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20005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的解读
摘要:由于休谟的怀疑论导致了关于知识确定性的危机,于是康德开始了他的认识哥白尼革命,并于1781年写出了巨著《纯粹理性批判》。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但是,关于道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部分已经有了向道德的过渡,康德不打算直接就写《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写出),还需要作相应的准备。
于是有了1785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最基础和通俗的道德哲学的著作,由于其通俗性,多受重视,适合初学者入手康德的道德哲学。
本人初学康德,于是从这本书来进入康德的道德哲学。
此文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一个浅显解读,
关键字:《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道德哲学,前言,解读,康德
一、《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写作目的
康德受卢梭的影响,要做有利于普通人类的哲学。
于是在他完成了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一定程度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后,开始转向他最关心的道德问题。
康德认为,未来的形而上学主要就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形而上学。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就基本解决了。
康德更关心道德问题,因此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没有写一本《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马上准备写《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就是在为此做准备,康德说《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差不多,但是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是写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是同一个理性,重于将两个理性合一。
因而单独写《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来讨论实践理性,建立道德的最高原则,为完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框架结构
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是前言加三章正文。
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1】(P1)
在第一章,康德首先从他所认为的那种对于道德性的日常的、前哲学的理解(这反映在那种唯一的、无条件的善的意志的观念之中)入手,进而分析性地推出责任的概念和为责任思想所推动的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道德价值的居所。
然后,在第二章中,他又从这哲学式的理性行为能力概念出发,同样分析性地推出了绝对命令(定言命令),把它作为合乎责任之行为的规则,并且由此推出意志自律,作为这种行为的最终的可能性条件。
第三章是“康德著作中最为难解的谜之一。
其主要目标显然是为前两章所阐明的“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建立根据或作出辩护,看来康德也认为这要求一种演绎。
但对于康德提出的论证的真正结构,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事实上,我们不清楚这个演绎是否是对道德律、绝对命令和自由这三者的演绎,甚或它是否可以恰当地被刻画为一个“演绎”,这
都是不清楚的。
”【2】(P322)下面的讨论将以《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为主。
三、《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解读
(一)道德形而上学的性质及其需要。
1、动机。
“没有上帝和虽不可见却可以希望的世界,道德的壮丽观点将会是羡慕的对象,而不会是现实化的动机了。
”【3】(P16)只有三大悬设可以提供道德动机,对事物性质的理解以及原则本身不提供动力。
道德行为的纯洁性决定了出于义务的行为才是道德的,道德行为只有对道德的敬重以及未来的配享幸福才能有动力。
