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21风筝.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https://img.taocdn.com/s3/m/6fb06206f12d2af90242e652.png)
精读品析 延伸阅读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返回首页
课堂小结
结构的别致,选材的精巧,语言运用的高超, 作者思想的深邃,使《风筝》这篇作品不仅具有 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风筝》写于1925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在《语丝》 发表,之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风 筝》发表后,获得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 的喜爱,由于包括《风筝》在内的鲁迅的散文诗、 杂文、随笔,思想新进,技巧高超,《语丝》的 销路一期比一期好起来。另外,《风筝》也曾作 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推荐给世界读者。鲁迅逝世前 一月,纽约出版的《亚洲》杂志进出了《风筝》 的译作, 1950年莫斯科真理报出了一本鲁迅的 《短篇小说集》,都是选自《呐喊》《彷徨》, 不知怎么一来把《风筝》也收集进去了。希望大 家也爱上《风筝》,爱上鲁迅的其它作品,抽空 去翻阅他的作品。
精读品析
6、教师小结: 文章开篇触景生情,“惊异和悲哀”奠 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进而引发对往事的 回忆,回忆中含有对弟弟的深切愧疚,对
课堂导入
鲁迅简介 背景知识 感知课文 字音词义 精读品析 延伸阅读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自己错误行为的深切反省和自责,于是想
求得弟弟的宽恕,然而不幸的是弟弟竟然
忘却了,连宽恕也无从求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只留下更多
课堂导入
风
鲁 迅
筝
鲁迅简介 背景知识 感知课文 字音词义 精读品析 延伸阅读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衙前初中:葛玉华
返回首页
有一首老歌这样唱到:“又是一 鲁迅简介 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 背景知识 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提到风筝, 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其 感知课文 实,我们每个人也象飞在空中的风筝,字音词义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一根绳线牵 精读品析 系着你,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 延伸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述的 课堂小结 便是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也 作业布置 有亲情的故事。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337b5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5.png)
《风筝》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总结: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1风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1风筝](https://img.taocdn.com/s3/m/bc722e647e21af45b307a844.png)
qiáo cuì
憔悴 huáng 惊惶
xián wù
嫌恶 yì 苦心孤诣
2.判断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手法。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 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 怜模样。( ) (2)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 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第四讲 解读课文
看视频, 初步了解课文!
齐读课文
朗读--形式
分组朗读:
第1-3段由第一大组读; 第4-6节由第二大组读;
第7-9节由第三大组读; 第10-12节由第四大组读;
一、提问与回答
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本文是 哪一种?
顺序 倒叙 插叙
2、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 筝?(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答: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 子所做的玩艺。
引 言
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 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 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 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 美、人性美。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一对 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的文章。
风 筝
鲁 迅
学习目标
一、书本知识方面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yàng
qiáo cuì 憔悴
xián wù 嫌恶
lěi 吐蕾
荡漾
字音字形二
chán rào 缠绕 bǐng 笑柄
加油哦!
huáng 惊惶 yì 苦心孤诣
zhì 掷
duò 堕
朗读下列词语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 憔悴:形容人瘦弱,疲惫,没精神。状态不佳 诀别:指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 嫌恶:厌恶,讨厌 。 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
答: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 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 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初中风筝课文教案
![初中风筝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599a9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9.png)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风筝》课文教学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风筝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风筝的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风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的方式,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风筝象征意义,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分析风筝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阐述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读完课文《风筝》后的感受,谈谈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培养人文素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2. 强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情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全面理解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生字词,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今后需要加强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024d3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e.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10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
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
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
(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学生点评: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案:风筝综合训练教案6
![七年级语文教案:风筝综合训练教案6](https://img.taocdn.com/s3/m/62c0017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d.png)
七年级语文教案:风筝综合训练教案6。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和历史传承。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
3.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风筝文化知识普及。
2.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荷花淀》的阅读。
3.风筝制作与飞行实践。
三、课前准备1.风筝模型和相关材料。
2.《荷花淀》和《背影》的阅读材料。
3.课堂准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中国传统风筝的几种样式,让学生先对风筝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介绍风筝的历史发展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风筝文化的兴趣。
2.阅读(1)通过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荷花淀》,让学生了解朱自清先生对家庭和故乡的深情怀念。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3.风筝制作(1)教师向学生介绍风筝的制作方法和相关材料。
(2)分组制作风筝模型,并带领学生使用文具进行装饰和设计。
4.飞行实践(1)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风筝飞行实践。
(2)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到风筝飞行的乐趣和风筝文化的实际应用。
五、课后作业1.撰写风筝文化和飞行实践的心得体会。
2.以朱自清的《背影》和《荷花淀》为背景,自己构思一篇小故事,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效果评估1.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表现进行评估。
2.通过课堂作业和答辩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感受效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将书中所学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多种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是在风筝制作环节,个别学生对风筝制作方法和材料不熟悉,需要更多的指导帮助。
对于评估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化,让学生得到更为精准的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0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b2202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7.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0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复习导引(一)复习目标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二)复习重点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风筝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
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羚羊木雕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散步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七年级语文教案:风筝阅读理解教案3
