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朗读与默读架起通向感悟的桥梁
课改专题论文朗读通往心灵的桥梁浅谈有效朗读在中低段阅读教学中的促成唐玉兰
课改专题论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朗读,通往心灵的彩虹桥——浅谈有效朗读在中低段阅读教学中的促成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品词、练句、补白等多种方法,加深朗读体会,促动有感情朗读目标的达成。
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文本、感悟主旨,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文本的熏陶感染,达到教育的意义。
通过朗读还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语言,促进学生精彩快乐地语言表达。
关键词:有效朗读有声表达朗读: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有助于情感传递。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都希望能在课堂上有郎朗的读书声,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提升审美情趣。
但往往在很多时候,老师进行的课堂设计不精细,甚至很粗糙,完不成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学生不能很好的领悟,读不出语感,不能与作者共鸣。
甚至朗读不是发自内心的呼喊,而是无病呻吟。
当然,要做到“有声的心灵表达”,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成为“通往心灵的彩虹桥”,可不是件容易事。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所确定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巧妙设计朗读训练,达到朗读要求。
一、读准读通感知文本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
只有扎扎实实落实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走好下一关。
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朗读基础要做到心中有数,把学生读不准的字词、难读难认的句子找出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会读会认。
例如,《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中有多音字及难读的字:受不了、乐坏了、包扎、他俩、抓住、幸福。
老师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这些词语的拼音及意思,把音读准了,再放入句子当中,读通句子。
有的学生朗读时拖音,无论是读生字词还是读句子,都会把每个字的音拖得老长。
新课程下如何为学生架起课内外阅读桥梁
谈新课程下如何为学生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言下之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光靠课内这三四百篇、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重视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把课内外阅读有意识、有系统地结合起来。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
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
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
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搭建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桥”论文
搭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之桥”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把小学语文的朗读巧妙地比喻成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桥梁,提出四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朗读教学技巧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构建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90-001九百多年前,苏轼就教给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三分诗,七分读。
”如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才是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最佳“桥梁”。
那么,语文课堂中如何搭建朗读这座“桥”呢?一、真材实料,“朗读之桥”方可坚固我们的朗读之“桥”,充足的朗读时间就是最实在的材料。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久经考验的真理。
如三年级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这般优美的文字,可以提醒学生大声朗读,跟随作者的文字游览美丽的大草原,感受作者心灵的震撼。
二、科学施工,“朗读之桥”方可规范、合理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读来意会,从读的情况中最易看出读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的文章。
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品读感悟,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世界
江苏如皋市袁桥镇黄蒲小学(226500)顾小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就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科学有效,就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情。
一、立足读思,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文本是学生感悟语文的文字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默读等不同方式引领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去感悟课文的情、理、意、趣之味,去咀嚼课文的语言和内容之美。
1.读要重“情”,在“情”中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这里的“情”包括情感、情趣、情操。
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情”是语文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涵在作品之中的。
字、词、句是构成语言表情达意功能的基本材料,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丰富语言,运用语言的最基本的物质凭借和技术手段,是生成和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具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
这样才能使课文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真正使学生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如学习《石榴》一文,在读到“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一句话时,学生质疑:“‘热闹’是什么意思?”我顺势将问题抛回给学生,请他们再读课文。
朗读,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智慧
朗读,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智慧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真正主动地选择学习。
而朗读正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体验来发自内心地理解和参与课程的方式。
当老师用招式娴熟、声音悦耳的朗读方式讲授知识,学生会仿佛置身于作者的笔下世界,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认知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发和创意的催生。
通过朗读教学,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疑问和创造新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朗读教学,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通过自主思考和表达,完成多样化的任务,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重要体现,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朗读正是一种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不仅能够教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量、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语言的魅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是现代人文化修养和品质的重要标志,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而朗读教学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增强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契机。
