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塔风荷载研究
广州西塔结构抗震设计
o f ce n tra l tube
层数 - 4~ - 1
1 ~10 11 ~20 21 ~30 31 ~40 41 ~50 51 ~60 61 ~70 71 ~80 81 ~10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度大 、受弯 、受压 、受剪承载力高 、防火性能好 、后期
维护简单的优点 。
西塔共 108 个结构层 ,层数多 ,竖向荷载大 。为 增加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 ,有必要采用高强混凝土 以减少墙 、柱等结构面积 。外筒钢管混凝土斜柱及
35
26
30
24
30
22
20
20
混凝土强度等级
节点区 其余
C90
C70
C90
C70
C90
C70
C90
C70
C90
C70
C90
C70
C90
C70
C80
C60
C80
C60
C80
C60
C80
C60
C80
C60
C80
C60
C80
C60
C60
C60
C60
C60
C60
C60
注 :括号中数值用于角节点 。
表 2 内筒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级 Ta b le 2 S e c tio n s ize a nd co nc re te s tre ng th g ra de
钢管壁厚 /mm 节点区 其它
50 ( 55) 35
50 ( 55) 35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结构设计详细介绍
1、结构体系/楼盖结构体系
1.2、楼盖结构体系
首层以下及核心筒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 板厚130~200mm。内外筒之间采用钢-混 凝土组合楼盖,梁跨度约8~15m,工字钢 梁高一般为450mm,跨度较大处加高至 600mm;办公楼层板厚一般为110mm,酒店 楼层板厚一般为130mm,板跨度较大处局 部加厚。
详 下 表 4400 600 1800 200
注 : 1.桩 纵 筋 沿 桩 周 均 匀 布 置 。
2.ZH5、 ZH6进 入 微 风 化 岩 的 深 度 要 求 分 别 不 小 于 8m、 6m, 其 余 桩 进 入 微 风 化 岩 的 深 度 要 求 不 小 于 2m。
3.括 号 内 为 抗 拔 承 载 力 特 征 值 , 纵 筋 通 长 布 置 , 不 得 搭 接 。
16
1、结构体系/基础
1.3、基础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已到达中微风化泥质 粉砂岩层。考虑到部分柱位下岩石裂隙较 发育,采用人工挖孔桩(墩)基础,持力 层均为微风化粉砂岩或砾岩,设计要求岩 样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不小于13MPa。 桩径3200~4800mm,桩长约6~13m。单桩竖 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10000kN~247000kN。 部分桩有抗拔要求,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 值为5000kN~15000kN。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厚2.5m。
洞试验室 节点试验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振动台试验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 风环境评估单位: 广东省气象局。
7
1 结构体系 2 结构分析 3 振动台试验 4 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
8
1、结构体系/抗侧力结构体系
1.1、抗侧力结构体系 采用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交网格外筒+钢筋混凝 土内筒的筒中筒体系。69层以上,由于建筑使用 功能的需要,取消了核心筒的内墙,仅保留部分 核心筒外墙并向内倾斜,电梯井道移至核心筒外, 形成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交网格外筒+剪力墙结 构体系。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产 生的倾覆力矩大部份由斜交网格柱外筒斜柱的轴 力承担,基底剪力大部份由钢筋混凝土内筒承担。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
主塔楼桩基础布置图
结构抗震设计
广州西塔建筑平面及体型规则、对称、简 洁,为结构抗震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 防分类标准》及GB50011—2001《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西塔抗震设防类别属乙类 ,设防烈 度 7度 ,设计地震加速度0.1g,II类场地,设计地 震分组为第一组。
由于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 ,广州西塔结
构的构件截面承载力及侧向刚度需求由风 荷载所控制。计算表明,风荷载引起的结地
震作用构基底剪力和倾覆弯矩约分别为 《抗规 》7度小震作用下的 2.10、2.65 倍 , 对于地震作用而言,结构的超强系数较大,使
得不增加或少增加结构用料而达到更高的 抗震性能目标成为可能 , 即预期达到大震弹 性,巨震(超设防烈度地震)可修。
地下室4层,除地下一层北侧有一部分商业用房及大型餐 厅外,其余为设备机房和地下停车库,停车位1747个。
办公标准层平面 (23层)
酒店客房标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面 (78层)
结构类型与布置
GFIC采用采用巨型钢管混凝土柱菱形斜交网 格外筒+钢筋混凝土内筒的筒中筒体系。
69层以上,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取消了 核心筒的内墙,仅保留部分核心筒外墙并向内倾斜, 电梯井道移至核心筒外,形成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 交网格外筒+剪力墙结构体系。
Introduction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昵称:广州西塔)
总用地面积31084.96㎡,总建筑面积448736㎡
主塔楼地下4层,基础底板面标高-19.1m;地上 103层,塔楼总高度432m;(加上直升机停机坪总 高度达到440米) 两栋副楼为地上28层;5层的裙楼标高25m
广州西塔-五 (一) 爬模方案
五、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施工方案(一)模板体系施工方案1.模板体系的选择珠江新城西塔高432米,共计103层,其中核心筒为混凝土竖井结构,1到66层剪力墙截面大致相同,67层开始三个小外筒由核心筒内圈转向核心筒外圈,70层至72层之间转换为钢柱层,73层以上重新转换为混凝土核心筒剪力墙形式,但截面变化较大,典型剪力墙截面为圆弧形。
本工程核心筒剪力墙施工高度高,结构设计形状变化较大,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剪力墙墙体自下而上厚度逐渐减薄,剪力墙形状随着高度的变化也有很大变化,整个核心筒剪力墙不仅有直墙结构,也有内倾以及外倾结构墙体。
为此我们选择了液压自动爬升体系以及大模板作为核心筒施工用模板。
2.施工工艺及流程2.1模板方案针对广州西塔特殊工程,模板系统的设计中增加了特殊考虑:使用灵活:模板面板及自动爬架平台的设计能通用于核心筒不同形状变化的的断面,截面形状改变时,只需在核心筒上对模板面板及平台重新组装调整即可。
特殊施工环境的考虑:本核心筒高度达到432m,施工高度高,必须慎重考虑风荷载对模板体系的影响,我们的模板设计考虑风速为250km/h,满足超高层的模板设计要求。