道德的纯洁性也决定了道德动机只能来自对法则的敬重,以及三大悬设所保证福德一致。
2、道德形而上学之道德理论的必然性。
道德理论分为纯粹的部分(先天的普遍法则,来自理性存在者的普遍概念)与实践人类学的部分(先天的道德性对人类的应用)。
实践人类学与实用人类学不同。
我总结为:纯粹的,纯粹人类的,非纯粹人类的。
对应于:上帝(纯粹理性本身的法则),人(不杀人不说谎等四种义务),人类现象(具体的道德戒令等)。
康德对于各种科学的划分导致困惑,因为他没有成功的区分他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纯粹的”。
在主要的意义上,纯粹的等于先验的,与经验的相对。
这样,为了排除为它的原则寻找经验的基础,康德断言道德哲学依赖于这纯粹的部分。
康德也使用“纯粹的”与“应用的”的相对。
而且这两种意思不是同外延的。
因为一个纯粹的物理学或纯粹的自然科学不等于一个先验物理学。
关于道德性也有模糊之处,它没有一个非纯粹的(经验的)部分,但有一个非纯粹的(应用的)部分。
即道德人类学,这个服从于纯粹的部分。
道德的纯粹部分是先验的,理论无法证明。
但是道德有经验的应用,在实践上是先验的,在理论上是超验的。
在理论上只能证明数学,物理学的科学。
(道德性没有事实的经验,但有价值的经验)逻辑是纯粹的形式,与纯粹数学和物理学不一样,逻辑是人类最高的机能,数学与物理是在其之下的。
德性---先验但不可认识---没有认识经验---有事实应用的。
先天的包含有经验的概念与纯粹先天的概念。
我们知道,经过经验综合后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分析的,成为先天的。
一切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变化就是经验的概念。
就是非纯粹的命题。
(先验的也假设有经验的东西,因为没有经验就没法知晓先验)
康德最初的论断,一个道德原则一定包含绝对必然性,(客观普遍有效性)“一条法则,如果要被看作是道德的,即看作责任的根据,它自身就必须具有绝对的必然性”。
【4】(p4)但这绝对必然性的所指与意义是模糊的。
它可能指特定的道德戒条,也可以指更一般的道德原则,这道德原则是戒条的基础。
它的意义可以被理解成纯粹规定的或标准的,也可以是模式化的。
标准的解释是,在道德原则在的每一个可能世界中,它在不允许例外的意义上是绝对必然的。
模式化解释是,在全部可能世界中,每一个可设想的世界都包含着能够应对道德需求的理性存在者。
第一眼看到这个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考量之下的文本中,康德似乎将绝对必然性归于特定道德命令(injunction),比如撒谎的禁令,而不是原理。
此外,这种解读,对于康德所指的必然性是最自然地被用于规定的(标准的)意义,这必然性被使成为(build into)每一个应该要求的部分。
然而,这就留下了没有解释的合格者绝对的意思,这意思在这种解读
里将最可能被作为是康德著名的严格主义的表达,那就是,义务不允许有例外的理论。
但如果这就是康德的意思,那么他就错误的断言每一个人一定同意,因为共识就是,义务甚至是假设最严格的一种,比如反对撒谎的禁止,在某种情况中允许有例外。
(必然性是指保证纯粹的道德性,最纯粹的只存在理念中,并不是说一定不考虑现实,也可以有例外的)绝对必然性的三个意义:一,对于特定的道德规诫是必然的绝对的,不允许有例外。
但是事实是有例外的二,范围理论。
对于全部理性存在者有效,而不是可设想的存在者三,先验理论,是来自纯粹理性概念的,绝对必然。
3、道德实践的必然性论证
在呈现了他的对于一个道德形而上学之道德理论的必然性的例子后,他又为对于道德实践的必然性论证。
尽管人类存在配备有正确的道德原理,因为他们被许多偏好或倾向困扰,所以他们有应用他们进实在的困难。
“因为人的意志本身受到那么多爱好的刺激,他虽然有能力产生某种实践的纯粹理性的理念,但要让这理念在他的生命的历程中具体地起作用,却并不那么容易”。
【5】(p5)
(1)、道德形而上学不仅是因为思辨的促动而是必然的,而且是因为道德对各种困扰的服从与指导正确道德判断的思路和最高规范的缺乏一样长。
(2)、关于道德上的善,服从道德法则是不够的,而是一定要为这法则的目的而行动。
(3)、另外,符合一致只是很偶然和不确定的,因为不道德的基础也将会产生合乎法则的行动。
但经常都是与法则相悖的行为。
感性困扰有:刺激人的欲望,外部的刺激,内心的接受与自发形成反应,感性的反应与知性的反应。
生灭门与真如门,感性刺激的接受导致良心堕落,堕入红尘,产生诸多执念,念生则业生,则紧紧受束缚,只有断念,无执着,才能得自在。
困扰来于感性的反应,范畴运用(知性的统觉形成一个逐渐变大的系统,人心也陷入越深。
因果束缚。
自然是来自于知性,来自内心,只要内心排除感性刺激,即可得自在。
一切皆空,我心可自由。
陷入红尘太深,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回复良善状态。
现象界也是由我心而生,只不过有客观必然性,无法阻止其产生,但是可以超越它,纵使子弹划过,也可安静的祷告)
但现在道德法则在它的纯粹和真实(这真实是在实践中准确地最在乎的(自由与理性的事实那个是更基本的事实,值得思考?))中的是在纯粹哲学中寻找。
“所以这一纯粹哲学(形而上学)就必须走在前面,没有这个形而上学就根本不会有任何道德哲学”。
