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

合集下载

苏州市留园简介

苏州市留园简介

苏州市留园简介
留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的名字源于园主刘恕的谐音,寓意希望园中的美景能留得住游客的心。

留园始建于明代,后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留园占地面积约2公顷,园内有湖泊、亭台、楼阁、厅堂、桥梁等景观,布局紧凑,富有变化。

园内的建筑风格多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的建筑,也有模仿皇家建筑的宫殿式建筑。

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四季花开,鸟语花香,充满了生机。

留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了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留园不仅是一个供人们游览的景点,也是研究中国园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基地。

留园

留园

留园1.概况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

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2.总体布局留园的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

它分为西、东、中三区,三区各具特色。

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东区则以建筑取胜。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3.入口的巧妙处理先是极大地压缩人们的视野,之后,则使人感到豁然开朗。

留园入口部分正是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人主要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

进园后第一个小院,狭长多变的曲廊、又一个内院一又窄又封闭的廊子,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一穿过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人主空间,豁然开朗。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植物景观
留园的植物景观也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内种植了大量的古树名木、花卉和竹子 ,四季皆宜游览。春季的樱花和杜鹃,夏季 的荷花和睡莲,秋季的红叶和菊花,冬季的 松柏和腊梅,都为游客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 受。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园内的环境,也与 园内的建筑和山水相得益彰,营造出幽雅、 宁静的氛围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历史传说
关于留园的历史传说也是园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留园最初的主人是明代一位名叫 范成大的文人,他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苏州后,修建了这个园林作为隐居之所。在留园中, 范成大与许多文人雅士交流诗词歌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此外,关于留园还有 不少神秘的传说,如"牡丹仙子"、"留园夜宴"等,这些传说为留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旅游信息
留园是苏州园林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可以在这里欣 赏到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特色和造园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留 园还提供了导游讲解服务,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名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苏州留园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于一体的名园。通过了解其历史沿革、 园林布局、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欣赏这座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和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苏州留园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细节和特色。下面将进一步介绍 留园的植物景观和特色活动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建筑特色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包括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 清风池馆等。这些建筑物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建筑艺 术方面,留园的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建筑与 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此外,留园的云墙和建筑群将园林划分为中、东、北、 西四个不同的景区,这种划分方式突出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特色和造园艺术的高超技艺

(完整版)留园详解

(完整版)留园详解

二、留园景观总体分析
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从布局上看,留园分为中区、东区、北区和西 区四个主要部分,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的精华所在。
留园西区
环境僻静,山阜为全园最高处,阜上植以青枫、银杏。富有山林野趣。
留园中区
水面、假山为主,建筑环绕四周,西北受阳侧放置山石,南厅北山,隔水相望。
主从与重点
留园,属于大型私家园林,其中部面积并不显著大于其它部分,且主要厅 堂又不在其内,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为全院的中心。
渗透与层次
透过若干层次看某一对象,可增强其深远感。即使隔着一重网格看,也比 直接看要显得深远些。
蜿蜒曲折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是“自然美”,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艺术境界,园林以曲为美。
空间主体-----高潮迭起, 使人在期待和寻觅中突然发现所追寻
的目标而觉豁然开朗,精神一振。
空间收尾——形断意连, 造成一种回味,景断而 意不尽。
空间延续——诱导 性、延续性的景物, 增加层次性和递变性的心 理运动,进行情绪的濡染
空间开始,收定心情, 人从原来的初始
心态进人设定的情景
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极度收缩; 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 过曲谿楼,西楼时再度收束;至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朗; 穿越石林小院视野又一次被压缩; 至冠云峰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可经院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A.留园入口 N.留园西部 M.留园北部
B.门厅小院
C.门厅后通廊
D.古木交柯小院
F.窄巷
E.中部景区
G.五峰仙馆庭院
L.冠云峰前院
J.鸳鸯厅北
I.通往石林小院 H.东部小院
K.鸳鸯厅南

