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受体分子药理学

合集下载

药理学考试重点

药理学考试重点

药理学考试重点1、受体、激动药、拮抗药、治疗指数概念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号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和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2、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1)药物方面的因素:a.药物剂型:相同药物不同剂型,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的量可能不同,导致药物起效时间和作用强度的差异。

b.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可能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发生相互作用致药物作用改变。

(2)机体方面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病理和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均可能产生影响。

3、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及代表性药物M、N受体激动药(氨甲酰胆碱)胆碱受体激动药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拟胆碱药N受体激动药(烟碱)胆碱酯酶抑制药可逆性抑制剂(新斯的明)不可逆性抑制剂(有机磷酸酯类)拟似药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麻黄碱)α1、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激动药(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α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β1、β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β1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β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胆碱受体阻断药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N受体阻断药N1阻断(美卡拉明)抗胆碱药N2阻断去极化(琥珀胆碱)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非去极化(筒箭毒碱)α1、α2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β1、β2受体阻断药(无内在活性,普萘洛尔;有内在活性,吲哚洛尔)β1受体阻断药(无内在活性,阿替洛尔;有内在活性,醋丁洛尔)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利血平)4、临床常用镇静催眠药主要类别、代表性药物,各类药物的主要特点(1)苯二氮卓类:代表性药物有地西泮(安定)、三唑仑等,其特点是有较好的抗焦虑和镇静催眠作用,安全范围大。

药理学药物作用及其机制总结

药理学药物作用及其机制总结

药物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1 / 382 / 383 / 384 / 385 / 386 / 387 / 388 / 389 / 38疾病首选药物汇总10 / 38药品中毒解救11 / 38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相似药物的比较12 / 3813 / 3814 / 38药物的主要临床用途15 / 3816 / 3817 / 3819 / 3820 / 38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硫脲类——粒细胞缺乏症;氯丙嗪——锥体外系反应;强心苷——心脏反应(如快速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

药理学口诀----天,居然有这个不可能不收藏啊拟胆碱药拟胆碱药分两类,兴奋受体抑制酶;匹罗卡品作用眼,外用治疗青光眼;新斯的明抗酯酶,主治重症肌无力;毒扁豆碱毒性大,作用眼科降眼压。

阿托品莨菪碱类阿托品,抑制腺体平滑肌;瞳孔扩大眼压升,调节麻痹心率快;大量改善微循环,中枢兴奋须防范;作用广泛有利弊,应用注意心血管。

21 / 38临床用途有六点,胃肠绞痛立即缓;抑制分泌麻醉前,散瞳配镜眼底检;防止“虹晶粘”,能治心动缓;感染休克解痉挛,有机磷中毒它首选。

东莨菪碱镇静显著东莨菪碱,能抗晕动是特点;可治哮喘和“震颤”,其余都像阿托品,只是不用它点眼。

肾上腺素α、β受体兴奋药,肾上腺素是代表;血管收缩血压升,局麻用它延时间,局部止血效明显,过敏休克当首选,心脏兴奋气管扩,哮喘持续它能缓,心跳骤停用“三联”,应用注意心血管,α受体被阻断,升压作用能翻转。

22 / 38去甲肾上腺素去甲强烈缩血管,升压作用不翻转,只能静滴要缓慢,引起肾衰很常见,用药期间看尿量,休克早用间羟胺。

异丙肾上腺素异丙扩张支气管,哮喘急发它能缓,扩张血管治“感染”,血容补足效才显。

兴奋心脏复心跳,加速传导律不乱,哮喘耐受防猝死,甲亢冠心切莫选。

α受体阻断药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酚苄明,扩张血管治栓塞,血压下降诊治瘤,NA释放心力增,治疗休克及心衰。

β受体阻断药23 / 38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是代表,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应用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简称β2-受体激动剂)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种类较多的支气管解痉剂,尤其是β2-受体激动剂的吸入剂型已广泛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哮喘的急性症状。

β2-受体激动剂具有很强的平喘作用,其支气管扩张效应是氨茶碱1000倍左右,因此在80年代以前的数10年里β2-受体激动剂一直作为支气管哮喘的首选药物而广泛使用,迄今仍是目前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应用临床治疗哮喘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本世纪初发现了包括麻黄素、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等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这些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由于对β2-肾上腺素能受体选择性较差,具有较强的心血管副作用,目前已很少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点介绍。

