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中的综合性问题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数学解答题核心:立体几何综合问题(专项训练)(教师版)

2020年高考数学解答题核心:立体几何综合问题(专项训练)(教师版)

专题08 立体几何综合问题(专项训练)

1.如图,菱形ABCD 中,∠ABC =60°,AC 与BD 相交于点O ,AE ⊥平面ABCD ,CF ∥AE ,AB =AE =2. (1)求证:BD ⊥平面ACFE ;

(2)当直线FO 与平面BED 所成的角为45°时,求异面直线OF 与BE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大小.

【答案】见解析

【解析】(1)因为四边形ABCD 是菱形,所以BD ⊥AC .因为AE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BD ⊥AE .因为

AC ∩AE =A ,所以BD ⊥平面ACFE .

(2)以O 为原点,OA →,OB →

的方向为x ,y 轴正方向,过O 且平行于CF 的直线为z 轴(向上为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0,3,0),D (0,-3,0),E (1,0,2),F (-1,0,a )(a >0),OF →

=(-1,0,a ).设平面E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有⎩⎪⎨

⎪⎧

n ·OB →=0,

n ·OE →=0,

即⎩⎨

3y =0,

x +2z =0,

令z =1,则n =(-2,0,1),由题意得sin 45°=

|cos 〈OF →,n 〉|=|OF →

·n ||OF →||n |=|2+a |a 2+1·5=22.因为a >0,所以解得a =3.所以OF →=(-1,0,3),BE →=(1,-3,2),

所以cos 〈OF →,BE →〉=OF →·BE →

|OF →|·|BE →|=-1+610·8=54.故异面直线OF 与BE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5

高考数学复习专题: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高考数学复习专题: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

例1. 已知斜三棱柱ABC-A ’B ’C ’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C=90°,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α(0°

(1)求证:AC ⊥面BB ’C ’C 。

(2)当α为何值时,AB ’⊥BC ’,且使得D 恰为BC 的中点。

讲解:(1)∵ B ’D ⊥面ABC ,AC ⊂面ABC ,

∴ B ’D ⊥AC ,

又AC ⊥BC ,BC ∩B ’D=D , ∴ AC ⊥面BB ’C ’C 。

(2)由三垂线定理知道:要使AB ’⊥BC ’,需且只需AB ’在面BB ’C ’C 内的射影B ’C ⊥BC ’。即四边形BB ’C ’C 为菱形。此时,BC=BB ’。

因为B ’D ⊥面ABC ,所以,BD B '∠就是侧棱B ’B 与底面ABC 所成的角。 由D 恰好落在BC 上,且为BC 的中点,所以,此时BD B '∠=︒60。 即当α=︒60时,AB ’⊥BC ’,且使得D 恰为BC 的中点。

例2. 如图:已知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

四边形为正方形,侧面PDC 为正三角形,且平面PDC ⊥底面ABCD ,E 为PC 中点。

(1)求证:平面EDB ⊥平面PBC ; (2)求二面角C DE B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讲解:(1)要证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常规的想法是:证明其中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

首先观察图中已有的直线,不难发现,由于侧

面PDC 为正三角形,所以,PC DE ⊥,那么我们自然想到:是否有PBC DE 面⊥?这样的想法一经产生,证明它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面PDC ⊥底面ABCD ,交线为DC ,

立体几何解答题存在的常见问题

立体几何解答题存在的常见问题
立体几何解答题存在的常见 问题
目录
• 空间想象力的缺乏 • 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足 • 计算能力的欠缺 • 对几何概念的理解不准确 • 解题思路的局限
01
空间想象力的缺乏
对空间几何图形的理解不足
缺乏对空间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
无法通过观察图形来理解空间几何形状的特点和性质。
对基本几何概念理解不透彻
无法准确把握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
详细描述
例如,学生可能混淆了“垂直”、“平行”和“相交”等基 本几何术语,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逻辑错误。
对几何定理的理解不全面
要点一
总结词
学生对几何定理的理解往往不够全面,导致在解题时无法 正确应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例如,学生可能只知道“勾股定理”的基本形式,但对其 适用范围和条件理解不足,导致在解题时出现偏差。
学生未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无法根据问题特点 灵活运用。
缺乏对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
学生未能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导致在解题 过程中无法灵活运用。
3
缺乏对解题方法的实践练习
学生未能通过实践练习提高解题方法的运用能力。
无法将立体几何问题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联系
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
学生未能将立体几何问题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联系, 导致解题思路受限。
对三维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理解不清晰

