的人们不得不去考虑它的影响,甚至提前作出准备,以防不测。

再次,风险是事实声明与价值声明的混合评估。

风险声明既不仅仅是真实的声明又不仅仅是价值的声明。

相反,它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基于两者之间的某些物, 风险直接和间接与文化定义及一种可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生活标准相联系。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从“第三条道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种平衡。既要 追求科技进步和全球发展,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创新思 维,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条道 路上,我们要人类的福祉,同时也要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在解决现代性问 题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同时也要人类 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人 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 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现代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探讨现代性 的问题和探讨方向,以期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参考。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带来了诸多变革,如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然而,这些变革 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现代化的弊端不可忽视。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其次,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冲击, 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此外,科技发展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们的担忧,如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信息泛滥带来的隐私泄露等。
然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随 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个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压 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 未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公共部门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建 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风险社会:何以可能--兼论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何以可能--兼论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参照体 ,甚 至在序言 中贝克也没有对这一
建构有所保 留: 风 险社会 来源于 工业社会 ,
工业社会 发展 的内在矛盾 ,即 自反性导致
了风 险社会 , “ 在 风险社会 中, 现代 性原则 从工 业社会里 的分离和限制状态之 中被救
赎 了出来 ” 。在贝克看来 ,“ 阶级社会 ”和
“ 工业社会 ”标志着 同一 内涵 。“ 是 围绕着 社会生产 的财 富 ̄ : l l ' f - , - 7 通 过社 会中不平等的
念 从八个方面来表述 :既不 是毁 灭也 不是
在认识 这一概念时 ,仅仅看到 了 “ 风 险” , 而忽略 了 “ 社会 ” ( 虽然风 险概念是风 险社 会理论 的基础 ) , 在 引用这一概念和理论 用 来解释 和分 析社会现象 时,更 多关注的是 其 “ 风险面” 。尤其是 在国内 , 大 多数学者
为所 谓风险社会 ,更 多的是 由于个人心理 焦虑所 造成的 ,而德国人在此方面尤 为严
重 ,因此所谓风险社会也就成 了 “ 焦虑社
会 ”的代 名词 ,带有浓厚的 巴伐利亚色彩 或者 德国中心 主义。 E n g l e 和S t r a s s e r 则认
为, “ 风险社会 的错误在于其假设 , 这一假
两方面来入手。从主观层面看 ,有学者认
贝 克 风 险 社 会 理 论 及 其 不 足 学者在解读 这一概念 时更 多的是建 立在 自 与 批 判 己的 “ 二度 解释”基础上 。这就使许 多人
当贝克提 出风 险社会概念时 ,其 自身 理论 功底 的不足也 就显 露无遗 ,“ 不可讳 言 ,德 国社会 学的 中生代新秀贝克在纯粹 理论 的基 础上不如他的前辈哈贝马斯 、卢 曼 ……这 是他 发展 另一个现代性理论 的障 碍”( 胡 正光 ,2 Q 0 3 o在其代表作 《 风险 社会 》一 书中 ,除 了一些具体现象 的描述 和一些颇有启发性 的概念 , 如风 险社会 、 有 组织 的不 负责任外 ,整个论述的体系混乱 不堪 , 以至于在风 险社会概念 的阐述 中 , 对 如此重要 的概念都 没有 明确 的定义 ,这也 引起 了很 多学 者的批评 ,为 了弥补这一缺 憾 ,贝克也在 多篇论 文 中对风险社会 的概 念 重新做解释 ,并逐渐 把风险 ( 社会 )概

10.风险社会理论

10.风险社会理论

10.风险社会主义理论“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风险社会及其特征1.风险社会的内涵“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提出来的。

20年来不断发展,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景象。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实际上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现今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结果。

(风险社会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中风险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们需要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关注人类未来,尤其是规避人为风险和追求安全的社会。

“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但也需要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

”)2.风险社会的特征这个被称作“风险社会”的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风险危害的全球性近些年来,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既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孕育着许多风险和考验。

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其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风险性,从而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冲突点与始发点往往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生活在远离风险源头的地方,有时也难以幸免被风险冲击而不得不承受风险的考验。

(2)风险形成的人为性贝克认为,风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的一种反映,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人为因素日益渗透到风险之中,成为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人为引发的风险也促进了风险社会的到来。