外筒为钢结构形式,其节点层为7层、13层、19层、25层、31层、37层、43层、49层、55层、61层、67层、73层、81层、89层、97层,节点层对应的核心筒墙体标高处设有一圈拉接环梁钢板-4~3层局部外筒2200厚核心筒墙体示意核心筒剪力墙分层高度,70层以下砼大多数流程的浇注高度为4.5m ,73层以上砼大多数流程的浇注高度为3.375m ,局部因施工或结构因素分层高度可以调整。
大模板设计高度为4.8m ,其中下部约0.1m 作为新旧砼面的压脚,上部约0.20m 防止砼浆水溢出污浊砼外表面,从核心筒7层27.10高程到98层408.375m 高程,总的爬升工作流程数为92层。
模板总体规划如下:2.2 根据核心筒结构特点,爬架的布置分以下几个典型阶段:2.2.1 结构67层以下标准层爬模平面布置图2.2.2 结构67层~70层爬模平面布置图2.2.3 结构70层以上爬模平面布置图2.3 模板介绍自动爬升模板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 ——大模板——液压自动爬升设备。
广州电视塔在风力载荷下的弯曲应力分析
2
ab3 4
同理可知, I y
ab 3 4
因此,该高度处的截面对 x 轴、y 轴的惯性矩
分别为:
Ix(Z )
a(Z )b(Z )3 4
3.2 受力分析 在模型的某一高度取一横截面,俯视图如下
由于风可以从任意方向吹来,假设风向与 x 轴的正方向夹角为θ。并且,整个模型受到的风力
载荷为 F qh
对 F 进行 x 轴和 y 轴方向的正交分解,得到:
0度
30 度 60 度
(b)
(c) (a)
(d)
90 度
由以上图形运行结果得出
角度
0º
30 º
最大应力 “瘦腰” “瘦腰”
点
两侧 背风处
最大拉应 668.56 612.20
力(MPa)
最大压应 668.56 799.22
力(MPa)
60 º “瘦腰” 背风处 382.44
1059.5
90 º “瘦腰” 两侧 0
最后,很感谢方菲老师和助教在这一学期 中对我们的细心指导,确实令我们受益良多。
x
我们取该高度横截面边缘的点进行计算机 建模。 4. 计算机建模
根据前述思路,用 matlab 进行建模与计算。 建立空间右手坐标系(O,x,y,z)。采用 surf 函数 绘制半塔模型,根据塔身表面上应力的大小绘 制塔身颜色,颜色越深应力的数值越大。分别 取风力方向θ角(与 x 轴方向夹角)为 0°,30°,
式中,ω为风压;γ为空气重度。
经过查找文献,考虑广州电视塔在热带气
旋的影响下所受到的风力,受到 6 级到 10 级大 风的概率达 70%以上,因此取 8 级大风来计算, 8 级大风的风速 20m/s,得到风压ω=0.25 kn/m2。 2.2 电视塔自身参数
广州西塔介绍
项目发展商:广州越秀城建金融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WEA-ARUP联合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施工图审查及顾问总承包:广州市设计院 结构专业顾问: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施工总包:中国建筑总公司-广州建筑集团联合体 钢结构制作:沪宁钢机、精工钢构
二.主塔楼结构体系
1.抗侧力结构体系
2.楼盖结构体系
首层以下及核心筒内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
板厚130~200mm。内外筒之间采用钢- 混凝土组合楼盖,梁跨度约8~15米,工字 钢梁高一般450mm,跨度较大处加高至 600mm;办公楼层板厚一般110mm,酒店 楼层板厚一般130mm,板跨度较大处局部 加厚。
3.基础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已到达中微风化泥质
预应力索张拉次序表
第*层预应力施加量(%*T) 第13层 第19层 第25层 第31层 第37层 第43层 第49层 第55层 第61层 第67层 第73层 第81层 第89层工程采用体外预应力,于节点层钢管混凝土柱外侧设置闭合环状预应力索。每个节 点层有上下两道预应力索环,每一个预应力索环分三段,由三个锁合器具连接。 2 、本工程体外预应力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应由专业公司对设计图纸进行深化,制订施工 方案,经设计人认可后方可进行施工。 3 、材料 预应力索:高强低松弛镀锌钢丝束,fptk≥1670MPa 锚具:由专业公司提供,采用40Cr钢制造,并应满足多次张拉及锁定的要求。 4 、各节点层预应力索规格、截面及最终锁定值详“预应力索截面及锁定值表”。 5 、预应力索应根据楼层施工完成情况分阶段进行张拉,详“预应力索张拉次序表”。 6 、施工单位应根据拉力锁定值及锚具的实际情况确定预应力索张拉控制方案。可采用变 形和力双控,施工过程应监测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索拉力的变化,当拉力实测值与计算 值相差超过10%时,应暂停张拉,待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 才可继续张拉。 7 、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对重要构件进行变形监测,包括预应力索的轴向变形,钢管混凝 土柱的平面位移。监测的时间为每施工至一个节点层的前后及张拉预 应力的前后;结 构封顶后,每两个月监测一次,直至工程竣工。 8 、所有预应力索张拉完毕后,于围护预应力索的U形钢槽内浇筑与楼板同标号的混凝土。 9 、平面图中仅表示预应力索的布置,其它构件参见各层结构平面。 10、剖面大样1-1、2-2见结施A-161。
广州西塔台风特性及风致结构振动现场实测研究
文章 编 号 :6 14 2 (0 1 0 - 7 -6 17 —2 9 2 1 )30 20 0
广 州西塔 台风特性及风致结构振动现场实测研 究
杨 雄 ,吴玖 荣 , 继 阳 傅 , 徐 安 ,李 秋胜2 ,肖仪 清
(. 1 广州大学 一广州大学 淡江大学结构工程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 中心 , 广东 广州 500 ; 10 6 585 ) 10 5 2 香港城市大学 建筑 系, . 香港 9 97 ;. 9 0 7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深圳研究生 院 土木 工程学 院 , 广东 深圳
周围超高层建筑对西塔的风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风场特性 异常复杂, 因此, 风场特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 以及施工技术发展 , 城市的高层 建筑正朝着越来越高 、 越来越柔的方向发展.这些超高层
1 广 州 西塔 台风 现 场 实 测设 备 概 况
超高层建筑的风特性与结构风致响应监测主要是连续 监测建筑物顶部的风速、 风方向以及结构的风致加速度振 动响应等 . 为此笔者在西塔顶部( 见图 1 约 40m高 ) 4 处安装了GlWi a e Po i n M sr r 三维超声波风速仪, l d t 加速度
结构的风荷载和风响应估计, 但是由干模型的尺寸效应和 边界层风场模拟的限制, 风洞实验结果有时并不一定能完
全准确地模拟结构的风效应.上述不足之处可以现场实 测来弥补 .因此为了研究广州珠江新城该区台风特性
及西塔风致振动响应, 在广州西塔顶部安装了 风速仪及加 速度传感器等相应测试设备, 来研究此建筑物在城市高空
F g 7 T me h soy o o r v r g d w n p e i . i itr fh u l a e a e i d s e d y
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建筑平面 长X宽(m) 建筑高宽比(m) 核心筒墙厚(mm) 外框柱截面(mm) 加强桁架数目 投资(亿元)
/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
+
=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
办公标准层平面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
酒店客房标准层平面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 结构体系分析
