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爱考机构

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

哲学系中国哲学招生目录

系所名称哲学系

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及人数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6

010102中国哲学 6

010103外国哲学7

010104逻辑学 3

010105伦理学 4

010106美学 5

010107宗教学8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7

071200科学技术史 3

哲学系中国哲学考试科目

系所名称哲学系

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 (010102) 人数:6

研究方向01.中国哲学史

02.中国现代哲学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③西方哲学史一包括现代部分,考试科目④中国哲学史包括现代部分。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203日任选一门

3 630西方哲学史一

4 859中国哲学史

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1914 年建立中国哲学门,是本学科历史发展的起点。近代以来,不少著名学者都曾在本学科任教,对学科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到朱伯崑、汤一介、楼宇烈、许抗生,以至现有其他研究人员,学科的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研究领域日

益广泛,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学科在1988 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 年继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中国哲学教研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学术中心,也是国内高校中接受外国及港澳台留学进修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道家与道教;中国佛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儒家;近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较全,研究人员分布较广,研究力量多而较强,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资料文献和义理分析并重,学风比较严谨。研究成果在国际和海外的影响较大。在国内学术界,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历史资料与逻辑分析兼长的“ 北大学派”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整体实力具有优势,学术传统源远流长。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

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

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

课程代码:PHI-101

授课教师:XXX

课程学分:3学分

预修课程:无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时间:每周三下午2:00-4:00

课程地点:哲学系教室301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对中国哲学

思想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他们对于

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背景和特点;

3.熟悉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

4.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教学内容:

1. 中国哲学概述

- 中国哲学的定义与特点

-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2. 先秦哲学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墨家思想

- 名家思想

3. 中世纪中国哲学

- 佛教思想

- 唯识思想

- 神秘主义思想

4. 现代中国哲学

- 新儒家思想

- 新思潮哲学

- 当代哲学思潮

教学方法:

1. 授课:教师将讲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2. 讨论:学生将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辩论关于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3. 案例研究:学生将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中国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

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

2. 课堂参与:占总成绩20%

3. 课堂作业:占总成绩20%

4. 期末论文:占总成绩30%

参考书目:

1. 《中国哲学史》 - 作者:XXX

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选读》 - 作者:XXX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中国哲学史》是一

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

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下面我将从中国

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三个方面谈一下

我的读后感。

首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

了详细的介绍。他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各种思想流派开始,逐步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对每个思想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和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

还通过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通

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

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

了深入的挖掘。他通过对各种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核心思想的阐述,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他对儒家

的仁、义、礼、智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对儒家思想

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他还通过对道家的自然观、

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最后,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通过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智慧精神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启示。比如,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仁爱精神、兼容并包的思想、和谐共生的理念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发展。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学生将了解中国思想的源流,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哲学家的贡献。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帮助他们有效地传授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

1. 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熟悉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3. 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

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

1. 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

2. 分别探讨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及其重要观点,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墨子的兼爱思想等。

3. 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以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4. 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包括鲁迅、梁漱溟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2. 研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的引导,讨论重要哲学观点和学

派之间的关系。

3. 阅读:布置相关文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4.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研究项目,促进其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

理解和应用。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 《中国哲学史导论》,作者:王重民

- 《中国哲学史纲要》,作者:李慕白

参考书目:

- 《中国文化思想史》,作者:黄仁宇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概述

1.先秦时期

2.汉唐时期

3.宋明时期

4.近现代时期

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儒家

2.道家

3.法家

4.墨家

5.名家

6.阴阳家

四、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

1.道德伦理

2.人生哲学

3.政治哲学

4.宇宙观

五、中国哲学的影响及现代意义

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六、结语

正文:

一、引言

中国哲学史教程旨在梳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各个时期的哲学流派及代表人物,解析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并展望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概述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奠基阶段,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在此时期形成。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主张法治、权谋;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名家以公孙龙、荀子为代表,主张名实之辨;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学说。

