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 哈工大第三版版部分答案

合集下载

金属学与热处理 哈工大第三版版部分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 哈工大第三版版部分答案

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何谓柏氏矢量?答:柏氏矢量:不但可以表示位错的性质,而且可以表示晶格畸变的大小和方向,从而使人们在研究位错时能够摆脱位错区域内原子排列具体细节的约束1、名词解释:过冷现象: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

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中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处于瞬间出现、瞬间消失、此起彼伏、变化不定的状态之中,仿佛在液态金属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极微小的固态结构一样。

这种不断变化的近程有序原子集团成为结构起伏。

能量起伏液态金属中处于热运动的原子能量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在随时间不停地变化,时高时低的现象。

2、根据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解释。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冷却速度与过冷度有什么关系?答: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知道,在等温等压条件下,一切自发过程都朝着使系统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

液态金属要结晶,其结晶温度一定要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此时的固态金属自由能低于液态金属的自由能,两相自由能之差构成了金属结晶的驱动力。

要获得结晶过程所必须的驱动力,一定要使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这样才能满足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完整版.docx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完整版.docx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1-1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 1 2 3[-2 1 1]、[3 4 6]等晶向。

)、(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答:1-2 立方晶系的 {1 1 1}晶面构成一个八面体,试作图画出该八面体,并注明各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1 1 1} 晶面共包括(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四个晶面,在一个立方晶系中画出上述四个晶面。

1-3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为a=b≠ c,c=2/3a 。

今有一晶面在 X、Y、Z 坐标轴上的结局分别为 5 个原子间距、 2 个原子间距和 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由题述可得: X 方向的截距为×2a/3=2a 。

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 ,1/2a ,1/2a5a, Y 方向的截距为2a,Z 方向截距为3c=3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5,5 255 )1-4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 1 0 0 )、( 1 1 0 )、(1 1 1 )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 1 0 0) ==a/2 H( 1 1 0) ==√2a/2H)==√3a/6(111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 1 1 0 )1-5 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 1 0 0 )、( 1 1 0 )、(1 1 1 )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 1 0 0) ==a/2H( 1 1 0) ==√2a/4H( 1 1 1) ==√3a/3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 1 1 1 )注意: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的计算方法是:1、体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和为奇数是H=,当指数和为偶数时 H=2、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不全为奇数是H=,当指数全为奇数是H=。

1-6 试从面心立方晶格中绘出体心正方晶胞,并求出它的晶格常数。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它是美国 ARMCO 钢公司在1949年发表的,其特点是强度高,耐蚀性好,易焊接,热处理工艺简单,缺点是延韧性和切削性能差,这种马氏体不锈钢与靠间隙元素碳强化的马氏体钢不同,它除靠马氏体相变外并在它的基体上通过时效处理析出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

正因为如此而获得了强度高的优点,但延韧性却差。

1、试用金属键的结合方式,解释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等基本特性.答:(1)导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沿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

(2)正的电阻温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正离子振动的振幅要加大,对自由电子通过的阻碍作用也加大,即金属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3)导热性:自由电子的运动和正离子的振动可以传递热能。

(4) 延展性: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经变形不断裂。

(5)金属光泽:自由电子易吸收可见光能量,被激发到较高能量级,当跳回到原位时辐射所吸收能量,从而使金属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

2、填空:1)金属常见的晶格类型是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2)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主要是因为金属原子具有金属键的结合方式。

3)物质的原子间结合键主要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

4)大部分陶瓷材料的结合键为共价键。

5)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是范德瓦尔键。

6)在立方晶系中,某晶面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1/2;与z轴平行,则该晶面指数为(( 140 )) .7)在立方晶格中,各点坐标为:A (1,0,1),B (0,1,1),C (1,1,1/2),D(1/2,1,1/2),那么AB 晶向指数为(-110),OC晶向指数为(221),OD晶向指数为(121)。

8)铜是(面心)结构的金属,它的最密排面是(111 )。

9) α-Fe、γ-Fe、Al、Cu、Ni、Cr、V、Mg、Zn中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有(α-Fe 、 Cr、V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有(γ-Fe、Al、Cu、Ni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有( Mg、Zn )。

