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作为避难场所设计原则
体育场馆避难设计策略研究
排 避难 休 息 区 , 0 . 8 m宽 的单排座席拓宽至 1 . 6
m, 保证 了躺 卧行为 的舒适 性 , 活动 侧板 上 翻形 成 防
护栏杆可防止灾民休息时翻身坠落。再者 , 1 . 6 m的 平台在赛时还可尝试改造为站立观看区, 这将大大增
2 0 1 3 N o . 1
吉
慧: 体育场 馆避难设计 策略研究
2 l 9
2 . 4 场地 环 境开 放化
种植方式 , 一者保证景观效果 , 再者做到空 间相对开
敞, 利于 临时 帐篷 的搭 建 。
2 . 5 观众 厅座 席活 动化
体育 场馆 应 结合 公路 、 轨 道 交 通 和水 路 设 置专 门车站 和换乘 点 , 基地 周边 应尽 可能 多设 置 出入 口。
珊瑚树、 槐树等 , 抗风沙可选黄杨 、 银杏等 , 防洪可选 圆柏 、 水杉等 。避难绿地宜采用局部乔灌草结合 的
强观众与运动员间的互动和比赛现场的热烈气氛。
承重 结构 采用 反粱 , 座椅 、侧 板和 8 0 0 宽 底板 均 为活动 装置
+ ——◆
图 4 观 众 厅 固定 座 席活 动化 设 计
资贮存空间、 灾时学校课室、 灾情新 闻发布厅等灾时 用房 , 平时闲置率高的媒体工作区可适宜改造成灾 时医疗 急救单 元 ( 图5 ) 。避难 时期 还 可依据 功 能相 近 房间靠近设置的原则 , 将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卫浴
医疗 入 口 ( 原媒 体 入 口)
图 5 某体 育馆 媒体 区改造为医疗 急救 区的平面布置
一
栏, 甚至没有隔离障碍物 的设计来增大避难场所 的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一、建设原则1、统一规划,综合利用。
应结合整体避难规划确定应急避难功能,并与其他类别的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利用。
2、平灾结合,功能整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各种设施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
3、因地制宜,节约实效。
应利用公园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注重科学的建设管理,合理设置应急避难设施。
4、便捷通达,安全美观。
应急避难场所在满足安全的情况下,靠近公园绿地出入口;在不影响避难功能条件下,应为使用者提供标识明确、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环境。
二、场所分类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分为以下三类:1、紧急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以内,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2、固定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30天,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和一般设施;3、中心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0天以上,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
三、场址要求(一)安全性要求1、应急避难场所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结构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2、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以减少次生灾害的影响。
3、应急避难场所应与周边高层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因建(构)筑物倒塌产生的危险。
4、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的确定,应考虑邻近或穿越的次高压以上燃气管道和成品油管道的安全影响范围。
5、公园内的动物园、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区域不应作为避难场所使用。
6、海啸应急避难场所的高程应大于国家高程基准30m。
(二)服务半径1、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500m。
2、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m。
3、中心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0m。
(三)竖向设计1、应急避难场所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和公园总体竖向控制进行竖向设计。
2、应急避难场所坡度应控制在7度(约13%)以下。
四、面积指标(一)避难场所面积1、紧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2000㎡。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一所多用。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平方米)以上。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
主要为重大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2千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千人以上。
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
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一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二级避难场所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网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1. 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一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小时到2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小时内应可到达;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
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
