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与古会——漫谈临书与创作

合集下载

书法中的“临”与“创”

书法中的“临”与“创”

书法中的“临”与“创”摘要: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

古今凡有成就的书家,无一例外都是从临摹古人开始学习的。

曾多少人认为最厉害的是书家能写的像印出来的美术字一样“漂亮”的人,但其实,从结字上讲,书法的字法原理讲究黑白布局,讲究变化、对比、均衡、节奏、统一、俯仰、向背、奇正、枯湿浓淡等等。

这与艺术的追求是相通的。

临摹与创作是书法学习过程中永恒的话题。

与古为徒,深入传统,下笔有由,翰不虚动,写出自家面目是临摹到创作转化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临摹,形神兼备,字法,笔法,章法,选帖。

一、什么是临摹临摹是习书的方法,具体手法不同:临,是比着字帖写,有对临、实临、意临、背临。

摹,是在字帖上写,或描红、写仿影、双钩填墨等。

临帖的好处是临帖与思考相结合,适合成年人。

摹写是强化手的习惯,适合童子功的训练。

二者可根据需要结合,比如有的字就是写不好,可以采用临摹结合的方法。

临摹犹如唱戏的压腿练嗓,创作犹如登台演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伴随一生的事。

临摹的最高要求是---形神兼备。

二、临摹的重要性1.每个成功的书家,临摹都是日课、临帖是常态,临摹是书法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清代王铎便是最好的例证。

王铎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他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交替进行。

从这里可以看到,临摹,不仅对书法艺术的初学者是必要的,对于那些有了相当深厚功底的书法家也是不能放弃的。

古人说厚积薄发,只有在临摹上有了深厚的积淀,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其实很多艺术大家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比如林散之先生一生临习汉魏碑版、历代法帖无数,并且是至老不渝,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才在自己的晚年写出了堪同历代草书大师相媲美的草书作品,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

那么,临摹对于创作的意义十分重要。

2.民间常有“复印机”之说。

但实临不是机械刻板的摹状,为写像而写像,而是要精准到位,形神兼备,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

意临为不失古意古法,将心中之“像”运之笔端,可追其形似,可求其笔似,也可仿其神似。

[VIP专享]龚洪林关于书法的临与创

[VIP专享]龚洪林关于书法的临与创

龚洪林关于《书法的临与创》关于《书法的临与创》,我分别于2006年4月1日在南京林业大学和2007年6月1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以及2009年3月9日晚在南京艺术学院高职成教院,为近三百名书法界人士、学员和爱好者作了三场专题演讲。

关于书法,对它的解读虽然各家有各家的见解,但我认为临与创是其核心。

我关于《书法的临与创》的讲学,只是我对其的感悟,不妥之处敬请识者批评指正!书法学习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临摹和创作。

今天主要就书法的临摹与创作的方法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书法临摹理念1.怎样临摹书法:执笔、坐姿、心境书法临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然也是核心问题。

我个人认为从技法水平上来讲,书法书写只属初级技术。

我不知道同学们在临摹书法的时候是怎么执笔的?关于书法执笔,我建议大家学林散之先生的执笔法,即五指执笔法。

我跟齐昆先生学习时,他教的就是林散之的执笔法。

执笔方法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又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你一生。

如果执笔不好,就一辈子写不好字。

同学们可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身边的很多老先生,有的人写了一辈子字,他们虽然非常喜欢,但是一辈子都写不好,为什么?关键就是他基本方法不会,这和他交友或接触的人有一定关系。

有的人认为书法是一种手艺活,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对,但是我认为在初级阶段它就是一种手艺。

方法掌握了,有了这个手艺,你就可以一辈子走这条路。

最近有人说书法不是技术,我个人认为其大概是不懂书法。

黄惇教授在为我写的《至诚至信》一文中,明确指出:“书法既是艺术,必有技术层面的内容,因此,不论何时都不应以虚浮的艺术评论掩盖真实的技法表现。

”关于书法家精神,我有诗论之:《书法家精神》一笔不苟练终身,追求个性忌雷同。

继承传统再创新,百花齐放共繁荣。

关于坐姿。

有的人写字的时候很随便,但写好字是要像练马步功一样的,坐着写的时候,要求坐姿是两腿平放,挺胸,前胸离桌子一拳远。

我们找个同学看看你们平时是怎么坐着写的?(同学回答:手腕悬空,保持一个互动,通过腹部关节,背应该是直的,离桌边是一拳远的距离,屁股一般是坐凳子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意与古会

意与古会

意与古会作者:黄蔚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0期摘要:近年艺术品市场热,碑帖收藏却遇冷。