1.1抗侧力结构体系 抗侧力结构体系 采用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交网格外筒 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交网格外筒+钢筋混凝土 采用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交网格外筒 钢筋混凝土 内筒的筒中筒体系。 层以上 层以上, 内筒的筒中筒体系。69层以上,由于建筑使用功 能的需要,取消了核心筒的内墙, 能的需要,取消了核心筒的内墙,仅保留部分核 心筒外墙并向内倾斜,电梯井道移至核心筒外, 心筒外墙并向内倾斜,电梯井道移至核心筒外, 形成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交网格外筒+剪力墙结 形成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交网格外筒 剪力墙结 构体系。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构体系。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产 生的倾覆力矩大部份由斜交网格柱外筒斜柱的轴 力承担, 力承担,基底剪力大部份由钢筋混凝土内筒承担 。
(4)吉隆坡石油双塔 【建设地点】:吉隆坡市中市KLCC计划区的西北角 【开工时间】:1993年12月27日 【竣工时间】:1996年2月13日 【占地面积】:40公顷 【建筑高度】:452米 【建筑层数】:88层 【结构形式】:高轧制钢梁支托的金属板,钢筋混 凝土 【建筑造价】:20亿马币 【投资单位】:马来西亚石油公司 【设计单位】:凯撒培礼建筑事务所·西泽配利 【建设用途】:办公 【别称】:佩重纳斯大厦、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大厦、国家石油双塔、双子塔
1.3、 1.3、基础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已到达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考虑到部分柱位下岩石裂隙较发育, 层。考虑到部分柱位下岩石裂隙较发育,采用人 工挖孔桩( 基础, 工挖孔桩(墩)基础,持力层均为微风化粉砂岩 或砾岩, 或砾岩,设计要求岩样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不 小于13MPa 桩径3200~4800mm 桩长约6~13m 13MPa。 3200~4800mm, 6~13m。 小于13MPa。桩径3200~4800mm,桩长约6~13m。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10000kN~247000kN 110000kN~247000kN。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10000kN~247000kN。 部分桩有抗拔要求, 部分桩有抗拔要求,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 5000kN~15000kN。 5000kN~15000kN。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厚2.5m 2.5m。 主塔楼位置基础底板厚2.5m。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西塔)
Part 1:
简介
关于“地标”
一个地标建筑的价值,不只是仅 靠高度,还有它优美的外观,出色 的结构、完善的功能、节能和环保 的要素以及人文精神的承载。西 塔——广州新的城市名片,全球国 际化大都市中的耀眼明珠,将把广 州的国际形象全面提升到新的高度。 广州国际中心集合了世界当代工 程结构和施工的最新技术,在业内 专家多个世界级的设计和顾问单位 的配合下,攻克了诸多世界级施工 难题,实现了多项技术新突破,并 创造了五个世界第一。
Part 1:
简介
建筑特色 国际金融中心的设计方 案,是经由广州市城市规划 局于2004年组织的国际邀请 竞赛征集的12个方案中选出 的,其设计意念为“通透水 晶”。建筑结构采用钢管混 凝土巨型斜交网格外筒与钢 筋混凝土剪力墙内筒的结构 体系,在世界超高层建筑中 是唯一的一例。
Part 1:
简介
Part 2:
设计理念
顶端
直升机停机坪尽收广州视野 通过100层的楼梯通道再往上攀登三 层,就可以到达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露 天平台。 登上露天平台西侧停机坪的 铁架楼梯,城市的喧嚣在这里已经不复 存在,耳畔呼呼的风声提醒着我们这里 是城市人迹罕至的高度。
Part 3:
工程回顾
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 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建 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越 秀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体) 于2005年9月20日取得广州 国际金融中心的开发权, 预计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 人民币。 负责施工建设的是中 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广州 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 体。
Part 2:
设计理念
穿梭
未来125部电梯穿梭往来 与新电视塔内部只有五个功能区不 同的是,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内部103个 楼层将负担起高密度的人员往来,内部 有125台电梯穿梭在这座巨型建筑物中。 其中有的电梯可以直达70层酒店,有 的电梯负责在小范围楼层间中转。
广州西塔施工试验方案
施工试验方案1、建筑概况:广州珠江新城西塔位于珠江大道西侧、花城大道南侧,西边毗邻富力中心,南边为第二少年宫,是集办公、酒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务中心。
工程名称: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项目施工总承包工程单位名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项目施工总承包项目部。
1.1建筑概况特征表(续上表)现场试验室设置在施工现场东北角,便于结构施工时对现场进场各种材料进行取样,对进场的混凝土及时进行坍落度测试和试块制作,并及时将试块送入养护室进行养护。
养护室内布置水池,试件放入水池浸水养护。
2、设计要求2.1结构概况2.1.1地下室结构(续上表)2.1.2裙楼及套间式办公楼结构(续上表)2.1.3主塔楼梁、板、墙、柱2.2混凝土基本情况(续上表)2.3钢筋基本情况地下室及裙楼、附楼钢筋级别从一级到三级,直径从6.5mm到32mm,大直径钢筋较多,其中跨度大于12m的梁及附楼转换层转换梁纵筋连接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塔楼核心筒及楼板多为三级钢,特别是塔楼楼板均为双层双向配筋且钢筋均为三级。
2.4砌体材料2.4.1主塔楼部分外墙砌体均用≥MU7.5厚180,M10水泥砂浆或专用配套砂浆砌筑,内墙用M5石灰水泥砂浆砌筑。
卫生间部分用MU7.5灰砂砖或陶粒砖,M5砂浆砌筑。
±0.00以下用MU10灰砂砖(或页岩砖)M10水泥砂浆砌筑。
主塔楼填充墙采用新型墙体材料:<1> 中空内模金属网水泥内隔墙:用于电梯井道(厚度150mm、200mm);<2> 耐火砖:用于厨房排烟井(厚度120mm);<3> 轻质墙板或砌块:用于以上部位之外(厚度100mm、150mm)。
2.4.2主塔楼以外部分2.5回填土本工程土方回填量约为35300m3,采用场外汽车运土,机械及人工夯实结合的方式施工。