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随着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以及恐怖袭击频发,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成为了社会发展当中一项重要任务。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庇护,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就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进行探讨。
一、紧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和重要性紧急避难场所,顾名思义,是指在灾难来临时,供人们短时期内避难的地方。
它可以是学校、体育馆、医院、地下室、公园等公共场所,也可以是一些特定建筑物或设施。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至关重要。
首先,它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的庇护环境,保障其生命安全。
其次,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可以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减少混乱和恐慌。
此外,合理的场所布局还能够提供生活、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二、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要素在进行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场所选择:选择附近地理条件适宜和交通便利的场所,如公园、学校等。
此外,要与当地政府、救灾机构等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确定最佳的场所选址。
2.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确保各个紧急避难场所能够及时收到灾害警报,并迅速响应。
3.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卫生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洗手间等。
此外,还需确保场所内的建筑物和设施符合防护要求,能够承受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侵袭。
4. 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紧急物资,包括食品、饮水、医疗用品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急需。
5. 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紧急避难场所使用规则,培训相关人员,确保避难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能够高效有序。
三、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以下是某市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供参考:1. 场所选择:选定位于市中心的两处体育馆作为紧急避难场所。
这两处体育馆地理位置便利,交通便捷,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庇护。
2. 预警系统:在体育馆内部安装监测设备,并与市公共安全监测中心实现联网。
灾害警报发生时,监测中心将通过系统自动向体育馆发送警报,同时触发紧急求助机制。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应急避难场所是咋设置的。
一、选址。
1. 安全第一。
首先呢,这地方得远离那些危险的源头。
像什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山坡下面,那可不行。
还有那些靠近大化工企业,万一化工品泄漏或者爆炸,那就惨了。
咱们得找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地儿。
比如说,平坦开阔的公园或者学校操场就很不错。
2. 交通便利。
应急避难场所要是交通不方便,那可就麻烦大了。
救援人员进不来,避难的人也不好疏散。
所以得靠近大路,最好是有多条道路能到达的地方。
就像火车站附近的广场,四通八达的,公交车、小汽车都能轻松开到。
3. 面积合适。
这面积得根据当地的人口数量来定。
要是一个小县城,人口不多,那有个中型的公园作为避难场所可能就够了。
但要是大城市的繁华区域,那得找个超级大的地方,像大型体育场啥的。
总不能到时候人挤人,连个搭帐篷的地儿都没有吧。
二、设施配备。
1. 基本生活设施。
水是生命之源啊,所以得有供水设施。
可以是地下的储水罐,或者是能连接城市供水管网的水龙头。
而且这水龙头得够多,不然大家排队接水得排到猴年马月。
吃的也很重要。
虽然不能指望避难场所像超市一样啥都有,但得有储存应急食品的地方,像一些简单的压缩饼干、方便面之类的。
住的方面呢,要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家搭帐篷。
还可以设置一些简易的临时住房,就像那种简易板房,给老人、小孩和孕妇住,毕竟他们比较脆弱嘛。
2. 卫生设施。
厕所是必须的呀。
可不能让大家随地大小便,那多不卫生。
可以设置一些移动厕所,要经常清理,不然那味儿可受不了。
还要有垃圾处理的地方。
设置一些大垃圾桶,并且有专人或者专门的设备来及时清理垃圾,不然垃圾堆积起来,病菌就开始泛滥了。
3. 医疗设施。
得有个小医疗站,哪怕是个简易的帐篷也好。
里面配备一些基本的药品,像感冒药、退烧药、消毒药水啥的。
还要有几个医护人员,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伤口和疾病。
要是有人突然心脏病发作或者受伤了,这医疗站就能派上大用场了。
三、标识设置。
体育场馆观众疏散指南
体育场馆观众疏散指南体育场馆是各种体育赛事和表演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前来观赛。
然而,在一些突发情况下,如火灾、地震等,安全疏散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了保障观众的生命安全,体育场馆应制定并严格执行观众疏散指南。
本文将为您介绍体育场馆观众疏散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1. 观众疏散原则在紧急情况下,观众的生命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
体育场馆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观众疏散:1.1 视情况采取迅速疏散或就地避难措施。