自60年代以来,具有选择性强、疗效好、副作用少的β2-受体激动剂逐渐进入临床,此后先后发现了30余种β2-受体激动剂,其中10余种已用于临床。

进入80年代后期,随着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出现,使每日的用药的次数由过去的每日4~6次减为每日1~2次,尤其是配合吸入剂型给药,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缓解哮喘症状的疗效。

同时由于这些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具有对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大大降低了药物副作用发生的机率。

近几年许多药理学专家和哮喘病学专家从分子药理学水平对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也使β2受体激动剂的选择性更强,疗效更好和新的剂型不断问世,使β2-受体激动剂成为目前缓解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之一。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β2-受体激动剂具有气遭抗炎效应,某些研究还证实单独应用β2-受体激动剂还可能加重气道炎症,这是由于β2 -受体激动剂仅仅是一种对症治疗的药物,其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哮喘症状,但易导致医生或病人忽视抗炎治疗,使气道炎症潜隐发展,加重气道高反应性,从而导致病情恶化,因此使用β2-受体激动剂的同时应配合其他抗炎治疗措施。

受体的概念及意义

受体的概念及意义

受体的概念及意义受体是生物体中的一种特定分子结构,它能够与某些分子或化合物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信号传导、物质药效等生物效应的产生。

受体通常分布在细胞膜上,也可以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内。

受体的概念主要起源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

药理学角度来看,受体是指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定靶点。

生物化学角度来看,受体是指与配体结合能够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的分子结构。

不同的生物体和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受体,这使得受体的研究成为药物设计和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受体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号传导:细胞受体通过与配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内部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

例如,肌肉细胞上的肾上腺素受体与外界的肾上腺素分子结合后,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从而产生环磷酸腺苷(cAMP),进而激活蛋白激酶A,最终导致肌肉收缩。

2. 药物作用:受体的发现和研究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药物通常通过与受体结合或影响受体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药物的研发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设计出更加有效和有选择性的药物。

3. 生理调节:受体在生理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许多内分泌系统靶标受体对于激素的抑制或促进起到了调节作用。

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作用敏感,能够通过调节血糖水平来维持机体的内稳态;甲状腺受体对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敏感,通过调节代谢率、能量平衡等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4. 疾病诊断与治疗:许多疾病与受体的异常有关,如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研究受体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癌症药物的设计常常针对特定的受体,如HER2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过度表达,通过设计针对HER2的抗体药物进行治疗。

受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1. 结构研究,通过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方法,解析受体的三维结构,从而揭示其与配体结合的机制;2. 功能研究,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受体的功能,探究其在细胞内部信号传导及生理调控等方面的作用。

β肾上腺素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最全版)

β肾上腺素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最全版)

β肾上腺素受体在心血管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最全版)β肾上腺素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β-AR)是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的典型成员,主要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活动中发挥作用,是心脏表达最丰富的受体。

β-AR信号系统的异常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心血管系统中,对β-AR及β受体阻滞剂的研究一直是重中之重,其指导着人们不断优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1 β-AR的研究历史对β-AR的认识应追溯到受体学说提出之后,于1906年Dale首次引出了肾上腺素受体的概念;1948年Ahlquist基于拟交感药物在血管的不同反应又提出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和β两种亚型;而后1962年,James[1]研究出了第一个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被誉为20世纪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上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并于198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7年Lands等根据受体药理学特性的不同,又进一步把β-AR分为β1-AR和β2-AR两种亚型;而基于此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普萘洛尔发生的不良反应,人们又研发了以美托洛尔为代表的第二代选择性β1-AR阻滞剂,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很大提高。

此后,随着GPCR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发现,β-AR作为GPCR的模式受体被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β-AR不仅偶联经典的G蛋白传导信号,还能偶联β-arrestin传递信号[2]。

β-arrestin的发现又推动β-AR的研究从针对受体层面进入到了针对β-AR下游信号转导分子及通路功能的时代,β-AR亚型信号通路、偏向激活、转位激活等更深层次的生理和病理性机制被不断发掘,新一代高效低毒的信号通路选择性药物也即将诞生。

2 β-AR的信号转导通路在G蛋白依赖性信号通路中,β-AR通过偶联G蛋白传递多种信号。

经典的信号通路遵循β-AR-G蛋白-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 PKA)-效应分子途径,如β1-AR激活后引起与之偶联的与Gs蛋白(激动亚型)解离出具有活性的Gα亚基,而后Gα的效应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dnylate cyclase, AC)催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生成cAMP。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极其作用的规律,也就是药物是如何起效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及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被称之为是药物古代药物(传统药物):是指以植物、动物或者是矿物质及其加工品入药。

