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泥沙与磷作用模拟研究

合集下载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泥沙的环境作用
水环境系统中,泥沙通过对污染物质的吸附 与解吸,直接影响着污染物质在水固两相间 的赋存状态。同时,伴随着泥沙在水体中的 运动,污染物质在水体和底泥之中的赋存状 态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泥沙与水流共同成 为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影响着污染物在水体 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从而最终影响着水生态 环境的状态。这种作用,可以称为泥沙的环 境作用。
四.通过对辽河泥沙对CODCr测定值 的影响分析,发现辽河泥沙含量对 CODCr测定值有显著影响,悬浮物测 定值与原状水CODCr含量有明显的正 相关关系。
五.通过采集长江口表层泥沙和水中悬沙,进行泥沙吸 附有机物的实验,证明泥沙对微量甲苯、乙苯、四 氧化碳、乙烯、氯苯和对一二氯苯都具有一定的吸 附作用。
由于一般采用吸附动力学方程描述解吸过程,因此解 吸过程中吸附和解吸系数的相对关系十分重要。有研究 者提出对应泥沙吸附和解吸重金属状态,相应有两个吸 附速率系数。但已经进行的研究工作对于吸附系数和解 吸系数在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都未进行 深入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工作,需要探讨是否有可能建 立吸附、解吸系数与影响因素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建立 统一的吸附-解吸数学模式,这是把实验研究和理论模 式推广应用到天然水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3)与水合氧化铁、氧化锰结合,环境变化时会 部分释放的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 (4)进入或包裹在有机质颗粒上,同有机质发生 螯合或生成硫化物,较稳定的有机硫化物和硫 化物结合的残渣态。一定区域的分析结果表明, 残渣态、硫化物或有机结合态的比例为60%~ 80%,而水溶态、态; (5)稳定存在于石英或粘土矿物等结晶矿物晶格 里的稳定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 氧化物结合态占20%~40%,稳定态比例大于 活动态.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源解析

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源解析

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源解析
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源解析这是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使流域内每一个河口的总磷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针对此问题,采用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方法进行解析,全面深入分析污染源的起源、转移路径和污染传输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首先,基于源汇模拟分析鄱阳湖流域的总磷污染源,确定其各污染源的贡献度,通过追踪以及物理转换的模型,以满足总磷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建立相应的权重系统,用以描述分析每种污染源对鄱阳湖总磷污染的影响。

其次,采用多元廊模型对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源及其转移影响作出详细解释,包括调查出行路程、污染物调查、污染物运移模型以及方案模拟等。

最后,根据总磷污染源解析结果,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减少污染源的输出,做到总磷的可控,保护鄱阳湖的湖水质量,改善流域的环境质量,达到污染控制和生态美化的目的。

在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源解析方面,无论从分析理论方法还是治理效果,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基于此分析,可以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鄱阳湖流域的健康发展,为区域和全国环境保护提供最有效的方案。

基于随机森林的河流总磷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随机森林的河流总磷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随机森林的河流总磷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成浩科1,沈 菲2(1.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62;2.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摘 要: 通过采集不同时间段淮河干流19个典型采样点的水样,获得水体中总磷浓度数据,针对河流总磷浓度时空分布差异大,受影响因素多和非线性的特点,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选择(气候特性、水动力、土壤类型和流域特性等)特征变量,构建模型对河流中总磷浓度进行预测,然后通过均方差增量参数对影响河流总磷浓度时空分布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淮河水体中总磷浓度,模拟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可达到0.83;对影响河流中总磷分布的因素进行评估发现,气候因素(降雨、温度)及水动力因素(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地表黏土含量对于水体中总磷的贡献要高于粉沙及沙粒的贡献;面源污染是淮河干流中总磷的主要来源,其中旱作农田的重要性系数高于灌溉农田。

关键词: 随机森林;总磷;预测模型;影响因素;一致性相关系数中图分类号: X824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1.03.011Prediction mod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tal phosphorusconcentration in river based on random forest methodCHENG Haoke 1,SHEN Fei 2(1. 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 Ltd., Wuhan 430062, China ;2.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Abstract : By collecting water samples from 19 sampling points in the mainstream of the Huaihe River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in water was obtained. It can be noticed that the 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was of a great difference and the totaol phosphorus appeared with a nonlinearity characteristics affected by lots of factors. The random forest method was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n river by choosing the variables of climate, hydropower, soil type and basin properties. Th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ere analyzed by the square deviation of incremental paramet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simulation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n Huaihe River using random forest method could reach 0.83.Rainfall, temperature and river flow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river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clay to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n wate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ilt and s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importante coefficient of the dry farmlan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rrigated farmland.Keywords : random forest ;total phosphorus ;prediction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 ;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LC number : X824磷是河流中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其在河流中的分布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1 − 2]。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表 1 采样 点分 布及 特征
T b e 1 Th i r u in a d c a a t r t s f a l gsts a l ed s i t n h r ce i i mp i i tb o sc o s n e
件 下 的 E C 值 有关 。固体浓 度 、 液 p P0 溶 H和盐 度等
黄 河沉 积 物 对磷 的 吸 附行 为
王 晓丽 ,包 华影 ,郭博书
1 内蒙古 师范 大学化 学 与环境 科学学 院 ,呼和 浩特 内蒙古 0 02 ;2 北 京师 范大 学化学 学 院 ,北 京 10 7 10 2 . 0 85
摘要 :研究 了黄河流域 9个沉积物对磷 的吸附行为 ,用修改后 的 L nrur agn i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 了拟合 ,得到 最大吸附容量 P AC、L n mur ag i 吸附平衡常数 k 。利用 所得拟合参数通过公式计算方法得到 E C ,以此判断沉积物是磷“ P。 源” 还是磷“ ,分析了沉 积物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与磷 吸附特征 的关系 。结果表 明,各沉积物 的吸附/ 吸平衡磷浓度 E C 范围 汇” 解 P。 在 00 31 . 9 / . ~01 mg 0 0 3 L,其值也较低 ,与可解 吸的内源磷含量正相关 ,与地理位置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在本研究条件下 , 在壶 口张家湾断面 ,沉积物对磷 表现 为“ ;而其他沉积物对磷表现为“ ,但释放量和吸附量不大 。黄河沉 积物对磷 的最 汇” 源” 大吸附容量 P C的范围为 00 3~0 5 m ,吸附能力较弱 ,沉积物的最大吸附容量与沉积物的有机质有较好 的正相关关 A .7 . 4mg 4 系 。此外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明显的固体浓度 G 效应 ,吸附滞后角随着 c 的增加而增大 ,随着 固体浓度的增加 ,沉积 s 物对 P的吸附量逐渐降低 ,但 E C 值却增大 ,体现 了颗粒物在磷循环中的两性作用 。 P。

农田生态系统中磷循环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现状_王艳红

农田生态系统中磷循环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现状_王艳红

农田生态系统中磷循环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现状王艳红,陈金湘(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磷肥施用量较多的国家,各种作物的生产均需要磷肥,同时磷又是影响水体生态环境的主要营养物质。

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及水环境系统稳定,必须设计合理的施肥措施及土肥管理措施,了解磷素在植物—土壤的转移途径,以及磷素的变化通量对施肥措施及土肥管理措施优化的重要性。

从磷循环的研究方法、磷的动态循环、以及磷循环模拟模型三个方面,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磷循环及模拟模型情况。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磷循环;模拟模型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80(2007)05-0775-04 磷是作物需要量较大且经常限制作物生长的重要元素。

土壤中的磷通过地表侵蚀和淋失,使水体富营养化。

因此建立磷素养分模拟模型,有利于对作物生产中磷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近几十年来,对磷的模拟主要集中在作物吸磷的机理模型和土壤中磷的行为模拟方面。

B a rber-Cushman模型是养分吸收模型的典型代表,已被一系列盆栽试验在多种作物和土壤上进行了验证和评价,并被用来进行养分吸收量的预测和评价施肥技术的效果。

土壤磷行为动态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土壤磷的固定与释放、磷的淋失等方面。

在作物生长的综合性模拟模型中,磷的动态模拟是极为薄弱的部分之一。

在已研制的综合性作物生长模型如国外的CERES,ORYZA,W HEATGRO,GOSSYM等,国内的RC-SODS,WCSODS,ESWCM,CO TGROW, W HEA TGROW等都尚未包括磷素的动态模拟。

研究磷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拟模型,有利于建立平衡的高产稳产的农田生态系统。

农业系统中的养分循环是联系土壤、作物、人的纽带,特别是有机肥还田是养分循环最重要的途径,是维持农业系统时空上连续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系统具稳定性和自调力的基础,即“循环”的特殊作用。

基于swat模型的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以增江流域为例

基于swat模型的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以增江流域为例

第2章SWAT非点潭污染模型命绍SWAT模趔中主要包括水文过程子模型、土壤侵蚀子模型和污染负荷子模型,以下分别介绍这二个予模型的原理。

2.2.1产汇流模型图2-2SWAT中模拟的水的运动路径’2.2.1.1水文循环的陆面阶段模型中陆面水文循环阶段采用的水量半衡表达式为f删:s形=s%+∑(‰一%一E一形。

