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样文内容摘要曾树生是巴金的杰作《寒夜》中的女主角,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名女性,曾树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她付出了不同的情感拾获了不同寻常的感受。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曾树生是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个人价值,年轻漂亮、开朗健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代‚新女性‛,曾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生活的熏染,在追求个性解放方面,不顾生活条件限制,一味追求自以为的‚热情生活‛。
由于她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步步走向悲剧,自己从此也坠入痛苦的深渊。
作为读者,我与文中主人公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就曾树生所承担的角色(儿媳、妻子、母亲、自我)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一、曾树生叛逆的儿媳角色婆婆汪母首先是一个父权思想严重的封建家长。
她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规规矩矩孝敬婆母、伺候丈夫,她希望自己享有旧时婆婆的威严,在儿媳面前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
她无法忍受儿子对儿媳的平等态度。
‚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
这太过分了……‛极力挑唆儿子拿出大丈夫的权威来压制儿媳,‚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甚至不顾儿子的感情,逼他撵走儿媳:‚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看见她!‛她尤其不能接受儿媳比儿子强的事实,对外出工作的儿媳说三道四,言辞刻薄,极力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
‚她不会永远跟着你吃苦的。
她不是那种女人,我早就看出来了。
……只有你母亲才不会离开你,不管你苦也好,阔也好。
‛‚她跟我们母子不是一路人,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
‛不顾事实地极力否认儿媳对家庭所做的奉献。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外压迫之中,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曾树生形象分析
追寻自由——浅析曾树生0901班段爽 09501016在巴金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当中,曾树生是最后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
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后记中这样说:“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
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
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
”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
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
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
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
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
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四、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
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
抗战开始后社会境况的惨淡,汪文宣和曾树生最初梦想破灭,生活日渐压抑与痛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树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物质生活匮乏,追求精神生活无可厚非。
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压下成为汪文宣那样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选择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靠频繁的交际活动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现实生活的苦闷。
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
小说中描写的汪家带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曾树生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亮色。
男主人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
每次曾树生向他倾诉,他心里虽然开心,但嘴上只是淡淡地一句安慰。
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正值青春的女人来说太过于冷淡和沉闷了。
《寒夜》中曾树生的矛盾人生