现代药物:包括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生物制品以及基因工程药物。

药品:必须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生产出来的合格的药物的成品才叫药品处方药:必须评职业医师的处方才可购买的药物。

包括强心苷类的药物、抗肿瘤的药物、刚上市的新药、所有的抗生素、注射剂等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

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的标识为红底白字,乙类为绿底白字,乙类的不良反应更小。

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经生产过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药物效应:是指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或者是形态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提高或是增强抑制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原有的功能降低或是减弱直接作用: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作用间接作用:药物的直接作用进一步引起的作用药物选择性:是指在全身用药的情况下,药物对某些器官、组织有作用,而对另外一些器官或组织可能是没有用的药物的特异性:药物发挥作用需要和它的靶器官或者是靶部位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取决于药物和靶点的化学结构,特异性是药物对靶点的专一性。

局部作用:药物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前,在给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到血液循环之后分布到机体各个器官而产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凡是符合用药目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改善基本症状的治疗替代疗法(补充疗法):临床使用药物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的缺乏,称为替代疗法。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的学科。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般药理学研究:指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

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作用等。

安慰剂:是不含活性药物但又暗示某种效应的制剂(如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与某种活性药物或受试药物相同)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称为..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副作用:指用于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慢性毒性:指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性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而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且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极量:产生疗效的最大治疗量药物的效能:指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效价:指产生相同效应时所需要剂量或浓度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成反比治疗指数:是LD50与ED50的比值,该指数越大表示药物越安全首关效应: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个体差异:在相同用药情况下,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快速耐受性: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受性:机体对某些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也降低特异质: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出现极敏感或极不敏感的反应,或出现与通常性质不同的反应躯体依赖性:反复用药后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症,称为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而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称..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胆碱受体:能与ACh结合的受体。

_2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

_2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

马旁回、扣带回等处密度最高。在蓝斑、脑干 A4、A5、A7 区仅有 α2A- AR 亚型分布[4]。
α2- AR 由 450 个 氨 基 酸 残 基 组 成 , 为 7 次 跨 膜受体, 含有多个亲水区与疏水区, 其疏水区迂 回 进 出 细 胞 膜 , 由 20~25 个 氨 基 酸 残 基 组 成 的 α 螺旋结构组成。其亲水区包括 3 个胞外环和 3 个 胞内环。
临床药物 的 开 发 有 着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 α2- AR 亚 型作为靶标是筛选高选择性和高活性药物的理想 工具。 1. α2- AR 的分型与命名
肾上腺素受体是指与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 素结合的受体总称。根据肾上腺素受体药理学特 征, 分为 α和 β两大类。
随着选择性配基的出现, α肾上腺素受体又可 分 为 α1 和 α2 两 种 受 体 亚 型 , 其 中 α2 受 体 亚 型 , 在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中又可表达为三种亚型, 分别为 α2A (α2D)、α2B 和 α2C。α2A、α2B 和 α2C 的基因 依 次 定 位 于 10、2 和 4 号 染 色 体 上 , 基 因 命 名 为 α2C10、α2C2 和 α2C4[2]。这 3 个 α2- AR 亚型的重要 结构与功能区域是较为保守的, 但各亚型间氨基 酸 同 源 性 仅 50%。 啮 齿 类 动 物 中 RG20 基 因 与 人 α2C10 基因高度同源(84%), RG20 基因编码的 α2D- AR 与 α2A- AR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 高 达 89%, 但 二者的药理学特性存在差异, 表明 α2D- AR 是 α2A- AR 的种属变体, 故未被列为 α2- AR 的亚型[3]。 2. α2- AR 的分子结构特点
目前, 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已成功从乳猪或乳 牛 肝 脏 中 提 取 出 了 较 为 纯 化 的 HSS, 并 获 得 了 国 家新药证书, 有注射液、口服液等多种形式, 已 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重症型肝炎、急性肝炎、慢 性肝炎、肝硬化等均有良好的疗效。由于我国是 肝炎大国, 而且 HSS 的原料来源广泛, 制作流程 较为简单, 制品可以批量生产, 冻干保存, 所以 有非常理想的应用前景。

药学院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学院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学院药理学名词解释安全指数(SI)最小中毒量与最大治疗量之比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