一%)公式(2-I)l=l式中:s形为土壤含水量,mm:s%为±壤前期含水量,mm;t为时间步长,d;‰为第,天降水量,ram:%为第f天地表衽流量,lllm;E为第j天的蒸发量,mm;阡。

为第f天存在土壤剖面地层的渗透量和侧流量,mm;鲸为第f天地下水含量,mm。

SWAT模型水文循环陆哂阶段主要由水文、天气、沉积、土壤温’原理部分车要舡珲白参考3啉111.49.50J’奉钳脚2-2~2-7均参照(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TheoreticalDocumentation,vc稿i硼2005}修改142007届中山大学硕士论炙度、作物产量、营养物质和农业管理等部分组成。

(1)天气和气候运行SWAT模型所必需的气候变量包括甘降雨量、空气温度、大气辐射、风速和相对湿度。

通过观测获得的日降雨和最低最高温度数据可以直接输入SWAT模型,也可以通过天气生产器模拟日降雨量和温度。

太阳辐射、风速和相对湿度常由模型来生成。

(2)水文SWAT的陆面水文循环过程如图2-3所示。

图2-3简化的陆面水文循环过程(3)土地利用/植被生长SWAT模型使用简单的植被生长来模拟所有的陆地覆盖类型(EPIC植物生长模型的简化版本)。

模型能够区分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从种植日期开始到收获H期,或直到累积的热量单元等于植物的潜在热量单元:多年生植物全年维持其根系系统,在冬季月份中进行冬眠:当日均大气温度超过最小基准温度时.重新开始生长。

植物生长模型用来评估水分和营养物质从根区的迁移、蒸发以及生物产量。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概述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水、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磷和氮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它们通常通过氮循环和磷循环来进行循环。

磷循环和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磷循环的研究湿地中的磷来源主要是来自强化处理排水和河流输入。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沉积物沉积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研究表明,湿地植被对磷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和吸附两种方式进行,而湿地底泥是磷的主要沉积物质。

底泥中包含着一些磷酸盐结晶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被水中的磷离子吸附,形成与底泥颗粒表面的弱化学键。

此外,底泥中的微生物也可以促进磷的沉淀和吸附过程。

磷的吸附和沉积作用能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利用,但过多的磷的输入也会导致遗留磷和磷的富集,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氮循环的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同样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营养源之一。

氮的来源主要包括沉降、养分输入、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物发生作用等多种途径。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细菌转化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而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会吸收氮素。

此外,氨氧化和硝化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氮转化的两个重要过程。

氨氧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为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而硝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转化为固体硝酸盐,将氮转化为可供细菌和植物利用的形式。

影响氮磷循环的因素除了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特性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素能够影响氮磷循环。

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

强化处理排水、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都会导致氮磷输入增加。

过度输入氮磷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富集,从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导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底泥磷释放实验报告

底泥磷释放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湖塘底泥磷的释放姓名:学号:班级:组别:指导教师:1.实验概述1.1实验目的及要求⑴了解湖泊底泥磷释放的过程;⑵观察湖泊各采样点所采集的底泥的形态特征;⑶熟练掌握湖泊底泥的最大释磷量的计算;⑷熟悉总磷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1.2实验原理城市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各种来源的营养盐进入湖泊,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逐渐沉积到湖底,当湖泊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又释放出来进入水中,成为湖泊营养盐的内负荷,并延续湖泊的富营养化,因此,控制内负荷对于湖泊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天然水和废(污)水中,磷主要以各种磷酸盐和有机磷化合物(如磷脂等)的形式存在,也存在与腐殖质颗粒和水生生物中。

本实验主要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10号湖塘水中底泥磷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在酸性条件下,水样中溶解性正磷酸盐与钼酸铵酒石酸锑氧钾反应,生磷钼杂多酸,再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磷钼蓝),于波长700nm处测量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方法测定范围为0.01~0.6mg/L,适用水样类型包括地表水、废(污)水。

1.3实验仪器(1) 烘干机(2) DSX-90恒速数显电动搅拌机(3) 搅拌棒(4) PHS-3C pH计(5) JPB-607溶解氧仪(6) JJ300、AB104-N电子天平(7)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8) 10mm比色皿(9) 高速离心机(10) WXJ-Ⅲ微波消解仪(11) 消解罐2.实验内容2.1实验方案设计湖塘底泥的磷主要为正磷酸盐,但也含有其它价态的磷酸盐,底泥中还含有各种有机物和悬浮物,因此本次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对底泥进行搅拌使磷释放;进而进行离心,取得上清液;再进行微波消解,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磷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的磷;接下来是定容显色;最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各时间段的磷的吸光度,得出磷释放量。

