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2 37页第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电源电流/10.85I S U ''=≈ A改为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c)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5 129页 图题4.9原为改为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R iU +-oU +-改为R iU +-oU +-7 132页,习题4.38中S20V U =&,100rad/s ω= 改为S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
将原来的题改为: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图题6.29 194页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改为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c)-+)(s U C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改为00(d )d (d )d (d )i u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13 372页c S c Z u u R Z +=+应为c S 1cZ u u R Z +=+ 13 375页图题13.12中,线段24应加粗(表示传输线)14 378页式(A.1) 改为B v f ⨯=q (解释:即f 为黑体,表示为矢量) 15 378页 倒数16行至14行中的f 均改为黑体来表示矢量,即将这三行中的f均改为黑体。
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解:
(1)
,u
和 i 波形相同,但最大值、最小值并不同时发生。
5-2 考虑漏电现象,电容器可以用一个电容 C 与漏电阻 R 并联的电路作为模型。若某 电容器的模型中 C=0.1μF,R=150kΩ,外施电压如图 5-1 所示,试绘出电容器电流的波形。
图 5-1
1 / 12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 (1)
当 0<t<1s 时,
图 5-9
8 / 12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如 t 单位改为 ms 则
5-9 2mH 电感的电压如图 5-10 示,已知:i=0、t<-5ms。 (1)试绘出-5ms<t<20ms 期间电感电流波形(设电流、电压为关联参考方向); (2)在什么时刻电感中的储能为最大?储能的最大值是多少? (3)绘 t≥0 时该电感的等效电路。
解:
图 5-2
波形如图 5-2 所示。
5-3 0.1F 电容的电流如图 5-2 所示,若 u(0)=0,试绘出电容电压的波形。 解:
2 / 12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波形如图 5-3 所示。
图 5-3 §5-3 电容电压的连续性质和记忆性质 5-4 流过 1.25μF 电容的电流波形(对所有 t)如图 5-4 所示,求 t>-1s,t>0 和 t >2s 时电容的等效电路。又,t=0+时等效电路如何?
4 / 129
圣才电子书
电压均为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t=0+时,等效电路为 16V 电压源。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5章习题答案详解
教材习题5答案部分(p151)答案略答案负载各相阻抗化为星形联接为设A相电源相电压为,A相负载线电流与电源相电流相等由三角形联接得相电流与线电流关系得即负载相电流为。
答案解:电路联接关系如图(a)所示。
负载断开时电源的输出线电压等于图中相电压的倍。
下面计算相电压。
设负载A相电压为,对于感性负载,由,得,则采用单相分析法,如图(b)所示。
电源相电压为当负载断开时,电源输出电压为答案略答案略答案略答案解:设电源为星形联接,电源A相电压相量为则电源线电压分别为,,。
(1)设电路联接如图(a)所示,化为单相计算,如图(b)所示。
因为负载为星形联接,所以负载相电压,,又因为,相电流电压、电流相量图如图(c)所示。
(2) C相断线时,,电源线电压降落在AB相上。
如图(d)所示。
(3) C相负载短路时,如图(e)所示。
,答案解:(1)电路模型如图(a)所示。
图题负载相电流负载线电流(2)设A相负载断路,如图(b)所示。
由图(b)可见,,B、C相负载因相电压不变,均为电源线电压,故电流(3)设端线A断路,如图(c)所示。
由图(c)可见答案解:电路如图所示:图题因为三相负载平均功率等于每相负载平均功率的3倍,所以答案解:星形接法时,三角形接法时负载每相承受电压为380V,是星形接法时的倍。
根据功率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关系可知,三角形联接时负载的平均功率是星形联接的3倍。
即解:由已知功率因数,可求得星形和三角形负载的阻抗角分别为:,方法一:因为负载端线电压所以星形负载相电流为星形负载阻抗三角形负载相电流为三角形负载阻抗将三角形联接等效成星形联接,设负载阻抗为,化为单相分析法,则电路如图 (b)所示。
设V,,A由KVL方程得,电源相电压为则电源线电压为V方法二:负载总平均功率负载总无功功率负载总功率因数因为负载线电流电源发出平均功率为无功功率为电源视在功率为答案略答案解:设电源电压则设负载为星形联接,如图(b)所示。
阻抗角为,则A相负载电流滞后电压的角度为,滞后的角度为,即功率表的读数由对称三相负载无功功率的计算公式得。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
目录 Contents
•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 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 •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 电路分析的应用
01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电路的定义和组成
