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

合集下载

松岭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松岭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松岭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年6月23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 (2)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3)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6)

第四章构造 (9)

第一节震旦纪构造层 (9)

第二节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构造层 (10)

第三节早中泥盆—早三叠世构造层(分三个层) (10)

第四节古近纪—新近纪构造层 (11)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12)

第六章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引言

(一)区域地理概况

分析主要依据于《松岭峪地质图》。该地图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体看,地区西高东低,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在沿NW-SE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二)实习目的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综合分析地质图,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同时,分析地质图绘制剖面图,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三)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

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北秦岭松树沟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北秦岭松树沟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1 8 4 2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㊀岩石学报 2 0 1 5 , 3 1 ( 7 )
பைடு நூலகம்
而成的榴辉岩( 安三元等, 1 9 8 5 ) 以及变质的大洋蛇绿岩残片 1 9 9 5 ; 董云鹏等, 1 9 9 6 ; 裴先治等, 1 9 9 6 ) 等不同认 ( 周鼎武等, 识。也因此, 用不同方法获得的该榴闪岩两个定年结果 ( 9 8 3 M a , S m N d 等时线法, 李曙光等, 1 9 9 1 ; 5 1 0 M a , 锆石原 2 0 0 5 ; 苏犁等, 2 0 0 5 ) 也被不同的研究 位定年, 刘军锋和孙勇, 者用来为解释格林威尔时 期 蛇 绿 岩 就 位 年 龄 ( 董 云 鹏 等, 1 9 9 7 ; D o n ge t a l , 2 0 0 8 ) 或者古生代时期幔源超镁铁岩就位 2 0 0 5 ; 苏犁等, 2 0 0 5 ) 。虽然之后的研 年龄( 刘军锋和孙勇, 究, 也有人提出该榴闪岩可能是区域变质的高压榴辉岩退变 质作用的产物( 刘良等, 1 9 9 5 ; 陈丹玲等, 2 0 0 4 ; Z h a n g , 1 9 9 9 ; B a d e r e t a l , 2 0 1 2 ) , 但由于缺乏榴辉岩相矿物组合的确凿证 2 0 1 3 ) 虽然在榴闪 据而未得到广泛的认可。新近, 钱加慧等( 岩中获得了和北秦岭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相同的变质年龄, 但依然解释是代表了麻粒岩相变质的时代。本文通过详细 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在该榴闪岩的石榴石及锆石包裹 体和基质矿物组合中都发现了绿辉石的残留, 结合石榴石的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定年结果, 从而明确提出松树沟石榴角 闪岩是榴辉岩退变质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可为松树沟镁铁 质 超镁铁质岩石的成因以及秦岭造山带古生代时期的构造 演化提供重要约束。

松岭峪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

松岭峪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

前言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们对所学地质专业课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尤其是《构造地质学》。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读图分析后,使我们可以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外貌特征,对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有了初步了解。为了更好的分析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我们可以分别从地层;构造;矿产;地质发展史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地质图,读图时,我们要先图外后图内,先地形后地质,先地质后构造。图外有地质图名称、比例尺及图例,图外要从下往上读。地形主要是看河谷和山地,而地层则可以以岩性、厚度、出露地区、接触关系等方面着手。构造主要是看褶皱的位置、性质、延伸长度、时代、轴面和断层的落差、两盘时代、性质等,同时也要了解到断层与褶皱、岩浆岩的关系。使我们学到分析地质图的基本方法。

通过这次课设计,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同时掌握地质图的读图方法。在读图时,我们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这就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对于实习以及以后的工作中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章地层

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元古界、古生界、中

生界和新生界皆有出露。现有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元古界(Ar)

本区元古代地层仅有震旦系。震旦系(Pt)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主要为震旦系片岩。

二、古生界(Pz)

本区古生代地层有寒武、奥陶﹑泥盆及石炭系,缺失志留和二叠系。

1、寒武系(∈):分布于F2断层附近及王村、刘村之间地区,自下而上分为三统。分别为下寒武统千枚岩和中上寒武统板岩。两者为整合接触。

2﹑奥陶系(O):本区缺失中﹑上奥陶统,仅有下奥陶统。其分布于毛村北部地区,和寒武系整合接触。

关于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构造

关于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构造

关于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构造

摘要: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简称构造。任何构造都是岩石或岩层受了内力或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原始位态或面貌,如层理、粒序层、波痕等各种原生构造,以及各种原始位态或面貌的改变,即变形与变位,如各种次生的褶皱、节理、断层、裂谷、俯冲带、转换断层等。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