留园

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古城近郊,占地约五十余亩,是苏州著名的大型古典园林。

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职返里,大治别业园圃名东园,偏西另有西园。

园中杂莳花竹,前楼后厅,有“后乐堂”宏丽轩举。

堂后清池石屏,由里之巧人周时臣叠奇石为片云峰,高三丈,阔二十丈,形状似普陀天台诸峰,玲珑峭削,宛如巨幅山水横披画。

堂侧垅上多古木,有太湖石巨峰,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传为宋花石纲遗物。

园中杂植牡丹、芍药、红梅、木犀、木兰、紫薇、修竹诸卉。

明末清初,园废为踹布坊,又散为民居。

后为陈氏重建,屡易园主。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归观察刘恕,园中平池涵漾,嘉树绕植,就旧址增地扩建。

历时五年于嘉庆三年(1798)修葺落成,山水毕具,树石嵌崎,有半野草堂、卷石山房、寻真阁、明瑟楼、听雨楼、绿荫、曲溪楼、垂杨池馆、餐秀轩、个中亭诸胜。

全园“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又多植白皮松,改名寒碧庄。

嘉庆五年(1800)钱大昕(xīn)题额“华步小筑”。

嘉庆十二年(1807)增建凭眺之含青楼。

新得峰石,又筑还读书馆与石林小院,贮之。

刘恕世居洞庭东山莫厘峰下,饱赏太湖七十二峰山水之巨观。

后居城市,欣羡山林,性嗜花石,在园中聚奇石十几峰。

并著有《石供说》、《牡丹新谱》、《茶花说》。

又喜法书名画,集古今石刻,环顾壁间,即今著名于世之《留园法帖》。

道光三年(1823)寒碧庄始开放,曾倾动一时,游者无虚日,人称刘园。

咸丰年间,寒碧庄泉石之幽、花木之美、亭榭之胜,为吴中名园之冠。

庚申(1860)战后.园幸然独存。

同治年间园貌依旧,但无人修葺,芜秽不治。

后部分住宅售予程氏,改建二程夫子祠。

同治十二年(1873) ,布政使盛旭人购得刘氏寒碧庄,经大力修葺,于光绪二年(1876)竣工。

因民间俗称刘园,再加上庚申之战吴中名园俱遭破坏,唯是园留存,遂谐刘园之音易名留园。

园内嘉树佳卉,奇石清流,凉台暖阁,风亭月馆,上下参差,迤俪相属,比昔日盛时更增雄丽。

留园

留园

留园折、迂回而富于变化。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留园后庭湖面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

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

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

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留园三绝:冠云峰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

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

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治罪。

(完整版)中式园林--留园分析

(完整版)中式园林--留园分析
之言不虚。后又经数度整修,渐成现有面貌。
窗的应用
留园的花窗,据说墙上开的 花(漏)窗约三百,个个精 美绝伦,独步江南园林,许 多木窗也是精雕细刻,要么 不建,要么不惜成本,直至
达到完美效果。
从南部的入口进入中部之前 ,要经过一段光线昏暗、空 间狭小的曲折长廊、一路上 渐入眼帘的就是花式各样的 漏窗,感受到几个小院射来 的光线,然后打到“古木交 柯”,通过眼前的漏窗便能 隐约看到园中的山水精致。 此处的漏窗细数下来,有十 块,排列紧凑,却各不相同
其实,以留园土石大假山的走势以及用土用石的情况来判断,西部景区的大型土山与中部景 区池西、池北的大假山,应属于同一个完整体系的假山组合,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现存的西部假山呈南北走向,长约60米,东西约20 余米,其体量和高度均为留园之最。但从 土山东侧云墙根的叠石来看,其堆土痕迹极为明显,显然这是后来因屡易园主,经数度修葺 ,“因阜垒山,因洼疏池”,在用浚治中部水池时所挖的泥土,堆高和扩大了原有的土阜。 所以留园的西部与中部同属于原明代徐氏东园的旧规,只是西部土山因年代久远,数度增修 而殊失原态。同时从刘画中还可看出,“苏州留园,清嘉庆间刘氏重补者,以湖石接黄石”
山体是支撑园林空间的骨,被称为造园之骨, 古人有“据一园之胜者,莫如山”之说。水则 是园林之魂,山因水活,明代的邹迪光在《愚 公谷乘》一文中说“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 物”。
留园的前身为明太仆寺少卿徐 泰时的东园,当时徐泰时因遭 弹劾,罢官还乡,感慨于“人 生如驹过隙耳,吾何不乐哉” ,便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在分得其父徐履祥花埠的别业 上,“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
留园的空间布局
游览路线的规划
留园的空间布局
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 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 厅堂华丽,庭院精美,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北部环境僻静,山 溪曲流,树木葱茏,颇有山林野趣。