2.汉唐时期

汉唐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董仲舒、朱熹等学者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整理和发展。同时,道教、佛教等宗教哲学也在此时期传入中国,与本土哲学相互影响。

3.宋明时期

宋明时期,儒家学说出现理学和心学两大分支。理学以朱熹、程颢为代

表,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此外,道教、佛教的发展也进入全盛阶段。

4.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冲击,出现了一批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如严复、康有为、梁漱溟等。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

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

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今人著述章太炎:《检论》、《国故论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静安文集》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三松堂学术文集》、《贞元六书》(主要为《新理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汤用彤:《汤用彤学术文集》(主要为《魏晋玄学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两卷本)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卷本)、《朱子新学案》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三卷本)、《现象与物自身》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本)、《儒家政治思想与自由民主人权》、《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思想史论集》肖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庞朴:《良莠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论戴震与章学诚》、《士与中国文化》、《钱穆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论儒学的宗教性》成中英:《中西哲学的会通》林毓生:《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三卷本,已出二卷)、《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第四编陈来:《儒家思想的起源》、《有无之境》、《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何怀宏:《良心论》杨国荣:《心学之思》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争论》王凡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从“身—体”的立场看》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等待刺猬》附:外国学者中译著作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寻求富强:严复与西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

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

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华师大哲学考研参考书目

华师大哲学考研参考书目

华师大哲学考研参考书目如下:

1. 西方哲学史部分: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郭实渝的《西方哲学史》、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刘放桐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

2. 中国哲学史部分:郭齐勇的《中国哲学史》、萧无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黄楠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等。

4.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现代西方哲学的参考书目较多,如赵敦华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陈嘉映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王晓朝的《当代英美哲学导论》等。

以上书籍仅供参考,具体还需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和准备。

中国哲学史书目

中国哲学史书目

中国哲学史书目

其实从整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和《易经》有密切的联系。这和西方哲学史螺旋上升,否定之否定的递进式思辨方法不同,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核心。所以很多思想是融合的,包容的,很难分清具体的界限,和易这个统一的核心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有诸子百家,后儒道释三家发展较大,其他学说势微,但这并不能否定各家思想的延续性,更不能把儒家文化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此次划分,主要是参考《汉书艺文志》中对各家的划分。各著作作者可能只是具体参与者,不作详考。书目以经典为主,但能对此派思想有系统的了解。

主要参考书目如下:

班固:《汉书艺文志》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

高令印:《简明中国哲学通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1

商聚德:《中国哲学名著简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10

龚鹏程:《向古人借智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禅话》

一、儒家:从掌教化的司徒职官中分离出来,是帮助国君理顺阴阳和人事关系,提倡教育的学派。后来汉朝尊儒家为正统,

(1)春秋时期

孔子:《诗》、《书》、《礼》、《易》、《乐》、《春秋》

《论语》、《孝经》、

孟子:《孟子》

子思:《中庸》

荀子:《荀子》

曾子:《大学》

(2)秦汉时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天人感应)

班固:《白虎通》

(3)玄学

何晏:《道德论》

王弼:《老子注》

嵇康:《难自然好学论》(玄学激进派)

郭象:《庄子注》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当代哲学书籍

中国当代哲学书籍

中国当代哲学书籍

中国当代哲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经历了从受西方哲学影响而起步到逐步走向自主发展的历程。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哲学作为理论导向和指导思想的学科,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当代哲学在思想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不断创新和展开,其相关书籍也逐步增多,下面就介绍一些值得推荐的中国当代哲学书籍。

《当代中国哲学史》- 钟吾林

《当代中国哲学史》由著名哲学家钟吾林教授撰写,该书汇集了作者几十年的哲学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书综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哲学的思潮和理论切面,既有纵向深度展开,也有横向的系统幅度,一笔勾勒出中国当代哲学的万象、大趋向和各派思潮,被誉为当代中国哲学史第一部大型专著。该书内容深入浅出,是初学哲学者了解中国当代哲学中各流派发展的好书。