3、预控计划根据该工程的工程量,依据图纸要求,依照有关文件、法规、原材试验及施工试验的规程、规范的要求,对现场的试验做出一个预控计划,以便有条不紊地做好试验工作,真正做到把好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量关,防止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上,以保证工程质量。
广州西塔-第六节、脚手架工程
第六节脚手架方案一、工程概况(一)工程基本概况本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451926m2,占地面积达到31084m2,建筑工程等级一级。
地下室、裙楼和套间式办公楼建筑耐火等级一类一级;防水等级地下室、裙楼为一级,套间式办公楼为二级防水,建筑物抗震设防裂度七度,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本工程地下室四层,主塔楼103层,套间式办公楼28层,裙楼5层。
建筑总高度达到432米。
群楼五层,建筑总高度26.8米,裙楼主要用于商业和会议中心。
套间办公楼28层,建筑总高度99.8米。
裙楼、套间式办公楼各层层高示意图。
(二)脚手架工程概况脚手架主要用于±0.00层以上的建筑部分,所以方案仅考虑地面以上建筑结构楼层的变化情况。
裙楼部分:裙楼一层至五层平面形式变化不大,裙楼东面为弧形楼面。
六层为群房天面层,七层为转换层,裙楼转换为套间式办公楼,套间式办公楼主要在裙楼北区。
脚手架北侧没有变化,南侧、东侧、西侧均向内缩进一定距离。
裙楼北面临近基坑,东面、西面和南面均为地下室楼面向内缩进。
套间式办公楼分为南北两个塔楼,每隔两层有连接通道,把两塔楼连接在一起。
本工程的脚手架工程根据以上特点进行设计。
裙楼、套间式办公楼分布详见平面图。
二、脚手架工程总体施工思路结合本工程结构形式,实际施工特点,裙楼建筑物东面、西面和南面搭设落地式双排钢管脚手架,考虑到施工现场道路要求,东面与主塔楼相邻部位局部采用双排钢管悬挑架,北面搭设悬挑式双排钢管脚手架,脚手架搭设高度为26米。
根据图纸设计的裙楼天面层楼板的承载力设计,套间式办公楼南北两塔的脚手架设计为在7层楼面上搭设悬挑式双排钢管脚手架,搭设高度为81米,分两段悬挑,每六层卸荷一次。
本工程脚手架搭设形式分为两个部分,搭设体系相同。
脚手架为封闭式双排脚手架,内外架立杆纵向间距1.5m ,立杆横距1m ,大横杆步距1.8m ,大横杆置于小横杆之下,立杆的内侧,用直角扣件与立杆扣紧。
连墙杆设计为二步三跨,刚性连接,间隔布置。
对广州西塔项目管理的研究分析
广州西塔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进度控制不 够严格、人员培训不足等。
对广州西塔项目管理的建议
01
加强风险管理
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前识别和评估
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02
严格进度控制
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加强进度监控和调整,确保项目按时
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计划与控制制度
制定项目计划并进行实时控制,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符合预期。
项目风险管理
识别项目中的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和应对,降低项目风险对 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影响。
项目质量管理
制定项目质量标准并实施质量管理,确保项目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和客户要求。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和流程。
THANKS
感谢观看
项目过程管理的应用
应用于广泛的项目
项目过程管理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项目,如建筑工程、IT项目、 企业管理变革等。
实际应用案例
广州西塔项目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了项目过程管理方法,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应用前景展望
随着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项目过程管理的应用将更 加广泛和深入。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项目目标与特点
广州西塔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座集办公、酒店 和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以提升广州市的 国际形象和商业价值。
该项目的特点是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智能 化管理、绿色建筑材料等,以提高建筑的品质 和效率。
此外,该项目还注重了社会效益,如增加就业 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
广州西塔结构设计方案
广州西塔结构设计方案广州西塔是广州市的一座著名建筑,也是广州的地标之一、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广州西塔的结构设计方案。
一、背景介绍广州西塔,又称广州电视塔,是广州第一高塔,也是中国第三高的电视塔。
它位于广州市的中心地带,江南西地区,是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奇观。
西塔的设计旨在展示广州的繁荣和现代化。
二、结构设计1.塔的高度广州西塔的总高度为610米,由塔身和天线桅杆组成。
塔身高度为454米,塔顶天线桅杆的高度为156米。
设计师通过独特的外形和高度,使西塔成为广州市区的地标。
同时,该高度也确保了西塔能够作为信号传输设备,覆盖广州市及周边地区。
2.结构材料广州西塔的主要结构材料是钢和混凝土。
塔身由钢结构构成,采用了桁架结构设计,以保证塔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塔体外表由玻璃幕墙覆盖,使得塔身具有现代感和透明感。
3.塔台结构广州西塔的塔台是支撑整个塔身和天线桅杆的基础结构。
塔台为六边形,分成多层,每层之间通过扶梯和电梯相连。
塔台内设有办公室、餐厅、观光景点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和娱乐。
4.塔身结构塔身由多层桁架结构组成。
每层桁架由数根钢柱和钢梁相连接。
钢柱间通过水平和垂直的钢梁互相连接,增加了整个塔的稳定性和强度。
同时,内部还加入了防震设计,以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
5.天线桅杆广州西塔的顶部是一个天线桅杆,用于信号接收和传输。
天线桅杆由钢结构构成,高度为156米。
为了保证天线传输的稳定性,设计师在顶部设置了一套稳定系统,包括减震装置、风向指示器等。
三、结构设计的挑战与创新1.抗风设计广州地处南方,经常有台风和大风天气。
因此,在设计广州西塔时,必须考虑到其抗风能力。
设计师采用了桁架结构和减震装置,来增加塔的稳定性。
此外,设计师还进行了风洞试验,对塔进行了优化设计,以确保其能够承受大风天气的冲击。
2.抗震设计广州位于中国的地震带,地震风险较高。
因此,在设计西塔时,必须考虑到其抗震能力。
设计师在塔的结构中加入了防震设计,包括悬吊阻尼器和基础隔震装置,以减少地震对塔的影响。
广州塔运用的数学原理
广州塔运用的数学原理广州塔是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建筑结构,还是数学原理的杰出应用。
在广州塔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运用了许多数学原理和概念,包括三角函数、向量、力学和结构分析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广州塔所运用的数学原理。
