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下)各章节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课计划八下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

课计划八下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

课计划八下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全文共2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篇一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期所任八年级(3)班的数学科教学,从上学年期末考试的总体来看,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前面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形成了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而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根据上学年学生学习的分析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作为老师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进一步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使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通过对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观察,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本章主要学习平方根与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这一章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他们要从有理数进入到无理数的领域,认识上将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范围,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与界限。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

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并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后的进一步学习。

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如重复、对称、对比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创作出美观、实用的图案。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册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性质,图形的对称性等。

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图案设计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如重复、对称、对比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的图案设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图案设计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际的图案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案设计作品,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图案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图案设计的美学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如重复、对称、对比等。

同时,结合具体的实例,解释这些方法的应用。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阶段目标及各章节课标要求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阶段目标及各章节课标要求

初中数学(一)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

主要包括: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绐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数学抽象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

2、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題的素养。

主旻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逻辑推理主要表现为:掌握推理基本形式和规则,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題体系,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

3、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

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

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袂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数学建模主要表现为: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

4、直观想象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 借助空间形式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4.1因式分解 教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4.1因式分解 教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3.能够应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回顾负数的乘法和除法;2.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3.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4.应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

四、教学难点1.能够应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算能力。

五、教学准备1.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2.学生练习册;3.教学投影仪和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因式分解的兴趣。

1.引入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小明买了5个苹果,小红买了3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请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2. 新课讲解(10分钟)目的:引入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1.引导学生思考:在小明和小红买苹果的问题中,能否用一种更简洁的方式表示数量关系?2.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将一个数或者一个代数式写成若干个乘积的形式,其中每个乘积的因数称为因式。

3.引导学生发现因式分解的意义:通过因式分解,可以使问题的表达更加简洁,同时也方便我们进行计算和解题。

3. 示例演练(15分钟)目的:回顾负数的乘法和除法,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

1.提醒学生注意负数的乘法和除法规则: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乘得负数,负数除以正数得负数,正数除以负数得正数。

2.给出一个示例:将14ab分解为因式的乘积。

3.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首先确定14的因数,然后确定a和b的因数,并组合得到14ab的所有因式。

4.和学生一起分解示例:14ab = 2 * 7 * a * b。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目的: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因式分解方法。

1.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目的:引导学生将因式分解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的数学教学计划(4篇)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的数学教学计划(4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的数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二章轴对称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十三章实数本章通过对平方根、立方根的探究引出无限不循环小数,进而导出无理数的概念,从而把有理数扩展到实数。

教学重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教学难点:平方根及其性质;有理数、无理数的区别。

教学关键提示: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从而理解并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本章主要学习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并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再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教学关键提示:应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分析函数问题,建立运用函数的数学模型。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教学关键提示: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理解因式分解,并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____分,不及格的学生仅有____人。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阶段目标及各章节课标要求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阶段目标及各章节课标要求

初中数学(一)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

主要包括: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绐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数学抽象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

2、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題的素养。

主旻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逻辑推理主要表现为:掌握推理基本形式和规则,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題体系,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

3、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

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

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袂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数学建模主要表现为: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

4、直观想象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 借助空间形式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5.3《分式的加减法(2)》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5.3《分式的加减法(2)》 教案

§5.3 分式的加减法(2)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理解其算理;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温故知新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二)展示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2.会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三)探究新知1.想一想:(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比如应该怎样计算?(鼓励学生在同分母分式加减的基础上,思考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学生容易想到,解决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其关键是化异分母分式为同分母分式的过程。

2.议一议:小明认为,只要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就变成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

小亮同意小明的这种看法,但他俩的具体做法不同。

你对这两种做法有何评论?与同伴交流。

(在化成同分母分式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

小明的做法往往是学生容易想到的,但比较麻烦。

教学时可比较两人做法,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体会到后一中方法的快捷。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为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

为了计算方便,异分母分式通分时,通常取最简单的公分母(简称最简公分母)作为它们的共同分母。

(最简公分母的概念在课本上没有进行严格的描述,学生只要能在具体问题中明确最简共分母即可,不必对这一概念进行深究。

)3.练习巩固,促进迁移找出下列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类似,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是: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4.巩固应用,拓展研究5.运用提升计算:(4) (试用不同方法解答。

) (四)回顾联系,形成结构()2211ab b b a −()bc c b ab b a +−+2()x x x x x −−+−396332xx x x x x 4)223(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已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培养他们善于总结、归纳的能力)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进行计算。