《中国哲学思潮》- 王若飞

《中国哲学思潮》是王若飞教授编著的一本介绍中国哲学思潮的著作,该书从哲学基本问题入手,逐一探讨了中国现代和当代的各种哲学思潮和其发展趋势。该书获得

了第七届“金威人文科学图书奖”。该书讲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并分析了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变化。作者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潮的深入挖掘,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求真务实的哲学思想和表达方法,是对中国当代哲学思想体系的深入探讨,对于理性思考有帮助的读物。

《中国哲学思考》- 翟智友

《中国哲学思考》是翟智友教授的学术著作,改变了以往中国哲学沉重乏味的形象。该书以较为新颖的视角勾画出了中国哲学思考的全貌。在书中,翟教授比较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剖析了中国的哲学思考方式和表示方法,强调中国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优秀品质。该书文笔流畅、思路清晰,是一本极具阅读价值的哲学精品读物。

论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中心

论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中心

On Feng Youlan’s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Centered on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作者: 柴文华[1];段澜涛[1]

作者机构: [1]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讨

页码: 63-6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研究

摘要:2020年是冯友兰诞辰125周年,逝世30周年,特以此文以致纪念。20世纪90年代,冯友兰撰著和出版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亦即《中国现代哲学史》,被学界一些朋友称为冯友兰"回归自我"的代表作。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总体上是"接着"前六册讲的,有连续亦有超越,并形成了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自身特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诠释框架和评价标尺,规定了独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开端,从广义的哲学史定义出发展开叙述,用"双维"标准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分类,对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的"理学"和"心学"进行了逻辑化分析,但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研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现代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现代"理学"的界定、现代"心学"的谱系等。探讨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认知,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范式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

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
• (三)所谓“非量”指直觉。
三、文化观
(一)文化的动因
1、对自然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批评
2、文化的根本在意欲( 你要去求一家文化 的根本或源泉,你只要去看文化的根原的 意欲”。“文化之所以不同,由于意欲之 所向不同”。)
3、文化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奇想( “文 化这样东西点点俱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 奇想”。“文化的创造没有不是由于天才 的”。)
关于实在的变异性和创造性的论述,包含着对人类精神相对性、 发展性的探讨,具有合理因素。
二、相对和实用真理论
1.真理是一种假设 2.真理是可以改变的 3.真理只是“这个真理” 4.真理必须可以证实 5.有用即真理
三、假设和求证的方法论
(一)存疑的方法 (二)“评判的态度”
1.“评判的态度”的含义 2.“评判的态度”的主要对象 3.“评判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表现 4.对“评判的态度”的评判 (三)“科学试验室的态度” 1.“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的产生 2.“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疑难的境地”;第二步:“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第三步:“假 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第四步:决定哪一种假设是适用的;第五步:证明。“大 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3.对胡适“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的简要分析 (四)“历史的态度” 1.“历史的态度”的产生 2.“历史的态度”的基本内容 3.“历史的态度”的运用

中国哲学考研书单

中国哲学考研书单

中国哲学考研书单

一、《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考研中必备的一本书,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派,到唐宋明清时期的理学、心学、阳明学等,再到现代哲学的兴起和发展,这本书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时期和流派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通过阅读这本书,考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为考研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通史》是一本较为综合全面的著作,它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到现代哲学的发展,这本书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时期和学派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梳理。通过阅读这本书,考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的特点、内涵和发展趋势,为考研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三、《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考研中的一本重要教材,它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和主要学派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从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学派的兴起和发展,到唐宋明清时期的理学、心学、阳明学等,再到现代哲学的兴起和发展,这本书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时

期和流派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阐述。通过阅读这本书,考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为考研提供深入的理论支持。

