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名句赏析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好词好句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好词好句
摘要:
1.三国演义简介
2.三顾茅庐故事背景
3.好词好句赏析
4.结论
正文: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通过描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画卷。书中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三顾茅庐故事背景】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纷纷登场,争夺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刘备为了请教智者诸葛亮,不惜三次上山拜访他在茅庐中的住所,因此得名“三顾茅庐”。
【好词好句赏析】
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用来形容诸葛亮和庞统的才能,
意味着得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就可以稳定天下。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名句,表达了他原本只是个普通百姓,在乱世中苟且求生,不追求名利的心态。
3.“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句话意味着在关键时刻,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意味着要得到宝贵的东西,就必须冒一定的风险。
【结论】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体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敢。在《三国演义》中,许多优美的词语和句子都源于这个故事。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_0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
篇一:三国演义读书摘记
三国演义
好词: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
《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
明杨慎ﻫ《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ﻫ浪花淘尽英雄。ﻫ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ﻫ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ﻫ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ﻫ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ﻫﻫ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楮上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青山依旧在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仅是这首调寄的《临江仙》,就能跨越几十个世纪,将我们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遥想当年英雄迎风傲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万丈豪情,不禁亦要仰天长啸,一抒胸中之激荡。如此的荡气回肠,如此的扣人心弦。那段纷乱的历史,在作者罗兄的妙笔之下,以一种更为洒脱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读罢《三国》,在为玄德兴复汉室之宏愿落空而扼腕叹息,在为云长水淹七军赢得生前身后之名而击节叫好,在为姜维诈降岂料巧计成虚话而大呼可惜之余回过神来细细品评一下其中的人物,也不失为一种对历史对文学的精益求精。罗兄褒刘贬曹,认为天下是汉家的天下,即使汉家时日无多,那皇帝也得由姓刘的来做!若是别家问鼎帝位,那么就是篡位,大逆不道。如第八十回回目就是一有利的佐证: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由于这一观点立场,曹操由一代豪杰不幸“沦”为了人人愿得而诛之的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冒天下之大不讳!而刘备却成了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而在下窃以为曹操的境界远比刘备来的高。首先,刘备为人臣子却觊觎帝位,他的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即是天子祭天地之礼,其野心由此可见一斑。而曹操反是极力维护帝位的唯一性的。袁术逆天称帝,终被曹操所灭。他自己更是未称帝,所谓的三国分裂是在曹操死后才出现的,基于此点,曹操于所谓的“炎刘”实有大功。其实真正的英雄又何必为区区帝位所累?其次,刘备由织席小贩直至称帝西蜀,一路似乎顺理成章,也许是命运使然。但是曹操能成大业完全是靠着自身的实干才能。他曾行刺董卓,力求为天下除一大害;他也曾几凭一己之力收复了黄巾起义军,成为军中大佬。他自始至终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无论是平定汉中地还是抹书间韩遂,其用兵之妙,计谋之深都可见一斑。而刘备却远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甚至最终又败亡自军事。加之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天下大乱。大多诸侯崇尚武力,疲于军事,因而对于文学的修养也就松懈了。但无论是诸葛亮大唱空城也好,还是周公瑾火烧赤壁也好,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之类的千古名句却一句也无,至于后来曹操的取文姬归汉,嘱铜雀之妾分香卖履等所为都在当初传为一时佳话。由此可见,曹操文韬武略,德才兼备,“英雄”这一称号可谓是当之无愧。此外,《三国》中让我产生疑问较多的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罗兄爱屋及乌,将诸葛亮粉饰的过于神化。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又是作者心目中正统皇权的维护者,成了罗兄眼中的大红人也就顺理成章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不能满足罗兄对他的褒奖之心,于是又加上了大祭东风、草船借箭、智取华容、三气周瑜……甚至死了之后还以木偶退司马,密函杀魏延。无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评说《三国演义》提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待诸葛亮,则就发现他并不是那么的十全十美。首先,他身为丞相,第一要务是治吏,在用人上,应选能者,斥庸人。而诸葛亮任职期间,朝廷内奸谄之人已出,上下庸人一片。以至后人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错用马谡,逼反魏延,压制旧贤,而新贤不来,他连
三国演义.开篇词赏析doc
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
2006-09-25 16:09:18
大中小
明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楮上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青山依旧在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仅是这首调寄的《临江仙》,就能跨越几十个世纪,将我们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遥想当年英雄迎风傲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万丈豪情,不禁亦要仰天长啸,一抒胸中之激荡。如此的荡气回肠,如此的扣人心弦。那段纷乱的历史,在作者罗兄的妙笔之下,以一种更为洒脱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读罢《三国》,在为玄德兴复汉室之宏愿落空而扼腕叹息,在为云长水淹七军赢得生前身后之名而击节叫好,在为姜维诈降岂料巧计成虚话而大呼可惜之余回过神来细细品评一下其中的人物,也不失为一种对历史对文学的精益求精。罗兄褒刘贬曹,认为天下是汉家的天下,即使汉家时日无多,那皇帝也得由姓刘的来做!若是别家问鼎帝位,那么就是篡位,大逆不道。如第八十回回目就是一有利的佐证: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由于这一观点立场,曹操由一代豪杰不幸“沦”为了人人愿得而诛之的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冒天下之大不讳!