留园介绍

留园介绍
[编辑本段]【整体介绍】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留园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 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到盛氏时,一经修建,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长达六七百米,廊壁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二十五年,至万历十三年方始刻成。曾经有一个美国组织欲以20亿美元购下留园,苏州市政府却坚持没有出售。
[编辑本段]【留园精湛丰富的空间处理】
赏留园首看建筑。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留园

留园

殷迈自励诗 “窗外鸢鱼活 泼,床头经典 交加”。此处 鸢飞鱼跃,天 机活泼,借以 为名。建筑为 水阁形式,或 称水榭。单檐 歇山造,四面 环有走廊。
西区的活泼泼地
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 千林已变红”。建筑面 池,水清如碧,涵碧二 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 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 的倒影,故借以为名。, 东面紧靠明瑟楼,因建 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 称荷花厅。
留 园
简介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 苏州,以园内建筑 布置精巧、奇石众 多而知名。与苏州 拙政园、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 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六一年,留园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公布为第一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 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总平面图
•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 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 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 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 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 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 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 ,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 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涵碧山房
汲 古 得 修 绠
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说苑》:“管仲曰短 绠不可以汲深井”。绠 ,井索也。修绠,即长索。意思 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 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这里从前是书 房。
揖 峰 轩 庭 园
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此建筑西有一 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 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 称其轩为揖峰轩。

(完整版)中式园林--留园分析

(完整版)中式园林--留园分析
留园
汇报人:张志浩 汇报时间:未知
目 录
1 留园简介 2 留园的空间布局 3 留园的建筑 4 留园假山的成因与现状 5 窗的应用
留园简介
探访留园的前世今生
留园的由来
留园最早由明代太仆寺少卿徐泰建造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那是名为东园。后经几代主人改 建、增建,名称也从“东园”、“西园”、改为“寒碧庄”直至现在的“留园”。留园位于江南古 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留园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代表清代 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 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 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 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1961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 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濠濮亭
跨水而筑,按有明式砖栏,亭前水边置有一峰名“印月”, 峰石中的涡孔倒影池中印有的一轮明月,在此不管月半中秋, 有无明月当空,均能赏月,娱目谴兴。这种借景手法亦为他 园少见,别匠具心
曲溪楼
曲溪楼矮屋二重,长十余米,因只有半间,进深仅三米左右, 但入楼后并无穿行过道之感。楼内窗框门洞形成了一幅幅美 妙的框景。
留园的空间布局
游览路线的规划
留园的空间布局
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 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 厅堂华丽,庭院精美,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北部环境僻静,山 溪曲流,树木葱茏,颇有山林野趣。

留园名词解释

留园名词解释

留园名词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留园吗?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啊!留园就像是一
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

想象一下,你漫步在留园里,那曲折的回廊,就如同迷宫一般,让
你每走一步都充满了惊喜。

哎呀,那感觉,就好像你走进了一个梦幻
的世界!比如说,你在回廊里走着走着,突然一个转弯,哇,一片绝
美的景色就出现在眼前,是不是特别神奇?(就像你突然发现了一个
隐藏的宝藏一样。


留园里的那些亭台楼阁啊,精致得让人惊叹!每一座亭子都好像是
一位优雅的仙子,静静地站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些楼阁呢,则像是威严的将军,庄重而又大气。