泥沙对磷的吸附及解吸研究进展

泥沙对磷的吸附及解吸研究进展

第44卷㊀第4期2018年8月环境保护科学EnvironmentalProtectionScienceVol.44㊀No.4Aug.2018ꎬ49~53收稿日期:2018-0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09028)ꎻ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S17214㊁CYS16182)资助作者简介:李㊀旺(1994-)ꎬ男ꎬ硕士ꎮ研究方向:河流动力学ꎮE-mail:410346828@qq.com通信作者:李振亮(1981-)ꎬ男ꎬ副教授ꎮ研究方向:环境工程ꎮE-mail:zhenliangli@163.com泥沙对磷的吸附及解吸研究进展李㊀旺1ꎬ祖㊀波1ꎬ李振亮2ꎬ王㊀军1(1.重庆交通大学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水利工程重庆市工程试验室ꎬ重庆㊀400074ꎻ2.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ꎬ重庆㊀400074)㊀㊀摘㊀要: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磷在泥沙中的吸附及解吸研究作了总结ꎬ主要从泥沙吸附机制㊁数学模拟在吸附及解吸中的应用㊁磷在泥沙中吸附及解吸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阐述了泥沙与磷的相互关系ꎬ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ꎬ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ꎮ关键词:磷的吸附ꎻ磷的解吸ꎻ研究进展㊀㊀中图分类号:X52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18.04.008ResearchProgressofAdsorptionandDesorptionofPhosphateinSedimentLiWang1ꎬZuBo1ꎬLiZhenliang2ꎬWangJun1(1.EnvironmentalandHydraulicEngineeringLaboratoryofChongqingEngineeringLaboratoryꎬNationalInlandWaterwayRegulation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ꎬ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ꎬChongqing400074ꎬChinaꎻ2.ChongqingMunicipalEnvironmentalScienceResearchInstituteꎬChongqing400074ꎬChina)㊀㊀Abstract:Inthispaperꎬrecentdomesticandforeignstudiesrelatedtoadsorptionanddesorptionofphosphorusinsedimentweresummarized.Correlationbetweenphosphorusandsedimentwasillustratedfromtheaspectsofadsorptionmechanismꎬapplicationofmathematicalsimulationinadsorptionanddesorptionꎬandfactorsaffectingphosphorusadsorptionanddesorptioninsediment.Deficiencyoftheexistingresearchwaspointedoutandfuturedevelopmentorientationwasproposed.㊀㊀Keywords:PhosphorusAdsorptionꎻPhosphorusDesorptionꎻResearchProgressCLCnumber:X522㊀㊀磷是水体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生源要素ꎬ为藻类㊁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营养ꎬ同时它又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1]ꎮ磷在水体中以颗粒态和溶解态存在ꎬ有研究表明[2-3]ꎬ水体中80%~90%的磷都以颗粒态的形式吸附在泥沙颗粒表面ꎮ这也正是磷与其他污染物不同的地方ꎬ磷对泥沙表面具有很强的亲和性[4]ꎬ泥沙对于磷来说ꎬ起到了 汇 的作用ꎬ这些颗粒态磷会随水流扩散迁移ꎬ当下游的水动力条件或其他水体环境因素(如温度㊁pH㊁金属离子等)改变时ꎬ富集在泥沙颗粒上的磷就会释放[5]ꎬ从而造成二次污染ꎮ另一方面ꎬ我国河道㊁库区泥沙淤积状况严重ꎬ这种多孔泥沙絮体比表面积很大ꎬ对于磷等污染物的吸附力极强ꎬ而且多数絮体不稳定ꎬ外界条件改变易引起絮体破碎ꎬ从而释放出大量溶解态磷ꎻ同时ꎬ磷吸附在泥沙颗粒表面后反过来又会对泥沙颗粒的絮凝特性造成影响ꎬ因此加快研究磷的吸附解吸规律及磷与泥沙颗粒的相互关系十分重要ꎮ1㊀泥沙吸附机制吸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7类:①物理吸附ꎬ②化学吸附ꎬ③选择吸附ꎬ④分子吸附ꎬ⑤交换吸附ꎬ⑥专性吸附ꎬ⑦非专性吸附[6]ꎮ目前多数研究认为ꎬ水体中泥沙对于污染物的吸附方式主要是3类:①物理吸附:这种类型的吸附通常发生在中性分子中ꎬ颗粒通过范德华力的作用吸附周围物质ꎬ它与泥沙的表面能和比表面积有关ꎬ高表面能和高比表面积有利于物理吸附的进行ꎻ②化学吸附:50㊀环境保护科学第44卷㊀由于泥沙具有双电层特性[7]ꎬ可通过某些电化学作用与周围物质建立链接ꎬ需要较高的活化能ꎻ③交换吸附:也叫配位吸附ꎬ颗粒从水体中吸附某种基团ꎬ同时释放原有基团ꎬBhattietal[8]通过对磷酸盐在土壤中的吸附研究指出这种基团替换主要是磷酸根与颗粒中的-H2O和-OH基团交换ꎮ一般来说ꎬ物理吸附在较低的活化能条件下就可以进行ꎬ因而吸附速度很快ꎬ而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由于涉及化学键的形成等化学反应ꎬ需要较高的活化能才可以进行ꎬ因此相对于物理吸附来说ꎬ反应滞后且吸附速度较慢[9]ꎬ这也在试验中得到了验证ꎬ秦宇等[10]试验研究不同粒径泥沙颗粒对磷吸附的影响ꎬ发现四种粒径泥沙溶液中溶解态磷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ꎬ均能在3h内快速下降到瓶颈值ꎬ随后再缓慢下降ꎮ夏波[11]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ꎮ因此可以认为ꎬ泥沙颗粒对于磷的吸附是先以快速的物理吸附为主ꎬ随后向缓慢的化学吸附及配位吸附过度ꎬ最终达到平衡ꎮ肖洋[12]试验研究也指出ꎬ泥沙对磷的吸附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ꎬ在开始的2h快吸时段内泥沙对磷的吸附量可达到24h吸附量的90%ꎬ且解吸也有相似的规律ꎮ曹志洪等[13]发现泥沙对颗粒态磷的解吸能力很强ꎬ并将其解吸动力学曲线分成3部分ꎬ第一部分为以物理吸附的磷的解吸为主的快速解吸区ꎬ第二部分是以反应较慢的化学吸附和配位吸附的磷的解吸为主的慢速解吸区ꎬ第三部分则是平衡区域ꎮ另外ꎬ吸附-解吸过程并非可逆的ꎬ被吸附的磷并不能完全解吸ꎬ一般来说ꎬ单位质量泥沙对磷的平衡吸附量约为平衡解吸量的2~4倍[12]ꎮ2㊀吸附模型及应用在目前主流研究中ꎬ为了定量地描述泥沙对磷的吸附及解吸过程ꎬ分析磷等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的相应系数及其分配量ꎬ多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热力学模型结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拟合[14]ꎮ2 1㊀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吸附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通过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ꎬ得出吸附剂吸附溶质的速率快慢ꎬ确定吸附-解吸达到平衡的时间ꎬ从而探讨其吸附机理[15]ꎮ目前用来模拟泥沙吸附解吸磷应用最多的是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ꎮ2 1 1㊀准一级动力学模型㊀准一级动力学模型主要采用Lagergren方程[16]来计算:dQtdt=k1(Qe-Qt)㊀㊀式中:Qe为平衡吸附量ꎻQt为t时刻的吸附量ꎬmg/gꎻt为反应时间ꎬhꎻk1为准一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ꎬmin-1ꎮ根据微分边界条件ꎬ对上式从t=0到t>0(Q=0到Q>0)进行积分ꎬ可以得到:Qt=Qe(1-e-k1t)2 1 2㊀准二级动力学模型㊀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用McKay方程描述ꎬ它的动力学方程表达式[17-18]主要建立在化学反应或化学吸附基础上:dQtdt=k2(Qe-Qt)2㊀㊀式中:Qe为平衡吸附量ꎻQt为t时刻的吸附量ꎬmg/gꎻt为反应时间ꎬhꎻk2为准二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ꎬmin-1ꎮ同样ꎬ根据微分边界条件ꎬ对上式从t=0到t>0(Q=0到Q>0)进行积分ꎬ可以得到:Qt=Q2ek2t1+Qek2t2 2㊀等温吸附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同样是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ꎬ通过吸附等温线来描述在恒温条件下ꎬ吸附平衡后吸附剂的吸附量与溶质浓度的关系ꎬ即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多个吸附试验结果的概括ꎬ这样可以了解到溶质和吸附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ꎬ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吸附机理进行解释ꎮ目前常用的吸附等温模型有3种: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㊁Fre ̄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和Henry吸附等温模型ꎬ这3种模型尤其是Langmuir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ꎬ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9-20]ꎬ并且等温式不断得到各国研究者们的优化以适应各种条件下的等温吸附ꎬ如禹雪中等[21]就基于试验数据ꎬ对传统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进行了改进ꎬ在公式中考虑了吸附过程中泥沙含量的作用ꎬ并从河流原型观测数据中得到了验证ꎮ赵旭等[22]改进了Lang ̄muir㊁Freundlich模型ꎬ将分形理论应用到模型中ꎬ得到了很好的效果ꎮ㊀第4期李旺㊀等:泥沙对磷的吸附及解吸研究进展51㊀2 2 1㊀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㊀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23-24]的数学表达式如下:Qe=QmKLce1+KLce㊀㊀式中:Qe为平衡吸附量ꎻQm为最大吸附量ꎬmg/gꎻce为平衡时溶液中磷浓度ꎬmg/LꎻKL为吸附强度ꎮ2 2 2㊀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㊀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模型是一种经验模型ꎬ它基于吸附剂在多相表面上的吸附ꎬ既可以用于物理吸附ꎬ也可以用于化学吸附ꎮ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25]如下:Qe=KFcne㊀㊀式中:Qe为平衡吸附量ꎻmg/gꎻce为平衡时溶液中磷浓度ꎬmg/LꎻKF与n是吸附性能的表征ꎬ取值范围通常在0 2~0 7[26]ꎮ2 2 3㊀Henry吸附等温模型㊀Henry吸附等温模型应用范围较窄ꎬ只限于吸附量占形成单分子层吸附量的10%以下ꎬ即吸附剂表面最多只能有10%的表面被吸附质覆盖才能适用这个模型ꎮHenry公式[27]如下:Qe=Kce㊀㊀式中:Qe为平衡吸附量ꎬmg/gꎻce为平衡时溶液中磷浓度ꎬmg/LꎻK是Henry常数ꎮ3㊀影响磷吸附及解吸的因素影响磷吸附-解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3大方面:泥沙特性ꎬ如泥沙矿物种类ꎬ粒径分布ꎬ泥沙浓度ꎬ颗粒形态ꎻ环境介质条件ꎬ如水相磷浓度㊁有机物㊁pH值等ꎻ环境动力条件ꎬ如流体剪切力ꎮ3 1㊀泥沙特性沈仁芳等[28]对黄淮海地区石灰性土壤对磷的吸附性进行了对比研究ꎬ影响其吸附磷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粘粒含量和CaCO3含量ꎻ李洁等[29]探讨了沸石㊁麦饭石㊁河沙及陶粒4种矿物材料对磷的吸附特性ꎬ发现沸石对磷的吸附率最高ꎬ达59%ꎬ河沙在酸性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好ꎬ同等条件下ꎬ4种矿物材料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沸石>河砂>麦饭石>陶粒ꎻ千方群等[30]比较了凹凸棒石粘土㊁高岭土㊁膨润土和蛭石4种粘土矿物对不同程度磷污染水体的吸附净化能力ꎬ发现对于Ⅴ类水(ρ(P)=0 4mg/L)ꎬ高岭土的吸附净化能力最强ꎬ最高可达40mg/kgꎬ其次是凹凸棒石粘土和膨润土ꎬ蛭石的吸附净化能力较差ꎻ对于劣Ⅴ类水(ρ(P)=1 0mg/L)ꎬ膨润土的吸附净化能力最强(98mg/kg)ꎬ蛭石次之ꎬ高岭土对磷的吸附量会因矿物组成不同而表现出很大差异ꎮ崔双超等[31]取南海子湖表层沉积物ꎬ测试分析了细沙㊁极细沙㊁粉粒㊁粉粒黏粒混合物4种粒径的泥沙对磷的吸附能力ꎬ指出不同粒径的泥沙对磷的单位质量吸附量有很大不同ꎬ粉粒黏粒混合物>粉粒>细沙>极细沙ꎬ肖阳等[32]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ꎮ一般来说ꎬ泥沙颗粒越细ꎬ其比表面积越大ꎬ吸附磷的能力也越强[33-34]ꎬ而对于这里细沙吸附量大于极细沙的情况ꎬ可能是由于泥沙粒径较大时ꎬ粒径对磷吸附影响降低ꎬ被其他因素取代主导地位[35]ꎮ在泥沙浓度方面ꎬ夏波[11]指出ꎬ泥沙浓度越低ꎬ单位质量泥沙吸附磷的能力相对越强ꎻ郭劲松等[36]的试验结果也显示ꎬ单位质量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量随着泥沙浓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ꎻ王晓青等[37]也指出ꎬ总的磷吸附量随泥沙浓度升高而升高ꎬ但单位吸附量降低ꎬ且磷解吸速率与泥沙浓度呈正相关ꎮ这可能是由于泥沙浓度的增加使得颗粒间碰撞效率增大ꎬ导致解吸增多[38]ꎮ也有一种观点提出泥沙浓度增大有助于为污染物提供更多的吸附空间ꎬ使得总吸附量增加ꎬ但是单位泥沙可利用吸附位却相对减少ꎬ导致单位泥沙磷吸附量的下降[39]ꎮ3 2㊀环境介质条件单位质量泥沙对磷的吸附量与水体初始磷浓度线性相关[40]ꎬ磷平衡吸附量随水相磷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ꎬ且变化速度在低浓度区较大ꎬ当水相磷浓度达到一定值后ꎬ磷吸附量不再增加ꎬ趋于一定值[41]ꎻ黄利东在试验中也发现ꎬ在高水相磷浓度下ꎬ泥沙吸附-解吸磷达到平衡只需要8hꎬ远少于低水相磷浓度下的5d[42]ꎮ这是由于当泥沙含量一定时ꎬ水相磷浓度的增大会增加其与泥52㊀环境保护科学第44卷㊀沙颗粒的接触ꎬ从而增大泥沙颗粒对磷的吸附效率及吸附量[43]ꎮ目前ꎬ有机质对于泥沙吸附磷的影响尚无定论ꎮ部分研究指出ꎬ自然水体中的泥沙会与有机质㊁磷㊁铁㊁铝㊁铜等物质形成三元络合物ꎬ从而提高泥沙对磷的吸附能力[44-46]ꎮ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土壤与磷的相互关系ꎬ认为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降低一些离子的螯合作用ꎬ从而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作用[47-48]ꎮ王晓丽等[49]发现ꎬ当pH<6 