不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一些其他作用,大都是人们不愿发生的。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allergic drug reaction):药物作为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迟后除极(DAD):细胞内钙超载下,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震荡性除极。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用药剂量较大和用药时间地过长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

副反应: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

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干扰素(IFN):机体受到病毒或者其他微生物感染时,体内产生的一类抗毒糖蛋白物质,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存留的生物效应。

化疗指数(CI)抗菌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激动剂(agonist):与受既有高亲和力,也有高内在活性,能产生最大效应。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阻断激动剂介导的效应。

解离常数竞争性拮抗剂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但不产生受体激动效应,可以阻断激动剂与该受体的结合。

金鸡纳反应:应用奎尼丁的不良反应,耳鸣,听力减退,精神失常等。

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简单扩散:抗生素: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繁殖和生长的药物。

药理学中重要名词解释

药理学中重要名词解释

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pKa值: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弱碱性或弱酸性药物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
离子障: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细胞膜的一侧,不易穿过细胞膜,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 50):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半数致死量(LD 50):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中毒量(TD 50):能引起50%实验动物中毒的剂量。
效能: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上升称为效能(即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协同作用: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
拮抗作用:指联合用药以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理化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效。
快速耐受性:指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耐受性: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以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药物半衰期与药物浓度高低无关,是恒定值,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t1/2 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每隔1个t1/2 给药一次,5个t1/2后可达稳态。
稳态血浓:每隔1个t1/2给药一次,剂量相等,则经过5 个t1/2后,消除的药量与进入体内的药量相等,即为稳态。
化学治疗:应用药物对病原体(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

药理学受体记忆口诀

药理学受体记忆口诀

药理学受体记忆口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而受体则是药物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目标分子。

为了帮助药理学学习者记忆不同的受体类型和其特征,可以使用一些记忆口诀来帮助记忆。

1.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这是最常见的受体类型之一,在细胞膜上。

记忆口诀:Gieco宠物乘坐火车。

这个口诀可以帮助记忆G蛋白偶联受体(Gieco)位于细胞膜上(火车)。

2. 离子通道受体(Ion channel receptors):这种受体由蛋白质组成,形成离子通道,控制离子的进出。

记忆口诀:我会享受冰淇淋。

这个口诀可以帮助记忆离子通道受体(我会)控制离子的进出(享受冰淇淋)。

3. 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这种受体在细胞膜上,可以触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

记忆口诀:夜空中燃烧的星星。

这个口诀可以帮助记忆酪氨酸激酶受体(夜空中)可以触发信号传导通路(燃烧的星星)。

4.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这种受体位于细胞核内,可以与DNA结合,调控基因的转录。

记忆口诀:学温柔的浪漫吉他。

这个口
诀可以帮助记忆核受体(学温柔的)位于细胞核内(浪漫吉他)。

通过这些简单的记忆口诀,药理学学习者可以更轻松地记忆不同类型的药理学受体及其特征。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理解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及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但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包括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学,pharmacokinetics):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3.ADME系统: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几个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场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排泄器官。

4.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

5.药物的转化: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化。

6.首关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效应。

●特点:首关效应的程度与肠黏膜及肝脏的酶活性成正比。

●降低首关效应的方法:改变给药途径。

7.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中。

●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活性降低的药物。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再吸收回肝脏称肝肠循环。

有肝肠循环的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9.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指药时曲线与坐标轴围成区域,其表示一段时间内药物在血浆中的相对累积量。

10.一级动力学消除(恒值,半衰期恒定,为线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比例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是直线,为等比消除。

11.零级动力学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恒量消除,如静脉注射):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非直线,为等量消除。

12.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其意义是:●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和能力●预测药物达到稳态时的时间●临床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13.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名解1.首过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2. 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故肝药酶又称为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3.生物利用度: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

4.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CL = A/AUC5.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

Vd=A/C06.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7.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物作用。

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8.对因治疗:或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

9.对症治疗:或称指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

10.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11.副反应: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药理作用延伸1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以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也称反跳反应。

15.变态反应: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与用药数量无关;无论用何种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症状相同。

1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用药剂量有关,很少见。

例:遗传性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可致溶血。

17.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18.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个体死亡的剂量。

19.治疗指数:以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治疗指数[( TI ) LD50/ED50]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20.安全范围:安全指标在ED50和TD50之间的距离。