总结词
电路是由若干个元件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用于实现电能或信号传输的闭 合部分组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消 耗电能的设备,中间环节则包括导线和开关等用于连接电源和负载的元件。
详细描述
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电压是指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功 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电功或电能消耗,能量则是指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力作用而具有的势能。这些物理量 在电路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02
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
欧姆定律
总结词
欧姆定律是电路分析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电路中 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路元件的分类
总结词
电路元件可以分为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两大类。
详细描述
线性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表示,而非线性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 系则不能用线性方程表示。常见的线性元件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而非线性元 件有二极管、晶体管等。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总结词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包括电流、电压、功率和能量等。
详细描述
网孔电流法是以网孔电流为未知量,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节点电流方程和回路电压方程,求解各网 孔电流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具有多个网孔的电路,特别是网孔较多的复杂电路。
04
电路分析的应用
电阻电路的分析
总结词
电阻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类型,其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详细描述
数字电路教材勘误表
《数字电路》 勘误表第一章2.第16页图1.16(a )改为A B FC D3.第16页图1.17(a )和图1.18(a )门电路符号分别改为=1A BFA BF=4.第17页表1.11第1行、第5列AB 改为B A 。
5.第18页例1.11解答中)()(C B A B C A B A Y ++⋅+⋅+=改为)()(C B A B C A B A Y ++⋅+⋅+= 6.第22页图1.21输出变量F 改为Z 。
7.第23页第4行、到数11、12行中“∑-=121n i im”改为“∑-=120n i im”8.第24页中间“)()(35B A B M M +++++=+”改为 “)()(35C AC B A M M +++++=+=1”9.第28页图1.26左边卡诺图右上角方格中B A 改为B A10.第29页表11.第29页图1.30卡诺图左上角符号F 改为L 。
12.第30页图1.31卡诺图改为100011110ABCD00011110010*********1L13.第37页第3题“A C D B B A A C C B B A ++=++”改为“A C C B B A A C C B B A ++=++” 14.第38页17题“A D D C C B B A D C B A ABCD +++=+”改为 “A D D C C B B A D C B A ABCD +++=+”第二章15.第49页倒数第7行,“V OH =V DD +I OH ×r DSP =5V -4.5mA ×100Ω=0.45V ”改为“V OH =V DD +I OH ×r DSP =5V -4.5mA ×100Ω=4.55V ”16.第53页图2.21(a )中“V DD 1=5V ”改为“V DD =5V ”。
17.第57页式2.8“)(1TDD -=V v S ei i ”改为“)(1TDD -=V v S eI i ” 18.第59页,图2.31和图2.32中逻辑门中的小圆圈去掉。
2012.01印刷教材的勘误表
页码所在位置原来的内容修改后的内容1倒数第1行在具有储存电场能的同时,在储存电场能的同时,15倒数第7行电流I S2从其两端电压(20V)的正极流入,电流I S2从其两端电压(10V正极流入,18图1.5.3上方第1行使所求电流源的使所求电流源的20例1.5.3下方第1行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压源,并求其中理想电压源发出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源,并求其中理20例1.5.3下方第3行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流源,并求其中理想电流源发出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将电路对R3等效成一个电源,并求其中理想电压的功率和R3吸收的功率。
36正数第5行62正数第1行…相量乘上后,即顺时针(向前)旋转了90º,乘上后,即逆时针(向后)……相量乘上后,即逆时针(向前)旋转了90º,乘上顺时针(向后)…68图3.3.572倒数第1行82正数第5行R2=10,R2=20,83倒数第6行相差120º的三个电压,相差120º的三个正弦电压,83图4.1.1上方第2行图4.1.1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4.1.1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勘误表83图4.1.1图4.1.1 三相交流发电机原理图4.1.1 三相交流发电机理图118正数第2行118倒数第12行……和转子间的相对转速为,……和转子间的相对转速为120倒数第8行在图6.4.2(b)机械特性曲线上对应于b点在图6.4.1(b)机械特性曲线上对应于b点122正数7行T st=K(R2U12)/(R22+X202)T st=K(R2U12)/(R2+页码所在位置原来的内容修改后的内容125正数第11行变比为U2/U1=k(k<0),变比为U2/U1=k(k<1),125正数第11行加在电动机上的电压U2=k U1(k<0)加在电动机上的电压U(k<1)189图9.3.3249表12.2.1下方4行【例12.2.1】将二进制数1001.01转换成十进制数。