0时ꎬ随着pH升高ꎬ吸附量有一个稳定上升的趋势ꎬ且解吸量逐渐减少ꎻ在6<pH<9 7的范围内ꎬ吸附较稳定ꎬ随pH升高ꎬ吸附量及吸附速率基本不变ꎻpH>9 7时ꎬ吸附量上升ꎻ而李北罡认为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在pH接近中性时最大ꎬ而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有所下降[50]ꎻ刘敏等[51]对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进行了研究ꎬ发现吸附量随pH呈 U型 变化趋势ꎮ以上试验结论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未考虑水体中其他离子的影响或对沉积物表面原有颗粒态磷未作处理而引起的ꎬ在低pH下ꎬ酸性条件会促使泥沙颗粒表面原有磷的解吸ꎬ而高pH会导致溶液中生成磷酸钙㊁磷酸铝等物质从而对溶液中水相磷浓度造成影响[49ꎬ52]ꎮ3 3㊀环境动力条件彭进平等[53-54]在环形水槽中模拟了不同流速对溶解态磷浓度的影响ꎬ得出溶解态磷浓度与水流流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ꎻ孙小静等[55]通过波浪水槽试验研究了波浪搅动对太湖底泥磷释放的作用ꎬ结果显示相对于弱动条件ꎬ强动条件下水体中总磷含量明显升高ꎬ且原本附着于泥沙颗粒上的颗粒态磷发生解吸ꎬ水体中溶解态磷浓度升高ꎻ夏波等[56]通过近似均匀紊流模拟装置研究了不同紊动条件下泥沙对磷解吸的规律ꎬ同样得出解吸量及解吸速率与紊动的正相关关系ꎻ另外ꎬ紊动强度较高时ꎬ一方面会促进磷的解吸ꎬ另一方面会增加溶解态磷与泥沙颗粒的接触ꎬ而且会促进泥沙颗粒絮凝ꎬ从而增大磷的吸附量[11]ꎮ4㊀结语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的泥沙对磷的吸附-解吸研究进展ꎬ将泥沙吸附的主要机制归为物理吸附㊁化学吸附及配位吸附3类ꎻ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几种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及其应用ꎻ着重阐述了泥沙吸附-解吸磷的影响因素ꎬ将其分为泥沙特性(泥沙矿物种类ꎬ粒径分布ꎬ泥沙浓度ꎬ颗粒形态)㊁环境介质条件(水相磷浓度㊁有机物㊁pH值)及环境动力条件3大类ꎬ并对其影响机制及影响效果做了解释ꎮ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及水平ꎬ还需在以下3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ꎮ(1)各影响因素对于泥沙对磷的吸附及解吸影响复杂ꎬ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ꎬ河流水体成分复杂ꎬ条件多变ꎬ单一地研究某种因子的影响效果实际意义不大ꎬ只有尽快开展多因素耦合作用研究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体现出对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ꎮ(2)现有泥沙吸附污染物的研究中ꎬ大多定性地描述了吸附解吸系数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ꎬ还未能建立吸附解吸系数与各影响因素统一的数学表达式ꎬ因此还需结合天然实测资料ꎬ率定不同条件及影响因素下的公式参数ꎬ建立完善的吸附动力学方程ꎮ(3)泥沙对于污染物的吸附必然离不开泥沙颗粒絮凝的影响ꎬ且矿物种类ꎬ粒径分布ꎬ泥沙浓度ꎬ颗粒形态㊁有机物㊁pH值㊁动力条件等等这些会对吸附解吸造成影响的因素同样会影响泥沙的絮凝ꎬ因此要加强河流动力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的交叉研究ꎬ进一步加深吸附动力学在泥沙絮凝研究方面的应用ꎮ参考文献[1]张迎颖ꎬ严少华ꎬ刘海琴ꎬ等.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中凤眼莲与磷素的互作机制[J].生态环境学报ꎬ2017ꎬ26(4):721-728. [2]洪一平ꎬ叶㊀闽ꎬ臧小平.三峡水库水体中氮磷影响研究[J].中国水利ꎬ2004(20):23-24.[3]王晓燕ꎬ王一峋ꎬ王晓峰ꎬ等.密云水库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氮磷流失规律[J].环境科学研究ꎬ2003ꎬ16(1):30-33. [4]AppanAꎬWangH.Sorptionisothermsandkineticsofsedimentphos ̄phorusinatropicalreservoir[J].Journal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ꎬ2000ꎬ126(11):993-998.[5]王㊀晶.底泥扰动下可被生物利用颗粒态磷的变化规律及其定量表征[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ꎬ2013.㊀第4期李旺㊀等:泥沙对磷的吸附及解吸研究进展53㊀[6]胡康博.黄河泥沙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磷的吸附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ꎬ2011.[7]刘启贞.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ꎬ2007.[8]BhattiJSꎬComerfordNBꎬJohnstonCT.Influenceofoxalateandsoilorganicmatteronsorptionanddesorptionofphosphateontoaspodicho ̄rizon[J].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Journalꎬ1998ꎬ62:1089-1095.[9]黄㊀敏.泥沙对总磷的吸附与释放研究及总磷含量预测[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ꎬ2016.[10]秦㊀宇ꎬ王紫薇ꎬ韩㊀超.悬移质泥沙粒径对磷吸附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ꎬ2017(7):80-83.[11]夏㊀波.水体紊动对泥沙吸附解吸磷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ꎬ2012.[12]肖㊀洋ꎬ余维维ꎬ成浩科ꎬ等.淮河中游泥沙对磷吸附/解吸规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5ꎬ43(4):307-312. [13]曹志洪ꎬ李庆逵.黄土性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吸[J].土壤学报ꎬ1988ꎬ25(3):218-226.[14]张㊀翼.三峡库区汛期悬浮泥沙与磷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ꎬ2016.[15]张冬梅.有机污染物在天然土壤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ꎬ2009.[16]AksuZ.Biosorptionofreactivedyesbydriedactivatedsludge:equilib ̄riumandkineticmodelling[J].Bio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ꎬ2001ꎬ7(1):79-84.[17]HoYSꎬMcKayG.Competitivesorptionofcopperandnickelionsfromaqueoussolutionusingpeat[J].Adsorptionꎬ1999ꎬ5(4):409-417. [18]HoYSꎬMcKayG.Pseudo-secondordermodelforsorptionprocesses[J].ProcessBiochemistryꎬ1999ꎬ34(5):451-465[19]张潆元.三峡库区泥沙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ꎬ2017.[20]曹㊀琳ꎬ吉芳英ꎬ林㊀茂ꎬ等.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沉积物磷吸附特征[J].水科学进展ꎬ2011ꎬ22(1):89-96.[21]禹雪中ꎬ吕平毓ꎬ彭期冬.三峡库区泥沙对磷吸附热力学试验及模型研究[J].科技导报ꎬ2008ꎬ26(18):26-29.[22]赵㊀旭ꎬ王毅力ꎬ郭瑾珑ꎬ等.颗粒物微界面吸附模型的分形修正-朗格缪尔(Langmuir)㊁弗伦德利希(Freundilich)和表面络合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ꎬ2005ꎬ25(1):52-57.[23]Sa㊅gYꎬAcikelÜꎬAksuZꎬetal.Acomparativestudyforthesimultane ̄ousbiosorptionofCr(VI)andFe(III)onC.vulgarisandR.arrhi ̄zus:applicationofthecompetitiveadsorptionmodels[J].ProcessBio ̄chemistryꎬ1998ꎬ33(3):273-281[24]WangQRꎬLiYC.Phosphorusadsorptionanddesorptionbehavioronsedimentsofdifferentorigins[J].JournalofSoilsandSedimentsꎬ2010ꎬ10(6):1159-1173.[25]李㊀玲ꎬ单爱琴ꎬ蔡㊀静.粉煤灰负载壳聚糖对磷吸附的热力学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ꎬ2011ꎬ24(2):25-38.[26]付海曼ꎬ贾黎明.土壤对氮㊁磷吸附/解吸附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ꎬ2009ꎬ25(21):198-203[27]李㊀鑫ꎬ蒋白懿ꎬ孙志民ꎬ等.活性污泥对垃圾渗滤液吸附等温线的研究[J].辽宁化工ꎬ2010ꎬ39(2):157-163.[28]沈仁芳ꎬ蒋柏藩.黄淮海地区潮土对磷吸附与解吸特性[J].土壤ꎬ1993ꎬ25(1):68-70.[29]李㊀洁ꎬ陈繁荣.4种矿物材料对磷的吸附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ꎬ2015(19):237-240.[30]干方群ꎬ周健民ꎬ王火焰ꎬ等.不同粘土矿物对磷污染水体的吸附净化性能比较.生态环境学报ꎬ2008ꎬ17(3):914-917.[31]崔双超ꎬ丁爱中ꎬ潘成忠ꎬ等.不同粒径泥沙理化特性对磷吸附过程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ꎬ2013ꎬ7(3):863-868.[32]肖㊀洋ꎬ陆㊀奇ꎬ成浩科ꎬ等.泥沙表面特性及其对磷吸附的影响[J].泥沙研究ꎬ2011(6):64-68.[33]周孝德ꎬ韩世平ꎬ陈惠君.环境因素对滇池底泥磷吸附的影响[J].水利学报ꎬ1998ꎬ(增刊):12-17.[34]StoneMꎬMudrochA.Theeffectofparticlesizeꎬchemistryandminer ̄alogyofriversedimentsonphosphateadsorption[J].EnvironmentalTechnologyLettersꎬ1989ꎬ10(5):501-510.[35]袁东海ꎬ张孟群ꎬ高士祥ꎬ等.几种粘土矿物和粘粒土壤吸附净化磷素的性能和机理[J].环境化学ꎬ2005ꎬ24(1):7-11. [36]郭劲松ꎬ杨㊀程ꎬ吕平毓ꎬ等.三峡库区悬浮态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ꎬ2006ꎬ28(6):75-78. [37]王晓青ꎬ李㊀哲ꎬ吕平毓ꎬ等.三峡库区悬移质泥沙对磷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特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ꎬ2007ꎬ16(1):31-36. [38]暴维英ꎬ曾令庆.黄河泥沙对有毒有机物吸附特性的研究[J].人民黄河ꎬ1996(7):21-22.[39]DavisJAꎬHayesKF.Geochemicalprocessatmineralsurfaces[M].Washington: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87.[40]惠二青ꎬ江春波ꎬ刘德富ꎬ等.动水条件下悬浮态泥沙颗粒吸附总磷规律探讨[J].泥沙研究ꎬ2009ꎬ(2)ꎬ34-39.[41]吕平毓ꎬ黄文典ꎬ李㊀嘉.河流悬移质对含磷污染物吸附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ꎬ2005ꎬ36(10):93-96.[42]黄利东ꎬ柴如山ꎬ宗晓波ꎬ等.不同初始磷浓度下湖泊沉积物对磷吸附的动力学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ꎬ2012ꎬ38(1):81-90.[43]郭长城ꎬ王国祥ꎬ喻国华.天然泥沙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吸附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ꎬ2006ꎬ22(9):10-13.[44]SchnitzerMꎬKhanSU.Humicsubstancesintheenvironment[M].NewYork:MarcelDekkerꎬ1972.[45]黄锦叙.腐殖酸-Cu络合物的超滤膜分离规律及膜污染特性研究[D].广东:中山大学ꎬ2008.[46]SahRNꎬMikkelsenDS.Effectsofanaerobicdecompositionoforganicmatteronsorptionandtransformationsofphosphateindrainedsoil[J].SoilScienceꎬ1986ꎬ142(6):267-274.[47]甘海华ꎬ徐盛荣.红壤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对磷的吸附与解吸规律探讨[J].土壤通报ꎬ1994ꎬ25(6):264-266.[48]HanXG.EffectofcitricacidꎬglucoseandorganicmatteronplantPup ̄takeandsoilPfractionationsinahighlyweatheredultisol[J].ActaPhyto ̄ecologicalSinicaꎬ1996ꎬ20(2):97-112.[49]王晓丽ꎬ潘㊀纲ꎬ包华影ꎬ等.黄河中下游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环境科学ꎬ2008ꎬ29(8):2137-2142.[50]李北罡ꎬ马㊀钦.不同pH值对黄河中下游不同沉积物吸附磷酸盐的影响[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ꎬ2010.[51]刘㊀敏ꎬ候立军ꎬ许世远ꎬ等.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地理学报ꎬ2002ꎬ57(44):397-406.[52]石晓勇ꎬ史致丽.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探讨III.磷酸盐交叉缓冲图及 稳定pH范围 [J].海洋与湖沼ꎬ2000ꎬ31(4):441-447[53]彭进平ꎬ逄㊀勇ꎬ李一平ꎬ等.水动力条件对湖泊水体磷素质量浓度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ꎬ2003ꎬ12(4):388-392.[54]彭进平ꎬ逄㊀勇ꎬ李一平ꎬ等.水动力过程后湖泊水体磷素变化及其对富营养化的贡献[J].生态环境学报ꎬ2004ꎬ13(4):503-505. [55]孙小静ꎬ朱广伟ꎬ罗潋葱ꎬ等.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波浪水槽试验研究[J].中国科学ꎬ2005ꎬ35(S2):81-89.[56]夏㊀波ꎬ张庆河ꎬ蒋昌波ꎬ等.水体紊动作用下湖泊泥沙解吸释放磷的试验研究[J].泥沙研究ꎬ2014(1):74-80.。