试论《寒夜》中曾树生的矛盾人生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国统区的善良无知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女主人公曾树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她和丈夫、婆婆的关系是吃人社会小家庭的浓缩。
关键词矛盾??命运??欲望??传统一、矛盾命运矛盾的人生活在矛盾的世界里,矛盾的世界里滋养着矛盾的人。
人属于自然界,当然也属于矛盾的世界。
《寒夜》里的三个人物都是矛盾人生最典型的代表,而女主人公曾树生正是矛盾的焦点。
巴金说过曾树生本身是取自一位朋友的太太,后来还有了萧珊的影子。
可以说曾树生这个人物是许多相似人物的总和,她代表着当时一部分女性的矛盾人生。
《寒夜》中曾树生和汪文宣是大学教育系同学,毕业后结婚。
年轻时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理想的中学,开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
他们抱着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的宏大美好理想,这种希望和憧憬常常鼓舞着他们,当然也成了日后仅有的一点甜蜜谈资。
二、爱情与欲望的矛盾(一)理想爱情与现实生活曾树生是教育系毕业的大学生,却在银行充当“花瓶”的角色,难道她真的心甘情愿?然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她需要这份工作,为了使困苦的生活维持下去,为了帮助丈夫分担养家费用,为了让儿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让丈夫的母亲瞧得起自己,当然也为了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渴求。
这些想法和欲望都属人之常情。
(二)美好回忆与现实婚姻《寒夜》里时常会出现一个场景—咖啡馆。
这既是故事里主人公小资情调的写照,更是曾树生和汪文宣两人美好爱情的回忆。
可现实婚姻带给他们的除了痛苦什么也没有。
曾树生是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的女人,她忘不了和汪文宣曾经的相爱和浪漫,但是这只能是在特定的场景作为美好的回味,而现实婚姻哪里可能只用回忆支撑?只是暂时的止痛剂而已。
(三)真爱与享受人生大川银行陈经理对曾树生爱慕已久,曾树生一方面面对大学时代的恋人,对如今体弱的丈夫有着爱恋与怜悯;一方面出于本能的需求和渴望,靠近陈经理。
浅析巴金《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文 宣 的母亲 就是 促使 她 离家 的一个 不可 忽视 的原 因 。汪 母 是 一个 知识 分子 ,受 过教 育 ,但 传 统思 想却 根深 蒂 固。她 早 年丧 夫 ,独 自一人 抚养 大儿 子 ,也使 得儿 子成 为 了他 生 活 的全 部 ,她容 不得 他人 从她这 瓜 分儿 子 的一丝 爱 ,这 就 为 日后 她与 曾树 生发 生矛 盾埋 下 隐患 。汪文 宣深 爱着 曾树 生 ,离 不开 曾树 生 ,汪母 也是 深知 这一 点 ,按理 来说 ,为 了儿子 的幸 福 ,她对 曾树 生 即使有 再 多的不 满为 了儿 子也 应 忍受 下来 。但 事实 确相 反 ,她 总 是有 意无 意挑起 她 与 曾 树 生 的矛盾 ,甚 至 巴不得 她不 要 回到这 个家 。其 实 ,汪 母 是 一个 把儿 子婚 姻推 向坟 墓 的助推 器 ,是一 个逼 走 曾树 生 的加 速 器 。 巴金 在谈 到这 两个 女性 时 ,说到 “ 我 当然 不会 赞扬这 两个 女人 。正 相反 ,我用 责 备 的文笔 描写她 们 。但 是我 自己也承 认我 的文 章里常 常露 出原谅 和 同情 的调子 。 ” 三、为人母 按 照常 理来 说 ,母亲 对儿 子 的爱是 最伟 大 的,儿子 对
一
、
夫 的感 情基 础是 非常 牢 固的 ,而且 同为 学教 育的他 们有 一 失 。不 管是 什么 原 因,我们 只是 看到 了 曾树生对 儿子 的金 个 共 同的理 想就 是办 家庭 式 乡村式 的教 育 ,这 使得 两人 之 钱 供养 ,她 花钱送 儿 子去 贵族 学校 ,除 了这一 点,他 们之 间并不 缺 乏共 同语 言。单 从这 里看 两人 的婚姻 本会 是 非常 间似乎 没有 过 多的交 集 。当 曾树 生在 犹豫 是否 离开家 去兰 的幸福 。然 而现 实 的残酷 却让 这一 切成 为泡 沫 ,在 抗 战后 州时 ,汪小 宣几 乎是 没有 在她 的考虑 范 围,小 宣的地 位在 期 的 国统 区重庆 ,战 场 失利 ,物价 飞涨 ,人 心浮 动 ,谣 言 她 心 中是低 于 自 己丈夫 的,而她 也认 为这 个孩 子跟她 一点 四起 , “ 陪 都 ”人 民整 天都在躲 警报 ,喝酒 ,吵架 ,死 亡… 都不 亲, 自 己就 像她 的后 母 。是的 ,曾树 生作为 一名 母亲 在 当 时那个 环境 谈理 想 谈 良知都让 人觉 得可 笑 ,过好 日子 与 自己儿子 的 交集仅 仅如 此 ,如果说 曾树 生对 儿子尽 到 了 的只有 那些做黄 白 ( 黄 金和大 米 )生 意的投机 倒把 的商人 , 抚养 义务 的话 ,那仅仅 是 体现 在金钱 的供 养上 ,如果 从对 而知 识分 子和农 民只有艰 苦度 日。其实 不难 想象 在 曾树生 儿子精神 和心理上 的关怀上来看 ,她是 一位 不称职 的母亲。 的周 围,一 定早 有机 会可 以使 她轻 松摆 脱这 一切过 上上 流 四 、独 立 的 女 性 社 会 的生活 ,但 她并 没有 选择 毅然 决然 的离 开 。当家庭 陷 这 就是 曾树 生 ,一位 妻子 ,一位 媳妇 ,一位 母亲 。但 入 困境 时 ,她 勇敢地 挑 起家 中的 大梁 ,默默 忍受 着 然而 是我 们不 能忘 记 ,她 是一 个人 ,有着 新 的观念 ,独立 人格 最 后 的最后 她还 是选 择 了 “ 花 瓶 ”的命 运 ,在痛 苦 ,无 奈 的人 !她 不是 一个正 面人 物, 但也 不是一 个反 面人物 ,在 中离开 了汪 文 宣。但 其 实这并 不完 全是 她 的本意 ,她 是极 她 身上 充 满 着 各种 各 样 复 杂 的矛 盾 。这 样 一 个 处 处充 满 不 愿 意离开 汪 文宣 的 。在 家 中她 受到婆 婆 的百般 凌 辱,但 无可 奈 何 的女 性 ,最 后一 步 步走 向 “ 深渊 ” ,她 有错 吗 ? 是面 对 患有 严 重肺 结 核 的丈 夫她 还 是 承担 起 自己的 责任 , 有 !那 她 的错 可 以理 解 吗?貌似 可 以 !那 她这 么做又 能理 做 了 一个 妻子 的义 务。 