![七年级语文教案:风筝阅读理解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59ee169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11.png)
七年级语文教案:风筝阅读理解教案3。
一、课程介绍这堂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风筝》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理解一个主题、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和理解。
二、课程内容这堂课分为四个部分:引入、分析、训练和总结。
1.引入部分通过一个定格画,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气氛,然后通过一些问题引出《风筝》这篇课文的主题:父亲之爱。
在这个阶段,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工具,比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
2.分析部分在阅读整篇文章之前,先让学生通过题目和预览获取一些文本信息。
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主题、人物和情节的关系,并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阶段,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工具,比如情感分析、主题识别、自然语言生成等技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人物。
3.训练部分在这个部分,可以请学生进行一些课内练习和课外阅读,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也可以通过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比如流媒体推荐、阅读辅助等工具,让学生更自主地深入阅读、分析和理解。
4.总结部分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进行自我评估和智能化反馈。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大大提升。
三、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技术的应用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更在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和生存环境。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此外,技术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教学指导和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将会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实践,也相信这种教育方式会在很多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广泛的认可。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风筝》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风筝》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9468f9b52acfc788ebc948.png)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风筝》原文及教案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风筝》原文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bf6dc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f.png)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
2.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和弟弟放风筝的过程。
- 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 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放风筝的经历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分享不够积极,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风筝》语文教案
![《风筝》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6f17c75727a5e9846a611e.png)
《风筝》语文教案《风筝》语文教案1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风筝初中课文原版教案
![风筝初中课文原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cdb2f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4.png)
风筝初中课文原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以及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2. 风筝的制作过程及文化意义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 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风筝,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外形特点和飞翔姿态。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和成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举例说明其用法。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
(2)介绍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风筝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
(2)学生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感受风筝飞翔的快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强调风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
7. 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加强记忆。
(2)以“我的风筝梦”为主题,写一篇练笔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意义。
【新课标】七年级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上册整套教案及教学设计
![【新课标】七年级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上册整套教案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8517996bec0975f465e2d1.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教案教学进度表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第一单元: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幻想世界。
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
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
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
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短文两篇》,从小事物写起,引出对生命的思考。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初中语文教案风筝
![初中语文教案风筝](https://img.taocdn.com/s3/m/207f4e9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a.png)
初中语文教案风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筝的基本知识,掌握风筝的制作技巧,能够独立制作一只简单的风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重点:1. 风筝的基本知识。
2. 风筝的制作技巧。
教学难点:1. 风筝的放飞技巧。
2. 风筝的制作细节。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筝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竹签,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外形特点。
2. 学生分享对风筝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风筝的基本知识(10分钟)1. 教师讲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风筝的种类。
2. 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演示风筝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教师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技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风筝。
四、学生独立制作风筝(15分钟)1. 学生分组,独立制作风筝。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放飞风筝(10分钟)1. 学生展示制作的风筝,讲解风筝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放飞风筝,体验风筝飞行的乐趣。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感受。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制作风筝,并尝试放飞。
2. 学生可以参加风筝比赛,提高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技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风筝的基本知识,掌握了风筝的制作技巧,并在实践中体验了风筝飞行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安全,引导学生正确制作和放飞风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21风筝 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21风筝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352825915f804d2a16c100.png)
4、你能说说,哥哥当年犯错,现在悔过,弟弟全然忘却的原因吗?
多角度理解
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 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 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
体验拓展
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冲突吗?你如何看待误解
与冲突中也有亲情?
鲁迅故居欣赏
D、哥哥踩坏弟弟的风筝时会怎么说? E、你能站在哥哥的角度上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F、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
对比分析
1、三十年后,当先生再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还觉的愤怒吗?他的 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2、这个时候你感觉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呢?
3、三十年后,当哥哥还在为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那个错误而耿耿于怀, 希望补过时,弟弟呢?他是怎么对待那件事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鲁 迅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
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研读课文
1、“风筝飞翔,我心飞翔,这是我们同学看到风筝的共同感受,但 是鲁迅先生呢?他在异乡的天空看到风筝,涌上他心头的是什么呢?
2、“先生‘惊异”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能说说你的理解吗?那 么“悲哀”呢,这种情绪好象有点不合常理啊,我们看到风筝,联想 到的是快乐,他怎么会是悲哀呢?
研读课文
原来是他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事 A、小时候鲁迅自己喜欢风筝吗?为什么? B、弟弟喜欢风筝吗?从哪里看出来?
