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一讲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抒怀诗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第一讲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抒怀诗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送 裴 郎
头 ,
中人
贬 吉 州
自 伤
》心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 歌中,南浦是 水边送别的场 所。 屈原《九歌 河 伯》:与子交 手兮东行,送 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 春草碧色,春 水绿波,送君 南浦,伤如之 何。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芙蓉楼送别辛渐》
二、古代送别风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歌唱送别
1.折柳送别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送别》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十二里,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灞 桥旁设有灞亭,供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长亭、短亭
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雨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柳永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课件:热门题型——离别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课件:热门题型——离别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课件:热门题型——离别诗

第一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课件:热门题型——离别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诗送别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

古代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 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 多首。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鉴赏离别诗的方法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诗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问题: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案: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诗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送别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古代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

中班古诗教案送别

中班古诗教案送别

中班古诗教案送别

教案标题:中班古诗教案-送别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古诗《送别》,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对于友情和离别的理解和关注。

3.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准备:

1. 古诗《送别》的课件或挂图。

2. 幼儿感受离别的图片或实物。

3. 幼儿自制的送别卡片或手工制作的小礼物。

4. 音乐播放器。

教学活动:

活动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幼儿回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情景,例如和家人分别上幼儿园、和朋友分别等。

2. 展示幼儿感受离别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幼儿对于离别的情感和思考。

活动二:呈现(10分钟)

1. 展示《送别》的课件或挂图,向幼儿介绍这首古诗的背景和内容。

2. 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三:情感表达(15分钟)

1.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于离别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话、绘画或写作的形式。

2. 分组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共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3. 引导幼儿制作送别卡片或手工制作的小礼物,鼓励他们用心思考如何表达对于离别的祝福和思念。

活动四:朗读与表演(20分钟)

1. 教导幼儿正确的朗读技巧,如语调、停顿等。

2. 分角色,让幼儿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表达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

活动五:总结(5分钟)

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与幼儿一起总结古诗《送别》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并展示他们制作的送别卡片或小礼物。

古诗 送别 教案

古诗 送别 教案

古诗送别教案

教案标题:古诗《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在送别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学习古诗《送别》,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古代诗人在送别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朗读和解析古诗《送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古诗《送别》的课文、课件、录音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1.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回忆送别的场景和感受。

2.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

步骤二:朗读课文(10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送别》,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

步骤三:理解课文(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送别》的诗意和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梳理出古诗《送别》的主题和意义。

步骤四:表达与创作(2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2.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送别的文章、创作一首送别的诗歌或演绎一段送别的情景。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步骤五:拓展阅读(10分钟)

1.教师推荐相关的古代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

2.学生自主阅读并选择一篇感兴趣的作品进行分享。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收获。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古诗鉴赏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案

古诗鉴赏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案

古诗鉴赏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案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案

古诗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一首以古原草为题材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本文将通过教学案的形式,介绍如何进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赏析及相关教学活动。

一、诗歌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人们临别时对故乡草原的眷恋之情。诗中融入了大自然的景物描写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感悟,通过优美的辞章,传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诗句构成。《赋得古原草送别》共计四十个字,分为五个四句句子。整首诗注重运用平仄、押韵,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丰饶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古原的草地中。诗中的描绘极为生动,唤起读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也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浓烈思念之情。

最后,诗中情感的表达也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诗人通过描写别离的场景,抒发了深情厚意,再现了离别时的心情。同时,他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也深深地贯穿于整首诗中。

二、教学活动设计

1. 感受草原之美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草原自然景色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草原的自然景色视频,让学生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草原的美丽,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对草原的印象。

2. 对古诗进行赏析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熟悉古诗的形式和意境,并培养其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活动过程:老师将《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全文逐句展示给学生,并对其中的生词、句式以及意境进行解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感受,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

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

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

第一篇: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8 题目:送别诗使用时间:月日

主备人:徐宗义参与人: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送别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2.学习运用鉴赏送别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意象分析,感知主旨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送别诗歌情感的分类:

1、抒写亲人、情人间的离别

2、抒写同僚、朋友间的离别

A、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B、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动人。

C、送友人去远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D、送友人去远游,写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E、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能。

二、送别诗中的艺术手法:

(一)直抒胸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赠汪伦》

(二)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三)以喻显情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四)借酒抒情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典例分析: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古代送别诗鉴赏(公开课)

古代送别诗鉴赏(公开课)

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2、 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 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 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 参考答案:渺茫春江与一片征帆形 成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征 帆的渺小,由此引发作者对征帆日 暮之时找不到停泊处所的担心,表 现了诗人对朋友关心担忧之情。前 三句写景,饱含感情,末句卒章显 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将依依 惜别的哀伤之情上升到顶点。
哀伤凄婉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 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 反衬孤舟。
橘柚香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 作简要说明。(4分)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 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

【摘要】

这篇文章将探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的分析与思考。在将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正文将分别讨论送别诗的背

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诗歌修养的意义。结论部分将总结课例分析与思考的重要性,并展望古代诗歌研究及创作

的未来启示。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文化背景

和艺术魅力,同时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为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创作

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意表达, 题材, 表现手法, 艺术魅力, 诗歌修养, 思考, 课例分析, 古代诗歌研究, 创作启示

