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胶束
药物纳米载体 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
3、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是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的另一个应用领域。通过将细胞和 生物材料与聚合物胶束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组织工程支架, 用于修复和再生受损组织。
四、结论
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药物传递系统。目 前,关于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 许多不足之处,如制备方法的优化、药物释放行为的调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3、自组装法
自组装法是一种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胶束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药物 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混合,然后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等参数,使 得药物分子和聚合物分子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胶束。
二、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 束的研究方法
研究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的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分析法、电镜观察法、 动力学方法等。
具有优异的生物学性能和良好的药物释放效果。本次演示将综述药物纳米载 体——聚合物胶束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 提供参考。
一、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 束的研究现状
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纳米载体具有许多优点,如高载药量、良好的生物相容 性、可调的释药行为等。目前,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反应法、界 面聚合法和自组装法等。
3、动力学方法
动力学方法是一种通过研究聚合物胶束的动力学行为来了解其结构和性质的 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聚合物胶束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布朗运动等参数来 推算出其分子量和尺寸等参数。
载药聚合物胶束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1
载药聚合物胶束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 张振海 吕慧侠
聚合物胶束是两亲性的高分子物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自组装结构。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类似,当嵌段或接枝共聚物在水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分子中的疏水段和亲水段就会发生微相分离,自动地形成疏水段向内,亲水段向外的具有典型核—壳结构的胶束,疏水性药物则依靠胶束内核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而进入胶束内部。聚合物胶束按照溶剂不同可分为水溶性胶束和有机溶剂胶束,按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说法,前者为常规胶束, 后者为反向胶束。按胶束的结构又有星型胶束(胶束的核很小而壳相对较大,见图1) 、平头胶束(胶束的核很大而壳相对较小,见图2) 等。自组装形成的载药胶束是热力学、动力学稳定的体系,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使得聚合物胶束成为难溶性药物理想的输送系统。
图1:星型胶束 图2:平头胶束
1 聚合物胶束的理化性质
聚合物胶束的形成与聚合物分子的静电、疏水、氢键作用等有关。在体系自由能降低的驱动下,聚合物的疏水段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内核,疏水性药物可以通过与内核间的物理协同作用或与疏水段化学结合而进入胶束内核,大大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聚合物的亲水段分布在疏水内核周围,与周围的水分子间形成氢键而向水中伸展,形成有一定厚度的壳层。亲水段彼此之间的排斥作用可以保证胶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稳定存在。外壳还可以有效地降低胶束表面上蛋白质的吸附和细胞的附着。蛋白质吸附在胶束表面会引起胶束降解,导致药物从中泄露出来[1]。此外,外壳还可以阻止胶束粒子的再次聚集,减少因此而造成的药物在生物体内分布的改变。 开始大量形成胶束时的聚合物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MC)。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相比,两亲聚合物的CMC值通常很低(约为10-
紫杉醇聚合物胶束 -回复
紫杉醇聚合物胶束 -回复
步骤1:制备聚合物前驱体
a) 将适量的聚合物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b) 添加引发剂(如过氧化苯甲酰)到溶液中,并进行充分混合。
c) 将混合溶液置于反应器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聚合物前驱体。
步骤2:合成紫杉醇聚合物胶束
a) 将聚合物前驱体溶解在适量的有机溶剂中。
b) 将紫杉醇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紫杉醇溶液。
c) 将紫杉醇溶液滴加入聚合物前驱体溶液中,并进行充分混合。
d) 将混合溶液置于超声波浴中,使其产生较小的聚合物胶束。
e) 使用离心机将聚合物胶束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并用纯水重悬。
步骤3:性质表征和应用
a) 使用粒径分析仪测定聚合物胶束的粒径。
b)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聚合物胶束中紫杉醇的含量。
