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词的鉴赏与演唱》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词的鉴赏与演唱》古代诗词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而广受人们喜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语文教案中,关于古代诗词的鉴赏与演唱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门艺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长。
一、了解古代诗词的背景与特点在教案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背景和特点。
古代诗词是我国独有的文艺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闪光的篇章。
师生可以一起回顾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介绍宋辽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及其创作特点。
同时,还应当着重讲解古代诗词体裁、韵律格律以及意象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于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认知。
二、选取经典名篇进行鉴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教案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名篇进行鉴赏。
比如,从唐代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读解和分析这些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培养对古代诗词的触觉和审美能力。
在进行鉴赏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他们是如何运用语言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此外,在讲解每一首诗之前,可以适当介绍一下该作品的背景故事和创作缘起。
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发他们对于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与人物的兴趣。
三、启发学生演唱古代诗词为了加深对于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体会,并激发孩子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教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词的演唱。
首先,教师可以精选一些适合演唱的古代诗词,特别是那些具有旋律感、韵律感较强的作品。
例如《东篱乐府》、《蝶恋花》等,这些诗词大多是采用了古代音乐曲调或者带有明显节奏感的形式,适合学生借助声音来体会和表达。
其次,在启发孩子们演唱时,老师可以请他们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配乐或者编写歌曲。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承古代文化。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ppt课件
折柳送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折柳送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诗文赏析】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 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 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 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 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 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 这一情感的。
答案: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 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 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饮酒饯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金陵酒肆送别 李白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的分析与思考。
在将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正文将分别讨论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诗歌修养的意义。
结论部分将总结课例分析与思考的重要性,并展望古代诗歌研究及创作的未来启示。
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魅力,同时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为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意表达, 题材, 表现手法, 艺术魅力, 诗歌修养, 思考, 课例分析, 古代诗歌研究, 创作启示1. 引言1.1 介绍《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致力于探讨古代送别诗的课程。
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承载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展现了人们在别离时的深情与愁绪。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送别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解读能力。
通过对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表达、送别诗的题材与表现手法、送别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学习《多情自古伤离别》对于诗歌修养的意义等方面的探讨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古代送别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课例分析与思考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研究价值,为今后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愿我们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课堂上,体味诗歌之美,感悟离别之情,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2. 正文2.1 送别诗的背景与特点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
送别诗主要描写离别之情,表达离别时的忧伤、思念与祝福之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010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
2010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一、风格和抒情方式1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1)王勃的《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2)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3)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1)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诗歌鉴赏系列: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题
送别怀人诗
课 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赋得暮雨送李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2. 掌握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常用修辞手法;3. 能够独立分析和鉴赏古代诗歌。
教学重点:1. 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和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2.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3. 如何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种古代诗歌的鉴赏材料;2. 音乐播放器;3. 录音设备。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播放古代诗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Step 2:引入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10分钟)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意境深远、精炼、含蓄;形式多样、韵律优美;常用修辞手法丰富等。
引导学生研究并分析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Step 3:分析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20分钟)介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并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例子进行解析和分析。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
Step 4:分析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15分钟)介绍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Step 5:演示古代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10分钟)给出几首古代诗歌,并演示古代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包括理解诗歌主题和意境、分析修辞手法、品味诗歌韵律和格律等。
Step 6:学生练习和讨论 (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的练习和讨论,相互交流意见和观点,并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Step 7: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古代诗歌鉴赏的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Step 8:课堂小结 (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代诗歌鉴赏为主题,通过介绍和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修辞手法、韵律和格律等,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通用6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通用6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通用6篇)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让学生诵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缘景明情,探究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平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品味意境,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讨论法第二课时一、导入由“梦境”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课件展示全诗思路,让学生熟悉全诗的行文脉络,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并感受诗歌情感韵味。
根据诗歌思路让学生部分朗读。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每一幅画面的特点,进而理解情感。
目的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其间采用小组讨论及学生诵读的方法)吟读指导: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力争吟诵出诗歌中多变的节奏,多变的情感。
分析写景部分,各学习小组任选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把握画面特点,理解蕴含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别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段:入梦缘由景物:天姥山特点:高大雄伟情感: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描述示例第1段“越人语山”,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第二段:月夜渡湖景物: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特点:清幽宁静情感:急切兴奋、轻松惬意描述示例月夜渡湖:飞、送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课时)
1、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色彩。
作者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研读·鉴赏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理清全诗结构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仙境出现
梦醒
留别
梦游之 由(起)—— 叙述
梦游之 景(见)—— 描写
梦游之 吟(叹)—— 议论、抒情
二、解读“诗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揭示主旨,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这锵铿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3、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
从现实到梦境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既写出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语,承上;“飞度镜湖”这一神来之笔突出梦境,从而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
2、本诗题为“留别”,而作者却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渲染梦境,这表现了什么主题?