通过朗读教学,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流派和文化背景下的名著佳作,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和特色,同时也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人生和文化的本质。
总之,朗读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又能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朗读中品味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朗读中品味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表时间:2019-02-27T14:47:06.5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作者:徐杞凤[导读]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文中的语句优美,感情细腻,如果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
广东省蕉岭县人民小学514100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在想象中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一、在朗读中领悟语言之美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文中的语句优美,感情细腻,如果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配乐,加上适度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可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从而感悟语言之美。
如: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这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旁注体会,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景;孩子们汇报时抓住“清亮”“洼洼”感受到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等词,感受到野花的多、美、香。
这时,我再为孩子们配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引领孩子们边读课文,边关注文中的重点词语,边浮现句子所描绘的画面。
在朗读中,孩子们的思绪随作者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草原美丽的风光: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
一弯碧水映彩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一一呈现在人的眼前,那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通过入情入境的读,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
二、在朗读中悟情明理人类的语言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理解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朗读中巧妙渗透德育。
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47学子 2017.03语文教学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孙 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一、朗读,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共鸣的桥梁例如:教师在教授《清平乐•村居》一文时,课堂上没有对这首词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是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个别读。
朗读反复练习,到下课时,学生不但能背诵了,而且还真正理解了这首词。
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朗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反复朗读,使这种感性认识得到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这时便获得了对文章深层次美的理解。
这种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欣赏,一种鉴别,继而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就像欣赏三维立体画一样逐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文学鉴赏的能力。
教学接近尾声,有些同学已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一幅乡村生活其乐融融的情景图。
因此,我们应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读书,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领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耳醉于音,心同其情”,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主动读书的好习惯。
书越读越多,积累的材料也越来越多,做到“腹中藏书万卷”,自然“下笔如有神”。
学生爱读了,会写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差,长期坚持,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二、朗读,让学生畅游于美妙的文本世界我国人杰地灵,幅员辽阔,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在教科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九寨沟》“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
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朗读\感悟,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朗读\感悟,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亦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里出现的“感悟”一词,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越来越频繁地使用。
何谓“感悟”?周一贯先生在《研究性教学》一书中指出:“感悟”是学习个体通过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知觉感知,从中获得某中感受、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可见,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言传,只能意会,不能灌输,只能自得。
尽管如此,但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却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因领会、理解,感同身受而有所悟。
然而,我们的语文课文应该说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极具审美价值的范文。
对于这样的文章,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全身心地感受与领悟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情感,使阅读教学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1.品词析句,“感悟”来自文本我们说,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中介。
语文课上最重要的就是教科书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托文本,依托对“文本”挖掘与提炼,深入阅读,悟出其味。
1.1抓“词”来感悟;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有一个关键词来统领全篇。
而这个词,有的很明显,题眼、重点句中就能明显看到。
如《慈母情深》中的“情深”,如《背篼》中的“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中的“勤劳”。
而有的,则需要老师反复研读文本才得以发现得以提炼。
一般来说,找到了这个关键词,也就找到了文章的“魂”,抓住这个关键词来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读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
让朗读成为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的桥梁万州百安移民小学向先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加强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从低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
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
那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进行引导他们进行读说训练呢?我在低年级教学中进行了长期“以读带说,以读促理解与感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