水资源管理中的河流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

水资源管理中的河流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

水资源管理中的河流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河流污染问题尤其严重。

河流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是防治河流污染的关键之一。

一、河流污染物扩散的危害河流污染物的扩散会导致很多危害。

首先,它会对水生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污染物进入水中后,会导致水的氧含量下降、水温上升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变化,从而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

其次,河流污染会给人们带来健康威胁。

许多城市的自来水是从河流中取得的,污染物扩散会对人们的饮用水造成影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最后,河流污染还会威胁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河流是灌溉农田的重要水源之一,河流水污染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二、河流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的意义由于河流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河流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通过分析河流的运动特性、底部土壤、沉积物等信息来模拟污染物的扩散过程,以建立河流水质模型。

河流水质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过程,洞察污染源和扩散途径,有助于提出控制和防治河流污染的措施。

与采样实验相比,河流水质模型可以大大缩短测试时间,节省成本,并且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三、河流污染物扩散模拟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河流污染物扩散模拟方法包括EULAG模拟法、CFD模拟法、ODM模拟法等。

EULAG模拟法是一种适用于中长距离风险评估的模型,适用于较平坦的水体。

该模型采用欧拉Lagrangian方法,能够计算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降解等反应。

CFD模拟法是计算流体力学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船舶的流场、波浪、螺旋桨作用等来模拟污染物的扩散情况。

该方法准确性较高,但计算量较大。

ODM模拟法着重考虑沉积物和生物的影响,可以模拟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和迁移过程。

然而,该方法需要大量数据和参数,并且准确性受数据质量和输入参数的影响较大。

四、局限性和未来展望尽管河流污染物扩散模拟研究可以为控制和防止河流污染提供帮助,但现有方法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巢湖典型农村流域面源氮磷污染模拟及来源解析

巢湖典型农村流域面源氮磷污染模拟及来源解析

巢湖典型农村流域面源氮磷污染模拟及来源解析巢湖典型农村流域面源氮磷污染模拟及来源解析一、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增加、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巢湖,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来自农业面源的氮磷污染的困扰。

为了深入了解巢湖典型农村流域面源氮磷污染的情况,本文将进行模拟及来源解析,以期为巢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巢湖典型农村流域概况巢湖是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的一片淡水湖泊,周围有许多典型的农村流域。