碑帖悦目性较差,对收藏者文化要求又高,加之甄别难度大,是典型小众收藏。

碑帖收藏以善本是首选,善本中的珍本和孤本尤佳。

当前碑帖价值被严重低估,加之其存世量、流通量较小,市场纠错概率很高。

关键词:碑帖;收藏;投资近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额迅速增加,2011年首次超越美国,列全球第一,2012年美国重回第一,但中国依然占据第二位置。

艺术品市场参与者中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投资者比例大幅上升。

中国当代艺术品、古书画、瓷器等大品种,几乎被轮炒一遍,可碑帖却是个例外,收藏者与投资者均不多。

1 碑帖行情总体波澜不兴碑帖是“碑拓”和“帖拓”的合称。

从有文字、图像的石刻(包括碑碣、摩崖、石阙、石经、墓志铭和画像题记等)、青铜器或甲骨等上椎拓下来的拓片,统称为“碑拓”;五代以降,常把历代名人的书法墨迹经双钩描摹后汇刻于石、木之上,再将椎拓下来的拓片装订成册,供书法喜好者欣赏与临摹,称为“帖拓”。

如乾隆曾下令将宫中所藏魏至明末的134位名家的340余帖书迹精心摹刻,拓印后分类装订成32册,就是《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除私下交易,碑帖买卖多通过文物商店、古籍书店,规模极小。

1993年9月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的拍品中就开始有碑帖。

1994年后中国嘉德、北京瀚海、中国书店、杭州西泠、上海朵云轩、上海书店等的拍卖场上碑帖时有所见,虽偶有表现,但总体行情却一直波澜不兴。

2 碑帖收藏者在减少(1)“意与古会”的传统文人收藏。

碑帖收藏是“小收藏大学问”。

即便在北宋、清康雍乾、清末民国初的三次大收藏热中,碑帖收藏也只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多和欧阳修、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顾炎武、安歧、翁方纲、阮元、王懿荣、吴昌硕、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王国维、罗振玉和鲁迅等宏儒巨擘联系在一起。

半山堂学书随笔——我的书法创作谈

半山堂学书随笔——我的书法创作谈

052半山堂学书随笔文丨张怀顺THE LEARNING BOOK JOTING IN BANSHAN HALL艺术创造的本身就是艺术家内心心性的自然真实的流露,是对传统经典学习后的积累与体会,是“意与古会”的再现。

说起书法的学习又不能不说起临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清王澍在《论书心语》中有“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的论述。

这就是说我们临帖要完全忠实于碑帖本身,不要妄加己意,才能更多的吸取经典的营养。

当代书法创作实际上与古代书法的自然书写状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古代的书画只不过是文人案头欣赏把玩的小尺幅(大多数)作品,而当代书法创作是适应当代“展厅文化”而出现的一种艺术创造的本身就是艺术家内心心性的自然真实的流露,是对传统经典学习后的积累与体会,是“意与古会”的再现。

——我的书法创作谈053带有美术化倾向的艺术创作。

现在还无法评说它的好与坏,但书法作为一种载体脱离开书斋而进入现代高大展厅进入大众视野已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展览时代,由俯视到平视、仰视的演变进程)这种书法创作更多的融入了“设计”的元素,与“书为心画”心性自然书写还是有一定相悖的地方,这也是当代书法人面临的一个课题。

书法创作要有文人情愫,要突出一个“雅”字。

雅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点,那怎么才能雅呢?就要多读多看千百年《毛泽东七律》草书 140cm×90cm 2016年054来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帖,天天去目导心仪,眼睛去看,心里去崇尚向往,这样反复的熏染你的审美能力就会提高,不要去看那些江湖气的东西,最好避而远之。

行书的临摹在选择范本上很关键取法要高古,一是要选择经典的帖本,二是要和自己的性情、审美有共鸣的经典,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入拓展。

在动笔之前要先深入的进行读帖,这个过程很重要,要对范本进行仔细的审读,对每个点画、体势及运笔习惯做到心中有数,再临写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书法的临习绝非是简单的点画模仿和造型的复制(当然越接近原作越好),而是通过这个过程掌握古人在点画技巧、结体构成的方式方法为以后的创作打好基础。

意与古会

意与古会

意与古会——漫谈临书与创作白砥一、临书三阶临摹是贯穿书法家一生创作过程的学习活动,没有哪位书家能够不通过学习古代名作而成功。

不断丰富与完善基本技法,并在技法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的风格与思路,可以说是每一位书法家的必经之路。

临书可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和意临。

对临是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对临,我们可以真实地体会古代名作的用笔、结字及章法安排。