风险社会:可能及其可为的逻辑思考——兼论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可能及其可为的逻辑思考——兼论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的虚拟 ” ; 2 . 是有威 胁 的未 来 ,( 始 力来 证 明 。人类 社 会 的发 展 从 理 论 的角度 出发 可 以把它 建 构 为若干 阶 段 ,从现 实 来 看却 是 一个 连续 统 ,理论 也就 成 为 了一种 理念 类 型 ,这就 导致 我 们无 法 绝对 地用 社 会现 象 和 结构 来 与 其 匹配 ; 同 时风 险社 会理 论其 本 身 的特 点 即在 于“ 反事 实性 ” ,带有 一定 的超 前和 预测 内涵 ,因此
为影响当前行为的一个参数; 3 .既是对 事 实也是 对评 价 的陈述 ,它在 “ 数 字 化 的道 德 ”中结合 了起来 ; 4 .控 制或 缺 乏控制 ,就像 在 “ 人 为的不 稳定 ” 中表现 出来 的那 样 ; 5 .认 识 ( 再认 识 )冲突 中表 现 出来 的知 识 或
不知:
【 作 者简 介】 瞿华 ( 1 9 7 8 - )男 ,南 京大 学政 府管 理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南 京信 息 工程大 学 公共管 理 学院教 师
J o u r n a l o f UES TC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Au g . 2 0 1 3 , V o 1 . 1 5 , No . 4
[ 摘 要】 贝克提 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及理论随着一 系列全球 灾难性 事件 的出现而倍受关注。 但这一 概念的最大问题在于缺 少系统性 的理论论证。 吉登斯从其建构的社会学元理论 出发, 运用结构化理论来 分析社 会 转型 中的风 险概念 , 认 为时 空伸延 、 脱 域机 制 和知 识 的反 思性 是现 代社 会 的三 大动 力机 制 。在 这三大动力机制运作 下, 尤其是在反思性 的作用下, 社会发展到 了 “ 传统和 自 然终结”的阶段 , 从 而也

从马克思主义看全球风险社会的实质——从吉登斯的一个批评谈起

从马克思主义看全球风险社会的实质——从吉登斯的一个批评谈起

测的那样。它并没有越来越受我们的控制,而似乎是不受
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
位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 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并不能因为人类生活中存在风险就认为人类生活的社 会是风险社会 , 实际上只要人类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 风险,比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自然风险。当代全球风险社
正如人们用诸如 “ 信息社会” 知识社会” 网络社 、“ 、“ 省 、“ 后工业社会”等名词来指称当代社会一样,在标明 重大特征的意义上,当代社会同时也是风险社会。全球化 的一个重大后果就是人类进人风险社会。1986 年乌尔里希 要深人分析吉登斯的批评 ,首先应了解什么是风险社 会,即吉登斯所谓的 “ 失控的世界”是指什么。对于风险 和风险社会 ,贝克在他的 《 风险社会》 ( 世界风险社会》 、 , 吉登斯在 (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 、( 失控的世界) 、( 现代
我们的控制, 成了一个失控的世界。 ‘ ”]这里, 〔 吉登斯的批
评实际上提出了如何认识风险社会的实质的间题。应 当怎 样看待吉登斯的批评? 这一批评是合理的吗? 马克思主义
又 如何看待风险社会的实质? 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
浅见 。
该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墓金项 目 《 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 05JC720027) 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墓金项 目 《 全球化背 景下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05SJB720009) 的研究成果。
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
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
所经历的 各个时代都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三, +(2〕 + 风险社会 是“ 被制造出 风险” 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来的 [3〕 此前的 社会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林出版社.
吉登斯, 安东尼. (2009). 社会的构成. 北京: 三联
书店.
吉登斯, 安东尼. (2011). 现代性的未来. 北京: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技术失误
02
人为技术的失误或错误是人为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核事故、化
学泄漏等。
社会冲突
03
社会内部的冲突、矛盾和不平等是人为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战
争、社会动荡等。
风险对社会的影响与后果
社会不安
风险的产生常常引发社会的恐慌、 不安和不稳定。
经济损失
风险常常导致经济活动的损失和破 坏,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
批判传统社会学理论
吉登斯认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复杂现象, 因此他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来弥补这一缺陷。
吉登斯的理论背景与思想基础
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理论影响
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受到了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人的理论影响,他吸收了这 些理论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与稳定。
理论局限性与批评
• 局限性与批评: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在解释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时,有时过于宽泛和抽象,难以具有实证 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该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其过于强调现代性带来的风险,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 文化、传统等对风险的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展与建议
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吉登斯的风险理论,探索 风险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权力、不平等等的关联,以及 如何通过实证方法评估和应对风险。同时,对于吉登 斯的理论局限性和批评,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回应。
研究建议
为了完善和发展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建议未来的研究 应结合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对理论进行实证性检 验和修正。同时,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 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化对风险 的理解和研究。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001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是风险社会理论的产生的时代源泉。