而刘备却成了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而在下窃以为曹操的境界远比刘备来的高。首先,刘备为人臣子却觊觎帝位,他的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即是天子祭天地之礼,其野心由此可见一斑。而曹操反是极力维护帝位的唯一性的。袁术逆天称帝,终被曹操所灭。他自己更是未称帝,所谓的三国分裂是在曹操死后才出现的,基于此点,曹操于所谓的“炎刘”实有大功。其实真正的英雄又何必为区区帝位所累?其次,刘备由织席小贩直至称帝西蜀,一路似乎顺理成章,也许是命运使然。但是曹操能成大业完全是靠着自身的实干才能。他曾行刺董卓,力求为天下除一大害;他也曾几凭一己之力收复了黄巾起义军,成为军中大佬。他自始至终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无论是平定汉中地还是抹书间韩遂,其用兵之妙,计谋之深都可见一斑。而刘备却远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甚至最终又败亡自军事。加之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天下大乱。大多诸侯崇尚武力,疲于军事,因而对于文学的修养也就松懈了。但无论是诸葛亮大唱空城也好,还是周公瑾火烧赤壁也好,那“青青
三国演义读书摘抄精彩片段
三国演义读书摘抄精彩片段
三国演义读书摘抄精彩片段
篇一:三国演义摘抄加赏析
原文:
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可以抱君侯知遇之厚恩,下可荣妻荫子,日抚摇琴以听音,夜有骄妻拌读,吾平生之原足以!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评论:此两段话描写了周瑜的儒者之风和忠义的气概大丈夫生天地之间当为国效死力马革裹尸而还体现了公谨不仅才智过人更有国者之风且心如铁石非名利可动其心
原文
程普:与公谨相交,如饮美酒,不觉让人陶醉
评论:此乃吴军大将程普之语程普3世老臣而位居周瑜之下心有不服点将之时推病不出周瑜乃亲来探病言语之间多存相敬之气所以乃说此言体现了周瑜礼贤下士的国者之风和广阔的胸怀
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
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评论:
此段描写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董卓义子吕布大战群雄的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流传千古可谓无人不知充分体现了吕布飞将的本色其勇武非一人可胜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三国演义》名句赏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三国演义》名句赏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名句赏析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人“”谋“是过程,”天“”成“是结果;”人“”谋“在前,”天“”成“在后;先有”人“”谋“,后有”天“”成“;有了”人“”谋“,在预定时间内不一定有”天“”成“;但终归会有”天“”城“;但没有”人“”谋“,绝不会有”天“”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正确对待,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出处、解释及赏析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出处、解释及赏析
名句: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摘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解释: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却说徐庶趱程赴许昌。曹操知徐庶已到,遂命荀彧、程昱等一班谋士往迎之。庶入相府拜见曹操。操曰:“公乃高明之士,何故屈身而事刘备乎?”庶曰:“某幼逃难,流落江湖,偶至新野,遂与玄德交厚,老母在此,幸蒙慈念,不胜愧感。”操曰:“公今至此,正可晨昏侍奉令堂,吾亦得听清诲矣。”庶拜谢而出。急往见其母,泣拜于堂下。母大惊曰:“汝何故至此?”庶曰:“近于新野事刘豫州;因得母书,故星夜至此。”徐母勃然大怒,拍案骂曰:“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骂得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母自转入屏风后去了。少顷,家人出报曰:“老夫人自缢于梁间。”徐庶慌入救时,母气已绝。后人有《徐母赞》曰:“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见母已死,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使人赍礼吊问,又亲往祭奠。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庶俱不受。
三国演义中的句子赏析精选
三国演义中的句子赏析精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名著,它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众多的英雄形象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作为我国文学经典之一,书中不仅包含了许多历史故事,也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名句名言,这些句子中,蕴含了作者对历史、人性、忠诚、勇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句精选的名言。
一、论忠诚
1、“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诸葛亮
这句话出自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给孔明写的信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待人的准则,即以德报怨,以实际行动回报别人的好处。
2、“忠臣不必多言,何为忠臣!”- 马超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马超对儿子马岱的话。它充分体现了马超作为忠臣的性格特征:言行一致,心意坦荡,对君主忠心耿耿。
二、论胆识
3、“长于事而短于信,是莫大之败也。”- 关羽
这句话出自在官渡之战中,关羽对刘备的谏言。他想表达的是:忠于信义,而不是在战争中专注于军事手段,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将领应有的态度。
4、“勇者能屈能伸,智者事竞中兴。”- 鲁肃
这句话是曹操借寿春战之机设宴请降鲁肃时,鲁肃对曹操提出的要求。他要告诉曹操,不管是在智谋还是在勇气方面,都应该做到灵活应对,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论处世
5、“为天下人谋天下事。”- 李世民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两川之间,张松向诸葛亮陈述秦宓的故事时,提及李世民的谈话。他所讲的是,一个称为帝王的人都应该真正地为人民理发、关心、照顾人民,为人民谋幸福。
6、“权倾天下,贪婪无厌,獠牙尖锐,却有一身好武艺。”- 曹操
这句话出自于《三国演义》的曹操形象赞赏中。他的人物形象通常被认为是仁者和主角之外的邪恶角色,但讽刺的是,作为此文的主角,他却有一身好武艺,因此不能只看到一个角色的坏处,而应该更全面的评判。
作文三国演义好词好句好段
作文三国演义好词好句好段
篇一:三国演义读书摘记
三国演义
好词:【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
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
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店铺精心整理了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
1、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反?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关羽留书曹操,去寻刘备
2、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诸葛亮对鲁肃语
3、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杨彪对朱儁语
4、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后世对诸葛亮和周瑜的评价
5、谢曹丞相赠箭!——诸葛亮借箭后令将士齐喊
6、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诸葛亮评论将帅之道