三年高考(2016-2018)数学(理)真题分项专题25 立体几何中综合问题(含解析)

三年高考(2016-2018)数学(理)真题分项专题25 立体几何中综合问题(含解析)

专题25 立体几何中综合问题

考纲解读明方向

分析解读 1.能运用共线向量、共面向量、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及有关结论证明点共线、点共面、线共面及线线、线面的平行与垂直问题;会求线线角、线面角;会求点点距、点面距等距离问题,从而培养用向量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会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两点间距离公式、夹角公式以及相关结论解决有关平行、垂直、长度、角、距离等问题,从而培养准确无误的运算能力.3.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延续解答题的形式,以多面体为载体,求空间角的命题趋势较强,分值约为12分,属中档题.

2018年高考全景展示

1.【2018年理数天津卷】如图,

且AD =2BC ,

,

且EG =AD ,

且CD =2FG ,

,DA =DC =DG =2

(I )若M 为CF 的中点,N 为EG 的中点,求证:;

(II )求二面角

的正弦值;

(III )若点P 在线段DG 上,且直线BP 与平面ADGE 所成的角为60°,求线段DP 的长.

【答案】(Ⅰ)证明见解析;(Ⅱ);(Ⅲ).

详解:依题意,可以建立以D为原点,分别以,,的方向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可得D(0,0,0),A(2,0,0),B(1,2,0),C(0,2,0),

E(2,0,2),F(0,1,2),G(0,0,2),M(0,,1),N(1,0,2).

(Ⅰ)依题意=(0,2,0),=(2,0,2).设n0=(x,y,z)为平面CDE的法向量,则即

不妨令z=–1,可得n0=(1,0,–1).又=(1,,1),可得,又因为直线

立体几何综合问题讲解必做题

立体几何综合问题讲解必做题

立体几何综合问题讲解

1.(2015·安徽六校联考)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BCDEF 中,已知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ADE ,△BCF 均为正三角形,EF ∥AB ,EF =2,

求该多面体的体积.

2、如图所示,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点D ,D 1分别为AC ,A 1C 1上的中点.

(1)证明AD 1∥平面BDC 1.(2)证明BD ∥平面AB 1D 1.

[题点发散1]将本例条件“D 1,D 分别为AC ,A 1C 1上的中点”变为“D 1,D

分别为AC ,A 1C 1上的点”.试问当A 1D 1D 1C 1

等于何值时,BC 1∥平面AB 1D 1? [题点发散2] 将本例条件“D ,D 1分别为AC ,A 1C 1上的中点”变为“D ,D 1分别为

AC ,A 1C 1上的点且平面BC 1D ∥平面AB 1D 1”,试求AD DC

的值. 3如图,矩形ABCD 中,E 为边AB 的中点,将△ADE 沿直线DE 翻转成△A 1DE .若M 为线段A 1C 的中点,则在△ADE 翻转过程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

①|BM |是定值;②点M 在圆上运动;③一定存在某个位置,使DE ⊥A 1C ;

④一定存在某个位置,使MB ∥平面A 1DE .

4(2015·郑州一检)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面ABB 1A 1为矩形,AB

=1,AA 1=2,D 为AA 1的中点,BD 与AB 1交于点O ,CO ⊥侧面ABB 1A 1.