关键词:地质构造松岭峪地区断裂构造

松岭峪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大地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经历了多次不同规模的构造运动。根据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可将松岭峪地区划分为四个构造层。根据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机理模式和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大地构造在全球地质应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的基本特征,现将其构造发展史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构造层:该构造层包括地层有震旦系(Z)、下寒武统(∈1)、

中上寒武统(∈2﹢3)、下奥陶统(O1),此时为中国的古浪运动时期,对应加里东阶段,该时期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逐渐形成震旦系(Z)、下寒武统(∈1)、中上寒武统(∈2﹢3)、下奥陶统(O1)地层,他们之间属于整合接触关系。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受中国古浪运动构造作用的影响,该地层发生多次弯曲,形成复背斜构造,走向约为ES40°,主应力方向也大致为ES40°方向。随着应力的逐渐作用,一条逆掩断层和两条正断层开始发育,之后地壳开始慢慢抬升,部分早期沉积的地层开始遭受风化剥蚀。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前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李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

造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

松岭峪构造实习报告

松岭峪构造实习报告

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地层

2.1 新元古界

2.2 早古生界

2.3 晚古生界

2.4 中生界

2.5 新生界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3.1 岩浆岩

3.2 变质岩第四章地质构造

4.1 构造层划分及其特征

4.2 总体构造特征4.3 褶皱分析

4.4 断裂分析

第五章构造发展史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图I 松岭峪地区构造纲要图

附图II 松岭峪地区A-B地质剖面图附图III 松岭峪地区C-D地质剖面图

第一章引言

本次读图资料为松岭峪地质图。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属于中比例尺地质图,图区面积约243平方千米。图区总体地势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点,最高点位于图西的云岭山,海拔为1320m;低处于图东南香溪处,低于630m。河流自西北汇至东南。村镇主要分布于沿河带与图东北一带。

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展布、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期等,同时掌握阅读分析地质图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褶皱、断裂、岩浆岩体、不整合接触关系等的基本能力,能够分析出地质图各种繁杂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理解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第二章地层

松岭峪地区地层发育不太齐全,缺失地层较多。图区出露的地层按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表1):新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上古生界泥盆系和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以及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表(1)松岭峪地区地层概况

岩性分布构造阶段年代地层代号及接

触关系

第四系Q 砂砾粘土图东南村-黄村

喜马拉雅阶段

一带

新近系N 泥灰岩图西云岭山

渐新统E3 泥岩页岩图西云岭山

高子越松岭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高子越松岭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松岭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年6月23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 (2)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3)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6)

第四章构造 (9)

第一节震旦纪构造层 (9)

第二节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构造层 (10)

第三节早中泥盆—早三叠世构造层(分三个层) (10)

第四节古近纪—新近纪构造层 (11)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12)

第六章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引言

(一)区域地理概况

分析主要依据于《松岭峪地质图》。该地图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体看,地区西高东低,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在沿NW-SE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二)实习目的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综合分析地质图,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同时,分析地质图绘制剖面图,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三)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

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1)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1)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材料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一、实习区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而我们实习的主要地区——石门寨(柳江煤矿所在地)位于秦皇岛市北约28Km处;秦皇岛、山海关级北戴河三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于渤海海滨,是地质地貌认识实习的辅助区。秦皇岛地区的地势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为孤山。

秦皇岛地处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冲,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铁路横贯东西;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轮船,可直接抵达烟台、青岛、大连和上海等地;有通往国内外的航线,山海关机场与全国主要城市通航;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等各级各类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乡、镇之间均可直通汽车。

1-1-1 秦皇岛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二、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1、实习区水文

实习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我们重点实习的是大石河。

松峪水库输水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松峪水库输水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SHANXI WATER RESOURCES

山西水利

松峪水库输水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赵宇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030024)

[摘要]拟建的松峪水库输水线路始于阳坡水库,输水管线沿湫水河及松峪沟布置。分段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针对工程存在的基坑开挖涌水、地基不均匀及湿陷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关键词]输水线路;输水管道;基坑涌水;湿陷性;松峪水库[中图分类号]P64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042(2016)11-0048-02

