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动态与建模-于兴河
0fm
储层建模Reservoir Modeling 吴胜和金振奎黄沧钿陈崇河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内容提要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储层建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从提高建模精度的角度出发,强调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地质概念模式约束建模过程,倡导等时建模、成因控制相建模以及相控建模的基本原则,并系统地介绍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的基本原理、各种方法技术及其地质适用性,从实用出发系统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储层建模的主要软件。
本书可供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地质及油藏工程等工作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油气地质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前言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研究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这是储层研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
科学的油藏评价、油藏工程管理以及三维油藏模拟均要求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即储层属性的三维定量分布模型。
储层三维建模是国外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储层表征新领域。
十多年来,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数学地质及计算机工作者致力于发展各种建模方法特别是各种随机模拟方法,而储层地质工作者则研究各种建模方法的地质适用性,并力求改进方法以建立符合地质实际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
本书作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储层建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对多种油气储层类型,包括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正常三角洲、滨岸相、潮坪相等储层进行过三维建模研究,并与美国、挪威、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相关专家进行广泛的交流。
为了使更多的油气地质工作者了解并掌握储层建模方法并切实应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实际,有必要系统介绍储层建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储层建模概论,介绍储层建模的目的意义、储层模型类型、储层建模流程及建模策略,论述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等时建模、成因控制储层相建模以及相控建模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储层地质模式,介绍三维储层建模所必须了解的各种沉积环境的储层结构模式;第三章确定性建模技术,介绍三种主要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即储层地震地层学方法、储层沉积学方法及地质统计学克里格方法;第四章随机建模技术,介绍了随机模拟的基本原理、算法和随机模型,以及主要的随机模拟方法及其地质适用性,包括标点过程、序贯高斯模拟、截断高斯模拟、序贯指示模拟、分形模拟等;第五章储层建模软件,介绍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储层建模软件。
应用沉积学-碎屑岩部分(于兴河教授)
1984年,A.D.Miall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等 研究内容的综合,主要回答盆地的古地理演化问题,并出版了《沉积盆地分 析原理》一书。
1983年,W.E.Galloway出版了《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同年R.A. Davis著出了《沉积体系》。
研究不同类型盆地沉积作用及演化规律,是解决构造与沉积作用间关系
正是由于以上特色,这个时期,不少国际著名学者对自已 前期所著出的专著和教科书进行修订,出第二或三版;如:
H.G.Reading主编的“相和沉积环境”(1986年第二 版);
R.G.Walker的“相模式”(1986年第二版);
H.E.Reineek等编“陆源碎屑沉积环境”(80年第二版);
R.C.Selley著“沉积学导论”(1982年第二版)和“古 代沉积环境”(1978年第二版,1985年第三版);
因而,近代沉积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沉积岩石学单学科的研究为主题,探
讨各种常规沉积岩的形成机理。
Bill Yu
第二节 现代沉积学的发展与特色
——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21世纪初叶),即经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的沉积学的发展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一、基本成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④重力流的认识进入了颗粒支撑机理的解释与分类;
⑤将沉积学的理论应于各类沉积矿产的勘探与开发。
油气、煤、铜、金刚石、水晶、铂、铝铀矿、黄金、稀土矿、
膏盐、钾盐、气水合物等。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1、风暴沉积