即 使 最后 她 选 择 离开 ,选 择 “ 离 所 当然 吗?当然 不 能 !前 面说 到 曾树 生之所 以比其他 作 品 婚” ,但从 文 中还 是可 以感受到 她对汪 文宣 的关爱 。作为一 中 的新 女性 还 要 “ 新” , 是 因为 她 真 正 融入 了这 个 社 会 , 个 妻 子,她 弃夫 离家 ,这 是不 能被 原谅 的 ,她不 是传 统意 她有着 自己独 立的经 济大 权 。甚至可 以说 ,从 她在家 中 的 义 上 的贤 妻 ,但 她始 终 有尽 到一个 妻 子应有 的 责任 。这个 经济地 位看 ,她 是 强者 ,因为她 是家 中 的经济 支柱 。但是 爱情 的悲剧 是 一个 时代 的悲 剧,志 趣相 投 ,勇敢相 爱 的两 如果我 们从 精神 地位 来看 , 曾树 生是 处于 弱者 的。 虽然汪 个 年 轻人 自 由走 到一 起 ,为两 人 共 同 的教 育理 想奋 斗着 , 文宣 爱着她 ,但 我们 发现 从后来 来看 ,汪 文宣对 曾树 生 的 或许 在换 一个时代 背景时 ,这会是 另一番景 象。 爱是 不健康 的而 唯一 可能 给家 中带来 活力 的十 三岁儿 子也 二 、为 人媳 是老气 横秋 ,没有活 力 ,和她 又几 乎没有 感情 。这样 一位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学教育
浅析 《 )中曾树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寒夜)
回 张 丹
68 0 ) 3 0 0 ( 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四 川 广 安 广
【 摘
要 】 巴金 长 篇 小说 《 夜 》 中 曾树 生 形 象 在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的 意 义 。 曾 树 生 形 象 是 “ 四 ”新 女 性 寒 五 《 夜》 寒 ;曾树 生 ;性 格 特 点
一
一
级 知 识 分 子 , “ 四 ” 运 动 只 能 五 是 解 脱 了 他 们 思 想 上 的 羁 绊 ,感 情 的 闸 门 ,但 未 来 路 如 何 走 , 由 于 缺 乏 正 确 的 思 想 引 导 ,再 加 上 不 注 意 自身 思 想 的 锻 炼 ,最 后 形 成 了不 正 确 的人 生 观 , 曾树 生 就 是这样—个典型 。以至 于她 从某种 意 义上看来是懦弱 的。在 中国 ,封建思 想的文化的根基根深蒂 固 ,即便曾树 生是一个新时代 的女性 , 纵然 她有着 新 思想 ,新观念 ,她 的骨子里 仍然充 满着传统文化 的细胞 , 良似 乎对她 善 来说就是一种天性 。
们 可 以从 中得 知 一 些缘 由 。
一
、
曾树 生 的 思想 性 格 特 点
( ) 曾 树 生 善 良 温 柔 但 并 一 不恪守 “ 三从 四德 ” 曾 树 生 有 着 中 国妇 女 传 统 的 美 德— — 善 良 温 柔 。 她 面 对 婆 婆 的辱 骂 和 威 逼 ,她 仍 尽 力 地 照 顾 着 丈 夫 ,照 顾 着 儿 子 ,照 顾 着 整 个 家 。 尽 管 在 树 生 的 心 里 她 对 汪 文 宣 已 经 没 有 爱 情 ,有 的 只 是 怜 悯 和 同情 。面 对一 个 体弱 多 病 , 性 格 软 弱 , 无 论 从 精 神 上 还 是 物 质 上 都 不 能 给 她 满 足 的 丈 夫 ,树 生 仍 在 尽 一 个 妻 子 的 义 务 与 责任 。 她在 给丈夫 的长信 中深刻反 省 自 己 ,她 责 备 自 己不 配 做 妻 子 、母 亲 ,她 忏 悔 自己 不 是 一 个好 女 人 。 特 别是 当她 得 知 丈 夫 已死 的 消 息 , 她 的 忏 悔 是 令 人 震 颤 的 。 她 觉 得 是 自 己毁 灭 了 丈 夫 ,失 去 儿 子 就 是 对 她 的惩 罚 。树 生 的 忏 悔 正 是 她 内心 深 处 的善 良天 性 的 表现 。 ( ) 曾树生 是 勇敢 的 又是懦 二
《寒夜》中曾树生与汪文宣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中曾树生与汪文宣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沈琮龙来源:《牡丹》2017年第29期《寒夜》是巴金在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描绘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中底层知识分子悲惨生活的悲剧作品。
从《寒夜》开始,巴金的创作风格由青春热情的抒发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以此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感。
《寒夜》作为这样一篇巴金后期风格的代表作,在人物塑造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本文将通过曾树生和汪文宣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描绘,分析人物联系和作品悲剧性的表现,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涵。
悲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鲁迅先生曾经对其的内涵作出精辟的解释: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寒夜》作为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品,通过浓烈的感情表达塑造了旧社会中被压迫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惨形象。
这类人群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被统治阶级压迫,饱受不公但又无力反抗,沉沦在悲惨压抑的生活中,最终走向毁灭。
曾树生和汪文宣是《寒夜》中重要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其人物塑造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理解作品背后的现实问题。
一、曾树生人物形象分析曾树生首先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著名高校教育系的毕业生,她有着为国家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
