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数学建模文献综述

数学建模文献综述

数学建模文献综述数学建模文献综述摘要:综述数学建模方法前言:数学建模,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来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来进行求解,然后根据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画,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

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在21世纪新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学建模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手段。

正文:自从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各种问题的要求越来越精确,使得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数学科学的地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它正在从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后备走到了前沿。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数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扩充,使得数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数学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数学建模作为数学方面的分支,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谈到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模型准备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

以数学思想来包容问题的精髓,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

要求符合数学理论,符合数学习惯,清晰准确。

二.模型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三.模型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

四.模型计算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或近似计算)。

其中需要应用到一些计算工具,如matlab。

五.模型分析对所要建立模型的思路进行阐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飞行器姿态动力学建模方法比较综述

飞行器姿态动力学建模方法比较综述

飞行器姿态动力学建模方法比较综述飞行器姿态动力学建模是飞行器设计和控制的重要工作之一。

姿态动力学模型描述了飞行器在空中运动过程中的导航、姿态变化和动力学响应。

准确建模飞行器的姿态动力学对于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性能评估和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在飞行器姿态动力学建模中,主要涉及到飞行器的姿态表示、运动方程和控制输入等方面。

根据姿态表示的方法可以将姿态动力学模型分为欧拉角、四元数和旋转矩阵等不同的表示形式。

同时,在建模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飞行器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扰动。

常见的飞行器姿态动力学建模方法包括欧拉角方法、四元数方法、旋转矩阵方法和仿射变换方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综述和比较。

1. 欧拉角方法欧拉角方法是最常见和直观的姿态表示方法之一。

它将飞行器的姿态分解为绕三个相互垂直的轴(通常是roll、pitch和yaw轴)的旋转角度。

然而,由于欧拉角存在奇异点和万向锁等问题,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不够精确和稳定。

2. 四元数方法四元数方法通过四元数数值来表示飞行器的姿态,它具有无奇异性和唯一性的特点,能够准确描述飞行器的旋转。

四元数方法相对于欧拉角方法在计算上更加高效和精确,因此在飞行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旋转矩阵方法旋转矩阵方法使用一个3x3的矩阵来表示姿态,该矩阵描述了飞行器的旋转变换。

旋转矩阵方法在计算上相对复杂,但可以提供更多的姿态信息,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姿态表示的任务。

4. 仿射变换方法仿射变换方法是一种灵活的建模方法,可以通过旋转、平移和缩放等变换来描述飞行器的姿态。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复杂姿态动力学建模问题,但也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数学基础。

综合比较这些方法可以发现,四元数方法是最受欢迎和实用的飞行器姿态动力学建模方法之一。

四元数方法相比于其他表示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数值稳定性,并且可以避免奇异性和万向锁问题。

因此,在飞行器姿态动力学建模中,四元数方法可以作为首选方法使用。

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综述

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综述

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综述无线信道建模是无线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无线信道中的信号传输特性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目前,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的研究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演进和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如数学、物理、工程学、统计学等。

本文将对目前主要的无线信道建模方法进行综述。

1. 统计建模法统计建模法是对无线信道进行建模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通过对信号传输特性进行采样和统计分析,得到信道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和统计特性。

常见的统计建模法包括多径信道模型、阴影衰落模型、瑞利衰落模型、纯随机衰落模型等。

(1)多径信道模型多径信道模型是一种基于多径传播理论的信道模型。

它假设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多条路径上的反射、折射、散射和衍射等影响。

这些影响使信号在接收端到达的时间、幅度和相位等方面产生随机变化。

多径信道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城市和室内环境中的无线信道传输特性。

(2)阴影衰落模型阴影衰落模型是一种常见的无线信道建模方法。

它考虑了由于地物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无线信号的衰落。

阴影衰落模型的本质是一种随机模型,因此需要对信道衰落进行概率分布的建模。

当途径信道的阻挡和遮挡比较多时,信号的衰落效应更加明显。

(3)瑞利衰落模型瑞利衰落模型是对移动通信场景下的信道进行建模的常用方法。

它假设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仅受到多径传播的影响,还受到多普勒效应的影响。

因此,在瑞利衰落模型中,信道参数随时间而改变,需要采用随机过程进行建模。

瑞利衰落模型可以用来描述高速移动的通信场景,如车载通信和高速列车通信等。

2. 几何建模法几何建模法是一类比较新的信道建模方法。

它尝试直接对信号在空间维度的传播路径和衰落进行建模。

因此,几何建模法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室内和城市环境等复杂不均匀的信道传播路径特性。

(1)射线跟踪模型射线跟踪模型基于物理光学的原理对无线信道进行刻画。

它将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所有的反射、折射、散射和衍射路径都考虑在内,可以精确地进行路径损耗和多径效应的计算。

运筹优化建模与分析方法综述

运筹优化建模与分析方法综述

运筹优化建模与分析方法综述运筹优化是一门应用数学学科,旨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数学分析方法,寻找问题的最优解或接近最优解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运筹优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交通运输、供应链管理、产业调整、金融投资等。