根据紧急情况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迅速疏散现场或就地避难。
体育场馆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选择最适合的措施。
1.2 分散观众疏散路线。
为了避免拥挤和交通堵塞,体育场馆应规划多条疏散路线,并做好标识和引导工作,以分散观众的疏散方向。
1.3 保障弱势人群的优先疏散。
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在观众疏散中应予以优先考虑和照顾,确保他们的安全。
2. 观众疏散步骤体育场馆应制定详细的观众疏散计划,并确保工作人员熟悉和执行。
下面是观众疏散的典型步骤:2.1 确认紧急情况并发出警报。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体育场馆应立即确认,并通过警报、广播等方式向观众发出警告,提醒观众保持冷静并遵循疏散指示。
2.2 组织工作人员引导观众疏散。
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应立即行动起来,引导观众按照指定的疏散路线有序离开。
工作人员需要有足够的培训和知识,以应对各种疏散情况。
2.3 提供明确的疏散指示和标识。
体育场馆应在显眼位置设置明确的疏散指示牌和标识,以便观众了解疏散路线和出口的位置。
这些标识需要清晰可见,并与紧急出口的颜色和形状进行标示。
2.4 控制观众流量和拥堵。
为了避免观众拥挤和交通堵塞,体育场馆应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流量控制,确保观众按照规定的路线有序疏散,避免出现混乱和踩踏的情况。
2.5 保障弱势人群的安全。
在观众疏散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
他们可能行动不便或需要额外的帮助。
体育场馆应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以确保他们的安全疏散。
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划定制度
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划定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灾害事件的频发也带来了人们对于安全的重视。
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划定制度,作为一种维护人民身体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成为了各国政府重点研究并实施的措施。
二、应急疏散的特点1. 快速有效性:应急疏散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2. 组织协调性:应急疏散需要各个部门紧密协作,确保整个疏散过程的有序进行;3. 公平性:疏散地点的选择要公平合理,不能偏袒任何一个群体或地区。
三、避难场所划定的原则1. 容纳能力:避难场所应具备足够的容纳能力,能够接纳满足疏散需求的人员;2. 安全性:避难场所需要经过专业评估,确保其地质环境、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安全性;3. 便捷性:避难场所的位置应选择在便于疏散的地区,较远的地区需提供足够的交通工具。
四、避难场所的划定标准1. 非结构性设施:大型体育馆、剧院等能够容纳大量人员的场所,如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发生,可以作为临时避难场所;2. 结构性设施:学校、政府大楼等建筑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可以作为永久避难场所;3. 家庭为单位:在灾害发生时,家庭也是最基本的避难单位,因此需要鼓励和引导居民加强家庭避险意识。
五、避难场所划定的具体流程1. 评估:对于潜在的避难场所,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包括容纳能力、安全性等方面的评估;2. 选择: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作为避难场所的地点,并确定该地点的划定范围;3. 修建和改造:如果选定的地点不符合要求,需要进行合理的修建和改造,提高场所的安全性和容纳能力;4. 标识:对避难场所进行明确的标识和标志,方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找到正确的避难地点。
六、避难场所划定制度的意义1. 保障人命安全:合理划定避难场所可以在灾害发生时及时疏散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2. 维护社会稳定:避难场所划定制度的实施可以增强人民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的稳定;3. 加强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有效的避难场所制度可以提高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对社会带来的损失。
体育馆临时应急避难设施配置及使用预案
体育馆临时应急避难设施配置及使用预案近年来,灾害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作为一个集休闲、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场所,体育馆承载了大量的人员活动,因此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确保人员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保障体育馆内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本文将讨论体育馆临时应急避难设施的配置及使用预案。
一、应急避难设施的配置1. 安全出口:体育馆应设立足够的安全出口,并使用明确的标识标示。
出口的位置应合理分布,使人员能够快速辨别和找到最近的出口。
出口门应保持畅通,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疏散。
2. 疏散通道:体育馆内的疏散通道应宽敞,无障碍物,并设有紧急照明设备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
通道应设置合理的标识牌,指示疏散方向,避免人员发生混乱。
3. 紧急报警系统:体育馆应配备紧急报警系统,包括火灾报警器、气体泄漏报警器等。
这些系统应连接到监控中心,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监控中心人员能够及时接收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消防设施:体育馆内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同时,应设置明显的消防器材标识,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找到并使用这些设施。
