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合集下载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

原文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no translation at all.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Sin 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deas. It is more an exposition than a translation as it seeks to elaborate – an unorthodox way of translation. Kumarajiva sai d: “Whoever imitates me would fall.” There will be many others coming after me in translation work;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y will not use this book as

天演论全文及注解

天演论全文及注解

天演论全文及注解

Evolution and ethics

Thomas Henry Huxley

天演论

[英]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

[清]严复译

台湾商务印书馆授权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1/118页

出版说明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在戊戌变法以后到辛亥革命之前的十几年里?集中翻译了《天演论》、《名学浅说》、《原富》、《法意》、《社会通诠》、《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群学肄言》八部巨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集中再版?“严译名著丛刊”从此得名。1981年?商务印书馆再次校勘重印这套丛刊。台湾商务印书馆在1965年和2009年两次重印《严复先生翻译名著丛刊》?本社出版的这套丛刊即引自台湾商务印书馆。

本套丛书收录了严复先生嫡孙严倬云为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年重印《严复先生翻译名著丛刊》所做《序》?同时收录《严复先生与商务印书馆》?详细地介绍了严复先生一生救国救民的思想以及他的主要译述生涯?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严复翻译著作。此次引进台湾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在编排体例上做了较大改动?一是根据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原版繁体字转为简体字?竖排转为横排?标点和字词用法则保留台湾商务印书馆版本原貌?二是对版本进行了校勘?更正了若干明显的错讹?三是将中西译名对照和注文与内文进行了核对。

值得一提的是?严复先生一生译述、著述颇丰?除了上述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八种译述外?还翻译了德国人卫西琴《中国教育议》、英国人密克《支那教案论》、英国人狄仑《论今战财政》三部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严复先生又根据当时外国报纸翻译整理编为《欧

严复与_天演论_的翻译_李兆军

严复与_天演论_的翻译_李兆军

二、足智多谋,直言秉谏
占卜。攻占灵武后,众将皆争夺财产、百姓, 地位。他对窝阔台之兄察合台说“:王虽兄,
蒙古原是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上游的 而耶律楚材却独自寻找书籍和大黄药材。 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察合
一个部落,后来迁居到三河(鄂嫩河、克鲁 不久,军中流传病疫,服用其大黄而治愈。 台听从之,率皇族及大臣拜在窝阔台帐下。
祖长子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世孙,字晋 卿,晚年号玉泉老人,佛号湛然居士。他是 元代著名的大政治家,是精通儒学和佛经 的学者。在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时期,耶
了各蒙古部落,于 1206 年建立 了统一的蒙古汗国,铁木真被 推举为全蒙古的汗,号“成吉思 汗”(意为海洋般的大汗)。成
耶 律


律楚材任大臣,官至中书令,任事近 30 年。 吉思汗能团结部下,善于用人,
严 复 与《天 演 论》的 翻 译
□ 西京学院 李兆军
起民族觉醒的迫切,为了引起救亡图存的 原封不动生搬硬套,而是据我所需,择善而
注意,严复毅然决然地选择翻译《天演论》, 译,力求服务于国情,切中于国人的理解能
严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激 力和接受能力。所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复 像 起民众图强保种的生存意念。从 1896 年起 译本不是本义上所指的翻译,而是摘译、改
分,正文是赫胥黎 1893 年在一次学术讲座 论》导论分为 18 篇、正文分为 17 篇,分别 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 “与天交胜”。

严复 天演论 译例言

严复 天演论 译例言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译例言》

Sunday, August 29, 2010 3:12:03 PM

Zitate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辩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与斯二者之间,夫故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

新理锺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仆始翻“卮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及桐城吴丈挚甫汝纶见之,又谓“卮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树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穗卿又谓:如此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玄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可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吞活剥之诮,有不可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在明哲。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译例言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

《天演论》文言文原文: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其时只有荒山野岭,榛莽芜秽,间出奇葩异草,天香夜馥,不类人间之物。而鸟兽鱼虫,亦未尝有。然则人亦在其中乎哉?乃悬想得之。人亦在草木之中,其初与草木无间,亦未始有今日之所谓文明人也。盖自草昧以至文明,其进程本无间也。虽然,必待有一种自觉者出焉,然后可与言进步。何则?以所自觉者,只在己之一身与接于目之所及。而己之外,更有无穷者。此无穷者非止山水,且不为其天造草昧也。惟自觉之所得者,可以与言进也。此自觉者何由而得乎?曰:学而已矣。