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浅谈我的做法。
一、以读代讲,读得准确、流利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
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主要的训练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让范读、领读引领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
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
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
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
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用喜欢的语气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
让朗读插上个性理解的翅膀
让朗读插上个性理解的翅膀——《圆圆的沙粒》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但能够感受到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够感受朗读带来的快乐,以及将自己的感受和对文本的真切体验融入自己的朗读。
这样的阅读就能够称得上“悦”读了!而朗读就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倾诉,所以在朗读中体现出的情感应该来自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案例:……(指导学生读《圆圆的沙粒》)指名读1-9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讲了什么?生:这部分讲了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就钻进蚌壳里,它的同伴都嘲笑它。
师:你能用一两句话把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说清楚,真棒!同伴的议论还真很多,如果你是它的同伴,你会说什么?生1:我觉得它们不应该嘲笑它,如果是我,我会说:“你真勇敢,我祝你成功!”生2:你有这样的勇气,我真羡慕你呀!生3:你再也不能和我们玩了,我会想你的。
生4:蚌壳里黑洞洞的,你呆在里面多痛苦呀!真不会享受。
师:面对同伴的议论,圆圆的沙粒是怎样做的?读读课文,画出相关词语。
(学生在书上画出“真诚”“下定决心”“坦然”等词语,同桌互相说自己的体会,再指名说。
)生1:面对同伴的议论,它没有动摇,说明它的决心很大。
生2:从这些词语,我知道了圆圆的沙粒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有用之材。
生3:我从“坦然”一词知道圆圆的沙粒对自己能变成珍珠充满信心。
师:大家说得很好。
根据你们的理解,这部分课文应该怎么读呢?(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说、读。
)生1:我觉得圆圆的沙粒说的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给大家读一读,好吗?生读后,学生鼓掌。
)生2:我觉得同伴的话要读出嘲笑的语气,圆圆的沙粒的话要读得斩钉截铁才好。
(生读)生3:我认为同伴的话不光有嘲笑的语气,还有替它惋惜的语气。
比如第一个同伴说的话。
(师:你读得很认真,再给大家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几十年后,圆圆的沙粒终于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珍珠。
理解感悟与表达相契合是朗读教学的关键
理解感悟与表达相契合是朗读教学的关键作者:曲英华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年第06期读了《语文建设》(2007年第2期)刊载的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王丽老师的《吟诵,让文言教学如此美妙》一文,很受启发。
王老师运用吟咏的方法教学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声音形式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将朗读技巧的运用与文本的理解感悟相契合,真正使朗读成为“反复的出声读与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步步深入的理性思索有机结合”,深入理解感悟与恰切的有声语言表达相结合的情感体验和表达的过程。
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领悟了情感,而且学习了朗读技巧,训练了言语表达技能,王丽老师的课实实在在将朗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朗读所具有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文本、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等语文教学功能,已被广大语文教师认同,朗读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但在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像王丽老师这样能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功能的课却不多,很多朗读教学读得虽然热热闹闹,却既未读出理解感悟也未提高语文能力,给人的感觉是摆花架子、华而不实。
正如钱吕明先生在《语文意识培养之我见》中所说:“判断学生是否在学语文的主要标志,可能还不是听、说、读、写,而是怎么听、怎么说、怎么写。
书声琅琅,学生在学语文吗?不一定。
他是在‘读’,但没有重音、没有语调,没有快慢变化,没有抑扬顿挫,他只是在‘念’,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他的话切中了目前朗读教学的根本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高质量朗读。
笔者认为,朗读区别于其他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有声性,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理解感悟体验文本,通过琅琅的读书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通过琅琅的读书声考察辨析评价学生是否体验感悟作品以及体验感悟得是否准确和深刻;师生通过朗读交流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显现对作品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文本、老师形成符合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互动交流和多层次对话。
有“情”化的朗读——架起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桥梁
是老师 素质的展示 , 是沟通 师生的 须要求老 师准确把 握 , 以情 感人 , 学生引 : 将 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 建立起健 的钥 匙 , 是引导学生进入“ 角色” 的最好 入到 美的境地 , 的海 洋 , 情 这样才有 可能在 , 良好的师生关系 , 康 同时学生还可以从老师 桥 梁和纽带 , 各种电教媒体的普及和运用 , 学生 的心灵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 : 的点拨与鼓励 中, 逐渐培养起他们 自觉 向老 的桥梁。现在 , 虽然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手段 , 能模 拟人与 再 次 , “ ” 的 朗读 能大 大提 高学 : 有 情 化 师学 习的习惯 ,使他们的朗读水 平不断提 生的认识能力 。学 生认识能力 的提 高是多 ・ , 高 这样也就在文本与他们的心灵之 间架起 学生面对 面地交流 ,但那毕竟不是真实的。 方面 的, 读音 、 句意 、 文理 、 意境 、 情感 、 形象 : 了一座 自觉沟通的桥梁 。
一
作者单位 : 上海市徐汇 区汾阳中学
】 一 8
句读 ”更 把握 不准节 奏 、 , 音高 、 音 “ 化的朗凑课文 , 情” 这会给他们带来美的享 : 不断 的从“ 知之者 ” 乐 之者 ” 化 , 向“ 转 增强 难把握 “ 长、 重音 , 即使在预 习课文时学生会凑 了, 但 受和理解。尤其是学生刚接触的新课文。因 一 了学生学习语文 的 自觉性 ,和我们平 时的
音 情感 的把握 , 既不能有 意地 其次 , “ 化的朗读 最富有感染力 。・ 有 情” 出现感情的交流与沟通 , 老师的这 种有 “ ” 是音准 、 节 、 情 让学 生知道老师 的节奏 , 也不能 凑错 , 就要 语文课本 中不乏描写山川大地 , 良辰美景 ,: 的朗读 , 化 也是 老师才华的具体体现 , 读的 致橡树》 通过有 “ 化 , 情” 古今人物 , 风雨雷 电等优秀之作 , 其中蕴涵 : 夫越 深 , 功 越能感染学 生 , 有助 于强化学生 把握一个度 了。如《 让 心珲 , 拉 着浓 郁 的情 , 丰富 的理 , 折射 出情理 之美 。: 向师性”激发学生刻苦勤奋地学 习。老 的朗读 , 学生理解 诗人 的情感 、 的“ , 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 直至走 如《 散步》 中一 家人 亲情 的温暖 , 春》 《 中对 - 师轻如和风 , 如洪钟 , 重 抑扬顿挫 , 声情并茂 近老师与学生 、
朗读传递情感的桥梁
朗读传递情感的桥梁文字是人类传递情感和意义的重要方式,而朗读作为一种口头表达方式,成为连接文字与听众之间的桥梁。
朗读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能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将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直观地传递给听众,引发共鸣与情感共振。
通过朗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文字是静态的,而声音是动态的,朗读者通过对声音的处理,能够在韵律、语调、音量等方面准确地表达出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比如,在读一篇描写孤独落寞的文字时,朗读者可以运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音调,使得听众在听到声音时真切地感受到孤独的深度和寂寞的真实。