c) 进行生物相容性和药物释放等相关实验,评估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性能。
以上是制备紫杉醇聚合物胶束的一种方法,但请注意该方法仅为示意,实际操作应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验条件进行调整。
第三节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微乳制备技术
• 二、微囊与微球的载体材料 • 微囊与微球中除主药和载体材料 外,还有提高微囊化质量的附加剂, 如稳定剂、稀释剂控制释放速度的 阻滞剂、改善囊膜的增塑剂。
组成=囊心物+囊材 (一) 囊心物 囊心物(core material) 是药物(液 体或固体)及附加剂。
(二) 囊材 囊材(coating material)的一般 要求是:①性质稳定;②有适宜的 释药速率;③无毒、无刺激性;④ 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药理 作用及含量测定;⑤有一定的强度、 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心物; ⑥具有符合要求的粘度、渗透性、 亲水性、溶解性等特性。
(2) 阿拉伯胶:系由糖苷酸及阿拉伯 胶的钾、钙、镁盐所组成。 一般常与明胶等量配合使用,作囊 材的用量为20~100g/L,亦可与白 蛋白配合作复合材料。
• (3) 海藻酸盐(alginate):用稀 碱从褐藻中提取得到。海藻酸钠水 溶性好,而海藻酸钙不溶于水,海 藻酸钠可用CaCl2固化成囊。可与 甲壳素或聚赖氨酸合用作复合材料。
• 6.乳化技术在新剂型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许多工业领域如三次采油 90年代应用开始作为药物载体应用 (1)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提高生物 利用度 (2)促进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吸收,可同时增溶 不同脂 溶性的药物 (3)提高一些不稳定药物的稳定性 (4)近年来作为缓释和靶向给药系统应用
• W/O型微乳所需乳剂HLB值3~6O/W微乳 所需乳化剂HLB值8~18
抗肿瘤药长春新碱PEG-PE聚合物胶束的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长春新碱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 物,但其在体内的溶解度和稳定 性较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02
peg-pe聚合物胶束是一种新型的 药物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 性和药物控释性能。
目的和意义
旨在解决长春新碱溶解度和稳定性差 的问题,提高其抗肿瘤疗效。
通过peg-pe聚合物胶束的载体作用, 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释释放,降 低毒副作用。
研究限制与挑战
药物制备工艺
目前该药物的制备工艺尚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产率 和纯度。
长期疗效与安全性
需要更多的长期临床数据来评估该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耐药性问题
尽管该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但仍存在耐药性问题, 需要深入研究其耐药机制并寻找解决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肿瘤体积
02
实验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长春新碱peg-pe
聚合物胶束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生存期
03
实验组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说明长春新碱peg-pe聚合物胶
束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的生存质量。
结果讨论与解释
讨论
长春新碱peg-pe聚合物胶束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具 有高效、低毒的优点,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其抗肿 瘤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有关 。
载药聚合物胶束的优势、应用及挑战
载药聚合物胶束的优势、应用及挑战
本文以氨基酸衍生物为材料合成的聚合物胶束的形态、类型、粒径、载药量为基础,简单综述了胶束的载药的特点及应用,讨论了肿瘤给药时在血液中不稳定、容易外渗和蓄积、生物利用度低的现象,为胶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聚合物胶束;载药量;药物释放;肿瘤靶向
聚合物胶束是由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自组装结构,具有载药范围广、载药量高、体内滞留时间长、稳定性好、毒副作用少、控制药物释放和肿瘤靶向给药等特点,在抗癌药物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靶向给药和药物控释载体。
1 聚合物胶束简介
聚合物胶束分为嵌段聚合物胶束、接枝共聚物胶束、聚电解质胶束和非共价键胶束,可形成球状、圆柱状、螺旋状和层状等不同结构,不同形态形成与胶束的自由能有关。通常疏水性药物可采用透析法等物理方法进入胶束的疏水内核,也可通过配位作用、化合结合、静电作用等方式进入胶束的内核,形成载药胶束。这种聚合物载药胶束具有较小的粒径,能够通过EPR效应实现对肿瘤部位的被动靶向作用,而具有主动靶向性及刺激响应高分子胶束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聚合物膠束自组装受pH影响,如聚天冬氨酸、聚谷氨酸或聚赖氨酸。
2 药物传输
药物与共聚物的缔结可通过非共价结合与共价结合两种方式。非共价结合包括疏水作用、静电作用以及金属离子配位聚合,结合方式不同胶束载药量各异,如含Na胶束、含H胶束、苯二氮卓类胶束、CDDP缔结胶束载药量分别为56.8%、40.6%、1.1%、30%。诸多研究报道了药物与共聚物通过水解的酰胺/酯键或敏感型键共价结合,如DOX通过酰胺键与PEG-PAsp共聚物缔结,约50%的PAsp 侧羧基偶联DOX [1]。在正常的生理环境中,载药胶束呈现出最小的药物释放,而pH敏感的药物释放曲线能否达到病灶部位取决于胶束的微观结构。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包裹药物到胶束内壳中,但是不同的载药方式意味着被包封的药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在疏水物质的相互作用下,被封装在PAsp-b-PPA (PPA:聚左旋苯丙氨酸)聚合物胶束的ATRA(全反式维甲酸)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不同于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ATPR)溶解的ATRA[2]。例如,AUC0→∞,在PAsp20和PPA20聚合物胶束中被包裹的ATRA是ATPR溶液中的2.23和1.67倍,ATPR胶束的清除率是比溶液中低2.25和1.98倍。
