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一)——温湿度、可见光和紫外光及霉菌的检测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的温度要求一般为18℃-22℃,湿度要求为50%-60%。以下是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的具体内容:
1.温度要求:
-温度要控制在18℃-22℃之间,不得超过这个范围。高温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和腐朽,低温则会导致文物产生冷凝水而受损。
-温度的变化不应过于剧烈,每小时不宜超过2℃。
-温度的均匀性也很重要,应尽量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2.湿度要求:
-湿度要控制在50%-60%之间,不得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高湿度会导致文物受潮、发霉,低湿度则会导致文物干燥、收缩。
-湿度的变化不应过于剧烈,每小时不宜超过5%。
-湿度的均匀性也很重要,应尽量避免局部湿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3.光照要求:
-光照也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强的光照会导致文物颜色褪色、材质老化,因此应尽量避免直射阳光照射文物。
-应使用柔和、稳定的照明设备,避免使用过亮或闪烁的灯光。
4.通风要求:
-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有效控制湿度和空气质量,提供新鲜空气,降低文物受到尘埃、污染的风险。
-应设立通风系统,保证空气的流通,并控制通风速度,避免产生过
大的风力。
5.空气质量要求:
-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控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确保文物不受污染。
-应保持存放或展览场所的环境卫生,定期清洁灰尘和异物,减少文
物受到污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的核心是控制温度在18℃-22℃、湿度在50%-60%的范围内,避免过于剧烈的变化,并保持温湿度的均匀性;避免过强的光照,保证通风良好,定期检测空气质量,确保环境无污染。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文物保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
化和记忆。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许多文物面临着腐蚀、退色、变形
等问题,导致它们的保存和传承受到威胁。对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
素及预防性保护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日益增强。馆藏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保存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不同的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并不相同,光照、温湿度和空气质量等
因素都会对文物的保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馆藏文物,有必要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文物保存
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只有在深入了解环境因素的
作用机制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确保馆藏文物
的长久保存和传承。
1.2 研究意义
文物保存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馆藏文物面临着严峻的保存挑战。研究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只有明确了这些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保障馆藏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通过探讨预防性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文物受到的损害和腐蚀,延长文物的寿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文物保存过程中的风险和危害。
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文物保存的影响,探讨预防性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不仅可以加强对文物保存工作的认识,提高文物保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还可以为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等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等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21.06.02
•【文号】文物博发〔2021〕19号
•【施行日期】2021.06.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等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通知
文物博发〔2021〕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各计划单列市文物局,各直属单位,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现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等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清单见附件)发布,自2021年6月2日起施行。相关标准文本可在我局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中的“行业标准”专栏中查询和下载。
特此通知。
附件: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清单
国家文物局
2021年6月2日附件
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清单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1 WW/T 0094—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
紫外线
2 WW/T 0095—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3 WW/T 0096—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净化调湿装置
4 WW/T 0097—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可靠性鉴定方法
5 WW/T 0098—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检查和例行试验导则
6 WW/T 0099—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
4.《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 调湿材料》解读
第2页
目录页
湿度控制概述调湿材料性能
Part 1Part 2Part 3
相对湿度概述
第3页
过渡页
湿度控制概述调湿材料性能
Part 1Part 2Part 3
相对湿度概述
正文. 第一章第页
第5
页相对湿度概述
正文. 第一章
(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
◆引起文物变形(湿胀干缩)
湿度变化造成的变形远大于温度的影响。
(象牙温度相差30℃,其体积变化小于0.2%,而相对湿度波动10%,
其体积就有0.3%~0.4%的变化幅度)
◆
发生化学反应青铜病、铁器腐蚀、玻璃病、染料颜料的褪
色、纸张丝绸的强度损失。
◆引起生物腐蚀
较高的湿度是微生物、昆虫大量繁殖的有利
条件
第6页相对湿度概述
正文. 第一章
(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
湿度与“青铜病”
◆青铜器潜伏的“粉状锈”其保存的临界相对湿度为42%-46%。
◆相对湿度超过55%,氯化亚铜迅速与空气中的水反应,随相对湿度加大,其生成“粉状锈”的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在35%RH中“粉状锈”是稳定的。
◆相对湿度超过55%RH,氯化亚铜将非常快地起反应。即使湿度再次降低,反应也不能停止。
第7页相对湿度概述
正文. 第一章