5. 急救设施:体育馆应配备急救设施,如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并有专业的急救人员进行管理。
这些设施应摆放在明显可见的位置,以方便人员在发生意外伤害时进行急救处理。
6. 应急通讯设备:体育馆内应配备应急通讯设备,如对讲机、无线电等,并建立起应急通讯网络。
这样,在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与外界进行通讯,并取得必要的救援支持。
二、应急避难设施的使用预案1. 培训教育:体育馆管理单位应对员工进行防灾减灾培训,包括疏散逃生演练、使用应急设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同时,还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演习,以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和意识。
2. 应急预案制定:体育馆管理单位应制定并完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发生时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紧急疏散路线等内容。
体育场馆的安全设计与舒适性考虑
体育场馆的安全设计与舒适性考虑体育场馆是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们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保证观众观赛体验和参赛选手的重要因素。
在体育场馆的设计中,安全需要首先考虑,而舒适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安全设计1. 建筑结构安全:体育场馆的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大量观众和设备的重量,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工程施工的质量是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保障。
2. 观众和参赛者的安全:在体育场馆的设计中,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出入口,以确保观众和参赛者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顺利疏散。
紧急出口和逃生通道应合理布置,同时需要进行充分的标识和指引,使人们能够清晰明了地找到安全出口。
此外,对于观众座椅和设施设备的设计,也要考虑到观众的人身安全,避免发生跌倒、碰撞等意外事故。
3. 防火设计:体育场馆是人员密集和火灾风险较高的场所,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防火措施。
应设置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火栓等,便于在火灾发生时进行紧急处置。
此外,要合理设置室内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提供足够的逃生时间和保护空间。
4. 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检查:体育场馆的安全设施包括灭火系统、监控系统、应急照明等,这些设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并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舒适性考虑1. 观众座椅和视野设计:观众座椅的设计应舒适、人性化,考虑到人体工学原理和人们的观看需求。
座位的排列和倾斜度应能够满足观众的视野要求,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够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
2. 空调及通风系统:体育场馆内通常会有大量观众和参赛选手,容易产生高温和缺氧的情况。
因此,应配备有效的空调和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和温度适宜,提供舒适的观赛环境。
3. 声学设计:在体育场馆中,观众经常需要听到比较长时间的声音,如解说员的讲解和观众的欢呼声。
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声学设计,控制噪音和回声,使观众能够清晰听到声音,同时避免因噪音过大而影响观赛体验。
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规范整理
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规范整理一、场地选择与设计规范1、选择安全稳定的地势高、土壤良好的场地,尽量远离易发生灾害的地段,如河流附近、山脚下等。
2、场地周边应通畅,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并且具备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
3、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和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如疏散通道的设置、消防器材的配置等。
4、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灾害类型,应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建设,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抗灾能力。
二、建筑与设备要求1、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耐火性能,材料应选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并配置灭火器材。
2、应配备应急照明设备、应急广播设备、应急通信设备等,以便及时向群众发布信息和指示。
3、提供应急避难场所的饮用水应符合卫生标准,并配置高效净水设备。
4、应配备简易的卫生设施,如移动式厕所、简易洗手设备等,并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5、应设有合适的生活设施,如床铺、蚊帐、毛巾等,以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管理与维护规范1、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
2、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维修保养工作,确保应急设备和设施的正常使用。