(1)证明:BC ⊥AB 1;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综合问题解题策略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综合问题解题策略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立体几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约占整个试卷的15%,通常以中、低档难度为主,以一大两小的模式命题。考查的重点内容是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与证明,空间角和空间距离的计算,前者命题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后者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注重对推理论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

一、立体几何知识体系和常用解题方法(一)利用传统方法解决立体几何解答题的知识体系和常用方法

1.证明线线平行和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

(1)证明线线平行:①利用平行线的传递性;②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平行转换;③利用三

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④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等。

(2)证明线线垂直:①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②利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③利用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等。

2.证明线面平行和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1)证明线面平行:①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

(2)证明线面垂直:①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3.证明面面平行和面面垂直的常

用方法

(1)证明面面平行

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

理。

(2)证明面面垂直最常用

的方法是利用

面面

李春霞

(张家口市第六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要:

党的教育方针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立体几何综合问题的解决,全面体现了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发散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立体几何中组合问题的几种解法

立体几何中组合问题的几种解法

立体几何中组合问题的几种解法

解决几何组合问题时,应准确灵活使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要分类分步进行,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 直接求解法

例1: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多少种?

分析:正面考虑本题各步骤的方法比较复杂,计算困难,应运用逆向思维,即先考虑从10个点任意取出4个点的方法,再减去从10个点中取出4点共面的的方法即可。

解:从10个点中找出4个点的方法有C410=210种,其中在四面体的四个面内各有6个点,取出共面的4个点的方法有4C4■=60种;相邻面各棱的中点4点共C410面的有3种;一条棱上三点与其相对棱中点也共面,共6种。

∴所求方法N=210-60-3-6=141(种)

本题应注意“哪些点共面?”共有几种情况?[1]

例2:从平面Ⅱ上取6个点,再从平面B上取4个点,这10个点最多可确定多少个三棱锥?

解法①:分三种情况考虑:第一种情况从平面a上的6个点中任取一个再与从平面β上的4个点中任取3个点构成的三棱锥有C1■C■■个;第二种情况,从平面a上的6个点中任取2个与平面13上的4个点中任取2个点构成的三棱锥有C2■C2■个;第三种情况,从平面a上的6个点中任取3个点与平面β上的4个点中任取1个点构成的三棱锥有C■■C1■个。根据加法原理共有C1■C■■+C2■C2■ +C■■C1■ =24+90+80=194(个)。

解法②:逆向思维:从10个点中任取4个点的组合数C410中,去掉4个点共面的两种情况即4点在平面a上的C4■个,4点在平面β上的C4■个。其余的任4点都能构成一个三棱锥。因此,可构成三棱锥C410-C4■-C4■=210-15-1=194(个)。

第12题 多选题中的立体几何综合问题-2021年高考数学真题(新高考全国Ⅰ卷)(含答案解析)

第12题 多选题中的立体几何综合问题-2021年高考数学真题(新高考全国Ⅰ卷)(含答案解析)
,所以 平面 ,所以 BD,所以点P与点F重合,D正确,故选BD.
解法二:易知,点 在矩形 内部(含边界).
对于A,当 时, ,即此时 线段 , 周长不是定值,故A错误;
对于B,当 时, ,故此时 点轨迹为线段 ,而 , 平面 ,则有 到平面 的距离为定值,所以其体积为定值,故B正确.
对于C,当 时, ,取 , 中点分别为 , ,则 ,所以 点轨迹为线段 ,不妨建系解决,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 , ,则 , , ,所以 或 .故 均满足,故C错误;
第12题多选题中的立体几何综合问题
一、原题呈现
【原题】 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棱柱 中, ,点 满足 ,其中 , ,则()
A.当 时, 的周长为定值
B.当 时,三棱锥 的体积为定值
C 当 时,有且仅有一个点 ,使得
D.当 时,有且仅有一个点 ,使得 平面
答案:BD
解析:解法一:对于A,当 时, ,所以 ,因为 ,
所以点P是线段 上的动点,所以 周长不是定值,故A错误;
对于D,当 时, ,取 , 中点为 . ,所以 点轨迹为线段 .设 ,因为 ,所以 , ,所以 ,此时 与 重合,故D正确.故选BD.
【就题论题】多选题中的立体几何试题,常把多个知识点交汇考查,如把几何体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的计算与线面位置关系结合在一起考查,也可与函数、不等式及空间向量结合在一起考查,此类问题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也比较大.