【6】(P6)将这些纯粹原理与经验的原则相混合后的就不值得哲学的名字了(对于从共同理性认识准确地区分它自己,通过它在一单独的科学中阐述的事实,后者仅仅困惑地理解的东西)。
依旧不是道德哲学,因为准确地通过这个混合物,它破坏了道德的纯粹并且开始了它目的的反面绝对命令需要我们的行动服从义务并且是出于义务而行动,在被对于他们的出于义务的认识的促进的意义上。
问题就是康德在这里似乎进入了循环推理,假设绝对命令是德性的最高原则是在这论证中,即据称意图建立这个结果(假设是最高的原则,但又要建立这结果,前提结果都是它)。
然后这个担心是误解,因为断言要是道德上善的,一个行动一定不仅是要服从道德法则,而且一定要是为了法则的目的。
这断言不是康德道德哲学的独特的观点。
相反,许多(如果不是最多)道德理论都持这样的观点,为了让一个行动拥有道德价值,它不仅一定在给出的环境中做正确的事,而是为正确的理由而作。
任何对实践有效的道德哲学都依赖于纯粹哲学。
这就产生了一个难以置信地强结论。
一个人要是道德的善的,一定要知道和应用正确的道德理论。
也就是只有一个康德式的哲学家才能道德行动。
此外这也导致了康德一个中心原则的矛盾。
因为这理论认为道德善即善的意志在任何普通成人的能力中,以及每一个这样的存在都拥有德性的正确概念,尽管不是以清晰地已解决的形式的方式。
但是如果这样,就要问为什么哲学家要给我们已经拥有的除了它
的。
(善的意志)
4、人要研究道德哲学的原因,答案是双重的。
第一、康德绝不认为善的人一定要有完全解决的道德理论,然而他说善的人需要因为上面的理由(偏好的影响)而掌握一些正确的原则。
第二、使这些需要合理的是这假设,即这些原则已经包含在每一个普通成人的知性中之德性概念中,即共同的理性道德知识。
第三、“最后是这个形而上学没有完成而且与假的以及有害的假设相结合,产生了对道德哲学的需要,以作为反对错误的保证而不是作为一个真理(事实)的独立来源。
康德也考察了困扰道德的人性中的倾向或偏好。
”【7】(P31)
5、写《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为道德单独奠基(在实践理性批判外)理由有三:
一、思辨理性是辩证的,不能奠基。
(诉诸于卢梭之普通的人都完全能够认识并应用正确的道德原则)
二、实践理性批判需要展现思辨与实践理性的统一,他们都来自一个原则,只在应用上有不用。
尽管康德认为普通的人都能认识并应用,但是还是做了第二批判。
在那里,尽管道德法则被视为一个因果法则支配自由意志。
但是实践理性提供了内容给作为理智的或本体的因果性之空洞观念。
三、“由于道德形而上学,尽管有吓人的题目,但却能够具有很高程度的通俗性以及对普通知性的适合性”。
【8】(P8)所以单独做一个奠基,以使道德形上更容易被理解。
但是尽管他采取流行的问题,但是却不被没受过哲学训练的人理解,而是那么受过教育的人。
(二)普遍实践哲学和流行道德哲学
1、普遍实践哲学
普遍实践哲学理论最好的被阐述出来,一个行为者有义务的必须的去选择似乎是一个行为者所能够的最好的可用的选择,在一个给出的时间中,全部事情被考虑。
但也一定要注意到,选择最好的可能的行动与避免不好的选择的义务性的力量,简明地被表达在鲍姆嘉通的名言中“趋善避恶”,这力量是与奖惩相联系的概念相联系的,反映了普遍实践哲学的来源。
只要真正的义务被关切,沃尔夫学派的基础概念是完善。
沃尔夫在本体论及实践的意义上去解释它。
前者是后者的关键。
本体论意义上,一个事物的完善就在于它的杂多部分的和谐,他们的功能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实践完善的观点就来源于这个概念对人类意志的应用。
于是他定义实践完善为全部即每一个意志与其它人的相和谐,不会与其他人相矛盾。
他也解释完善为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
使我们和我们的条件更完善,避免变差。
心灵的全部内容都是认识的,于是增加心灵的完善就是要增加它的认识能力,这就包括了把困惑的不明白的变成明白的清晰的。
因此增加心灵认识真正善的能力,也就是增加了完成它的能力。
因此完成善的主要障碍就是善的观念的不明白。
按照天性生活,以获得你的完善。
这是斯多噶的原则,也是鲍姆嘉通的原则。
普遍实践哲学有三个原则:
第一原则、趋善避恶,没有说清楚善的性质,只说做善的善,同义反复
第一原则、趋善避恶第二原则尽可能追求完善
第三原则、按照天性生活,就是按照法则生活
沃尔夫派自由观点总共有两点,即“感性的任意与自由的任意,分别与它们对应的推动力为感觉的或理智的,二者相反,没有相容的空间。
而康德的人类意志是感性的以及理智的,被感性影响而不是决定。
沃尔夫派观点是决定论的,所以康德与其差异为部分的和全面的原
因。
”【9】(P46)
自由如果不被限制在某些有条件的使用规则之下,那么他可能是最令人害怕的存在。
因为它是完全不被规定的,违反道德也是自由的一个实践。
所以自由需要限制,但是能够限制它的只有自由自身。
唯一自由能限制自己的就是服从于人类的根本的目的。
人类意志能够被强迫仅仅在比较的意义上才是。
按照康德,意志是不能被强制的,只有自由本身才能限制自身。
沃尔夫派认为每一事情都打开了刺激的重要性,没有为独立于推动力的具有自发性的自由意志留下空间。
尽管其学派的行为者可能能够抵抗相当大的物理痛苦,但这是被以这行为者模式的术语来理解,这行为者是这么专心在极乐的思想中,他把现在的痛苦当作无。
这是实践自由,没有上升到最纯粹的先验自由。
一个被拷问者供出所被需要的信息,是按照一定原则行动的,停止痛苦比坚持守密和信仰更有价值。