1975年,J.C.Harms发现了丘状交错层理——风暴事件的标志性层 理类型,尽管丘状交错层理广泛形成于近滨——陆架之间(Duke,1985) ,但在河口湾、潮坪以及三角洲边缘环境(Burgeols,1980)乃至深水浊积 岩中也发现了丘状交错层理;因此,必须将丘状交错层理和其它代表风暴事 件的各种标志进行综合来判别。同时,R.H.Dott(1983,1988)在提出 幕式沉积(Episodic Sedimentation)的概念时指出,在某一环境中可以有一 种平均状况或均衡状态,同时存在离开平均状况的偏异。以近岸风浪带沉积 为例,正偏离可以产生风暴沉积,负偏离则产生无沉积或硬底。
油藏地质建模技术
浅谈油藏地质建模技术【摘要】油藏地质建模技术是油田地质研究的重要方面,为油田有效开采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对油藏地质建模技术的概述,介绍了油藏评价和描述两方面的建模技术。
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地质建模的实用性,提出了重要的方法和策略并分别进行了具体说明。
最后提出了油藏地质建模的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摘要】油田油藏地质建模随机建模建模策略1 油藏地质建模技术概述近几年来,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成为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成分。
地质建模能够完成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过程以及定量表征和刻画储集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从而为研究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行了预测,以便为适当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以下从油藏描述和评价角度进行建模技术的概述。
1.1 油藏评价建模技术油田开发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由于不同时期开发程度不同,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呈现阶段性开发过程。
一般把油田开发分为油藏评价阶段、设计实施阶段和管理调整阶段三个阶段。
其中油藏评价阶段开始于油田油气流被发现,止于油田开发可行性研究。
储层地质油藏评价阶段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开发可行性研究。
具体资料包括圈定储层面积、落实储量和评价油藏特征,从而建立储层的概念模型。
在资料充足,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建立三维储层非均质性模型,通过切片来获得分别反映储层层间差异、非均质性和储层平面连续性的剖面层间、剖面层内、平面三类储层概念模型。
1.2 油藏描述建模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油藏描述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综合评价油气藏的技术。
作为一种基本工作,它贯穿于油田开发各个阶段。
其必要性表现在:(1)随着对已开发和在开发大油田认识和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待开发油田的特征愈发复杂;(2)目前全世界许多大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中后期开采阶段,开发难度较大,采用地质建模技术能够逐渐认识油藏分布规律,提高开采率。
实施油藏描述建模技术,要求石油地质工作者掌握油藏的各种参数及其分布,揭露地下储层特征,为油藏评价、油藏数值模拟与方案优化提供了必要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提高勘探效益。
油气储层地质学ppt-于兴河
9
第二节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三、H.H.Haldorsen分类(1983)
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及储集
体的孔隙特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
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
四种类型:
z 微 观 非 均 质 性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ies) , 即 孔 隙 和 砂颗粒规模。
z 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的目的:
将储层各种属性的定性描述转化为油田开发的定量指标, 更好地为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服务。
z 非均质性研究与储层建模的关系:
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分类、描述和分析,本身就是储层模 型化的过程。
March 5, 2009
7
第二节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Bill Yu
一、Pettijohn的分类
March 5, 2009
3
第一节 概念与主要影响因素 Bill Yu
广义上讲: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各向异性—— Anisotropies)和各种内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作用: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储量、分布规律与布井位置; 后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方式(如波及系 数)以及剩余油的分布。
均质韵律或无韵律:颗粒粒度 在垂向上无变化或无规律。
复正间反间合反细正粗反正复。复。合合韵韵韵律律律:::反正上上韵、、律下下的粗细叠,,置中中。
March 5, 2009
14
第三节 宏观非均质性的研究
Bill Yu
(二)沉积构造
z 层理是一种主要的原生沉积构造。可以通过研究各种层理的纹层产 状、组合关系及分布规律,来分析由此而引起的渗透率的方向性。
