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定位预测控制器船舶模型试验研究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_王丽娜_1_3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
1.3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动力定位系统中的控制器用来解算推力器应该提供的力和力矩,用以抵抗外界环境的干扰['6]。
国内外常用的动力定位控制技术有以下几种-(1) PID控制早期的控制器代表类型,以经典PID控制为基础,分别对船舶的三个自由度:横荡,纵荡,艏摇进行控制。
风力采用风前馈技术。
根据位置和艏向偏差计算推力大小,然后确定推力分配逻辑产生推力,实现船舶定位。
这种方法在早期曾取得成功。
但是它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是除了风前馈以外,位置和艏向控制都不是以模型为基础的,属于事后控制,控制的精度和响应的速度都有局限性;二是若在PID控制器的基础上,采用低通滤波技术,可以滤除高频信号,但它却使定位误差信号产生相位滞后。
这种相位滞后限制了可以用于控制器的相角裕量,因此滤波效果越好,则对控制器带宽和定位精度的限制就愈大;三是PID参数难以选择,一旦海况和船体有变化,PID参数将不得不重新选择。
(2) LQG控制Kalman滤波和最优控制相结合形成了线性二次高斯型LQG控制['7] (Linear Quadratic Guass),基于LQG控制的第二代动力定位系统应用非常广泛。
现代较多商用船舶的DP系统都是采用的这种控制方案。
Kalman滤波器或扩展Kalman滤波器接收测量的船舶运动综合位置信息,实第1章绪论现以下功能:1)滤除测量噪声和船舶高频运动信号;2)给出船舶低频运动的估计值,该估计值反馈提供给LQG最优控制器;3)状态递推,实时修正低计值,在传感器故障无数据时,系统也能正常运行一段时间。
由于采用Kalman滤波或扩展Kalman滤波,取样和修正能在同一个周完成,因而解决了控制中存在的由于滤波而导致的相位滞后问题。
LQG控制能、安全、鲁棒性能上都有比较大的进歩。
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满足了大部求。
然而实际的船舶定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过程,在动力定位设计时,如若假设艏摇角度是一系列固定值又或者假设艏摇很小(采用小角论),在此基础上对船舶运动方程进行线性化从而获得的模型是不够精确的。
船舶动力定位 开题报告-船舶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研究
船舶动力定位开题报告-船舶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研究开题报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船舶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船舶在海上运行时会遇到风、海浪和海流等海洋环境的干扰,这样船舶就产生了受扰运动。
例如科学考察船在海上进行作业时,需要停在指定的位置上。
但是由于海上环境的影响,考察船不能一直停在指定的位置上。
因此为了确保船舶在海上运作的稳定性,需要对船舶进行定位。
以往,传统的定位方法是锚泊定位。
传统的抛锚定位是将锚扔入海底,利用锚钩住海底的淤泥,从而使船舶抵抗受到的外界的干扰力。
抛锚定位它的优点是,锚是任何船舶上都会备有的定位设备,从而不用另外加装其他的定位设备。
但是这种定位系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1、定位不够准确,其精确性与水深成反比;2、抛锚、起锚费时比较麻烦,机动性能差。
一旦抛锚,如果需要重新定位时,需要收锚然后重新抛锚定位,这一过程本身就很繁琐和费时。
3、锚泊系统很容易受海底情况及水深的影响和限制,在一般情况下,它的有效定位的范围是在水深100米左右的区域。
4、对于一些需要在深海作业或者航行的船舶,随着水深的增加,锚泊系统的抓底力会逐渐减小,抛锚的困难程度也会增加,同时还要增加锚链的长度和加强强度,从而导致锚链的重量一下增大,使海上的布链作业将变得复杂。
此外,锚链的价格和安装费用也会猛烈增加。
在实际情况下,当水深达到一定的深度时,多点锚泊系统已经没有多大的用处。
而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与传统的定位不同,它不需要借助锚泊系统定位,而是通过测量系统检测出船舶的实际位置与所需要的目标位置的偏差,然后再根据外部环境扰动力的影响来计算出使船舶恢复到目标位置时需要的推力大小,再通过控制船舶上的推力器进行推理分配,从而使推力器产生相对应的推力,尽可能地使船保持在要求的位置上。
动力定位系统的特点是不受海水深度的影响,推力器能在任何水深下提供推力抵抗环境力,动力定位系统的定位成本不会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它具有定位迅速准确,快速响应天气环境的变化和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等优点。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测距与定位技术研究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测距与定位技术研究摘要:动力定位系统是一种船舶定位技术,能够实现船舶在海上保持指定位置,对于船舶测距与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动力定位系统的原理和应用,探讨了船舶测距与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动力定位系统,测距与定位技术,海洋工程,无线通信1. 引言船舶测距与定位技术是海洋工程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传统的船舶定位方法主要依赖于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卫星导航系统,然而在某些恶劣的海洋环境下,这些卫星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受到限制。
因此,人们提出了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测距与定位技术,该技术能够通过自身动力控制实现船舶在海上保持指定位置,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2. 动力定位系统原理动力定位系统是一种通过船舶自身动力推进来实现测距与定位的技术。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2.1 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是指船舶上的推进设备,一般为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等。
通过控制动力系统的输入,可以控制船舶的位置和速度。
2.2 动力定位控制系统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是控制船舶位置和速度的关键系统。
它通过传感器获取船舶当前位置和环境参数,并根据设定的目标位置和速度,计算出控制指令,并将指令传递给动力系统。
2.3 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是动力定位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船舶上搭载有多种传感器,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惯导装置、声纳等,这些传感器可以获取船舶当前位置、速度、加速度、姿态等信息。