由于处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时空分离的特征使得过去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地区之内的风险很容易扩散到全球范围之内,因此风险具有了全球性。

这一扩散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全球化背景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密切相连而造成,国家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风险波及的受害者也因此会更多。

另一方面是由网络技术的发展造成的,信息技术的以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速,从而使得风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急速增长,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

但是,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的基础之上的,导致人类在物质财富极大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危机。

核武器的发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网络信息病毒的出现等等,这些风险正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副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风险无处不在,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它因此构成了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风险思想。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直接使用风险的概念来阐述问题。

但是确包括有大量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的思想源泉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变革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旧的观念和见解以及僵化的关系都渐渐消失。

马克思以前瞻性的眼光预见了资本的发展所带来的破坏。

在生态方面,马克思反对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依赖性。

在经济领域,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很容易引起生产“过剩”的危机,起初,经济危机可能在某一狭窄的的有限范围内发生影响,但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性,经济危机就有可能冲出固定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从而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根除性和逐利性,使得经济风险的发生成为隐患。

现代性后果的疗救策略——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一)

现代性后果的疗救策略——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一)

现代性后果的疗救策略——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风险社会社会运动疗救策略论文摘要:吉登斯认为,断裂性是现代性的首要特征。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监控。

而现代性不断扩张的后果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

通过社会运动的蓬勃兴起、后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以及生活政治的兴起等疗救策略,可以把现代社会的风险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为人类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现实世界。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今社会科学界著名的思想家。

吉登斯早期在批判经典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和常人方法学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理论,试图化解社会学界普遍存在的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

20世纪90年代之后,他转向对现代性的研究,考察了欧洲社会的进程,对现代性问题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现代性及其断裂性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在l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尽管早期的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但“到目前为止,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具体原因,在整个社会科学中,人们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极为肤浅”。

于是“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作为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现代性(其过去的发展和现时的制度形式)又重新出现了。

社会学与现代制度出现之间的关联早已为人们所意识到,但我们直到今天才发现,这些关联不仅比以前所意识到的更为错综复杂,而且,对现代性本质的再思考必须与社会学分析的前提之重新建构并行展开方才有效”。

因此,现代性问题自然就成了社会学话语中的核心议题。

吉登斯指出,断裂性是现代性的首要特征,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是非连续性的。

吉登斯认为现代时期的断裂是一种特殊的“断裂”(discontinuities):“我说的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人类学家。
他是现代社会学领域的知名学
他曾担任过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 长、英国社会学会主席等职务。
吉登斯的理论背景与贡献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是在反思和批判传统工业社会的风险基 础上形成的。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比传统社会更大的 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金融风险的控制
吉登斯认为,金融风险的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 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国 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防范
吉登斯认为,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注重预防和预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金融 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 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自律,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和意外风险。
复杂性和模糊性
现代风险的性质复杂,涉及多个领 域和层面,如环境、经济、政治等 ,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也很难准确把握。
全球性
现代风险往往超越国界,具有全球 性,例如气候变化、疫情等,对整 个世界产生影响。
现代风险的产生原因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能等,这些技术既带来了发展也带 来了潜在的危险。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 性,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
吉登斯的理论框架与主要观点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与风 险、现代性的反思、生活政 治的崛起。
他认为,传统工业社会的安 全体系已经无法应对现代社 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 要建立新的安全体系来应对 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吉登斯是社会学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技术风险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索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最早出现在他于1986年出版的著作《风险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中。