Ⅱ级—— 层间规模 层规模100m×100m
Chapter 1储层沉积学的形成发展与趋势
10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第一章
二、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
储层沉积学是应用各种资料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体所形成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分 析与确定储层的地质信息,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果的综合性科学。即是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试 井等资料和各种储层测试手段,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以油气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分析和预测油气储层 不同层次的非均质性特征为内容,以提高油田勘探与开发的效果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
砂体几何形态和展布规律、泥质夹层的频率及大小,物性空间分布的可变性、模拟参数的确定和流体运
动等方面。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储层两大特性的空间分布——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为最大限度提高勘探
效率与采收率服务。
四)异同点
从定义上来看,油藏描述与储层表征两者之间具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实际工作,人们有时又将 其作为同义语来使用。大多数人认为油藏描述的重点是地球物理的方法和对实际油藏各种特征的具体描 述。其描述内容除了储层本身外,还包括流体的特征与油藏类型等。而储层表征的重点则是定性研究和 定量表征储层本身的两大地质特性。前者以油藏的地质特征描述为主,强调静态研究与所采用的技术方 法;而后者则以储层两大特性的研究和成因解释为主,强调定量与形成的动态过程。
学科基础
①沉积学 ②石油地质学 ③油层物理学 ④地球物理学 ⑤数学地质 ⑥计算机技术
第二节 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动态、趋势及方法
一、储层研究的地位与面临的挑战
一)从石油工业的技术发展历史来看
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一是钻井技术的改进,提高了钻进的速度与深度,增加 了发现新油气田的机遇。二是地震勘探技术的革新,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光点记录→70 年代的模拟磁 带记录发展到→80 年代的数字磁带记录,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和人机联作等高新解释技术的 涌现,不仅使勘探领域由高勘探区扩大到低勘探区,由浅层走向深层,由露头区转向覆盖区,由寻找构 造圈闭发展到地层和岩性隐蔽圈闭,而且直接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的内部结构、储集性能,如 CCG 的井间地震技术。以上两次技术革命无疑推动了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则是为储层研究 所进行的各种技术革新与创新。近年来,不仅新区和新领域(如深层)的勘探和开发需要研究储层,充 分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试井等资料预测砂体(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展布,寻找隐蔽的地层和 岩性油气藏,而且随着老油田开发井网密度的增加和开发程度的提高,含水饱和度越来越高,需要充分 利用物探、测井、地质等静态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储层的各种地质模型,通过数值 模拟预测剩余油的分布,为开发方案的制定、调整及实施服务,进行三次采油,挖掘潜在的油气资源, 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随着常规储层的不断勘探和开发,要寻找新的战略后备储量,特低渗储层和复杂 特殊储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石油地质和开发地质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致密储层是指孔隙度低、渗透率差的油气储层,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地质特征,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致密储层的勘探和开发已成为石油行业的热点领域。
针对致密储层的动态地质力学建模是一项关键技术,它能够揭示储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行为,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动态地质力学建模,我们可以模拟储层的变形、应力分布和渗流规律,进而预测油气的产量和开采效果。
本文将介绍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探讨如何提高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并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推动致密储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文章结构部分是用来介绍文章的整体组织和内容安排。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简要描述文章的章节和主题,并说明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一个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