3. 船舶测距与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船舶测距与定位技术在海洋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研究者通过改进传感器系统、优化动力定位控制算法,提高了船舶测距与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3.1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提高船舶测距与定位精度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将多种传感器的信息融合起来,可以提高定位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研究者通过使用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算法来融合传感器数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船舶动力定位智能PID控制器设计与仿真研究
船舶动力定位智能PID控制器设计与仿真研究近年来,船舶动力定位技术已经成为船舶控制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在海洋环境下,船舶往往需要保持稳定的位置,如海上平台、海底管线、钢桶平台等;在进行船舶与海上条件约束的操作时,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将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也日益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种基于智能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控制器对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研究。
首先,我们介绍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姿态控制子系统、位置控制子系统和动力控制子系统。
姿态控制子系统负责船舶的方向,位置控制子系统负责船舶位置的控制,而动力控制子系统负责船舶动力的管理。
然后,我们关注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中的智能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可以通过计算反馈信号与设置值之间的误差,使用比例、积分和微分算法计算出控制信号。
智能PID控制器与传统PID 控制器相比,采用了自适应神经网络算法,可以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对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微分系数进行自动调整,从而提高了控制精度和鲁棒性。
最后,我们进行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仿真研究。
我们建立了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模型,在MATLAB中加载PID控制器模块,进行仿真实验。
实验中,我们设定了船舶的目标位置,通过PID控制器计算实际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误差,调整船舶的动力,使其保持在目标位置附近。
在多次实验中,智能PID控制器都表现出较高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满足了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设计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中的智能PID控制器设计与仿真,为船舶动力定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这项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船舶安全性、提高海上运输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数据分析是在收集、整理和梳理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数据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数据中的趋势、关联性、规律等信息。
船舶动力定位非线性预测控制器的设计
上式 中 栅 为推 进 器 推 力 ,
为 环 境 作 用力 ,
为惯量 矩 阵 , 且 M =MT >0 ; D 表 示 线 性 水 动 力
阻尼系数 ; E 是C a ) 的幅值 , ∞ 。 是零均值 白噪声。高
频运 动部 分采 用 如下模 型 :
自适应控制 , 神经网络控制等等。
本 文 采用 非线 性 船 舶 系 统模 型 , 运用 估 计 滤 波 方 法 和先 进广 义预 测 控 制 ( G P C) 理论 , 设 计 了船 舶
为描 述 船 舶 的 水 平 运 动 , 建立坐标 系如 图 2 。
其 中 E 为 固定 坐标 系 , x 0 y为 随船 坐标 系 , 随船 坐 标系 以船 舶重 心 0作 为原 点 。两坐 标 系的相互 转换 关系为 : =J ( ) 。
( 3 )
慢的 , 环境力模型采用以下估计形式 :
b=一T b+E 6 C a ) 6
本文中使用 C A R I M A模型作为 G P C预测模 型。
即“ C o n t r o l l e d Au t o—Re g r e s s i v e I n t e g r a t e d Mo v —
动力定位非线性广 义预测控 制器。经过 系统仿真 验证 , 控制器具有较 强的鲁棒性 和适 应性 , 控制效
果 较好 。
1 非 线性数学模型
船舶在风、 浪、 流, 共 同作 用 下 有 六个 自由度 运
动( 如图 1 ) 。 由于 纵 摇 , 横 摇 和 升沉 对 船 舶 水 平 面
2 0 1 2年 1 O月 1 5日收到 , l 1 月2 3日 修改 第一作者简介 : 王泽远 ( 1 9 8 7 一) , 男, 河南焦作人 , 硕 士研究生 , 主要 研究方 向: 船 舶 动力 定 位 非 线 性 预 测 控 制器 。E — m a i l : 7 7 2 6 5 8 7 0 9
船舶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
船舶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船舶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船舶的运行与控制则是关键的技术问题。
船舶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是对船舶运行的物理过程、控制方法、设计原理及其优化进行研究,旨在提高船舶的安全性、效率、稳定性等关键性能。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船舶运动模型船舶是一种多约束系统,其运动模型常用的有刚体运动模型、柔性运动模型、水动力模型等。
刚体运动模型是指把船体视为一个质点来进行分析,它假设船体是一个没有内部变形的刚体,船体的运动状态由三个坐标分别表示。
柔性运动模型则考虑船体内部变形,船体的变形会影响船体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因此会对船的运动产生影响。
水动力模型则是分析船体与流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可以涵盖刚体与柔性船体中船舶运动的各个方面。
二、船舶动力学模型船舶动力学研究采用的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
包括船舶运动学、力学及其控制。
船舶运动学研究船舶的运动过程,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船舶力学研究船舶运动与各种外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风、波、流等。
船舶控制研究如何通过控制器来控制船舶的运动状态,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船舶控制技术随着船舶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针对船舶控制技术的研究也愈加深入。