(这不就跟咱们人一样嘛,各有
各的性格和魅力。


还有那园林里的花草树木,简直太美啦!春天的时候,百花盛开,
那场面,就跟一场盛大的舞会似的,各种花儿争奇斗艳。

夏天呢,绿
树成荫,给你带来一片清凉。

秋天的时候,树叶变黄,飘落下来,像
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这可比咱们家里的装饰好看多了吧!)冬天呢,虽然有些萧瑟,但也别有一番韵味。

留园里还有那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真的是美不胜收啊!有时候,你能看到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多自在呀!(咱们要
是能像鱼儿那样无忧无虑该多好啊。


我觉得啊,留园就是一个让人陶醉的地方,一个能让你忘记烦恼的地方。

不管你是心情好还是不好,去留园走一走,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肯定能让你的心情变得更好。

所以呀,一定要去留园看看,去体验一下那种独特的魅力!这就是我对留园的看法,相信你去了也一定会爱上它的!。

苏州园林分析留园

苏州园林分析留园

东区
东北西三部分 为光绪年间增 加
Part2 园林布局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区。 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 色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 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
水景
A、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B、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 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 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 轩。
明瑟楼为单向卷棚歇 山顶的二层小楼,轻 盈灵动。其西为涵碧 山房,则为卷棚硬山 顶,方正硬朗。两座 建筑紧紧贴合在一起, 组成一座船厅,泊于 水边。
明瑟楼下悬 “恰航”两字 匾额,取杜甫 “野航恰受两 三人”之意, 坐憩其中,恍 如舟楫,游玩 于山水之间。
轩内悬有匾额“闻木樨香”,此名颇有特色。 一是直接点景,二是“闻木樨香”本身就是 一个非常有哲理的禅宗典故。《罗湖野录》 曾载:“黄鲁直从晦堂和尚游时,暑退凉生, 秋香满院。晦堂日:‘吾无隐:闻木樨香 乎?’公日:‘闻。’晦堂日:‘香乎?’尔 公欣然领解。”此处晦堂大师启发黄庭坚, 生命的根本之道就如同木樨花香自然飘溢一 样,无处不在,自然而永恒。人坐于此,闻 木樨香,思鲁直之夙惠,不知可否欣然领解?
西部副山为南北走向,南缓北陡 ,山巅设“闻木樨香轩”,此为全园 最高点,但轩为平顶建筑。山势陡峭 ,则以平顶建筑压之,则尖峭之感顿 消。
水池对岸是北部主山,东西延伸,山体横向 展开,具平远之感,山之中部偏右设可亭, 为尖顶建筑。山势过平,则以尖顶小亭挑之, 而平庸之感顿消。
水池东北有小岛,名“小蓬莱”,以桥通岸,沿桥置 石,逶迤直至水池东南角。如此,小蓬莱似主山之余 脉,延至水中,对整个画面起到平衡作用。

中国园林--留园

中国园林--留园

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建筑艺术赏留园首看建筑。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

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

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

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

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

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

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留园三绝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

留园概况介绍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保护及开发现状

留园概况介绍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保护及开发现状
在历史上,留园曾遭到了多次破坏。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园子受 损严重。后虽经修缮,但由于年代久远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园内建筑和景 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新中国成立后,留园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 护,多次进行修缮和维护
3
文化内涵
3 文化内涵
留园不仅是一座精美的古典园林,更是一幅流动 的山水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园中的山水、 建筑、花木等元素,都寄托了园主人的情感和理
4 保护及开发现状
总之,留园作为中国南 方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其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 的意义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共同努力,相信留园这 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 传承
--
感谢您的欣赏
汇报人:XXXX
时间:20XX.7
留园(概况介绍,历史沿 革, 文化内涵,保护及开
发现状)
--
1
留园概况
目录
CONTENTS
2
3
4
历史沿革
文化内涵
保护及开发现状
1
留园概况
1 留园概况
留园,坐落于中国江 苏省苏州市,是苏州 四大名园之一,也是 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
杰出代表
它始建于明代,历 经数百年沧桑,依 然保持着独特的园
林风貌
留园占地约50亩, 以湖为中心,山水 相映,充满了诗情
画意
园内建筑古朴典雅,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
化底蕴
01
02
03
04
2
历史沿革
2 历史沿革
留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最初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 林,时称"东园"。清朝乾隆年间,园子归侍讲学士沈德潜,并改名为"寒 碧山庄"。此后,园子几经易主,多次修缮。到了清末民初,园子被盛氏 家族收归己有,经过重新整修,更名"留园"