拟建的松峪水库位于吕梁市临县城庄镇境内的

松峪沟,主要是作为临县阳坡水库的调蓄水库,解决临县工业及农业用水。输水线路从阳坡水库起始到拟建的松峪水库,输水管线沿湫水河及松峪沟布置。1输水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桩号0+000—2+380段地面高程1219.2~1241.7m ,管基埋深2.3~5.0m 。地形平坦,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物,岩性表层为淡黄色低液限粉土,结构松散,含植物根系和砾石,厚0~2.3m ;其下为卵石混合土,结构松散,分选较差,砾卵石主要成分为砂岩、变质岩,磨圆度呈棱角—次棱角状。据野外探坑筛分试验资料,卵石混合土颗粒含量卵石为30.48%,砾石为37.26%,砂粒为29.8%,粉黏粒为2.46%。不均匀系数1.34,曲率系数0.02。厚度大于10.0m ,局部较薄。下伏基岩为下元古界黑茶山群变质石英砂岩,岩性坚硬。勘察期间地下水位于管基以下,管道持力层大多为全新统洪冲积卵石混合土层,工程地质特性较好,桩号0+888—1+150段管道持力层为下元古界黑茶山群石英砂岩,强风化带厚度3~5m ,工程地质特性良好。卵石混合土因结构松散,且局部有架空现象,建议对其进行夯实或碾压,增加密实度。地基承载力建议值卵石混合土层为200~250kPa ,强风化变质石英砂岩300~500kPa ,弱风化变质石英砂岩500~800kPa ,建议开挖边坡卵石混合土1∶0.75~1∶1,变质石英砂岩1∶0.3~1∶0.5。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土石接合部位的不均匀变形问题并注意雨季防冲刷。

景陵峪 构造报告 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 构造报告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前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

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 (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李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

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4)。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

松岭峪地质构造报告

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存在断裂、冲断带以及隆起等构造特点。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属于二叠系古近系太平洋海盆前陆盆地,孕育着丰富的构造变形历史,并形成紧密联系的构造体系及构造事件。

从该地区断裂地质分析来看,它由一系列主要山脉和支脉构成,其中有四支克罗伊斯支脉,均为横断面断层,包括北方四つの支脉、南方四つの支脉以及东南方向的原初支脉和变形支脉。每条支脉的断层都存在断层落差和褶皱,有多处发展成滑动断层,断层破裂幅度较小,以平坦的地貌特征出现。

松岭峪地区的冲断带与褶皱、断层有密切的关联,横断面有若干个冲断带,均为沟槽型冲断带,有冲断抬升、断裂抬升、倾斜抬升和折叠抬升等。此外,该地区也有多处隆起构造,包括发育在陆内的褶皱隆起、断层隆起以及抬升隆起等,均性质复杂,岩性变化很大。

松岭峪地质图剖析[整理版]

松岭峪地质图剖析[整理版]

松岭峪地质图分析

松岭峪地质图上虽然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红石崖、彩云岭、松岭、云岭山、杉岭、松岭峪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还有一条NW-SE向的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和河流可以判断出该图的地形轮廓是:图区总体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

松岭峪地质图是一幅很复杂的地质图,对该图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图区的下寒武统底面、下泥盆统底面和古新统底面是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根据这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可以把图区分为四大构造层,从下向上分别是前寒武系构造层、下古生界构造层、上古生界—下三叠统构造层和新生界构造层,各构造层具有不同的地层组成和构造特点。

1. 四大构造层的主要特点

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角王村—任村—杉岭一带,主要由中元古界(Pt2)片岩组成,片岩中发育枢纽近EW向的褶皱,褶皱的轴面向北倾斜。该构造层内还分别发育NW—SE向延伸的、断面向NE倾斜的F4正断层和断面向SW方向倾斜的F3逆断层。断层截切片岩中的褶皱, F4正断层被刘村一带的辉长岩体截切,而F3逆断层的上盘则覆盖了刘村辉长岩体,表明断层形成于褶皱作用之后,而且F3逆断层形成于F4正断层之后。在下构造层的丁村和刘村一带发育辉长岩侵入体。从丁村辉长岩体被下寒武统覆盖的地质事实知道,辉长岩体侵入活动发育在早寒武世之前,很可能与F4正断层同时,刘村辉长岩体截断F4正断层只是同一次伸展活动中的相对早晚关系的反映。