4、制定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流程,提前规划好人员疏散、物资调配等工作。
5、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四、宣传与指导规范1、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应急避险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2、制作宣传海报、标识牌等,标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相关信息。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4、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其规范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规范整理,可以保障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应急避难场所的规范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
公众避难场所的合理布局与控制踩踏风险
公众避难场所的合理布局与控制踩踏风险随着自然灾害频发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公众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减少踩踏事故的发生,合理的避难场所布局和踩踏风险的控制至关重要。
一、避难场所布局的重要性在公众避难场所的布局中,要充分考虑避难场所的容量、位置和多样性。
首先,避难场所的容量要足够,能够容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
其次,避难场所的位置应当便利,方便公众前往,并且远离潜在的危险区域。
最后,避难场所的多样性也很重要,可以包括学校、体育馆、公园等不同类型的场所,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合理的避难场所布局原则1. 分布均匀原则:避难场所应在城市或社区各个区域分布均匀,避免集中在某个区域,以减少交通堵塞和踩踏风险。
2. 设施完备原则:避难场所应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包括食品、饮水、医疗设备等,以满足避难者的基本需求。
3. 安全性原则:避难场所应符合建筑安全标准,具备防火、防震等安全设施,并且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场所的安全性。
4. 交通便利原则:避难场所应靠近交通枢纽,方便公众前往,同时应设置指示牌和喇叭,指引人们到达避难场所。
5. 沟通联络原则:避难场所应设有通信设备,能够及时与外界进行联系,收集最新的信息并指导避难者采取相应措施。
三、控制踩踏风险的重要措施踩踏风险是公众避难场所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为了有效控制踩踏风险,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人员引导措施:在避难场所设置足够的工作人员,进行人员引导,维持秩序,并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相应应急处理。
2. 分流通道设置:根据场所容量和人流量设立多个分流通道,避免人群拥堵,减少踩踏风险。
3. 信息发布措施:及时发布场所容量、入口、安全通道等信息,引导群众有序排队,减少混乱和踩踏的发生。
4. 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大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减少踩踏行为的发生。
四、避难场所布局与踩踏风险控制的实践案例1. 日本地震避难场所的布局:日本地震频发,他们在避难场所的布局中采取了分布均匀和设施完备的原则,并通过教育培训加强了公众的安全意识,有效控制了踩踏风险。
体育馆临时应急避难设施配置及使用预案
体育馆临时应急避难设施配置及使用预案体育馆作为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成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为了确保在灾难来临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发挥其避难作用,制定合理的设施配置及使用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起之前经历过的一次暴雨灾害,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雨势凶猛,短时间内街道就被淹没,很多人被困在外面。
我们所在的社区急忙组织大家前往附近的体育馆避难。
可到了那儿才发现,因为事先没有完善的准备,场面一度混乱。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一个周全的体育馆临时应急避难设施配置及使用预案有多么重要。
首先,在设施配置方面,要确保有充足的饮用水供应。
可以设置多个大型储水罐,并定期更换和补充水源。
就像我们平常在家,没水可就麻烦大啦,避难的时候更是如此。
照明设备也不能少。
不仅要有正常的电力照明,还要准备好应急灯和手电筒,并且储备足够的电池。
想象一下,在黑暗中大家惊慌失措的样子,有了光亮才能让人安心。
通风系统也得给力。
体育馆人多,空气不流通可不行。
要保证良好的通风,让大家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医疗急救设施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要有基本的急救药品、担架、绷带等等。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不小心摔破了膝盖,要是没有及时的简单处理,伤口感染就麻烦了。
在避难场所,可能会有更多更严重的情况,所以医疗急救设施必须齐全。
食品储备也不能马虎。
准备一些易于保存和分发的食品,比如方便面、压缩饼干、罐头等。
在休息区域的设置上,要准备足够的折叠床或者睡垫,让大家能有个相对舒适的休息地方。
再说使用预案。
当灾害预警发出后,相关工作人员要迅速到位,打开体育馆的大门,引导民众有序进入。
在入口处,要有专人负责登记和统计人数。
进入体育馆后,要有清晰的指示牌,告诉大家各个区域的功能,比如休息区、医疗区、饮食区等等。
工作人员要维持好秩序,避免出现争抢资源的情况。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人、孩子、残疾人等,要给予特别的照顾,安排在相对便利和安全的区域。
在避难期间,要定期进行人员清点,确保没有人走失。
公共场所避难场地合理设置与防踩踏