对临以形似为目的,在解读古人用笔时,也须体悟古人在书写时用笔的速度感与力度感。

有些人形抓得很准,但笔力与节奏跟不上,说明在对临时有“描”、“摹”的嫌疑,这在初学时都属正常。

背临是最重要的学古方法,但却为大多数人所疏忽。

我们在知识积累阶段大都用“背”,如学语文、外语等等,“背”是加速记忆的最有效方法。

在对临到相当程度时,必须离开字帖慢慢地默临。

字帖的用笔、结构通过记忆复述,逐渐把它变为你脑中的东西。

背临是临摹走向创作的重要过程,因为一俟自己书写,学过的东西是否通过心传达到手、手传达到笔,就全靠记忆了。

许多人临摹得很像,但自己根本不会创作,便是没有背临的缘故。

当然,在对临与背临中间还可以通过集字的方法加深记忆。

你可以找一首诗、一首词、一篇短文,把字帖中有的一个个找出来,没有的通过点画、偏旁等组合起来,集完后再作些字势、章法上的协调呼应,这可以帮助你从对临过渡到记忆。

意临是比较高级的临古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的一种方法。

意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基于字帖,临得较为随意,可以把另外学的东西加进去。

譬如说学了王羲之、颜真卿后,在临《集王书圣教序》时把颜字的某种感觉加进去,或者在临颜行书时把王羲之的感觉掺和一些。

另一类是已经具有自我相对的风格,临古时以己意为主,同时吸收一些古帖的感觉。

如何绍基临《争座位帖》,虽然已完全是其自己的风格,但我们也可看出他取法《争座位帖》的痕迹。

当然,也有纯粹以自我风格写古帖内容的临古方法,如沙孟海写《书谱》,启功临古帖等等。

临古不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风格积累及审美意识积累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意与古会:书法鉴赏的几个维度(第十讲)

意与古会:书法鉴赏的几个维度(第十讲)
在中国古代,书法也是中国传统 文人修养的 非常重要的一部 分。古代有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要懂礼、懂音乐、懂射箭骑马、懂书 法,还有数学,这 基本上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 发 展的人才了。但20世纪 以来西方的学科分类传到 中国之后,中国古代所 强调的整体修养被切割到 各个 学科分类之中。我们每个人好 像只能从事一 门学科,甚至是学科里面较小的专业方面,比如 诗 书画印在古代是整体 的修养,现在已经被分 割 到文学和艺术的不同门类,甚至书法和绘画都被 切分为不同的专 业,中国画专业还 分为人物、山 水、花乌等不同方向,甚至还有进 一步的工笔、
当然,鉴定的难度还在于书法是时空艺术, 它是在一段 时间内展开的空间艺术,具有不可逆 性。但是,画画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时问限制,有人 可以上午画完,第二天继续。也可以画美女不成, 再改,画成石头,不成,再 改画为鬼。书法在时间 的纵向流动中几乎不可能修 改,因此,它对人创作 时精神状态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I辛j圜訇胃 ·0 ≯ I大|J{:常
J ‘ 0 r .
n 。
北 , 币锡纯 水教奇0益 会 }
意与古会书法鉴赏的几个维度 (第十讲)
◇ 主讲人 :邱 才桢 ◇ 时 间:2018年 5月 30日15:00— 17:00 ◇ 地 点 :《中国书画》美术馆

第 外 l-iJl:%
书法鉴赏需要基于几个维度:一个是作为文 化与修养 的书法,二是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三 是作为技 法的书法。也就是说,我们在很 多场合 听人谈起 书法,但谈的可能不是一回事:有人喜 欢谈 文化,有人喜欢谈技 术。很 多高校会有很 多 侧 重 点,比如 说 名称 有别 :书法 文化研 究院,书法 艺术研究所等等:或者他们主张有别,比如书法 文化 或者文化书法、书法艺术或艺术书法等等, 这都表明他们的一种导向。

三种视角下看传统楚篆的临摹与创作

三种视角下看传统楚篆的临摹与创作

利用楚简帛书的古文字资料进行书法创作,时下已成篆书创作中的潮流,我在多次参加全国各种书法展赛的评审工作中,最初看到拟楚简帛书的篆书作品还不是很多,也很有新颖感。

由于此种篆书面目新颖,作者们看到写此路篆书入选、获奖的概率较高,是一条捷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写楚简帛书。