首先,广州塔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广泛应用了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广泛应用于几何学、物理学和工程学中。
广州塔的主要结构是一个由钢架组成的高塔,塔身外形像一个巨大的双扭转螺旋形状。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工程师们需要计算和确定塔身的各个角度、长度和位置。
三角函数可以帮助工程师们精确地计算各个部分的尺寸和位置,确保塔身的稳定性和均衡性。
其次,广州塔的设计还运用了向量的概念。
向量是一种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广泛应用于力学和结构分析中。
在广州塔的设计中,工程师们需要计算和分析塔身所受的各种力的作用和影响。
这些力包括自重、风荷载和地震力等。
通过将这些力表示为向量,工程师们可以对力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塔身的结构是否能够承受这些力的影响,保证塔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广州塔的设计还运用了力学的原理。
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和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广州塔的施工过程中,工程师们需要计算和分析各个部分所受的力和力矩,确定塔身各部分的受力情况。
通过力学的原理,工程师们可以优化塔身的结构和设计,使其能够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保持稳定和坚固。
最后,广州塔的设计还涉及结构分析的原理。
结构分析是工程学中研究和分析各种结构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的学科。
在广州塔的设计中,工程师们需要对塔身的各个部分进行结构分析,确定各个部分的受力情况和变形情况。
通过结构分析,工程师们可以确定塔身的材料和尺寸,保证塔身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发生过度的应力和变形,确保塔身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综上所述,广州塔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运用了许多数学原理和概念,包括三角函数、向量、力学和结构分析等。
这些数学原理的运用使得广州塔在设计和施工中能够精确计算各个部分的尺寸和位置,确定塔身的结构是否能够承受外力的作用,保证塔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及风能发电应用研究
图 1 珠江城效果图 Fig. 1 PRT effect picture
本文利用 1∶ 150 的大比例尺模型,开展了大雷诺 数条件下超高层建筑的风洞试验研究,旨在获取珠江 城的风荷载与风环境,为超高层建筑抗风设计以及风 能发电提供宝贵资料。
地貌 类 型 按 国 家《建 筑 结 构 荷 载 规 范 》( GB 50009—2001) [11]中规定的 C 类地貌考虑,地貌粗糙度 系数( 指数律) α = 0. 22。在试验之前,以二元尖塔、挡 板及粗糙元来模拟 C 类地貌的风剖面及湍流度分布, 如图 4 所示。计算楼层和基底风荷载的参考坐标系及 坐标系原点( 即合力简化中心) 见图 5。风向角以北面 来风为 0°顺时针方向计。
Changsha 410082,China; 2.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Kowloon Hong Kong,China; 3.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Guangzhou 510620,China;
4. CNTC Guangdong Tobacco Corporation,Guangzhou 510620,China)
Abstract: Pearl River Tower( PRT) with a height of 309. 6m and located in Guangzhou was designed to activate four wind turbines for electricity power generation. Wind loa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is building. Based on the wind tunnel test results of the PRT,the overall equivalent static wind load of the building,the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facades and near the holes for installation of the wind turbines,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wind speed inside the holes,and the feasibility of power generation by the wind turbines are studied. Some of thes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smaller scale model test,which shows that the overall equivalent static wind load are different while using different scale models. The four holes opened in the building for installation of the wind turbines will actually reduce the wind load on the building,but when the wind turbines are running,the minimum peak pressure of the tap in a hole will increase by 65% . Wind power generation in the super-tall building is an innovative strategy,but there is a need to conduct in-depth studies to make full use of wind power in super tall buildings. Keywords: super tall building; wind loading; wind power generation; wind tunnel test; structural safety E-mail: lyg313@ 126. com
对广州西塔项目管理的研究分析(doc 30页)
对广州西塔项目管理的研究分析(doc 30页)对广州西塔项目管理的研究【摘要】围绕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西塔)项目总承包管理,系统分析广州西塔的管理方式,特别是进度管理方面,广州西塔项目的成功同时也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成功运用,分析信息化管理方式的优势。
看到了我国越来越多大型项目的兴建,我们更应该展望未来,精益求精找出不足之处。
对未来的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网路法,进度管理,超大型项目,信息化管理【前言】要研究一个项目的管理方法,以及项目管理方法的优劣,我们必须明确什么事管理。
管理首先是科学性,艺术性,动态性,创造性,经济性的统一。
而管理本身表现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有时候也往往是一种魅力,成功的项目不但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与项目管理者本身的魅力也是分不开的。