公共场所避难场地合理设置与防踩踏公共场所避难场地的合理设置和防止踩踏事故是确保人们在突发事件中安全逃生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公共场所避难场地的必要性、合理设置原则以及防踩踏措施,以提高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和防灾能力。
一、公共场所避难场地的必要性公共场所指的是人员聚集、交流和活动的场所,如商场、车站、体育馆等。
在突发事件中,公共场所可能发生火灾、地震、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人员的安全逃生成为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
避难场地的设置能够提供相对安全的空间,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公共场所避难场地设置的原则1. 合理布局:避难场地的设置应考虑人员流动性和救援的便利性,布局要合理分散,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到达避难场所。
2. 多样性选择:公共场所应设置多个避难场地,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应急需求。
例如,针对地震来临时,室内的避难区域和户外的安全开放空地可以相互补充。
3. 显著标识:避难场地的位置和路径应采用醒目的标识,以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找到,并确保逃生通道的畅通。
4. 安全设施:避难场地应具备基础的安全设施,如防火门、疏散指示灯、灭火器等,以增加人员在避难场所内的安全度。
三、防踩踏措施1. 人员引导:公共场所应配置专门人员进行引导和疏导,当突发情况发生时,及时引导人员向避难场所移动,避免人群拥挤。
2. 安全培训:为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公共场所开展安全培训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通过培训,人们可以了解到避难场地的位置、逃生方法等重要信息。
3. 安全演练:定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检验公共场所的应急预案和避难场地设置是否合理有效,同时提升人们的应急逃生能力。
4. 物理隔离: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采取物理隔离措施来分散人员流动,避免人群聚集导致踩踏事故的发生。
如设置护栏、指示牌、安全门等。
结语公共场所避难场地的合理设置与防踩踏措施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理布局、多样化选择、显著标识和安全设施等原则来设置避难场地,同时采取人员引导、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和物理隔离等措施来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
社区体育设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难点规划
社区体育设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难点规划社区体育设施作为人们日常锻炼身体、举办活动的场所,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具备相应的应急避难点规划。
合理的规划能够确保人们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避难,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对社区体育设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难点规划进行探讨。
一、规划背景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火灾、恶劣天气等,这些突发事件可能给社区体育设施及周边居民带来严重的威胁。
因此,制定应急避难点规划成为十分必要的事项。
应急避难点规划能够帮助社区体育设施提前准备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应急有备。
二、规划目标1. 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社区体育设施应当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区域作为避难点,确保没有危及人身安全的潜在风险。
2. 清晰的应急逃生通道:规划应明确应急逃生通道的位置和标识,确保避难人员能够快速、有序地撤离现场。
3. 具备基本生活保障:规划中应考虑到可能的长时间避难需求,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如食水、卫生间等,以满足避难者的基本需求。
4. 合理的组织管理机制:社区体育设施应建立健全的避难管理机制,包括避难点人员组织、避难物资管理等,确保避难工作有序进行。
三、规划内容1. 避难点选择:社区体育设施应选择地势较高、易于疏散的区域作为避难点。
同时,避难点应远离潜在的灾害源,如河流、大型厂区等。
2. 避难点标识:应在社区体育设施内外设置统一、明显的应急避难点标识,方便居民识别和寻找。
3. 应急逃生通道规划:社区体育设施应合理设置应急逃生通道,并使用明显的指示标识标识出来,以确保避难人员能够快速找到,并迅速撤离现场。
4. 应急物资准备:在避难点内部,应储备应急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医疗用品等,以应对避难期间的基本需求。
5. 避难点管理机制:社区体育设施应建立健全的避难点管理机制。
指定专人负责避难点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制定应急演练计划,提高避难工作的应对能力。
四、规划实施1. 加强宣传教育:社区体育设施应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应急避难点规划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
如何防止火灾在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发生
如何防止火灾在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发生火灾是一种严重的灾害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在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这类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理,下面将从建筑设计、防火设施和消防管理几个方面探讨如何预防火灾发生。