多数作者古文字知识很贫乏,靠查工具书集字,以笔墨表现来强化作品对视觉的冲击力。

于是展赛活动中写楚简帛书篆书的作品成批量出现,但多数作品粗看很新颖,细读则使人倒胃口,不是错字叠出,便是点画无度,形质与神采兼善的佳作很难见到。

我记忆中较早见到拟楚简帛书的书法作品是在1985年河南举办的“国际书法大展”上,日本书家今井凌雪的一件巨幅楚篆四条屏,现已记不清写的什么内容,只记得这件拟楚简帛书的作品当时在展厅中很夺人眼目,使人耳目一新,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这之前也有书家尝试简帛书入篆书作品中,如容庚、商承祚、蒋维崧这些古文字学者的作品中就有,但这些学者基本上是对原范本的忠实模拟,如日本今井凌雪这样强化笔墨表现力的楚简帛书艺术创作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国内的书法展览中,拿出拟楚简帛书作品参展者我是比较早的,20世纪90年代,记不清是国展还是中青展,我集楚简帛书的一幅八言联“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年丰岁熟政乐民仁”展出,当时也很有新颖感与对视觉的冲击力。

后来写楚简帛书的大潮来了,我就再也没敢在展览上拿出此类作品。

上世纪90年代,多种楚简帛书的资料集及文字编先后出版,给书法创作者提供了方便,其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是《包山楚简》与《郭店楚简》,相比较之下,《包山楚简》的书写风格要恣肆开张一些,我第一次以楚篆形式参展的那幅对联,明显可以看到受《包山楚简》影响的痕迹。

比起《包山楚简》来,《郭店楚简》要显得秀美文雅一些,1998年我意临的《郭店楚简》中的《老子·第十九章》六尺对开条幅,是在刚买到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兴致正浓时所写的,比起从前写《包山楚简》,笔下自然趋于和平安静,心中也少了一些急于表现的浮躁。

意与古会

意与古会

意与古会——漫谈临书与创作(白砥)一、临书三阶临摹是贯穿书法家一生创作过程的学习活动,没有哪位书家能够不通过学习古代名作而成功。

不断丰富与完善基本技法,并在技法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的风格与思路,可以说是每一位书法家的必经之路。

临书可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和意临。

对临是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对临,我们可以真实地体会古代名作的用笔、结字及章法安排。

对临以形似为目的,在解读古人用笔时,也须体悟古人在书写时用笔的速度感与力度感。

有些人形抓得很准,但笔力与节奏跟不上,说明在对临时有“描”、“摹”的嫌疑,这在初学时都属正常。

背临是最重要的学古方法,但却为大多数人所疏忽。

我们在知识积累阶段大都用“背”,如学语文、外语等等,“背”是加速记忆的最有效方法。

在对临到相当程度时,必须离开字帖慢慢地默临。

字帖的用笔、结构通过记忆复述,逐渐把它变为你脑中的东西。

背临是临摹走向创作的重要过程,因为一俟自己书写,学过的东西是否通过心传达到手、手传达到笔,就全靠记忆了。

许多人临摹得很像,但自己根本不会创作,便是没有背临的缘故。

当然,在对临与背临中间还可以通过集字的方法加深记忆。

你可以找一首诗、一首词、一篇短文,把字帖中有的一个个找出来,没有的通过点画、偏旁等组合起来,集完后再作些字势、章法上的协调呼应,这可以帮助你从对临过渡到记忆。

意临是比较高级的临古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的一种方法。

意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基于字帖,临得较为随意,可以把另外学的东西加进去。

譬如说学了王羲之、颜真卿后,在临《集王书圣教序》时把颜字的某种感觉加进去,或者在临颜行书时把王羲之的感觉掺和一些。

另一类是已经具有自我相对的风格,临古时以己意为主,同时吸收一些古帖的感觉。

如何绍基临《争座位帖》,虽然已完全是其自己的风格,但我们也可看出他取法《争座位帖》的痕迹。

当然,也有纯粹以自我风格写古帖内容的临古方法,如沙孟海写《书谱》,启功临古帖等等。

临古不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风格积累及审美意识积累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VIP专享]隶书创作六人谈

[VIP专享]隶书创作六人谈

隶书创作六人谈作者:中国书画函授现代远程教育中心隶书研修班学员1.隶书从出现到成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作为当代隶书创作较有成就的青年代表,能否就您的理解对隶书做个简单的介绍?曾翔:我不喜欢“成熟”二字,什么东西成熟了就不好玩了。

隶书自秦朝古隶到隶变再到两汉发展到了极则,唐朝衰落至明清复兴就是很好的证明。

当代隶书要有所发展,溯本求源,深入研究,不可做表面文章。

学东西当从不成熟时学起,成熟的东西往往很难发展。

张建会:我初学书法最值得回忆的就是初次见到汉碑石刻拓片时的激动和震撼。

虽然斑驳模糊的字迹有的不可识,但碑刻呈现出的那种浑朴气象,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艺术生命中。