在爱情中,敢于蔑视传统封建礼教,在举办结婚仪式之前就大胆与爱人汪文宣同居生活。
然而在《寒夜》描绘的社会背景下,曾树生却不得不走上自己曾经抗拒的生活道路,屈服于现实社会,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和挣扎。
她和汪文宣是自由恋爱的,之后又生下了儿子,一同来到抗战大后方重庆,最终才发觉自己的夢想不过是一个泡沫。
她内心的想法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事实已经这样了,自己也毫无办法。
为了自己所爱的男人,她放弃了原来的理想。
后来,她只在银行找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就像花瓶一般,被许多人看不起。
但她依旧坚持工作,并用自己的收入给丈夫治病。
在《寒夜》这部小说中,曾树生将过往的崇高理想全部抛去,转而服从于现实。
正是因为对现实的妥协,曾树生凭借姣好的外貌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工作中光鲜亮丽,出入奢华,追求自己幸福安逸的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收入补贴家用。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重庆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论析
现在是民国三 十三年 , 不是光绪 、 宣统 的时代了。 ” 田仲济 、 昌熙主编的《 孙 中圈现代小 i 兑史》 在将 曾树
生与“ 五四” 以来 的另一些新知识女性形象 比较时指 出:
“ 早在五 四时期庐隐笔下露沙 ( 海滨故人 》 身 』 , 《 ) 二 我们 看到过她的 身影 ; ‘ 在 左联 ’卜 _玲 笔下 的莎菲 ( 莎 年 r 《 菲女士的 F J记》 身 l , ) 』 我们看 到过 她的发展 ; 就是作 为
度 多层 面地进行考察 , 可见她是个复杂的有血有肉的新女性形 象, 的命运是可 以理解的 , 她 值得 同情 的。 [ 关键词 ] 《 寒夜 》;曾树 生形象 ;论析 ( 中图分类号 ] 0 . 1 6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9 4 3 (0 10 — 0 0 0 10 . 7 3 2 1 ) 1 0 3 。 4 解放特别是恋 爱 自由 、 婚姻 自主的新女性。
生颇为不 同: 与汪文 宣 的相爱 不是 盲 目的爱 , 是为 她 不 爱而爱 , 而曾经 是建立 在共 同献 身 于中学 教育的理 想 , 具有丰富 的社会内容 , 可以说是颇 有事业心 的。她懂 也 得 “ 必生活着 , 人 爱才有所附丽” 她在银 行供职 , , 名为职 员, 实为“ 花瓶 ” 她 为此 感 到羞 辱 , 甘心 “ 人家 欺 , 不 让 侮” 但为 了 自己 与家庭的生活 , , 不得不 忍耐 。她敢 于捍 卫 自己的尊严 和权利 , 母骂 她是 儿子 的姘头 , 昂然 汪 她
婚恋 自主。鲁迅 的《 伤逝》 是“ 四” 五 时期表 现婚 恋 自由 主题最深刻的小说 , 而子君则是这 类女性 中最著名的人 物形象 。她勇敢地道出 :我 是我 自己的, “ 他们 准也没有
浅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
巴金 , 五 四运 动 以来 最 具 影 响 力 的作 家 之 一 , 作为 当代 文 学 的 巨 匠, 在 中 国 文学 史 上 留下 了许 多 杰
跟 我 比 !你 不 过是 我 儿 子 的 姘 头 。 我是 拿 花 轿接 来 的 ” ,在 文 中母 亲 用 高 傲 和 得 意 的 神 情 向媳 妇 宣 告
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 所 以 面对 儿 子
第二, 曾树 生 是 一 个 具 有 现 代 性 的 女 性 。“ 那个 时候 我 们 脑 子 里 满是理 想 , 我们 的教育事业 , 我 们 的乡村化 、 家 庭 化 的学 堂 。 ” 从 中我 们 可 以 看 到 一 个 有 别 于 往 常 的 女 性形象。在当时的那个年代 , 女 性 也能怀揣梦想 , 根 植 于 自己 的理 想 事业 , 不 得 不 说这 是 女 性 意识 觉 醒 的一 个 大 跨 步 。她 有 理 想 , 也 有 为 理 想 工 作 的勇 气 。 她 不 是 《 莎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中那 个 在五 四浪 潮 中痛 恨 和 蔑 视 以 至 于 放 纵 自己 的 女 性 形象 , 也 不 同 于鲁 迅 《 伤逝》 中子 君 软弱和停滞不前的形象 , 曾树生并 不 限 定 于 旧式 家 庭 的 贤 妻 良母 式 的 角 色 ,她 走 出 了 闺 中 的 小 院 , 真 正地和男性一样投生于社会 , 并 期 待 自 己能 为 社 会 作 出 自己 的 贡 献 , 实 现 自己 的人 生 价 值 。 传 统 女性 常 把 自己 困 于 闺 院 中 , 道 出“ 良辰 美 景奈 何天 , 赏心乐 事谁家 院” 的 无 奈, 而如 今 , 曾 树 生 不 仅 走 出 了 闺 院, 还 致 力 于 自己 的 价 值 , 一 个 社 会人的价值 , 不 只是 对 于 自己 的丈 夫 和 家 庭 。相 比于 丈 夫 那 种单 调 、 平 凡 的 日子 , 曾树 生是 不会 为 了 生 活 而 忍 受 的人 。在 那 样 的一 个 年 代, 大 多数 人 都 背 负着 生 活 给 他 们 的 十 字 架 ,让 他 们 喘 不过 气来 , 有 人 选 择 安 于 现 状 ,接 受 命 运 的 安 排, 也有 人选择逆 流而上 , 挣 脱 生 活 的 牢 笼 , 曾树 生 显 然 属 于 第 二 种。 《 寒夜》 里, 天永 远 是 阴 沉 沉 的 , 时而下着小雨 , 时 而 雨 停 。读 完 整 篇 小说 ,给人 一 种 冷 色调 的感 觉 , 走 到 大 门 口是 一 个 大 黑 洞 一 般 的
浅论《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学号___117343__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二级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妮妮指导教师:李道尧教授二○一四年十一月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最后创作的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令人发思的文学著作。