本文将重点关注其中一个典型农村流域,并选取其为研究对象。

该流域地处巢湖的上游地区,农田面积较大,农业活动频繁,是巢湖面源氮磷污染源的重要来源。

三、巢湖农村流域面源氮磷污染模拟为了模拟巢湖农村流域的面源氮磷污染情况,我们选取了该流域的典型农田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获得了农田土壤中氮磷元素的含量数据,并结合土地利用和农业活动的情况,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该流域的面源氮磷污染模拟模型。

模型考虑了农业面源的各种污染因素,如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农田灌溉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量化和分析,模型得出了在不同季节和降雨条件下,农田面源氮磷污染的潜在程度。

模型还预测了农田面源氮磷污染对巢湖水体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风险评估。

四、巢湖农村流域面源氮磷污染来源解析通过模型的模拟结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巢湖农村流域面源氮磷污染的来源。

根据模型预测的结果,主要的氮磷污染来源是农田施肥和农田灌溉。

在农田施肥中,化肥的使用量和施肥时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农田灌溉中,农药残留和灌溉水的污染是主要的排放源。

此外,畜禽养殖也是重要的面源污染来源之一。

解析农田施肥和灌溉的氮磷污染来源,我们发现主要是由于农民在使用化肥和灌溉时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导致了过量施肥和不当灌溉的情况。

此外,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粪便和养殖排放物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成为了面源氮磷污染的一部分。

河流泥沙对污染河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河流泥沙对污染河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X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1 5( 0 6)0 .1 10 6 22 7 2 0 615 .5
河流水体南于泥沙的存在 ,透明度 比较低 , 感 官效果较差 , 但泥沙的存在会增加河流水体 的生态 环境容量 , 使其容纳更多的污染物。泥沙在水动力 条件改变而发生沉积时 , 可将 自身携带的污染物带 出水相 ,起到 了污染净化的积极作用。国内外大坝 建设 以后对水环境的影响的调查研究比较多, 众多 的研究表明,大坝建设以后 ,不仅减少了下游来沙 量 ,而且还改变了支流水系的水动力条件 。使得水 流变缓 ,水相泥沙含量骤然减少 , 水体 自净能力 降
低 ,污染有所加剧 。泥沙作为河流水体的重要组成 d ) 风干 , , 研磨 , 分别过 4 m 至 30/ 4r a 0 a m不 同孑 L 部分 ,在其迁移疏运过程中 ,可以吸附水相的氮 、 径的标准分析筛 ,封存备用 ;泥沙粒径级配分析 : 磷等污染物 , 调查研究[ ] 1 发现, - 5 含沙量大的黄河水 NS - 型宽域粒度分析仪。 Y3 体 ,泥沙对很多水质指标如 B D、C D、磷 、氮 1 试验污染水体 O O . 2 等的测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故此认为泥沙可能 采用南京师范大学前三用河污染河道表层水 , 具有吸附污染物的特性 , 据此认为水体中的泥沙可 水质指标如表 l 所示 。水质指标的测定按照 《 水和 以作为汇聚集污染物带人下游 ,也可能作为源在特 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 第 4 ) ( 版 中标准方法测定 ( 以 定条件下 ( 如强酸、强氧化及高温等 ) 释放污染物 进入水体 , 从而影响着测定值的大小变化。夏星辉 2( 0 4 通过野外考察并模拟试验研究 了黄河 J 20 ) 泥沙对黄河好氧性有机污染物 的影响规律 , 发现酸 性条件下 ,泥沙 中的有机污染物会发生释放影 响 C D的测定 ,另外还发现干流上下游 B D有所增 O O 加 ,而 且枯水期高于丰水期 , 这可能是由于下游和 枯水期悬移质含量高于上游和丰水期的原因所致 , 因为悬移质是挟沙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携带者,也可 能是由于泥沙含量减少 ,降低了水体 白净能力。有 关河 口沉积物、 粘土矿物等对有机污染物 、 重金属 、 磷 、氨氮等的吸附特性的调查与研究 比较多. N O- N O. N

底泥再悬浮对磷的吸收和固定作用研究

底泥再悬浮对磷的吸收和固定作用研究
关 键 词 : 泥再 悬 浮 ; 平 衡 浓度 ; 附 ; 底 磷 吸 固定 中 图分 类 号 : 7 . X1 1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 6 9 2 1 ) 10 0 — 4 6 2 0 7 (0 10 - 0 10
磷在 水 一 泥界 面上 的 吸附 一 吸作用 是 影 响其 在 上 覆水 中浓度 、 移 、 化 和生 物 可 利用 性 的重要 过 底 解 迁 转 程【 磷 会 与底 泥 中颗 粒 物质发 生 物理 、 学 吸 附, 被 固定 。 而 , ” 。 化 并 然 在某 些 环境 条件 下 , 吸 附 的磷 又会 释放 被 进 入水体 [ 因此 。 泥对 上 覆水磷 含量 有着 重要 的缓 冲 作用 。 2 1 。 底 目前 , 随着 污水 收集 率 的提 高 以及 流域 综合 管 理措 施 的应 用 , 体 的点 源磷 输 入呈 逐渐 减 小趋 势 , 水 但非 点源 磷输 入并 未减 少 。 因此 , 如何 加 快上覆 水 中磷 向底 泥转 移是 有效控 制水 体 富营 养化 的关 键 。 底泥 再悬 浮 会 导致 水体 中铁 、 等 氧化 物 以及 氢 氧化 物 、 酸 钙等无 机 颗粒 物 质含 量 显 著增 加 。 而增 铝 碳 从
苏 州 科技 学 院学报 (Z 技术 版 ) 3程
2 1 O1
采 用恒 速 搅拌 机 对 E 中 的底 泥进行 扰 动 (0 m n ,每天 搅拌 1 i ,使底 泥 处 于完 全 悬 浮状 态 。 。 10r i ) / 0m n
吸 收外 源磷 后 , 平 衡 浓 度 E C 显 著 升 高 。尽 管 再 悬 浮 状 态 下 E C 高 于 静 止 状 态, 在 相 同 E C 值 情 况 下 , 悬 磷 P0 Po 但 Po 再 浮底 泥 可 吸 附更 多 的磷 , 明底 泥 再 悬 浮 增 强 了 底 泥 对 磷 的 固 定作 用 。 说

丰水期地表河流水中泥沙沉降时间对总磷样品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

丰水期地表河流水中泥沙沉降时间对总磷样品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
环境 科 学导刊
2 1 ,2 ( ) 5— 6 0 0 9 5 :9 9
C5 N 3—10 / IS 17 9 5 2 5 X S N 6 3— 6 5
丰 水 期 表 河 流 水 中泥 沙 沉 降 时 间对 地 总磷 样 品 测 定 结果 的影 响 分析
常 裔
( 云南 大 自然环保 科技 服务 有 限公 司 ,云南 昆 明 6 0 0 ) 5 0 0

要 :地表 河流 水 中总磷 含 量 高低 是 评 定水质 优 劣的一 项重要 指 标 ,分 析数据 表 明 丰水期 中总磷 主
要 来源 于泥 沙 中吸 附的有 机磷 和 无机 磷 ;水样 中总磷含 量 随着 泥沙 沉降 时间 的延 长 而逐渐 降低 。 因此 样品 采集 回来后 ,样 品的 泥 沙沉降 时 间是 影 响地表 河 流 中总磷 测 定结 果的 一个 主要 原 因。 关 键词 : 表 河流水 ;泥沙沉 降 时间 ;总磷 测定 地
表 2 不 同 泥 沙 沉 降 时 间测 得 的 总 磷 含 量 ( g L m/)
总磷 的分析 方法 由两个 步骤 组成 :第 一步 用 氧
化 剂过 硫酸 钾 、硫 酸将 水样 中不 同形 态 的磷转 化成
正 磷 酸盐 ;第二 步是测 定转 化成 的正 磷 酸盐求 得总
磷 含量 。 在 酸性 条件 下 ,正磷 酸盐 与钼 酸铵 、酒石 酸锑 钾 生成 磷钼 杂多 酸 ,用还原 剂抗 坏血 酸还 原成 蓝 色
00 0 2 0 0 2 . 1 0 2 0 3 9 .0 . 0 0 00 .4 0 17 .01 . 9 06 0
泥 沙 中吸 附的有机 磷 、无机 磷受 重力 作用 ,泥 沙 自 然 沉 降时 ,不 同的泥 沙沉 降时 间取样 ,样 品泥 沙含

河流生态系统中磷的运移与循环

河流生态系统中磷的运移与循环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3年第7期水生态文明河流生态系统中磷的运移与循环张展1,张瑜2,张岩3,杨向辉1(1.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2.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2;3.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河南郑州450008)摘要:磷是维持河流生物活性的重要元素,探明河流生态系统中磷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流域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磷循环涉及的系列物理化学过程以及不同河流环境中主导磷变化的重要因子进行了系统总结。

从磷的组成、运移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效应入手,将磷入河途径分为以下几种:废水排放>不透水地面径流>透水地面径流。