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简称PEG)是一种常用的聚合物材料,具有极好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不同应用领域中,了解PEG聚合
物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非
常重要。本文将介绍PEG聚乙二醇的CMC及其相关研究。
一、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CMC)
临界胶束浓度(CMC)是指当某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分子之间发生自组装现象,形成微观胶束结构。当浓度低于CMC 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单体形式存在,而在超过CMC时,表面活性剂
分子则会形成胶束结构。
二、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研究
1. 影响CMC的因素
PEG聚乙二醇的CMC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链长、分
子量、温度、pH值和添加剂等。较长的PEG链长度和较高的分子量可以降低CMC值。温度的改变也会对CMC产生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MC值会下降。pH值的变化和添加剂的引入也可能改变PEG聚合物的CMC。
2. 测定CMC的方法
测定PEG聚乙二醇的CMC一般采用表面张力曲线法、荧光探针法
和动态光散射法等。表面张力曲线法通过在溶液中逐渐增加PEG聚合
物的浓度,测定表面张力的变化来确定CMC。荧光探针法则通过添加
一种能够在临界浓度下发生荧光强烈变化的探针,来检测CMC。动态
光散射法则通过测量溶液胶束在不同浓度下光散射的强度变化,可以
得到CMC的信息。
聚合物胶束在医药领域中的新应用
c n r s g n a re ,d u / e e c r ir ag t g d u a re n p l a in i mmu o o y r e iwe o ta t a e tc rir r g g n a re ,tr ei r g c rira d a pi to n i n c n l g ,a e rve d. I s ti
药物 在聚硅氧 烷管 中控速 释放 。 自此 以后 ,聚合物 材料 的
问题 成为药物 传输系 统研究 中的核心 问题 。得益 于化学 结 构 的多样性和 特殊 的结构尺 寸,与其 它的材料相 比,这些 天然 的、半/ 全合 成的聚合物有很 多优点 。 使用 具有两亲性的嵌段共聚物组成的聚合物胶束作为药 物载体 ,有许多优 点:如胶束在体内外都很稳定 ,有很好 的 生物相容性,对于溶解度很小的药物具有增溶作用,并能作 为靶 向给药 的载体 。聚合物 胶束疏水性 的内核 可装载疏水 性的药物并可作为释药贮库 ,亲水性的外壳可减少胶束与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 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大 量摄取,并有利于胶束在水 中的分散,外壳还可与细胞、蛋 白等生物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 决定 了该载药系 统在体 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聚合物胶束也可通过在胶束表
c aln igb c u eo ep sii t D n o e t l e r . h l gn e a s f h o sbl i i R& a d p tn i wa d e t iy n a r Ke o d : oy e i ielsc rie ; r eig yw r s p lm rcm c l ;a rc rt g tn e a
纳米胶束 和 纳米聚合物
纳米胶束和纳米聚合物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纳米胶束和纳米聚合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两种纳米材料,它们在药物传递、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纳米胶束和纳米聚合物的定义、制备方法、特性以及应用领域,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纳米材料。
纳米胶束是由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胶束,具有纳米级别尺寸的胶束结构。其特点是水溶性好,载荷能力强,稳定性高,对生物体相容性好。纳米胶束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领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副作用、改善药物的靶向性能等。纳米胶束还可以作为纳米载体材料用于催化、分离等领域。
制备纳米胶束的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法、薄膜hydration法、破碎法等。溶剂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在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并经过适当的加工工艺,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纳米胶束。薄膜hydration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在溶剂中形成薄膜结构后,加入水使薄膜发生变化从而形成纳米胶束。破碎法是将大分子聚合物分子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机械破碎,得到具有纳米级粒径的纳米胶束。
纳米聚合物是一类以聚合物为基础的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
和性质。纳米聚合物通常指的是尺寸在10-100纳米之间的聚合物颗粒或胶束。与传统的聚合物相比,纳米聚合物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