船舶控制技术包括控制算法、控制器设计、船舶动力学仿真与实验等方面。
控制算法是指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来建立控制器的数学模型,使其能够对船舶进行精确的控制。
控制器设计则是指对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和优化,以保证其控制船舶的精度和稳定性。
船舶动力学仿真与实验则是一种评估船舶控制性能的方法。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船舶领域的不断发展,船舶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一方面,船舶的尺寸和速度将会不断增大,船舶的安全控制技术也会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船舶的绿色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新型绿色船舶技术的研究和控制将成为船舶动力学和控制技术研究的新方向。
总之,船舶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广泛的学科,它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船舶动力学模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船舶动力学模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船舶是人们在海上行走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海洋经济、科学研究、军事防御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船舶动力学是研究船舶的运动规律、动力系统、转向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力学科学。
据国内外研究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船舶动力学模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领域一直是国际航海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其进行探究。
动力学模型船舶动力学模型是指建立在船舶水力学基础之上、用于描述船舶水动力特性、运动规律、惯性、阻力、推进、转向、稳定性等特性的数学模型。
针对不同用途的船舶,其动力学模型也具有不同的形式。
在海洋运输领域,船舶通常采用自然尺度船模实验来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测试。
通过实验数据,研究者总结出船舶运动的基本方程、各项系数以及根据不同的工况和各种不同随机因素,在海洋环境中运动的规律和特性等。
船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常采用力学、运动方程、状态方程等数学原理,再结合CFD(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和VES(虚拟环境仿真)技术进行建模和分析。
其中,CFD技术主要应用在流场分析中,通过对船舶的流体力学场进行模拟,得出阻力、推进力等影响船舶动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
而VES技术则主要应用在运动学分析中,即通过计算机虚拟环境中重现船舶运动的过程,得出船舶在不同水动力工况下的运动规律和稳定性。
控制技术船舶动力学模型虽然可以描述船舶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特性,但仅有模型还不能完全控制船舶运动,还需要各种控制技术。
在发动机推进和转向系统方面,船舶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发动机控制:针对船舶发动机推进性能的优化,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控制和调节,以确保其运转的最佳状态。
其中,针对船舶的舵机系统,主要是通过PID 控制器对舵机的舵角进行控制,以控制船舶的转向。
(2)姿态控制:针对船舶的姿态变化,如纵倾、横滚和扭曲等问题,船舶的姿态控制能够有效地增强船体的稳定性,保证船舶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因此,必须使用惯性导航系统来实现船舶的姿态控制。
船舶动力定位的快速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5)
式(5)中:≥表示矩阵不等式,即
Q
0
0 R
和
Qf
是一个半正定矩阵;
T
为滚动时域范围。
异。仿真结果表明,该快速 MPC 技术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动力定位;模型预测控制(MPC);快速 MPC 算法;MPC 结构
中图分类号:U6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069 (2019) 04-0028-06
Fas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 for Ship Dynamic Positioning
摘要:动力定位(Dynamic Positioning, DP)系统可使船舶或海洋平台在外界环境干扰下通过足够数量的推进器来
实现位置和航向的控制。为快速计算推进器的近似最优输入,利用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问题的稀疏结构,提出一种提高 MPC 求解速度的方法。通过数值算例比较该快速 MPC 算法与传统算法的性能差
1 理论模型
1.1 运动方程 船舶的离散状态动力学模型[6]为
xt 1 Axt Bu t t
(1)
式(1)中:t 为时间,t 0,1,…;x t Rn 为状态;u t Rm 为控制输入; t Rn 为环境干扰;矩阵 A Rnn
和 B Rnm 为已知矩阵,与质量、阻尼和其他流体动力效应有关。对于船舶而言,式(1)包括随体坐标系与
大地坐标系之间的速度转换,有
cos sin 0
Ts
sin
cos
0
(2)
0
0 1
式(2)中: 为航向角。
1.2 模型预测控制
船舶航向检测与动力定位控制方法研究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通过船舶自身的推力来抵抗风、浪、海流等环境干扰力,从而使船舶在 海面上保持一定的位置和方向。该系统具有不受水深限制、部署迅速和撤离迅速等优点,同时 又能够使船舶实现较为精确的机动。因此,对于大多数在海上作业的船舶来说,动力定位系统 是必要的支持系统。为了提高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性能,本文对船舶航向检测以及动力定位控 制方法展开了研究。
本文为实现船舶的动力定位控制,首先利用微分同胚变换将船舶的位置变量变换到随船坐 标系中,实现多变量耦合状态的初步解耦,并对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分析 结果使得在控制器设计中只考虑低阶本质非线性子系统的状态收敛性即可,由此简化了控制器 的设计,最后利用反步法设计了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控制器,并与所设计的非线性无源观测器 相结合,实现了船舶动力定位控制的全局渐近稳定,并可使部分状态以指数速率收敛于系统的 平衡点。仿真试验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在不同海况下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A Thesis in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Automatic Device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研究船舶在海上的精确定位对航行安全和导航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旨在通过控制船舶引擎和推进器来维持船舶在目标位置的准确性。
