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结构从善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善美的结构从善篇
求真的精神使人走向了人格的完善与独立,不在依循于外界的标准来随世沉浮。如果,求真使人明白了事物的内外关系的转化,认识到了自己和世界的起源于空无。那么,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不就是一场观赏镜花水月的自赏旅程吗?那么从善如流和人的存在有什么样紧密的关系呢?
是的,人在梦幻中旅行,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真相。在这种梦幻游戏般的旅行中,人短暂的一生意义何在呢?自赏是一个部分,自我认知又是一个部分,人生的主要意义由内外这两个面组成,以人体为中心,向内外两个面同时体验。青少年的成长期主要倾向于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观赏,到了中年以后更为重要的是内部心灵世界和外部世界相互对照的学
习领悟的过程。人生,就是学习、认知、体验的过程。佛家把这个过程,称之为“修行”。边修边行,真正理解修行的人是不需要他人认证和肯定的,因为即求人印心,即是带着有所得心来的,而诸佛所证之心,是无所得心。求人印心者,即未找到那颗真心。可见,善是需要一个求真的基础的,没有真心的善,是虚伪的善,而虚伪的善都是恶的内质所变现出来的假象。人不真,他不可能有真实的善的体现,不论他怎样以世间善的标准去行善的时候,都是存“有所得”的功
利心去行善的潜意识所指示的。
修行在儒家是怎样解释的呢?在儒家有三个部分,学习认知的阶段,六艺是外在练习的阶段,修养是内在提升的阶段。学习是修行的预备阶段,需要指导;练习是身体和智力修行的一种内外合一的修行方式;修养是内在全面提升的道德情操与心量的层次。在真善美的求证中,最难表达的是这个“善”字,因为有善就就恶,有真善就有伪善,你必须理清几个关键的导索,解开善的内外关系,善的源泉,善的去处。并认识到善的本质,才能真正的不被善恶对立所困扰,不被善的真伪所蒙蔽。
中国人是讲感情的,其中引申到了情感的问题。情感的本身是一个混沌的概念,其中的复杂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情在没有平等和尊重的理性认知以前,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过程。中华文明,概括地说,是建立在原始欲望之上的情感和文艺为主的文明窗口。在教育以形式和机械式的程序中,从未真正建立起来过理性的大厦。倒是在真情实感的认知中,从多方位捕获了技艺灵感;也从政治的野心中形成了驾驭人心的王权思想,纵使几千年围绕着王权于民心统御和斗争的游戏。可见,理性是从混沌走向次序与结构的道路,是从情感走向光明和智慧的桥梁。理性是照亮情感家园的灯,
追求真善美的人们,如果不理解真善美的内涵,犹如在千年暗室之中,在虚无的形式躯壳之下嬉戏着猫捉老鼠的游戏,再用高亢的赞歌去鼓舞自己继续去打转转的旅程。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不具备天然的情感,人就是感情的动物。理论为人提供依据和服务,就是为情感而服务。也就是说,理性的本身是为情感而服务为基本目标的。在建立理性的大厦中,知识是智慧分解与组合的结构,而智慧是理性的航帆,理性是在良好的教育中会变成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而在没有良好教育中,理性则是在求真的旅途上,历经考问与锤炼之后,被提纯的思维状态。理性的本质是人的高纯情感在大脑机能中变现的反映。这是西方理性的“善”。
道尊而贵德。这是道家建立理性的钥匙。因为尊重一切,而关怀一切,就具有了高贵的品德。因为对人物事的尊重,就具备了谦逊、恭敬、礼让、平等、风趣等机智而高贵的品德。这样的品德就是“善”的本体。所以,高贵的人无须去刻意的行善或者扬善抑恶,那些都是多余的做作,只要你拥有了尊重平等的心,就会养成并树立起高贵的品性。这是道家所体现出来的“德”的“善”。品德的养成,它是如水的自然的流露。
在人世间,善恶的关系和标准,无时不刻地在发生转化,老子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印证了千古不变的哲理。善恶是一体两个面,善恶在人世间永不停息的转化。佛家是怎样看待“善”的呢?在善恶如一,善恶皆无,一律平等,没有分别,一视同仁的对待事物时,才是真善。也就是说,善是需要有一个基础的,所有的善必须建立在平等的理念之上,才可以达到真善的认知,在分别心对待你我他的时候,都是怀有私心和利益关系的见解和认知,不论这种认知看上去多么符合一个群体的情感和希望,都是属于局部认知的偏私概念。因为私心和私情而生出的偏斜状态,都不属于平等理念上的正观。也就是说,没有正知、正念、正观、正念与正智的善,都是伪善,在没有真观和正念的基础时,人的善念之下都隐藏着私心的,人轻易起的善念都在另一个角度称之为恶念。这就是八正道的印证的思想:“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可见,佛家的善是建立在正观、正知、正见的基础上,以慈悲关怀为目标的教育方法。
佛家是终极关怀的宗本教育,而非宗教迷信。当人困惑的时候,当人需要它的时候,留意预览浩如烟海的佛经时,就会发现,里面有在你需要寻找的所有问题的答案,从起源到末
了都涵盖其中,佛家的每部经典只是大海中的一叶轻舟,而渡人是每个人自己,它不在乎人们怎样认识它,误解它,船早已到位,你是否是一个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人,是否是一个渴求解脱的人,在于你自己。可见每一种“善”法是需要基础的,十善业道经是十善大地的基础理念,所有的六道之中,天人福报善业善果都必须建立在十善大地的基础之上,不然不可以称之为“善”。而大乘佛法的“善”是建立在平等心的基础之上,以慈悲关怀为终极目的,以修行教育为普度教化众生的佛家教育。很多人不理解“众生”,众生不仅仅包涵了人,而是大千世界的一切生物,他们以活着、存在与运动的方式,去体验每一种生命的感知,都是一种修行。而教化的方式除了语言文字,还有痛苦、碰壁、磨难与死亡的各种情绪体验。也就是说,在佛的法眼中无物不善,“不善”只是人片面的认知局限而自陷的坑。
在《西游记》里,为什么在唐三藏法师没有从大唐往西天取经时,观音菩萨告诉唐僧所演讲的是小乘佛法呢?仅仅这个小问题中,隐含着有深远寓意的。因为小乘佛法里的“善”就是还没有平等心中的善,是具有私情和功德心的善,因为有求而行善,所以不可以解脱于六道之外,任你从善如流也最多在六道之中,得个天人果报,也就是道家的仙人文化境地。所以,在中国文化和情感的层面,一般的“善”都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