大的比表面积等优势。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纳米聚合物在药物传递、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制备纳米聚合物的方法包括微乳液聚合法、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自组装法等。微乳液聚合法是通过在含有界面活性剂的溶液中形成微
聚合物胶束
六、质量评价 (一)乳滴粒径及其分布 1.电镜法:①透射电镜(TEM)法 ②扫 电镜法: 透射电镜( 电镜法 ) 描电镜( 描电镜(SEM)法 ③ TEM冷冻碎裂 ) 冷冻碎裂 法 2.其他方法:光子相关光谱法和计算机调 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 激光测定法等。 控的 激光测定法等。
(二)药物的含量 • 纳米乳和亚纳米乳中药物含量的测定一 般采用溶剂提取法。 般采用溶剂提取法。 • 溶剂的选择原则是:应最大限度地溶解 溶剂的选择原则是: 药物,而最小限度地溶解其他材料, 药物,而最小限度地溶解其他材料,溶 剂本身不应干扰测定。 剂本身不应干扰测定。
脂质体与泡囊
1. 定 义
•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 是由磷脂 胆固醇组成 组成, 是由磷脂和 具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状体。 具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状体。 大单室脂质体
(单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单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单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单室脂质体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一)形成机理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以经稀 释而不易解聚合。 释而不易解聚合。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聚合物胶束名词解释
聚合物胶束名词解释
聚合物胶束是指由聚合物形成的一种自组装纳米颗粒,通常由具有疏水内核和亲水表面的聚合物构成。这种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口服、注射或局部给药等方式进入生物体,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癌症、病毒感染和炎性疾病等。
新型给药系统: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5
泡囊通常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形成,具有封闭的双层结构,壳层内 外均是亲水基团(右图用圆圈表示), 空的中心可容纳水性介质,夹在两层 亲水基团中间的是疏水基团,双分子 层单室泡囊示意图见右上。
右图 ,隐形脂质体膜中PEG化 的分子比例不高(约为10%)。其 余 每个双亲性嵌段聚合物均100% PEG化,则可形成泡囊膜,因为疏 水段(聚丁二烯)占一半以上,即 fPEG处于0.2~0.42。这种隐形聚合物 泡囊不仅比隐形脂质体的血循环时 间延长2倍以上,而且稳定性也高, 对脂溶性及双亲性药物的载药量也 大为提高,因为膜的疏水层厚度大 大增加。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12
粒径小的泡囊由于有细胞相容性,易透过皮肤。 如雌二醇泡囊透过人体角质层的量,泡囊为胶态时比 原药增加1.5~ 2.4倍,液态泡囊则增加4.8~9.5倍。
又如甲磺酸用8-聚氧乙烯月桂醇酯制成泡囊,体 外透皮量为13.62.3 ngh-1cm2,是普通泡囊的6.2倍, 认为是改变了角质层的超微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皮肤 的透过性。
当fOE 在0.2~0.42时, (见右上图的左)可形成壳层 结构,即聚合物泡囊( 右中 图的左)。
当fOE在0.42~0.5时,形成 虫状(或棒状 )胶束(见右 下图)。
胶束的性质结构及应用
•
极性有机物(如苯甲酚等)增溶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链 “外壳”中
胶束的性质—— 胶束增溶方式的示意图
胶束的应用
•
micelle concentration ),记
作CMC。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可以通过理
论推算,也可以通过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折光指数法和染料增溶法等 来测定。
胶束的性质
——增溶作用及几种增溶类型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后,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物 的溶解度显著增大,这种作用称为胶束的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 是由胶束引起的,被增溶物在胶束中的位置、存在的状态等与 被增溶物的性质以及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有关。
胶束的结构
• 胶束的形状可呈球状、层状、棒状,其尺寸大小在1nm-1000nm 之间, 这样的系统是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统,把它称为缔合胶束溶液或称为 胶束电解质溶液,是胶体分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胶束的形成
• 单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于水后,完全被水分子包围,分子中的亲水基 团有被水吸引的趋势,而亲油基团则被水排斥,因此表面活性剂分子占 据溶液表面,在表面吸附,将其亲油基团伸向空气。这种表面吸附达到 饱和后,如果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继续增加,则溶液内部的表面活性剂分 子将采取另一种对水迚行排斥的方式,即分子中的长链亲油基团通过分 子间吸引力相互缔合,自身相互抱成团,而亲水基团则伸向水中,与水 分子结合,形成聚集体,即胶束。 从实验数据可知,当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胶束开始形成, 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越多。胶束开始明显形成时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 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胶束的性质结构与应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欢迎批评指导!!