金属学与热处理(哈工大版)第三版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金属学与热处理(哈工大版)第三版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一、概述1、热处理: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预定的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1)目的: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组织和性能更加均匀(2)预备热处理:热加工后为随后冷拔、冷冲压和切削加工或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的热处理(3)热处理原理:钢的加热转变、P转变、M转变、B转变和回火转变2、钢的临界温度:A1、A3、A cm(过冷度和过热度)(1)A c1:加热时P向A转变的开始温度A r1:冷却时A向P转变的开始温度(2)A c3:加热时先共析F全部融入A的终了温度A r3:冷却时A开始析出先共析F的温度(3)A ccm:加热时Fe3C II全部溶入A的终了温度A rcm:冷却时A开始析出Fe3C II温度二、珠光体转变1、P转变:过冷A在临界温度A1以下比较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转变(1)实质:单相A分解为F和Fe3C两个新相的机械混合物的相变过程(2)扩散型相变:碳的重新分布和铁的晶格改组2、组织形态和机械性能(1)片状珠光体:由片层相间的F和Fe3C片组成P的片间距(S0):相邻两片F或Fe3C之间的距离→P形成时的过冷度(越大、越小)一般片状珠光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F和Fe3C层片状组织形态S(细片状P):只能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F和Fe3C层片状组织形态T(极细P):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F和Fe3C层片状组织形态机械性能:片间距和P团的直径片间距和直径越小,强度和硬度越高;片间距减小能提高塑性(2)粒状珠光体:F基体上分布着粒状Fe3C的组织球化退火或淬火后经过中、高温回火得到机械性能:Fe3C颗粒的大小、形态和分布Fe3C颗粒越细(相界面越多),强度和硬度越高碳化物接近等轴状、分布越均匀,韧性越好**成分相同,粒状P比片状P硬度稍低,但塑性较好;硬度相同,粒状P比片状P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粒状P具有较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冷成型性能及淬火工艺性能3、珠光体形成过程:(1)片状P:形核(A晶界或相界面),长大(受碳的扩散控制)晶格重构是由Fe原子自扩散完成(2)粒状P:淬火组织回火、过冷A直接分解;冷却速度的大小和等温温度的高低三、马氏体转变1、M转变:钢从A状态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低于Ms点下发生的转变(1)实质:低温转变,非扩散性相变(Fe的晶格改组通过切边方式完成)(2)M: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强度2、M的组织形态(1)板条M(位错M):由许多成群、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所组成空间形态:扁条状,小角晶界相间低、中碳钢、M时效钢、不锈钢亚结构:高密度位错位错胞:位错分布不均相互缠结,形成胞状亚结构(2)片状M(针状M):大量显微裂纹(增加高碳钢脆性)空间形态:双凸透镜状,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最大尺寸:取决于原始A晶粒大小→隐晶M(光学显微镜无法分辨)亚结构:孪晶(孪晶M)细微孪晶区(3)影响M形态的因素:M的形成温度(A的化学成分,即碳和合金元素的含量)板条M:200℃以上;片状M:200℃以下碳浓度越高,板条M越少,片状M越多:降低Ms的合金元素促进片状M形成Ms以上不太高温度进行塑性变形,增加板条M的数量3、M的晶体结构:正方度(轴比c/a,表示碳的过饱和程度,取决于M的质量分数)4、M的性能:(1)M的硬度和强度:硬度取决于M的含碳质量分数;合金元素影响强度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时效强化、晶界强化(原始A晶粒大小及板条M束大小)(2)M的塑性和韧性:取决于含碳质量分数、组织形态和内部的亚结构片状M 硬而脆;板条M 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以及相当高的塑性、韧性(3)M 的物理性质:铁磁性,高的矫顽力,高电阻率等5、M 转变的特点:(1)热力学特点:)(e S V G G G G ∆+∆+∆=∆,相变驱动力与表面能和弹性应能之和(2)晶体学特点:无扩散性,切变性,共格性,严格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3)动力学特点:M 的降温转变,A 的稳定化(热稳定化和机械稳定化(两种))(4)M 转变的可逆性:A 可以在冷却时转变为M ,M 重新加热又能形成A四、贝氏体转变1、B 转变(中温转变):介于珠P 和M 转变之间的一种转变既具有P 转变又具有M 转变的某些特征2、B 的组织形态:(1)上B :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F 和夹于其间的断续的条状Fe 3C 的混合物羽毛状,亚结构是位错(2)下B :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F 和其内部沉淀的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状,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或竹叶状,亚结构是位错(3)粒状B :形成于上B 转变区上限温度范围内,无论如何冷却都可有粒状B 的形成 分解为F 和碳化物形成P ;发生M 转变;富碳的A 全部保留亚结构是位错(密度不大)3、B 的机械性能:取决于B 的组织形态(1)上B :强度和硬度较低,冲击韧性较低(2)下B :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等温淬火工艺得到)(3)粒状B :良好的强韧性(复相强化作用)4、B 转变的特点:(1)B 转变的热力学特点:)(e S V G G G G ∆+∆+∆=∆(2)B 转变的晶体学特点:F 通过切变结构形成;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3)B 转变的动力学特点:F 的形成和碳化物的析出5、魏氏组织:从A 晶界上生长出来的F 或Fe 3C 近乎平行,呈羽毛状或三角形,其间存在着P 的组织,这种组织称为魏氏组织(1)形成:魏氏组织中的F 按B 切变共格机理形成,相当于无碳B (易出现在过热钢中)(2)影响:常伴随A 晶粒粗大,使钢的机械性能尤其是塑性、韧性显著降低(3)消除方法: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等,严重可采用二次正火五、钢在加热中的转变1、奥氏体化过程:钢加热获得A 的转变过程(1)热力学条件:)(e S V G G G G ∆+∆+∆=∆→A 的自由能低于P 的自由能(2)A 形成过程:形核、长大、剩余Fe 3C 溶解和A 均匀化形核:优先在F 和Fe 3C 的相界面上形成(浓度起伏、结构起伏、能量起伏) 长大:形核后便开始长大,F 向A 转变速度远大于Fe 3C 溶解速度剩余Fe 3C 溶解:趋于共析成分A 均匀化:均匀的单相A(3)A 形成速度:P 向A 转变开始、结束,剩余Fe 3C 溶解完毕,A 均匀化完成 孕育期:共析钢加热到A c1以上某一温度等温,A 并不是立即出现,而是需要保温一段时间才开始形成A 形核、长大阶段所需时间较短,剩余Fe 3C 溶解所需时间较长,A 均匀化更长(4)影响A 形成速度的因素:加热温度,原始组织,化学成分加热温度:加快扩散;增加自由能差原始组织:原始组织越细小,相界面积越大,A 形成越快化学成分影响:碳的质量分数,合金元素(扩散速度、临界温度、不均匀分布)2、A 的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1)A 的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A 转变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A 晶粒大小(N/G ) 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获得的A 的实际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在(930±10)℃保温3~8 h 后测得的A 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表示钢在一定条件下A 晶粒长大的倾向性(本质粗晶粒钢、本质细晶粒钢),与炼钢的脱氧方法和钢的化学成分有关(2)影响A 晶粒长大的因素:升温或保温过程中A 晶粒长大的倾向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质量分数,合金元素影响3、过冷A(临界温度A1以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A称为过冷A)等温转变:C曲线(1)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建立:膨胀法,磁性法,金相硬度法(2)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分析:A1以上是A稳定区;Ms至M f为M转变区(3)影响A等温转变曲线因素:含碳质量分数,合金元素,A状态,4、过冷A连续冷却转变:CCT图(1)过冷A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建立:膨胀法,金相法,热分析法(2)过冷A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分析:只有P和M转变区,没有B转变区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没有B转变区(A的碳浓度高使B的孕育期长,连续冷却时来不及进行B转变便冷却至低温),亚共析钢由B转变区上临界冷却速度(临界淬火速度):过冷A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发生分解,全部冷至Ms点以下发生M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v c,P+残余A下临界冷却速度:过冷A全部得到P的最大冷却速度,P+M**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比较:①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过冷A的转变温度低于相应的等温转变时的温度,且孕育期长②等温转变产物为单一的组织;连续冷却转变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及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及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及答案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及答案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加工工艺的学科,而热处理则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质和结构。