7、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后世的评价经典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名言
9、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为吾所擒矣!——诸葛亮对魏国士兵
10、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刘备三访诸葛亮,后世的评价。
11、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对陈宫的赞颂
三国演义好句及解析
三国演义好句及解析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之小说。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好句及解析,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三国演义好句及解析: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第一回)
意思是说,天下大事总的发展趋势是,分裂长久了就要走向统一,统一久了自然就要分裂。罗贯中用这句话拓展出《三国演义》这部长篇章回巨著。这是他对中国历史的一种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他的历史观。他认为天下的事物包括国家在内都会由分裂走向统一,然后再由统一走向分裂。他虽然承认历史是在运动的形态之中,可是他只将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分合及政权的更替,这似乎不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只是以一些历史的表面现象来评价、归纳历史进程。当然,他的这种局限,毫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思想光芒。
好谋无断,不足为虑。(第四回)
意思是说,对善于用计谋但缺乏果断的人,是不用担心的。作为掌管国家大事的权臣来说,不仅要工于心计、善于计谋,还要果断行事,如果遇事犹豫,不能决断,一旦丧失良机,那就后患无穷。董卓想废掉刘辩而立刘协为帝,对此专权唯袁绍敢站出来说话,他一气之下弃官而去。董卓问周毖、伍琼:“袁绍此去若何?”伍琼答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以收民心。”董卓觉得有理,提拔袁绍为渤海太守。这句话警示后人要有勇有谋,当机立断。
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第十四回)
意思是:做事只图一时痛快,不顾后果,不为纪律所约束,是不能担负重任的。因为如果造成祸患无法补救,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句话告诫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第二十三回)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三国演义》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名著,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别忘了对书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摘抄积累。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
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
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
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
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
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
1.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2.宽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敌。
3.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
4.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5.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6.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7.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8.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9.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10.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11.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12.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13.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14.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6.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8.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19.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20.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21.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22.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三国演义佳句30字
三国演义佳句30字
1.【三国演义的好词和好句,好词30个,好句20句
好句: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曹操)3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4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5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袁绍)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7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夏侯敦)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对刘备)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10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11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关羽评张飞)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13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14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1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16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评孙权)17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严颜)18吾手中宝刀却不老!(黄忠)1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好词:【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出言不逊【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危急存亡之秋【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好词好句摘抄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好词好句摘抄
摘要:
1.桃园三结义的背景和意义
2.好词好句摘抄及赏析