PPT 资料 2019
11
•
micelle concentration ),记
作CMC。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可以通过理
论推算,也可以通过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折光指数法和染料增溶法等 来测定。
胶束的性质
——增溶作用及几种增溶类型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后,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物 的溶解度显著增大,这种作用称为胶束的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 是由胶束引起的,被增溶物在胶束中的位置、存在的状态等与 被增溶物的性质以及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有关。
胶束的应用
——作为药物载体
聚合物胶束作为载药体系因其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小的体积 (<200nm) 而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它能够增加疏水药物在体液中的溶解性,延长 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靶向聚合物胶束还能够提 高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比例,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由于 聚合物胶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装性能,相对于其它的药物载体而言, 更容易制备。
• • • 非极性有机物增溶物在胶束内部 极性长碳链有机物(如醇类、胺类等)增溶在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有机物(如某些染料、苯二甲酸二甲酯等) 增溶在胶束表面
•
极性有机物(如苯甲酚等)增溶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链 “外壳”中
胶束的制备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形成的一种胶状物质。它具有很强的分散、乳化和稳定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农药等领域。下面将介绍胶束的制备方法。
一、溶液法制备胶束
将表面活性剂和溶剂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即可制备胶束。这种方法制备的胶束稳定性较好,但需要控制好表面活性剂和溶剂的比例,否则会影响胶束的分散效果。
二、超声波法制备胶束
将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后,利用超声波振荡器进行超声波处理,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胶束。这种方法制备的胶束分散效果较好,但需要控制好超声波处理时间和能量,否则会影响胶束的稳定性。
三、反相微乳法制备胶束
将表面活性剂、油和水混合后,加入适量的电解质,使混合物形成微乳体系,然后进行相转移反应,得到胶束。这种方法制备的胶束稳定性和分散效果都较好,但需要控制好电解质的浓度和反应时间,否则会影响胶束的质量。
四、共混法制备胶束
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混合后,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共混反应,得到胶束。这种方法制备的胶束稳定性较好,但需要控制好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比例和反应条件,否则会影响胶束的性能。
五、化学法制备胶束
将表面活性剂和某些化学试剂混合后,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得到胶束。这种方法制备的胶束稳定性和分散效果都较好,但需要控制好反应条件和试剂的用量,否则会影响胶束的质量。
综上所述,胶束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控制好各种条件,才能制备出质量稳定、性能优良的胶束。
利用荧光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报告:利用荧光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荧光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如何使用荧光探针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二、实验原理:
高分子本身结构既具有亲水部分又具有疏水部分,我们称之为两亲性聚合物。本实验选取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二醇(PEO-PPO-PEO)三嵌段共聚物,商品名为Pluronic F127。对于浓度非常低的聚合物溶液来讲,其分子在溶液中基本以单分子状态存在,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这些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可以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纳米级的胶束结构。对于其自组装模型基本上为疏水段在聚集体内部成为“核”,而亲水段则伸向水溶液成为“壳”。因此,胶束疏水性的内部结构对于疏水性分子具有一定的增溶作用,即疏水性分子可以增溶在胶束结构内部,提高其溶解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合适分子探针,通过探测其所处微环境的不同(水溶液或是胶束的核),从而判定是否有聚集体的存在。
胶束微环境的性质常用荧光分子探针检测。芘是一种介质微极性荧光探针,属于稠环芳烃类。室温下,当芘的浓度小于10-5mol/L时,其单体荧光发射谱可以显著的反映基态振动能级的精细变化,会出现五个特征振动带(373nm,379 nm,384 nm,390 nm,397 nm)。其中第一谱带强度(I1)与第三谱带强度(I3)之比,与所处的环境的极性有关,I1/I3值越小,对应环境的极性越小,即疏水性越强,因此,可以利用I1 /I3值表征芘所处微环境极性的改变。此外,在芘的激发光谱中,倘若聚合物在溶液中能聚集成疏水微区,芘的激发主要峰(0,0)谱带将发生红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常用的附加剂