分子药理学-受体药理学

分子药理学-受体药理学

• (1)竞争性拮抗药 大多数拮抗药以非共价键与受体结合,且结 合位点与激动药重,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 体结合,降低激动药与受体的亲和力,而不 降低激动药的内在活性。
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 不变,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仍可使最大效应 保持在不用拮抗药时的水平(Emax不变)
• (2)非竞争性拮抗药 有些药物结合到受体的调节位点,使受体蛋 白变构,因而影响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可 使激动药与受体的亲和力下降,内在活性也 降低
受体研究的形成和发展
• 1948年,Ahlquist提出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 和β两种类型的假设,1955年证实
• 1972年,Sutherland发现cAMP及其与肾上腺素 受体间的关系,创立第二信使学说,填补了药 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之间的空白 • 70年代,确证N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存在,而且 分离、提纯得到N胆碱受体蛋白
(2)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 性弱(α< 1), Emax<完全激动药。
具有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双重特性 单独存在为弱激动剂,与一定量激动剂同时 存在时为拮抗剂 可能是由于部分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不完全 合适,不能诱导产生效应所需的完全构象变 化
二、间接作用激动药 • 可通过多种间接的方式来增强内源性配体的 激动作用,通常这种药物通过增加内源性配 体的水平或者延长内源性配体的作用时间
• 间接作用激动药作用的机制主要有: ① 抑制分解内源性配体的酶,如新斯的明 ② 刺激神经递质的释放,如苯丙胺 ③ 抑制神经递质的重摄取,如三环类抗抑郁 药
拮抗药分类(antagonist )
一、直接作用拮抗药 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 性(α=0)的药物,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可 拮抗激动药的效应 有些拮抗药对受体亚型也有选择性 可分为: (1)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 gonist) (2)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 e antagonist )

药理学讲稿之第二十九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

药理学讲稿之第二十九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

第二十九章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概述(一)来源和分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药用的皮质激素多是由人工合成的,肾上腺分别位于左右两侧肾脏的上首,分为皮质和髓质部两部分,髓质部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基皮质部包括三个部分:1、球状带(最外层):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去氧皮质酮、皮质酮——调节水盐代谢保钠保水排钾—治疗阿狄森氏征(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表现为肌无力、BP下降,皮肤色素沉着、低血糖等。

2、束状带(中部层):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对三大物质代谢均有影响—授课重点3、网状带(内层):性激素(少量)——雌激素(雌二醇)、雄激素(去氢表雄酮)促进性成熟和维护第二性征。

(二)构效关系:共同结构:甾体结构——甾体激素1、C4-C5双键;2、C3有酮基;3、C20有羰基,C21有羟基。

盐皮质激素:1、C17位无羟基;2、C11位无氧,C11有氧与C18上醛基形成内酯环。

糖皮质激素:随着下列结构的变化,其抗炎作用加强,水盐代谢作用减弱。

1、C1-C2双键,可的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2、C6上引入甲基,氢化泼尼松——甲泼尼龙;3、加氟:C9加氟,同时C16位上α—CH3—地塞米松,C16β—CH3—倍他米松;C6加氟,C16、C17接缩丙酮——氟轻松。

4、C9以α-氯代替α-氟,作用时间延长,酯化C21羟基,作用时间延长。

对表29-1 常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特点比较进行分析(三)药动学:1、口服吸收快而完且完全,注射更快;2、氢化可的松蛋白结合率高达90%,其中80%与皮质激素结合球蛋白(CBG),与药物合用时注意;3、经肝代谢,肝功能不全时药物游离浓度升高。

相关知识:糖皮质激素1949年进入临床试用,产生了人们意料不到的奇迹般的效果,达到了起死回生的效应,1950年诺贝尔医学奖就授予发现糖皮质激素的生理科学家。

在临床上有这么一名话,说当好一个医生必须要学会使用三素:抗生素、维生素和皮质激素,说明皮质激素的确应用相当广泛。

药理1--受体

药理1--受体

3)β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
五、急救药品的第一个药:肾上腺素注射液
肾上腺素:1ml/1mg
肾上腺素对a和β1、β2受体均有强大的 激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兴奋心血管,舒 张支气管管平滑肌和促进分解代谢等。 整体综合作用与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相 似:兴奋心脏、舒缩血管、舒张气管平 滑肌和促进能量物质分解释放,加速循 环的供血、供氧和供能,适应机体在应 激时运动功能等需要。
拟似药
拮抗药
(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3. (1)β 1、β2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β受体激动药
)(2)β 1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
(1)β1、β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 (3)β2 受体阻断药(布他沙明)
腺素)
3. α、β 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2)β1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
器质
兴奋
性心
心脏
脏病
药 高血 压
升高 血压
理 高血
舒缩
作压
血管
用 舒张支气管和内脏 平滑肌
糖尿
促进
病、 甲亢
代谢
肾上 腺素
过敏性休