四、《中国古代哲学史》

《中国古代哲学史》是中国哲学考研中的一本重要教材,它主要关注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学派的兴起和发展,到唐宋明清时期的理学、心学、阳明学等,这本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各个时期和流派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阅读这本书,考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和主要思想,为考研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14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2020/7/14
冯友兰故居前的清水河
2020/7/14
冯友兰故居中的腊梅树
2020/7/14
冯友兰墓地
2020/7/14
冯友兰的哲学生涯
• 第一时期是1919年到1926年,其代表作是《人 生哲学》;
• 第二时期是1926年到1935年,其代表作是《中 国哲学史》;
• (二)“全盘西化论 ”
2020/7/14
第二节 丁文江的科学实证思想
2020/7/14
要点
• 科学至上论 • 感觉论 • 科学与玄学论战
2020/7/14
第三节 吴稚晖的哲学思想
一、漆黑一团的宇宙观
1、漆黑一团的含义 2、绝对的“一个”是根源 3、绝对的“一个”是“活物
” 4、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 5、无神论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文化 背景(守旧势力的挣扎, 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主 要内容
• 提倡科学与民主 • 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 • 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 • 三种思潮的形成
2020/7/14
第二章 科学实证思潮
绪论 第一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 pragmatism
“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 “实用主义”是我们现在通用的概念
2020/7/14
二、相对和实用真理论
1.真理是一种假设 2.真理是可以改变的 3.真理只是“这个真理” 4.真理必须可以证实 5.有用即真理
2020/7/14
三、假设和求证的方法论
(一)存疑的方法 (二)“评判的态度”
1.“评判的态度”的含义 2.“评判的态度”的主要对象 3.“评判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表现 4.对“评判的态度”的评判 (三)“科学试验室的态度” 1.“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的产生 2.“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疑难的境地”;第二步:“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第三步:“假 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第四步:决定哪一种假设是适用的;第五步:证明。“大 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3.对胡适“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的简要分析 (四)“历史的态度” 1.“历史的态度”的产生 2.“历史的态度”的基本内容 3.“历史的态度”的运用
202、0/7/1“4 大要求”、“大意欲”、“没尽的意欲”等
总之:
• 相当于柏格森“生命 冲动”和唯识家“阿 赖耶识”的这个“大 意欲”,通过眼、耳 、鼻、舌、身、意这 六种工具而活动,这 个活动是生生不息的 ,它问不已答不已, 就使得一事一事涌现 不已,构成了“事的 相续”,“事的相续 ”就是生活,生活的 相续就构成了宇宙。
2020/7/14
(四)“前此的我”与“现在的我”
• “前此的我”: 已经形成的物质 世界
• “现在的我”: 现在的意欲,精 神、心等等。
2020/7/14
二、三量认识论
• (一)现量:梁漱溟所说的现量即我们 今天所说的感觉。(有影有质、影要如其 质)
• (二)所谓“比量”又称“比量智”,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智”。理智具有两 方面的作用:一个是“综”,“综合”、 “归纳”。另一个是“简”,“分析”, “比较”。
2020/7/14
四、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朽说
• (一)胡适历史观的要点(多 元历史观、社会改良论)
• (二)社会不朽说的提出(1.
对灵魂不朽说的批评;
2
.对“三不朽”的批评)
• (三)“社会不朽说”的主要 内容(1.社会生命有机组织论 ;2.“小我”和“大我”的一 体性;)
• (四)“社会不朽说”的目的 (1.提高凡人的历史地位;2 .提供一种鞭策力)
2020/7/14
第二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人生经历简介
2020/7/14
一、新唯识论的建构方法和理论渊源
• 建构方法:“六经注 我”,可具体表述为 “出乎其外”。“吾 唯以真理为归,本不 拘家派,亦佛亦儒, 非佛非儒,吾亦只是 吾而已矣。”
• 理论渊源:空有二宗 、孔孟之学、《周易 》、阳明学、船山学 ……
• (三)所谓“非量”指直觉。
2020/7/14
三、文化观
2020/7/14
(一)文化的动因
1、对自然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批评 2、文化的根本在意欲( 你要去求一家文化
的根本或源泉,你只要去看文化的根原的 意欲”。“文化之所以不同,由于意欲之 所向不同”。) 3、文化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奇想( “文 化这样东西点点俱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 奇想”。“文化的创造没有不是由于天才 的”。)
2020/7/14
五、性习不二的人生论
• 性习的区别:性(人性)是先在的,习( 习气)是后起的;性是纯善的、习是有善 有恶的;性是永恒不断的,习可断亦不可 断。
• 性习的联系:一方面,习是性得以显现的 资具,性离不开习;另一方面,性是习的 本体,习也离不开性。
• 即习成性:通过艰苦的修炼来成就、恢复 人的本性。(新性善论)
2020/7/14
(三)世界文化的走向
1、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轨迹 2、西方文化的转变和中国文化的复兴(经济
方面;见解方面;态度方面) 3、中国文化的现实选择:第一,“要排斥印
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 于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 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评的 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4、简要分析
2020/7/14
(二)宇宙就是生命
• “尽宇宙是一生活, 只是生活,初无宇宙 。由生活相续,故尔 宇宙似乎恒在。…… 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 ,托乎生活而存者也 。”
• “宇宙是一大生命, 了解生命就了解宇宙 。”
2020/7/14
“宇宙为一大生命。生命进化与人类社 会之进化,同为此大生命之开展表现。 ”
• 第三时期是从1936年至1948年,其代表作就是 抗战中写的那六本书(这六本书是:《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 原道》、《新知言》,又合称《贞元六书》);
• 第四时期是从1949年到现在,其代表作是《中国 哲学史新编》(七册本)。
2020/7/14
一、“新理学”的形上学