留 园

留  园

留园留园在阊门外,面积约30亩,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之一。

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徐泰时置东西两园,于东园搜罗奇石,延周秉忠(时臣)筑假山[注》。

西园后来成为戒幢律寺。

清嘉庆间东园故址经改建称寒碧庄,并集太湖石十二峰于园内,为当时名园之一,规模东自揖峰轩,西至涵碧山房一带<二-3),后荒芜,光绪初重建,扩大范围,增添建筑,改名“留园”<二—12)。

解放前夕园已芜秽狼藉,残破不堪。

解放后全面修复,于是一代名园丽色重新,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注:三>。

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二—4~11),中部是寒碧庄原有基础,经营最久,以后虽有局部改观,仍不失是全园精华所在(二—15、16.22、24),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问所增加。

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主(二-13、24),东区则以建筑庭院为主(二-32~36)。

此园原位于住宅之后,由住宅入园之门,设在五峰仙馆东侧的“鹤所”附近(二—31)。

但当时私家园林常在春时开放,以邀时誉,故另辟园门。

今天留园入口仍按原来格局。

入门后,经过曲折的长廊和小院两重,到达古木交柯,即可透过漏窗隐约看见山池亭阁的—鳞半爪(二—18),由古木交柯西面空窗望去,绿荫轩及明瑟楼层次重重,景深不尽。

山池一区大体西北为山,中为池,东南为建筑(二—1)。

这种布置方法使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常例。

园内有银杏,枫杨、柏、榆等高大乔木十余株,其中不少是百年以上古树,园内山林森郁气氛主要由此形成(二—24)。

曲溪楼前的枫杨,绿荫轩旁的青枫,阿娜多姿,为园景增色不少(二—22),但曲溪楼前原有的枫杨近已不存。

山为土筑,叠石为池岸蹬道,整体看去,山石嶙岣,大意尚佳,用石以黄石为主,气势浑厚,尤其西南一带较好,但在黄石上列湖石峰,有琐碎而不协调之感。

西、北两山之间有水涧(二—20),似池水有源;涧口有石矶,上架石粱,但石矶过大,障蔽水涧,效果较差。

苏州留园介绍

苏州留园介绍
轩名取自明代诗人高启的“艳 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诗句。原来,在绿 荫轩旁曾种有一棵老榉树,一棵老枫树,树 枝像两把大伞遮在屋顶上,所以叫“绿荫 轩”。是我们观赏春景的地方。春天,曲桥 上紫藤开花,树木发芽,似乎凸显出一幅立 体的春色图。
2、中部景区
“明瑟楼”,《水经注》中有“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说 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让人感到山 青水秀,环境幽雅;楼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 受二三人”之句,起名为“恰航”;楼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 妙地将登楼的踏道藏于其中,边上刻有“一梯云”,取自 “上楼僧踏一梯云”,将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腾的云朵,使 人有一种飘浮于仙境之中的
点? 3、介绍一个当地优秀园林(从总体概述、景点组
成方面进行介绍。)
“冠云峰”,“冠云峰”与苏州十中的“瑞 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 的“皱云峰”,有江南四大奇石之称。冠云 峰是留园“三宝”之一,重5吨,高6.5米, 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假山湖石名峰 太湖石特点归纳为瘦、皱、漏、透。
3、北部景区
又一村
4、西部景区
山林区
作业
1、介绍下苏州留园 2、从苏州留园中,你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特
石林小院。这个院子南北长29米。东西宽15米。 园主别有用心地将院子隔出六个小院子,互相沟通, 给人的感觉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层次非 常丰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
3、东部景区
“林泉耆硕之馆”,“林泉”指山林泉石,比 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 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 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 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
过了水涧、小桥,来到可亭。“亭者,停也”,可亭 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 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 图案。亭中这个桌子是用灵壁石做成的。此处的可亭 就是观赏冬景的场所,它的四面种有梅花,坐在亭中 可以看到园外远方山顶的积雪、冬日的夕阳……