首选
心脏 骤停
与阿托品、 利多卡因为
“心三联”
支气管哮 喘
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首

局麻药配伍及 局部止血
鼻黏膜 或牙龈 出血
临 床 作 用
青光眼
降低眼 压
参考书籍:第四版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传出 神经 系统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自主神 经系统
交感神 经
副交感 神经
支配心脏、平滑肌、腺体等效应器,参 与心血管活动、胃肠活动、腺体分泌、

异丙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是一种外源性的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模拟肾上腺素的作用,对心脏和呼吸系统有一定影响。

异丙肾上腺素具有涉及心血管系统的多种作用机制,因此在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

本文将对异丙肾上腺素的特性、药理学作用、剂量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异丙肾上腺素的特性异丙肾上腺素是一种无色结晶粉末,分子式为C11H17NO3,分子量为211.09。

它是一种优选的β-受体激动剂,与肾上腺素的效应相似。

由于其具有可选择性地激活β-肾上腺素受体而对α-肾上腺素受体亲和力较小,使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

二、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学作用1. 心脏作用:异丙肾上腺素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此外,它还可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增加冠状动脉和心肌的血流量,改善心肌供氧状况。

2. 支气管舒张作用:异丙肾上腺素可刺激β2-受体,促进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扩张支气管,改善气道阻塞。

3. 其他作用:异丙肾上腺素还具有激活褪黑激素释放激素、胃酸分泌减少和胆汁分泌增加等作用。

三、异丙肾上腺素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异丙肾上腺素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和吸入等。

剂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体重、年龄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来确定。

四、异丙肾上腺素在临床上的应用1. 心力衰竭: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通过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减少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 心律失常: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3. 支气管哮喘:异丙肾上腺素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通过扩张支气管,缓解气道阻塞。