绪论
一、现代中国哲学的时间限定 二、现代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 三、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概况 四、现代中国哲学的一般特征 五、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一般方法
2020/7/14
第一章 现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逻辑起点: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中国启蒙思潮发展史 • 早期启蒙思潮 • 近代启蒙思潮 • 五四新文化运动
2020/7/14
“因为我们问之不已,追寻不已。一问即有一答,自己所为 的答。问不已答不已,所以事之涌出不已。因此生活就成了 无已的相续”。
• 就是说,事的相续产生于人们无尽的追问和回答 。
• 那么,人们是通过什么来追问和回答的呢?梁 漱溟指出:“这探问和追寻的工具其数有六:眼 、耳、鼻、舌、身、意。凡刹那间之一感觉或一 念皆为一问一答的‘一事’。”就是说,人们探 问的工具是唯识家所讲的前六识。唯识家的前六 识归根到底要受第八识阿赖耶识支配。梁漱溟也 认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工具背后 还有一个操纵它们的东西,他称之为“大潜力”
• 翕辟相反相成而生变。
2020/7/14
四、“心境不二”的认识论
• “境”指认识客体或认识对象;“心”指 认识主体或认识能力。
• 境不离心:不存在离心而独存的境。 • 心不离境:眼、耳、鼻、舌、身影像的现
起离不开现境;意的影像纯从心上构画, 不依现境而起,却依赖于过去和未来境的 共相,说到底它也离不开境。 • 心境本来就是一个相反相成的总体,心与 境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2020/7/14
2020/7/14
三、引进西方道德的伦理观
《穆姑娘》(moral) 治内
《赛先生》(science) 兴学理财
《台先生》(democracy) 兴国惠民
2020/7/14
第四节 金岳霖的天道观和知识论
一、天道观 (一)“无极而太极是谓道
” (二)“道是式——能” 二、知识论 (一)感觉与外物的关系 1、感觉对象具有实在性 2、感觉与外物是统一的 (二)意念的双重功能
2020/7/14
(二) 世界文化的类型
1、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 (征服自然、科学方法、民主) 2、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中国 文化(“西方物质生活方面的征服自然, 中国是没有的,不及的”;“西方化学术 思想方面的科学方法,中国又是没有的” ; “西方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德谟克拉西 ’,中国又是没有的。”) 3、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印度 文化
2020/7/14
二、“体用不二”的本体论
(一)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 (二)对体用分离论的斥破
熊十力一方面赞成大乘空宗“破相显性” ,另一方面反对它“谈体遗用”。“破相 显性”:破除人们对法相的执着,从而体 认其空寂的本体。“谈体遗用”:离开现 象谈本体。 “有宗全盘错误”:划分“种现”二界,把 本体与现象割裂开来;二重本体论(种子 ,真如)。
,“实验主义”是胡适喜欢用的概 念,虽然概念不同,但指示的对象 是同一个。