本文将对运筹优化建模与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模拟退火算法等多种方法。

一、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一种常见的运筹优化建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线性方程组将问题转化为一个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化问题。

线性规划广泛应用于资源分配、生产计划、物流运输等领域。

它具有数学基础牢固、算法成熟、求解效率高等优点。

然而,线性规划的局限性在于其要求问题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是线性的,对于非线性问题的建模,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求解。

二、整数规划整数规划是线性规划的一种扩展形式,其在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决策变量取整的限制。

整数规划常用于离散决策问题,如生产批量决策、设备选型决策等。

整数规划的求解难度较大,因为整数约束会导致问题的可行解空间变得非常复杂。

为了求解整数规划问题,常用的方法包括分支定界法、割平面法、约束传播等。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三、动态规划动态规划是一种用于求解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的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将原问题拆分为若干个子问题,并利用子问题的最优解逐步构建原问题的最优解。

动态规划广泛应用于路径规划、资源调度等领域。

动态规划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状态转移方程来描述问题的最优解和子问题之间的关系。

通过构建状态转移方程,并使用递推或迭代的方法求解,可以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四、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概率优化算法,模拟了固体退火过程中的分子运动规律。

它通过引入概率因素,在搜索空间中不断变化的解空间中进行搜索,并以一定的概率接受比当前解更优的解。

模拟退火算法主要用于求解组合优化问题,如旅行商问题、装箱问题等。

与其他优化算法相比,模拟退火算法具有更好的全局搜索能力和较强的鲁棒性,但其收敛速度较慢。

基于图像的三维建模技术综述

基于图像的三维建模技术综述

1999 基于数据库 交互建模 2004 2006
Blanz Mao Muller
基于人脸数据库 基于人体数据库 基于建筑元素数据库
重庆科技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交互法 避免建模过程的发散
依赖客户
优点
通用性较高
缺点
依赖交互操作
商业建模软件的核心 Autodesk ImageModeler;Google Sketchup
映射 二维图像点 三维空间点
重庆科技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1997 基于灭点 与几何约束 1999 2000
Horry Cipolla Criminisi
基于单张相片的漫游 灭点求取相机参数 单目度量技术
只能处理一些比较规则的平面与几何体
重庆科技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基于复杂信息 直接使用交互的手段,给图像中的像素设置复杂 的深度、法向等信息,从而恢复得到三维模型。 交互建模
重庆科技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基本分类
基于图像的建模
基于图像的建模能够生成物体精确的三维几何模型, 根据图像采集时对光源是否进行主动控制,基于图像的几 何建模可以分为主动法与被动法2 种。
基于图像的建模
主动法
被动法
重庆科技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基本分类 主动法
激光扫描法 优点
重庆科技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1976 Bajesy 傅里叶变换 1990 Brown 等方性纹理重建
存在过约束 实用性较差
1992 Garding 理论联系纹理梯度与表面曲面 谱分析法 1993 2002 2005 Malik Clerc Loh 仿射变换重建 小波分解 仅适用于纹理单元 结构不发生改变

基于像素的背景建模方法综述

基于像素的背景建模方法综述

基于像素的背景建模方法综述像素级背景建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它用于提取图像背景并将其与前景物体分离。

背景建模在很多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视频监控、人体识别、交通流量分析等。

本文将综述一些常见的像素级背景建模方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1.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高斯混合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背景建模方法。

它假设背景像素是由多个高斯分布的线性组合得到的,而前景像素则无法用高斯分布描述。

通过对每个像素的特征进行建模,可以根据像素的概率分布来判断其是否属于背景。

优点:GMM方法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能够有效地处理静态背景和动态背景的背景建模问题。

缺点:对于复杂背景、光照变化等因素的建模效果较差,容易导致漏检和误检。

2. 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Adaptive Mixture of Gaussians,AMoG)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是对传统高斯混合模型的改进。

它引入了像素权重的概念,通过根据像素的观察结果来动态更新每个高斯分布的权重和参数。

这样可以在保持背景模型的鲁棒性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动态场景和光照变化。

优点:相比于GMM方法,AMoG对光照变化和动态场景的适应能力更强,检测准确性更高。

缺点:算法复杂度较高,计算资源需求较大。

3.基于聚类的方法聚类是一种将样本划分为不同类别的无监督学习方法。

在背景建模中,聚类可以用于将像素划分为不同的背景和前景类别。

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k均值聚类和DBSCAN。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像素之间的相似性度量来区分背景和前景。