这部著作也标志着他在现实主义文学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小说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家破人亡的悲剧,给我们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作者在《寒夜》中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孕育着丰富的社会人生和文化心理意蕴的人物形象。
其中曾树生的形象多年来有褒有贬,她以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时刻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关键词:曾树生;形象;社会目录1 《寒夜》中的曾树生 (1)2 《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1)2.1 曾树生的个性解放与爱慕虚荣 (1)2.1.1 个性解放 (1)2.1.2爱慕虚荣 (2)2.2 曾树生的毫无主见与不甘屈服 (2)2.2.1毫无主见 (2)2.2.2不甘屈服 (2)2.3曾树生的善良正直与追求理想 (3)2.3.1善良正直 (3)2.3.2追求理想 (3)3 《寒夜》中曾树生的悲剧根源 (3)3.1黑暗社会 (4)3.2传统观念 (4)3.3婚姻缺失 (5)结语 (5)致谢 (6)参考文献 (6)1 《寒夜》中的曾树生在小说中曾树生是汪文宣的妻子,抗战爆发年代随丈夫、婆婆来到重庆,在家中因与婆婆的关系不和,种种因素下,她被迫无奈地到自己的追求者陈奉光工作的银行任职。
期间,深得陈奉光的欣赏与追求。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中长篇小说《寒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女性。
她曾经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却逐渐走向了“沉沦”,将以前的理想完全抛弃了。
对曾树生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这一最基本的主题。
一、从充实的生命到萎顿的生命考察一个作家的悲剧观念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不是完整的悲剧人物。
如果把巴金大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按生命系列排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些形象可分为三类:“充实的生命”、“萎顿的生命”、“腐朽的生命”。
【1】巴金的《寒夜》表现的既不是充实的生命——如杨木华;也不是腐朽的生命——如杨老三;也不是一般的萎顿生命——如田蕙世、万昭华,而是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萎顿生命——曾树生。
将这样的生命放在突出地位尽情表现,在巴金的中长篇小说里,《寒夜》是唯一的一部。
【2】曾树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为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而献身的理想;为了爱情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没有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同汪文宣同居了。
【3】但在“寒夜”的社会里,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供儿子读书,她却只得成为一家银行里的“花瓶”,整日忍气吞声地供经理玩赏。
她被迫走上“花瓶”的道路后,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苦闷。
但这时,她已把人生的主要目的放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上。
她口口声声嚷着要“活得痛快”,声称“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的所谓“热情的生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
个人享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
正因为如此,她不愿失去自己的“花瓶”地位;在丈夫重病之时,她可以弃夫而去。
【4】她给文宣的信说:“不要跟我谈过去那些理想,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谈教育、谈理想了。
”她之终于跟陈主任去兰州,并向文宣提出离异的要求,说明她把追求一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早年美好的树生已经死灭得差不多了。
(完整)曾树生形象分析
曾树生形象分析曾树生是从日常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女性典型。
五四思潮,使知识女性在思想上意识到自身的从属地位,她们冲破封建束缚的途径首先是获得自身命运的决定权,其次是在社会历史中铭刻自己的印迹。
在中国现代文学早期的五四系列女性形象中,大多数都是以激烈地反抗获得了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利,但却不能够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不可避免地逐渐走上以往女性的悲剧命运——湮没于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
这种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为男性群体生活服务的各种家务劳动,比如《伤逝》中的子君,在日益繁重的家务生活中,她逐渐湮没了自己的个性,整日为了饲自己、饲涓生、饲油鸡、饲阿随周旋室内外,浑身飘散着油烟的气味,沦落为一个近似老妈子的妇女,最终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子君在冲破旧家庭时,不能也无法融入社会生活的步伐,导致她日渐在行动上、思想上趋于旧式,最后不得不选择返回起点。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40年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