(完整版)例析立体几何中的排列组合问题

(完整版)例析立体几何中的排列组合问题

例析立体几何中的排列组合问题

春晖中学过月圆

在数学中,排列、组合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思想方法上,都体现了实际应用的观点。立体几何与排列组合综合问题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体现了《考试大纲》要求的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指导思想,应引起考生的重视。立体几何中的计数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题型,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以点带面法,下面列举立体几何中排列、组合问题的几个例子。

1占

1八、、

1. 1共面的点

例1 (1997年全国高考(文))

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A,从其它顶点与棱的中点中取3个点,使它们和点A在同一平面上,不同的取法有()

A. 30种

B. 33种

C. 36种

D. 39种

解析:四面体有4个顶点,6条棱有6个中点,每个面上的6个点共面。点A所在的每个面中含A的4点组合有’个,点A在3个面内,共有“个组合;点A在6条棱的3条棱上,每条棱上有3个点,这3点与这条棱对棱的中点共面。所以与点A共面的四点组合共有* '个。

答案: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组合的知识和空间相像能力;属97文科试题中难度最大的选择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每条棱上的3点与它对棱上的中点共面的情况计算在内。

1. 2不共面的点

例2 (1997年全国高考(理))

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共有

()

A. 150种

B. 147 种

C. 144 种D . 141 种

解析:从10个点中任取4个点有’种取法,其中4点共面的情况有三类:第- 类,取出的4个点位于四面体的同一个面内,有1种;第二类,取任一条棱上的3个点及对棱的中点,这4点共面有6种;第三类,由中位线构成的平行四边形,它的4个顶点共面,有3种。

高考数学总复习_热点专题突破系列(四-五))立体几何的综合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高考数学总复习_热点专题突破系列(四-五))立体几何的综合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1)求证:DC⊥平面ABC.
(2)设CD=a,求三棱锥A-BFE的体积.
【解析】(1)在图甲中因为AB=BD且∠A=45°,
所以∠ADB=45°,∠ABD=90°,即AB⊥BD.
在图乙中,因为平面ABD⊥平面BDC,
且平面ABD∩平面BDC=BD, 所以AB⊥底面BDC,所以AB⊥CD. 又∠DCB=90°,所以DC⊥BC,且AB∩BC=B, 所以DC⊥平面ABC.
【典例1】(2014·重庆高考改编)如图所示, 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是以O为中心的菱形, PO⊥底面ABCD,AB=2,∠BAD= ,M为BC上一点,
3
且BM= 1 ,N为AB上一点,且BN= 1 .
2 2
(1)证明:MN∥平面PAC. (2)证明:BC⊥平面POM. (3)若MP⊥AP,求四棱锥P-ABMO的体积.
中的线、面间的位置关系与计算有关的几何量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立体
几何的一类重要考向,它很好地将平面图形拓展成空间图形,同时也将
空间立体图形向平面图形转化提供了具体形象的途径,是高考深层次
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方向.
【典例2】(2015·中山模拟)如图1所示,在Rt△ABC中,AC=6,BC=3,
∠ABC=90°,CD为∠ACB的平分线,点E在线段AC上,且CE=4.如图2所示,
(2) VE A B C 1 AA1 S△A B C 2.