在学习金属学和热处理的过程中,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将给出一些金属学与热处理的习题及答案。

习题一:金属的晶体结构1. 金属的晶体结构有哪几种?2. 铁素体和奥氏体的晶体结构分别是什么?3. 钨的晶体结构是什么?答案:1. 金属的晶体结构有面心立方结构、体心立方结构和简单立方结构。

2. 铁素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结构,奥氏体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

3. 钨的晶体结构为简单立方结构。

习题二:金属的机械性能1. 什么是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2. 强度和韧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 金属的硬度和强度有什么区别?答案:1. 屈服强度是指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值,抗拉强度是指材料在拉伸过程中最大的抗拉应力值。

2. 强度和韧性是互相矛盾的,一般来说,材料的强度越高,韧性越低。

3. 金属的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压痕的能力,而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习题三:热处理工艺1. 什么是退火和淬火?2. 淬火的目的是什么?3. 淬火过程中的冷却介质有哪些?答案:1. 退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的过程,目的是消除材料内部的应力和改善其机械性能。

淬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迅速冷却的过程,目的是使材料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

2. 淬火的目的是通过迅速冷却来使材料的组织发生相变,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3. 淬火过程中常用的冷却介质有水、油和盐溶液等。

习题四: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 什么是金属的腐蚀?2. 金属腐蚀的原因有哪些?3. 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有哪些?答案:1. 金属的腐蚀是指金属在与外界介质接触时,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其性能和结构受到破坏的过程。

2. 金属腐蚀的原因主要有氧化、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等。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哈工大工业大学 崔忠圻主编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哈工大工业大学 崔忠圻主编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第一章填表:晶格类型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2a43868%面心立方4a421274%密排六方6a211274%5、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23)、(0-1-2)、(421)等晶面和[-102]、[-211]、[346]等晶向10、已知面心立方晶格常数为a,分别计算(100)、(110)、和(11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求出【100】、【110】和【111】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某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是指该晶向上单位长度排列原子的个数)答:(100):(110):(111):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什么?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

原因: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简单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