项目管理则是起始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终于交付业主。
而不同于其他的管理项目中往往发生的例外事件是项目管理的难点以及特点。
而总的来说一个成功的项目管理即是以满足要求的绩效,不超过预算的限制和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这三点为目标。
那么下面让我们研究一下广州西塔的项目管理方法。
一.项目概况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于2007年1月31日开工,计划于2009年11月3日竣工,总工期1007天。
主塔楼地上103层,地下4层。
整个项目包括有3.5万平方米的商业、7万多平方米的酒店、5万多平方米的公寓和18万平方米的写字楼。
总造价11多亿元,是集办公、酒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务中心。
主塔楼采用筒中筒结构体系,内部为三角形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部喂钢筋混凝土巨型斜交网格外筒。
外墙采用全玻璃幕墙,外表光滑通透、形体纤细,犹如一块细长的水晶沿着中央广场中轴线升起。
工程投资单位为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越秀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体),工程设计单位为Wilkinson Eyre Architects Ltd及Ove Arup&&Partners联合体,工程施工单位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施工总承包,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广州西塔风效应的风洞试验与现场实测研究
第32卷 第9期2010年5月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32 No.9 M ay.2010DOI:10.3963/j.issn.1671 4431.2010.09.038广州西塔风效应的风洞试验与现场实测研究徐 安,吴玖荣,傅继阳(广州大学,广州大学 淡江大学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广州510006)摘 要: 以广州第一高楼珠江新城西塔为案例,进行了刚性模型多点同步测压风洞试验获取风荷载分布,结合有限元模型进行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另一方面,现场实测了2009年9月15日台风巨爵过程中风场及结构顶部风致加速度响应变化历程。
对两种方法所获得的风振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西塔顶部加速度响应均小于国家有关技术规程所规定的限值,即将建设的东塔对西塔存在明显的风干扰效应,在部分风向角下有干扰工况比无干扰工况的结果大100%;风洞试验结果和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二者在x 方向的结果基本接近,在y 方向的结果相差约28%,由于实测数据选择的是同等风速条件下的响应最大值,因此可以认为按照风洞试验结果估算结构加速度响应是安全的,从而验证了风洞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 高层建筑; 风致响应; 风洞试验; 现场实测中图分类号: T U 973.32;T U 31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 4431(2010)09 0161 05Wind Effects on Guangzhou West Tower:Wind Tunnel Test andField MeasurementX U A n,W U Jiu rong,F U Ji yang(G uang zhou U niversity T amkang University Jo int Research Center for Eng ineering Structure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Guangzhou U niversity,Guang zhou 510006,China)Abstracts: Both w ind tunnel test and field measurement were conducted for the Guangzhou West T ower (GWT )to re sear ch w ind effects on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Southern China.W ind induce v ibration w as analyzed based on its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t he wind tunnel test.On the o ther hand,w ind characteristics and wind induced acceleration of GWT w ere measured during T yphoon Koppu passed Guangzhou o n Sep.15,par ison of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above tw o methods w ere co nducted.T 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eak acceleration at the top o f GW T is less than national technical specificat ion;the in ter ference effect fro m t he East T o wer is obv ious for the w ind induced response of GW T.Wind induced acceleration response in x direction obtained from the w ind tunnel test is close to those from the field measurement,but the difference is 28%fo r those wind induced responses in y direct ion.As the max imum value from each direction w 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rom both field measurement and wind tunnel test ,it s obviously safe to adopt the w ind tunnel test results for the str uctural design.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e r eliability of the wind tunnel tes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Key words: tall building; wind induced response; wind tunnel test; field measurement收稿日期:2010 01 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082),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2009B050200015)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08B72070029).作者简介:徐 安(1978 ),男,助理研究员.E mail:44671105@广州西塔位于高楼林立的广州市珠江新城CBD 中心区域,高432m,集酒店、写字楼、旅游观光为一体,是华南地区高度最高的超高层建筑。