后来,接触了汉画像石刻、霍去病墓石雕群像,以及大量的汉碑摩崖石刻等,其所承载着的华夏文明正大气象和民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牵动了我思维中的壮美之感和博大之魂。

正是这种雄浑厚重成为我对汉隶书体创作的基调,也是我多年来对隶书的审美追求。

张继:隶书作为社会流通的一种字体,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两汉方得盛行。

魏晋之后,通行字体虽渐被楷书和行书所代替,但作为书法艺术,隶书一直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历代众多书家和书法爱好者。

尤其到了清代,碑学兴起,隶书得以空前发展,不乏大家出现。

纵观两千多年的隶书发展史,可以说隶书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民族文化艺术繁荣的结晶,是汉字演变和改革的重要成果。

隶书的出现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许雄志:隶书是汉代的代表文字。

是一种富有装饰气味的流行于当时的书体。

韩少辉:隶书的演变至东汉发展到顶峰。

从隶书的体裁分,主要有标准隶书和通俗隶书两大类。

标准隶书即通常所谓八分书,以扁方为主的字形,以左排右波的笔势和左右背分的体势为特征。

通俗隶书在东汉晚期大量存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体裁受八分影响不大,用笔简捷径直,结构率意自然,书写方便,透露出向楷书过渡的消息。

对隶书的学习,除标准隶书为必修外,通俗隶书正是我们创造和形成风格的可资之源泉。

关于书法的名言

关于书法的名言

关于书法的名言关于书法的名言11、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2、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

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3、黄山谷曰:“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余谓书亦不可凿空强作,神与古会,便自工耳。

4、准确临帖,写准点画字形,要还原字帖的书写动作。

5、翰墨怡且乐,书法寿而康。

6、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7、每日焚香静坐,收拾得此心,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自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

惜余未之能也。

8、书法的基本功,就是练笔法、练笔势,练动作。

9、字无百日功。

10、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11、离形得似,书家上乘。

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2、写字如同扫帚扫地,发挥弹力推着走,不能像拖把地拖着行。

13、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

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4、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15、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演绎书法神奇魅力。

16、练中华书法,承传统文化。

17、人人学书法,共创新世纪。

18、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书亦如之。

19、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20、苍颉之嗣。

小篆之祖。

以名称书,遗迹石鼓,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21、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22、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23、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

24、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

25、人人学书法,共创新世纪。

26、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27、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28、落笔不能直上直下用蛮力,而要侧掠划翔用巧势。

29、笔势是使用毛笔写字的动作组合方法。

30、书画之道,纵有师授,全赖自己用心研求。

31、“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作书须有此气象。

而其细心运意,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32、练书法,眼睛要看毛笔尖。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试题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试题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试题2012中国美术学院书法试卷上午篆刻考题:⽩⽂刻:知⽩守⿊。

朱⽂画印稿:清风明⽉。

背临画印稿:关中侯印。

下午书法:1、⾪书、⾏书创作。

内容:“胸中万象,笔底千花。

”2、楷书创作。

内容:郑板桥:咬定青⼭不放松,⽴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东西南北中。

3:背临《兰亭序》3⾏。

附古汉语考题图⽚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招⽣考试考题)⼀、书法与篆刻专业篆刻内容:(上午)⽩⽂刻印:正本清源;⽩⽂印稿:含弘光⼤;朱⽂印稿:⽆尽藏2、书法创作:(下午)a、王维《⽊兰柴》“秋⼭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岚⽆处所。

”⽤楷书和⾪书创作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逢君。

”⽤篆书和⾏书创作3、古汉语:加标点并翻译余每观才⼠之所作,窃有以得其⽤⼼。

夫放⾔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

每⾃属⽂,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不逮意,盖⾮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赋,以述先⼠之盛藻,因论作⽂之利害所由,佗⽇殆可谓曲尽其妙。

⾄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者,具於此云。

⼆、书法学与教育专业1、书法临摹:(上午)四尺三开《李思训碑》《西峡颂》《孔⼦庙堂碑》《北川造像》3、论⽂:(下午)2000字谈谈阮元“南北分派”和“北碑南帖”的现实意义与实⽤价值。

备注:今年中国美院开始招收第⼆届书法学与教育专业,但由于09年第⼀届的录取分数出现617的⾼分,分数线的过⾼导致今年报考成为冷门,只有84⼈报名。

⽽招⽣名额为15⼈,发放过关证60个,过关概率超过了惊⼈的百分之七⼗,是为世界上最好考的美院。

书法与篆刻⽅向276⼈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考试试卷(书法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向)⼀、考试科⽬:书法⼆、考试科⽬:古汉语与篆刻(时间4个⼩时,满分150分)第⼀题:古诗⽂翻译《滕王阁诗》滕王⾼阁临江渚,佩⽟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