我们将简要介绍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明确文章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涵盖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以及两个关键技术。
在2.1节,我们将详细介绍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关概念和基本方法。
在2.2节和2.3节,我们将重点介绍两个关键技术,分别探讨其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
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深入讨论,我们将揭示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核心要点和技术难点。
第三部分是结论,我们将对前面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工程应用前景。
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沉 积 岩 石学
究 194 9 Pettijohn F J
沉积岩(1975 年修订出第三版)
195 0 Tr ask P D
应 用 沉 积作 用
主 要 观点 或 作 用 及 意 义 提出 了“将 今 论古”的 现实 主 义 原 理 开始 了 深 海 沉 积 物 的分 类 与 描 述 提出了 Walther相律;首次使用了“比较岩石学”一词 提出 了 化 学 沉 淀 的 观点
图、沉积 环境的 角 度 探讨 了 海 水 进 退、古 岸 线变 化 、
地层圈 闭的形 成及 其 含 油气 远 景 ;率 先 将 沉 积 学的
理论系统地应用于油气勘探领域;W eeks[13]从石油
地质的角度 研究了影响沉积盆 地形成与 演化的因 素;Krum bein[14]对沉积环境作了定量研究,使用了
的代表 作或文 献发挥着 不可 替代的作 用。作 者从沉
积学及 其相关 学科的文 献入 手,并以 其为主 线,将沉 积学的发展划分为 7 个阶段[4],分析列举了各个时
期的重 要文献 及其 对 沉 积学 发 展 的 贡 献;从 历 史唯
物主义 的角度 来综 观 其 发展 ,进而 展 望 其 未 来 发展
石 灰 岩 的 实 用岩 石 学 分 类 浊积岩 沉 积 相 及 古 地理 教 程 沉积岩石学 沉 积 岩 研 究 方法 沉积岩石学 古 水 流 和 盆 地分 析 碳 酸 岩 的 结 构成 因 分 类
主 要 观 点 或 作 用及 意 义 揭 开 了 浊 流 研 究 的新 篇 章 沉积学作为 沉积 岩石 学发 展的 一 个新 阶 段和 归 宿 ,为 地球 科 学 开 拓 了 一 个 新的 领 域 对 中 国 沉 积 矿 床 的研 究 有 着 巨 大 的 影响 编 制 了 我 国 第 一 部完 整 的 古 地 理 图 集 强 调 了 不 同 沉 积 环境 形 成 的 原 生 构 造特 点 是沉积岩石学达到成熟 阶段的 重要标志,也 是对 半 个 世 纪 以 来 的 沉积 岩 石 学 的 历 史 总结 标 志 着 碳 酸 岩 研 究进 入 了 新 阶 段 提 出 了 著 名 的 鲍 马序 列
储层建模概论详解
★建模步骤
动态数据:
★建模步骤
单井测试数据
单井产吸剖面数据
多井测试数据
生产数据
多井测试数据:
储层连通性信息
----储层建模的硬数据;
流动边界信息
----储层建模的软数据;
储层参数数据
----储层建模的软数据
★数据集成与匹配 深度匹配:深度域与时间域 关系匹配:井眼(地质与测井)
构造数据
构造解释
断层多边形文件 地震层面文件
断层多边形文件
31376.84 31453.35 31544.58 31721.67 31916.72 31993.68 32044.01 32100.14 32145.21 32182.18 32275.69 32305.86 32372.63 32443.14
储层数据
井眼数据 地震数据 动态数据
★建模步骤
井眼数据:
(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
---井间预测的硬数据(hard data)
井模型:砂体(相)、孔隙度、 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数据
★建模步骤
地震数据
----井间预测的软数据(soft data)
连续属性:层速度、波阻抗、 振幅、频率等
离散属性:波形结构等
局限性,关键是掩盖 了油藏的层内非均质 性乃至平面非(储层)
油藏建模可从三维空间上定量地表 征油藏的非均质性,因此,可克服用二 维图件描述三维油藏的局限性。
有利于油田勘探开发工作者进行 合理的油藏评价及开发管理
油藏评价及开发设计阶段
目的: 油藏评价、储量计算、 开发可行性评价、 优化油田开发方案
测井信息与解释
地质信息与解释
地震信息与解释
油藏工程信息与解释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三叠系克上组两类粗粒三角洲的沉积记录差异及其成因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三叠系克上组 两类粗粒三角洲的沉积记录差异及其成因
高 阳 1,2 于兴河2 曾大乾1 姚宗全2 刘文峰3 杨新涛3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Differencesinsedimentaryrecordsofdifferentcoarsegraineddeltas andtheirgenesisintheTriassicUpperKaramayFormation, Hongshanzuiarea,JunggarBasin
GaoYang1,2 YuXingHe2 ZengDaQian1 YaoZongQuan2 LiuWenFeng3 YangXinTao3