金属学与热处理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答案

第4章 习题4-1 分析w C =%、w C =%、w C =%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至室温的转变过程,用冷却曲线和组织示意图说明各阶段的组织,并分别计算室温下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的含量;解:在室温下,铁碳合金的平衡相是α-Fe 碳的质量分数是%和Fe 3C 碳的质量分数是%,故1 w C =%的合金在室温时平衡状态下α相和Fe 3C 相的相对量分别为w C =%的合金在室温下平衡态下的组织是α-Fe 和P,其组织可近似看做和共析转变完时一样,在共析温度下α-Fe 碳的成分是%,P 的碳的成分为%,故w C =%的合金在室温时组织中P 和α的相对量分别为2 w C =%的合金在室温时平衡状态下α相和Fe 3C 相的相对量分别为w C =%的合金在室温下平衡态下的组织是α-Fe 和P,在室温时组织中P 和α的相对量为3 w C =%的合金在室温时平衡状态下α相和Fe 3C 相的相对量分别为w C =%的合金在室温下平衡态下的组织是P 和Fe 3C,在室温时组织中P 的相对量为 4-2 分析w C =%、w C =%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至室温的平衡结晶过程,画出冷却曲线和组织变化示意图,并计算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含量; 解:w C =%的铁碳合金在室温平衡相是α-Fe 碳的质量分数是0和Fe 3C 碳的质量分数是%,故1 w C =%的合金在室温时平衡状态下α相和Fe 3C 相的相对量分别为因为刚凝固完毕时,初生γ相和Ld 中碳的成分分别为%和%,所以刚凝固完毕时初生γ相和Ld 的相对量分别为碳的成分为%的初生γ相从共晶温度冷却到共析温度后,它的成分变为%,在冷却过程中它析出Fe 3C II ,每份γ相析出Fe 3C II 的量为现在初生γ相的量是%,所以到共析温度析出的Fe 3C 相对于整体的相对量为 因为合金中的初生γ相到共析温度析出Fe 3C,初生γ相的相对量减少%,余下的γ相在共析温度都转变为P,所以P 的相对量为2 w C =%的合金在室温时平衡状态下α相和Fe 3C 相的相对量分别为因为刚凝固完毕时,初生FeC I 和Ld 中碳的成分分别为%和%,所以刚凝固完毕时初生FeC I 和Ld 的相对量分别为4-3 计算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最大可能含量; 解:3 2.110.77%22.64%6.690.77II Fe C -==-4-4 分别计算变态莱氏体中共晶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和共析渗碳体的含量; 解:共晶渗碳体含量4-5 为了区分两种弄混的碳钢,工作人员分别截取了A 、B 两块试样,加热至850℃保温后以极缓慢的速度冷却至室温,观察金相组织,结果如下: A 试样的先共析铁素体面积为%,珠光体的面积为%; B 试样的二次渗碳体的面积为%,珠光体的面积为%;设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密度相同,铁素体中的含碳量为零,试求A 、B 两种碳钢含碳量;解:假设A 试样中的碳含量为x 1 假设B 试样中的碳含量为x 24-6 利用Fe-Fe 3C 相图说明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答:一、含碳量—相相对量:C%↑→F%↓,Fe3C%↑二、含碳量—组织:F→F+P→P→P+Fe3CII→P+Fe3CII+L’d →L’d→L’d+Fe3CII→Fe3C三、含碳量与力学性能间的关系1、硬度:取决于相及相对量;随碳含量的增加, 由于硬度高的Fe3C增多, 硬度低的F减少,合金的硬度呈直线关系增大,由全部为F的硬度约80HB增大到全部为Fe3C时的约800HB;2、强度:C%↑→σ↑—%↑→σ↓因网状Fe3CII的存在3、塑性、韧性:C%↑→塑性↓、韧性↓;4-7 Fe-Fe3C相图有哪些应用,又有哪些局限性答:一、Fe-Fe3C相图的应用1、在钢铁材料选用方面的应用建筑结构和各种型钢需用塑性、韧性好的材料,选用碳含量较低的钢材;机械零件需要强度、塑性及韧性都较好的材料,应选用碳含量适中的中碳钢;工具要用硬度高和耐磨性好的材料,则选碳含量高的钢种;纯铁强度低,不宜用做结构材料,但由于其导磁率高, 矫顽力低,可作软磁材料使用,例如做电磁铁的铁芯等;白口铸铁硬度高、脆性大,不能切削加工,也不能锻造,但其耐磨性好,铸造性能优良,适用于作要求耐磨、不受冲击、形状复杂的铸件,例如拔丝模、冷轧辊、货车轮、犁铧、球磨机的磨球等;2、在铸造工艺方面的应用C相图可以确定合金的浇注温度;浇注温度一般在液相线以上根据Fe-Fe350~100℃;从相图上可看出,纯铁和共晶白口铸铁的铸造性能最好,它们的凝固温度区间最小,因而流动性好,分散缩孔少,可以获得致密的铸件,所以铸铁在生产上总是选在共晶成分附近;在铸钢生产中,碳质量分数在%~%之间,因为这个范围内钢的结晶温度区间较小,铸造性能较好;3、在热锻、热轧工艺方面的应用钢处于奥氏体状态时强度较低,塑性较好,因此锻造或轧制选在单相奥氏体区进行;一般始锻、始轧温度控制在固相线以下100~200℃范围内;一般始锻温度为1150~1250℃, 终锻温度为750~850℃;4、在焊接工艺方面的应用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可焊性变差,故焊接用钢主要是低碳钢和低合金钢,铸铁主要是修复和焊补;5、在切削加工方面的应用一般认为钢的硬度在160~230HBS时,切削加工性能最好;6、在热处理工艺方面的应用Fe-FeC相图对于制订热处理工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些热处理工艺如退3C相图确定的;火、正火、淬火的加热温度都是依据Fe-Fe3二、Fe-FeC相图的局限性3C相图只反映铁碳二元合金中相的平衡状态,如含有其它元素,相图将1、Fe-Fe3发生变化;C相图反映的是平衡条件下铁碳合金中相的状态,若冷却或加热速度较2、Fe-Fe3快时,其组织转变就不能只用相图来分析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部分习题参考答案模块一金属的力学性能综合训练——课题1 强度与塑性1.解释下列名词(略)2.说明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略)3.低碳钢拉伸试验的基本过程:低碳钢在拉伸力作用下的表现过程可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屈服阶段、均匀塑性变形阶段、缩颈(集中塑性变形阶段)和断裂阶段。