哈工大《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第2章 习题解答
第2章 线性直流电路2.1. 求图示电路的a b 端口的等效电阻。
图 题 2.1解:根据电桥平衡有eq (2060)||(2060)40R =++=Ω2.2.图中各电阻均为6Ω,求电路的a b 端口的等效电阻。
abab图 题 2.2解:根据电桥平衡,去掉电桥电阻有eq [(66)||(66)6]||64R =+++=Ω2.3求图示电路的电压1U 及电流2I 。
20k Ω1U +-图 题2.220k Ω(b)+_U解:电路等效如图(b)所示。
图中等效电阻 (13)520(13)k //5k k k 1359R +⨯=+ΩΩ=Ω=Ω++由分流公式得:220mA 2mA 20k RI R =⨯=+Ω电压220k 40V U I =Ω⨯=再对图(a)使用分压公式得:13==30V 1+3U U ⨯2.4 图示电路中要求21/0.05U U =,等效电阻eq 40k R =Ω。
求1R 和2R 的值。
2U +-1U 图 题2.3_1R U解:设2R 与5k Ω的并联等效电阻为2325k 5k R R R ⨯Ω=+Ω(1)由已知条件得如下联立方程:32113130.05(2) 40k (3)eqR U U R R R R R ⎧==⎪+⎨⎪=+=Ω⎩由方程(2)、(3)解得138k R =Ω 32k R =Ω再将3R 代入(1)式得 210k 3R =Ω 2.5求图示电路的电流I 。
图 题 2.5解: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1820mA 8mA (128)I Ω=⨯=+Ω2620mA 12mA (46)I Ω=⨯=+Ω由节点①的KCL 得128mA 12mA 4mA I I I =-=-=- 2.6求图示电路的电压U 。
图 题2.5120Ω(a)(b)解:首先将电路化简成图(b)。
图中1(140100)240R =+Ω=Ω2(200160)120270360(200160)120R ⎡⎤+⨯=+Ω=Ω⎢⎥++⎣⎦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211210A 6A R I R R =⨯=+及 21104A I I =-= 再由图(a)得321201A 360120I I =⨯=+由KVL 得,3131200100400V U U U I I =-=-=- 2.7求图示电路的等效电阻x R 。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ppt课件
1.8 求图示各电路中的电压U。 题解1.8图
解 图(a):U=1×3-2=1 V 图(b): 在图示电路中设电压U1的参考方向, 如题解1.8
图(b)所示。 应用电阻串并联等效及分压关系式, 得电压
(24)//3 U1(24)//3196V
所以
U2 44U13 264V
图(c): 在图示电路中设电流I1、 I2的参考方向, 如题解 1.8图(c)所示。 由电阻串联等效及欧姆定律, 得电流
1.11 图示直流电路, 图中电压表、 电流表均是理想的, 并已知电压表读数为30 V。
(1) (2) 电压源Us产生的功率Ps为多少?
题解1.11图
解 用短路线将图示电路中两处接地点连在一起,并设 a、 b点, 电流I、 I1、 I2参考方向, 如题解 1.11图所示。 由图可见, 电流表所在支路的10 kΩ电阻同与电压表相并的 30 kΩ电阻是串联关系。 因电压表读数是30 V, 所以
图(b): 在图示电路中设节点a及电流I1、I2、I3、I4的参 考方向,如题解1.10图(b)所示。 应用电阻串并联等效, 得
电流
I1[4//44]5/1/6//6153A
由3个相等电阻并联分流, 得
I2I313I11331A
再由2个电阻并联分流, 得电流
I44 44I31 210.5A
对节点a应用KCL, I=I2+I4=1+0.5=1.5 A
图(c)电路中, 设电流I1、 I2、 I3如题解1.7图(c)所示。 应用电阻串并联等效, 得电流
I13//61 22 1//613A 再应用电阻并联分流公式, 得
I23 66I13 232A
61 I3126I1331A
对节点a应用KCL, I=I2-I3=2-1=1 A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 孙立山 陈希有主编 第4章习题答案详解
教材习题4答案部分(p126)答案解:将和改写为余弦函数的标准形式,即电压、电流的有效值为初相位相位差;与同相;与正交,超前于答案答案解:(a)利用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的线性性质得:(b)磁通相量通常用最大值表示,利用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的微分性质得:(c) 利用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的线性性质与微分性质得:答案解: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为有效值,其比值为阻抗模,即将已知条件代入,得联立方程,解得答案解:(a) RC串联电路中电阻电压与电容电压相位正交,各电压有效值关系为电流的有效值为(b)RC并联电路中电阻电流与电容电流相位正交,总电流有效值为(c)由并联电容、电感上电流相位相反,总电流为电阻电压与电容电压相位正交,总电压为:答案略答案解:设,则所求电流有效值为。
答案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相量分别为对节点①和②列相量形式节点电压方程由图可知受控源控制量解得受控电流源的电压为答案解:相量模型如图(b)所示。
对节点①、②列节点电压方程:(1)(2)联立解得又因为所以即越前于的相位差为。