(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
湿度与铁及其他金属
◆铁器文物在干燥的环境中是稳定的,潮湿将使其绣蚀。地质藏品中含硫的黄铁矿石、化石(FeS)在湿度高时,它能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硫酸和硫酸亚铁:
◆多数黄铁矿石在RH55%是安全的,其理想的相对湿度上限是50%。
◆银器在70%RH以上会加速失去光泽。
第8页相对湿度概述
正文. 第一章
(二)湿度对文物的影响
湿度与“玻璃病”
•古代有些玻璃器对湿度相当敏感,玻璃器中的钾、钠离子有微量的可溶性,在水分作用下溶出,形成氢氧化钾、钠,然后很快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钾、钠,碳酸盐极易吸潮,吸潮后玻璃上出现小水滴,在此过程中首先形成细小裂纹,最终玻璃变成不透明、乳白色或成鳞片状剥落。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前言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是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之一,而温湿度环境则
是影响文物保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温湿度环境要求的确立是为了避免
文物受到温湿度波动而引发的腐蚀、变形、开裂等损害。根据文物种类的
不同,对温湿度环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接下来将从5个方面详细介绍文
物保存的温湿度环境要求。
温度要求:
不同类型的文物对温度要求的范围也不同。一般来说,大多数文物保
存的温度要求在18℃左右。因为温度过高会导致文物蜡质软化,胶粘剂
变质,颜色褪色,纤维疲劳等损害;而温度过低则容易引起文物的冷凝和
吸湿。特殊类型的文物,如书籍、纸质文物和照片,则对温度的要求相对
较低,一般不超过16℃,以防止纤维变脆。
湿度要求:
湿度是文物保存中最容易导致损害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文物保存
的湿度要求在45%至55%之间。湿度过低,会导致文物的干燥变质和开裂;而湿度过高,则容易引起纤维材料发霉、腐烂、酸蚀等问题。而对于石质
文物,湿度要求通常较低,一般在40%左右。
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要求:
稳定的温湿度环境是文物保存的重要前提条件。温度和湿度的波动会
引起文物内部的应力和形变,从而导致文物受损。因此,温湿度环境要求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尽量减少温湿度的波动。一般来说,温湿度的波动
范围应在3%以内。
光照要求:
光照是文物保存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直接阳光照射会导致文物颜
色褪色、材料老化等问题。因此,在文物保存的展示和陈列过程中,应尽
量避免直射日光照射到文物表面。对于光敏型的文物,如染色照片、水彩
画等,应采取降低光照强度的措施,以延长其寿命。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温度
(℃)相对湿度
(%)
光照度
(Lux)
大气环境
生物
因素
无机质文物石质文物
陶、瓷器
14-2440-5530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青铜器14-2430-45150
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
铁质文物14-2430-4515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金银器14-2440-55150
防尘、无硫化
物、无酸性气体
有机质文物
纺织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纸质文物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骨、象牙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木质文物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皮革制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 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 50—60%,光照度:
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
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文物的保存与
保护却面临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文物的保存工作异常困难。本文将围绕影响馆藏
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以及预防性保护探讨展开,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
一、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
1. 光线
光线是文物保存中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长期暴露在强光下,会导致文物表面褪色、氧化、变质等现象,对文物的材质和结构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合理控制馆藏文物的
光线照射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
2. 温度和湿度
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和腐蚀,
导致文物表面的开裂、变形等现象。湿度过大会导致霉菌滋生,湿度过小会导致文物干燥
开裂,对文物的保存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害。
3. 空气质量
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化学物质会对文物造成腐蚀和损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
体会导致文物表面产生腐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使文物的表面产生变化。保持馆藏文物
存放环境的良好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4.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昆虫、菌类、动植物等,它们会对文物造成损害。昆虫会以文物为食物,菌类会导致文物表面产生霉变。而动植物则会通过各种方式对文物进行破坏。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控制生物因素对文物的侵害至关重要。
二、预防性保护探讨
1. 定期检测
为了及时发现文物保存环境的问题,需要进行定期的环境检测。监测温湿度、光线、
空气质量等各项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是预防性保护的重要环节。
2. 控制光线
为了避免光线对文物的影响,可以采取隔光措施,如安装遮光窗帘、使用特制的防紫
文物温湿度登记制度
文物温湿度登记制度
原标题: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环境对温湿度的要求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所代表的是博物馆、纪念馆、储藏柜等的室内环境,空间内的各种条件都属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用于保存文物。保存环
境中的温度、湿度、气体辐射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文物保存的时长。只有
有效地管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将影响文物保存时长的因素控制在一个可
控的安全范围内,为馆藏文物营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
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以实现馆藏文物长久保存的目的。
博物馆库房温湿度国家标准的内容介绍:
一、金属材质类型的文物
(1)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金属钱币;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0-40%。
(2)锡器、铅器;规定标准:25℃,相对湿度0-40%。
(3)珐琅器、搪瓷器;规定标准:20℃,相对湿度40-50%。
二、硅酸盐材质类型的文物
(1)陶器、陶俑、唐三彩、紫砂器、砖瓦,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2)瓷器;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3)玻璃器:相对温度20℃,湿度0-40%。
三、岩石材质的文物
(1)石器、碑刻、石雕、画像石、岩画、玉器、宝石;规定标准:
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2)古生物化石、岩矿标本;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3)彩绘泥塑、壁画;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四、纸质材质类型的文物
(1)纸张、文献、经卷、书法、国画、书籍、拓片、邮票等;规定
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50-60%。
五、织品类、油画等类型的文物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博物馆展厅是文物陈列的重要场所,展厅内的文物保存环境直接关乎文物的安全和持久。为了保护展厅内的文物,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调控措施。
博物馆展厅应进行恒温恒湿控制。文物对于温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温
湿度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博物馆展厅应配备空调系统和加湿器,保持相对稳定的温湿度。通常来说,温度应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湿度应控制在40-60%之间。
博物馆展厅要保持足够的光线。光照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影响,过强的光线会导致文物
的褪色和破损。博物馆展厅应采取合理的照明措施,使用柔和的光线,并且限制照明时间,以减少光照对文物的影响。
博物馆展厅还要注意防止灰尘和其他外来物质的侵入。灰尘和其他微小颗粒不仅会污
染文物,还会对文物表面造成划痕。博物馆应定期清理展厅,使用吸尘器或者其他适当的
清洁工具清除灰尘。博物馆还可以在展厅设置空气过滤器,过滤掉空气中的颗粒物。
博物馆展厅应加强安全监控和防火措施。在展厅中设置安全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文
物的安全状况。安装火灾报警器,设置灭火器和喷淋系统,以提供火灾发生时的紧急处置
措施。
博物馆展厅应做好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定期检查展厅内的温湿度、光线和空气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复。还需定期检查展柜、展架等展品陈列设施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确保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文物。
博物馆展厅的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通过控制温湿度、光照、防止灰
尘和其他外来物质的侵入,加强安全监控和防火措施,以及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可以有
效地保护文物,延长其寿命,并使观众能够以更好的方式欣赏和学习文物。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温度
(℃)相对湿度
(%)
光照度
(Lux)
大气环境
生物
因素
无机质文物石质文物
陶、瓷器
14-2440-5530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青铜器14-2430-45150
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
铁质文物14-2430-4515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金银器14-2440-55150
防尘、无硫化物、
无酸性气体
有机质文物
纺织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纸质文物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骨、象牙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木质文物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皮革制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30—55%,光照度:150—300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如果出土的大宗文物是归属某一类文物,就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库房主体环境标准。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结果分析与探讨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结果分析与探讨
作者:于沁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9期
摘要:通过对太原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对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甲醛含量等做了客观分析和评价,并对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几点建议,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太原市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文物保存环境
0 引言
众所周知,博物馆文物保存空气环境质量和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文物保存质量的好坏、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它所处的保存环境。因而,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控,以降低文物的腐蚀速率和劣化进程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
2018年,在对馆藏文物库房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完成了《太原市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与监测报告》。报告客观地分析了太原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情况、现实状况并提出相应意见建议,这对太原市博物馆即将开展的展厅预防性保护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本研究将从一名预防性保护实践者的角度,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建设及预防性保护工作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1 太原市博物馆基本情况
太原市博物馆文物库房面积约9000平方米,分为库区和库前区两部分,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2014年启动并实施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运用无线传感实时监测系统、手持式环境检测仪器等建立一套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平台,监测内容包括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二氧化碳、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空气环境质量等,并开发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软件,实现了对库房环境质量的全方位实时监测。
第三讲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一)——温湿度、可见光和紫外光及霉菌的检测
第三讲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
检测技术规范(一) ——温湿度、可见光和紫外光及霉菌的检测
WW/T0016-2008
主讲:解玉林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上海博物馆)
图23 织文绣画展厅壁柜内照明检测图24 书画展厅画廊内照明检测
检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温湿度作为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对馆藏文
这组数据是在无空调系统的展柜内温湿度变化图。由于此展柜为柜内的照明,在白天开馆时加热柜内空气,晚上关灯温度又逐渐降低。在这里,陈列展柜中不恰当的
再看湿度的变化:它与温度变化同步形成封,温度升高,造成了柜内的湿度下降。
温湿度测量仪
北宋绞缬绢衣木桌柜照度检测
丝绸
1 2 3 4 9 5
花卉纹夹缬绢幡金属中心柜照度检测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金属中心柜照度检测