一、建筑设计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的建筑设计在防火方面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布局: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应根据人员流动和疏散的需要,设置合理的出入口,并合理规划通道和疏散路线,确保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
2. 防火分区:场馆应根据功能和使用特点,合理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以减少火势传播的可能性。
例如,选用防火墙、防火隔墙等措施,将不同功能区域隔离。
3. 防火材料:选择防火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如耐火砖、阻燃涂料等,以增加建筑物的耐火能力。
二、防火设施1. 自动火灾报警系统: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应配备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以便采取紧急措施,阻止火势蔓延。
2. 自动灭火系统: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气体灭火系统,可在火灾初期起到快速灭火的作用,以防止火势进一步扩大。
3. 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应设置足够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确保人员能够快速有序地撤离。
4. 应急照明系统:设置应急照明系统,以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提供足够的照明,保障疏散的安全。
三、消防管理1.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的火灾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2. 消防培训:组织场馆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和应急处理培训,提高其火灾防范和处置能力。
3. 疏散演练:定期组织紧急疏散演练,让人员熟悉疏散路线和逃生技巧,提高应对火灾突发情况的能力。
4. 公共宣传:加强对群众的火灾预防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增强大家自我保护的能力。
防止火灾在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发生,需要综合运用建筑设计、防火设施和消防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措施。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体育场馆和演出场所的火灾安全。
体育场馆火灾安全管理办法
体育场馆火灾安全管理办法随着体育活动的日益普及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体育场馆的使用频率与日俱增。
然而,并行于体育场馆的发展,火灾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确保体育场馆的火灾安全,保护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火灾安全管理办法成为当务之急。
一、场馆设计与建设1. 火灾避难区域的设置:体育场馆应设有足够数量和面积的避难场所,供紧急情况下人员及时疏散。
避难场所应远离潜在的火源,并具备足够的通风条件,防止烟雾蔓延。
2. 火灾报警系统:体育场馆应配备先进可靠的火灾报警系统,报警按钮的设置应容易被人们察觉并操作。
报警系统应与消防控制中心实现联动,确保警报能够及时传达,并迅速引导疏散。
3. 紧急疏散通道:体育场馆建设时应规划合理的紧急疏散通道,通道宽度应满足人员迅速撤离的需要。
通道应保证畅通无阻,避免临时堵塞,施加危害。
4. 室外消防设施:体育场馆外部应建设必要的消防设施,如消防水池、消防栓等,确保在发生火灾时可迅速灭火,控制火势。
5. 消防设备设施的配备:体育场馆内部应设备可靠的灭火器材、灭火器、灭火器等。
这些设备应分布合理,易于获取,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日常安全管理1. 管理人员培训:体育场馆管理人员需要接受与火灾安全管理相关的培训,掌握火灾发生的预警信号、适时疏散的指导方法、火灾扑灭的基本技能等。
他们还应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巡检与维护工作: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场馆设施的巡检与维护工作,确保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转状态。
任何损坏或失效的设备都需要及时修复或更换,以保证其有效性。
3. 人员流量控制: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应结合场馆的使用情况,合理控制人员的流量。
过高的人员密度可能导致火灾发生后疏散困难,增加人员伤亡风险。
4. 火灾风险警示:体育场馆应在明显位置张贴火灾风险警示标志,提醒使用者遵守安全规定,合理使用设施。
对于禁止吸烟的区域,需要设置明显的禁烟标识。
活动场地避难场所设置与防踩踏
活动场地避难场所设置与防踩踏在大型活动中,为了确保参与人员的安全,设置合适的避难场所并采取措施来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活动场地避难场所设置与防踩踏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推动安全意识的普及和有效实施。
I. 活动场地避难场所的设置一个合适且安全的避难场所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参与人员的安全避难。
以下是在活动场地中设置避难场所的几个重要考虑因素:1. 位置选择:避难场所应该在场地相对集中的位置,便于参与人员快速到达。
例如,应尽量靠近入口处或容易辨识的地方。
2. 空间需求:避难场所的空间大小应能够容纳参与人员的数量。
需要预估参与人数并据此确定适当的场地大小。
3. 通道设置:保证从活动场地至避难场所的通道宽敞畅通,并且不会受到可能导致堵塞或踩踏的因素干扰。
4. 安全设施:避难场所应具备灭火器、急救工具、防护设备等必要设施,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II. 防止踩踏事故的措施踩踏事故常发生在拥挤场所,如演唱会、体育赛事等。
为了预防和减少踩踏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1. 预防措施:a. 分流人群:根据预计的参与人数合理规划场地,并设置不同的入口和出口以平均分流参与人员。
b. 提前安排:提前规划活动细节,包括人员安排、设施布局等等,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c. 在场地周围设置明确的指示标识,包括避难场所的位置和逃生指引等,以引导参与人员有序行动。