答案解:对含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宜列写节点电压方程:(1)(2)由端口特性得(3)将式(2)(3)代入(1)得输出电压瞬时值为答案解:图示电路容抗,列节点电压方程(1)将代入(1)式解得电流答案解:由阻抗的串、并联等效化简规则得当时,由上式得,且与频率无关。
答案解:(1)求开路电压对图(a)电路列节点电压方程受控源控制量即为节点电压,即(3)将式(3)代入式(2)再与式(1)联立解得,(2)求等效阻抗在ab端外施电压源,求输入电流,与的比值即为等效阻抗。
由节点②得又答案解:对图(a)电路做戴维南等效,如图(b)所示。
(1)(2)由图(b)可知,当时,电阻两端电压与电阻无关,始终等于。
由式(1)解得将式(3)代入式(2)得答案解:先对图(a)电路ab端左侧电路作戴维南等效,如图(b)所示。
令得等效阻抗由知,欲使电流有效值为最大,电容的量值须使回路阻抗虚部为零,即:等效后电路如图(b)所示。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勘误表A
Page40Page 46Page 51Page 58Page 68Page 80【例3.1】星形连接的对称负载,每相负载阻抗为Z=6+j8,接入线电压为u AB=3802sin(ωt+30˚)的三相对称电源,求线电流i A、i B、i C。
应改为:【例3.1】星形连接的对称负载,每相负载阻抗为Z=6+j8Ω,接入线电压为u AB=3802sin(ωt+30˚)V 的三相对称电源上,求线电流i A、i B、i C。
Page 1445.6三极管放大电路如图5. 5(a)所示,已知U CC= 12 V,R B =3 kΩ,R C =3 kΩ,三极管的β=40。
(1)试用直流通路估算各静态值I B 、I C 、U CE ;(2)如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如图5. 5(b )所示,试用图解法求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3)在静态时(u i =0)C 1和C 2上的电压各为多少?并标出极性。
应改为:5.6三极管放大电路如图5. 5(a )所示,已知U CC = 12 V ,R B =240k Ω,R C =3 k Ω,三极管的β=40,忽略U bE 。
(1)试用直流通路估算各静态值I B 、I C 、U CE ;(2)如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如图5. 5(b )所示,试用图解法求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3)在静态时(u i =0)C 1和C 2上的电压各为多少?并标出极性。
Page 1455.9 在题5.9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U CC = 12 V ,R B =300 k Ω,R C =2 k Ω,R E =2 k Ω,三极管的β=50,r be =1k Ω。
试画出该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别计算由集电极输出和由发射极输出时的电压放大倍数,求出U i =1V 时的U o1和U o2。
应改为:5.9 在题5.9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U CC = 12 V ,R B =300 k Ω,R C =2 k Ω,R E =200Ω,三极管的β=50,r be =1k Ω。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1. 引言电路理论是电子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基础理论对于电子工程师的培养至关重要。
《电路理论基础》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在第四版中由孙立山和陈希有主编。
本文将介绍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对其在电子工程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2. 内容概述《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按照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组织和讲解。
全书共分为十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电路基本概念: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解释了电路中的基本元件和参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Ohm定律与基本电路定律:介绍了Ohm定律和基本电路定律,如基尔霍夫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等。
解释了这些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3.串联与并联电路:讲解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情况。
4.电路的戴维南定理与戴证神定理:详细介绍了电路的戴维南定理和戴证神定理,分析了这两个定理在电路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5.交流电路:讲解了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介绍了正弦波电压和电流的表达方式及其相关的计算方法。
6.电路的幅频特性:详细介绍了电路的幅频特性,包括电路的增益、相位和频率响应等概念。
解释了幅频特性在电路分析与设计中的重要性。
7.滤波器电路:介绍了滤波器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讲解了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