专题07 立体几何综合问题(答题指导)(解析版)

专题07 立体几何综合问题(答题指导)(解析版)

专题07 立体几何综合问题(答题指导)

【题型解读】

▶▶题型一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

(1)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常考查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问,解答题的第(2)问常考查求空间角,求空间角一般都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

(2)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

第三步:求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坐标;

第四步:计算向量的夹角(或函数值

);

第五步:将向量夹角转化为所求的空间角;

第六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

【例1】 (2019·河南郑州高三联考)在如图所示的多面体中,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BDEF 是

矩形,ED ⊥平面ABCD ,∠ABD =π6

,AB =2AD . (1)求证:平面BDEF ⊥平面ADE ;

(2)若ED =BD ,求直线AF 与平面AEC 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见解析

【解析】(1)在△ABD 中,∠ABD =π6

,AB =2AD , 由余弦定理,得BD =3AD ,

从而BD 2+AD 2=AB 2

所以△ABD 为直角三角形且∠ADB =90°,

故BD ⊥AD .

因为DE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DE ⊥BD .

又AD ∩DE =D ,所以BD ⊥平面ADE .

因为BD ⊂平面BDEF ,所以平面BDEF ⊥平面ADE .

(2)由(1)可得,在Rt △ABD 中,∠BAD =π3

,BD =3AD , 又由ED =BD ,

立体几何中的组合体问题专题(有答案)

立体几何中的组合体问题专题(有答案)

立体几何中的组合体问题专题(有答案)

例1.正方体与球问题:正方体的棱长为1.求球的半径:

⑴若正方体的八个顶点都在球面上,

⑵若球内切于正方体;

⑶12条棱组成一个正方体,一充气球在正方体内,求球的最大半径.

例2.正四面体与球问题: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求球的半径:

⑴若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都在球面上,

⑵若球内切于正四面体;

⑶6条棱组成一个正四面体,一充气球在正四面体内,求球的最大半径.

例3.四球问题:四个球的半径都为1.

⑴桌面放两两相切的3个球,这3个球上面放一个球,求这个球的最高点离桌面的距离;

⑵求与上述4个球都相切的小球的半径.

例4.圆锥、圆柱与球

⑴底面半径为1cm高为10cm的圆柱内,可以放几个半径为0.5cm的小球?

⑵圆锥底面半径为3,高为4,一个球内切于圆锥,求球的半径;

⑶圆锥底面半径为3,高为4,两个半径相同的球两两相切,放在圆锥底面上,且内切于圆锥,求这两个球的半径;

⑷圆锥底面半径为3,高为4,三个半径相同的球两两相切,放在圆锥底面上,且内切于圆锥,求这两个球的半径;

⑸圆锥底面半径为3,内接于一个半径为4的球,求圆锥的高.

例5.圆锥与正四棱柱

⑴圆锥底面半径为3,高为4,正四棱柱的高为3,且内接于圆锥,求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

⑵圆锥底面半径为3,高为4,正四棱柱的高为x,且内接于圆锥,求正四棱柱的体积.

练习

一、补(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1. 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2,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A 、3π

B 、4π

C 、33π

D 、6π

2. 在正三棱锥ABC S -中,M 、N 分别是棱SC 、BC 的中点,且AM MN ⊥,若侧棱32=SA ,则正三棱锥ABC S -外接球的表面积是( ) A .π12 B .π32 C .π36 D .π48