李白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的。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字词的释义。
3、品味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小常识1、按内容: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叙事诗2、按形式: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格律诗分为绝句(每首四句)和律诗(每首八句),字数有五言和七言。
律诗注重格律,对偶工整。
每一首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部分。
③词④曲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现存诗10首。
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他这次途径北固山去游吴中,“江春入旧年”,快到除夕的时节,虽然江南山水如画,但时近年关,远离家亲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不能不催人乡关何处之思,于是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三、朗读:停顿按意义单位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理解诗词大意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绿水中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高中语文唐宋词1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后的相思最苦,离愁别恨在抒写恋情的词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最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赠友送别词抒写离别之情,常见的内容有折柳赠别、长亭饯别、歧路歌别等。
两情相悦词言情,宋词以善写男女情感著称。
言情词致力于表达委婉悱恻的情感,描摹深微细腻的心绪,把一种精致的趣味发挥到了极致。
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等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创作出感人至深的词作,有的表现爱情的美好,有的表达对理想之爱的向往,有的是在悼亡中流露出对逝去的爱人的款款深情。
风物景色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抒志咏怀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感时伤事感时伤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词人常因一事由而发感慨,抒写心中的情怀。
常见有春花秋月中的人生感怀,吟咏风物中的遣怀寄慨,怀古咏史中的兴亡之感和亡国之痛的哀吟等。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词的上阕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阕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幼儿园教案古诗易水送别
幼儿园教案:古诗《易水送别》简介《易水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其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全诗描绘了作者离别友人时的深情别离之感。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诗歌内容、进行诗词赏析及创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1.了解《易水送别》的背景与情境;2.理解《易水送别》中的情感表达;3.学习欣赏并模仿古诗的韵律与美感;4.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创作活动表达情感。
教学准备•幻灯片或手写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解读)•卡片、纸和绘画工具(用于创作活动)教学过程1. 诗歌导入向幼儿展示《易水送别》的前两句诗:谪宦当南阳,还家甘道远。
陵谷非吾土,颜色异悲欢。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诗句,并与他们交流对其中词句的理解。
2. 背景介绍通过幻灯片或手写板展示《易水送别》的背景信息。
•说一下唐朝时期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解释谪宦(被贬谪到他乡)的含义;•介绍南阳的地理背景。
3. 诗词解读分段逐句解读《易水送别》的内容。
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解释古诗中难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含义。
4. 诗词欣赏播放或朗诵《易水送别》的完整诗歌。
在播放/朗诵结束后,向幼儿提问,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5. 诗词创作引导幼儿参与创作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或歌谣。
鼓励幼儿用幼稚的语言表达情感,无需拘泥于韵律和格律。
6. 分享与表演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创作,并组织小组间的诗歌或歌谣表演。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们了解并欣赏了《易水送别》这首古代抒情诗,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同时,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将对他们今后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七步诗》教案:古诗文的写作技巧与文化内涵的探究
《七步诗》教案:古诗文的写作技巧与文化内涵的探究古诗文的写作技巧与文化内涵的探究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步诗》是唐代文学家曹松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七步诗》这首作品,探究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和文化内涵。
一、《七步诗》的写作技巧《七步诗》是一首汉乐府的小令,描述了士人负心离别的场景,表达了情感的悲苦和无奈。
此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运用比喻手法。
《七步诗》中,士人离别后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来比拟两人离别的悲伤和远离的距离。
“明月”和“长征”等景物,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离别造成的痛苦和距离之遥。
2.描绘情景。
《七步诗》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士人和女子的离别场面,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哀愁和离别之痛。
例如,“别后月明相照,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表现了离别后的回忆与眷恋之情。
3.运用修辞手法。
《七步诗》中,士人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其诗歌文辞精致,意境优美。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运用了反语,表现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二、《七步诗》的文化内涵《七步诗》源自汉朝的乐府文学,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诗歌审美和情感表达。
1.弘扬爱情。
《七步诗》以个人情感为主题,表现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美好的情感,是能够启迪人性的情感力量。
诗歌中,士人和女子的情感纠葛,表现了中华民族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2.弘扬诗词艺术。
《七步诗》是一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精髓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被视为一种比较高雅的文化形式,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诗人通过此诗表现了吟诵诗词的态度和乐趣。
3.反映社会风貌。
《七步诗》虽然描绘了个人情感的挣扎和痛苦,但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的某些方面。
例如,女子对士人的思念和有顾虑的态度,可能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婚配上所处的困境和无奈。
送别诗创作教案
送别诗创作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2. 掌握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技巧和要点。