她受过高等教育,充满事业梦想,曾经希望和丈夫共同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她蔑视伦理道德,勇于表达爱意,选择自己的生活,和丈夫汪文宣由爱同居;她经济独立,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时候,用所得供养家人.她处处表现出新女性意气的昂扬开朗,处处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但这样一位有着追求,敢于行动的新女性却最终选择“花瓶”的命运,在痛苦、焦虑、无奈中离开她的丈夫,失去了自身的主体价值.与诞生于五四女性解放初期的子君不同,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努力开辟着自己的生活道路,并且获得了一席之地.我们不能排除《寒夜》的特殊背景:战争的残酷、民生的凋敝、人心的失落,使人陷入难以摆脱的梦魇。
汪文宣、曾树生也都生活在这样的困境中,贫困和饥饿扭曲了美好人性,于是争吵、沉默、猜忌成为人与人之间对抗的武器,人们依赖心灵的互相蚕食暂时缓解永无休止的紧张,在片刻得胜的喜悦中挽救自己于崩溃的边缘.但我认为,曾树生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更深层的内在矛盾,作者虽然在谈话中说明:“我写《寒夜》就是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1”,但曾树生形象绝不仅是战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综合体,她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合理的性格、行为逻辑。
一个日趋堕落的知识女性——《寒夜》曾树生形象初探(网友来稿)
一个日趋堕落的知识女性——《寒夜》曾树生形象初探(网友来稿)山东聊城第一中学潘鸿海《寒夜》不愧为巴金的代表作,每一位读者恐怕都不会不被它震动。
读着它。
我们的思想感情也随化合物的命运而行进,心就像被蚕吃桑叶一样地慢慢嚼噬着,禁不住为书中的人物流下同情的眼泪(尤其是汪文宣)。
书中除成功地了汪文宣这一被压抑和摧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外,曾树生的形象颇值得人们注目。
曾树生的形象是复杂的,要透彻地整体把握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历来颇有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她是一个受旧社会腐蚀侵害而日趋堕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
曾树生曾是一个新女性。
她在大学时与汪文宣建立了爱情,并按照新的方式与汪文宣结合。
他们有共同的理想,立场办学堂、兴教育,献身于国家的教育事业。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这种志同道合的理想,使她和汪文宣建立了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
可是,抗战爆发了,他们从上海迁至重庆。
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艰难和困苦,连汪文宣这些知识分子家庭也每况愈下,生活日益窘迫。
我们说,在这种情况下,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其悲剧的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这是社会的悲剧,我们不能归之于哪一个人身上。
但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又不能不说,曾树生对过去理想的放弃和对其所谓痛快、享乐理想的追求为社会腐朽势力的蛀虫提供了温床,从而加速了汪氏家庭的分裂。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疑问:曾树生不离开汪文宣又怎样呢?汪家不是照样分裂吗?曾树生不离开汪文宣他们家中谁又能更幸福呢?是的,汪氏家庭的悲剧是必然的(前面已有些论述),这是社会造成的,唐柏青和钟老的悲剧就是有力的证明。
但是,曾树生离开汪文宣时已是这个家庭完全濒临崩溃的时候,这一结果已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似乎再难以找出曾树生和汪文宣他们的更好出路了。
但是,何以如此迅速地达到了这一无可挽回的地步呢?仅仅归之于社会吗?他们家庭内部矛盾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吗?而在这一矛盾中曾树生本身的弱点是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看抗战后的曾树生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摘要:中长篇小说《寒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女性。
她曾经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却逐渐走向了“沉沦”,将以前的理想完全抛弃了。
对曾树生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这一最基本的主题。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探析一、从充实的生命到萎顿的生命考察一个作家的悲剧观念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不是完整的悲剧人物。
如果把巴金大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按生命系列排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些形象可分为三类:“充实的生命”、“萎顿的生命”、“腐朽的生命”[1]。
