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版的编辑方针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社会 版以采访和报道警察局新闻为主,报道面窄, 分量也较轻 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人、妇女、官员等 都成了社会版报道的对象,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也被屡屡提及,这使社会 版的地位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报纸还增加了地方版 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 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 善,通讯员遍布全国
售价的降低使报纸的发行量大幅度增长 到20年代中期,《东京日日新闻》的日发行 量达到60万份以上,《邮便报知新闻》和 《时事新报》也达到40多万份 《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日发行量突 破了百万大关,一举确立了日本全国性报纸 的“双雄”地位
编辑制度的变化
采取综合编辑制 在此之前,报纸的政治、经济、社会版被明 确划分开来,社会版有独立的一页。各版记 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采写,内容经常重复、雷 同,缺乏统一的规划 鉴于此,各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 总编辑部,实行综合编辑制度,对新闻报道 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二战前的报业 日报在一战期间发战争财,实力大增,此后, 随着日本经济的繁荣发展,日本报业也被纳 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实现了企业化经营。 总得看来,自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日本报 业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组织机构的变化
一战后,报社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实现了 股份制经营。这种经营方式的确立,使报社 原有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分 工更加细密了 编辑部下设通讯、政治、社会、经济、对外 等机构,营业部下设广告、销售、会计、印 刷、出版等机构 机构的严密,人员的扩充和职责范围的明晰, 使报社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1933年7月,纳粹政府在反犹太人运动中, 强行低价收购犹太人控制的莫斯报团和乌尔 斯泰因报团,交给纳粹党的埃耶出版公司经 营 埃耶出版社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许多出版社, 成为一家庞大的纳粹报业康采恩 原三大报团之一的胡根贝格报团因属雅利安 人所有兵支持希特勒政府而被保留下来,经 过改造后,成为纳粹党的御用工具
在纳粹政府的庇护下,埃耶出版公司的规模 急剧扩大 1923年,公司控制报纸59家,拥有78万份的 发行量,占同年全国报纸发行量的3.1% 1936年,公司拥有的报纸达到100家,发行 量达到432万份,占同年全国报纸发行量的 29.1% 1944年,公司拥有的报纸达350家,占同年 全国报纸发行量的82.5%
3、制订《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行为
1933年10月,纳粹政府颁布了《编辑人法》(也叫 《新闻记者法》),该法规定:各报总编辑必须将 编辑人员详列清册,宣传部长接见后始可任用 总编对报纸内容全面负责,不得出现危害德国国防、 经济、教育及国家荣誉的报道 记者具备的条件:具有公民及官吏资格;专业教育; 祖籍为雅利安人从未与其他种族通婚 记者资格审查权属地方新闻协会会长,决定权属国 家宣传部
1、强化管理机构,成立内阁情报局
1936年日本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以后又改 组为“内阁情报部”(1937)、“内阁情报局” (1940)。职权步步强化,严密控制各类大众传播 工具。1941年又将报界全部组织到“新闻联盟” (1942年改称“日本新闻会”)中,通过这一御用 团体督促报界根据当局的意图行事,全力进行战争 的宣传和鼓动。 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 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报纸数目锐减。1934年 报纸总数1200家,仅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四 分之一,到1945年减至1000家。 德国共产党的《红旗报》等报刊被迫转入地 下,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出版。德国共产党 秘密油印多种报纸和传单,进行反法西斯宣 传 这一时期,纳粹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成 为全国头号大报
经营方式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 刊登广告。与先前零散的、少量的广告相比, 此时报纸广告的内容和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扩 大,所占的篇幅更多了,表现形式也日益多 元化 与此相应,广告费也在不断增加,各报为争 夺广告生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报纸的销售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报纸发行地有直属销售店;在外地有多种 报纸的销售店,也有和各报签订合同的特约 综合销售店 报纸之间为扩大销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那 些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报纸纷纷降低售价、 扩大发行,一些小型报纸则由于实力不足而 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主要作战国
轴心国
国 家 德 人物 希特勒 职务 政党
德意志第三帝 纳粹党 国元首兼德国 总理
意 日
墨索里尼 意大利王国首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 相 党 裕仁 日本天皇 大本营· 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 人物 职务 政党
美
英
罗斯福 总统
丘吉尔 首相
民主党
保守党
中 苏
蒋介石 国民政府主席 斯大林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一、德国的新闻管制
1933年,希特勒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上 台,担任政府总理,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希特勒一贯重视舆论宣传,他在《我的奋斗》 一书中写道:“报纸的重要性在于能以一致而 坚定的重复方法施教Baidu Nhomakorabea报纸上的言论应该趋于 一致的目的,不要被出版自由的谬误所惑。”
1、建立法西斯垄断报业
1933年2月28日,纳粹党在制造了“国会纵 火案”后,颁布“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 宣布停止执行魏玛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条款 纳粹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封闭了50多家共产党 报纸和130种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并大肆逮 捕共产党员