留园介绍

留园介绍

.
21
四要素——堆山叠石
• 留园内多以在粉墙上嵌 理壁岩,有的虽与墙面 脱离,但效果一样,均 以粉墙为背景,似一副 古朴的图画,特别是透 过门窗洞口去看,其画 意更浓。
• 如揖峰轩东侧小院,华 步小筑庭院等。
.
22
四要素——庭园理水
• 留园中部庭园,集中用水,但水池偏于一 侧,从而留出较大的地面堆山叠石,并于 其上广种密植各种乔灌木以造成山林野趣, 与水池相对比衬托,极富自然情趣。
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
10
留园总体分析
• 总体介绍
留园在苏州市榈门外。明嘉靖时太仆徐泰时建东 园于此,清嘉庆时为刘恕所居,名寒碧山庄,又名刘 园。咸丰 同治年间,苏州诸园多毁于兵乱,而此园 独存,光绪时盛康重修,易名留园。
.
37
满开窗洞, 从室内可透过 巨大的窗口而 看到整个庭院, 内,外空间既 有分隔又互相 连通,从而使 两者互为渗透。
.
38
• 5.蜿蜒曲折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
尚的是“自然美”,讲
究的是“虽由人作,宛
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在格局上忌平直而
求曲折。每经过一次曲
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
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 阊门外 ,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原 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
简 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 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
介 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 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 冠。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

留园

留园
留园
留园东南部为住宅,正南部为祠堂。 现在东南部大部分住宅被改成了停车 场。 园林部分面积远远大于其他两部分。 园内可分为中、东、西三个部分。
留园的入口既曲折狭长,又十分 封闭,但由于处理得很巧妙,不 仅没有使人感到沉闷单调,相反 正是由于充分利用它的狭长曲折 和封闭而使之与园内主要空间构 成强烈对比,从而有效地突出了 园内主要空间。
看与被看 --------- 明瑟楼
渗透与层次
天井中的洞
门洞中的洞
建筑中的洞

3
2
1
空间序列
1 极度收束
2 豁然开朗 3 收束 4 稍开朗 5 再次收束 6 再次开朗
留园中部面积并不大于东部和西部,且主要厅堂又不在其中,但 由于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当之无愧为全园的重点部分。 中园的主要建筑明瑟楼和涵碧山房连 在一起,宛如池中的一艘船。
留园内建筑分布极不均匀,有些 地方极其稀疏,有些地方极其稠 密,对比很强烈,给人忽张忽弛 的韵律节奏感。 中部园林南面和东面的建筑比较 密。单就每一边的建筑分布密度 也不均匀。 石林小院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 外空间交织,使人应接不暇。

留园的描写

留园的描写

留园的描写
1. 留园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等你去打开。

你看那亭台楼阁,精致得不像话,难道不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杰作吗?
例子:哇,那座亭子就像一个优雅的仙子立在那里。

2. 留园的景色美不胜收,跟画一样!那弯弯的小径,不就像人生的道路充满曲折吗?走在上面感觉好特别啊。

例子:嘿,你看这条小路,是不是很有意思。

3. 留园里的花草树木,那叫一个茂盛啊!简直就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让人沉醉其中,你不想去感受一下吗?
例子:哇塞,这些花好美,像一群小精灵在跳舞。

4. 留园的建筑风格独特极了,独特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每一块砖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例子:瞧,那面墙感觉好有故事啊。

5. 留园的水啊,清澈见底,像一面大镜子,映照着周围的一切,这景色太迷人了吧!
例子:哎呀,水里的倒影好清晰呀。

6. 走进留园,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没有喧嚣,只有宁静,这是多么难得呀!
例子:哇,这里好安静,让人心里好舒服。