1. 引言

1.1 介绍《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致力于探讨古代送别诗的课程。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承载了诗人

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展现了人们在别离时的深情与愁绪。本课程

旨在通过对《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送别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解读能力。

通过对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于诗歌修养的意义等方面的探讨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

和欣赏古代送别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课例分析与思考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研究价值,为今后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它涉及到了人们在离别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心体验。通过送别诗的鉴赏教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节《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进行分析与思考,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课堂准备

在进行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之前,老师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老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作为教学内容,然后结合课时的时间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准备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查询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为后续的课堂讲解和引导提供支持。

二、课堂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在开场导入时,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与送别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课堂。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送别诗的图片或者名句,让学生对送别诗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学习目标

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其他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课文鉴赏

接下来,老师可以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和讲解。在鉴赏课文时,老师可以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美学价值等方面展开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4. 学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不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

1.1 送别诗的定义

解释送别诗的概念,即以离别为主题,表达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思念、祝愿或感慨的诗歌。

1.2 送别诗的背景

介绍送别诗的历史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送别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如离别场景、交通不便、离别情感等。第二章:送别诗的类型与特点

2.1 类型介绍

分析送别诗的不同类型,如友别、师生别、离别故乡等,并简要介绍各类型的代表作品。

2.2 送别诗的特点

阐述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如深情厚意、寓意深刻、抒发情感等。

强调送别诗中的意象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经典送别诗鉴赏方法

3.1 了解作者背景

研究送别诗的作者背景,包括其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作。

3.2 解读诗句意义

分析送别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寓意。

3.3 感受情感表达

注重诗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感受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思念、祝愿或感慨。

3.4 品味诗歌手法

鉴赏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如韵律、节奏和音乐性,以及其对情感表达的贡献。第四章:经典送别诗案例解析

4.1 王之涣《登鹳雀楼》

分析该诗的主题、情感和意象,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寓意。

着重鉴赏该诗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以及其艺术手法的运用。

4.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解读该诗的主题和情感,感受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思念和感慨。

分析该诗的意象运用和修辞手法,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寓意。

第五章:送别诗的创作与鉴赏实践

5.1 创作指导

提供送别诗的创作指导,包括选择离别场景、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送别古诗教案

送别古诗教案

送别古诗教案

教案标题:《送别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意义;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鉴赏古代送别诗的意义和情感;

2.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1. 《送别古诗》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学生的诗词笔记本或纸张;

3.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

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最喜欢的一首古代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主题。

2. 展示《送别古诗》的诗歌原文和翻译,并提问学生对于“送别”这一主题的理解。

正文:

1. 分析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意义:

a. 解释古代送别诗的起源和流行背景,如唐代的送别诗流派;

b.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使用自然景物、感叹

句等;

c. 讨论送别诗的意义和情感,如表达离别之情、思念之情等。

2. 鉴赏《送别古诗》:

a. 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原文,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b.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通过对比、借景抒怀等手法;

c.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别离的痛苦和思念;

d.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读。

3. 创作类活动:

a. 引导学生运用《送别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b.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欣赏和反馈;

c. 引导学生思考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难点,讨论如何运用意象和表达方式来

表达情感。

总结:

1. 总结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意义,并强调其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课时安排:5课时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

一、读讲

(一)以意逆志

1、导入:

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选择:A爱情诗B闺怨诗C行卷诗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

(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

【摘要】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经典诗歌赏析课程,通过深入探讨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揭示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丰富内涵与文学价值,以及对课例的具体分析和思考。本文旨在总结《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重要性和价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送别诗的美妙之处。通过对送别诗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文学视野,提升审美修养,更可以感受到人类深沉的情感和对离别的思考,从而使人更加珍惜眼

前的美好时光。

【关键词】

引言,送别诗,历史背景,意义,特点,表现手法,内涵,文学

价值,课例分析,思考,重要性,价值

1. 引言

1.1 介绍《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重要的文学课程,通过对送别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

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和表达。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类诗歌,

通常描写离别时的伤感和思念之情,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送别诗所具有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我们还将重点关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丰富内涵和文学价值,通过课例分析和思考,深入解读这些经典诗作,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学的理解和热爱。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启发和感悟,成为更有文学修养的人。

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

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

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

第一篇: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歌一曲情依依

——送别诗鉴赏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教学设想

从分析典型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以及主题,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送别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离愁别恨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千百年来,这些慰人慰己的送别诗,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送别诗。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二、解析高考考点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6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07年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鉴赏文学作

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送别诗同样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根据送别诗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例子,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送别诗鉴赏教案

送别诗鉴赏教案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 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 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古道
三、景物意象

长亭
夕阳
离愁 别恨

笛声
芳草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 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二、时空类意象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地点: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 古道、渡口、南浦、 青枫浦等

时间:傍晚、月夜、春季、秋季(伤春悲秋)
“长亭”、“南浦”、“柳”、“芳草”、
最后两句诗人自比冰壶,要从清澈无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 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抓意象,绘图景,析手法),传 达出诗人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现了诗人开 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悟感情)。
慷慨豁达
别董大 高适
送别诗的情感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一、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

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二、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三、常见意象的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