• 附加剂用于调节生理所需的pH值和张力。
pH调节剂:盐酸、氢氧化钠 等张调节剂:甘油 稳定剂:油酸及其钠盐、胆酸、脱氧胆酸及其钠盐
抗氧剂及还原剂:维生素E或抗坏血酸
六、质量评价 (一)乳滴粒径及其分布 1.电镜法:①透射电镜(TEM)法 ②扫 描电镜(SEM)法 ③ TEM冷冻碎裂 法 2.其他方法:光子相关光谱法和计算机调 控的 激光测定法等。
2.制备纳米乳的步骤
(1)确定处方:处方中的必需成分通常是油、水、 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当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确定 了之后,可通过三相图找出纳米乳区域,从而确定 它们的用量。
(2)配制纳米乳:由相图确定处方后,将各成分按 比例混合即可制得纳米乳,且与各成分加入的次序 无关。通常制备W/O型纳米乳比O/W型纳米乳容易。
第五节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 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
一、定义
• 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是由合成的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 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一、定义
•纳米乳(nanoemulsion)是粒径为10~100nm的 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 或半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 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 • 亚纳米乳(subnanoemulsion) 粒径在 100~500nm之间,外观不透明,呈浑浊或乳 状,稳定性也不如纳米乳,虽可加热灭菌, 但加热时间太长或数次加热,也会分层。
(1)长循环脂质体或空间稳定脂质体 被神经节苷酯(GM1)、磷脂酰肌醇(PI)、聚 乙二醇(PEG)、聚丙烯酰胺(PPA)、聚乙烯 吡咯烷酮(PVP)等在脂质体表面高度修饰,交 错重叠覆盖在脂质体表面,形成致密的构象云。 这种立体保护作用取决于聚合物的柔性,位阻保 护脂质体不被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识别、 摄取,从而使脂质体清除速率减慢,血液中驻留 时间延长,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脂质体与泡囊
1. 定 义
• 脂质wenku.baidu.com(liposomes)是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 具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状体。
大单室脂质体
单室脂质体
(单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LUVs (0.1-1μm)
小单室脂质体
SUVs (0.02-0.08μm)
多室脂质体(1-5 μm)
MLVs(多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4)超声波分散法 将水溶性药物在磷酸盐缓冲液 中溶解,加至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的有机 溶液中,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残液经超声波 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 液中,即得。
(5)钙融合法 磷脂酰丝氨酸等带负电荷的磷脂中, 加入Ca 2+ ,使之相互融合成蜗牛壳圆桶状,加 入络合剂EDTA,除去Ca2+,即产生单层脂质体 (LUV),此种方法的特点是形成脂质体的条 件非常温和,可用于包封DNA、RNA和酶等生 物大分子。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二)制备方法 1.自组装溶剂蒸发法
2.透析法
3.乳化-溶剂挥发法
4.化学结合法
四、纳米乳的制备
(一)纳米乳的形成条件与制备步骤
1.纳米乳的形成条件 (1)需要大量乳化剂:纳米乳中乳化剂的用量一 般为油量的 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 量的10%。 (2)需要加入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 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提高膜的牢固性和 柔韧性,又可增大乳化剂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界 面张力,有利于纳米乳的稳定。
2.合成乳化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 纳米乳常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如脂肪酸山梨坦 (亲油性)、聚山梨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 肪酸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 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蔗糖脂肪酸酯类和 单硬脂酸甘油酯等。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口服一 般没有毒性,静脉给药有一定毒性。
2.合成乳化剂
• 合成乳化剂一般都有轻微的溶血作用,其溶血 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氧乙 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聚山梨酯类中, 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山梨酯20 >聚山梨酯 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0.