C、弟弟为什么要背着哥哥做风筝?风筝被哥哥踩坏后,弟弟的神 态怎样,如果你用语言来表达,你猜弟弟会怎么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风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风筝》](https://img.taocdn.com/s3/m/fb0b3759aaea998fcd220e57.png)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第二十一课《风筝》(建议安排3课时)[学法导引]《风筝》是一篇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散文诗。
文中回忆了“我”粗暴地毁掉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少年往事,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字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课文采用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全文有12个自然段,以风筝为线索,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写“我”回忆小时侯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午,“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
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小兄弟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写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课文难点较多,不容易把握文章的要领。
因此,可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不太理解的地方圈点勾画,通过质疑、探讨、解疑,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仔细揣摩文中的重点难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味课文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作者又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结合;流露出对“春”的渴望和对“冬”的抗议。
全诗情词真切,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分明,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典型例析]例题一: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属于哪一种?试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文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的能力的检测,更在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能够从事物的表象深入理解起本质,提高理解、辨别的能力。
参考答案:本文属于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的一类。
本文叙写的是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69b231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1.png)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分析:这个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围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
《风筝》叙述的是兄弟童年时代的故事,《羚羊木雕》叙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漫步》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诗两首》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都是叙述古时少年儿童的故事。
该单元整体细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所选的五篇课文,努力专心灵捕获生命的灵感,捕获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两篇文言短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语言文字相对浅显,且具有肯定故事性,同学理解起来可能会简单些。
因此,在以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古代聪颖机灵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才智、诚恳、守信、敬重他人的美德。
3、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究竟有何评价?2、元方批判父友失信、无礼,最终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3、积累、把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同学们,自古少年出英雄,在中国的古代就消失过很多机灵、聪慧的少年,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都流传着。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聪颖机灵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司马光,四岁会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孔融让梨、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今日我们再来熟悉两位聪慧的少年,他们就是谢道韫和陈元方,这两位人物的故事记录在《世说新语》,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732e8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c.png)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篇1《风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3分钟)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
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
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出示听读要求: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1、生字词教学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
(文字提示学生回答)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
人教版《纸船和风筝》教案设计
![人教版《纸船和风筝》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6a5b4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5.png)
人教版《纸船和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观察图片,预测课文内容。
2.2学会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角色性格特点。
2.3学会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友谊的美好,学会珍惜朋友。
3.2培养善良、勇敢、乐观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友谊的美好。
1.2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2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纸船和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
1.2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物品的了解和感受。
2.自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讨论课文3.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分析课文角色性格特点。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认读。
4.2学生组内互相练习生字词,巩固记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纸船和风筝》,你们对课文有什么印象?1.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分析课文情感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3.角色扮演3.1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课文情感。
3.2教师点评学生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了课文情感,那么你们知道课文中的纸船和风筝分别代表了什么吗?1.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2.分析课文象征手法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
3.课堂练习3.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3.2教师批改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3fcc81e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2.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册共计30篇课文(其中CX48015篇,自读15篇),分成四大板块,写作、文学创作、口语交际、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古诗词诵读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共62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巨,希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三、学期目标思想目标: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够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寡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培养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并不懈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著重其技术创新精神的培育,提升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并使之具备较身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
科学知识目标:懂得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基本知识来阅读,分析简短的记叙文。
加强朗读背诵的能力,增强语感,积累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自学掌控一定的自学方法,培养习惯累积一定的词汇,能够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测和分析、抒发。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在教学中,发生改变教师讲授,力求通识科,多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给他们一些民主自由发展的空间,强化复习和备考,使他们多念,适度地辅之电教手段,不懈努力减低学生的经济负担,著重学生的辅导班辅差工作,谋求能够存有一个代莱起色。
五、教学进度表。
周内容课时数1《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52《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童趣》53第一单元作文检测4《理想》《短文两篇》5《人生寓言》《我的信念》6《论语十则》第二单元作文检测周内容4445课时数7《春》《济南的冬天》8《山中访友》《秋天》9《古代诗歌五首》第三单元作文检测10备考中考11《化石吟》《看云识天气》12《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13《山市》第四单元作文检测14《风筝》《羚羊木雕》15《散步》《诗两首》16《世说新语》两则第五单元作文检测17《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18《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19《寓言四则》第六单元作文检测20复习检测21复习期考22期考646545645645第一单元单元表明:本单元的主题就是人生,抒发人生体悟,体味生命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 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 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 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 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 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
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 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 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 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 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 课继续研读课文。
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 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 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 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 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 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 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 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21、《风筝》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 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 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 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 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 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 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拓展延伸: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 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
《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 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 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 富深刻。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 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课文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 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 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 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Hale Waihona Puke 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
课后记:本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 境;倡导多角度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能够充分珍视学生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 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 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 4 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从第 5 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 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 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 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 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 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 样的处境? 3、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 3、4 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