大量研究表明河道中不同来源磷的滞留、传输及生物降解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不影响河流生物群落发育基础上,提升河流上游河段对磷素的滞留能力,能够有效削减下游河道磷输出。

如果能够在调整外源磷输入同时,根据生态学的补偿-胁迫理论(subsidy-stress theory)对河道中磷的滞留能力进行优化,可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

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建立实现磷滞留最大化的河道管理措施并进一步辨析河道中磷运移机制,以期能够削减受纳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概率。

关键词:磷;河道过程;滞留;循环;补偿-胁迫理论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853(2023)07-0014-03Phosphorus Transport and Cycling in River EcosystemsZHANG Zhan1,ZHANG Yu2,ZHANG Yan3,YANG Xianghui1(1.Yellow River Institut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Zhengzhou450003,China;2.Henan 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CO. LTD.,Zhengzhou450002,China;3.Henan Provinci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Station,Zhengzhou450008,China)Abstract:Phosphorus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to maintain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rivers.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law of phosphorus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in river ecosystem for watersh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In this paper,a seri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 involved in the phosphorus cycle and important factors leading to phosphorus changes in different river environment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Starting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phosphorus,its transport patterns,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it generates,the article classifies the pathways of phosphorus input into rivers as follows:wastewater discharge>impervious surface runoff>permeable surface runoff.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rocesses of phosphorus retention,transport and biodegradation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By enhancing the retention capacity of phosphorus in the upstream river segment without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ver’s biological community,it is possible to effectively reduce phosphorus output in the downstream channel.If external phosphorus input can be adjusted while optimizing the retention capacity of phosphorus in river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ubsidy-stress theory,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river management measures to maximize phosphorus retention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phosphorus transport mechanisms in the river,with a view to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receiving algal bloom.Key words:phosphorus;in-stream processes;retention;cycling;subsidy-stress theory0引言多数研究表明通过管理河道中的磷可有效削减富营养化带来的影响,但河道中磷的滞留-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却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

基于SWAT模型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模拟及湖泊沉积的响应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模拟及湖泊沉积的响应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模拟及湖泊沉积的响应研究基于SWAT模型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模拟及湖泊沉积的响应研究摘要:南四湖流域是一个草地区和农田区错综交织的流域,具有典型的非点源污染特征。

本研究拟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模拟南四湖流域的氮磷污染输送过程,并探讨不同时期湖泊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响应。

研究结果显示,南四湖流域的农业活动对流域水体中的氮磷负荷具有很大影响,而湖泊沉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附氮磷污染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1.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增加,我国农田排放的氮磷污染物逐渐成为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其中,南四湖流域的氮磷污染问题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利用SWAT模型模拟南四湖流域的非点源氮磷污染和湖泊沉积的响应,为该区域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方法2.1 研究区域选取本研究选取南四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草地区和农田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典型的非点源污染特征。

2.2 SWAT模型简介SWA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的水文过程模型,可以模拟流域内水文循环和污染物的输送过程,适用于非点源污染研究。

2.3 数据获取和预处理收集研究区域的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并进行预处理。

2.4 模型参数设置根据研究区域特点,设置SWAT模型的参数,包括水文参数和氮磷循环参数等。

2.5 模型验证和应用利用已有的水文数据和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预测不同情景下的氮磷污染物输送过程。

3. 结果与讨论3.1 模型验证结果将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氮磷污染模拟结果模拟了不同情景下南四湖流域的氮磷污染物输送过程,并分析了农业活动对流域水体中氮磷负荷的影响。

3.3 湖泊沉积物中氮磷含量的响应通过采集湖泊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时期湖泊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并与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

滇池及流域环境水中磷与悬浮物的相关性研究

滇池及流域环境水中磷与悬浮物的相关性研究

滇池及流域环境水中磷与悬浮物的相关性研究磷是评价水质好坏的标准,是水体中生物生长需要的一种关键元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

磷含量过多(超过0.2 mg/L)会使藻类过度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湖泊发生水华和海湾出现赤潮,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坏,破坏水体平衡,从而使自然环境恶化。

水中磷包括元素磷、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磷酸盐和多磷酸盐)、有机团结合的磷(如磷脂等)等,主要形式为:正磷酸盐,可溶性总磷(包括溶解有机态磷、溶解无机态磷)、颗粒态总磷(包括颗粒有机态磷、颗粒无机态磷和有机胶体结合磷)。

水体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悬浮物直径约在4~10 mm 以上肉眼可见微粒,主要是由泥沙、黏土、矿物微粒、原生动物、藻类、细菌、病毒、以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组成。

水体中悬浮物能作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载体,在迁移过程中发生生物化学作用,还能吸附和富集污染物,不断发生沉降、混合稀释、絮凝作用,使水质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局部污染。

进入天然水体的大部分营养污染物会被水中悬浮泥沙吸附并随同泥沙颗粒一起运动或沉积在河湖底部,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营养性污染物沉积物层。

环境水体中悬浮物的组成与分布因所处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一些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中悬浮物主要成分多为有生命的藻类和细菌,流动性的河道水体中悬浮物主要由泥砂、黏土、矿物微粒等组成,饮用水源水体比较清澈,悬浮物分布量极少。

悬浮物在不同水体中的组成、性质不同,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作用程度也不相同,这与其所处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相关性。

分析不同的水体中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及与悬浮物的相互关系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和环境治理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滇池湖泊、20 条流动性河道、清洁饮用水体的监测,测定水体中总磷、可溶性总磷和正磷酸盐、悬浮物的含量,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体中磷的主要存在形式,使用spss 17.0 软件做相关性分析和线性拟合,探讨总磷、可溶性总磷、颗粒态磷、正磷酸盐与悬浮物是否存在相关性及相关性的强弱。

泥沙在水体中对流扩散运动特性的数值研究模拟的开题报告

泥沙在水体中对流扩散运动特性的数值研究模拟的开题报告

泥沙在水体中对流扩散运动特性的数值研究模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泥沙是河流和水体中的主要物质之一,它们的运动和扩散特性对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

在近年来的河流治理和流域防洪工作中,对泥沙的运动规律和扩散特性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泥沙在水体中的对流扩散运动特性,以期对泥沙在水体中的输移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研究意义目前,对泥沙的运动和扩散特性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实验室和野外观测,这种方法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而数值模拟方法由于具有无时无刻的连续性、可重复性和低成本等优势,使得其成为了研究泥沙运动规律和扩散特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选择合适的数值模型和数值方法,可以得到泥沙在水体中的流动特性、输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详细信息,从而在河流治理、流域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泥沙在水体中的对流扩散运动特性。

数值模型将基于流体力学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通过计算机模拟泥沙在水体中的运动与传输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数值模型:根据泥沙在水体中的运动规律和扩散特性建立数学模型,以形式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描述泥沙的输移过程。

2.选择数值方法:根据泥沙输移的物理特性以及数值模型的形式,选择适合的数值方法进行离散化求解。

3.处理边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对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进行处理,包括进口流量、边界波浪、底面底层阻力等。

4.调整模型参数:对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数值模拟实验:进行一系列数值模拟实验,对泥沙的输移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

四、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本文主要研究泥沙在水体中的对流扩散运动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泥沙在水体中的输移形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泥沙在不同流速和深度下的输移规律。

2.泥沙在不同河道形状和底质状况下的输移规律。

3.泥沙在不同水力条件下的输移规律以及输移倾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泥沙与磷作用模拟研究禹雪中1彭期冬1廖文根1吕平毓2张士君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2 长江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重庆,310065)摘要:本文通过对河流泥沙运动以及泥沙吸附解吸作用对磷营养盐交换转化影响的分析,推导建立了描述河流吸附态磷和溶解态磷输移转化的基本方程,与一维河流泥沙数学模型联立构成河流泥沙与磷作用的数学模型。

河流泥沙冲淤过程中底泥与水体磷的交换量可以表示为泥沙冲淤量与与冲淤泥沙和悬沙吸附量差值的乘积,吸附解吸影响可以通过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

通过三峡河段原状水沙的实验,确定了泥沙吸附磷的计算模式和参数。

临界平衡磷浓度可以作为发生吸附或者解吸的判断条件,吸附解吸动力学实验确定了吸附动力学方程的参数。

根据三峡地区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河流泥沙运动吸附解吸磷数学模型1 前言水环境系统中,泥沙与水流共同成为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共同影响着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从而最终影响着水体的生态环境条件。

其中,泥沙运动状态和吸持特征的变化显著影响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这种作用可以称为泥沙的环境作用[1-2]。

水体中溶解态磷含量是湖泊、水库和缓流河流等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限制条件,并且相对于其他营养物质,磷与泥沙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2],因此泥沙运动过程及吸附解吸过程对水环境中磷营养盐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于湖泊沉积物对水体磷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主要包括实验或者实体条件下湖泊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研究[3-5]、采用泥沙动力学方法对湖泊沉积物再悬浮条件下磷营养盐变化进行的模拟研究[6]。