1)完全弹性变形阶段:拉伸力在Fp 以下阶段(Op段),试样在受力时发生变形,在此阶段中拉伸力和伸长量成正比例关系,卸除拉伸力后变形能完全恢复,该阶段为完全弹性变形阶段。

2)屈服阶段当所加的拉伸力F超过Fe后,拉伸力不增大或变化不大,试样仍继续伸长,开始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

曲线上出现平台或锯齿(曲线ess′段),3)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在曲线的s′b段,拉伸力增大,伸长沿整个试样长度均匀进行,继而进入均匀塑性变形阶段。

同时随着塑性变形的不断增加,试样的变形抗力也逐渐增加,产生形变强化,这个阶段是材料的强化阶段。

4)颈缩和断裂阶段在曲线的最高点(b点),达到最大拉伸力Fb 时,试样再次产生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变形主要集中于试样的某一局部区域,该处横截面积急剧减小,结果就形成了所谓“缩颈”现象。

随着缩颈处截面不断减小,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到k点时,试样发生断裂。

4.弹性极限在工程上的实际意义:材料受到外力时,几乎所有的弹性元件在工作时都不允许产生微小的塑性变形,只允许在弹性范围内工作。

制造这类工件的材料应以能保持弹性变形按正比例变化的最大抗力作为失效抗力指标。

屈服强度工程意义:屈服强度可以理解为金属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值,其实质是金属材料对初始塑性变形的抗力。

屈服强度是工程技术上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也是大多数工程构件和机器零件选材和设计的依据。

传统的设计方法,对于韧性材料以屈服强度为标准。

抗拉强度工程意义:抗拉强度的物理意义是韧性材料抵抗大量均匀塑性变形的能力。

铸铁等脆性材料拉伸过程中一般不出现缩颈现象,抗拉强度就是材料的断裂强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七章金属及合金的回复和再结晶7-1 用冷拔铜丝线制作导线,冷拔之后应如何如理,为什么答:应采取回复退火(去应力退火)处理:即将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下某一温度,并保温足够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原因:铜丝冷拔属于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冷变形加工,冷塑性变形会使铜丝产生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该残留内应力的存在容易导致铜丝在使用过程中断裂。

因此,应当采用去应力退火使冷拔铜丝在基本上保持加工硬化的条件下降低其内应力(主要是第一类内应力),改善其塑性和韧性,提高其在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7-2 一块厚纯金属板经冷弯并再结晶退火后,试画出截面上的显微组织示意图。

答:解答此题就是画出金属冷变形后晶粒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示意图(可参考教材P195,图7-1)7-3 已知W、Fe、Cu的熔点分别为3399℃、1538℃和1083℃,试估算其再结晶温度。

答:再结晶温度:通常把经过严重冷变形(变形度在70%以上)的金属,在约1h的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超过95%再结晶转变量的温度作为再结晶温度。

≈δTm,对于工业纯1、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与其熔点之间存在一经验关系式:T再金属来说:δ值为,取计算。

2、应当指出,为了消除冷塑性变形加工硬化现象,再结晶退火温度通常要比其最低再结晶温度高出100-200℃。

=,可得:如上所述取T再W=3399×=℃再=1538×=℃Fe再Cu=1083×=℃再7-4 说明以下概念的本质区别:1、一次再结晶和二次在结晶。

2、再结晶时晶核长大和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答:1、一次再结晶和二次在结晶。

定义一次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的等轴晶粒,位错密度显着下降,性能发生显着变化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称为(一次)再结晶。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它是美国 ARMCO 钢公司在1949年发表的,其特点是强度高,耐蚀性好,易焊接,热处理工艺简单,缺点是延韧性和切削性能差,这种马氏体不锈钢与靠间隙元素碳强化的马氏体钢不同,它除靠马氏体相变外并在它的基体上通过时效处理析出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

正因为如此而获得了强度高的优点,但延韧性却差。

1、试用金属键的结合方式,解释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等基本特性.答:(1)导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沿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