意与古会尊古维新

意与古会尊古维新

作者: 陈靖
作者机构: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年卷期: 2011年 第7期
摘要:曾读过白石老人论印语:『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白石老人推秦汉印实为推崇『古意』, 『古意』是一种审美理解,它是指古代作品中表现出的『古质』、 『古朴』、『古拙』、 『古穆』、 『古雅』等等审美特征,是作品线条与结构融汇在一起给欣赏者带来的审美感受.钟情于对古玺秦汉印的临习,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印,是我多年的习惯.白天看不到的精彩之处纷纷飞入眼中,在这里,可以找到牵动我心灵深处的共鸣.在惊叹古人大智慧、高超技艺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我更想通过对古典的研习,把那不可名状、瞬间即逝的『美感』、『古意』,秉承、汲取下来,理解、融汇.。

如何高效临帖,古代书法家这样说!

如何高效临帖,古代书法家这样说!

如何高效临帖,古代书法家这样说!▲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谱》▲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

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明.解缙《学书法》▲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清.冯班《钝吟书要》▲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

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

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清.钱泳《书学》▲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清.冯武《书法正转》▲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清.梁章钜《学字》▲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

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谳《平书贴》▲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清.梁章钜《学字》▲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

书法意临对风格生成的意义

书法意临对风格生成的意义

书法意临对风格生成的意义打开文本图片集一、意临的文化根源及等级划分(一)意临的文化根源王昌龄《论文意》中说:“凡属文之人,常须做意。

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巧运言词,精炼意魄。

”中国诗书画印发展至今,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在于“意”。

许慎《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可见,“意”与人内心的所想所思有关。

“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思,是凝聚精神的想象,是心灵与事物的中介,架起感觉与表现之间的桥梁。

诗词与书法都是心灵的艺术,文思、心境与笔意交融,进入物我两忘与心手双畅的自由书写场域。

这样的“写”是直抒胸臆。

让生命的瞬间呈现出一种永恒的艺术形态。

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审美品质的孕育、心理模式的构建以及对奇妙意象的驾驭。

意象的重构与折叠往往是创作新艺术作品的契机和源泉。

《列子·说符》中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寓意是对待人、事、物的时候,要抓住本质特征,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则故事用通俗的语言简述如下:“秦穆公请伯乐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了相马的高手九方皋。

三个月后,九方皋回复说,‘我在沙丘上找到了千里马,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牵来后,秦穆公看到的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很不高兴。

伯乐告诉穆公说:‘九方皋相马的境界已经胜过自己无数倍了,他所观察的是马内在的精神气质,忽略了马外在的表象特征;九方皋只留意他所需要观察的核心因素,对无关本质的次要因素往往视而不见。

九方皋的相马术包含着比相马本身更有价值的道理。

’事实证明,九方皋所选的马果然是一匹世间少有的千里马。

”意临的书法作品,不是要求酷似范本,而是根据自己的所需选取其中的部分形式要素,与个人的笔性特征相融合。

正如前人所言,“刊市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又如沈颖《画谨》中所说:“目意所结,一尘不入。

似而不似。

不似而似”。

一言以蔽之,仿法帖的笔意以写出自家的书法风貌。

在“师古”与“创新”的问题上,董其昌提出极其精辟的论点。

他曾多次借用“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以及佛家的“八还义”来阐述“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谈书论道张建会漫谈临写与创作

谈书论道张建会漫谈临写与创作

谈书论道张建会漫谈临写与创作张建会漫谈临写与创作张建会谈两汉书法的正大气象隶书从两汉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隶书实际上是指汉隶,包括摩崖刻石、东汉八分隶书石刻,还有简牍帛书等。

汉碑石刻经过两千多年时间的推移,由于字体受到风蚀漫浸剥落,这里面既是有人为的书刻,同时还有大自然的一种造化,赋予了汉碑特有的金石气象。

汉碑石刻为我们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在学习和创作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资源,同时也为我们对两汉刻石隶书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宝藏。

《史晨碑》局部实际上我们说在书法学习上,一个是技法层面的,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就是形而下和形而上之间的关系,那么正大气象和金石气并不是对汉碑刻石进行简单的刻意的描摹,而是对汉碑刻石的一种感受和把握,也就是对两汉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一个全面的了解。