河流泥沙与磷营养盐环境作用方面,通过实验和观测在水库、河流及河口研究了厌氧-好氧条件对泥沙吸附、释放磷的影响[7-9],也有研究者建立数学模型对泥沙冲淤过程中河床与水体磷的交换、泥沙吸附磷作用进行了模拟[10]。

实际上,底泥磷在冲淤过程中的输移转化现象在冲积河流上广泛存在,据对黄河三角洲7座9-26年不同库龄水库的调查发现,随着库龄的增加,底泥中沉积的总磷含量显著增加[11]。

这些污染物一方面造成库内,特别是库区底质条件的下降,另一方面当水库水位消落时,底泥污染物又可能随床沙冲刷进入水体,随之排出水库进入下游河道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

进行河流泥沙与磷作用的模拟有助于深入了解河流、水库、河口等区域的环境过程,对于河流环境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泥沙水质模拟研究的指标大多为重金属,对于磷还缺少系统的研究,包括重金属在内的泥沙运动过程中污染物运动转换的数学模型还有待深入,并且模型在泥沙吸附解吸磷机理过程描述方面也缺少实验和观测数据的支持。

本文将在天然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泥沙与磷作用的数学方程,并且通过实验确定泥沙吸附解吸磷的数学模式,并且利用河流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2 数学模型的建立把水体中的磷分为溶解态磷和吸附态磷,吸附态磷的主要环境过程包括:对流扩散、河床冲淤产生的交换、水固两相之间的交换三个部分;溶解态磷的主要环境过程包括:对流扩散、水固两相之间的交换、水体与河床由于浓度梯度产生的交换、生化反应过程。

分别对以上过程进行数学描述,可以建立泥沙与磷作用的数学方程。

对于磷的生化反应过程,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本文以概化的方法进行了处理。

2.1 吸附态磷输移转化方程取两个距离为无限小量Δx 的过水断面之间的河段作为控制体(图1),控制体的边界面由上游过水断面A1、下游过水断面A2、河底面和水面构成,设河段断面面积为A 、进口控制断面面积为A 1、出口控制断面面积为A 2。

设c s 为单位质量悬移质吸附磷的质量,s 为含沙量,s u 为泥沙运动速度。

在dt 时段内,通过上游断面随泥沙进入控制体的磷质量为⎰1A s s dAdt su c ,通过下游断面流出控制体的磷质量为⎰2A s s dAdt su c 。

在dt 时段内,通过河床与挟沙水流界面的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泥沙沉降引起,一部分是泥沙扩散引起,其质量为dt x db c zs D c s B kb b z ks b ⎰∆∂∂+)(ω (1)式中,ω为泥沙沉速,b s 为河床附近含沙量,D z 为河床附近泥沙扩散系数,c ks 为沉降泥沙的吸附量,c kb 为扩散泥沙的吸附量。

设s *b 为床面附近水流挟沙力,根据泥沙动力学中悬移质泥沙扩散的边界条件,扩散泥沙吸附磷质量为⎰⎰∆-=∆∂∂B kb b B kb b z xdt db c s dt x db c zs D *ω (2) 根据泥沙冲淤过程中床沙与悬沙交换特性,河床发生冲刷时,交换泥沙来自河床,冲刷泥沙吸附量与河床泥沙吸附量相等,即sb kb ks c c c == (3)式中c sb 为床沙吸附量。

河床淤积时,交换泥沙来自水体,床面淤积物吸附量与水体中泥沙吸附量相等;冲淤平衡时,悬沙与床沙不断交换,此时床面泥沙吸附量等于悬沙吸附量,也就是s kb ks c c c == (4)根据以上条件,并且进一步采用断面平均含沙量S 和断面平均挟沙力S *分别代替床面附近含沙量和挟沙力,式(1)可以改写为⎰⎰⎰∆-=∆-=∆∂∂+B kB k b b B kb b z ks b xdt dbC S S xdt db C s s dt x db c z sD c s )()()(**αωωω (5)式中α为恢复饱和系数,B 为河宽,C k 为图1 一维河段控制体示意图⎩⎨⎧≤>=SS C S S C C s sb k ** (6) 设k a 为单位时间单位质量泥沙吸附量的变化率,k a >0表示泥沙吸附,反之表示解吸。

控制体dt 时段内泥沙对磷的吸附(解吸)量为:⎰∆A a xdt sdA k (7)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dt 时段内,流入控制体的吸附态磷质量与流出控制体的吸附态磷质量之差,加上控制体内由于吸附(解吸)作用产生的变化量,等于dt 时段内控制体中吸附态磷质量的变化,即 ⎰⎰⎰⎰⎰∆∂∂=∆+∆---A s A a B k A s A s xdtsdA c t xdt sdA k xdt db C S S sudAdt c sudAdt c )(*21αω(8)将出口断面的通量积分由进口断面上的积分按照一阶Taylor 级数展开,代入式(8)可以得到积分形式的吸附态磷连续方程SA k db C S S dA su c x sdA c t a A B k s s A s +-=∂∂+∂∂⎰⎰⎰)(*αω (9)一般认为泥沙具有较好的随流特性,泥沙运动速度s u 是浑水流速与分子扩散速度之和,由于后者相对于对流运动可以忽略,所以u u s =,对式(9)中第二项进行时均化dA u s c x dA u s c x dA su c x A s A s s A s s ⎰⎰⎰∂∂+∂∂=∂∂')'( (10)根据紊动扩散模式得到])([')'(xS C AD x dA u s c x s x A s ∂∂∂∂-=∂∂⎰ (11) 式中,Dx 为纵向离散系数。

将式(10)、(11)代入式(9),并且略去时均项符号得到SA k db C S S xS C AD x sudA c x sdA c t a B k A s x s A s +-=∂∂∂∂-∂∂+∂∂⎰⎰⎰)(])([*αω (12) 上式诸项对断面积分后得到SA k C S S B xS C AD x x UASC t ASC a k s x s s +-=∂∂∂∂-∂∂+∂∂)(])([)()(*αω (13) 式中U 为断面平均流速,S 为断面平均含沙量,Cs 为断面平均的泥沙吸附量。

对该式进一步变换,并且引入泥沙连续方程后可以得到SA k C C S S B xS C AD x x UAC S t AC S a s k s x s s +--=∂∂∂∂-∂∂+∂∂))((])([)()(*αω (14) 式(14)即为吸附态磷的输移转化方程,从方程中可以看出:(1) 伴随泥沙冲淤过程磷在河床与水体之间的交换量为))((*s k C C S S B --αω,即泥沙冲淤量与冲淤泥沙和悬沙吸附量差值的乘积;(2) 冲刷过程中泥沙来自河床,C k 根据河床条件取值,冲刷过程中水环境的变化并非决定于冲刷泥沙吸附的磷含量,而是决定于冲刷泥沙吸附量与悬沙吸附量的差值,当冲刷泥沙吸附量小于悬沙吸附量时,冲刷泥沙相当于自净剂,反之,冲刷泥沙相当于污染源;(3) 淤积过程中,C k 与C s 相等,河床与水体交换量等于零,泥沙淤积对水体中泥沙吸附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泥沙浓度降低对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本文介绍的实验成果显示了这种影响。

2.2 溶解态磷输移转化方程与吸附态磷连续方程的推导过程类似,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微分方程,经过时均化和积分后得到r C Af SA k xC AD x x UAC t AC w a w x w w +++-∂∂∂∂=∂∂+∂∂σ)()()()( (15) 式中,U 为断面平均流速(m/s ),C w 为断面平均溶解态磷浓度(g/m 3),D x 为纵向离散系数(m 2/s ),A 为断面面积(m 2),B 为河宽(m ),f(C w )为生化反应项(g/m 3·s ),σ为单位河长磷的释放速率(g/m ·s ),r 为排放源强(g/m ·s )。

2.3 基本方程与数值方法将方程(14)、(15)与一维水沙运动基本方程 (包括4个方程)联立,就得到了描述河流泥沙与磷作用的基本方程。

对于k a ,采用Langmuir 吸附动力学方程,一般表达式为:s s w a C k C b C k k 21)(--= (16)式中,k 1为吸附速率系数,k 2为解吸速率系数,b 为饱和吸附量(g/kg )。

采用有限体积法TVD 格式对方程进行离散[12],该格式是借鉴计算空气动力学中的算法,具有守恒型好、计算稳定、效率高的特点。

3 实验与模型参数为了实现模型对吸附解吸过程的描述,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 由于吸附和解吸过程动力学方程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确定吸附解吸发生的条件;(2) 吸附和解吸动力学过程方程中参数的取值,为此进行了泥沙吸附解吸磷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实验。

3.1 实验条件和基本方法取长江三峡区域原状水沙进行实验,取样区域处于重庆上游江段。

原水电导为327us/cm ,PH 为8.21,用0.45um 微孔滤膜过滤,沙样经过40℃烘干后采用筛分法进行分离。

由于野外观测数据表明长江中<0.02mm 粒径组泥沙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大,因此选择<0.02mm 的泥沙作为实验用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