2020/7/14
一、超越的经验论
(一)经验的基本内容 1.“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
环境”。 第一是无意识地应付环境; 第二是有意识地应付环境; 第三是有思想能力的应付环境。 2.经验和思想是一回事。 3.经验是主动的,是伸向未来的
2020/7/14
第三章 现代新儒学
(Neo-Confucianism)
绪言 • 概念界定 • 发展阶段 • 理论特征 • 现代新儒学与现
代化
2020/7/14
第一节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2020/7/14
梁漱溟桂林墓地
2020/7/14
一、生命宇宙观
(一)思想渊源 1、柏格森生命哲学 2、佛教唯识学 3、陆王心学 4、泰州学派
2020/7/14
(三)“体用不二”的主要内容
• 一方面:“即体而言用在 体”,从本体角度而言, 用是本体之用。
• 另一方面:“即用而言体 在用”,从功用的角度而 言,体是用之体。
• 体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 系,体即是用,用即是体 ,二者是一个而不是两个 东西,故曰体用不二。
• “大海水”与“众沤”
2020/7/14
三、“翕辟不二”的宇宙论
• “翕”是“物”的别名,“辟”是“心” 的别名,“翕”的作用是物化,“辟”的 作用是主宰翕。
• 二者关系:“翕以显辟”,翕是辟、物是 心得以显现的工具,辟离开翕,心离开物 就无法存在;“辟以运翕”,翕是以辟、 物是以心为主宰的,离开辟、离开心,翕 、物也无法存在。结论:翕辟不二。
• “有一个地方是宇 宙生命的核心,这 个地方就是‘人’ 。生命是活的,宇 宙最活的就是人心 。果能认识人心, 就可体认出宇宙的 生命来了。”
2020/7/14
(三)“事的相续说”
• “生活即在某范围内的‘事的相续’。” • 梁漱溟说:“这个‘事’是什么?照我们
的意思,一问一答即唯识家所谓一‘见分 ’一‘相分’——是为一事。”这个“事 ”显然是指人的主体活动。那么,“事的 相续”是什么意思呢?按梁漱溟的话说: 事的相续说就是“一‘事’,一‘事’, 又一‘事’。……如是涌出不已,是为‘相 续’”,即事跟着事,不断地涌现。
2020/7/14
五、健全的个人主义
• (一)“不道德的道德” • (二)世人皆醉我独醒 • (三)“健全的个人主义
”(第一,“救出自己” ;第二,把自己铸造成器 ) • (四)“真正的责任心只 是一种兴趣”
2020/7/14
六、中西文化观
• (一)中西文化融合 论(1.中西文化的结合
是可能的;2.中西哲学 的结合是可能的;3.再 造文明的文化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中西文化的融合)
。 (二)超越的经验
1.超越旧哲学经验主义和理性 主义。 2.超越旧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
2020/7/14
(三)创造的实在论
1.实在的含义。 2.实在的变异性。 3.实在的可创造性。 (四)基本分析和评价 1.胡适宣传的经验论采用了不同于欧洲旧哲学的新思路,表现 了创新的理论勇气。 2.胡适所宣传的经验具有面对现实,走向未来的特点,这比旧 有的经验论前进了一步。 3.胡适所说的经验与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经验是有差别的。 4.胡适宣传的“实在”论是一种主观实在论。 5.正因为胡适所讲的“实在”主要指人类的精神现象,所以,他 关于实在的变异性和创造性的论述,包含着对人类精神相对性、 发展性的探讨,具有合理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