金石气或者说正大气象它实际上是属于精神层面的。

再一个是对隶书的技法学习上,也是常写常新,或者是在不同的时期内有不同的感受。

这个也是在一生当中不断去追求或者不断去表现,它也有一个提高和深化的过程。

正大气象是隶书创作和学习的一个主要基调。

《礼器碑》局部隶书相对其他的书体来讲,现在还没有完全被我们挖掘,这些资源是非常丰厚的。

汉到清朝这之间间隔了一千多年,那么清朝300年间对隶书的复兴,当中就出现了邓石如、金农、伊秉绶、吴昌硕等很多的隶书大家。

在清以后又出土了简牍帛书,还有很多的石刻。

有时候往往一般人说艺术家都是疯子,因为他好像跟正常人的行为不一样,别人看着他是很刻苦,但实际上他已经享受一种快乐了。

作为个人说我要刻苦努力!我要怎么激励自己,实际上那你还没有完全进入那种状态,跟从事这个专业没关。

如果说别人认为你的行为怪异,自己还乐在其中,这就已经是和成才或者和书法家或者有成就的书法家缩短了距离了。

有时候感觉隶书很平正,或者隶书从技法各方面与行草书、楷书相比较看似简单,实际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汉碑广泛的临习,那实际上看古人无论在技法上,还有在精神的这个层面上,都是我们现代人无法企及的,我们有时学习愈深入,愈感觉跟古人的距离拉得越大。

书法我想对你说一段话

书法我想对你说一段话

书法我想对你说一段话1、不会写字的写字,会写字的写人。

眼高者手高,眼低者手低。

2、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技巧是血肉,观念是灵魂。

3、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4、个性源于共性。

5、精能一家,学遍百家,自成一家。

6、正锋取劲,侧锋取妍。

7、晋人尚韵,唐人尚法,今人尚形。

8、楷书难于动,草书难于静。

9、“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10、字要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11、书法四要素:笔法、结构、墨法、章法。

12、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13、笔要软,软则通;笔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14、读帖以会其心,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15、书法欣赏:远观形式,近看笔墨、形象、神采、意趣、情调等等。

16、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

17、书法极品是形式之具象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于无法处求法,于无书处求书,取法乎“无”可得乎上。

18、形美而质朴,气畅而不浮,笔圆而见方。

19、写大字要小字之精练,写小字如大字之磅礴。

20、用笔虽细如纤发处也一丝不苟。

21、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22、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之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

23、正以立骨,偏以取姿。

24、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

25、藏锋更为沉着、含蓄、浑朴。

26、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

27、“劲”字则是“疾”的核心。

“沉”字则是“涩”的根本。

28、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29、上上者得其上,学上者仅得其中,学中者得其下,学下者得其下下。

30、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31、字迹不宜太肥,太肥则俗,不应过瘦,过瘦则露骨,露骨则怒张。

32、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33、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

34、劲如铁,软如棉,圆中规,方中矩。

35、篆、隶、楷“法多于意,行草“意多于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 解 读 古 人 用 笔 时 , 须 体 在 也 悟 古人 在 书写 时用 笔 的速 度 感
10 0
真 卿后 , 临《 王 书圣教 序》 在 集 时
刊 授 园地
A R Ⅲ E D 【CA T _ N R E SE A R CH r _ J 。
把颜 字 的某种 感 觉加进 去 , 或者 在 临颜 行 书 时把 王 羲 之 的感 觉 掺 和 一 些 。另 一类 是 已经 具 有 自我 相对 的风格 , 临古 时 以 己意 为 主 , 时 吸 收 一 些 古 帖 的 感 同
爱触镦1 开 f 宄
己| l I 崴冬誊 鱼 位路圈
意 与
惟是一 垂 崇徼 豫 钔 羹 羁 狸奢 度 县身 固