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项目主塔楼综合施工技术创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项目主塔楼综合施工技术创“国家科技进步奖”初步策划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项目建筑总高度432米,为国内在建第二高楼,华南第一高楼,作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对提升广州市的新形象,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一、指导思想本着大胆创新的精神进行技术攻关;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和和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二、科技目标1、力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确保詹天佑大奖3、“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叶浩文副组长:季万年顾国荣组员:党保卫王崇文向小英邹俊吴能淼杨玮汪永胜郑宝铖陆建新日常事务由技术设计部办理。
四、“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项目主塔楼综合施工技术”课题组成:1、巨型超高斜交网格钢管柱安装成套施工技术2、复杂多变砼核心筒多功能整体提升模板综合施工技术3、M900D塔吊及提模对73层以上核心筒结构影响分析4、主塔楼施工阶段结构分析5、内外筒不均匀变形差分析及对结构安装的影响6、体外预应力全过程模拟分析及张拉方案的确定7、结构施工过程日照温差及风荷载对结构安装位形的影响分析8、“X”形节点焊接残余应力及残余变形的研究9、高强超高钢管砼施工工艺研究及应用10、高强超高砼泵送成套施工技术11、施工过程结构应力及变形监测技术12、P3E/C及POWERON普华项目管理集成系统应用五、分课题主要内容及人员分工1、巨型超高斜交网格钢管柱安装成套施工技术实施单位:中建三局钢结构公司负责人:党保卫陆建新汪永胜主要内容:M900D塔吊安装、爬升、顶升、超高空拆除技术超重、超大型构件安装技术复杂空间钢结构测量控制技术高空复杂节点焊接技术2、复杂多变砼核心筒多功能整体提升模板综合施工技术实施单位:技术设计部、施工管理部负责人:吴能淼杨玮主要内容:多功能整体提升模板设计、监造整体提升模板施工工艺核心筒变截面及结构变化部位技术措施3、M900D塔吊及提模对73层以上核心筒结构影响分析实施单位:清华大学、技术设计部负责人:常鹏、杨玮主要内容:分析M900D塔吊、提模对73层以上核心筒影响及相应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广州塔施工方案
广州塔施工方案1. 引言广州塔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超高层建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滘西路。
该建筑高度达到6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塔式建筑之一。
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广州塔的施工方案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详细规划,以确保其安全稳定地完成施工。
2. 基础设计在广州塔的施工方案中,基础设计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广州市地理环境和土壤特点,塔基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承载能力以及抵抗地震的能力。
2.1 地质勘察在施工方案编制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工作。
工程团队会利用钻探技术,获取地下土壤的物理参数和地层结构信息。
这些数据将被用于后续的承载力计算和基础设计。
2.2 基础类型选择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可以选择适合广州塔的基础类型。
常见的基础类型包括桩基础、板桩基础和薄壳基础等。
在广州塔的施工方案中,由于地下土壤层内的承载力较高,可以选择使用桩基础。
3. 结构设计广州塔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的高度和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抗风能力。
以下是广州塔施工方案中的结构设计要点:3.1 塔身材料选择由于广州市的气候条件和环境要求,塔身的材料选择至关重要。
常用的材料包括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
在广州塔的施工方案中,可以采用高强度钢结构,以确保塔身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3.2 塔身设计广州塔的塔身设计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工程团队会利用计算机模拟和结构分析软件,对各种荷载情况下的塔身行为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将用于确定塔身结构的尺寸和材料强度要求。
3.3 风电振问题由于广州塔的高度较大,风荷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施工方案中,需要对风振问题进行评估和控制。
这包括使用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塔身的抗风性能进行分析,以及通过增加结构刚度和采用阻尼器等措施,降低风振影响。
4. 施工过程广州塔的施工过程需要详细规划和组织。
以下是广州塔施工方案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4.1 地基处理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塔基地基进行处理。
这可能包括清理地表、填筑土石方、施工排水系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风及雷暴的 100 年 一遇 风剖 面线 A, 仅 考 虑台 风的 100 年一 遇风 剖 面线 B。风 剖面 线 A, B 与规 范 w0 = 0 60kPa、地面粗糙度 C 类的风剖面线对比如图 3 所示。
图 3 剖面线对比图
风荷载是工程 结构 设计的 控制 荷载, 风 剖面 线是 设计工作的基本 条件, 风剖面 线选 择的合 适与 否将对 结 构的 安 全性 和经 济性 起 到决 定性 的作 用。图 3 显 示: 1) 风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但包括 台风及风暴 的风剖面线 A 略大于仅考虑台 风的风剖面 线 B。广州 属台风及雷暴多发地区, 台风是强风天气 的主要原因, 但结构设计中仍采用包括台 风及雷暴的 风压剖面线 A 来确定风荷载, 这是较为 保守的作法。2) 在 220m 高度 以下, 气象中心提供的风 速大于规范 风速, 而在此高度 以上, 气象中心提供的风 速则明显小 于规范风速, 风剖 面线在约 220m 处有交点, 交 点以上气象 中心提供的风 速基本不变。采用气象中心 提供的风剖 面线计算得到 的倾覆力矩将小于规范风剖面线计算得到的倾覆力矩。 4 与风响应有关的结构参数的选用
1 工程概况 广州西塔位 于广州 城市 中轴线 的珠 江新 城, 为集
商业、办公及酒店为一体的超高层建筑, 是广州双塔的 西塔楼, 遥对广州新电视塔, 地面以上 103 层, 高 432m, 仅低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为华南地区 第一高楼, 将与 东塔一起成为 广州市的新地 标, 效果图及 立面见图 1。 其层 73 以下主要为办公楼, 层高 4 5m; 层 73 以上主要 为酒店, 层高 3 375m, 标准层平面见图 2。