本文旨在研究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控制策略优化方法,以提高船舶在水上的稳定性和操纵性。
一、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概述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是一种基于动力装置控制的导航系统。
它通过船舶上的推进器或推进器组合来控制船舶的位置、方向和速度。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或其他传感器来获取位置和方向信息,并根据预定的控制策略来调整船舶的动力输出,以保持船舶在目标位置的准确性。
二、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控制策略优化1. 动力输出优化船舶运行时所需的推力需根据海洋环境和船舶负载等因素进行调整。
因此,在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中,控制策略需要根据实时情况优化动力输出。
利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如模糊逻辑控制或神经网络控制,可以根据传感器数据和环境情况实时调整推进器的动力输出,以使船舶保持在目标位置。
2. 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控制策略优化需要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船舶动力系统的物理特性进行建模,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参数调整,可以获得准确的控制系统模型。
然后,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仿真测试,验证优化后的控制策略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并对仿真结果进行评估。
3. 传感器融合技术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依赖于传感器获取船舶位置和环境信息。
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多种传感器的数据,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通过将来自GPS、罗盘、测深仪等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可以减小传感器误差和噪声对系统的影响,提高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控制精度。
4. 自适应控制策略船舶运行环境的变化对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控制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不同海况和航行目标的变化,需要开发自适应控制策略。
通过引入模糊逻辑控制、遗传算法等自适应技术,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传感器数据和环境信息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实现更好的控制性能。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航行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航行控制技术研究船舶航行控制技术是船舶行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对于大型船舶来说,尤其是在恶劣的海况下,航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更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航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动力定位系统,简称DP系统,是一种通过向船舶提供具有精确持续推力的定位的技术。
它通过集成全球定位系统(GPS)、陀螺仪、雷达等设备,并通过船舶上的动力装置,实现持续推力,从而实现对船舶的精确控制。
DP系统在船舶航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海洋勘探作业、海上风电场建设、油田开发等。
在船舶航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中,DP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DP系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提供高精度的船舶定位信息,使得船舶能够准确掌握当前位置和运动状态。
其次,DP系统通过控制船舶发动机和转向设备,实现对船舶推进力的精确控制,从而使船舶能够按照预定的航线和速度进行航行。
此外,DP系统还具备故障检测与容错能力,当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系统,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
在航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中,需要对DP系统的核心算法进行深入研究。
其中,船舶动力装置的控制算法是船舶航行控制的关键。
在控制算法的研究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建立精确的船舶动力学模型。
船舶在海洋环境中的运动包括旋转、平移和航向等多个自由度,因此,建立精确的船舶动力学模型对于控制算法的设计至关重要。
其次,需要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
由于船舶的特殊性,例如质量大、惯性大等,使得航行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设计控制策略时,需要考虑到船舶特性的影响,确保船舶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航行。
此外,在航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中,还需要考虑到海洋环境对船舶的影响。
例如,海浪、海流等环境因素会对船舶的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航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到这些环境因素,并通过传感器等设备采集相关数据,为控制算法的设计提供准确的输入。
除了研究船舶航行控制技术本身,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航行控制技术还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船舶动态定位系统性能测试与改进研究
船舶动态定位系统性能测试与改进研究随着航运业务的快速发展,船舶动态定位系统的性能测试与改进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船舶动态定位系统的性能测试方法,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船舶动态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
这是一种利用多个定位传感器实时监测船舶位置和姿态,并通过控制系统实现对船舶运动的控制的技术。
船舶动态定位系统主要包括定位传感器、控制系统和相关的软件算法。