摘 要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三叠系克上组存在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这两类粗粒三角洲,其界定在 油气沉积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而基于岩相类型及其垂向组合特征的沉积作用研究,辅以砂体宏观展布规律将 有助于这两类三角洲的判别。红山嘴地区克上组 扇 三 角 洲 以 发 育 各 种 交 错 层 理 砾 岩 相 (Gi、 Gt、 Gp) 与 块 状 砾 岩相 (Gmm、Gcm、Gcs) 为特点,而辫状河三角洲则发育各种砂岩相 (St、Sp、Sm和 Sh等);扇三角洲 6种岩 相组合显示其碎屑流与密度流沉积相对发育,韵律 特 征 不 明 显, 而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的 7种 岩 相 组 合 均 显 示 其 牵 引 流沉积作用更为显著,且正韵律居多;坡度陡、物源足造就了扇三角洲 “砂体发育而分布局限、切 割 叠 置 频 繁 ” 的沉积响应特点,辫状河三角洲则因坡度中等且物 源 供 给 弱 而 具 有 “砂 体 薄 而 广 布、 多 为 孤 立 式 接 触 ” 的 响 应 特点。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课件 (一)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课件 (一)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一门叫做“《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课件”的课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储层构型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由各种不同地层构成的地质单元形成的整体地质结构。
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充分了解地质构造、储层特征及储量分布等重要参数。
在《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课件中,我们首先介绍了储层构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
我们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并结合地球物理信息、岩石学、沉积学等相关知识,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储层构型的形成机理及其特征。
例如:沙岩储层的构型比砂岩储层更加透水性好且具有更高的渗透性,因为沙岩的颗粒更大,空隙度也更大,更适合油气储藏。
其次,该课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储层的表征和建模。
储层表征是其他储层研究工作的基础,简言之,就是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分析储层研究中得到的各类数据,来建立构造、岩性、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等方面的三维数值模型。
而储层建模是在储层表征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储层类型,对储层流体性质、流体流动规律以及地质反演等进行模拟模型的建立,为石油工业调查、勘探、开发和生产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在该课程中,我们还了解了储层结构的细节,包括构造刻画、流体地球化学、碳酸盐岩的孔隙空间结构等。
这些细节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储层构型的形成机理,更准确地把握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出现的挑战。
总之,本次学习让我对储层构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清楚了解了储层表征和建模的基础及其重要性。
对于石油行业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这门课程具有极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在未来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多地震属性同位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方法
多地震属性同位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方法陈建阳;于兴河;李胜利;王彦辉;杨愈;代伟平【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8(029)001【摘要】介绍了多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具体研究思路:首先提取多种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地震属性组合,拟合与井点砂体厚度的相关性,得到砂体厚度的平面分布预测;然后在地质建模软件中,利用变差函数,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进而协同井间砂体厚度分布预测结果,建立三维砂体骨架及属性参数模型,以此定量表征储集层的三维空间分布特性及其非均质性.以大庆杏树岗油田杏56井区为例,指出将多地震属性分析结果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可以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多方面信息,可为充分有效地综合利用多尺度信息提供良好平台.【总页数】3页(P106-108)【作者】陈建阳;于兴河;李胜利;王彦辉;杨愈;代伟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技术质量安全监督中心,山东,东营,257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5;TE112.23【相关文献】1.地震属性在普光气田储层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J], 徐维胜;吴键;秦关2.黄骅坳陷孔南地区三角洲前缘储集层地震属性预测方法 [J], 刘东成;周宗良;王静;宋玉辉;池永红;许惠芳3.同位协同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及应用 [J], 陈建阳;于兴河;李胜利;侯国伟4.基于储集层地质模式用多种地震属性参数预测砂体含油气性 [J], 张勇;宋维琪5.储集层地质评价和油层物理描述及油气藏建模方法研究——评《油气藏开发地质学》 [J], 罗然昊; 李玉容; 王成龙; 时圣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储层相控随机建模技术的约束方法
!!三维地质随机建模技术是近十多年来随着计算 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技术$ 它将地