3.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朗读经典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送别诗的情感和意境。
2. 简要介绍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 讲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如离别之情、思念之苦、勉励与祝福等。
2. 分析经典送别诗的创作技巧和要点,如意象运用、意境营造、语言锤炼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创作实践(3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 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所学技巧和要点进行创作。
3.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
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2. 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从情感表达、创作技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3. 总结本次创作实践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送别诗作品。
2.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第4课《古代歌诗四首》教案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歌诗的基本概念。古代歌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载体。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离骚》这首诗。这首诗展示了屈原如何通过比兴手法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抱负。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古代歌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带领同学们走进了《古代歌诗四首》的世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歌教学的挑战与魅力。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理解古代歌诗的背景和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或许可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心境。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歌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歌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古代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诗歌的鉴赏方法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但仍有部分同学显得有些困惑。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此外,今天的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同学较为内向,发言不够积极。为了鼓励这些同学,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幼儿园送别古诗教案
幼儿园送别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古诗文化。
2.能够背诵《静夜思》。
3.通过活动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
1.介绍唐代诗人李白和他的代表作《静夜思》。
2.朗诵和解读《静夜思》。
3.制作诗歌手抄本。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李白和《静夜思》
1.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贡献。
2.介绍《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听唱《静夜思》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第二步:朗诵和解读《静夜思》
1.请家长或老师帮助孩子练习《静夜思》的诵读。
2.分组小朗诵,每组学生轮流表演。
3.针对诗句进行解读,让孩子理解诗人的想法。
第三步:制作诗歌手抄本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色的手抄纸。
2.利用颜色笔绘画出《静夜思》的景象,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绘画功底。
3.将孩子们的手抄本收集起来,展示在班级教室里。
教学效果及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古诗《静夜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孩子们通过朗读、解读及绘画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了欣赏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该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是中国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写的一篇叙事诗。
本文主要描绘了古代壮丽的建筑——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无比痛苦的离愁别绪。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篇诗歌,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特色,感受到人生的离别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艺术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1. 了解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构思。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活动过程1. 导入以建筑物为中心,通过图片和音乐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鹳雀楼的历史地位。
2. 内容讲解讲解《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诗歌赏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和意象,探究其中的诗意。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5. 诗词创作让学生仿照《登鹳雀楼》的结构和意境,写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他们对离别和思念的感受。
6. 展示与分享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表演他们创作的诗歌,并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感受。
三、活动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通过创作诗歌,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分组表演与分享,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领导能力。
四、活动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学习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构思。
2. 让学生了解现代建筑的特点和意义,如天安门、美国大厦等,对比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3. 继续进行诗歌创作的活动,鼓励学生写一些现代的诗歌,表达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
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
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
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二、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别刘谞》)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
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三、常见意象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