为了测试船舶动态定位系统的性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实验室环境下的仿真测试:在控制条件更好的实验室环境下,使用仿真软件模拟船舶运动,并通过实时监测船舶的位置和姿态来评估动态定位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
2. 田野测试:在真实的海上环境中,安装船舶动态定位系统,并进行一系列测试,比较系统输出与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
可以通过与其他导航设备(如GPS)或现场测量数据的对比来验证系统性能。
在进行船舶动态定位系统性能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测量误差可能是由于定位传感器的精度限制或机械振动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改进系统性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优化传感器布局:合理安排定位传感器的位置,提高系统对船舶位置和姿态的测量准确度。
例如,将传感器安装在船舶的重心附近,以减少机械振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 引入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利用多个不同类型的定位传感器,如GPS、惯性导航系统和声纳等,通过数据融合算法来提高测量精度和系统鲁棒性。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整合不同传感器的优点来消除各个传感器的局限性。
3. 改进控制算法:通过改进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算法,提高系统对船舶运动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例如,可以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来自动校正系统误差,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可以对船舶动态定位系统进行不断的迭代和优化。
通过定期的性能测试和改进研究,我们可以不断提高系统的性能,并满足航运业务的需求。
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的船舶动力定位控制
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的船舶动力定位控制船舶动力定位控制是指通过控制船舶的动力系统,使其能够达到设定的位置和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船舶动力定位控制通常需要考虑到船舶受到的风浪、船舶本身重量和尺寸等因素,因此控制方案需要具备强大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的船舶动力定位控制中,动态面控制方法是建立在控制系统模型上的一种控制方法。
该方法将控制系统模型分解成若干个子模型,并且针对每个子模型设计一个动态面控制器,最终通过这些子模型控制器的合作,实现对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控制。
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的船舶动力定位控制的控制器设计流程如下:第一步,建立船舶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模型,包括船舶动力系统模型、定位控制系统模型以及船舶运动响应模型等,确定控制系统设计的控制目标和性能指标。
第二步,将整个控制系统模型分解成多个子模型,并且针对每个子模型设计一个动态面控制器。
在设计控制器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控制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摩擦力和惯性等因素。
第三步,对各个子模型控制器进行整合和协调,确保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满足所设定的控制目标和性能指标。
第四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整个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如果仿真效果符合预期,则可以进入实际试验阶段。
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的船舶动力定位控制能够有效提高船舶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具备自适应性和鲁棒性等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救援和军事等领域。
为了进行对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的船舶动力定位控制的实际效果分析,可以考虑以下相关数据:1. 定位误差数据:即在实验过程中,船舶到达目标位置时与目标位置的实际距离误差。
通过对该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控制系统的定位精度。
2. 船舶速度数据:对于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的船舶动力定位控制,达到目标位置的速度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指标。
通过船舶速度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控制系统的效率和速度控制能力。
3. 控制器输入信号数据: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的船舶动力定位控制中,需要不断对控制器进行输入信号的调整和控制。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海洋测绘技术研究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海洋测绘技术研究船舶海洋测绘是指利用船舶搭载的各种测量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海洋进行地理、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调查和测量。
而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海洋测绘技术,是指通过动力定位技术来实现船舶在海洋环境中的准确位置控制和精确测量,以提高测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动力定位系统、船舶海洋测绘技术、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力定位系统动力定位系统(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DPS)是一种能够使船舶在不使用锚泊或系泊设备的情况下,在海洋中保持特定位置和航向的技术。
该系统通过船舶搭载的定位设备(例如全球定位系统、声纳测距仪等)、船舶控制系统和推进器(如舵、推进器等)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船舶的准确定位和船舶位置的精确控制。
二、船舶海洋测绘技术船舶海洋测绘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了一系列涉及海洋地质、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地理等方面的测量、观测和调查技术。