优点:聚类方法可以自动学习图像中的背景和前景分布,适应性较好。

缺点:聚类方法对噪声和异常数据较敏感,容易导致误检和漏检。

4.基于稠密光流的方法稠密光流是一种用于捕捉图像中像素运动信息的技术。

背景建模可以通过计算像素的光流来判断它是否属于背景。

根据光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将静止的像素划分为背景,而移动的像素划分为前景。

UML建模技术综述

UML建模技术综述
1 引 言 .
来 ,受 到无 数厂 商、组 织 、专 家学 者 的追捧 碍 了用户之 间 的交流 。因此 极有 必要在 精 心 发者 或开 发工 具使用 这些 图形符 号和 文本 语 和拥 护 ,它 提 供 的 用 例 图 、 状态 图 、活 动 比较 不同 的建模 语言 优缺 点及 总结面 向对 象 法 为系统 建模 提供 了标准 。 图、类 图等 功能 各一 ,基本 涵盖 了软件 工程 技 术 应用 实践 的基 础 上 ,组 织 联 合 设 计 小 UL M 的重 要 内容 可 以 由下列 五 类 图 ( 9 共 种 图形) 来定义 : 的各个 方面 。它 不但支 持面 向对 象的分 析与 组 ,根据应 用 需求 ,取其精 华 ,去其 糟粕 , 设计 ,还 支 持 从 需 求 分 析 开 始 的软 件 开 发 求 同存 异 ,统 一建 模 语 言 。U L 出现 既 统 M的 第 一类 是 用例 图, 用 户角 度 描述 系 统 从 的全过 程 。但 国内的 正规大 型软件 项 目比较 了B o h M 、O S ,以及其 他方 法 ,又 功 能, 指 出各功能 的操作 者 。 o c 、O T O E 并 少 ,软件工 程技 术起步 很晚 ;市场 上也 难 以 统一 了面 向对 象方法 中使 用 的符 号 ,并且在 第 二类 是静 态 图 (t t c iga ) 包 S a i da rm ,
P 1. 2 2 6申 子盘 界 一8 — 0 0 5
重庆 图书馆,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
I 研发展………………………… 一
图的补 充 。在 项 目设计 中并不 需要 为所有 的 类 画 状态 图, 只需对 那 些有 多 个状 态 ,其 行 为 受外 界环境 的影 响并且 发生 改变 的类 画状 态图。 活 动 图描 述满 足用例 要求 所要进 行 的活 动 以及 活动 间 的约束 关 系 , 利于 识 别并 行 有

口腔3D建模综述

口腔3D建模综述

口腔3D建模一、基于CBCT与三维扫描的数字化建模1.1 数据采集:3维数据的采集是模型制作的重要一步。

目前常用方式有CT技术和光学扫描技术。

在口腔医学中,其研究的对象—牙齿的大部分都在骨骼里面,无法从体外直接观察到,要了解牙根的信息,必须借助于X光与CT等医学成像技术。

CT成像能够提供骨骼乃至牙齿内部的细节,为诊断与治疗提供大量的信息,然而由于其成像的特点与技术的限制,其输出的数据形式是一层层的断层图像,不够直观. 这就要求有一种技术能够将CT体数据转换为目前已在工程领域发展较为完善的各种三维模型处理方法所能够识别的模型,以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模型处理与设计技术,进行譬如辅助义齿设计、辅助义齿制造等等应用。

除CT技术外,三维扫描技术也为口腔数据采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技术即是采用机械或光学方法,而获取物体的三维计算机模型。

采集三维物体表面的形状、颜色等信息。

目前的三维扫描技术可以达到微米级的精度,可以提供牙齿可见部分表面的细节,但无法获取牙齿的完整体信息,而齿科常用的CBCT (Cone BeamCT,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虽能获取牙齿的体数据,其精度却仅为毫米级。

如能将两种采集技术的数据结合到一起,则可以获得一个既能满足获取牙齿完整结构信息的要求,又能保证领面精度用于辅助设计的三维模型。

1.2 图像预处理:医学图像普遍存在边缘模糊、噪声等缺陷,这些缺陷将对基于图像信息的算法产生不利影响,为降低这些缺陷对于三维重建的影响,研究平面图像的处理技术,找到不同处理方法的一个有效组合,以滤去图像中的噪声,增强图像边缘。

1.3 基于CBCT体数据的三维重建:CBCT设备输出的断层图像序列是人体被采集区域内空间的三个方向上均匀分布的采样点,这种扫描实际上是一种空间上的数据采集,包含了人体一定体积内的信息,每个采样点(称为体素)的位置需要用三个坐标来描述,因此称为体数据。

体数据为离散的数据,体素之间除了与相邻体素的邻接关系外,不存在其他的联系,无法从中区分哪些体素属于特定的组织和器官,为利用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意义的工作,首先需要将属于不同组织与器官的体素区别开来,即图像的分割。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对手建模方法研究综述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对手建模方法研究综述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对手建模方法研究综述引言:深度强化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新兴热点技术,其通过将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相结合,使得机器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自动学习并优化策略。

然而,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机器需要与其他有智能决策能力的对手进行交互。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研究者们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对手建模方法,旨在通过对对手行为进行建模,进一步提高机器的决策性能。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强化学习简介在深入了解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对手建模方法之前,有必要对强化学习进行简要介绍。

