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余老师这堂课上得很精彩!主要是得益于教师能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让课堂注入了新的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课前让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说,教师能够在初三这种教学任务繁重、抢进度的现实面前,还从容地坚持留给学生5分钟的演说时间,实属不易!可见教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用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演说能力,留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2、课堂主体部分,教师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从容地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设计五个典型的思考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有个清楚的了解,同时很自然地带领学生明白了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传统的解读)另一方面,也就是这堂课的创新之处,让批判性思维入驻了课堂,教师能够做到适时地、恰当地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见识水平,针对每个问题进行多元思考、理性表达、温和交流。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现代人格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上次和丁主任到上海听了专家的报告和四位特级教师的课,他们也就是这样引领我们的,说什么批判性思维要从娃娃抓起,要在中小学课堂上就要留心培养!说什么没有客观的真理,只有主观的真理,面对问题不能二元思维、不能搞对立,要多元思维!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说话权!
我感觉余老师是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第一个实践者!真的感谢他对课题的支持!(顺便说一句,新课标已经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任务写进去了,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在这方面实践了十几年,形成了一定的教研成果!出版了几套丛书。他说批判性思维有三个特征:多元、理性、温和。北京语言大学的谢小庆教授,退休后致力于审辩式思维,现在他在公众号上已经推送了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有500多篇了。他认为批判性思维也有三个特点:不断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其实都是强调两方面的维度:一是认知水平、二是理智美德!或者说认知和气质两个维度。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案名称:《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学科领域:语文
年级:八年级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学重点:
1. 课文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评价。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材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
1.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2. 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叔叔或阿姨的故事。
2. 引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疑问。
三、课堂讲解
1. 讲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小组讨论
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叔叔于勒形象特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五、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入本节课: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课堂讲解
1.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总体把握了小说的情节后,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并进行了实践演练,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也引起我们对如何才能更好培养学生阅读品质的问题的思考。语文课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但首先应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究,培养关注细节的敏感,于当“求甚解”之处,力求“甚解”,把思考一环一环地引向深入。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研读训练,要深入、仔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巧妙的构思中感受动人情节
情节的安排对一位短篇小说作家来说,也是至关紧要的。《我的叔叔于勒》采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在于勒出场前,小说大起大开,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盼到了这样的境界:“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可是,时隔12载之后,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全家惟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霎时破灭。自此,情节大落大合,场景的气氛,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里的大落大合,又非简单突兀的直落和骤合,而是起伏跌宕,给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渺无音讯时,作家顿时抛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去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节的发展舒缓下来。接着,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绝妙地描绘和嘲讽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心情更加轻松。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此时,作家并没有立刻去揭开谜底,
我的叔叔于勒听课点评
我的叔叔于勒听课点评
本次听课活动,我深入了解了叔叔于勒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氛围、学生参与情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点评。
1. 教学目标明确
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地列出来,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些目标展开。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 教学内容丰富
授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挖掘,结合多种教学资源,将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3. 教学方法得当
授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互动、探究等。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 课堂氛围良好
整个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授课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这样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5. 学生参与积极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授课教师通过设计多种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6. 教学重点突出
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课程重点,对难点进行了解析和突破。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点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授课教师还通过实例和练习题等方式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篇1
《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作品。主要是通过发生在亲兄弟之间因贫穷而不认弟的故事讲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小说的结构和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要想在一两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诠释这篇经典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尝试“长文短教”法。打算用两个课时,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第一课时紧紧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小说三个要素,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特别注意到了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
首先,从人物出发,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圈点出人物,理清人物关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称呼、心理、采取的行动的变化,完成对表格的填写。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材料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速读和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同时,表格的填写,对文本又再次熟悉了。为情节的梳理作好了铺垫。
其次,对情节复述的处理。在表格填写的基础上,结合书后练习,请学生从逻辑、心理、技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讨论交流后选取喜欢的角度进行复述。然后,相互点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评析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情境性教学设计可以围绕小说的核心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主题思想展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认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通过对比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的变化,深入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通过模拟小说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态度。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角色扮演法:选取小说中的关键情节,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背景相似的视频或音频(如19世纪欧洲街景、海轮上的场景等),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世界。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发生在19世纪欧洲的故事,那里有一个家庭,他们因为一个亲人的归来而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波动。这个故事就是《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2. 初读感知