质统计学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三维图形可视化 技术相结合$ 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 并综合地质理
? 2 @ A ! "B 2 A # , / A " $ $ % C
油气储层相控随机建模技术的约束方法
于兴河! !陈建阳! !张志杰! !李胜利! !侯国伟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能源学院$ 北京 ! $ $ $ S #
$ $ $ $ Y5f . 0 P + / J’ BZ . ( 0 P ( 0 JDB 9M + . P . / K, + / 0 P @ . N 2 P Q / . !4 !M !V !JL5 9 < 7 < ; <
" # S !! ! 积储层进行精细研究和表征
) 地学前缘 ! " # " 于兴河$ 陈建阳$ 张志杰$ 等 # ’ ( ) * +, . / 0 /1 ) 2 0 * . / ) 3 " $ $ % ! "!
论+ 计算机软件和油藏开发实际三方面因素$ 来对沉
, ! # ! !
计算方法$ 通过计算机技术人工合成多个可选的+ 等 概率的和高精度的$ 反映现有参数数据空间分布或 该参数理论分布的模型&亦即对控制点间应用随机 模拟方法给出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或实现&若用观 测的试验数据对模拟过程进行条件限制$ 使得采样 点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同 ! 即忠实于硬数据 " $ 则称 为’ 条件( 模拟$ 否则为非条件模拟& 相控建模是 依 据 沉 积 相 在 时 + 空域的展布特 征对沉积储层 随 机 建 模 进 行 约 束 $ 即以垂向演化 与平面分布 * * *沉 积 模 式 为 蓝 本$ 采用数理统计 学方法 $ 综合应 用 确 定 性 和 随 机 建 模 技 术 定 量 表 征砂体的空间 分 布 $ 并使得物性模型可更加精细 地刻画储层的 非 均 质 性 $ 同时为不确定性评价提 供重要参考依据 & 其核心是从沉积环境的成因角 度来指导建模 过 程 $ 利用沉积相带的平面展布和 垂向演化趋势 来 约 束 建 模 结 果 $ 并将得到的模型 实现与实际的 地 质 研 究 模 型 相 验 证 来 优 选 $ 使得 最终优选的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空 间展布特征 & 大量的油田 开 发 和 生 产 实 践 证 明 $ 沉积微相 的分布规律直接影响着地下流体 ! 油气 " 流动的特 征$ 这是由于沉 积 微 相 制 约 着 砂 体 的 垂 向 叠 置 形 的砂体具有更大的储层物性变异 & 从油田开发中 的各种生产数据 ! 累积产油量 + 累积油水比和突破 时间 " 的分析表明 $ 砂体的物性变异更依赖储层的 结构模型而不 是 岩 石 物 理 参 数 的 统 计 分 布 $ 没有 应用沉积相进行分层次逐步约束的岩性建模与参 数建模 $ 在油藏 管 理 中 或 储 层 开 发 预 测 时 可 能 严 重歪曲储集砂体与储层物性分布的真实性 & 这充 分说明储层物 性 严 格 受 控 制 于 沉 积 微 相 的 分 布 $ 即岩石物 性 变 化 的 方 式 与 沉 积 微 相 类 型 密 切 相 关 & 通常情况下 $ 地下油气储层不可能只是一种 微相 $ 因而合理 的 沉 积 微 相 模 型 是 通 过 相 控 建 模 建立精确储层 物 性 模 型 的 必 要 前 提 & 为 此 $ 要想 致力于改进油 藏 管 理 决 策 $ 就必须研究储层结构 的不确定性 $ 相控建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a)
(b)
(c)
(d)
(e)
March 5, 2009
颗粒
杂基
微孔隙
喉道
孔隙
图 5-4 碎屑岩孔隙喉道的类型示意图(据罗蛰潭、王允诚,1986)
(a)喉道是孔隙的缩小部分;(b)可变断面收缩部分是喉道;(c)片状喉道; (d)弯片状喉道;(e)管束状喉道; 10
三、碳酸盐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Bill Yu
2.裂缝
①构造裂缝:②隐爆裂缝:③成岩裂缝: ④风化裂缝:⑤竖直节理:⑥柱状节理: 按成因火山岩的储集空间还可划分为原生储集空间和次生储集空间两类。
3.孔缝组合类型
各种储集空间多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呈某种组合形式出现。
March 5, 2009
15
March 5, 2009
表 5-2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据赵澄林,1997,以苏北阂桥地区火山岩为例)
括扩大的粒间孔、特大孔、粒内
孔隙。
March 5, 2009
4
二、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Bill Yu
z溶蚀粒内孔隙:指碎屑颗粒内部所含可溶矿物被溶,或沿颗粒解理等易溶 部位发生溶解而成的孔隙。 z溶蚀填隙物内孔隙:指填隙物受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孔隙。 z溶蚀裂缝孔隙:是流体沿岩石裂缝渗流,使缝面两侧岩石发生溶蚀所致。
250μm~0.1μm之间。流体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力的作用,已不能在其
中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微裂
缝和一般砂岩中的孔隙多属这种类型。
(3)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0.2μm,裂缝宽度<0.1μm。在通常温度
和压力条件下,流体在这种孔隙中不能流动;增加温度和压力,也只能引起流体
陆相断陷盆地三角洲相构形要素及其储层地质模型
陆相断陷盆地三角洲相构形要素及其储层地质模型
于兴河;王德发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1997(043)003
【摘要】通过对我国东部断陷盆地现代和古代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三角洲的岩相及砂体的几何形态与成因,进而提出了陆相三角洲沉积的主要构形要素.由于构形要素分析是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关键内容,因此,笔者在所建立的储层地质模型上,分析了其结构类型特点及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真实内涵.