各报为了争取读者,扩大销售,充分利用当 时科学技术所能提供的一切快速传递手段 1923年6月,《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 日新闻》、《时事新报》经与邮政部交涉, 获准在大阪和东京之间架设专用电话线,使 得中央消息只用数分钟就可以传到地方
战时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越来越严格的 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势力左右,失去了原 有的独立性 1938年3月,日本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 全面实行战时体制。解散一切政党,把全国 的政治和经济完全推上战争轨道。在此过程 中,日本报业越来越被置于军国主义的控制 之下,成为其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2、建立法西斯新闻统制机构
1933年3月,设立国家 宣传部,负责对报刊、 广播、电视进行集中控 制,戈培尔任部长,统 管宣传文化事务
从此,宣传部每天都要举行记者招待会,由 戈培尔或他的助手发布各种具体的无以复加 的指示 3月18日,戈培尔发表了关于新闻界任务的 讲话,他说:“正如我早已强调指出的那样, 新闻界不仅要发布消息,而且还必须发布指 示。在这里,我首先要奉劝已公开声称为国 家的报刊,先生们,你们将会看到这样一种 理想的状况:新闻界被组织的那么好,以至 于它在政府的手里可以说是可以随意演奏的 一架钢琴,是能为政府效劳的影响群众的极 为重要、极为有意义的工具。”
技术手段的变化
1920年,《大阪每日新闻》首先从美国进口 高速轮转印刷机,使四页报纸的印刷速度达 到每小时27000份 而后,各报也竞相从国外购入先进的印刷设 备,有的报社还装置了自动折叠机,更新了 照相版的印刷技术 从20年代起,日本已经能大批量的生产新闻 用纸,并开始使用自动铅字铸造机铸造各种 型号的铅字
第四章 “二战”期间的 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线索梳理
一、德国的新闻管制 二、日本的新闻管制 三、意大利的新闻管制
二战前的世界格局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 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 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 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 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 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 瓜分世界的体系。
内阁情报局的职责: 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 监督报道及组织宣传; 根据“国家总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 行管制; 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情报局成为政府军部独裁的 言论工具
2、制定新闻统制法规,限制报道内容
战争期间,在以往新闻法规的基础上,军国主义政 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闻出版活动的法规, 其中包括: 《不稳文书临时管理法》(1936) 《军用资源秘密保护法》(1939) 《国防保安法》(1941) 《言论、出版、结社等临时管理法》(1941) 《新闻事业令》(1941) 《战时刑事特别法》(1942) 《新闻纸等刊登限制令》(1941) 《新闻事业令》(1941)
同报刊相比,广播电视系统与政府思想行动 “一体化”的进程更为迅速。 希特勒把广播看作陆海空军之后的第四条战 线,利用它来宣传纳粹的政策,向本国和欧 洲各国人民发动心理攻势 通讯社也被纳入法西斯政府的统辖之中,沃 尔夫通讯社1933年即被政府接管,改名为德 国通讯社,成为正式的官方通讯社
体系的实质:一战后对 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 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 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 奴役 体系的隐患:不但没有 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 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 的种子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 衡的加剧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 战 ——导火索
国民党 共产党
二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与同盟国在使用火 炮、坦克、飞机等军事装备进行阵地战之外, 还利用报刊和通讯社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必不 可少的作用 法西斯国家利用广播发动了“空中电波战”, 反法西斯阵营则面对法西斯的电波攻势展开 反击
法西斯主义作为一战后的一种国际现象,首先在德、 意、日等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比较浓重的帝国主义 国家兴起,并先后在这些国家由法西斯分子掌握了 政权,建立法西斯集权制。 法西斯政权的共同特征:对内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 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 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 争、争霸世界为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 为了服务于法西斯政权内外政策的需要,德国、日 本、意大利均于战前建立了法西斯的新闻管理体制
《编辑人法》细则中还规定,反从事马克思 主义新闻工作,或其他政治上有“有害”行 为而有证据者,一律不得从事新闻事业 此外,根据《编辑人法》,报纸发行人只能 负责报业管理及印刷技术方面的事务,不得 干涉新闻言论。过去发行人所拥有的权力, 完全被宣传部取代了 《编辑人法》不但把犹太人远远排除在新闻 活动之外,同时还将所有的新闻记者都变成 了统治当局政治意志的执行者
1933年9月,希特勒又成立了帝国文化局, 由戈培尔任主席,下设7个帝国报业管理处, 分管文学、广播、戏剧、音乐、电影、美术 及报业。其中报业管理处由“全德报纸发行 人协会”、“全德记者公会”以及另外12个 报业团体组织而成 该处拥有对记者的处分权,也有权开除记者
在宣传部、帝国文化局以及帝国报业管理处 的控制下,新闻媒介已无自由可言。 每天早晨,柏林各大报的编辑、记者都要聚 集在宣传部大楼里,由部长及其助手告诉他 们:“什么新闻该发布,什么新闻要扣下, 新闻如何写,标题如何做,当天需要什么样 的社论等为了防止误解,除口头训示外,每 天还有一篇书面指示,对于地方上的报纸, 则通过电波或信件发布指示 这样,一切新闻宣传活动便都掌握在纳粹政 府的手中了
战争爆发后,纳粹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报业的 控制,并规定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实行一城 一报制,其他大城市的报纸相互合并 通过这一措施,民营及地方报纸势力进一步 削弱,纳粹垄断报业的规模却迅速膨胀起来
二、日本的新闻管制
一战后的报业—— “白虹贯日”事件 1918年日本人民反对出兵干涉苏俄,某些报纸表示 支持,被政府勒令停刊。当年8月,因米价飞涨, 日本许多地方骚动,政府严禁报纸报道有关消息。 为此,报界纷纷抗议,多次举行集会。 大阪的《朝日新闻》做报道时,把这次集会描述为 “白虹贯日”,预示着政局的动荡。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并对《朝日新闻》 的报社和记者进行迫害,报纸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 被判刑,导致社长和总编辑被迫辞职,从此,日本 反动当局加深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