任务布置:学生快速默读全文,解决生字词问题,并尝试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师指导:在学生默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供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帮助学生顺利阅读。
3. 深入分析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于社会运动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我的叔叔于勒》的原著小说。
2.幻灯片或者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10分钟)
Step 2 阅读理解(20分钟)
让学生开始阅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并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背后的社会运动。鼓励学生思考小说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和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思考问题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Step 4 精读重点章节(20分钟)
Step 5 书面作业(1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和社会运动之间关系的短文。鼓励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形象背后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说法。
Step 6 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简单总结他们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建立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批判思维。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本经典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学生们通过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 李凤丽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李凤丽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故事梗概:本故事讲述了一个家庭对于叔叔于勒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2. 学习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探讨社会现象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梗概和分析人物性格,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主题。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人物分析: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讨论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4. 社会现象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现象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提供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和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阅读理解和人物分析的练习,评价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讨论能力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讨论能力和观点表达。
3. 学生思考和探讨能力的评价:通过社会现象探讨,评价学生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故事文本:《我的叔叔于勒》原文。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家庭、亲情、人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人性等主题。
(2)提问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内容:
(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课堂活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家人。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全文。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利用生字词卡片,让学生复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感教育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5. 课堂小结
6.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小说──一篇构思巧妙、含义隽永、引人入胜的小说精品。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它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却是文章的暗线。虽然作为暗线处理,但整篇小说中于勒无处不在。清洁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的贫富变化,一步步推向高潮。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时间让学生弄清文章的构思,并在写作中借鉴。同时,对人物进行评析、讨论。人物形象分析充分了,文章的主题就显现出来了。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尤其是合理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继之,我又巧妙构思,写了一个“人”字,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正直、宽容,才是做人的本性。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我深深地认识到:语文课堂,应注意学生正确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培养,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死知识,语文离不开生活。
总之,本节课的安排合理有序,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感情投入,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但是,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人被金钱蒙住了大脑,在金钱的驱使下,他们丧失了做人的本性,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所以,一味的说教未免有些苍白无力。应就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联系实际,认识光明面,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教育学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安排《我的叔叔于勒荣归故里》这一续写,要求围绕主题,握住作者情感的脉搏,遵循人物性格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教后记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教后记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教后记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
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电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15 我的叔叔于勒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⑵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⑶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圈点,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体会文章主题,认识社会现象。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
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创作了《一生》等6部长篇。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反思
这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名小说,在教授中我是这样做的:
1备课既是备教材又是备学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关键在于老师怎么调动?关键在老师,不在学生。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学生是聪明的,他会和你积极配合的。恰到好处的鼓励学生,也是真诚的赞扬。亲其师,信其道“也许就不那样难了。
2、熟能生巧,方能应用自如。
这节课我背得很熟,整个环节设计,每一个问题引出和引导,我都做到了应用自如。源于我课背的熟练,准备的充分。我知道我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知道笨鸟先飞可以早入林。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以让自己信心倍增,不至于忙乱出错。
3、利用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初读感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续写结尾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通过合作质疑,培养学生的善思和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字词句段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品词欣赏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客观的看待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每一问题的解决都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下一步的教学中,多读多练,读书增强学识,增加知识储备。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还不足。所以每日必读书也就是我的必修课。在阅读中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材,并且不断的钻研教育理论书籍,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让自己的教学在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更有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1. 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提醒人物心理的方法。