8.放大电路:详细介绍了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解释了放大电路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增益等重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9.模拟电路:讲解了模拟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介绍了放大电路、振荡电路、多级放大电路等模拟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10.数字电路:介绍了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讲解了数字电路的逻辑门、触发器和计数器等重要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特点分析《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既注重理论概念的讲解,又注重实际电路应用的分析。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第1章习题答案详解
答案1.7解:如下图所示①②③④⑤1A 2A1A8V 6V 7V5V 1i 2i 4i 3i 1A 1l 2l 3l 4l (1)由KCL 方程得节点①:12A 1A 3Ai 节点②:411A 2Ai i 节点③:341A 1Ai i 节点④:231A 0i i 若已知电流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流。
(2)由KVL 方程得回路1l :1412233419V u u u u 回路2l :15144519V-7V=12V u u u 回路3l :52511212V+5V=-7V u u u 回路4l :5354437V 8V 1Vu u u 若已知支路电压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压。
答案1.8解:各元件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元件1消耗功率为:11110V 2A 20Wp u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得21410V-5V5V u u u 元件2消耗功率为:2215V 2A 10Wp u i 元件3消耗功率为: 333435V (3)A15W p u i u i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4131A i i i 元件4消耗功率为: 4445Wp u i 答案1.9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节点①:35A 7A2A i 节点③:47A 3A 10Ai 节点②: 5348A i i i 对回路列KVL 方程得:回路1l :13510844Vu i i 回路2l :245158214Vu i i 答案1.10解:由欧姆定律得130V 0.5A 60i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10.3A 0.8Ai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1600.3A 5015V u i 因为电压源、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所以电源发出的功率分别为S 30V 30V 0.8A 24W uP i S0.3A 15V 0.3A 4.5W i P u 即吸收4.5W 功率。
答案1.12解:(a)电路各元件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a)所示。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4章习题答案详解
(3)
将式(2)、(3)代入式(1)得功率表的读数为
说明:本题功率表的读数也等于两个电阻吸收的平均功率之和,但这是由于题中已知条件导致的一种巧合。
答案4.24略
答案4.25略
答案4.26
解:电路总平均功率为
日光灯的功率因数角
白炽灯的功率因数为1,不存在无功功率,因此两种灯的总无功功率为:
视在功率
总电流
(1)
(2)
由图(b)可知,当 时,电阻两端电压 与电阻 无关,始终等于 。
由式(1)解得
将式(3)代入式(2)得
答案4.14
解:先对图(a)电路ab端左侧电路作戴维南等效,如图(b)所示。
令
得等效阻抗
由
知,欲使电流 有效值为最大,电容的量值须使回路阻抗虚部为零,即:
等效后电路如图(b)所示。
解得
答案4.15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4章习题答案详解
教材习题4答案部分(p126)
答案4.1
解:将 和 改写为余弦函数的标准形式,即
电压、电流的有效值为
初相位
相位差
;
与 同相;
与 正交, 超前于
答案4.2
答案6.3
解:(a)利用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的线性性质得:
(b)磁通相量通常用最大值表示,利用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的微分性质得:
(c)利用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的线性性质与微分性质得:
答案4.3
解: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为有效值,其比值为阻抗模,即
将已知条件代入,得
联立方程,解得
答案4.4
解:
(a)RC串联电路中电阻电压与电容电压相位正交,各电压有效值关系为
电流 的有效值为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7章习题答案详解
当⑷T 0时,|H (j ⑷)1=1 ;当 g 远时,|H (j ©)| = 0《电路理论基础》习题 7答案答案7.1解:由阻抗并联等效公式得:103/(j«10-) 103Z (j ®) = ----- = --------- Q10 +1 心⑷ 10一) 1+浮10一阻抗模及幅角分别为:103z (j 叽)=1/72 求得截止角频率 叽=103rad/s ,故通带及阻带分别为:= 103rad/s ~比。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如图(b )和(c )解:RC 并联的等效阻抗RjC _ _R + 1/j «C _1 +j ®RCR + j ⑷ L (1 +j 时 RC ) 1-时 2LC +j ⑷ L/R幅频特性 Z E ) " j 1+(10屯)2Z RCH (j O3^U 2/U 1 = 2L +Z RC0(时)=-arcta nQO -时)答案7.2通带© =0~103rad/s ,阻带 co=1H (严)J(1 -仞2LC)2+(価L/R)2代以 R =10g ,解得 R 2 =100Q 又因为电路处于谐振状态X L=|Xc| =100Q故有品质因数Q 旦斗00 U 0.1(2)■ ■Uc =1 jc) =1N 0吹 10N -90°V =10N -90°V 即有所以它具有低通特性。