外墙并向中心倾斜, 电梯井道移至核心 筒外, 形成巨型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外筒+ 剪力墙结 构体系。水平荷 载( 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产生的倾覆 力矩大部分由 斜交网格柱外 筒斜柱 承担, 基底剪 力大 部分由 钢筋混 凝土内筒承担。
钢管混凝土 斜交网 格外 筒从基 底开 始, 钢管 直径 1 800mm, 壁 厚 35mm, 每 一 个 节 点 层 直 径 缩 小 50 或 100mm, 至顶层钢管直径 700mm, 壁厚 20mm。核心筒外 墙厚度地面以下为1 200mm, 地 面以上 由1 100mm 沿高 度方 向 逐 渐 减 薄 至 层 69 的 500mm, 层 69 以 上 4 层 350mm, 其余 300mm; 核心筒内墙厚 500mm。 3 风气候分析
西塔 10m 高各重现期风速、风压计算值
重现期 年 风速 m s 风压 kN m2
5
10
50
10 15 0 20 0 36 0 44
表1
200 29 9 0 53
根据西塔工程 场地周 边环 境, 该区 域较 符合 C 类 下地面环境 特 征, 根 据 荷载 规 范 GB50009 ! 2001 规定 的各类地面粗 糙度 换算系 数, 将表 1 中工 程场地 实际 风压计算值换算 为 B 类 条件下 的基本 风压, 如表 2 所 示。可见, 场地实际基本风压略小于规范值。
风压 kN m2
0 18 0 24 0 38 0 46
表3
200 29 3 0 54
除利用广州、番禺地 面气 象观测 站历 史资料 推算 出西塔工程位 置各重 现期 风压计 算值外, 报告 中还以 珠海、深圳、惠东 气象 站的台 风实 测资料 为基 础, 根据 风速从海岸向 内陆的 衰减 规律, 推 算出 广州市 西塔工 程位置各重现期台风风速计算值, 如表 3 所示。
第 39 卷 第 4 期
建筑结构
2009 年 4 月
广州西塔风荷载研究
江 毅, 方小丹, 韦 宏, 赖洪涛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 510641)
[ 摘要] 广州西塔是广州双塔的西塔楼, 目前为 华南地 区第一 高楼, 高宽比 超过 6 5, 主塔楼 结构采 用钢管 混凝土 斜交网格外筒+ 钢筋混凝土内筒的筒中筒体系。由于广州为台风多发地区, 风荷载为其结构设计的控制荷载, 故对 其抗风设计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通过风气候分析确定了区域风况和设计风参数, 以及与风响应有关的结构参数, 并 通过模型风洞试验确定了大楼的等效风荷载取值, 并对大楼舒适度进行了判别。 [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设计风荷载; 风气候分析; 风洞试验; 阻尼比
工程风洞试验分别由汕头大学风洞实验室与美国 CPP 风工程顾问 公司 独立 进行, 并 对两 个试 验结 果进 行对照。结果显示, 在采用相同结构参 数的前提下, 两 个风洞试验 结果 基本一 致。因此, 可 以认 为风洞 试验 结果是合理的, 结构设 计主 要根据 汕头 大学风 洞实验 室结果进行。 5 1 试验模型和测点布置
主塔楼结构采用巨型钢管混凝土斜交 网格外筒+ 钢筋混凝土内筒的筒中筒体系, 至层 69, 由于建筑使用 功能的需要, 取消了核心筒的内墙, 仅保留 部分核心筒
图 1 广州珠江新城双塔效果图及西塔立面图
1 08
作者简介: 江毅,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Email : kionjy 163@ 163 com。
风洞试验以 10∀为间 隔, 通 过测 压、测 力及风 环境 试验获得 36 个 风向 角下建 筑物 平均 风压 分布与 峰值 风压分布; 再通过提供的结构参数进行 风分析, 得到各 楼层和基础的平均风荷载与等效静力风荷载及楼顶加 速度响应, 评估 居住者 舒适 性以及 建筑 周围行 人高度 风环境。0∀风方向如图 2 所示。
10 9
规范, 在风荷 载分 析及 风 致加 速度 分析 中 可采 用 4% 的阻尼比。考虑到工程 高度达到 432m, 可参 考的经验 不多, 故在风荷载分析中 采用 3 5% 的阻 尼比, 同时对 重要构件采用由 2 0% 阻尼 比计算 得到 的风荷 载进行 强度校核。 对于 结构 舒适 度, 采用 1% 的阻 尼比 计算 结构风致加速度。 5 风洞试验
振型 X 向平动 Y 向平动 扭转
结构自振周期 s
一阶
二阶
三阶
7 57
2 20
1 18
7 51
2 17
1 16
2 76
1 21
0 77
表4
四阶 0 74 0 72 0 57
4 2 阻尼比 高层建筑阻尼 比的 影响因 素众 多, 各国 规范 规定
的高层建筑设计采用的阻尼比差别也较 大。这主要是 因为建筑结构本 身的 动力性 质复 杂, 而目 前对 超高层 建筑的阻尼机理 缺乏 深入研 究, 也 缺少结 构在 大振幅 条件下的阻尼特性实测数据。工程为斜交 网格钢管混 凝土柱外筒+ 钢 筋混 凝土内 筒的 组合结 构, 根 据我国
工程设计风荷载采用风洞试验结果。 风洞试验单 位根据气象中心提供的区域风剖面线及设 计单位提供 的与风响应有关 的结 构参数, 通过 对试验 实测 数据进 行计算分析, 得到设 计风荷 载。与风 响应有 关的 结构 参数的选取对最终设计风荷载的大小影响巨大。 4 1 结构基本周期
对风响应影响 较大 的一般 为结 构的前 几个 周期, 工程平面较为规则, ETABS 计算结果如表 4 所示。
Study on design wind loads of Guangzhou West tower Jiang Yi, Fang Xiaodan, Wei Hong, Lai Hongtao
( Arch. Design & Research Inst. South China Univ. of T ech. , Guangzhou 510641, China) Abstract: Guangzhou West tower is the west tower of Guangzhou Twin Towers. Now it is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South China, and its ratio of height and width is beyond 6 5. The structure system is tube in tube system with CFT diagrid outsid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core inside. Guangzhou is a typhoon climate region, wind loads will be the controlling load when designing the structure of West tower, so study on wind resistance design is detail introduced. The wind condition of local reg ion and wind profile by wind climate analysis are defined, the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reaction of building against wind loads are chosen, and the equivalent static wind loads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peak of the building are gained by wind tunnel tests. Keywords: super tall building; design wind loads; wind climate analysis; wind tunnel tests; damping ratio
西塔 10m 高各重现期基本风压值
重现期 年 风速 m s 风压 kN m2
5
10
50
100
17 9 20 8 28 0 30 7
0 20 0 27 0 49 0 59
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