(2)正的电阻温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正离子振动的振幅要加大,对自由电子通过的阻碍作用也加大,即金属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3)导热性:自由电子的运动和正离子的振动可以传递热能。

(4) 延展性: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经变形不断裂。

(5)金属光泽:自由电子易吸收可见光能量,被激发到较高能量级,当跳回到原位时辐射所吸收能量,从而使金属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

2、填空:1)金属常见的晶格类型是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2)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主要是因为金属原子具有金属键的结合方式。

3)物质的原子间结合键主要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

4)大部分陶瓷材料的结合键为共价键。

5)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是范德瓦尔键。

6)在立方晶系中,某晶面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1/2;与z轴平行,则该晶面指数为(( 140 )) .7)在立方晶格中,各点坐标为:A (1,0,1),B (0,1,1),C (1,1,1/2),D(1/2,1,1/2),那么AB晶向指数为(-110),OC晶向指数为(221),OD晶向指数为(121)。

8)铜是(面心)结构的金属,它的最密排面是(111 )。

9) α-Fe、γ-Fe、Al、Cu、Ni、Cr、V、Mg、Zn中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有(α-Fe 、 Cr、V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有(γ-Fe、Al、Cu、Ni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有( Mg、Zn )。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参考答案11-1试述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及提高强度的方法答:(1)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化学成分、组织织构、加工工艺、形变温度、应变速率等。

以钢为例,合金元素的加入可能产生固溶强化、沉淀强化、细品强化,对提高钢材的强度有利。

对于同一化学成分的合金而言,组织结构不同,其力学性能也不相同。

为了提高其强度,可通过改变热处理工艺或加工工艺来实现。

一般情况下,降低形变温度或提高应变速率,合金的强度会增大。

(2)提高材料强度的途径:加工硬化/形变强化、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细晶强化/晶界强度(较低温度)。

11-2试述影响材料塑性的因素及提高塑性的方法答:(1)影响材料塑性的因素:化学成分、组织织构、加工工艺、形变温度、应变速率等。

杂质元素通常对塑性不利,合金元素的加入一般对提高材料的强度有贡献,在等强温度下,只有晶界强化可以提高强度的同时,提高其韧性,使材料获得细品组织结构可提高其塑性。

一般而言,形变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提高对强度有利,而对提高塑性不利。

(2)提高材料塑性的途径:降低材料中杂质的含量、细化晶粒、加入韧化元素、加入细化晶粒元素、提高变形温度、降低应变速率。

11-4试就合金元素与碳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类,指出1)哪些元素不形成碳化物?2)哪些元素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性能特点如何?3)哪些元素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性能特点如何?4)何谓合金渗碳体,与渗碳体相比,其性能如何?答:1)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Co、Al、Cu等。

2)Mn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除少量可溶于渗碳体中形成合金渗碳体外,几乎都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中。

3)Zr、Nb、V、Ti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只要有足够的碳,就形成碳化物,仅在缺少碳的情况下,才以原子状态融入固溶体中。

4)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即为合金渗碳体,它是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并置换部分铁原子而形成的碳化物,合金渗碳体比一般渗碳体稳定,硬度高,可以提高耐磨性。

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答案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答案金属学和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到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加工工艺等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习题,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常见的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金属的晶体结构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金属的晶体结构主要有面心立方结构(FCC)、体心立方结构(BCC)和简单立方结构(SC)。

其中,FCC结构具有最密堆积,原子间的距离最短,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导电性;BCC结构在原子间具有较大的空隙,因此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硬度;而SC结构最为简单,原子间的距离最大,密度最低。

2. 什么是晶体缺陷?请列举几种常见的晶体缺陷。

晶体缺陷是指晶体中存在的原子排列不完美的现象。

常见的晶体缺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点缺陷主要包括空位、间隙原子和替位原子;线缺陷主要包括位错和螺旋位错;面缺陷主要包括晶界和孪晶。

3. 什么是固溶体?固溶体的形成有哪些条件?固溶体是指在固态下,两种或多种金属元素以固溶的形式存在于同一晶体中。

固溶体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原子尺寸相近;化学亲和力相似;晶体结构相似。

4. 什么是时效硬化?它是如何发生的?时效硬化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在晶格间扩散,形成弥散相,从而使材料的硬度和强度提高的过程。

时效硬化过程主要包括溶质原子扩散、弥散相的形核和长大。

5. 什么是淬火?淬火的目的是什么?淬火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适当温度后迅速冷却的过程。

淬火的目的是通过快速冷却来使材料的组织转变为马氏体,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6. 什么是回火?回火的目的是什么?回火是指将淬火后的材料加热至适当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再冷却的过程。

回火的目的是通过调控材料的硬度和韧性,使其达到最佳的力学性能。

7. 什么是冷处理?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冷处理是指将金属材料在室温下进行塑性变形的过程。

冷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塑性变形来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

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什么?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

原因: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简单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