答案7.31 R 1 Z 1 =R // --- = ------ 1--- , Z^ R 2 // ------ =R + j o C R + j t3R iR 2 关。
由分压公式得:7 -U2 = — U I 乙+乙R 2(1+严 R i C i )HCN) == R i (1 +严 R 2C 2)+ R 2(1 + 严 RC I )R 2当R i C i = R 2C 2时,得H (j ⑷)=丄—,此网络函数模及辐角均不与频率无R i +R 2答案7.4解: 因为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故电感与电容串联电路相当于短路,因此有R 1R2 R1+R 2 牛50°所以R I I SU^I 2X ^R +R /X L= 50V答案7.5解:(1)根据题意,电路发生谐振时,©=1/J LC =104rad/sd =U /R=1A 存在下列关系: R =0.10解得 U L"LI =10VL =1mH C =10PFu C =10 J2cos(©t -90o)VQ =t50L/ R , R =2兀咒 875咒 0.32/3.5 =502.650谐振频率为fc -^2Q ^)4p^f -759Hzf c2 =(2d 4Q FW f 0 伽9Hz(2)谐振时电路的平均功率为:2 2P o = I o R =(23.2/502.65)咒502.65 =1.071W在截止频率处,电流下降至谐振电流 1。
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圣才出品】
第4章 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4-2 单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4-1 求图4-1所示单口网络的VCR。
图4-1解:标出端口u和i,电压u可认为是外施电压源电压,i流出网络,指向外施电源正极。
用网孔法列出电路方程。
设网孔电流和i均为顺时针方向。
找出i和u的关系得u=-12.5i+11.25 (1)如i指向网络内部,则u=12.5i+11.25 (2)u、i的单位分别为V、A。
列网孔方程就是如此规定的。
4-2 试用外施电源法求图4-2所示含源单口网络的VCR,并绘出伏安特性曲线。
图4-2解:图中u可认为是外施电压源的电压。
根据图中所示i的参考方向,可列出u=(3 Ω)i+(6 Ω)(i+5 A)+20 V=(3 Ω+6 Ω)i+(6 Ω)(5 A)+20 V=(9 Ω)i+50 V伏安特性曲线是条直线。
i=0时u=50 V,即u轴截距为50;u=0时,即i轴截距为4-3 试求图4-3所示电路的VCR。
图4-3解:施加电压源u于a、b两端,由KVL和KCL,可得§4-3 单口网络的置换——置换定理4-4 在图4-4所示电路中已知N的VCR为5u=4i+5,试求电路中各支路电流。
图4-4解:分割出图4-4所示虚线框内电路,设外施电压为u,为求其VCR,可列出节点方程整理得VCRu=2-1.2i以之与N的VCR联立可解出i,即5(2-1.2i)=4i+5解得i=0.5 A,u=1.4 V以1.4 V电压源置换N,可简便地估计到N存在的影响,由此可得4-5 试设法利用置换定理求解图4-5所示电路中的电压何处划分为好?置换时用电压源还是电流源为好?图4-5图4-6解:试从图4-6的虚线处将电路划分成两部分,对网络有整理得15u=117-14i(1)对网络有 联立(1)、(2)两式解得i=3 A。
用3 A电流源置换较为方便,置换后利用分流关系,可得4-6 电路如图4-7(a)所示,网络N的VCR如图4-7(b)所示,求u和i,并求流过两线性电阻的电流。
最新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考研资料 -胡寿松第四版课本勘误表
自动控制原理—勘误表1.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1 P7:图1-6给出的系统中无开环控制器(扰动补偿)。
1.2 P18:1-7题第一问后,改为“对于图1-21按用水量扰动设计的补偿装置(开环控制),当冷水温度变化时,出口热水温度如何变化?原补偿装置能否补偿这个温度变化?”1.3 P18:1-8题,“…生产过程中,在最佳湿度条件下出粉率最高,因此…”。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P21:图2-2中, 2.2 P21:16行,“…,e C 是反电动势系数。
”2.3 P21:23行,“电动机轴上的转动惯量;)(t M c 是作用在电动机轴上的负载力矩。
”2.4 P23:式(2-17),…211z z M c +ω; 式(2-20),c c M z z M 21='。
2.5 P23:图2-5中,应标出测速电机的电压t u 极性,+接地。
2.6 P56:“(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叙述混乱,注意听课。
2.7 P56:图2-41(a)是据方框图2-23(h)绘制的。
图中s M 应改为m s M M -。
2.8 P56:倒2行,“…精简节点的数目,尽可能(方便)地省去只有一个输出的节点。
例如,图2-41(b)中的节点m M 。
”删除后续部分。
2.9 P68:倒2行,“…2/T t e -”2.10 P71:题2-9中,t t e e t c --+-=221)(。
2.11 P72:图2-63中,1K -和2K -都改为K -。
2.12 P73:题2-23的表格中,1行11列的250改为230。
2.13 P74:题2-23中,“(2)若该对象可用具有延迟的二阶惯性环节…时间常数1T 和2T 。
”2.14 P74:题2-24的表格中,2行4列的0.045改为0.04;)(t y 改为)(v y 。
3.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 P85:图3-9(a)中,n ζω应改为n ζω-。