行为者本身可能不会形成,但他确实有这样一个行动的原则。
这就是为什么康德称被强迫仅仅是相对的意义,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普遍实践哲学没仔细考虑实践概念的起源,是先天的还只是后天,还是经验的比较。
它只重视种属,重视一般,而忽略了差异,即先天与后天。
逻辑从先验认识原则或条件中抽象出来,就像普遍实践哲学从道德形而上学原则或条件中抽象出来。
”【10】(P60)
2、流行道德哲学
流行是指一般能理解的,至少是有文化的能理解,而不是广泛的人。
理性批判的哲学是不可能通俗流行的。
结果倒是可以,第一因的东西没法简化的。
哲学有两种阐明的方式:学术的和流行的。
有两个论断:(1)、唯有学术的步骤适合想要处理逻辑规则的认识作为科学的那些人。
流行的适合那些不把逻辑当科学研究,仅仅是使用它启发理解。
(2)、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一个人能清晰阐明一些东西以流行的方式,就能更彻底的阐明。
阐明与方法,阐明的方式变了,那么认识的方法也会变。
科学认识一直在变化,认识方法也一直变。
对于科学来说学术术语不可排除的,所以对于科学,流行的方式来表现是不可能的。
科学对于方法的需要强加了某些限制在阐明的方式上。
然而,一个道德形而上学不是一个先验的批判。
相反,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在一定意义上配备了这样一个形而上学。
即德性基本原则是被包含在普通人类理性中。
似乎这可以流行地阐明。
但每个东西都转向这样一个问题,是否一个道德理论获得了康德所考量的真的流行性而不是他控告流行道德哲学的混杂物。
这就意味着真正的争议是关于方法。
而不是按照康德理解的流行道德哲学表现的模式。
流行道德哲学的方法论与内容。
“四主德,智慧、正义、勇气、节制。
四人性:好奇心,好交际,宽厚(慷慨,有雅量),秩序感。
”【11】(P62)人性(心灵或灵魂)有两种作用,思考和欲求,美德来自于这两种性质,然后两种完善。
按照普遍实践哲学的观点。
意志,是心灵关于最好选择的洞察。
另一种表达,只有一种心灵性质:智慧。
如对什么事有害的或危险的正确认识构成勇气,对欲望对象的正确认识构成节制。
天生的好的能力或特性与坏的不值得道德赞扬,只是钦佩的对象。
区分美德与天生的礼物或天赋。
(哲学研究的本性,人性是一种理想的应该的,人应该是善的,本质本性都是应该的,理想的东西,即是物自体的东西,都是努力去说不能说说不清的东西。
人毕竟是要发展要前进。
天生的东西都是,即物理天生的东西不是道德的对象,,哲学追求的是应该追求的,而不是本性怎么样,所以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
美德或道德,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
美德的内容是模糊的。
实际行动中,是不可能分离出使高兴的成分,从天生的产物中,试图这么做有扭曲美德的危险。
本性的美德是不能否定的,是自然倾向,性格,是人性。
天生的美德是发展,而不能创造。
所以古代人包括cicero 避免这个形而上学问题的混乱,并且概括值得赞扬的每个东西,以定义美德来使高贵和美化人类天性。
两个流行道德哲学的特征:1、经验主义,破坏了康德认为必然的先天道德理论,康德主张不仅需要分离德性的先天方面从每一个经验中或道德人类学中,而且前者是德性的必然部分。
2、幸福论,美德和方便或适宜是不冲突的。
这两个特征既是相容的,又是逻辑上独立的。
按照已经提到的在与普遍实践哲学分析的联系中,天性的概念(象完善的概念一样)和斯多亚格言(一个人应该按照本性生活)不适合去提供作为康德的道德原则。
(P66)对于康德,不是关于天性的理论形而上学,而是一个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原则是来源于一个一般理性行为者的概念,而不是人类天性的经验概念。
四、结语
康德的道德思想复杂深邃,并且看似矛盾重重。
结合阿利森的书再看《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尽管字数不多,但是细读下去,内容十分丰富。
前言往往包括了一些作者的思想精华,需要细细挖掘。
本文谈不上什么深刻解读,只是拾人牙慧,真正解读,还需要贯通康德的整个庞大哲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4】【5】【6】【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杨云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2】(美)亨利·E·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9 【3】【7】【9】【10】【11】(United states)Henry E.Allison,《Kant’s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A Commenta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U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