【总页数】7页(P225-231)
【作者】于兴河;王德发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陆相断陷盆地复杂地质模型建立与正演模拟 [J], 韩文功;沈财余
2.储层描述尺度与储层地质模型分级 [J], 姚光庆;马正
3.河流相,三角洲相渗透率平面分布数值抽象地质模型 [J], 俞启泰
4.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青化砭油田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砂岩为例 [J], 冯娟萍;李文厚;欧阳征健;余芳;赵阳
5.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新尝试--以冀东高尚堡沙三段储层模型的建立为例 [J], 彭仕宓;尹志军;李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储层表征与建模》课程
课程名称:《储层表征与建模》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所属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总学时:48学时一、课程简介《储层表征与建模》课程是国家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A+学科)的重要支撑课程,是油气田开发地质领域研究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主要阐述地下非均质储层描述、预测和三维建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储层表征内涵、信息解析与科学思维;②储层构型样式与研究方法;③储层质量差异机理与研究方法;④确定性建模原理与方法;⑤随机建模原理与方法。
采用启发性讲授、实训、研讨、习题、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一)案例名称多元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多学科信息和方法进行地下非均质储层描述、预测和三维建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提升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为终身发展、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掌握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地下地质分析和预测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与信念,使他们成为新时代“铁人精神”的传承者;同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为祖国石油工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遵循“知识、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并重”的课程教学理念,创新形成了一套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
1.思维导引式授课课内理论教学环节实施思维导引式授课。
不同于传统的“单向传递”知识,思维导引式授课是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测试结果构建问题链,进行层层递进的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进行互动交流,得到合理认识,融知识建构与思维训练于一体,提升创新意识和高阶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ll-15
Well-16 Well-20
Well-24
Well-24
Bill Yu
Bill Yu
四)沉积相模式的四点基本作用
①在对比中起到标准的作用; ②观察中起到提纲与指导的作用; ③新区勘探起到预测作用,开发中起到指 导方案实施的作用; ④水动力解释中起到基础理论作用。
Bill Yu
讲课提纲
讲课提纲
一、地学思维与沉积学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级油公司近40年发展战略 三、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特点和作用 四、当前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挑战 五、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的有机结合 七、相控储层建模的科学约束方法
Bill Yu
油气勘探开发的四大特点
1、经济活动:
①地位——石油工业; ②目的—— 发现与探明;③任务——增 储上产。
3、从挖掘新的储量所面临的挑战
1986年与1998年的世界石油价格暴跌刺激了整个石油工业 来降低成本。大多数有远景的低勘探成熟含油气盆地都处于勘 探费用较高的边远地区,油气勘探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致 使世界上主要产油国把重点转向勘探成熟区和对已开发油田中 挖掘增储上产的潜力。据美国经济地质局的最新估计,除阿拉 斯加州以外,美国陆上已开发的储量中,通过加密钻井、扩边 或油井的重新完井可以得到增补的石油可采储量约800亿桶 (约114亿吨),天然气约5.1万亿立方米。然而,挖掘这部分 储量遇到了两个新的挑战: 一是必须更精确地描述储层特征,按油藏规模描述砂体的 连续性、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及岩石内部微观特征等。 二是改善或提高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手段,包括储层的静 态和动态特征。 Bill Yu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开展储层表征及建模研究。
讲课提纲
一、地学思维与沉积学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级油公司近40年发展战略 三、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特点和作用 四、当前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挑战 五、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的有机结合 七、相控储层建模的科学约束方法
Bill Yu
一)油气储层研究的地位面临的挑战
1、从石油工业的技术发展历史来看
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 一是钻井技术的改进,提高了钻进的速度与深度,增加 了发现新油气田的机遇。 二是地震勘探技术的革新,从20世纪60年代的光点记录 →70年代的模拟磁带记录发展到→80年代的数字磁带记录, 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和人机联作等高新解释技术的涌 现,不仅使勘探领域由高勘探区扩大到低勘探区,而且直接利 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的内部结构、储集性能,如CCG的井间地 震技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四维地震与测井,从静态走 向了真正的动态。 第三次技术革命则是为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所进行的各 种技术革新与创新。 Bill Yu
生 产 效 率
高油价 扩规模 看盆洼 定构造 找规律
低油价 控投资 减人员 全研究 建理论
变油价 增投资 降成本 重技术 细研究
看油价 重投资 多学科 抓信息 大合作
数据集成 资源集成 专业集成 部门集成 企业集成 70年代
优势集成、资源共享 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多学科交叉与渗透 有所为,有所不为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 Bill Yu
二)油气藏勘探开发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①勘探开发理论,尤其是思路滞后于勘探开发技术? ②对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缺乏系统的认识;如何找? ③如何对隐蔽油气藏进行预测?或确定隐蔽油气藏的关键图件是 什么?