下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部,主要围绕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由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组成。该构造层内发育NW-SE向褶皱和NW-SE

松岭峪地区课程设计报告(10000字)

松岭峪地区课程设计报告(10000字)

松岭峪地区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第一章引言

1.1 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初步掌握褶皱、断裂、岩浆岩体、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分析地质图的方法,能够分析出地质图内各种繁杂的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3. 发挥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对地质图进行细致的分析,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4.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5.学会地质学上基本的绘图技能,例如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图件的编制,进一步明确各种图件的图式规格。

6.学会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方法,提高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总结能力。

7.通过课程设计的过程,复习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1.2 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

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

2.比例尺:1:100000(小比例尺图件)

3.地形地貌特征:该图中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云岭山、红石崖、彩云岭、松岭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其中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

向的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的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估算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另外还有一条北西-南东向的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其他河流也大致成这样的方向分布在该地区。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和河流可以大致判断出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北西—南东向的山岭与谷地呈相间分布,香溪所处地段地势最低,向两侧逐渐升高。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峪) 三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峪) 三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景陵峪) 三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前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杨梅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2、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

3、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

4、提交材料

第二章:地层

1、主要的地层

2、各地层特点分析

3构造层的划分

第三章:地质构造

1、区域构造特征的概述.

2、褶皱构造

①.松岭背斜

②。彩云岭背斜

③.红石崖向斜

④.范村背斜

⑤。毛村向斜

⑥。一些小褶皱

3、断层构造.

错误!。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掩断层F1 ○2。范村-陈村的逆掩断层F2

错误!. 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

错误!。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

错误!。离洪村约为1公里的正断层F5错误!。一系列中、小型断层

4、不整合面构造

错误!整合接触

○2不整合接触

第四章、岩浆岩体

1、花岗岩(r)

2.花岗闪长岩体(r﹠)

3.辉长岩体(v)

第四章:地质演化史

1、地层演化史

2、构造演化史

3、图区地质演化史

第五章:结束语

第一章引言

1。1 目的要求

1.通过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几何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要求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分析后,编出一

副构造纲要图、1-2幅地质剖面图、编写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演

化史的文字概括.

1。2主要内容

1。2。1读图分析

错误!分析地层(由老到新分析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古生物、矿

物组成、结构构造、颜色、粒度)

错误!以相邻两个角度不整合之间的地层为构造层。

错误!分析单个褶皱和褶皱组合。

错误!分析断层。

错误!分析岩浆岩体(岩体产状,岩性,矿物,岩体编号)

错误!根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排列地质事件发生顺序.

(完整word版)景陵峪地区构造地质综合读图报告

(完整word版)景陵峪地区构造地质综合读图报告
(10)古新统(E1):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东部和南部,呈带状在景陵峪南部向东延伸,代表性岩石为页岩,粉砂岩,砂岩。
(11)全新统(Qh):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西南部,沿河谷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砾、粘土。
2.2接触关系
根据各个地层之间的连续性(根据图例的时代是否连续)和各自的产状及分布特征,则可以得出地层的接触关系如下:
表3.1断层信息统计表
编号
名称
类型
倾角(平均值)
组合类型
F1
逆掩断层
75°
叠瓦式逆冲断层
F2
逆掩断层
75°
F3
逆掩断层
75°
F4
尖山—黄村正断层
斜断层、正断层
77°
F5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
纵断层、正断层
75°
F6
西山正断层
正断层、横断层
83°
地堑
F7
西山正断层
正断层、横断层
75°
第五章地质演化史
从古生代地层开始,除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上石炭统(C3),三叠系(T),侏罗系(J),古近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新近系(N)和第四系的更新统(Qp)地层外,其他地层均出露完好。在构造方面,本区分布有五大褶皱,另外还有七个断层,地质构造发育较好;在区域构造发展方面,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四个构造层;此外伴随有岩浆的侵入作用和熔岩的溢流现象,从总体上看,本地区构造运动较强,依次形成景陵峪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引言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二、实习要求