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

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

26 ,
5
26 ∴直线 AB 与平面 AN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5
题型 3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例 3 [2016·北京高考]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平面 PAD⊥平面 ABCD,PA⊥ PD,PA=PD,AB⊥AD,AB=1,AD=2,AC=CD= 5.
(1)求证:PD⊥平面 PAB;
高考大题冲关系列四 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 命题动向:立体几何是历年高考必考的热点,试题难度中等,命题的热点主要有空间 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和空间角的求解;试题背景有折叠问题,探索性问题等,考查了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能力,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有传 统方法和向量方法,用向量法解决问题可以化繁为简,降低题目的难度. 题型 1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A1B1⊂平面 ABB1A1,A1A∩A1B1=A1, 所以 A1C1⊥平面 ABB1A1. 因为 B1D⊂平面 ABB1A1,所以 A1C1⊥B1D. 又 B1D⊥A1F,A1C1⊂平面 A1C1F,A1F⊂平面 A1C1F,A1C1∩A1F=A1,所以 B1D⊥平 面 A1C1F. 因为直线 B1D⊂平面 B1DE,所以平面 B1DE⊥平面 A1C1F.
由于 E 为 AD 的中点,AB=BC= AD,AD∥BC, 2
所以 AE∥BC,AE=AB=BC,因此四边形 ABCE 为菱形,所以 O 为 AC 的中点. 又 F 为 PC 的中点,可得 AP∥OF. 又 OF⊂平面 BEF,AP⊄平面 BEF, 所以 AP∥平面 BEF. (2)由题意知 ED∥BC,ED=BC, 所以四边形 BCDE 为平行四边形,因此 BE∥CD. 又 AP⊥平面 PCD,所以 AP⊥CD,因此 AP⊥BE. 因为四边形 ABCE 为菱形,所以 BE⊥AC. 又 AP∩AC=A,AP,AC⊂平面 PAC, 所以 BE⊥平面 PAC. 题型 2 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 例 2 如图,菱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与 BD 交于点 O,AB=5,AC=6,点 E,F 分

谈谈立体几何问题分析及对策

谈谈立体几何问题分析及对策

谈谈立体几何问题分析及对策

立体几何历年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关注度高,试题难度适中,易得分,因此立体几何已成为我们高考复习中主抓且易见成效的内容之一。

一、问题呈现

回顾2018年立体几何的教学复习,结合高考改卷及几次模考改卷反馈的信息,我们发现学生的立体几何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1)空间想象能力及推理论证能力还较弱。部分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不准确、有偏差,缺少证明平行与垂直的常用方法,思路不清晰。(2)运算能力差。学生多用向量坐标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而由于这种方法对学生运算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在较长的向量坐标运算的过程中算错数字,写错符号的错误时有发生。(3)解题规范性差,论证不严谨,缺少必要的说理过程,跳步严重,或出现逻辑错误。纵观近几年立体几何试题,命题相对稳定,并无较大难易起伏,而立体几何的学时较长,从高一的立体几何初步到高二的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一直延续至高三复习,历时三年,为什么学生的得分情况与我们的期望值有差距,依然出现诸如上述的错误呢?

二、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强调“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几何体”,“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立体几何考试内容涵盖数学《必修2》及《选修2-1》的立体几何的主要内容,而试题的解答方式则蕴含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立体几何的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度量计算的研究方法。考试中学生出现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得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去,反思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以下现象:(1)在学习立体几何初步,刚建立线面位置关系、空间角的概念时,由于课时紧,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做初步概念的交待,(如二面角课本都没安排例题),因此位置关系的相关定理及空间角的几何求法学生掌握薄弱,被后续选修2-1的空间向量的代数坐标运算全部取而代之,造成在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既无力用几何法求解,又由于运算不过关,用代数坐标运算也无法正确求解的状况。(2)由于向量坐标法在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思维量,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以向量坐标法为主,“建坐标系,写坐标,套公式”大量的重复机械训练,以期使学生获得熟练的解题功力。殊不知固定的解题模式,易使思维陷入僵化状态,当问题情境稍有变化,学生便一筹莫展。

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专题

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专题

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

A组

1.如图,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B=BC,AA1=DA1,∠ABC=120°.

(1)证明:AD⊥BA1;

(2)若AD=DA1=4,BA1=26,求多面体BCD-A1B1C1D1的体积.

2.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底面ABC,AB=AC=2,∠BAC=120°,AA1=3,D,D1分别是BC,B1C1上的中点,P是线段AD上的一点(不包括端点).

(1)在平面ABC内,试作出过点P与平面A1BC平行的直线l,并证明直线l⊥平面ADD1A1;

(2)设(1)中的直线l交AC于点Q,求三棱锥A1-QC1D的体积.

3.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PC⊥平面ABC,PC=3,D,E分别为线段AB,BC上的点,且CD=DE=2,CE=2EB=2.

