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引言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二、实习要求

1、分析松岭峪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

1、绘制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松岭峪地质剖面图(至少两张)。

3、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

我们的分析基于《松岭峪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 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个地区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600米-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在沿NW -SE 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第二章 地层

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

年代地层单位 代号及接触关系

岩性

分布态势

构造阶级 震旦系 Z

以片岩、大理岩为主 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 加 里

下寒武统 ∈1 以千枚岩、变砾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 中上寒武统

∈2﹢3

以板岩、变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毛村

下奥陶统 O 1 以板岩、千枚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毛村

东 阶

下泥盆统 D 1 以砾岩、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 印 支 海 西 阶

段 中泥盆统 D 2 以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 下石炭统 C 1 以砂岩、页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

中石炭统 C 2 以砂页岩、泥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

下三叠统 T 1 以灰岩、泥灰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 古新统 E 1 以砾岩、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等附近

燕山阶段

始新统 E 2 以砂岩、页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

喜 马 拉

雅 山

阶 段

渐新统 E 3 以页岩、泥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

新近系 N 以泥灰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山顶 第四系

Q

以砂砾泥土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下方的赵村

注:表格中的波浪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虚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松岭峪地区有六个构造层:Z ,∈1—O1,D1-D2,C1-C2,T1,E1-Q 。其中Z 与∈1—O1角度不整合,∈1—O1

与D1-D2角度不整合,D1-D2与C1-C2平行不整合,C1-C2与 T1

平行不整合,T1与E1-Q 角度不整合。

第三章:地质构造

松岭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层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各种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裸露出地表,形成各种形状的岩石或地层,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现将松岭峪地区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描述如下:

第一节 褶皱

从该松岭峪地质图上可知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

现列表对各褶皱进行概述

褶皱

类型两翼地层

核部

地层

形态轴面倾角一翼倾角

另一翼倾

分布态势

松岭背斜D

2

、D

1

、C

1

C

2

D

1

直立褶皱∠89°约33

约35 分布在松岭一带

彩云

岭背斜D

2

、C

1

、C

2

D

1

倒转褶皱∠75 约45

70 分布在彩云岭-白玉

山一带

红石

崖向斜E

1

、E

2

E

2

直立褶皱∠88 10

10 分布在红石崖一带

范村背斜∈

1

、∈

2﹢3

O

1

1

斜歪褶皱∠78°60

63 分布在范村-陈村一

毛村向斜

1

、∈

2﹢3

O

1

O

1

平行褶皱∠55°55

55 分布在毛村-王村一

其中:

松岭背斜:松岭背斜长约15公里,宽为5公里,呈ES20-35°,主要由D

1

、D

2

、C

1

、C

2

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

1 ,两翼地层为D

2

、C

1

、C

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北西方向背斜逐渐消失不见,发育

有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的出露。由此可以知道此地活动较为激烈。又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9°),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2.5: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穹隆构造。形成时代约为T1-E1之间。

彩云岭背斜:长约200公里,宽约2公里,呈ES30-40°延伸,,主要由D

1、D

2

、C

1

、C

2

地层构成。核部地

层为D

1 ,两翼地层依次为D

2

、C

1

、C

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南西翼岩层倾角依次约为45°﹑40°、

30°、30°,北东翼由于受到F1逆冲断层的影响,岩层倒转,其岩层倾角依次约为70°、80°、60°,两翼岩层倾向都是220°。背斜中还出露有花岗闪长岩背斜性质为倒转褶皱,形成于T1-E1之间。

红石崖向斜:呈ES40-50°延伸,主要由E

1、E

2

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E

2

,两翼地层为E

1

,即中新两

老,所以为向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8°),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又可以说是平缓褶皱。

范村背斜:分布在范村-陈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

1、∈

2﹢3

、O

1

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Z,

两翼地层为∈

1、∈

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8°),且两翼

倾角不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

毛村向斜:分布在毛村-王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O

1、∈

1

、∈

2﹢3

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O

1

两翼地层为∈

1、∈

2﹢3

,一翼有部分地层被喷出的岩浆岩侵入,翼部由于逆冲推覆作用,有一小部分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