1、分析松岭峪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

1、绘制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松岭峪地质剖面图(至少两张)。

3、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

我们的分析基于《松岭峪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该地质图长17.5厘米,实际长度17.5公里,宽12.5厘米,实际长度12.5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18.75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呈NW-SE 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整个地区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600米-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在沿NW -SE 方向上。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第二章 地层

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上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

年代地层单位 代号及接触关系

岩性

分布态势

构造阶级 震旦系 Z

以片岩、大理岩为主 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 加 里

下寒武统 ∈1 以千枚岩、变砾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 中上寒武统

∈2﹢3

以板岩、变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毛村

下奥陶统 O 1 以板岩、千枚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毛村

东 阶

下泥盆统 D 1 以砾岩、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 印 支 海 西 阶

段 中泥盆统 D 2 以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 下石炭统 C 1 以砂岩、页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

中石炭统 C 2 以砂页岩、泥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

下三叠统 T 1 以灰岩、泥灰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 古新统 E 1 以砾岩、砂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等附近

燕山阶段

始新统 E 2 以砂岩、页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

喜 马 拉

雅 山

阶 段

渐新统 E 3 以页岩、泥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

新近系 N 以泥灰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山顶 第四系

Q

以砂砾泥土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图右下方的赵村

注:表格中的波浪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虚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松岭峪地区有六个构造层:Z ,∈1—O1,D1-D2,C1-C2,T1,E1-Q 。其中Z 与∈1—O1角度不整合,∈1—O1

与D1-D2角度不整合,D1-D2与C1-C2平行不整合,C1-C2与 T1

平行不整合,T1与E1-Q 角度不整合。

第三章:地质构造

松岭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层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各种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裸露出地表,形成各种形状的岩石或地层,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现将松岭峪地区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描述如下:

第一节 褶皱

从该松岭峪地质图上可知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

现列表对各褶皱进行概述

褶皱

类型两翼地层

核部

地层

形态轴面倾角一翼倾角

另一翼倾

分布态势

松岭背斜D

2

、D

1

、C

1

C

2

D

1

直立褶皱∠89°约33

约35 分布在松岭一带

彩云

岭背斜D

2

、C

1

、C

2

D

1

倒转褶皱∠75 约45

70 分布在彩云岭-白玉

山一带

红石

崖向斜E

1

、E

2

E

2

直立褶皱∠88 10

10 分布在红石崖一带

范村背斜∈

1

、∈

2﹢3

O

1

1

斜歪褶皱∠78°60

63 分布在范村-陈村一

毛村向斜

1

、∈

2﹢3

O

1

O

1

平行褶皱∠55°55

55 分布在毛村-王村一

其中:

松岭背斜:松岭背斜长约15公里,宽为5公里,呈ES20-35°,主要由D

1

、D

2

、C

1

、C

2

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

1 ,两翼地层为D

2

、C

1

、C

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北西方向背斜逐渐消失不见,发育

有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的出露。由此可以知道此地活动较为激烈。又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9°),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2.5: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穹隆构造。形成时代约为T1-E1之间。

彩云岭背斜:长约200公里,宽约2公里,呈ES30-40°延伸,,主要由D

1、D

2

、C

1

、C

2

地层构成。核部地

层为D

1 ,两翼地层依次为D

2

、C

1

、C

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南西翼岩层倾角依次约为45°﹑40°、

30°、30°,北东翼由于受到F1逆冲断层的影响,岩层倒转,其岩层倾角依次约为70°、80°、60°,两翼岩层倾向都是220°。背斜中还出露有花岗闪长岩背斜性质为倒转褶皱,形成于T1-E1之间。

红石崖向斜:呈ES40-50°延伸,主要由E

1、E

2

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E

2

,两翼地层为E

1

,即中新两

老,所以为向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8°),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又可以说是平缓褶皱。

范村背斜:分布在范村-陈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

1、∈

2﹢3

、O

1

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Z,

两翼地层为∈

1、∈

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8°),且两翼

倾角不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

毛村向斜:分布在毛村-王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O

1、∈

1

、∈

2﹢3

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O

1

两翼地层为∈

1、∈

2﹢3

,一翼有部分地层被喷出的岩浆岩侵入,翼部由于逆冲推覆作用,有一小部分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