巴金的《寒夜》表现的既不是充实的生命——如杨木华;也不是腐朽的生命——如杨老三;也不是一般的萎顿生命——如田蕙世、万昭华,而是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萎顿生命——曾树生。
将这样的生命放在突出地位尽情表现,在巴金的中长篇小说里,《寒夜》是唯一的一部[2]。
曾树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为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而献身的理想;为了爱情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没有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同汪文宣同居了[3]。
但在“寒夜”的社会里,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供儿子读书,她却只得成为一家银行里的“花瓶”,整日忍气吞声地供经理玩赏。
她被迫走上“花瓶”的道路后,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苦闷。
但这时,她已把人生的主要目的放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上。
她口口声声嚷着要“活得痛快”,声称“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的所谓“热情的生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
个人享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
正因为如此,她不愿失去自己的“花瓶”地位;在丈夫重病之时,她可以弃夫而去[4]。
她给文宣的信说:“不要跟我谈过去那些理想,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谈教育、谈理想了。
”她之终于跟陈主任去兰州,并向文宣提出离异的要求,说明她把追求一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早年美好的树生已经死灭得差不多了。
作品用细致的笔墨描绘了留在树生的身后一些光彩被黑暗社会生活的巨大投影覆盖的过程。
所以树生是一个被扭曲的性格[2]。
在《寒夜》这部小说中,曾树生这样从充实的生命演化为萎顿的生命,这也是作者小说创作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
作者不再象过去那样热心于创造充实的生命,不再过分关注充实生命的直接思想教育作用,而更多地从普通、平凡的社会生活出发,通过描写各种小人物,特别是那些萎顿的生命,通过表现他们的痛苦和意外的灭亡,灵魂的被扭曲,达到控诉侵略战争和腐朽、黑暗的国民党统治的目的。
《寒夜》里的曾树生虽然是萎顿的生命,但曾经有过“为理想工作的勇气”,敢于蔑视传统礼义,曾树生的独特性正在于她曾经是充实的生命,但由于严酷的社会现实的“斧正”而被扭曲成了萎顿的生命[2]。
二、自私、动摇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曾树生曾是一个有理想、想为教育事业献身的青年。
在生活的折磨下,她靠着自己的姿色,在大川银行里找到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实际上是供人玩弄的“花瓶”,把过去的理想早已完全抛弃了。
她之所以打扮得那样摩登,与比她年轻两岁的陈主任出入于咖啡店、跳舞厅、豪华的酒馆,甚至搭伙做囤积投机生意,想法子挣钱。
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活得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一方面也是为了分担文宣养家的费用,使十三岁的儿子能得以在贵族学校读书。
她虽然当了“花瓶”,但并不甘心,她也几度想和丈夫一道改变环境,离开银行去从事教育工作,但她终归舍不得她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她天性爱活动,又颇具虚荣心。
她不愿儿子过低人一等的生活,她不能忍受家庭的寂寞,尤其不能忍受婆母无休止的恶骂和嫉恨[5]。
虽然有丈夫的爱怜,她也无法从懦弱的丈夫那里得到最起码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满足。
她在社会上、家庭里都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而不能自拔。
为了摆脱这种生活,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年轻上司陈主任的爱,丢下丈夫去兰州追求个人享乐去了。
从她身受的社会和家庭的欺凌来看,从她肩负的沉重的生活担子来看,她的挣扎,她的去兰州,也有社会逼迫的一面。
但是从她舍弃丈夫汪文宣而投入陈经理的怀抱,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来看,又深刻地揭示了她灵魂深处的自私性,走了一条并不能真正拯救自己的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道路。
曾树生离开家庭到兰州后,在给汪文宣写来的长信里,有不少文字反复强调她的离去主要是因为同婆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这不是问题的本质方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要自由,可怜我一辈子就没有痛快地活过。
我为什么不该痛快地好好活一次呢?人一生就只能活一次,一旦错过了机会,什么都完了。
所以为了我自己的前途,我必须离开你。
我要自由。
”这就是她遗弃丈夫的全部理由。
一句话,“我要自由,”便是她的全部思想。
在这个“自由”里,包含着那种对于已经有机会抓住的“痛快的”生活的追求,包含着她那种赤裸裸的自私心理。
她所说的“我不相信这是命,”“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任何辩解的言词都无法掩饰其只想到自己的自私性的实质[6]。
汪文宣之死,与曾树生的出走有直接关系,正是她的出走,把汪文宣最后一点生存的勇气带走了;尽管她将自己出走的主要原因加之不通情理的汪母,但就她只图自己快活,不愿与汪文宣同生死共患难这一点,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曾树生的出走是一个自私的选择[1]。