图3-9中增加说明:(a)01<<-ζ (b)1-<ζ (c)10<<ζ (d)0=ζ (e)1=ζ(f)1>ζ3.2 P95:图3-20下一行,0.004改为0.002。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孙立山陈希有主编第7章习题答案详解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7答案答案7.1解:由阻抗并联等效公式得:Z(j)310310/(j1/( j61010)6) 1310j103阻抗模及幅角分别为:3103 Z(j),()arctan(10)321(10)令Z(j)1/2c3求得截止角频率10rad/sc,故通带及阻带分别为:3,阻带103rad/s~。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如图(b)和(c)通带0~10rad/s所示。
|Z(j)|()10.7O1234/c45O 1234(b) / c90(c)答案7.2解:RC并联的等效阻抗Z RCRR/j1/ jCC 1 jRRCH(j)U2/U1j ZLR CZRCR1RjL(1jRC)1 2LC jL/R幅频特性H(j)(112)2(/)LCLR2当0时,H(j)1;当时,H(j)01所以它具有低通特性。
答案7.3解:设1R1 ZR//,11jCRjR C1111 Z2R2//j1C2R2R2jRC22由分压公式得:UZ22UZZ121H(j) UU21 R(11jR(12RC22)j RC)11R2(1j RC)11当R1C1=R2C2时,得R2H(j),此网络函数模及辐角均不与频率无RR12关。
答案7.4解:因为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故电感与电容串联电路相当于短路,因此有RR12R 1 R2U1IS50代以R100,解得R21001又因为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所以X L XC100故有URI1SLIXX2LLRR1250V答案7.5解:(1)根据题意,电路发生谐振时,存在下列关系:1/LC410rad/s R0.8IU/R1AL1mH解得ULI10VC10FL品质因数Q UUL100.1100(2)U C I(jC)101090V1090V即有2u102cos(t90)VC答案9.9解:由串联谐振规律得:R10L31/LC10rad/s0解得/Q100rad/sQ/R RLC1001H1μμ答案7.6解:(1)C 120L(212875) 0.9320.2107F0,/875/2503.5QQQ0L/R,R0L/Q28750.32/3.5502.65谐振频率为11f c(2f01)12Q4Q759Hz11f c2(1)f022Q4Q1009Hz (2)谐振时电路的平均功率为:2 P0IR0 (23.2/2502.65) 502.65 1.71W在截止频率处,电流下降至谐振电流I的1/2,故功率减小到P的一半,0 0所以当f759Hz和f1009Hz时,电路平均功率均为PP/20.535W(3)U L U C QU3.523.281.2V答案7.7解:由谐振时阻抗为310得R1000RLC并联电路带宽:0/Q(参考题9.16)由带宽与谐振角频率及品质因数的关系得:3Q/10RLC 并联电路的品质因数为Q 0C/G10 由上式求得:C10G/010/(10001000)10μF由LC01/得 0L1/2 0C1 6 /(10 10 5 )H 0.10H答案7.8略 答案7.9解:当两线圈顺接时,等效电感L L 1L2M 20.3H 谐振角频率11 LC502.66051 20106 3 10rads取U60V ,则谐振时的电流IU R 1R26 5 0 10A 502.66 0 A由互感的元件方程得: U 1 ( R 1 j L)I jMI[(5j10)0.4j100.4]V(2 111 j 8)VU( 2 R 2 j L 12 )IjMI[(10j20)0.4j100.4]V(4 1 j 12两线圈电压的有效值分别为2222U288.24V ,U41212.65V 12当两线圈反接时,等效电感'LLM L212 1.72H谐振角频率20.011 20106 2.236 3 10rad/sU 1(R 1 j L)IjMI50.4A 2122VU 2(R2 j L)I jMI(10j22.36)0.4A(4222j8.9此时两线圈电压的有效值分别为422U2V,U48.959.8V12答案7.10略答案7.1122图示电路,u S22cos(t)V,角频率100rad/s,R1,C10F,C0.510F。
电工基础第四版 教案
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教案标题: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掌握电工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工基础概述:电工基础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2. 电路基本理论: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和关系。
3. 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4. 电路分析方法: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和技巧。
5. 电路实验:基本电路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电路图和实验演示。
3.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电工基础实验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电工基础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讲解:系统讲解电工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强调基本概念和关键点。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电工基础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路搭建和测量。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框架。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对电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电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电工实验器材和工具。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 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以上是我对电工基础第四版教案的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欢迎随时与我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