主要的测绘设备有多波束水声测深仪、多波束测绘系统、声纳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通过这些测绘设备的采集和处理,可以获得大量的海洋数据,如海底地形、海洋生物资源、水运航线等,为科学研究、航海安全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三、研究现状目前,船舶海洋测绘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阶段。
其中,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海洋测绘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方面,动力定位系统能够提供船舶准确的位置和航向信息,使得船舶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数据采集和测量。
传统的锚泊测绘方式受到船体摇摆等因素的限制,容易产生误差,而动力定位系统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另一方面,动力定位系统还能够实现船舶对目标区域的精确控制。
船舶在测绘过程中,可能需要在特定位置停留、进行悬停测量或沿特定轨迹进行测量,并且保持测量航线的稳定性。
动力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对推进器和舵的控制,实现这些航行任务,保证测绘过程的质量和准确性。
四、应用前景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海洋测绘技术在海洋调查、资源勘探和航海安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深海科考技术研究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深海科考技术研究船舶深海科考一直是海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深海科考技术则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动力定位系统(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DPS)是通过利用推力装置、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来维持船舶稳定的一种技术。
本文将探讨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深海科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船舶深海科考是指在深海环境中进行科学研究和勘探的活动。
深海是指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其特点包括水深较大、海流复杂、水下环境恶劣等。
传统的船舶深海科考在面临这些挑战时往往需要依靠船舶锚泊或利用声纳等工具进行定位和控制。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锚泊会受到海底地质条件的限制,声纳的使用也受到水深和海底地形的制约。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深海科考技术可以克服传统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实现精确的船舶定位和控制。
它通过推力装置提供船舶所需的动力,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船舶的位置、姿态和环境条件。
计算机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信息,通过计算和控制算法来调节推力装置,使得船舶能够保持在预设的位置和姿态上。
基于动力定位系统的船舶深海科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应用应用。
首先,船舶深海科考技术需要进行推力装置的设计和优化。
推力装置是动力定位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船舶所需的动力和控制力。
推力装置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船舶的尺寸、负载、动力需求等因素,并且需要满足特定的操作环境和使用要求。
优化推力装置的性能可以提高船舶的定位精度和控制能力,为船舶深海科考提供更好的支持。
其次,船舶深海科考技术需要进行传感器的选择和布置。
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船舶的位置、姿态、环境条件等信息,并将其发送给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
传感器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其测量精度、可靠性、适应性等因素,并且需要将其布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以便获取准确而全面的信息。
第三,船舶深海科考技术需要进行计算和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开发。
基于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研究
本文提供了系统框架,在动力定位系统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动力定位系统 某些方面进行修正和细化。本文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对动力定位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
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船舶;动力定位;测量;电力推进控制
大连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
Research
on
the Ship 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
vessel
model.ne
measurement system of the
dynamic positioning that contains the position measurement equlpmems,ahead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and sensors,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mathematic model.Then,
的跨学科高新技术【41。 本论文为装备我国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而设计,实现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 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也可担任大范
围、大尺度测量网络的布设、观测、调控和监视等任务。
1.3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a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nlis paper just proposed
be revised and
sketchy framework..nle
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
needs to
embodie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GPS
现代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建模研究
现代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建模研究引言: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技术实现船舶精确定位和自主航行的系统。