他认为,新时代的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与过去不同,是一种无法预测和控制的风险。

这种技术风险并不是源自于自然灾害或社会变革,而是由先进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主要围绕着两个核心概念:风险和先进技术。

对于风险,吉登斯认为,风险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

它不是自然状态,而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先进技术的概念则涵盖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在社会学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技术风险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

他认为,技术风险更加影响弱势群体,而那些拥有更多资源和权力的群体则可以更好地应对技术风险。

其次,技术风险研究可以构建一个新型的知识体系。

吉登斯认为,技术风险的研究需要涵盖多个领域,需要开创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还需要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

最后,技术风险研究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吉登斯认为,公共政策需要更好地理解技术风险的本质,以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政策。

在环境学上的应用方面,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环境问题常常与新技术密切相关,例如核能、基因工程等领域的技术可能对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

吉登斯认为,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在技术风险的基础上,以此作为制定环境政策的重要依据。

总之,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洞见,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这种思想还为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等领域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不同的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面对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

社会工作面对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

社会工作面对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社会工作面对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本文关键词:社会工作,面对,风险,应对策略,社会社会工作面对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本文简介: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对的危险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早在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就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指出,人们正置身于一个危机和风险的社会中。

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学者大多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发展,社会风险研究社会工作面对风险社会的应对策略本文内容: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对的危险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早在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就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指出,人们正置身于一个危机和风险的社会中。

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学者大多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发展,社会风险研究在中国少了很多话语和空间。

"9▪11"、"非典"、"流感"和动车事故等事件,让中国学界重新正视这一社会现象,风险话语再次走向前台。

如何规避、减少以及分担风险是当前中国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社会工作基于相关社会科学形成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并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开展和探索专业服务的科学方法,体现了预防、治疗和发展的学科特质,在防范和处理危机和风险时将会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思考社会工作的定位与作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鉴于此,笔者在界定风险社会概念和解读中国目前社会风险现状的基础上,引入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思想,探讨社会工作在面对风险社会时应该如何作为,为社会各群体反思中国社会风险提供相关启示,以体现其专业的社会价值。

一、风险社会的理解与中国社会的现状对于什么是风险社会,学术界中的解读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的解读,认为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而导致风险社会的产生;第二种解读角度是从文化意义上出发,认为社会的风险并未增减,只是由于人类对于风险社会认识知识的增加而促使风险社会的出现,主要代表有冯▪普里特威茨的"灾难悖论"理论和拉什的"风险文化"理论;第三种是制度主义的解读,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个阶段,此研究视角以贝克和吉登斯等人为代表。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其次,“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规日益增多”,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再次,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
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准备。
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的统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
(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late 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走向了极端,信任也达到了极端。没有信任以及信任的丝毫移动都会导致现代性后果——灾难的发生。
所以,他说,“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
一是传统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分化”,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这样的国家如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封建帝国等等。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也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而农民牧民只能在乡村居住,这种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国家的控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国家能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吉登斯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
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因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当代社会学理论

当代社会学理论

当代社会学理论1.吉登斯结构-行动二重性理论吉登斯指出,以往的研究大多分别专注于社会生活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并将二者对立起来加以片面论述。

这种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是一种分裂社会,误解人生的思维方式。

只有克服这种二元对立模式,才能正确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展开,不断虚构的社会生活。

因此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主客二元论。

他说:“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这种二元论重新建构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

”吉登斯的观点是:客体主义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这两种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是实存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结构,人们按照原有的结构关系制约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人们不仅可以一起自觉性认识原有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是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

1.人服从结构,结构制约人的行动;2.人创造结构,结构适应行动。

于是,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而且,这两种品格是融合而存的。

由此所谓的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

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2.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在贝克看来,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断裂,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是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现在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式——风险社会。

阶级社会正在不断的向风险社会转变。

与以财富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不同,风险社会的轴心原则是风险的分配,风险生产的逻辑统治着财富生产的逻辑。

风险和财富一样是要分配的东西,但两者所关涉不同的利益分配逻辑。

和财富一样,风险也附着在阶级模式上,只不过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

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

本文试对这一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并驾驭现代社会的“风险”。

(1)风险的概念①含义来源现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家们普遍关注风险问题,并且不少西方学者视风险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吉登斯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而且,“在大多数其他传统文化中也没有风险这个概念”,所以,风险“这个显然非常简单的概念却能说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险呢?吉登斯首先从词源的角度对风险作了一些分析。