而在朗读一段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文字时,朗读者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亢的音量,将文字所蕴含的激情直接传递给听众,激发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和热情。
而朗读不仅仅是为了传递情感,它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艺术价值。
通过朗读,人们可以更好地将文字中的意义和内涵传递给听众,激发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和思考。
朗读者可以在读中注重语气的变化,通过不同的语调和重音,突出文字中的重点和关键词,使得听众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文字的意义。
在进行文学作品朗读时,朗读者还可以通过对节奏和韵律的处理,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听众沉浸在美妙的声音之中,享受纯粹的艺术享受。
除了传递情感和艺术欣赏的功能之外,朗读还具备一定的社交作用。
朗读者通过朗读,能够与听众建立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搭建起交流的桥梁。
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可以通过刻意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引起听众的注意,与他们建立起共鸣和情感联系。
朗读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得沉默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效果。
总之,朗读作为传递情感的桥梁,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通过朗读,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使文字变得生动起来。
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还具有教育和艺术价值,能够引导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和思考。
此外,朗读还能够搭建起一种特殊的社交交流方式,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和互动。
架起沟通的桥梁,让阅读教学更科学
架起沟通的桥梁,让阅读教学更科学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阅读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为了让阅读教学更科学,我们需要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积极的阅读教学氛围。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交流阅读心得。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阅读引导者,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读懂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提问、角色扮演、故事重述等。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阅读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和需求,帮助他们克服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也应该积极与教师沟通,反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困难,与教师共同探讨阅读策略,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外,家长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鼓励孩子多读好书,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家长还可以和教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阅读教学的科学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指导,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趣。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育软件、移动学习平台等现代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
以声传情,让学生成为优秀朗读者
以声传情,让学生成为优秀朗读者朗读是一种以声音传情的艺术,通过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能够让人产生共鸣、激发思考和引发情感共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成为优秀的朗读者。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准确性。
中国是一个讲究文字的传统国家,文字的运用和表达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文字的细节和语言的美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朗读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音语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审美文学。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单纯地通过阅读来理解文学作品,往往很难把握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而通过朗读,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情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增强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朗读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声音,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声音中的情感和思想。
当学生朗读一首诗歌或读一段话时,就需要他们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从个人的角度对其进行表达。
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思考和分析,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自信心。
很多学生在公众场合或面对陌生人时,常常会紧张和害怕。
而通过朗读练习,学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提高他们表达的自信心。
当他们不断地进行朗读练习并受到肯定和鼓励时,他们的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
这种自信心不仅可以在朗读中展现出来,还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其他表达活动,如演讲、辩论等。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成为优秀的朗读者。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如课堂演讲、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优秀的朗读范本和指导,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这样的努力,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朗读者,并且从中获得深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桥”构建技巧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桥”构建技巧1.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构建一个有效的“朗读之桥”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的关键。
本文将从选取朗读材料、理解文本内容、注重节奏与韵律以及注重细节等方面,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朗读之桥”的技巧。
2. 选取朗读材料在构建“朗读之桥”时,选取合适的朗读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材料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其次,材料的语言应该流畅、优美,并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
最后,材料的题材可以多样化,涵盖文学名著、诗词、童话故事等不同类型,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3. 理解文本内容在进行朗读训练前,学生首先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指导、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主题、情感表达等要素。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更好地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达力。