它通过多种传感器和设备,结合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实现对船舶位置、速度和航向等信息的准确监测和控制。
本文将从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建模角度出发,探讨其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模型构建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建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船舶动力学模型、环境模型、传感器模型和控制算法模型。
1. 船舶动力学模型船舶动力学模型用于描述船舶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特性。
它考虑了船舶的质量、惯性、阻力和推进力等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通过建立动力学方程,可以模拟船舶的运动过程,为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2. 环境模型环境模型用于描述船舶周围的海洋环境特征,包括海流、海浪、海况等。
通过收集并处理相关数据,可以建立环境模型,为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以便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导航。
3. 传感器模型传感器模型用于描述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中使用的传感器的性能和特点。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如GPS可以提供位置信息,惯性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姿态信息。
通过建立传感器模型,可以对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和精度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定位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4. 控制算法模型控制算法模型用于描述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中的控制策略和算法。
它通过对船舶动力学模型和环境模型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船舶运动的控制和调整。
通过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可以提高船舶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
二、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研究现状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感器融合技术、自适应控制算法、多智能体协同定位等。
1. 传感器融合技术传感器融合技术是指将多种传感器的测量数据进行融合,以提高定位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GPS、惯性导航系统、声纳等。
通过融合这些传感器的数据,可以克服单一传感器存在的局限性,提高船舶的定位精度和鲁棒性。
船舶动力系统的定位控制技术研究
船舶动力系统的定位控制技术研究发表时间:2018-05-02T11:38:51.633Z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11期作者:王博[导读] 摘要:船舶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系统是动力系统中的核心,通过测量与检测,起到一定的控制与配置作用,以实现定位的目的。
动力定位系统的发展随着科学需要和人类需求而不断发展摘要:船舶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系统是动力系统中的核心,通过测量与检测,起到一定的控制与配置作用,以实现定位的目的。
动力定位系统的发展随着科学需要和人类需求而不断发展,从PID控制技术到LQG控制技术,再到模糊控制技术,此定位系统在不断精准与确切。
针对船舶动力系统的定位控制技术的前景发展而言,源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渴求与期待,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海洋工程在定位方面的完善。
关键字:动力系统、定位、PID技术、LQG技术、模糊技术引言:近些年来,随着“蛟龙号”探测一步步加深,我国深海技术的发展也随之更上一层楼,这也带来了动力定位系统(DPS)技术在海洋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是一种闭环的控制系统,采用推力器来提供抵抗风、浪、流等环境因素对船舶自身的作用力,从而使船尽可能地保持在所被要求的位置处,它的定位成本实用实惠:不会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加,并且操作简单可行。
一、船舶动力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重要意义1.船舶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动力定位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3个分系统:动力系统、推力器系统和动力定位控制系统。
动力系统一般的作用是为整个动力定位系统提供电力,以满足整个系统的能源供应。
推力器系统,顾名思义,是指在整个系统中起到推力作用,一般的,为提高定位能力,推力器可以设计为全回转推动器,例如:Z型推进、SPP推进等。
动力定位控制系统主要起控制作用,给推力器系统发出指令,测量外部情况,检测内部情况,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船舶的安全。
2.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船舶能够在海上平稳运行,3个分系统起到重要的合作与协同作用。
动力定位船舶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动力定位船舶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世界船舶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动力定位船舶被投入使用。
这种类型的船舶需要能够自主控制和保持船体的静态和动态稳定,以实现高效的工业作业需求。
为此,船舶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了目前船舶工业中相对成熟的技术之一。