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
改为
00(d )d (d )d (d )i u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13 372页c S c Z u u R Z +=
+应为c S 1c
Z u u R Z +=+ 13 375页图题13.12中,线段24应加粗(表示传输线)
14 378页式(A.1) 改为B v f ⨯=q (解释:即f 为黑体,表示为矢量) 15 378页 倒数16行至14行中的f 均改为黑体来表示矢量,即将这三行中的f
均改为黑体。
正确如下:
式中矢量f 称为洛伦兹力;q 表示电荷量;v 表示电荷的运动速度矢量;“⨯”表示矢量的“叉乘”运算。
f 、v 及B 间的方向关系如图A.2所示。
在SI 单位制中,当f 的单位为牛[顿](符号N)、q 的单位为库[仑]、v 的单位为米/秒时,B 的单位为千克/(库仑秒),称为特斯拉(Tesla ,符号T)。
16 391页 式(A.23)为
4433221B a B a B a B a H +++= (A.23)
改为
23123H a B a B a B =++ (A.23)
17 391页 式(A.24)原为
23δ123δ()[(/)(/)(/)]()(/)NI H l H a S a S a S l S δδΦΦΦδΦδ=-+=++-+ (A.24)
改为
23δ1230δ()[(/)(/)(/)]()[/()]NI H l H a S a S a S l S δδΦΦΦδΦμδ=-+=++-+
(A.24)
18 391页 式(A.25)原为
230123δ()[(/)(/)(/)]()(/)f a a S a S a S l S NI ΦΦΦΦδΦδ=+++-+- (A.25)
改为
231230δ()[(/)(/)(/)]()(/)f a S a S a S l S NI ΦΦΦΦδΦμδ=++-+- (A.25)
19 449页答案第二章2.2中ab 4.8R =Ω,改为 ab 4R =Ω; 20 450页,2.17(b )的方程不对,正确应为
m1m2m1m230206V 18419.2V I I I I Ω⨯+Ω⨯=-Ω⨯+Ω⨯=-
21 450页,2.22题n17V U =,改为 n16V U =; 22 450页,3.1 16R =Ω,改为 6R =Ω
23 453页,4.33(b )oc 176.7781.87V U =∠-︒& 改为 oc
126.4917.55V U =∠-︒& i 158.118.43Z =∠-︒
改为 i 161.2582.9Z =∠︒
24 453页,4.35 (1) 120V ,(2)720W ,1/3 改为 (1)90V ,(2)405W ,1/4;
25 454页 6.2 由于换题,答案变了,改为
6.2 Ω=10R ,mH 9.31=L , F 3.318μ=C , ︒=45.99i ψ
26 454页,6.3(1)80.01V U = ,改为 81V U =;
27 454页,6.4
中[10cos(45)41.6)]A i t t ωω=-︒+-︒
改为
[10cos(45)41.6)]A i t t ωω=-︒+-︒;
28 456页 8.14 3
410()(30.6e )t L i t -⨯=- A
改为 3410()(1.50.9e )t L i t -⨯=+ A
29 456页 8.17 自由分量10()1019e t C u t t -=-+V
改为 自由分量为109e t -V
30 458页 9.14 56()[425e 29e ]V t t
C u t --=+-
改为V ]e 28e 254[)(65t t C t u ---+=
31 458页9.12 0.12() 2.7e ()t u t t ε-= V ,0.12() 1.89C ()0.189e ()t i t t t δε-=⨯- A 改为 /6
2() 4.5e ()V t u t t ε-=,/6
2()[1.35()0.225e ()]A t i t t t δε-=-
32 461页11.13 12i =A ,20.4i =A ,30.6i =-A ,4 1.6i =A ,12i =A ,12i = A
改为 11.13 14i =A ,20.4i =-A ,30.6i =-A ,4 4.4i =A ,51i =A ,65i = A 33 462页 12.5原为
14a 4S 3a c 12c 3a c 5a b 2
()()()()R R I R I f I I U R I f I I f I I U +++-=----=-
改为
14a 4S 3a c 12c 3a c 5c S 2
()()()()R R I R I f I I U R I f I I f I I U +++-=-----=-
34 462页 12.8 原为 0.618U ≈ V , 1.618U ≈- V
改为 2.854U ≈ V , 3.854U ≈- V
35 463页 中 13.2 c 100Z =Ω 改为 c 10030Z =∠-︒Ω
36 463页13.7中 (3)0.19211.3U
=∠-︒&V 改为(3)0.18911.31V U
=∠-︒& 37 463页 中 13.11 81cos(2π10)i t =⨯ 改为
()60)A i t t ω=-︒ 38 463页 中 13.12 (1)Ω=300in Z ,(2)A 21=I (3) V 6002=U
改为8
1()cos(2π10)A i t t =⨯
39 464页A.1 改为 S /F NU R = m 0l R S S δμμ=+ m /S NSU R R φ= δ0U S
δ
φμ=⨯ 40 464页A.4 1I ∆= A
改为 1.034I ∆= A
41 464页 A.5 (1)11.2I =mA (2)37.1I =mA (3)44.510φ-=⨯Wb (4) 51I =mA
改为A.5 (1)11.2I =mA (2)26.6I =mA (3)45.410φ-=⨯Wb (4) 51I =mA 42 464页 A.6 2159F = A 改为 A.6 2318F = A 43 464页 A.7 4682NI = A 改为 A.7 4620NI = A 44 464页 A.9 1B ≈T
改为A.9 46.07210Wb -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