他说:“在16和17世纪.风险这个概念似乎已经有了,西方探险家们在开始他们的全世界航海时,他们第一次创造了这个概念。

”而“风险这个词好像是通过西班牙或葡萄牙传人英语中的.原意是指航行到未知的水域”时,“遇到危险或者是触礁”因此,在吉登斯看来,风险原本是资本主义早期商贸航行的一个术语,意指遇上危险或触礁。

风险概念起源于现代社会的早期,标志着与过去决裂和面对开放的未来的努力。

吉登斯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没有风险的概念,它暗含着一个企图主动与它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

“换句话说。

风险这个词最早主要是空间方面的含义。

后来,它转向了时间方面。

”“后来这个词就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情况。

”通过这种分析,吉登斯指出,“风险这个概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吉登斯分析了风险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他说:“这个概念的产生是随着人们意识到这一点而产生的。

即未能预期的后果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决定造成的,而不是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神意,也不是不可言喻的上帝的意图。

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去人们对于幸运(命或命运)的想法,并且与宇宙决定论分离。

”②风险与危险、冒险的区别吉登斯在分析风险与冒险、危险的关系中给出了他对风险的理解。

“根据卢曼的分析,风险与危险的差别在于,前者取决于人的决断,它所导致的损害也是由人的决断决定的,而危险则是先于人的行为决定的,是给定的,所导致的损害也是由外在的因素来决定的”他认为,风险所涉及的是对未来危害的积极评估,危险/危害能够控制,也能够保险;然而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无从体验、也无法依据传统的时间序列来估计。

那么,风险与危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总体上来看.吉登斯认为,“危险与风险密切相关但又不尽相同。

这种区别并不取决于个人在考虑或采取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时是否会有意识地权衡各种选择。

准确地说,风险意味着危险(但并不一定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危险。

)当某人冒险做某一件事情时,在这里,危险被看成是对预期结果的一种威胁”。

“危险存在于风险环境之中,实际上它也与确定究竟什么是风险有关。

例如,乘坐一条小船跨越大西洋所冒的风险远比乘坐一艘远洋客轮要大,因为前者所包含的危险因素要多得多”。

但另一方面,“风险与冒险或者危险是不同的。

风险指的是在与将来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危险程度。

它只是在将来的社会中被广泛使用——这个社会正好把将来看作是被征服或者被殖民的范围。

风险暗示着一个企图主动与它的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

”③现代世界中的风险类型“正是这一系列风险给现代性以一种失控的毁灭性力量的感觉。

并使我们内心充满了本体的不安全感”。

那么,这一系列的风险具体包括哪些类型呢?吉登斯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此进行了划分。

有以下几种说法:两种: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或人为风险)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演进,风险概念也逐渐从最初对地理空间的探索转移到对时间的探索。

这种以时间序列为依据来做出估计的风险,吉登斯称之为外部风险(externalrisk)。

它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或社会现象是否发生及其对人类的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是否造成损失和损失程度的客观不确定性。

外部风险也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带来的风险。

随着人类自身知识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量的扩大,一种新的风险形式出现了,吉登斯把它称为是“人力制造出来的风险”或简称“人造风险”(manufacturedrisk),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如全球变暖有关的环境问题。

它是人们以往并没有体验到的,也是无法依据传统的时间序列作出估计的。

吉登斯认为:我们所面对的最令人不安的威胁是那种)人为风险,它们来源于科学与技术的不受限制的推进。

在工业化前两百年里,外部风险占主导地位,但在自然和传统终结之后,人为风险渐发展成为主导的风险。

相较于外部风险,人为风险的三个不同特点,一是人为风险是启蒙运动引发的发展所导致的,是现代制度长期成熟的结果,是人类对社会条件和自然干预的结果;二是其发生以及影响更加无法预测;三是后果严重的风险是全球性的。

吉登斯认为:“我们所面对的最令人不安的威胁是那种‘人造风险’,它们来源于科学与技术的不受限制的推进。

科学理应使世界的可预测性增强,但与此同时,科学已造成新的不确定性———其中许多具有全球性,对这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我们基本上无法用以往的经验来消除。