然而,由于动力定位船舶自身的特殊性质,其控制系统设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针对其特征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和研究。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动力定位船舶控制系统特性的分析和研究,设计并实现一种适用于该类型船舶的自治船舶控制系统方案。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动力定位船舶的工作原理和特点;2. 动力定位船舶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性;3. 动力定位船舶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4. 动力定位船舶控制系统在船舶运行中的应用和优化。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本研究旨在实现动力定位船舶自主控制,并提高其船舶运行的效率与安全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与步骤:1. 对动力定位船舶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和性能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其控制系统设计的要求和特征;2. 设计动力定位船舶控制系统框架和模型,并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和策略;3. 实现动力定位船舶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在实验室和实际环境中进行系统测试和优化;4. 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进行优化,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实现一种适用于动力定位船舶的自治控制系统,并达到以下成果:1. 理解动力定位船舶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对该类型船舶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有一定的认识;2. 实现动力定位船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包括设计方案、硬件和软件实现、系统测试等;3. 对系统进行测试和分析,提高其控制精度和稳定性;4. 通过实验验证控制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五、论文结构和安排本研究论文共分为以下章节:第一章:绪论。
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与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定位预测控制器船舶模型试验研究
曹园山,成 月,孙 强,魏纳新,张隆辉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2)
摘要:使得船舶按照特定轨迹运动或者到达指定位置,并减少或者消除到达设定位置时的超调量是动力定位控制器研究中的 关键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运用预测控制的基本理论,结合自适应方法中的最小二乘辨识,设计了动力定位系统自校正预测控制 策 略 ;在 Matlab仿 真 中 ,该 预 测 控 制 器 有 效 解 决 了 模 型 失 配 和 系 统 超 调 的 问 题 ;为 了 进 一 步 验 证 该 预 测 控 制 器 的 实 际 控 制 效 果 , 利用船舶模型对算法进行了动力定位定点模式下的水池模型物理试验;在直接使用仿真参数的情况下,船模试验的控制效果并不 理想;参数修改后,动力定位效果有了极大改善;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际控制中,为保证控制效果,艏向角度的控制应占最高权 重;不能忽视船舶运动时的耦合现象。
确保对船舶的控制满足理论约束。 本文中控制系统使用的是预测控制理论。预测控制起
关键词:预测控制;动力定位;模型试验
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狅狀犛犺犻狆 犕狅犱犲犾犜犲狊狋狅犳犇狔狀犪犿犻犮犘狅狊犻狋犻狅狀犻狀犵犘狉犲犱犻犮狋犻狏犲犆狅狀狋狉狅犾犾犲狉
CaoYuanshan,ChengYue,Sun Qiang, WeiNaxin,ZhangLonghui
(ChinaShipScientificResearchCentre, Wuxi 214082,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Makingtheship moveaccordingtothespecifictrajectoryorarriveatthespecifiedlocationandreduceoreliminatethe overshootwhenreachingthesetpositionarethekeyproblemintheresearchofthedynamicpositioningcontroller.Combinedthebas ictheoryofmodelpredictivecontrolandtheleastsquaresidentificationofself-adaptiveapproach,wedesignaself-adaptivepredic tivecontrollerfordynamicpositioningsysteminviewoftheaboveproblems.Thecontrollereffectivelysolvestheproblem ofmodel mismatchandsystemovershootby Matlabsimulation.Inordertofurtherverifythecontroleffectofthiscontroller,weconductase riesofphysicaltestonthecontrollerunderthedynamicpositioningfixedpointpatterninthebasin.Inthecaseofdirectuseofthe simulationparameters,thecontroleffectoftheshipmodeltestisnotideal,andthedynamicpositioningeffectisgreatlyimprovedaf tertheparametersaremodified.Themodeltestresultsshowthatthecontrolofthebowangleshouldoccupythehighestweightinor dertoensurethecontroleffect,besides,thecouplingphenomenonofshipmovementcannotbeignoredintheactualcontrol.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modelpredictivecontrol;DP;modeltest
收 稿 日 期 :2018 03 08; 修 回 日 期 :2018 04 02。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课 题 (2014BAB13B01);支 持 平 台 研发专项研制。 作 者 简 介 :曹 园 山(1992 ),男 ,江 苏 东 台 人 ,助 理 工 程 师 ,主 要 从事测控技术方面的研究。
0 引 言
动力定位系统主要包括测量系统、控制系统以及推进 系统,其中控制系统是动力定位系统的核心。其原理是按 照测量系统 测 得 的 船 舶 当 前 位 置 与 设 定 位 置 之 间 的 偏 差, 以一定的控制方法计算出船舶到达设定位置所需的推进器 推力和力矩,再通过推进系统中的推力分配算法将计算的 推进器推力合理的分配到船舶各个推进器上。对于实际的 船舶控制,由于模型参数的时变性以及环境力的影响,再 加上船舶控制中的各种约束条件,动力定位系统对于船舶 的控制会产生超调现象,控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对于约 束条件较为苛刻的工程应用来说危险性极大。为了解决模 型参数以及环境力影响的问题,业界学者也提出了包括自 适应模型参 数 或 者 控 制 参 数 整 定[12]、 非 线 性 模 型[34]以 及 模拟环境力 前 馈 等 [5] 方 式 来 解 决。 然 而 这 种 控 制 方 式 无 法
试验与评价技术
计 算 机 测 量 与 控 制 .2018.26(10) 犆狅犿狆狌狋犲狉 犕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 牔 犆狅狀狋狉狅犾
· 295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章编号:1671 4598(2018)10 0295 04 DOI:10.16526/j.cnki.11-4762/tp.2018.10.063 中图分类号:TK12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