(完整)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课程纲要

(完整)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课程纲要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标要求◆课程名称:八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授课时间:72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全体学生◆课程目标:1、了解不等式并探究其基本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够通过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3、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4、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及黄金分割。

认识图形的相似。

了解相似多边形、相似比。

探索并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6、了解定义、命题的意义。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知道打理推理论证的必要性,并能灵活性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与计算。

7、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容与标准:(1)同学生一起分享本学期的课程纲要,让学生对本册书的知识从整体层面有所了解(1课时)(2)理解不等式的意义,能够根据提供的条件列出不等式(1课时)(3)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2课时)(4)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够正确将其表示在数轴上(3课时)(5)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并能够正确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6)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并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课时)(7)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体会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各种情况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步骤(4课时)(8)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2课时)(9)了解公因式的意义,并能够正确的对多项式进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2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3篇(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3篇(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3篇(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八班级下册的数学教学方案1一、指导思想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同学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努力培育同学的运算力气、规律思维力气,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气。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连续担当八班级三班四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个班共有109人,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果来看,两班数学基础一般,而且已经开头消逝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同学解题作答比较马虎,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因此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果,老师和同学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的主体作用,留意方法,培育力气。

三、教学目标学问技能目标:熟识三角形,把握三角形中各种线段及外角相关学问,进而对多边形的相关学问进行理解把握;把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把握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

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力气,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过程方法目标:把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力气,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学问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学会观看、分析、归纳、总结几何图形的内在特点,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示数学关系。

态度情感目标:通过对数学学问的探究,进一步熟识数学与生活的亲热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学问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进展的重要作用。

熟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布满观看、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缔造性的过程。

养成独立思索和合作相互沟通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教材分析第十一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完全平方公式(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完全平方公式(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完全平方公式(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节,主要围绕完全平方公式展开教学。本节课内容如下:
1.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完全平方公式:(a±b)^2 = a^2 ± 2ab + b^2。
2.学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我发现学生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有时会忽略符号的判断。在讲解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规律,并通过大量练习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个别学生会出现错误。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符号判断的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们的准确率。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偏离主题,讨论一些与完全平方公式无关的内容。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明确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确保学生们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符号判断,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完全平方公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思考。

2.知识讲解: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相等。

2.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分别相等。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练习成绩等方面进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应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

但因式分解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PPT、教学素材等。

2.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用品。

3.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或趣味数学问题,引入因式分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因式分解的方法,包括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3. 操练(10分钟)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因式分解问题,运用所学的methods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第4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第4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第4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属于几何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三角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第2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以及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

通过学习本节课,为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几何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性质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此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以及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

2.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以及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

2.难点: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几何画板、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4.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概括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何画板、模型等直观教具。

2.准备相关练习题和拓展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是怎样的三角形?它有什么特殊的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模型等直观教具,呈现等边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案)
难点突破:通过练习题目的设计,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全等判定定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情况?”(例如,在修补破损的三角形桌面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HL)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HL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觉得主题的选择和引导方式还有待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提供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直角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我还将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试图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仍然有些迷茫。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一些实际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点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条件中选取合适的边和角来应用HL定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相关的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实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分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以及分式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式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分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 对分式的定义理解不深刻,容易与分数混淆;2. 对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3. 分式的运算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运算规则理解不透彻,导致计算错误;4. 应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定义,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2.学会分式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分式计算;3.能够运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分式的运算规则;3.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理解掌握分式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安排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分式的基本概念;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分式的概念,如:已知苹果和橘子的数量,求苹果和橘子的比例。

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分式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式的定义,强调分式的基本性质,如: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各章节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各章节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各章节教学目标第一篇:北师大版数学八(下)各章节教学目标八(下)数学北师大版 2004年11月第3版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3.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理解不等式(组)的解及解集的含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在数轴上确定其解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6.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1 不等关系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初步体会不等式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经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不等式的解集1.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2.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4 一元一次不等式1.经历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形成过程。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3.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1.通过作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并从中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2.通过具体问题初步体会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联系。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1)20_×1999(2)998×1002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1)(_+1)(_—1);(2)(m+2)(m—2)(3)(2_+1)(2_—1);(4)(_+5y)(_—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四、精讲精练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3_+2)(3_—2);(2)(b+2a)(2a—b);(3)(—_+2y)(—_—2y)。

例2:计算:(1)102×98;(2)(y+2)(y—2)—(y—1)(y+5)。

随堂练习计算:(1)(a+b)(—b+a);(2)(—a—b)(a—b);(3)(3a+2b)(3a—2b);(4)(a5—b2)(a5+b2);(5)(a+2b+2c)(a+2b—2c);(6)(a—b)(a+b)(a2+b2)。