7. 留园的每一处细节都值得品味,那雕刻精美的门窗,不就像艺术品一样吗,你能不被吸引吗?
例子:快看那扇窗户,雕得多漂亮啊。

8. 留园的氛围好温馨,就像回到了温暖的家,让人放松自在,这种感觉多棒啊!
例子:在这里感觉好放松啊,就像在家里一样。

9. 留园的布局巧妙极了,一环扣一环,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你不想去探索一番吗?
例子:哈哈,走在这里像在玩迷宫游戏。

10. 留园,真的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地方!不来这里看看简直太遗憾了,不是吗?
例子:哇,留园真的太震撼了,一定要来呀。

我的观点结论:留园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惊喜的地方,非常值得一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留园。

苏州留园与拙政园,南京的瞻园、无锡的寄畅园、上海的豫园并称为江南五大名园。

作为私家园林,留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

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

徐泰时时任工部侍缮郎,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长。

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

回到苏州后,置地造园,以颐养天年。

请大家首先看一下留园的大门,粉墙黛瓦朱漆黑门,很不起眼。

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

他们或是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或是基于过去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所得的不义之财而藏富不露的理念,所以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外观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好我们现在进门参观。

看门厅正中的屏门上嵌着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

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精雕细刻相缀而成,送给古城苏州的礼物。

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

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

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著,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各位请从右边走,1961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世界遗产”标识。

它是于1998年立的。

留园的美景在哪里?沿着这条S型的清幽长廊前行,可以看到在我们左首有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

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

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

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从而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此可谓一举两得。

请看这个小院。

在不大的范围造园者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的粉墙,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的“国画”。

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玉兰。

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的画境。

这条S型的清幽长廊长达数十米,不断的随空间的变化、明暗的转变而收放自如,挑起游客的游兴,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

再请看这里是一个敞轩,敞轩内悬有吴云所书“留园”的横匾。

前面说过此园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

应该叫“徐园”才对,那为什么称之为“留园”呢?原来呀,徐泰时有一个好儿子,摊上这么一个有钱的老爸,而无思在学业上进取以求富贵,平时无所世事却风花雪夜、好赌成性,将老爸辛苦挣下的若大家业一夜之间输给了别人。

看现在,很多的家长也同样是自己辛辛苦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一心扒望着给子女留下多少钱财,熟不知倒有可能反是害了他们。

这徐泰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到了明清之际,此圆已逐渐荒废。

清乾隆年间,广西右江兵备道也就相当于广西省军区司令员,吴县人刘裕刘蓉峰从任上归老故乡购的此园。

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

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家花园”。

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到了同治年间,湖北布政使常州人盛康购得此园,盛康何许人也?他是中医药世家专为李鸿章置办军需用品,不知如何从李鸿章处得知慈禧太后患有一种难以启齿的隐疾也就是阴部骚痒之类的,多位御医都无法医治,慈禧太后很是苦恼。

盛康即进献了祖传的秘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隐疾,慈禧太后懿颜大悦,特封盛康为湖北布政使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副省长兼民政厅长,并将钓鱼岛等三个靠近台湾的小岛赏赐于盛康用以种植草药。

至今慈禧太后的这道懿旨还在移居美国的盛氏后人手中,藏之于美国纽约博物馆。

而小日本居然称钓鱼岛是他们的领土真是完全的歪曲历史事实,熟不知现今所谓的日本冲绳县按照腐败无能的清朝与日本订立的条约也还是属于中国的。

国弱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只有国家繁荣强大了我们老百姓的手里的钞票才会丰足生活才会更好。

话说回来,盛康得此园,又重新修建一新。

袭“刘园”其音易其字,将园名改成了留园。

又有一说盛康在此园中发现一块落款为“伯温”的额碑,上题“长留天地间”几字,他很敬重明代的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认为有刘基刘伯温题额“长留天地间”的保佑,此园可长留于盛氏子孙后代了,故而命名“留园”。

经过其子大军阀盛宣怀的用心经营,留园声名大振,成了吴中著名的私家园林。

请看这门楣上的砖刻门额篆刻的“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落款为“伯温”。

其实此伯温非彼伯温,这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明代的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而是元代的周琦周伯温,周琦周伯温曾位居元朝的宰相,因历史教科书上对由异族统治的元朝泼墨很少,所以周琦周伯温的大名也就难为大众所知。