故严复《天演论》文言文,其第一章即赫胥黎氏之言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果信矣。物之生也,莫不有群焉。群者天之道也。物之生也,莫不有类焉。类者天之道也。天道有善而无恶也。此有善而无恶之一道也,万物何由而得乎?曰:天地之间,乃以生物为本。生物之道,总在善相生、恶相克。善相生则同气者相亲焉,同义者相感焉;恶相克则异类者相嫉焉,异义者相胜焉。惟有此善而无彼恶也,然后得乎生生之道。自开辟以至于今日,所生之物无非种焉、族焉、党焉、群焉、类焉。凡天地之间所生之物无不有类也。故曰:物必有类而后生也。故有物必有类;同类则必相聚为群;聚为群则必有胜负存焉;胜负存焉则必有强弱存焉;强弱存

焉则必有强弱相临之时,相临之时则必有盛衰存焉;盛衰存焉则必有存亡存焉;存亡存焉则必有存亡相续之端;相续之端则必有忧患存焉;忧患存焉则必有危亡存焉;危亡存焉则必有危亡相继之期;相继之期则必有苦乐存焉;苦乐存焉则必有苦乐相继之源;相继之源则必有善恶存焉;善恶存焉则必有是非存焉;是非存焉则必有彼此存焉;彼此存焉则必有有无存焉;有无存焉则必有形质存焉;形质存焉则必有方隅存焉;方隅存焉则必有人我存焉;人我存焉则必有贵贱存焉;贵贱存焉则必有美恶存焉;美恶存焉则必有是非存焉;是非存焉则必有生死存焉;生死存焉则必有祸福存焉;祸福存焉则必哀乐存焉。凡此皆物之生而有者也。故言物类也,必求其类之所以生此者也;言物群也,必求其群之所以聚此者也;言物党也,必求其党之所以分此者也;言物群党也,必求其所以合此者也。如是之类,皆物之生而有者也。故必知天地之间无非物者而后可以言物也。必知万物之类无非群而后可以言群也。必知万物之类无非党而后可以言党也。必知万物之类无非群党而后可以言群党也。

《天演论》翻译研究

《天演论》翻译研究

《天演论》翻译研究

引言

严复是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信达雅‛长期以来认为是翻译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和‚金科玉律‛。然而也有人对严复提出批评,认为他自己的译文就不‚信达雅‛。其实,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谈翻译时说过: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翻译涉及很多因素对,于翻译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上,要把翻译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研究。

一.文化翻译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几个世纪里,翻译学者仅仅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翻译。直到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学术会议的召开宣告了翻译研究学派的成立,在其后的20多年里,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在1990年出版。他们在研究翻译时关注更为广泛的历史、文化问题,比如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文本选择过程中的作用、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文本在译入语系统中的接受情况。玛丽?斯内尔?C霍恩比把这种翻译由文本转向文化和政治的研究,

称之为‚文化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学派。

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的四个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会出现问题。‚但是,在话语体系、诗学和意识形态层面也会出现问题‛(Lefevere 1992:87)。‚勒菲弗尔最初只是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世界观’,但他也赞同弗德雷克

•詹姆逊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即‘指导人们行为的形式、惯例和信念的体系’‛(Hermans 2004: 126)。再后来勒弗维尔将其定义为‚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其中包括观点和态度,并且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来解读文本‛(Bassnett&Lefevere 2001:48)。勒弗维尔认为诗学是人们对于文学的看法,或者在某个社会中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在20世纪80年代,赫曼斯编辑了《对文学的操纵》,他指出‚从译入语的角度,所有翻译为了特定的目的,都包含了对原文本的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 11)。勒弗维尔认为‚所有的改写,无论意图是什么,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反映了它们在某个社会,通过某种方式操纵了文学的功能。‛(Lefevere 2004:8)。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例言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一、《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曰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

展开剩余48%

一、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仆始翻“卮言”,而钱唐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