三)勘探实现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砂体与储集体形成的主控因素? ②圈闭形成要素与油气藏控油条件? ③富油条件与油气藏分布规律? Bill Yu
1992~2000年的年需求增长量1.3%,2000~2010年的需求增长量为10%
Bill Yu
6、从我国油气工业战略与发展需求来看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急需,致 使我国目前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战略方针已较前一段时期(80 年代早期)发生了重大变化:总体方针是:①“开发西部、稳住 东部”;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 ③研究重点“勘探与开发并举”、“从浅层走向深层”、“从浅海走 向深海”、“从国内走向国际”。 由此可见,在今后10~20年中我国的石油地质研究中心将 是:①以增储(主要是可采储量)上产为目的;②大力开展二 次或三次采油;③寻找深层或隐蔽(岩性地层)油气藏;④以 油气储层表征为中心的定量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的建立将成为 今后一个时期攻关的重点内容或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Bill Yu
Bill Yu
参考文献
Galloway W.E. & Hobday D.K., 1983, Terrigenous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s,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Gerhard Einsele, 1992, Sedimentary Basins: evolution, facies, and sediment budget, 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Edward A. Beaumont and Norman H. Foster, 1999, Exploring For Oil and Gas Traps: Handbook of Petroleum Geology. Published by AAPG, Tulsa, Oklahoma. Nemec W. and Steel R.J. ed. 1988, Fan delta, Blckie and Son Ltd. Reading H.G. (ed), 1986,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 2n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Reading H.G. (ed), 1996,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facies and stratigraphy 3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Walker R.G. and James N.P, 1992, Facies models: Response to Sea Level Change, G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 IV. Series. Simon W. Houlding, 1994, 3D Geoscience Modeling: Computer Techniques for G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Springer-Verlag Clayton V.Deutsh, 2002, Geostatistical Reservoir Model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APG, Sandsto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APG, Carbonat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Bill Yu
二)沉积学的相关概念
1、沉积环境
“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表面”。强调自然地理景观和地貌特征。
Bill Yu
Bill Yu
Bill Yu
Bill Yu
Bill Yu
Bill Yu
Bill Yu
Bill Yu
Bill Yu
Bill Yu
Bill Yu
2、科学探索:
①科学性——不懂、了解与掌握;②实践性——理论的建立与 验证;③预测性——理论的作用;④创造性——头脑中的油。
3、风险投资:
①不确定性——因素与认识;②减少风险——注重阶段与层次, 做到两个提高(精度与效益),实现科学决策; ③enjoy
4、系统工程:
①integrate; ②sharing; ③有所为,有所不为。 Bill Yu
Well-1 Well-2 Well-3
Well-3
Well-4
Well-1 Well-2 Well-4
Well-6 Well-7 Well-9 Well-11 Well-14 Well-17 Well-18 Well-22 Well-23 Well-19 Well-21
Well-5 Well-8 Well-10 Well-12 Well-13
一、地学思维与沉积学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级油公司近40年发展战略 三、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特点和作用 四、当前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挑战 五、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的有机结合 七、相控储层建模的科学约束方法
Bill Yu
一)国外世界级油公司近40年发展战略的变化
规模时代 成本时代 技术时代 信息时代
Bill Yu
?
?
主力层系
孤立式
主力层系
五)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普遍性问题
1、相图的编制方法? 2、砂体的形态特征与主控因素: 3、砂体的预测方法,尤其是如何应用有限的井 与地震结合进行预测? 4、地震属性的应用问题? 5、多三维区块如何联合编图? 6、找油气藏的层位——经济基底!
Bill Yu
讲课提纲
一、地学思维与沉积学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级油公司近40年发展战略 三、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特点和作用 四、当前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挑战 五、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的有机结合 七、相控储层建模的科学约束方法
4、油气田开发与扩边所面临的挑战
同样全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状况更是如此,例如:在近十年间, 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石油公司经营的油田(除北美以外)可采储量已增 长了36亿标准桶,在油田的扩边后,还将增加10亿标准桶的可采石 油储量,这是由于: 1)、储层表征(50%); 2)、地质学、地震学及岩石物理学资料的修正(30%); 3)、钻井结果的重新评价与开发(20%)。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0%的可动石油储量,因储层在垂 向上和平面上的各种非均质性隔挡和界面条件被滞于地下而无法采 出。同时目前我国70~80%以上的油田与世界上许多油气田一样, 都已进入了高含水期的开采阶段,地下油气水的分布极为复杂;各 种非均质性隔挡使剩余油呈分散状分布。进行精细的定量储层描述 或储层表征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因而建立准确的储 层地质模型(概念、静态和预测模型)便是储层研究中极为重要的 Bill Yu 一个新课题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