强化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通过探索和观察环境,以使智能体获得最大的累积奖励。

它主要由状态、动作、奖励和策略组成。

强化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策略学习,即智能体如何根据状态选择合适的动作以最大化累积奖励。

二、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对手建模方法1. 基于模型的方法基于模型的对手建模方法旨在通过建立对手的模型来预测其行为,并相应地调整自身的策略。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基于模型的对手建模方法,如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和高斯混合模型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对手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建模,以推断其在不同状态下的决策概率分布。

2. 基于对抗性网络的方法基于对抗性网络的对手建模方法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来学习对手的策略。

GAN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判别器组成,生成器试图生成与真实对手策略相似的样本,而判别器则试图区分真实样本和生成样本。

通过训练这两个网络,机器能够逐步学习对手的决策规律。

3. 基于对手示例的方法基于对手示例的方法是通过收集对手的历史行为示例来建模对手的策略,并根据这些示例来调整自身的策略。

这些历史行为示例可以是对手在先前交互过程中采取的动作序列,也可以是对手在特定状态下的行为。

通过对这些示例进行学习,机器能够逐渐理解对手的行为模式,并相应地优化自身的策略。

三、研究挑战与展望尽管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对手建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综述_概述说明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综述_概述说明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综述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主要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主题——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并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MBSE是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通过建立和使用模型来描述、分析、设计和验证系统,以提高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MBSE方法论的综述。

首先,我们将对系统工程和模型驱动工程进行简介,为读者提供一定背景知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MBSE 方法论的定义与特点。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MBSE方法论中的三个关键要点:模型建立与表示、模型验证与验证以及模型驱动设计与开发。

最后,在应用层面上,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MBSE方法论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在此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和发现,并对MBSE方法论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概述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并探索其在实践中存在的关键要点和挑战。

同时,本文也将通过应用案例分析,展示MBSE 方法论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MBSE方法论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对系统工程过程的价值和影响。

最后,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对MBSE方法论发展趋势的展望,引发更多关于此领域未来可能性的思考。

2.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概述2.1 系统工程简介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解决了复杂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它通过从整体上考虑、分析和优化系统的需求、功能、结构和性能,以及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管理系统各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实现了有效的系统集成与开发。

2.2 模型驱动工程概念模型驱动工程(Model-Driven Engineering, MDE)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将模型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产物和交流媒介。

MDE通过建立抽象、可执行的模型来描述系统需求、设计和实现,并通过自动化转换或代码生成来实现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

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综述

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综述

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供应商选择已成为企业运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供应商选择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控制、产品质量、交货期等关键要素,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长期发展。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模型和方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梳理和分析现有的供应商选择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文章首先回顾了供应商选择的发展历程和背景,阐述了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接着,文章从多个维度对供应商选择模型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包括基于成本的模型、基于质量的模型、基于交付的模型以及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模型等。

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供应商选择方法,如线性规划、多目标决策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供应商选择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希望能为供应商选择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供应商选择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二、供应商选择模型供应商选择是供应链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企业的采购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以及整体竞争力。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模型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商选择模型主要可以分为定性选择模型、定量选择模型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选择模型。

定性选择模型主要基于经验和主观判断。

这类模型通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方式,对供应商的信誉、技术实力、服务质量、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评估。

虽然定性选择模型简单易行,但其主观性和不透明性可能导致选择结果的不公正和不稳定。

定量选择模型则更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这类模型通常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如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数据包络分析等,对供应商的成本、质量、交货期等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定量选择模型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和客观的供应商评价结果,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计算过程。

概念建模方法综述

概念建模方法综述

概念建模方法综述身份证号*******************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仿真建模领域主要的概念建模方法发展研究情况,对比了几种主流建模方法的优劣,分析了概念建模方法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概念建模概念模型建模方法一、前言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以下简称CM)是为了某一应用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对真实世界系统信息进行的抽象和简化。

概念建模就是构建概念模型的过程,是仿真开发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概念建模可以被定义为形式化地描述客观世界的某些活动,其目的是提供领域的理解和交流。

二、研究发展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C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信息系统工程领域,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些专家学者也针对现阶段仿真建模领域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对概念模型的作用、含义、建模和评估验证方法进入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不同的CM建模方法。

1994年,各种面向对象技术得到了发展,关注于面向对象设计和关注于面向对象分析合并,统一了建模方法,实现了统一建模语言UML。

通过OMG的努力支持,UML同时被用于软件建模和问题的领域建模,并迅速被采纳为事实上的标准。

美国国防部在1995年10月公布了其建模与仿真主计划,1996年再次颁布了一份关于CM的VV&A建议指导规范报告,将仿真概念模型描述成“一种详细的设计框架”,通过此框架,可以建立满足必要需求的仿真应用系统,该框架中包含了仿真所必需的假设限制、逻辑关系以及使用算法等。