严复与天演论

严复与天演论

严复与天演论
救亡警钟:《天演论》
《天演论》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久负盛 名。 是英国科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 理学》一书的节译本,严复在翻译赫胥 黎的著作时,书名称为《天演论》。所 谓“天演”,就是进化的意思。它首次 向中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简洁语言, 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
(二)、《天演论》的主要内容:
从总体上看,《天演论》主要脱胎于赫 胥黎的《进化与伦理》,但二者在思想 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主要内容有: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3、合群保种,与天争胜。 4、世道必进,不可鱲等。 5、旁征博引,黜旧扬新。
(三)《天演论》的广泛传播
(五)《天演论》的历史意义
1、进化论成为新世界观与方法论和近代中国 救亡运动的原动力。
2 严复传播《天演论》的意义在于:开启一代 学风;影响一代学人;提供革命理论。《天演 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 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打击了封 建顽固势力;严复还在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 “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严复 的思想对戊戌变法影响很大。
《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这3年,即 1895年到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是 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的3年。这时候 《天演论》出来了,物竞天择出来了,自然引起思想 界强烈的震动。以文名世的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天 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认为自中国翻译西书以来, 无此宏制。这位五十几岁的老先生,激赏之余,竟亲 笔细字,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 在枕中。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 便已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向来目 空一切的康有为,看了《天演论》译稿以后,也不得 不承认从未见过如此之书,此书"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青年鲁迅初读《天演论》,也爱不释手……一位头脑 冬烘的本家长辈反对鲁迅看这种新书,鲁迅不理睬他,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 侍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于此可见《天 演论》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译例言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

天演论译例言

天演论译例言

译例言

严复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①]。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一、《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曰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

一、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仆始翻“卮

译《天演论》例言

译《天演论》例言

②[敷]陈述。 ③[繙]通“翻”,翻译。 ④[夏穗卿曾佑]夏曾佑(1863-1924),清末学者,字穗 卿,对经学、佛学有较深研究,曾与严复一起创办 《国闻报》。 ⑤[内典]指佛教的经典。 ⑥[ 吴丈挚父妆纶]吴妆纶(1840-1903),清末散文家, 字挚甫。父,同“甫”; 丈,对长者的尊称。 ⑦[摄]吸取。 ⑧[质]据实。 ⑨[存]在于。
穗卿又谓: 如此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 义稍晦。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玄也,乃会摄⑦精 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可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 ⑧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 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吞活剥之诮,有不可得者矣。 他如物竟、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 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存⑨明哲。
课堂练习
一、作者在例言第一段中说他这本《天演论》 的翻译“实非正法”。他为什么这么说? 既然知 道不是正法,他为什么还要这样来翻译?
二、“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 存明哲。”作者这样说,反映了翻译中怎样的困 难? 你在语言应用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如果有, 请你给大家具体谈谈。
课堂总结
严复介绍西方学术思想,完全出于现实需要。 当时,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日益 严重。严复要借《天演论》的翻译向国人敲响警 钟,呼吁变法自强。《天演论》出版后,一时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说法在社会上广 为流行,梁启超把严复这一译著誉为“中国西学 第一”,可见其在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 响。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原文]

译《天演论》自序

[清] 严复

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②:“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③,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④,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义微言,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⑤,以从事于一学,当其有得,藏之一心则为理,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⑥,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呜呼,岂偶然哉! 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之学,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⑦。又况历时久远,简牍沿讹⑧。声音代变,则通假难明;风俗殊尚,则事意参差⑨。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故曰,读古书难。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固自若也。使其理诚精,其事诚信,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是故不传于兹,或见于彼,事不相谋而各有合。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⑩,如寐初觉。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11)。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12),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13),《春秋》推见至隐(14)。”此天下至精之言也。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15);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16)。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17),有内籀之术焉(18),有外籀之术焉(19)。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 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内籀也。其言若诏之矣。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20)。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

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

《<天演论>译例言》)

一、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但这实在不是做翻

译《天演论》自序(清)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清)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清)严复

2017-02-20 名天+ 关注献花(0)

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1]:“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2],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义微言,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以从事于一学,当其有得,藏之一心则为理,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呜呼,岂偶然哉!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之学,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3]。又况历时久远,简牍沿讹[4]。声音代变,则通假难明;风俗殊沿,则事意参差。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故曰,读古书难。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固自若也。使其理诚精,其事诚信,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是故不传于兹,或见于彼,事不谋而各有合。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5],如寐初觉。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6]。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7],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8],《春秋》推见至隐[9]。”此天下至精之言也。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10],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11]。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12],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13]。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内籀也。其言若诏之矣。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14]。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严复的译文

严复的译文

严复的译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名言正是严复所译。以下是严复所译《天演论》中的一段内容:

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意者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俗之气。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英之南野,黄芩之种为多,此自未有纪载以前,革衣石斧之民,所采撷践踏者,兹之所见,其苗裔耳!邃古之前,坤枢未转,英伦诸岛,乃属冰天雪海之区,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此区区一小草耳,若迹其祖始,远及洪荒,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故事有决无可疑者,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已。特自皇古迄今,为变盖渐,浅人不察,遂有天地不变之言。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京垓年岁之中,每每员舆正不知几移几换而成此最后之奇。且继今以往,陵谷变迁,又属可知之事,此地学不刊之说也。假其惊怖斯言,则索证正不在远。试向立足处所,掘地深逾寻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译事之难-严复

