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20005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的解读

摘要:由于休谟的怀疑论导致了关于知识确定性的危机,于是康德开始了他的认识哥白尼革命,并于1781年写出了巨著《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但是,关于道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部分已经有了向道德的过渡,康德不打算直接就写《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写出),还需要作相应的准备。于是有了1785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最基础和通俗的道德哲学的著作,由于其通俗性,多受重视,适合初学者入手康德的道德哲学。本人初学康德,于是从这本书来进入康德的道德哲学。此文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一个浅显解读,

关键字:《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道德哲学,前言,解读,康德

一、《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写作目的

康德受卢梭的影响,要做有利于普通人类的哲学。于是在他完成了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一定程度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后,开始转向他最关心的道德问题。康德认为,未来的形而上学主要就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就基本解决了。康德更关心道德问题,因此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没有写一本《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马上准备写《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就是在为此做准备,康德说《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差不多,但是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是写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是同一个理性,重于将两个理性合一。因而单独写《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来讨论实践理性,建立道德的最高原则,为完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框架结构

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是前言加三章正文。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1】(P1)

在第一章,康德首先从他所认为的那种对于道德性的日常的、前哲学的理解(这反映在那种唯一的、无条件的善的意志的观念之中)入手,进而分析性地推出责任的概念和为责任思想所推动的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道德价值的居所。

然后,在第二章中,他又从这哲学式的理性行为能力概念出发,同样分析性地推出了绝对命令(定言命令),把它作为合乎责任之行为的规则,并且由此推出意志自律,作为这种行为的最终的可能性条件。

第三章是“康德著作中最为难解的谜之一。其主要目标显然是为前两章所阐明的“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建立根据或作出辩护,看来康德也认为这要求一种演绎。。。。。。但对于康德提出的论证的真正结构,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我们不清楚这个演绎是否是对道德律、绝对命令和自由这三者的演绎,甚或它是否可以恰当地被刻画为一个“演绎”,这

都是不清楚的。”【2】(P322)下面的讨论将以《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为主。

三、《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解读

(一)道德形而上学的性质及其需要。

1、动机。

“没有上帝和虽不可见却可以希望的世界,道德的壮丽观点将会是羡慕的对象,而不会是现实化的动机了。”【3】(P16)只有三大悬设可以提供道德动机,对事物性质的理解以及原则本身不提供动力。道德行为的纯洁性决定了出于义务的行为才是道德的,道德行为只有对道德的敬重以及未来的配享幸福才能有动力。道德的纯洁性也决定了道德动机只能来自对法则的敬重,以及三大悬设所保证福德一致。

2、道德形而上学之道德理论的必然性。

道德理论分为纯粹的部分(先天的普遍法则,来自理性存在者的普遍概念)与实践人类学的部分(先天的道德性对人类的应用)。实践人类学与实用人类学不同。我总结为:纯粹的,纯粹人类的,非纯粹人类的。对应于:上帝(纯粹理性本身的法则),人(不杀人不说谎等四种义务),人类现象(具体的道德戒令等)。

康德对于各种科学的划分导致困惑,因为他没有成功的区分他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纯粹的”。在主要的意义上,纯粹的等于先验的,与经验的相对。这样,为了排除为它的原则寻找经验的基础,康德断言道德哲学依赖于这纯粹的部分。康德也使用“纯粹的”与“应用的”的相对。而且这两种意思不是同外延的。因为一个纯粹的物理学或纯粹的自然科学不等于一个先验物理学。

关于道德性也有模糊之处,它没有一个非纯粹的(经验的)部分,但有一个非纯粹的(应用的)部分。即道德人类学,这个服从于纯粹的部分。道德的纯粹部分是先验的,理论无法证明。但是道德有经验的应用,在实践上是先验的,在理论上是超验的。在理论上只能证明数学,物理学的科学。(道德性没有事实的经验,但有价值的经验)逻辑是纯粹的形式,与纯粹数学和物理学不一样,逻辑是人类最高的机能,数学与物理是在其之下的。德性---先验但不可认识---没有认识经验---有事实应用的。

先天的包含有经验的概念与纯粹先天的概念。我们知道,经过经验综合后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分析的,成为先天的。一切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变化就是经验的概念。就是非纯粹的命题。(先验的也假设有经验的东西,因为没有经验就没法知晓先验)

康德最初的论断,一个道德原则一定包含绝对必然性,(客观普遍有效性)“一条法则,如果要被看作是道德的,即看作责任的根据,它自身就必须具有绝对的必然性”。【4】(p4)但这绝对必然性的所指与意义是模糊的。它可能指特定的道德戒条,也可以指更一般的道德原则,这道德原则是戒条的基础。它的意义可以被理解成纯粹规定的或标准的,也可以是模式化的。标准的解释是,在道德原则在的每一个可能世界中,它在不允许例外的意义上是绝对必然的。模式化解释是,在全部可能世界中,每一个可设想的世界都包含着能够应对道德需求的理性存在者。

第一眼看到这个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考量之下的文本中,康德似乎将绝对必然性归于特定道德命令(injunction),比如撒谎的禁令,而不是原理。此外,这种解读,对于康德所指的必然性是最自然地被用于规定的(标准的)意义,这必然性被使成为(build into)每一个应该要求的部分。然而,这就留下了没有解释的合格者绝对的意思,这意思在这种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