小说正是从世界观的高度来塑造曾树生的形象和挖掘她的隐蔽的灵魂的。
正是她那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促使她厌弃贫困的家庭和清苦的亲人,促使她以最简单的手段去抓到自己的幸福。
而她的这些性格特征不是汪文宣所能感觉到的。
然而作家却根据自己对她的精深的认识,描写了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追求个性自由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
她外形的美丽,掩盖不了内在的丑恶。
尽管这种丑恶表现有不少社会原因,但也抹煞不了她主观的责任。
自然作者也写了不少树生为自己辩解的话,让她尽情地原谅自己和美化自己,可是美好的言词仍然掩盖不了灵魂上的疮疤。
比如,我们只看到她在当“花瓶”过程中的某些克制和感情上的一些内疚,却看不到她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厌恶。
相反地,她千方百计地去迎合这种生活,以至从“花瓶”转为“经理夫人”,这到了她灵魂深处的“理想”境界。
在作家笔下,曾树生对汪文宣的感情一直是真实的,没有半点虚假。
作家用她后来的变心来反衬出她性格上易于动摇的阶级属性。
她对文宣前后两种不同的感情变化,只是在时间、地点、条件的转换下,使她性格中原先隐藏的易于动摇的别一面突现出来。
作品抓住了她性格中鲜明的一面和隐秘的一面加以描写,完成了她作为一个自私、动摇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性格的塑造[6]。
三、富于反抗、另找出路从曾树生的性格来看,她富于反抗,“并不甘心屈服,还在另找出路”。
但表现出对旧社会的恶势力的一种妥协。
在那发国难财的达官贵人横行的时代,反抗旧势力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树生做不到这一点。
她想在反抗中求生,其终极目的也不过是投入了达官贵人的怀抱,为旧社会所吞噬。
曾树生的反抗表现为对个人幸福生活的追求上。
她的幸福概念,便是那种淑女贵妇们的享乐生活,她为此深感不平,并成为她追求的理想境界。
她的这种思想境界决定了她的人生道路。
曾树生对于自己处境的不满,集中表现在她想摆脱家庭的牵累上。
她只想彻底摆脱这种贫困、烦恼的家庭纠缠,她并不对“花瓶”的生涯感到厌烦。
相反地,每当她陪陈经理跳舞,吃喝玩乐到深夜才回家时,还流露出很大的喜悦,似乎没有这些舞会来点缀她的生活,会使她感到更加的孤独和苦恼。
她对这种“花瓶”处境不仅不是厌弃,而且被看作是她欢快的来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经理的邀请几乎为她从不富裕的“花瓶”生涯搭起了一条通向淑女贵妇的享乐生活的桥梁。
她不仅不厌弃他,而且带着一种兴奋而又矛盾的心情来回答他的种种引诱和威逼。
她的“不平”和“反抗”,说得具体些,那就是她为自己不能过那种舒适的生活而感到“不平”;她“想反抗”的是贫穷、寂寞、凄苦的家庭对自己的拖累;她想远走高飞,以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来反抗封建思想相当严重的婆母对自己的辱骂,遗弃她那曾经爱过并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患病的丈夫。
她的这种反抗不仅没有一丝一毫指向黑暗社会的含意,而且相反地,还包含着同恶势力妥协的内涵。
因此从本质上看,她是把同旧势力妥协说成反抗,把自私说成是出路,把丑陋誉为美好,这便是树生的思维方式[6]。
作家生动的描绘了她的所谓“另找出路”的复杂心情和悲惨命运。
曾树生是大学毕业生,原先“有理想,也有为理想工作的勇气”,她与汪文宣志同道合,一起生活,但是腐败的政治制度摧残了她的丈夫,也毁灭了她的理想,贫困的生活和与婆婆之间纠缠不清的——其实是新与旧的矛盾,又使她终日苦闷。
但她不象汪文宣那样忍受屈辱,她也曾愤怒地对旧社会喊出她心中的不平:“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你这种人造的”。
她要摆脱这一切社会的、家庭的重压,她呼喊着“我要救出自己。
……我要自由。
……我应该得到幸福”。
“然而曾树生一直坐在‘花瓶’的位子上,会有什么出路呢?她想摆脱毁灭的命运,可是人朝南走绝不会走到北方”[7]。
故事的发展确如作家自己所分析的那样,她忍受不住灰色的生活,徘徊在爱情和金钱之间,旧制度迫使她只好倒向“金钱”,——她后来跟陈经理逃难到兰州去了,直到此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背上了存在与意识的矛盾[8]。
而等树生两个月后从兰州回到重庆探家时,她那所熟悉的旧居却换了新主人,这时她才知道文宣已经不在人间了,母亲和小宣不知所往。
她痛苦的感到明天她所能找到的只是一座坟墓,今后她该怎么办呢?[3]作家没有具体写,但作家已通过整个艺术形象启示我们,树生不会找到好的出路,不会有好的命运。
“她很可能答应陈经理的要求同他结婚”,但“即使结了婚她仍然是个“花瓶”[7]。
红颜易老,旧社会的产物“花瓶”必然会被旧社会、旧制度的无情棒砸碎。
树生最终将被陈经理抛弃,在绝路上挣扎,被旧制度吞噬。
作家通过曾树生生活道路的描绘,概括了当时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不甘灭亡,另找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它启示人们,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下,仅靠个人的挣扎和努力,最终逃不脱被毁灭的命运[8]。
四、害了别人的受害者曾树生对丈夫汪文宣是有感情,但经不起严峻的考验,不愿为此牺牲一切,她甚至对自己的儿子感情也不深,同时她对理想的态度也不象汪文宣那样的执著(汪文宣几乎每遇一件重大的事情都要想到这一点),她可以轻易地背离它,甚至于还能和陈经理合伙做生意,发国难财。
因此,当汪文宣这样正直的知识分子生活不下去的时候,她实际是补充说明了另一点:即只有象她这样知识分子才能生活下去。
所以我们说,曾树生是一个努力适应这个黑暗社会的潮流的人。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只要把自己身上的宝贵的东西一件件地“拍卖”掉,只要让人格低贱一些,就能让生活搞得舒服一些。
人格的价值与生活的好坏成反比例发展,这就是这个人物形象所揭示的意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