(1)求证:DE⊥平面PCD;

(2)求点B到平面PDE的距离.

4.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直角梯形,AD∥BC,AD=3BC=6,PB=62,点M在线段AD上,且MD=4,AD⊥AB,PA⊥平面ABCD.

(1)求证:平面PCM⊥平面PAD;

(2)当四棱锥P-ABCD的体积最大时,求四棱锥P-ABCD的表面积.

B组

1.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π

3,其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四边形OAEF

为矩形,平面OAEF⊥平面ABCD,AB=AE=2.

(1)求证:平面DEF⊥平面BDF;

(2)若点H在线段BF上,且BF=3HF,求三棱锥H-DEF的体积.

2.如图,四棱锥E-ABCD中,平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M,N分别为BC,DE的中点.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知识精讲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知识精讲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

【本讲主要内容】

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

立体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及立体几何与其它知识点的综合问题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立体几何的综合问题融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于平面与几何体中,有计算也有论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系统地掌握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特别是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深刻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理解点到面的距离、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立体几何横向可与向量、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等综合.

3. 应用性问题、探索性问题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动点P到直线A1B1与直线BC

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

解析:P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P到B的距离,动点P的轨迹满足抛物线定义.故选C.

例2. 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B⊥平面ABCD,

(Ⅰ)若面PAD与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60°,求这个四棱锥的体积;

(Ⅱ)证明不论四棱锥的高怎样变化,面PAD与面PCD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

(Ⅰ)解:∵PB⊥面ABCD,∴BA是PA在面ABCD上的射影,

又DA⊥AB ∴PA⊥DA

∴∠PAB是面PAD与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PAB=60°,PB=AB·tan60°=3a ,

∴ V 锥=32

3

3·3·3

1

a a a =

(Ⅱ)证明:不论棱锥的高怎样变化,棱锥侧面PAD 与PCD 恒为等腰三角形,作AE ⊥P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中的综合性问题

例1.如图,在矩形ABCD 中,已知AB =1, BC =a ,P A ⊥平面ABCD ,且P A =1.

(1)在BC 边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Q ⊥QD ,说明理由;

(2)若BC 边上有且仅有一个点Q ,使PQ ⊥QD ,求AD 与平面PDQ 所成角的弦值; (3)在(2)的条件下,求出平面PQD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大小. 解析:(1)假设存在Q ,使得PQ ⊥QD ∵PA ⊥平面ABCD , ∴QD ⊥平面PAQ , ∴QD ⊥AQ .

从而有AD 2=AQ 2+QD 2设CQ =x ,则BQ =a -x ,于是AQ 2=1+(a -x )2,QD 2=1+x 2∴AD 2=(a -x )2+x 2

+2

=2x 2-2ax +a 2+2=a 2即x 2-ax +1=0 △=a 2-4∴当a >2即△>0时,方程x 2

-ax +1=0有两解,即存在两个点Q ,使PQ ⊥QD ;

当a =2即△=0时,方程x 2-ax +1=0有解,即只有一个点Q ,使PQ ⊥QD ;当0<a <2时,方程x 2

-ax +1=0无解,即不存在点Q ,使PQ ⊥QD

(2)当BC 上有且仅有一个点Q ,使得PQ ⊥QD ,可知BC =2,此时x =1,点Q 为BC 的中点,过A 在平面PAQ 上作AF ⊥PQ ,垂足为F ,连FD 。∵QD ⊥平面PAQ ∴QD ⊥AF 又∵AF ⊥PQ ∴AF ⊥平面PQD ,故∠

FDA 是直线AD 与平面PQD 所成的角PQ =PA 2+AQ 2=1+(2)2= 3 AF =PA ·AQ PQ =1·23

=6

3,

∴sin ∠FDA =AF AD =

6

3 2 =6

6

(3)易知△PQD 在面PAB 内的射影就是△PAB 在rt △PAQ 中,PQ =PA 2

+AQ 2

=1+(2)2

=3∴S

△PQD =12·QD ·PQ =12·2·3=

12 6 S △PAB =12×1×1=1

2

. 设平面PQD 与平面PAB

所成角为θ

,则1

cos 6θ

==,

故所求二面角为cos 6

arc .