任务空间概念模型(CMMS)从1995年8月开始,1997年11月完成,与仿真执行相对独立的,是对特定任务相关的真实世界的过程、实体和环境的描述。

其在JSIM、WARSIM和JWARS等典型作战仿真系统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1年以后,CMMS改名为使命空间功能描述(FDMS),在技术上更注重模型的重用性并减少了其作为面向领域的概念模型与面向设计的概念模型的混淆。

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综述

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综述

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综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关注,能源系统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能源系统运行和优化的工具。

本文将综述常用的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1. 静态建模方法静态建模方法是通过建立能源系统各个组件之间的数学关系来描述系统行为。

常用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

线性规划适用于简单的能源系统,它通过最小化或最大化一个线性目标函数,来确定系统的最优解。

整数规划则在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引入了整数变量,适用于决策变量需要离散取值的问题。

非线性规划适用于复杂的能源系统,它考虑了组件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2. 动态建模方法动态建模方法考虑了时间因素对能源系统行为的影响。

动态建模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系统运行过程和性能指标,适用于研究系统动态响应、设计控制策略和优化能源利用。

常见的动态建模方法包括差分方程、微分方程和代数差分方程等。

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常用于描述能源系统的动态行为,可以提供连续时间的解析解或数值解。

代数差分方程则适用于离散时间的建模。

3. 概率建模方法概率建模方法考虑了能源系统中随机变量的影响,能够描述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分析。

常用的概率建模方法包括概率统计、随机过程和蒙特卡洛方法等。

概率统计可以分析能源系统中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和参数估计。

随机过程可以描述系统中随机事件的时间变化,适用于建模能源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蒙特卡洛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和统计分析来估计系统变量的概率分布和性能指标。

4. 多目标优化方法多目标优化方法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决策目标,为能源系统的综合优化提供支持。

常用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和模拟退火等。

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遗传算子对候选解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以寻找系统的最优解集。

粒子群优化模拟鸟群觅食行为,通过粒子之间的协同和迭代搜索来优化系统。

模拟退火模拟固体物体退火过程,通过温度参数和状态转移概率来搜索最优解。

软体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综述

软体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综述

软体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软体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领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在医疗、航空、深海探索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软体机器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一直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对软体机器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进行综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软体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首先介绍了软体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阐述了其相较于传统刚性机器人的独特优势。

接着,详细阐述了软体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基于几何关系的建模、基于能量原理的建模等。

在动力学建模方面,本文重点介绍了软体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质量分布、惯性矩阵、刚度矩阵等的确定,以及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本文还综述了软体机器人在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模型复杂性、参数辨识、实时控制等。

对国内外在软体机器人建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软体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的参考框架。

本文展望了软体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二、软体机器人运动学建模软体机器人运动学建模是研究和描述软体机器人运动规律的重要方法。

与传统的刚性机器人不同,软体机器人由于其结构的柔软性和可变形性,其运动学建模过程更为复杂。

在软体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中,主要关注的是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或特定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学参数,而不涉及机器人的内部应力、应变等动力学因素。

软体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通常基于几何学和运动学原理。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将软体机器人视为连续变形的弹性体,通过描述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来建立运动学模型。

另一种方法是基于离散元法,将软体机器人划分为一系列离散的单元,通过描述这些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关系来建立运动学模型。

基于像素的背景建模方法综述

基于像素的背景建模方法综述

基于像素的背景建模方法综述1.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该方法假设每个像素的颜色值是由多个高斯分布组成的混合模型。

通过对每个像素的颜色进行观察和更新,GMM可以对背景和前景进行建模和更新,从而进行前景检测和跟踪。

2. 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Adaptive Mixture of Gaussian,AMOG):该方法在GMM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引入自适应参数来动态调整模型的混合数目。

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场景下的光照变化和运动模式的变化。

3.基于统计直方图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每个像素的颜色值进行统计,构建像素的颜色直方图。

然后通过比较当前帧的颜色直方图和背景模型的颜色直方图,来进行前景检测。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背景比较简单的场景。

4. 基于自适应差分的方法(Adaptive Background Subtraction,ABS):用当前帧图像的像素值与背景图像的像素值进行差分,如果差值大于阈值,则将该像素标记为前景。

然后通过对前景像素进行聚类或连通区域分析,可以得到前景物体。

5.基于光流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光流信息描述像素的运动信息,通过对光流场进行估计和分析,来进行背景建模和前景检测。

可以通过计算光流的大小和方向来判断其中一像素是否属于前景。

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合场景的背景建模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场景的复杂度、光照变化、运动模式等。

此外,为了提高背景建模的效果,还可以结合其他计算机视觉技术,如形态学操作、运动检测、目标跟踪等。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像素的背景建模方法在处理复杂场景时可能存在一些挑战,如光照变化、遮挡、阴影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可以采用多模型融合、多传感器融合等方法,或者结合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技术,提高背景建模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总结来说,基于像素的背景建模方法是计算机视觉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前景检测和跟踪。