影响亚纳米乳形成的因素:
1.稳定剂的影响: • 稳定剂可增大膜的强度、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使亚纳米乳的 ξ电位绝对值升高,有利于亚纳 米乳的稳定。 2.混合乳化剂的影响
• 单独使用一种乳化剂时,不能得到稳定的乳剂,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乳化剂可在油-水界面形 成复合凝聚膜,进而提高乳剂的稳定性。
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5)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是非共价键结合,因此 易与载体分离,进入体内可以在指定部位完 全释放出来; 6)药物被包封于脂质体中,能够降低药物毒性, 增强药理作用。 7)脂质体制剂能够降低药物的消除速率,延长 药物作用时间,起到缓释、增加药物的体内 外稳定性的作用。
3. 脂质体的制备
SUV 20-100nm
LUV 100-500nm
MLV 0.1-5m
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1) 制备工艺简单,一般药物都较容易包封在脂 质体中; 2) 水溶性及脂溶性药物都可包裹在同一脂质体 中,药物的包封率主要与药物本身的油水分 配系数及膜材的性质有关; 3) 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毒性小,并且脂质体对人 体无免疫抑制作用; 4) 在体内使药物具有定向分布的靶向性特征, 包括:被动靶向、物理和化学靶向、转移靶 向、主动靶向;
(2)逆相蒸发法 系将磷脂等脂溶性成分溶于有机 溶剂,如氯仿、二氯甲烷中,再按一定比例与含 药的缓冲液混合、乳化,然后减压蒸去有机溶剂 即可形成脂质体。该法适合于水溶性药物、大分 子活性物质,如胰岛素等的脂质体制备,可提高 包封率。 (3)注入法 有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乙醇 注入法”是将磷脂等膜材料溶于乙醇中,在搅拌 下慢慢注入于55-65℃含药或不含药的水性介质中, 蒸去乙醇,继续搅拌1—2h,即可形成脂质体。
(二)药物的含量
• 纳米乳和亚纳米乳中药物含量的测定一 般采用溶剂提取法。 • 溶剂的选择原则是:应最大限度地溶解 药物,而最小限度地溶解其他材料,溶 剂本身不应干扰测定。
(三)稳定性
• 纳米乳通常是热力学稳定系统,有些纳米乳在 贮存过程中也会改变,即粒径变大,个别的甚 至也会分层。 • 亚纳米乳在热力学上仍是不稳定的,在制备过 程及贮存中乳滴都有增大的趋势。 • 亚纳米乳稳定性考察项目:是否分层、乳滴粒 径分布,也可对电导、粘度、ζ电位、pH值及 化学组成(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进行测定。 1. 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2. 加速试验 3. 常温留样考察
• 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大豆卵 磷脂、蛋黄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 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
• 胆固醇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 制得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的 流动性,降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 • 其他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些附加剂 能改变脂质体表面的电荷性质,从而改变脂质 体的包封率、体内外稳定性、体内分布等其他 相关参数。
五、亚纳米乳的制备 • 亚纳米乳常作为胃肠道给药的载体,其
特点包括: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毒副
作用、提高体内及经皮吸收、使药物缓
释、控释或具有靶向性。
(一)亚纳米乳的制备与影响因素
• 一般亚纳米乳要使用两步高压乳匀机将粗乳捣 碎,并滤去粗乳滴与碎片,使纳米乳的粒径控 制在比微血管(内径4μm左右)小的程度。 • 如果药物或其他成分易于氧化,则制备的各步 都在氮气下进行,如有成分对热不稳定,则采 用无菌操作。
(2)温度敏感脂质体,又称热敏脂质体 由Tc稍高于体温的脂质组成的脂质体,其药物 的释放对温度具有敏感性。热敏脂质体的特点 是在受热时,可将包封药物释放至无内吞作用 的靶细胞,这种热释放取决于脂质体的Tc。 (3)pH敏感脂质体,又称为酸敏感脂质体 若干动物和人体肿瘤间质液的pH比正常组织 低,设想组成的脂质体能在低pH范围内释放 药物,因而设计了pH敏感脂质体。对pH敏感 的类脂有N-十六酰L-高半胱氨酸(PHC)和游离 的高半胱氨酸。
乳化剂 助乳化剂 选用乳化剂的原则: (1)要考虑乳化剂使纳米乳稳定的乳化性能, (2)要考虑毒性、对微生物的稳定性和价格等。
1.天然乳化剂
• 如多糖类的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及明胶、白蛋 白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等。