五、小结(a+b)(a—b)=a2—b2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教学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an = am+n(m,n是正整数);(2)幂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数);(3)积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数);(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an = am?n(a≠0,m,n是正整数,m>n);(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数);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a0 = 1.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4.计算当a≠0时,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体系分析:本册书共有六章,其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共有两章—第四章《相似图形》、第六章《证明》(一);关于数与代数的共有三章-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章《分解因式》、第三章《分式》;关于统计与概率只有一章即《数据的搜集与处理》.从章节上来看,本册书内容完整,章节清晰,知识点简单明了.但从每一章来看,各章的内容又很多,应用各知识点频繁,要求也比较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用.第二章《分解因式》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第三章《分式》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第四章《相似图形》本章通过对两条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等概念的学习,全面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识别方法.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主要是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第六章《证明一》本章主要内容是命题的相关概念、分类及应用.重点(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2)掌握分解因式的两种基本方法(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3)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4)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应用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5)调查方法的应用.(6)命题的推理论证.难点(1)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2)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灵活运用.(3)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4)灵活运用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知识能力的培养.(5)几个概念的理解、区别和应用.(6)命题的推理论证.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

八年级数学是中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为高中打下基础,下面为你整理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初二数学下册教案:统计调查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抽样调查。

这是抽样调查第一节课,通过调查结果有破坏性以及数目变大,全面调查不太合适,需要新的调查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接着重点介绍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有关抽样调查的特征的探究。

最后又介绍了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简单随机抽样,为后面学习分层抽样做铺垫。

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主要来研究生活中的数据,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根据数据思考和处理问题,通过数据发现事物发展规律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特别注意到,本节课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归纳法在统计中的一种运用。

统计调查介绍了利用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本节抽样调查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蕴含以上的统计思想。

学好本节课非常关键。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模拟历程,从中了解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统计概念;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数据去估计总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体会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统计概念,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

我通过举具体的生活实例来说明讲解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以往的学习内容中,多是以确定性为主的知识,虽在前一阶段学习了统计图表,全面调查收集数据,并对统计有了初步认识,但抽样调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学生出现对统计结果的怀疑和对统计的科学性的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 数学北师大版 2004年11月第3版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3.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理解不等式(组)的解及解集的含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在数轴上确定其解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6.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1 不等关系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初步体会不等式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经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不等式的解集1.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2.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4 一元一次不等式1.经历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形成过程。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3.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1.通过作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并从中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2.通过具体问题初步体会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联系。

3.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的意义,初步感知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求不等式组的解和解集的方法。

3.体会运用不等式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章分解因式1.经历探索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

2.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3.通过乘法公式(a+b)(a-b)=a²-b²,(a±b)²=a²±2ab+b²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1 分解因式1.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

2.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3.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2 提公因式法1.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并在具体问题中,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面式分解因式(多项式中的字母指数仅限于正整数的情况)。

3.进一步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3 运用公式法1.经历通过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逆向得出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2.会用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第三章分式1.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乘除运算法则、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3.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4.能解决一些与分式、分式方程有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5.通过学习,能获得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能感受代数学习的价值。

§1 分式1.能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一类量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化简分式。

3.在土地沙化问题中,体会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2 分式的乘除法1.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3.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分式的加减法1.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3.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式的模型作用。

§4 分式方程1.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探索分式方程概念、分式方程解法的过程,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会检验根的合理性,明确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3.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四章相似图形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对图形相似问题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类比、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以及从图形相似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并通过图形相似的具体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3.通过典型实例,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4.了解相似多边形,经历探索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过程,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5.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线段的比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3.通过现实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

§2 黄金分割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体会其中的文化价值。

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等相关内容,在实际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自信心。

§3 形状相同的图形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相似图形),体会相似图形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 相似多边形1.经历相似多边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相似多边形的含义。

2.在探索相似多边形本质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归纳、类比、反思、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体会反例的作用。

§5 相似三角形1.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和应用,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6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2.初步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包括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意识。

§7 测量旗杆的高度1.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使学生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2.在分组合作活动以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成功体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8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经历探索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理解并初步掌握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2.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有关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及其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3.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抽样方式的差异对结论的影响。

3.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了解频数分布图的意义和作用,会画相应的频数分布图,掌握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会用科学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评判。

4.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2 数据的收集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2.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

§3 频数与频率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并能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