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但这实在不是做翻译工作的正确方法。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以后,搞翻译的人将会更多,千万不要搬用我这种做法。

二、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二、英文句子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一般都边举例边解释,插在中间,就象中文的引证、旁注一样,然后远远地与前文相接,把前后意思贯串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英文的句子结构自有其特点,它少则二、三个字,多则数十、成百字为一句,假如机械地照译原文,就必然会令人费解。假如为图省事而大量砍削原文中的难译部分,又会损害原意。这全靠译者先将原文的全部精神实质紧紧地掌握住,做到融会贯通,烂熟于胸,而后下笔,自然就能使译文准确、流利,

首尾呼应,较充分地表达出原著的思想。至于那些原著的文字,理论过于深奥,难以被一般读者所领会的,那就只好多下些引证、衬托的功夫,以祈阐明它的含义。译者所有这一切具体做法,无非为了一个达字,归根到底,为了达,也正是为了忠实于原著,使译文能准确地表述原著的精神。

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在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

三、《易经》指出:做文章要讲究辞藻的优美和主题的正确。孔子也说过:“做文章,不过是把意思表达得确切罢了。”又说:“语言、文字枯燥无味,就不能扩大影响”。可见,文字的准确、流畅、优美,乃是做文章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搞翻译工作的标准。本来,除了文字的准确、流畅之外,还要求其典雅,这不仅仅是为了去影响尽可能多的读者就行了。其实,那些包含着古奥的推理和含蓄深沉的语言的著作,用中国汉代以前的语法句法去译述,倒还易于表达些,若用现时代人民大众所通用的文字语言译出来,反而不容易表达得充分。这样做的结果,就往往难免为了凑合词句的章法而不得不损害原意。于是,使得译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翻译时,求达,还是求雅?这两个标准必须慎重选择,在不可得兼的时候,稍稍偏重于雅,也是有的,这都是出于不得已,并非单纯地追求文字技巧呵!我这个译本,曾经很引起一些人的议论讥讽。说文字过于艰深难懂,又失之粗糙。实际上,不过是由于我主观上力图做到突出原著的精神罢了。另外,原著的各种观点,多半来自哲学、数理以及自然科学各部门从事实践的人的研究成果,倘译者本人对于这类科学从未接触过或知之不多,那么,尽管译者与作者是同一国的人,懂本国的语言文字,恐怕仍然在理解上会有很多困难。本国译者尚且不尽理解,又何况由外国人根据异国文字辗转翻译过来的译本呢?

四、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仆始翻巵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及桐城吴丈挚父汝纶见之,又谓“巵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树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穗卿又谓“如此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糸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可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吞活剥之诮,有不可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橱,我罪我知,是存明哲。

四、新的学说一个接着一个地不断出现,新的名词也随着多了起来。这些新的名

词,从中文中很难找到,即使勉强凑合,也嫌不够贴切。搞翻译工作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只有依靠自己的水平和理解能力,按照新名词的含义去确定中文的译名。但这样做是很困难的,就如这本书上卷的十几篇导言,是因为正文的理论很深,才以导言的形式先作一番浅显的解说。我起初把“导言”译成“卮言”,钱塘人夏穗卿(名曾佑)嫌译得不好,说“这是佛经中曾经用过的名词,可译成‘悬谈’。”后来桐城人吴挚父先生(名汝纶)见了,又说:“‘卮言’既然已是陈词滥调了,而‘悬谈’也是沿用佛家的,都不是具有独创能力的人所应遵循的,还不如采用过去诸子百家写书的老办法,给每一篇加上个题目好些。”夏穗卿又说:“这样做,就成了一篇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对于原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用意就显不出来了。”至于“悬谈”、“悬疏”这些名词,“悬”就是玄妙的意思,是集中概括全书中心思想的话,与这不符合的做法,一定不能采用。考虑了上面两种不同的意见之后,于是就依照原来的篇目,干脆将“卮言”译为“导言”,并把吴挚父所拟定的各篇的题目,分别注在下面,使读者读起来方便。从这里可以看到确定一个译名的困难,即使想避免因生吞活剥而引起别人的讥笑,还是避免不了。其它如“物竟”、“天择”、“储能”、“效实”等等这些译名,都是由我首创的。有时为了确定一个新的中文译名,往往要花上十天或一整月时间反复琢磨、推敲。对于确定新译名的难处,我是深有体会的,希望高明的读者对此能够谅解。

严复的这几篇文章是用古文写就,一些读者读起来可能有困难。这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方便大家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