间隙相与间隙固溶体有本质的区别,间隙相是一种化合物,它具有与其组元完全不同的晶格结构,而间隙固溶体则任保持着溶剂组元的晶格类型。

间隙相与间隙化合物相比具有比较简单的晶体结构,间隙相一般比间隙化合物硬度更高,更稳定。

21、何谓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定性说明刃型位错的弹性应力场与异类原子的相互作用,对金属力学性能有何影响?答:刃型位错:设有一简单立方晶体,某一原子面在晶体内部中断,这个原子平面中断处的边缘就是一个刃型位错,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将晶体上半部分切开,沿切口硬入一额外半原子面一样,将刃口处的原子列为刃型位错线。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它是美国 ARMCO 钢公司在1949年发表的,其特点是强度高,耐蚀性好,易焊接,热处理工艺简单,缺点是延韧性和切削性能差,这种马氏体不锈钢与靠间隙元素碳强化的马氏体钢不同,它除靠马氏体相变外并在它的基体上通过时效处理析出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

正因为如此而获得了强度高的优点,但延韧性却差。

1、试用金属键的结合方式,解释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等基本特性.答:(1)导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沿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

(2)正的电阻温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正离子振动的振幅要加大,对自由电子通过的阻碍作用也加大,即金属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3)导热性:自由电子的运动和正离子的振动可以传递热能。

(4) 延展性: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经变形不断裂。

(5)金属光泽:自由电子易吸收可见光能量,被激发到较高能量级,当跳回到原位时辐射所吸收能量,从而使金属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

2、填空:1)金属常见的晶格类型是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2)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主要是因为金属原子具有金属键的结合方式。

3)物质的原子间结合键主要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

4)大部分陶瓷材料的结合键为共价键。

5)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是范德瓦尔键。

6)在立方晶系中,某晶面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1/2;与z轴平行,则该晶面指数为(( 140 )) .7)在立方晶格中,各点坐标为:A (1,0,1),B (0,1,1),C (1,1,1/2),D(1/2,1,1/2),那么AB晶向指数为(-110),OC晶向指数为(221),OD晶向指数为(121)。

8)铜是(面心)结构的金属,它的最密排面是(111 )。

9) α-Fe、γ-Fe、Al、Cu、Ni、Cr、V、Mg、Zn中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有(α-Fe 、 Cr、V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有(γ-Fe、Al、Cu、Ni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有( Mg、Zn )。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它是美国ARMCO 钢公司在1949年发表的,其特点是强度高,耐蚀性好,易焊接,热处理工艺简单,缺点是延韧性和切削性能差,这种马氏体不锈钢与靠间隙元素碳强化的马氏体钢不同,它除靠马氏体相变外并在它的基体上通过时效处理析出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

正因为如此而获得了强度高的优点,但延韧性却差。

1、试用金属键的结合方式,解释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等基本特性.答:(1)导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沿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

(2)正的电阻温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正离子振动的振幅要加大,对自由电子通过的阻碍作用也加大,即金属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3)导热性:自由电子的运动和正离子的振动可以传递热能。

(4) 延展性: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经变形不断裂。

(5)金属光泽:自由电子易吸收可见光能量,被激发到较高能量级,当跳回到原位时辐射所吸收能量,从而使金属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

2、填空:1)金属常见的晶格类型是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2)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主要是因为金属原子具有金属键的结合方式。

3)物质的原子间结合键主要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

4)大部分陶瓷材料的结合键为共价键。

5)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是范德瓦尔键。

6)在立方晶系中,某晶面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1/2;与z轴平行,则该晶面指数为(( 140 )) .7)在立方晶格中,各点坐标为:A (1,0,1),B (0,1,1),C (1,1,1/2),D(1/2,1,1/2),那么AB 晶向指数为(-110),OC晶向指数为(221),OD晶向指数为(121)。

8)铜是(面心)结构的金属,它的最密排面是(111 )。

9) α-Fe、γ-Fe、Al、Cu、Ni、Cr、V、Mg、Zn中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有(α-Fe 、 Cr、V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有(γ-Fe、Al、Cu、Ni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有( Mg、Z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
何谓柏氏矢量?
答:柏氏矢量:不但可以表示位错的性质,而且可以表示晶格畸变的大小和方向,从而使人们在研究位错时能够摆脱位错区域内原子排列具体细节的约束
1、名词解释:
过冷现象: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

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
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
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中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处于瞬间出现、瞬间消失、此起彼伏、变化不定
的状态之中,仿佛在液态金属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极微小的固态结构一样。

这种不断变化的近
程有序原子集团成为结构起伏。

能量起伏液态金属中处于热运动的原子能量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在随时间不停地
变化,时高时低的现象。

2、根据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解释。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冷却速度与过冷度有什么关系?
答: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知道,在等温等压条件下,一切自发过程都朝着使系统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

液态金属要结晶,其结晶温度一定要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此时的固态金属自由能低于液态金属的自由能,两相自由能之差构成了金属结晶的驱动力。