”也许因为“风险不只是个人的行动。

有一些共同影响着许许多多个体的‘风险环境’。

举例来说.它们潜在地影响着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生态变化或核战争便是如此。

”吉登斯认为.他“不能同意卢曼‘不行动也就无风险’(换言之,不冒险也就什么也不会失去)的观点。

不行动经常也有风险,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有一些风险是我们大家都必须面对的。

诸如生态灾变、核战争,等等”。

吉登斯认为,区别二者的最好办法是,外部风险中,我们更多担心自然对我们怎么样,而在被制造出来的风险中。

人们更多地担心我们对自然所做的。

在所有传统文化中、在工业社会中以及直到今天,人类担心的都是来自外部的风险,而在某个时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最近),外部风险所占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了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占主要地位。

另外,吉登斯认为,外部风险具有广泛的可预料性,是能够精细地计算的,可以通过保险来防范的;而人为风险,人们实际上往往并不知道风险是什么,就更不用说从概率表的角度来对它们加以精确计算了。

三种:现代性完全改变了日常社会生活的实质。

必然影响到我们经历中最为个人化的方面。

在个人体验中,对一定形式的社会和技术构架的可靠性的信任之中,混杂着躁动、预期、失望的情感、焦虑,交织进自我认同的核心。

吉登斯认为,社会制度性危机必定会引起个人生活领域的焦虑和不安。

人类在制造风险的同时却使自己陷入了风险的两难困境:联合与分裂。

时空伸延使远距离发生的事或抽象系统的知识融人到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中,然而,面对选择的多样性,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总会有差距。

导致个人安全感的丧失:无力感与占有。

个人面对现代社会提供的丰富的生活策略感到困惑与无力抉择,然而,对抽象系统信任又产生了让人占有新事物的机遇;权威与不确定性。

传统的颠覆使从前亲属制度和地方社区的权威统统丢失,日常生活的不可预期性和不可控制性,又让专家系统的权威岌岌可危。

四种:吉登斯认为,在四种主要的情况下,人类面临着来自人为不确定性扩展的高风险。

每一个都符合现代性的制度维度。

第一种涉及现代社会发展对世界生态体系的冲击,第二种危机涉及大规模贫困的发展——被描述为“贫困大毁灭”,世界人口的20%以上生活在绝对贫困的条件下,不能正常地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危机的第三个来源是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的普遍存在,以及集体暴力可能性隐约可见的情况等;全球危机的第四个来源涉及对民主权利的大规模压制“以及哪怕是自己一小部分潜能都无法开发的人数的增加。

”或者说,现代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经济的两极分化、生态的威胁、对民主权利的否定和大规模战争的威胁四类。

七种:风险的客观分布(七种说中的前四个)与风险体验(七种说中的后三个)“为更详细地观察现代性更具体的风险景象’’,吉登斯认为.“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来勾画它:一方面,从风险的客观分布状况的改变来看,表现为:1、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例如,核战争构成的对人类生存的威胁:2、突发事件不断增长意义上的风险的全球化,这些事件影响着每一个人(或至少,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多数人),如全球化劳动分工的变化;3、来自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人类的知识进入到物质环境:4、影响着千百万人生活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环境的发展:例如,投资市场;另一方面,从风险的经验或对风险观念的理解的改变来看,又表现为5、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风险中的‘知识鸿沟’不可能被宗教或巫术知识转变为‘确定性’;6、分布趋于均匀的风险意识:我们共同面对的许多危险已为广大的公众所了解;7、对专业知识局限性的意识:就采用专家原则的后果来看,没有任何一种专家系统能够称为全能的专家。

”西方学者一般是把这种风险的含义概括为三个层面:即技术学上的风险计算、对生态危机的社会意识和当今社会政治的风险性质。

④风险的两个维度:风险强度和风险环境吉登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不仅“风险强度”空前加剧了,而且“风险环境”也空前扩张了。

就风险强度而言,核战争的可能性、生态灾难、不可遏制的人口爆炸、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当然也包括不断出现的民族与宗教冲突和国际恐怖主义,以及其他潜在的全球性灾难,都在每个人面前勾画出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危险前景,其中潜在的最直接和最可怕的危险就是核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