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选择适合场景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数据分析中的预测建模技术综述

数据分析中的预测建模技术综述

数据分析中的预测建模技术综述随着数据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预测建模技术在数据分析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数据分析的一项核心任务,预测建模技术能够根据已有的历史数据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

这一技术应用广泛,包括金融行业的股票价格预测、销售预测、交通流量预测、天气预测等等。

本文将综述数据分析中常用的预测建模技术,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决策树、神经网络以及集成模型。

首先,线性回归模型是预测建模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模型参数。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懂,计算速度快,并且对数据要求不高。

然而,线性回归模型的缺点在于只能建模线性关系,无法准确预测非线性关系。

其次,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专门用于处理时间相关数据的预测建模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考虑了时间因素对数据的影响,通常用于研究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趋势和季节性变化。

常见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ARIMA模型和季节性分解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的优点在于能够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周期性变化,但对于其他影响因素的建模能力较弱。

决策树是一种通过递归划分数据空间的方法,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的预测建模。

决策树通过判断特征的某一阈值来进行分割,并基于这些分割确定每个叶节点的预测结果。

决策树具有可解释性强、处理缺失值和离散数据能力强等优点,但容易出现过拟合和过于复杂的问题。

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复杂数学模型的预测建模方法,在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

神经网络的核心是通过多层的神经元节点对特征进行组合和转换,最终得到预测结果。

神经网络的优点在于可以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然而,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同时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果也难以解释。

最后,集成模型是通过集成多个预测模型的结果来进行预测的方法,常见的集成模型包括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等。

简述常用的建模方法和建立模型的基本步骤。

简述常用的建模方法和建立模型的基本步骤。

简述常用的建模方法和建立模型的基本步骤。

现代建模技术与工程工程设计密切相关,它能深入研究客观物体结构特性,有助于提高工程设计效果,增强工程施工质量,实现设计中直观、准确的研究结果,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和要求,建立模型通常分为结构建模和非结构建模。

一、结构建模结构建模是指将客观物体分解成许多有组织有结构表达关系的有限元,根据不同的结构关系构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客观物体数学模型。

采用结构建模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有限元分析、边界元分析及其结合分析等。

(1)有限元分析:也叫有限元法、网格法,是将客观物体分解成若干有限多边体,再通过这些有限多边形的单元计算机模型的方法,从而形成一组有限元有限元模型,再根据求解过程计算出物体的几何参数和构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从而得到客观物体构成模型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

(2)边界元分析:边界元分析是一种结合实际物体结构与计算机数值计算的一种数学模拟方法,它把实际物体划分成一组有限的边界条件,并联系在一起,把物体结构抽象成边界元,从而组成一组边界元计算机模型,并基于边界元上施加约束条件,用计算机运算得出几何参数和构件的变形,受力等分布,从而得到物体构成模型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

二、非结构建模非结构建模是指在物体结构无法明确定义有限元的基础上,采用其他数学模型来反映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并进行分析的方法。

主要有位移法、势能法、粒子法、模拟退火、神经网络等方法。

(1)位移法:也叫网格位移法,是将客观物体表示为一系列多边形的集合,然后利用计算机来根据特定的力学模型计算每个多边形的位移和变形,从而可以表达客观物体外形及结构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

(2)势能法:是根据物体的形状特性,以势能最小原则求解物体状态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复杂边界形状及构件变形的计算。

(3)粒子法:是一种把受力物体分解为若干块或微小块,并对每块给定状态参数,根据物理现象的描述,建立每块之间的力学关系,通过迭代求积分来计算客观物体变形的一种计算方法。

海浪建模方法综述

海浪建模方法综述

海浪建模方法综述I.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II. 可行性分析2.1 数据来源及数据信息2.2 数值模型的适用性2.3 模型构建可行性分析III. 海浪建模方法3.1 基础理论3.2 近岸海浪建模方法3.3 远海海浪建模方法3.4 模型结果的评估指标IV. 海浪建模案例4.1 数据采集4.2 模型构建4.3 结果与分析4.4 实验结果V. 未来发展趋势5.1 海浪建模技术的发展方向5.2 海浪建模技术的应用前景VI. 结论与建议6.1 研究结论6.2 研究建议参考文献第1章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 研究背景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一处物理环境,其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海浪作为海洋环境中的一种重要形态,其变化和演变不仅关系到航海、海运,还与能源开发、沿海开发、天气预报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海浪的建模研究可以为进行海洋工程的设计、计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海浪建模技术已得到快速的发展,可以模拟不同风浪条件下海浪的变化规律。

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建模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效率,以及对于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应用性。

1.2 研究意义海浪建模技术的发展对于海洋安全、经济利益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可应用于各种海洋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如海上风电场、海岸防护工程、海上油田等。

同时,海浪建模技术可以为天气预报、海浪预报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资源是人类所需要的极其重要的资源之一,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命题。

海浪建模技术可以为研究和探究海洋物理、气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基础理论和数据支持。