“长留天地间”寓意是愿留园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

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现在请大家看南面的这堵白墙。

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

上面有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

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

“古木交柯”就是以树喻人,指古柏、女贞在地面以上人能看到的部分婷婷玉立、举案齐眉、礼貌相对;而在地面以下人看不到的部分则盘枝错节、相互依存、交柯连理之意。

寓示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再看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不同图案的漏窗,漏窗也俗称“花窗”。

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漏景之用。

此处六扇漏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

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步移景换”之妙。

不信朋友们尽可以慢步窗边看一看是否真有此功效。

这些漏窗在通风采光和透景、漏景的同时,窗本身的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丰富墙面审美内容的效果。

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窗的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的落影,为古朴的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的生气。

江南的古典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以小见大,将一年四季的景色都浓缩于很小的花园空间,足不出户而赏四季变化的美景。

这里是以赏春景为最佳的绿荫轩。

这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

看前方:紫藤开花绿波荡漾,东西榉枫如伞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

回头看轩南墙壁上嵌有石额一方。

朋友们能认出石额上所书的篆体是哪四个字吗?诶!应该是“花步小筑”。

什么意思呢?“步”通“埠”。

留园大门前的路原先并不以留园而命名,因为附近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

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

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的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

而留园主人将自己的园子称为“花步小筑”,意思是我的这个留园算不得什么,只不过是花步里的一个小小的建筑而已。

这无疑是一种自谦。

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的处世哲学。

这里的“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

其下方倚墙根所筑的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爬山虎缘壁而上又自然的垂下绿叶几许,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的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之笔。

赏过留园春色在来看看留园夏天的景色。

出绿荫轩向北,绕过明瑟楼,这里就是留园中部宽敞的临水露台。

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的绝佳之处。

因此,也被称为荷花台。

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的涵碧山房。

这是中部花园的主厅,是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来命名的。

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

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的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

站在荷花台上欣赏留园中部山水。

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

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的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觉。

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一处“城市山林”的佳例。

由于山体直逼水池,古树、假山与水面之间所呈现的高与低的视觉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以低衬高”的造景手法.另外,从山水布局来函,这里水虽居中,山水其侧,但在审美上,山的气势却远在水的生机之上.水在这里只是衬托山体气势的一个“配角”。

水中是简化的一池三岛的传统布局,体现了道家的老而无为的道家思想。

坐在露台的栏杆上,傍水临山留下你的身影是最好不过了。

从涵碧山房向西,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

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的长廊称为爬山廊。

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的实廊与离墙的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线和地势的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

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阳,雨日挡雨;二:联系景点之间的纽带,是一条天然的游览路线;三:平缓而巧妙的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亭子。

看左首在爬山廊中部的西墙上,嵌有历代名人大家的文章诗词或书法的书条石三百七十多方,使得此廊成为极赋文化特色的历史长廊。

它极大的丰富了留园作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据说以前留园的主人刘蓉峰爱石如痴,并且喜欢将古人的美诗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墙壁。

从此,这种长约一米,宽约四十厘米的历代名家石刻遗传至今,堪称留园一绝。

循着爬山廊,我们来到这个亭子稍事休息,大家看看亭中有一匾额,上面书有此亭的名字:“闻木樨香轩”,“木樨”是桂花的学名。

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的半亭。

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

轩前是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这是一幅状景联。

此处千姿百态的湖石在桂花树的掩映下,显的玲珑而古朴,而每到秋分送爽时,则满山荡漾着桂花的香气。

这里的“动”字用的极妙,将“香味”这一园林中的虚景写活了。

不仅如此,“闻木樨香”还颇富禅意,它似乎在暗示别人们,佛理就像这桂花香气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参禅,人人都可以顿悟得道的。

九月丹桂,在这把酒赏月,桂香扑鼻沁人心脾,是再好不过的享受了!出闻木樨香轩东行,跨过山涧上的小石桥曲折前行,可看到几棵有着一、两百年龄的古银杏沧然挺拔于奇峰异石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