3.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其中,桃园三结义是书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展现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英雄的忠诚、义气和英勇。本文将对桃园三结义的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和赏析,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桃园三结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百姓疾苦。三位英雄刘备、关羽和张飞,为了共同拯救苍生,决定在桃园中共同结义,共同奋斗。他们在桃树下举行了庄严的结义仪式,对天发誓,生死与共,荣辱同担。从此,三人开始了一段传奇般的历程。
在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好词好句。例如,“桃园三结义,生死与共心;忠义堂前月,千古英雄泪。”这句诗句描绘了三位英雄的忠诚和义气,体现了他们在艰难困苦中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精神风貌。另外,“花开花落,水流水止;兄弟同心,其力断金。”这句话则表达了兄弟间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这些好词好句,不仅展现了三位英雄的英勇事迹,还传达了他们忠诚、义气、英勇的品质,成为后世颂扬英雄的经典名句。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
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困难和挑战,而忠诚、义气和英勇的品质正是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精神支柱。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我们才能在逆境中勇往直前,取得最终的胜利。同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总之,《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三位英雄的忠诚、义气和英勇品质,还传达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诗意思及赏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诗意思及赏
析
作品原文
七步诗
曹植版本一(出自《世说新语》)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
版本二(出自《三国演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品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作品译文
版本一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的那么狠呢?
版本二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创作背景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
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曹丕感到十分羞愧。)
作品鉴赏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协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三国演义第九回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三国演义第九回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实用版)
目录
1.三国演义第九回的概述
2.读书笔记的摘抄内容
3.好词好句的赏析
正文
【三国演义第九回的概述】
三国演义第九回是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回主要讲述了曹操兴兵兖州,击败袁绍,进而统一北方的故事。在这一回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展示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决断力,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
【读书笔记的摘抄内容】
在阅读第九回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精彩的描写和引人深思的语句,以下是我的摘抄:
1.“操谓操曰:‘此言差矣!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句话描绘了曹操对于英雄的理解,显示出他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绍曰:‘吾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人并力,泰山可移。今吾与子明、公达共图大事,何愁不成?’”这句话表现了袁绍的自信和豪情,同时也揭示了他的失败原因——过于依赖他人,缺乏决断力。
【好词好句的赏析】
在第九回中,有许多精妙绝伦的好词好句,以下我选取了几个进行赏析: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同时也表达了在战火中,家书的珍贵和亲情的伟大。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句话化用了《离骚》中的名句,以曹操骑马奔腾的场景,展现了他的英武和豪迈,同时也透露出他的无奈和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名句赏析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
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
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明竭尽全力辅佐刘备父子,六出祁山,还是伐魏失败,只好长长地、长长地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令人不得不伤感。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似乎刘备称王、孙权割据、曹操夹天子以令诸侯、关羽败走麦城等,一切皆是天意。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撼山震河之势、力挽狂澜之术,也敌不过天意。
文人凭空吊牢骚!少年苏东坡信奉“奋厉有当世志”,以“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自负,但在官场九死一生之后,就心灰意冷地说:“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失意者、失败者才有此感慨!那春风得意的曹丞相, 即使饱受挫折,依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歌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在三国的芸芸众生中,羊牯并不是官场最失意的,但却道出了这句失意最深的话。“人生失意无南北”,羊牯顿成所有失意人、落魄人的知己。
听兄一言,使我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吕布(李肃说吕布反叛丁原后)
听了您的话,我心里的疑惑全部没有了,好像满天乌云散尽,突然见到了阳光
如果羊牯仅仅因为上奏不受重视就要忧伤、郁闷而终,那么,流离逃亡、困顿苦熬多年的刘备简直早就应该抹脖子自尽!所以,这是典型的悲观者论调。
面对完全相同的形势,悲观者苦着脸说什么“屡战屡败”,乐观者却会斗志昂扬地说“屡败屡战”!
即便人生真的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些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也会欢呼:“天下如意事,起码十有一二啊!
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曹操(比喻有些事情,雖然做了也得益
不大,但不做總覺得惜。)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
能称得上是英雄的人,都是那些胸怀远大志向、富有计谋,愿意改天换地、豪情万丈的人!
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刘备
妻子好似衣服,可以不必挂念,还可以时时换新;兄弟是我左膀右臂,好像双手双臂,不可分离,一旦损伤无可弥补。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以手指玄德
纵观天下可以称得上“英雄”的,也只有刘备您和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