2. 应急措施:a. 人员疏散计划:在组织大型活动时,必须有明确的人员疏散计划,包括逃生路线、集合点等。
b. 安全培训:提供参与人员必要的安全培训,包括避难场所的位置和逃生方法等,以增强其安全意识。
c. 紧急救援:为活动现场配置足够数量和合格的急救人员和安全志愿者,保证快速有效的紧急救援服务。
III. 推动安全意识和有效实施的建议1. 宣传教育:通过广播、海报等形式向参与人员宣传安全意识,提醒他们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正确行动和寻找避难场所。
2. 示范案例:分享成功的安全案例和教训,让参与人员更加深入了解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和避免踩踏事故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址、功能设计、交通疏散、结构安全、建筑造型六个方面,均应充分考虑其作为防灾避难功能空间来抵御地震等
灾害的设计原则,最后阐述了体育场馆在城市防灾避难体系中的功能层级设置。
【关键词】 体育场馆; 防灾避难; 结构安全; 功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 - 6864( 2012) 12 - 0022 - 03
5·12 汶川大地震时,九洲体育馆、绵阳的南河体 育 中 心、甚 至 没 有 完 工 的 绵 竹 体 育 中 心、都 江 堰 体 育 场、北川中学体育场 等 均 成 了 受 灾 群 众 临 时 疏 散 和 避 难减灾的最佳场所,可见这种以体育活动为核心的公 共活动空间,成为了无家可归的灾民最好的栖身之地。 2 体育场馆作为防灾避难功能空间的设计原则
22
低温建筑技术
2012 年第 12 期( 总第 174 期)
体育场馆作为避难场所设计原则探析
黄丽蒂1,2 , 马慧芝1,2 , 张天宇1,2
( 1. 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2. 黑龙江省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摘 要】 通过对国内外体育场馆作为避难场所的现状调研分析,指出体育场馆建筑设计从整体规划、建筑
属于大空间公共 建 筑 的 体 育 场 馆 ,因 为 拥 有 大 量 开放空间而成为非常重要的防灾避难功能空间。因 此,体育场馆建筑 设 计 从 整 体 规 划 、建 筑 选 址、功 能 设 计、交通疏散、结构安全、建筑造型六个方面,就应 当 充分考虑其作为防灾避难功能空间来抵御地震灾害 的原则与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自古便对避难疏散与安 置工作有着丰富的处理经验。日本的避难场所包括 公园、绿地、学校、体 育 馆 和 其 他 公 共 会 馆 ,其 中,体 育 场馆发挥了很大的 作 用,如 在 日 本 近 代 关 东 大 地 震 和 阪神大地震中,体育 场 馆 收 容 的 灾 民 数 达 到 二 十 多 万 人数,场馆内配备足够的避难物资以供灾民使用。
我国是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 家之一。近 几 年,我 国 政 府 相 当 重 视 灾 害 的 预 防、救
援、避难、恢复与重 建 工 作,相 继 颁 布 了 一 系 列 相 关 的 条例、法规,其中 2003 年实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 理规定》规定: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市、区级 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 如绿地、广场等) 和避难中 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
Key words: sport venues; disaster prevention; structural safety; function design
2008 年 5·12 汶川大地震和 2010 年 4 ·14 玉树 地震,造 成 人 民 生 命 财 产 的 重 大 损 失。在 灾 害 发 生 时,灾民该往何处逃生? 何处最安全? 如何能安全地 到达避难场所? 此类问题提示了科学合理地设置避 难疏散场所和到达 路 径,使 在 灾 难 来 临 之 际 最 大 限 度 地减少灾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次生灾害侵袭的重 要 意 义,而 体 育 场 馆 在 灾 害 来 临 时,具 有 突 出 的 防 灾 避 难 能 力,能 起 到 临 时 或 固 定 避 难 场 所、防 灾 指 挥 中 心、中长期收容场 所 等 作 用,因 此,研 究 体 育 场 馆 作 为 防灾避难场所的设计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场馆作为避难场所的现状分析
( 1) 整体规划。我国的避难场所建设应从防灾 减 灾 的 角 度,进 行 城 市 的 整 体 建 设 规 划,并 应 开 展 专
黄丽蒂等: 体育场馆作为避难场所设计原则探析
DESIGN PRINCIPLES OF SPORT VENUE AS A DISASTER PREVENTION REFUGE
HUANG Li-di1,2 , MA Hui-zhi1,2 ZHANG Tian-yu1,2 ( 1.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e Engi. ,Northeast Petroleum Uni. , Heilongjiang Daqing 163318,China; 2. Heilongjiang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Daqing 163318,China )
Abstract: Through analys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 venue as a disaster prevention refuge at abroad and home,sport venues is discussed from the stand point of its desig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port venue design,entire planning,selection location,function design,transportation evacuation,structural safety design and outer modeling,the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isting should be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stadium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into three levels in the urban seismic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