•优点是无毒、廉价,缺点是一般都存在批间差 异,对大量生产很不利。其产品的差异可能在生 产的当时不显著,但几个月之后就明显了,有许 多都可能受微生物的污染(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 菌)。
3. 助乳化剂
• 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并形成更小
的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
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正丁醇、乙 二醇、乙醇、丙二醇、甘油、聚甘油酯等。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一)形成机理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以经稀 释而不易解聚合。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对于脂溶性的、与磷脂膜亲和力高的药物, “被动载药”法较为适用。而对于两亲性 药物,其油水分配系数受介质的pH值和 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大,包封条件的较小变 化,就有可能使包封率有较大的变化,首 选“主动载药” 方法。
5. 脂质体的修饰
长循环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糖基脂质体 温度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 声波敏感脂质体
(二)自乳化
•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EDDs)自身包含 一种乳化液,在胃肠道内与体液相遇, 可自动乳化形成纳米乳(O/W)。
(三)修饰纳米乳
• 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乳可增加表面的 亲水性,减少被巨噬细胞的吞噬,明显延长在血 液循环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称为长循环纳米乳。
3. 脂质体的制备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根据药物的性质 或研究需要来进行选择。
(1)薄膜分散法 这是一种经典的制备方法,它 可形成多室脂质体,经超声处理后得到小单室 脂质体。此法优点是操作简便,脂质体结构典 型,但包封率较低。 将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 氯仿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烧瓶中旋转蒸发, 使其在内壁上形成一薄膜;将水溶性药物溶于 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加入烧瓶中不断搅拌,即 得脂质体。
(6)其它 复乳法、冷冻干燥法、pH梯度法、前 体脂质体法等。
4. 脂质体的载药
“主动载药”,即通过脂质体内外水相的不同 离子或化合物梯度进行载药,主要有K + -Na + 梯度和H+梯度(即pH梯度)等。
传统上,人们采用最多的方法是“被动载药” 法。所谓“被动载药”,即首先将药物溶于水 相或有机相(脂溶性药物)中,然后按所选择的 脂质体制备方法制备含药脂质体。
6.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1. 形态与粒径及其分布
2. 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包封率=
系统中的总药量-液体介质中的总药量
系统中的总药量 3. 渗漏率的测定:
二、常用载体材料
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
(通常用合成的线形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亲水段材料:PEG,PEO,PVP 疏水段材料: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氨 基酸,聚乳酸,精胺或短链磷脂等 稳定的聚合物胶束,PEG段分子量通常要求 在1000-15000之间,疏水段与此相当或稍小
二、常用载体材料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制备材料:
(4)光敏脂质体 光敏脂质体是将光敏物质的药物包裹在脂质体 内用来进行光学治疗。当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 时,脂质体膜与囊泡物质间或脂质体之间发生 融合作用而释放药物。制备了含胡萝卜素或全 反视黄醇的光敏脂质体,光照后可发生不可逆 光反应,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增加其通透性。
(5)免疫脂质体 掺入抗体形成被抗体修饰的具有免疫活性的脂质 体称为免疫脂质体 (6)糖基脂质体,又称多糖被复脂质体 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掺入多糖或糖脂后称之为多 糖被复脂质体。糖基不同可改变脂质体的组织分 布 ;脂质体稳定化和构造强化;有利于与抗体交 联反应进行 。 糖基物质有:唾液糖蛋白、神经节苷岩藻糖,半 乳糖、甘露(聚)糖衍生物、右旋糖苷、支链淀糖、 出芽短梗孢糖(CH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