因此,加强海浪建模技术研究和应用不仅可以推动海洋领域的科学发展,也可以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等多个领域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第2章节:可行性分析2.1 数据来源及数据信息要进行海浪建模研究,首先需要有足够的海浪数据。

个人总结-MIdas建模基本操作步骤综述

个人总结-MIdas建模基本操作步骤综述

目录一定义材料 (2)二时间依存材料特性定义 (2)三截面定义 (3)四建立节点 (3)五建立单元 (4)六定义边界条件 (4)七定义自重荷载 (4)八钢束预应力荷载 (4)九温度荷载定义 (6)十移动荷载定义 (6)十一变截面及变截面组的定义 (9)十二质量数据定义 (10)十三PSC截面钢筋定义 (11)十四节点荷载 (11)十五梁单元荷载定义 (11)十六组的定义 (11)十七支座沉降分析数据和支座强制位移 (13)十八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定义 (13)十九截面特性计算器 (14)二十PSC设计 (14)一定义材料通过演示介绍在程序中材料定义的三种方法。

1、通过调用数据库中已有材料数据定义——示范预应力钢筋材料定义。

2、通过自定义方式来定义——示范混凝土材料定义。

3、通过导入其他模型已经定义好的材料——示范钢材定义。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定义材料,操作顺序都可以按下列步骤来执行:选择设计材料类型(钢材、混凝土、组合材料、自定义)→选择的规范→选择相应规范数据库中材料。

对于自定义材料,需要输入各种控制参数的数据,包括弹性模量、泊松比、线膨胀系数、容重等。

二时间依存材料特性定义我们通常所说的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特性、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变化特性在程序里统称为时间依存材料特性。

定义混凝土时间依存材料特性分三步骤操作:1、定义时间依存特性函数(包括收缩徐变函数,强度发展函数)(图1,图2);2、将定义的时间依存特性函数与相应的材料连接(图3);3、修改时间依存材料特性值(构件理论厚度或体积与表面积比)(图4);定义混凝土时间依存材料特性时注意事项:1)、定义时间依存特性函数时,混凝土的强度要输入混凝土的标号强度;2)、在定义收缩徐变函数时构件理论厚度可以仅输入一个非负数,在建立模型后通过程序自动计算来计算构件的真实理论厚度;3)、混凝土开始收缩时的材龄在收缩徐变函数定义中指定,加载时的混凝土材龄在施工阶段定义中指定(等于单元激活时材龄+荷载施加时间);4)、修改单元时间依存材料特性值时要对所有考虑收缩徐变特性的混凝土构件修改其构件理论厚度计算值。

动力学建模 综述

动力学建模 综述

动力学建模综述动力学建模是一种用于描述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数学方法。

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和预测系统行为的工具,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等。

本文将综述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体的质量、速度和受力情况来描述系统的运动规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分析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并预测未来的状态。

动力学建模可以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轨迹、力学特性和相互作用方式。

它是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和人造系统的运动规律。

动力学建模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可以用动力学建模来描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计算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并预测未来的运动状态。

动力学建模还可以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运动行为,如天体运动、流体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等。

在工程学中,动力学建模可以用于设计和优化系统的运动控制。

例如,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可以用于设计自动化机器人和机械臂,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

电路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可以用于设计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实现高效的信号传输和处理。

动力学建模还可以用于研究能源系统的动态特性,如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电池等。

在生物学中,动力学建模可以用于研究生物体的运动和行为。

例如,动物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可以用于分析动物的步态和运动能力,揭示其生物力学特性。

动力学建模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运动和分裂,探索生物体内部的动态过程。

此外,动力学建模还可以用于研究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如生态系统的物种竞争和演化过程等。

在经济学中,动力学建模可以用于研究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例如,宏观经济模型可以用动力学建模来描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

微观经济模型可以用动力学建模来分析市场竞争和决策行为,预测市场价格和供需关系。

动力学建模还可以用于研究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管理,如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和投资组合的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晓东建模方法综述本刊E-mail:bjb@sxinfo.net综述
中部分可能是彼此相关的变量。

(2)现场数据采集与处理。

采集被估计变量和原始辅助变量的历史数据。

现场数据必须经过过失误差检测和数据协调.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由于神经网络建模一般用于静态估计,应该采集系统平稳运行时的数据。

并注意纯滞后的影响。

(3)辅助变量精选—输入数据集降维。

通过机理分析.可以在原始辅助变量巾找出相关的变量,选择响应灵敏、测量精度高的变量为最终的辅助变量。

更为有效的方法是主元分析法,即利用现场的数据作统计分析计算,将原始辅助变量与被测量变量的关联度排序.实现变量精选。

(4)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选择。

根据系统特点选择模型的类型.即线性、非线性和混合型等。

从理论上看,神经网络与传统控制理论的结合使控制系统具有相当程度的智能。

利用网络的学习能力和任意非线性映射能力.通过对样本数据对的训练.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辨识和控制。