2. 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 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理解课文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探究
1、理一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2)、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局部用一个字来概括)
第一局部:1—4 故事的开端,于勒。
第二局部:5—19 故事的开展,于勒。
第三局部:20—47 故事的高潮,于勒。
第四局部:48—49 故事的结局,于勒。
(3)、根据填写的动词,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3)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2、探一探:
(1)、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一开始,他们厌恶于勒,认为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这是因为于勒“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局部”遗产;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表示不但愿赔偿哥哥的损失,而且还要发财回来与兄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就赞美于勒,于勒便一跃而成为“正直的”、“ 有良心的”、“好心的”、“有方法的”人。可是,在船上巧遇落魄归来成为穷光蛋的于勒时,于勒再次成为被咒骂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说明了在19世纪末期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通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通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篇1】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作者用洗练的笔墨,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深刻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作品以貌似平淡无奇的叙述在悠然的余韵中,让我们得到了一个回味咀嚼,反思默想的机会。
一、彰显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课堂“活”起来。
教育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变换、自主创新。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体验语文学习给人带来的愉悦,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问题由学生去提出,知识让学生去领会,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探究,效果让学生去评价。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欣赏者、,引领学生在探讨、实验、研究、体验、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课伊始采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多种方法,使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这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手段,一下就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情境导入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现场调查:“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点当中哪个最重要?有人认为亲情是最重的,因为“血浓于水”。有认为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有人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孤独寂寞。话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深入研读力求“甚解”
牌头镇中王生火
在这次绍兴市领雁工程的培训中,我开设了《我的叔叔于勒》的一堂公开课,颇有感悟。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总体把握了小说的情节后,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并进行了实践演练,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也引起我们对如何才能更好培养学生阅读品质的问题的思考。语文课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但首先应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究,培养关注细节的敏感,于当“求甚解”之处,力求“甚解”,把思考一环一环地引向深入。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研读训练,要深入、仔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巧妙的构思中感受动人情节
情节的安排对一位短篇小说作家来说,也是至关紧要的。《我的叔叔于勒》采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在于勒出场前,小说大起大开,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直盼到这样的境界:“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可是,时隔12载之后,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全家惟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霎时破灭。自此,情节大落大合,场景的气氛,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里的大落大合,又非简单突兀的直落和骤合,而是起伏跌宕,给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渺无音讯时,作家顿时抛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去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节的发展舒缓下来。接着,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绝妙地描绘和嘲讽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心情更加轻松。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此时,作家并没有立刻去揭开谜底,而是让心惊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听,使情节的发展又暂时松缓了一下。直至船长证实那个小贩确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踪,把人们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而对一个普通的情节,莫泊桑能处理得这般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曲折跌宕,实在是精彩纷呈。
二.从生动的描写中认识栩栩人物
小说主要塑造了菲利普夫妇,是为了通过菲利普夫妇的言行、对于勒态度的骤变表现主题思想。莫泊桑写人物,特别注重把握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他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去支配人物的言语行动,又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去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菲利普是个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人物,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是:一切以金钱为重。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从挥霍家产到发财后又穷困的起伏变化,菲利普采取了憎恨——
盼望——失望以至躲避的不同态度。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更具鲜明个性,她除了和丈夫一样有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具备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实质,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费用。从这番话中,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似乎看到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见她的内心世界。当克拉丽丝出乎意料地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她曾有过短暂的慌乱,但又很快镇静下来,沉着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小贩确是于勒;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与丈夫商量好“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看了小说的这些描述,一个形象鲜明、姿态生动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三.从鲜明的对比中认识深层道理
一篇小说的灵魂在于立意。立意的正谬、深浅,往往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优劣。《我的叔叔于勒》意在揭露在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无疑是准确而犀利的。《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就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小事。故事发生在滨海城市哈佛尔。小说中“我”的父亲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不过,在晦暗的天幕后面,他们似乎看到了灿烂的阳光: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我”的叔叔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然而,一次邂逅揭开了一出悲剧:“我”的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遇见了早已归国的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竟成了衣衫褴褛的小贩。这对“我”的父母,不啻晴天霹雳。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峰颠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由此,他们对于勒的看法和态度又发生了突变: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又重新变成了“贼”和“流氓”。菲利普夫妇不仅当时不认同胞骨肉,而且返回时改乘船只,“以免再遇见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比十分鲜明强烈,从而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如果这样去多方关注与思考,对培养深入细致的阅读品质、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阅读至关重要,文学奖赏能力也就在其中潜滋暗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