总结:异丙肾上腺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和支气管舒张作用。

它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在支气管哮喘的辅助治疗中有一定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上腺受体的分子药理学
第一节 肾上腺素受体的分型
分型的标准: ①对特异性配体(包括拮抗剂及激动剂)
的亲和性 ②激动后信号传导机制及生物学效应的
特点 ③基因的结构以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 表1-1 α1-AR,α2-AR及β-AR的药理及信 号传导系统特征
α1-AR的亚型
• Morrow及Greese于1986年用3H-哌唑嗪作 为放射性配体显示拮抗剂WB4101及酚妥 拉明及大鼠脑皮层中的α1-AR有高、低亲 和性两种结合位点,假设它们为α1-AR的 2种亚型,并分别称之为α1A及α1B亚型 。
• ②点突变(site mutation)法:即有目的地 改变基因DNA中的碱基对序列由别的氨 基酸来代替;
• ③嵌合(Chimeric)法:即在两种亚型AR间 交换某一区域结构,嵌合成一种新的包 含两种亚型结构的受体。
细胞外区域的功能
• 糖基化位点:其相连的糖起什么作用至 今不明,至少可以肯定它们及配体结合 特性没有关系。
• 随后不久也发现脂肪组织中部分β-AR的 药理特性及βl-AR、β2-AR均不相同
β-AR的亚型(con’t)
• 1989年Emorine等采用火鸡β1-Aβ2AR的克隆基因
• 其编码402个氨基酸,序列及人β1-AR及 β2-AR分别仅有50.7%和45.5%相同(人 β1-AR及β2-AR之间有48.9%相同),称之 为β3-AR。
• 信号传导机制:α1A-AR激动后引起的生物学 效应依赖于细胞外Ca2+的存在,而α1B-AR不 依赖。2种亚型受体激动时生成磷酸肌醇的种 类、生成途径及时相等都有明显差别。
关于α1c-AR亚型
• 1990年Schwinn等从牛脑得到一种新的α1-AR cDNA克隆,其中跨膜部位氨基酸序列有72% 及α1B-AR相同。
AR分子的基本结构
• AR分子由429-56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 7个区域,为连续20-28个疏水氨基酸组 成,形成7个跨膜片段
• 构成3个细胞外环及3个细胞内环,受体 分子的氨基端在胞外,羧基端在胞内。
AR结构示意图
研究AR结构及功能的方法
• ①删除(deletion)法:即有目的地去除一 段基因DNA,使表达的受体缺少一段氨 基酸序列;
B亚型受体的药理特性 及信号传导系统的主要差别
• 及氯乙基可乐定(CEC)的反应:仅α1B-AR及 CEC发生烷化反应从而被不可逆阻断
• 及选择性拮抗剂及激动剂的亲和性:及多数拮 抗剂如WB4l01、酚妥拉明等及激动剂甲氧明、 部分激动剂羟甲唑啉等的亲和性α1A-AR显著 高于α1B-AR,仅对拮抗剂Spiperone的亲和性 为α1B-AR高于α1A-AR
• 在COS7细胞表达后检查这种受体的药理特性 ,发现它及WB4101、酚妥拉明等的亲和性显 著高于α1B-AR,而及α1A-AR相近,但却又能 被CEC不可逆性阻断,因而既不同于α1A-AR ,又不同于α1B-AR,他们称这种受体为α1C亚 型。
关于α1c-AR亚型(con’t)
• Faure等、Rokosh等、price等、Perez等陆 续采用更为精确的RNase保护分析方法显 示大鼠α1C克隆受体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 及α1A亚型相同。
α2-AR的亚型
• 根据对选择性拮抗剂的亲和性及组织分 布特异性,可将α2-AR分成α2A、α2B及 α2C 3种亚型
• 见表1-3 α2-AR各种亚型的药理学特性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分型
• 最先分别从人血小板、基因库及肾脏克 隆到3种α2-AR,其基因分别位于第10、 第2及第4对染色体上,故称作α2-C10、 α2-C2及α2-C4亚型
• Ford等及Blue等还显示大鼠α1C克隆受体 的药理特性及α1A亚型相似。
• 因此,国际药理联合会受体命名及药物 分类委员会决定取消α1C而将原来的改为 α1A
α1D亚型 的发现
• 1991年 Perez等从大鼠脑海马回中克隆到一种 α1-AR cDNA,它的碱基对序列及Lomasney报 道的克隆只差2个碱基对
• α2-C10的药理特性及分布及α2A完全相符 。关于α2-C2、α2-C10及α2B、α2C间的 关系尚未完全定论,但多数意见认为α2C2及α2B对应,α2-C4及α2C对应。
β-AR的亚型
• 60年代中后期已确定β-AR包含β1及β2亚 型,
• 及内源性激动剂的亲和性:β1-AR为 EPi≤NE,而在β2-AR则Epi>NE
• 在COS7细胞表达后的药理学特性检查,发现 它及WB4101及5-MU的亲和性虽略高于α1BAR,但又显著低于α1A-AR
• 对(+)niguldipine的亲和性甚至比α1B亚型还低 ,而且可部分被CEC不可逆阻断。因而他们认 为这是第四种α1-AR亚型,称之为α1D。
表1-2 α1-AR三种亚型的主要区 别
β3-AR及βl-AR、β2-AR的药理 特性
• 将人β3-AR基因及人βl-AR、人β3-AR cDNA分别在CHO细胞表达后,观察及比 较这三种β-AR亚型的药理特性发现β3AR及βl-AR、β2-AR显著不同,而及以前 报道的非典型β-AR基本一致(见表1-4)
第二节 肾上腺素受体结构及功 能的关系
• ②在β2-AR删除亲水性细胞外环或细胞内 环各区域片段,对配体结合特点并无影 响,但当删除疏水性跨膜片段的氨基酸 片段时,则见配体结合能力明显减弱。 如改换β2-AR第Ⅰ、第Ⅱ、第Ⅲ或第Ⅶ跨 膜区中若干高度保守氨基酸中任意一个 氨基酸,其配体结合性质也发生重大改 变;
• 细胞外环中的某些半胱氨酸可通过二硫 键来稳定配体结合袋(Ligand-binding pocket)。用其他氨基酸取代其中一个半 胱氨酸都能使受体配体结合能力降低
跨膜区域的功能
• 7个跨膜单位在膜上按一定位置构成配体 结合袋。
• 证据有3个方面 :
• ①采用放射性光亲和性探针及α2-AR或 β2-AR共价结合,然后酶解AR蛋白质, 显示探针及AR共价结合的部位都在跨膜 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