诚然如此,目前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数学仿真和实验室研究阶段.极少用于实际系统的控制。

主要由于神经网络存在以下的局限性:一是存在局部极小值问题.造成网络局部收敛;二是学习速度慢,训练时间长;三是理想的训练样本提取困难。

影响网络的训练速度和训练质量;四是网络结构不易优化,特别是隐层节点数目的选取常常带有盲目性;五是尚未从理论上完全解决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收敛性。

近年来兴起的小波网络是神经网络模型与小波分析理论。

以及这两者的结合所产生的,是研究非线性问题所需要的极其重要的科学工具。

小波分析在理论上保证了小波网络在非线性函数逼近中所具有的快速性、准确性和全局收敛性等优点。

随着小波网络的不断发展,它们的巨大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公认,尤其是在非线性系统辨识巾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大。

小波网络的形式和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如文献[3]是利用小波函数(或尺度函数)替换普通神经网络中的激励甬数;文献[4]则是从多分辨分析的角度利用正交小波基构造网络;文献[5]则重点讨论了高维小波网络的设计问题。

其中以紧支正交小波和尺度函数构造的正交小波网络具有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能够根据辨识样本的分布和逼近误差要求确定网络结构和参数;此外,如正交小波网络【6J还能够明确给出逼近误差估计.网络参数获取不存在局部最小问题等优点。

3.2模糊辨识方法
对于非线性时变动态系统的辨识,是实际中经常遇到的困难。

目前常见的有两种方法【7】:一是用线性模型来近似描述非线性系统,显然这对于有严重非线性的系统误差较大;二是根据被控对象已知的信息,选择与之相近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显然有其局限性。

由于模糊模型易于表达非线性的动态特性,因此模糊模型辨识方法被认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可行方法。

由输人输出数据求取对象动态模型的模糊辨识方法由两部分组成:前提结构辨识和参数辨识,而参数辨识又分为前提参数辨识和结论参数辨识。

T_S模型是由蚀蛹和Sugeno提出的一种动态系统的模糊模型辨识方法【sl,是以局部线性化为出发点.具有结构简单、逼近能力强的特点,已成为模糊辨识中的常用模型,而在T--S模型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些新的辨识方法。

3.3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系统辨识
遗传算法是由美国Holland教授提出,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基于Darwin进化论和Mendel的遗传学说。

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在解空间中进行大规模、全局、并行搜索,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从而直接对
170解群进行操作,而与模型的具体表达方式无关。

遗传算法不依赖于梯度信息或其他辅助知识.能够快速有效地搜索复杂、高度非线性和多维空间.为非线性系统辨识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一条新途径。

文献[9]利用改进的遗传算子,提出一种辨识系统参数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有色噪声的干扰.获得系统参数的无偏估计。

文献[10]给出一种南遗传算法(GA)、进化编程(EP)相结合的辨识策略。

可以一次辨识出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主要思想是用GA操作保证搜索是在整个解空问进行的,同时优化过程不依赖于种群初值的选取.用EP操作保证求解过程的平稳性,该方法比分别用GA和EP的效果都好。

文献[11]给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系统模型参数估计的算法。

4结语
系统辨识的应用价值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从理论上讲,辨识技术可以应用于控制、预报、滤波、信号处理和形成自适应控制等,还可以用于故障诊断和故障检测。

可以说.所有需要在线或离线应用过程模型的领域中,都能采片I辨识技术。

因此,辨识的应用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也正因为如此,建模的方法也在飞速的发展.系统辨识的发展方向将是成为综合多学科知识的科学,从而建立更加精确的模型。

参考文献
[1]方崇智。

萧德云.过程辨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杨斌,田永青,朱仲英智能建模方法巾的数据预处理【J].信息与控制,2002,3l(4):380—384.
[3]ZHANGQ.Waveletnetworks[J].IEEETrans.NeuralNetworks。

1992.3(6):889—898.
[4]BAHAVIKRBandSTEPHANOPOULOSG.Wavenet:amulti—resolusion,hieraehiealneuralnetworkwithlocalizedlearning[J].AIChEJounal.1993.39(1):57—81.
[5]ZHANC,Q.Usingwaveletnetworkinnonparametficestimation【JJ.1EEETmns.NeuralNetworks,1997,8(2):227—236.
[6]王海清.宋执环,李平.采用正交小波网络的非线性系统辨识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18(2):200—204.
[7]张化光.何希勤.模糊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H;版社,2002.
[8]李十勇.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9]李茶玲,孙德保.遗传算法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26(7):57—58.
[10]李孝安.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与进化编程的系统辨识方法[J].控制与决策,1996,ll(3):44)4-407.
[11]姜波。

江秉文.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系统模型参数估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0,17(i):150--152.
(实习编辑:薛艳)
第一作者简介:薛晓东.男,1981年12月生,2004年毕业于太原理丁大学自动化专业.助理工程师.山西省化工设计院。


西省太原市,03000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