例2.(06江西卷)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侧面ABD 、ACD

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D 是公共的斜边,且AD BD =CD =1,另一个侧面是正三角形。

(1) 求证:AD ⊥BC 。

(2) 求二面角B -AC -D 的大小

(3) 在直线A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ED 与面BCD 成30︒角?若存在

确定E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法一:(1)方法一:作

AH ⊥面BCD 于H ,连

.DH ,AB

BD HB BD ⊥⇒⊥

1AD BD ==Q AB BC AC BD DC ∴===∴⊥

又BD CD =,则BHCD 是正方形.则..DH BC AD BC ⊥∴⊥方法二:取BC 的中点O ,连AO 、DO , 则有,.AO BC DO BC ⊥⊥,.BC AOD BC AD ∴⊥∴⊥面

(2)作BM AC ⊥于M ,作MN AC ⊥交AD 于N ,则BMN ∠就是二面角B AC D --

的平面角

.

AB AC BC ===Q M 是

AC

的中点,且

MN

CD

61113,,.222BM MN CD BN AD =

==== 由余弦定理得22266

cos ,arccos .233

BM MN BN BMN BMN BM MN +-∠=

=∴∠=⋅ (3)设E 为所求的点,作EF CH ⊥于F ,连FD .则EF ∥AH 。

∴,EF BCD EDF ⊥∠面就是ED 与面BCD 所成的角,则30EDF ∠=︒.设EF x =,易得21,,1.AH HC CF x FD x ====+则

23

tan ,31EF EDF FD x

∴∠=

==+解得2,2 1.2x CE x =

==则故线段AC 上存在E 点,且1CE =时,ED 与面BCD 成30︒角.

解法二:(1)作AH ⊥面BCD 于H ,连BH 、CH 、DH ,则四边形BHCD 是正方形,且1AH =,以D 为原点,以DB 为x 轴,DC 为y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则(1,0,0),(0,1,0),(1,1,1).B C A (1,1,0),(1,1,1),

0,.

BC DA BC DA BC A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则 (2)设平面ABC 的法向量为1(,,),n x y z =u r 则由1n BC

⊥u r u u u r

知:10n BC x y ⋅=-+=u r u u u r ;同理由1n CA ⊥u r u u u r 知:10.n CA x z ⋅=+=u r u u u r

可取

1(1,1,1).n =-u r 同理,可求得平面ACD 的一个法向量为2(1,0,1).n =-u u r

由图可以看出,三面角B AC D

--的大小应等于<12,n n u r u u r >。则cos <12,n n u r u u r >1212

632n n n n ⋅==

=⋅u r u u r

u r u u r ,即所求二面角的大小是6

arccos . (3)设(,,)E x y z 是线段AC 上一点,则0,1,x z y ==>平面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

(0,0,1),(,1,),n DE x x ==r u u u r 要使ED 与面BCD 成30︒角,由图可知DE u u u r 与n r

的夹角为60︒,

所以21cos ,cos 60.212DE n DE n DE n x

⋅==

=︒=+u u u r r

u u u u r r u u u r r <>则2212x x =+,解得,2

2x =,则2 1.CE x ==故线段AC 上存在E 点,且1CE =,时ED 与面BCD 成30︒角.

例3.(06山东卷)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 的底面ABCD 为等腰梯形,

AB ∥DC,AC ⊥BD,AC 与BD 相交于点O ,且顶点P 在底面上的射影恰为O 点,又BO=2,PO=2,PB ⊥PD.(Ⅰ)求异面直接PD 与BC 所成角的余弦值; (Ⅱ)求二面角P -A B -C 的大小;(Ⅲ)设点M 在棱PC 上,且,PM

MC

λλ=问为何值时,PC ⊥平面BM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