临 书三 阶
与力度感 。 有些 人形抓 得很 准 , 但 笔力 与 节奏跟 不上 , 明在对 说 临 时有 “ ” “ ” 描 、摹 的嫌 疑 , 在 这
像 , 当砖 记 , 必 皆高 密 , 瓦 未 比
但 结 构 中 的 宽 和 、 气 要 学 得 大
到 ; 宋 四家” “ 挥挥 洒洒 的那 种 心 态 与 意趣 , 是 值 得 细 细 揣 摩 也 的。 一些 书 法家 一辈 子 只 学 一
干 、 斯 、 邕 手 笔 , 古 穆 浑 李 蔡 而
法, 并在技法积累的过程 中逐渐 形成 自我 的风格 与思路 , 以说 可
是每 一位 书法 家 的必经之 路 。
临 书 可 分 为 三 个 阶段 : 对
点 画 、 旁 等 组合 起 来 , 完后 偏 集
再 作 些 字势 、 法 上 的 协 调 呼 章
临、 背临和 意 临。对 临是 最基 本
的形 态 , 而着 意 于通 过用 笔 而成
觉 得 可爱 、 实 , 一些 “ ” 朴 有 古
的线条质量、 节奏 变化 、 字势呼
应及 整体 空间 的默 契协调 ; 颜 写 字不 囿于颜楷 字的“ ” 正 ” 鼓 与“ ,
意 。 就 这 样 奇 怪 !赵 之 谦 说 : “ 、 鼎 彝 , 汉碑 碣 , 魏造 夏 商 秦 齐
加进 去 。譬 如说 学 了王羲 之 、 颜
实地体 会 古代 名作 的用 笔 、 字 结
及 章 法安 排 。对 临 以形 似 为 目
摹 走 向创作 的重要过 程 , 因为 一
经 自己书写 , 学过 的东西是 否 通 过 心传 达 到 手 、 手传 达 到 笔 , 就 全 靠记 忆 了。 许 多人 临 摹 得很
初 学 时都 属 正 常 。 背 临 是 最 重 要 的学古方 法 , 却 为大 多数人 但
像 , 自 己根 本 不 会创 作 , 是 但 便 没有 背 临 的缘故 。 当然 , 对 临 在
与 背 临 中 间还 可 以通 过 集 字 的 方 法 加 深记 忆 。你 可 以找 一首 诗、 一首 词 、 一篇 短文 , 字帖 中 把 有 的一个 个找 出来 , 没有 的通过
等。
方 为之 , 真第 一乘 妙义 。后 世 斯 学 愈精 , 古愈 远。 说 明精致 的 去 ”
东 西未 必 能“ ” 古 。赵 孟颁 的“ 复
两种 字 帖 , 如果 这 样 眼 识 不 高 ,
最 后 不 是 走 向僵 化 、 条 , 是 教 便
趋 向俗 气 、 滑 。所 以 , 个 人 油 我 主 张 观 念 、 性应 当张 扬 , 学 个 但
朴 , 可 磨 灭 , 能 以 临摹 规 人 不 非
觉。如何绍基 临《 争座位 帖》 虽 , 然 已完全 是其 自己的风 格 , 我 但 们也可看 出他取法《 争座位 帖 》 的痕 迹 。 当然 , 有纯 粹 以 自我 也 风格 写古 帖 内容 的临古 方 法 , 如 沙孟 海写 《 谱》启 功 临 古 帖等 书 、
性, 眼界 自会提 高。我 们 不 能做 井底 之 蛙 , 死 抱 住 一 样 东 西 , 死 以为 它是 最杰 出的 , 而先天 具有
说, 王羲之手札与孙过庭《 - 书C) a
比 , 字 为古 , 字为 新 ;书谱》 王 孙 《
扬弃的过程。在临古过程 中, 要 懂 得哪 些是 古人 的精 彩之处 , 哪
古” 张 , 复 晋人 之古 , 主 是 而不 是 复美 学 意义 上 的古 。
“ ” 具 有 相 对 性 。 比 如 古 又
临 古 不仅 是 一 个 吸收 的过 程, 也是 一个 人风 格 积 累及 审美 意识 积累 的过程 , 同时还 是 一个
习 当博 、 , 泛 学得 越 多 , 础越 扎 基 实 , 美 的种 类 感 受 越 具 对 比 对
些是 他们 的习气 。 当然 , 古代名
比于赵孟烦,书谱》 , 《 古 赵书新; 赵 孟 烦 比于 文 征 明 , 为 古 , 赵 文 为新 ; 文征 明 比于 沈 尹默 , 为 文
的方 法 。通过 对 临 , 我们 可 以真
法。在对临到相 当程度时, 必须 离 开 字 帖慢 慢 地 默 临 。 字 帖 的 用笔 、 结构 通过 记 忆复 述 , 渐 逐
变 为你 脑 中 的东 西 。 背 临 是 临
应, 这可以帮助你从对临过渡到
记 忆 。 意 临 是 比较 高 级 的 临古 方 法 , 某 种 意义 上 说 , 是 创 在 也 作 的 一种 方 法 。 意 临 可 以分 为 两类 : 类是 根 基 于 字帖 , 一 临得 较 为随 意 , 以把 另 外学 的东 西 可
临摹 是 贯 穿 书 法 家 一 生 创 作 过程 的学 习活动 , 没有 哪位 书 家 能够 不 通 过 学 习古 代 名 作 而
成功 。不 断 丰 富 与完 善 基 本 技
所 疏 忽。 我 们 在 知 识 积 累 阶 段 大都 用 “ ” 如 学语 文 、 语 等 背 , 外
等 , 背” 加速记 忆 的最 有效 方 “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