展柜照度调整
谢谢大家
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
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文物保护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其中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是至
关重要的环节。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及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于文物的
保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就文物保护中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
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温湿度控制
1. 温度控制
温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文物的保存温度
宜在摄氏18-22度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文物保护单位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物,采取相应的措施
来控制室内温度,确保文物处于适宜的环境中。
2. 湿度控制
除了温度外,湿度也是影响文物保存的关键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湿
度都会导致文物遭受损坏,例如发霉、褪色等。因此,文物保护单位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室内湿度,确保文物处于稳定的湿度环境中,避免湿度突变对文物造成危害。
二、空气质量控制
1. 空气流通
空气质量对文物保存同样至关重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避免对文物的腐蚀和污染。定期开窗通风,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对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2. 空气净化
除了空气流通外,文物保护单位还应当考虑空气净化的问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文物所在地空气质量较差或者存在有害气体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确保文物不受污染。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是保护文物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做好了温湿度和空气质量的控制,才能有效延长文物的寿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希望各文物保护单位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加强相关措施,共同保护好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WW∕T01032020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基本要求
WW∕T01032020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
终端基本要求
WW/T0103-2020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基本要求
一、引言
馆藏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和保存这些宝
贵的文化财富,监测文物保存环境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规范馆藏文物
保存环境监测工作,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制定了WW/T0103-2020馆藏
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基本要求。
二、适用范围
WW/T0103-2020适用于各类文物收藏机构、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其他文物保存单位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终端,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
系统。
三、术语和定义
1.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终端:指用于监测文物保存环境温湿度、
光照、空气污染等参数,并将数据上传至监测系统的设备。
2. 硬件设备:指监测终端的物理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通信设备等。
3. 软件系统:指用于控制硬件设备、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计算机软件。
四、终端基本要求
1. 硬件设备要求
(1)应选择具有稳定可靠性能的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等参数。
(2)传感器应具备自检和校准功能,能及时发现数据采集异常并进行修正。
(3)数据采集器应能够实时接收传感器数据,并能稳定传输至监测系统。
(4)硬件设备应具备防雷、防水、防尘等基本保护功能,以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5)硬件设备应具备稳定的供电系统,避免因电源问题导致监测数据中断或丢失。
2. 软件系统要求
(1)软件系统应支持多种传感器接口标准,方便与不同型号或品牌的硬件设备配合使用。
(2)软件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功能,能够记录并显示终端采集的各项数据。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1.温度要求:
文物保存温度一般要控制在18-24摄氏度之间,避免温度的剧烈波动
和极端值的出现。温度过高会导致文物内部的有机物质分解、颜色褪色和
材料老化等问题,温度过低则容易导致文物的脆化和变形。此外,温度的
变化速度也应控制在每小时0.5摄氏度以内。
2.湿度要求:
相对湿度(RH)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百分比。对于文物保存来说,相对湿度的要求较为严格,一般要控制在45%-55%之间。过高的相对湿度
会导致文物的腐蚀、霉变和吸湿,过低的相对湿度则容易导致文物的干燥、开裂和变形。相对湿度的变化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5%以内。
3.风向和通风:
文物保存的环境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流通。
应避免受到污染源和异味的影响。同时,在文物仓库中设置风向盘等装置,确保空气流动的方向一致,避免直接吹向文物。
4.光照控制:
文物保存的环境需要避免过强的光照,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光照会
导致文物颜色的褪变和材料的老化、变色等问题。因此,文物仓库应做好
遮光和反射工作,保持适度的光线亮度。
5.防震防火:
文物保存的环境需要保证安全,避免震动和火灾等事故带来的危害。
仓库应装有抗震设施,并进行定期的防火检查和安全演练。
6.防虫防蛀:
文物保存环境中应进行防虫防蛀工作,避免昆虫、真菌等生物对文物
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防治措施,如常规的清洁
消毒、密封保藏、定期检测等。
综上所述,文物保存的温湿度环境要求十分严格,需要确保温度适宜、相对湿度稳定、通风良好、光照适度、防震防火、防虫防蛀等措施得到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
检测技术规范(一) ——温湿度、可见光和紫外光及霉菌的检测
WW/T0016-2008
主讲:解玉林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上海博物馆)
图23 织文绣画展厅壁柜内照明检测图24 书画展厅画廊内照明检测
检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温湿度作为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对馆藏文
这组数据是在无空调系统的展柜内温湿度变化图。由于此展柜为柜内的照明,在白天开馆时加热柜内空气,晚上关灯温度又逐渐降低。在这里,陈列展柜中不恰当的
再看湿度的变化:它与温度变化同步形成封,温度升高,造成了柜内的湿度下降。
温湿度测量仪
北宋绞缬绢衣木桌柜照度检测
丝绸
1 2 3 4 9 5
花卉纹夹缬绢幡金属中心柜照度检测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金属中心柜照度检测
展柜照度调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