要获得结晶过程所必须的驱动力,一定要使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这样才能满足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过冷度越大,液、固两相自由能的差值越大,即相变驱动力越大,结晶速度越快,所以金属结晶必须有过冷度。

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反之,冷却速度越小,则过冷度越小. 12、常温下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根据凝固理论,试述细化晶粒的方法有哪些?答: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强度和硬度则越高,同时塑性韧性也越好。

细化晶粒的方法:
1)控制过冷度,在一般金属结晶时的过冷度范围内,过冷度越大,晶粒越细小;2)变质处理,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进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来细化晶粒;3)振动、搅动,对即将凝固的金属进行振动或搅动,一方面是依靠从外面输入能量促使晶核提前形成,另一方面是使成长中的枝晶破碎,使晶核数目增加.
3、何谓枝晶偏析?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如何消除?
2)答:枝晶偏析:在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晶内偏析,由于固溶体晶体通常是树枝状,枝干,枝间的化学成分不同,所以之为枝晶偏析。

形成原因:固溶体合金平衡结晶的结果,使前后从液相中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不同,再加上冷却较快,不能使成分扩散均匀,结果就使每个晶粒内部的化学成分很不均匀,先结晶的含高熔点组元多,后结晶的含低熔点组元多,再结晶内部存在浓
度差别。

影响因素:分配系数;溶质原子的扩散能力;冷却速度。

金属性能影响:严重的晶内偏析会使合金机械性能下降,特别是使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甚至使合金不容易压力加工,也使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下降。

消除方法: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

1、何谓铁素体、奥氏体和渗碳体?他们的晶体结构如何?性能如何?
版本一:
铁素体: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用符号F或α表示;为体心立方结构;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奥氏体: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以符号A表示;为面心立方结构;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渗碳体:铁与碳形成的间隙化合物Fe3C,含碳量为ωC=6.69%,可用C m表示;属正交晶系,结构复杂;硬度高、塑性差,低温下具有一定的铁磁性。

包晶转变发生在1495℃(水平线HJB),反应式为:L B+δHγJ
式中L0.53——含碳量为0.53%的液相;
共析转变发生727℃(水平线PSK),反应式为:γSαP+Fe3C
共析转变的产物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共晶转变的产物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莱氏体
共晶转变发生在1148℃(水平线ECF),反应式为:L CγE+Fe3C
ES线(A cm线)是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
PQ线是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
GS线(A3线)是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开始线
11、试用多晶体的塑性变形过程说明纯金属晶粒越细、强度越高、塑性越好的原因。

答:根据τ= nτ0关系式,应力集中的大小决定于塞积的位错数目n,n越大,则应力集中也越大。

n与晶界到位错源的距离L成正比。

晶粒越小,晶界到位错源的距离L越小,应力集中越小,晶粒越小,位错运动所需外部施加的应力需要越大,宏观表现强度越高。

12、何谓加工硬化?产生原因和消除方法是什么?
答:加工硬化: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金属内部组织的变化,金属的机械性能将产生明显的变化。

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显著升高,而塑性、韧性则显著下降,这一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产生原因:位错的运动和交互作用造成的。

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加剧,结果即产生固定的割阶、位错缠结
等障碍,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起变形抗力增加,给继续塑性变形造成困难,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

解决办法:中间退火。

13、试述金属材料冷塑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版本一:
金属塑性变形后的组织与性能:显微组织出现纤维组织,亚结构细化,出现形变织构以及残余应力。

性能: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比电阻增加,导电系数和电阻温度系数下降,抗腐蚀能力降低等。

4、何谓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绘出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并说明各条曲线及区域的金属学意义。

答:①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是
表示不同温度下过冷奥氏体转变量与
转变时间关系的曲线,俗称C曲线,
TTT 图。

②共析钢TTT曲线d的分析:
线:
A1线:奥氏体和珠光体的平衡温度;
左边曲线:转变开始线;
右边曲线:转变终了线;
M s线: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开始
线;
M f线: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终了
线;
区:
过冷A区;
A1—550℃之间:珠光体转变区;
550—Ms:贝氏体转变区;
Ms—M f :马氏体转变区;
4、绘出共析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并比较它与等温转变曲线之间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二者的相同点均是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图解,本质上是一致的的,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类型基本上相互对应,其转变曲线均为C形,尤其是在高温区,二者的影响因素为含碳量、合金元
素的含量、加热温度以及保温时间。

二者的区别在于冷却条件的不同,其显著的区
别主要有:
①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是在一个温度范围
内完全组织转变的,其组织的转变很不均匀,
先转变
的组织较粗,而后转变的组织较细,往往得到
几种组织的混合物;
②共析钢连续冷却时,只有珠光体的转变而无
贝氏体的转变。

原因在于当冷却速度缓慢时,过冷奥
氏体将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当冷却速度过快时,则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停留时间,还未达到贝氏体
转变的孕育区,已经降低到M。

点开始转变为马氏体;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表明连续冷却转变时,奥氏体开始转变的温度降低,孕育期较
长,也说明等温冷却转变曲线上确定的临界冷却速度高于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上的冷却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