4. 注重节奏与韵律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练习口号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韵律。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重停顿的处理,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自然。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引导、音乐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色彩,从而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
5. 注重细节在朗读训练中,细节的处理能够让学生的朗读更加精准、生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使得朗读更加有声有色。
同时,教师还可以注重语音语调的修炼,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驾驭声音的力度和频率。
此外,教师还可以注意学生的发音、语速、语调等细节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
6. 结论构建一个有效的“朗读之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选取合适的朗读材料、理解文本内容、注重节奏与韵律以及注重细节等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丰富阅读体验。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桥”构建技巧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桥”构建技巧【摘要】学生朗读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构建“朗读之桥”需要选择适合的文本材料,注重语音语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注重语境理解,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朗读效果。
通过这些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表达和理解的方式。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在朗读中深入理解文字,表达情感。
“朗读之桥”构建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朗读技巧、小学语文教学、朗读之桥、文本材料、语音语调、情感表达、语境理解、多媒体技术、构建技巧、意义、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学生朗读技巧的重要性学生朗读技巧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环节,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培养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增强语言表达的自信心和对表达力的掌握。
朗读也是了解文学作品、理解作者情感,调节情绪的途径之一。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并能够在表达时更加贴近原文的意图和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感受文字之美,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朗读技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成长和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1.2 “朗读之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培养语言感知和语感。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提高语文修养和审美情趣。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朗读与默读架起通向感悟的桥梁
青山小学甘笛
【摘要】朗读与默读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种“读”的形式,它们既是通向“感悟”的道路,又与“感悟”一体两面——朗读是“悟”的表象,默读是“悟”的内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通过默读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本文以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读”为出发点,试探如何将两种“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品悟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朗读默读策略准备引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阅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甚至连阅读的兴趣都提不起来。
默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主要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因此,让朗读和默读这两种看似平行的“读”紧密结合,共同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品悟文本能力的目的,是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现状:难在哪里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一开始朗读便习惯性地拖长音,使得自己的朗读在这拖沓的长音中变得零散破碎,于是就有了“听者索然无味,读者昏昏欲睡”的现象。
久而久之,朗读成了学生的负累,让学生对其厌烦不已。
改变这种现状已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共识,然而学生长期如此朗读,早已丢失了“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不少学生在提起“有感情朗读”时显得一脸茫然,进而对自己的朗读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变得不敢开口朗读。
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一堂课能分配给朗读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
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
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存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篇幅比较长的原因,以及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水平的差异。
这就造成了有能力读好文章的学生不知怎样读好,能力较弱的学生不敢尝试着去读好文章。
最后,在这种迷茫不安的情绪下,学生们仍是只能维持平时的拖长音读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生选择默读文本。
然而,默读实际上比朗读在专注力上的要求更高。
因此,在默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常常能发现读着读着就走神的学生。
二、策略:做好准备、恰当引导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阅读上的难关在前,学生学得艰难,教师教得困难。
既如此,身为领路人的教师就更需要先做好课前的准备,才能成为手握神杖的摩西分开红海,带领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
如果课前准备是摩西的神杖,那么恰当的引导方式就是摩西的咒语,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解决阅读上的难关,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做好准备
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个性令识者无不留下深刻印象,要做到用表象的朗读来促进内化的默读,再由之反映到朗读上来,做到“有感情朗读”,教师首先就要做到未进课堂,先握中心。
换句话说,就是要提前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唯有如此,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
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充满了对祖国山河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赞叹、喜爱的心情去读,应间或运用感叹、轻柔、雄浑等语调,读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而《记金华的双龙洞》则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雄、奇、大、美的特点,朗读时语调应自然亲切。
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只有自己先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恰当引导
小学生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读一篇课文来实现的,我们并不排斥讲解,但是把语言规范的课文“熟读成诵”,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徐世英老师在《谈朗读教学》一文中讲到:“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付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
能够让人感受文章真意的朗读才是成功的朗读,然而在目前的常规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丧失了本应流露其中的感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引导来促使学生内视自己,以内化的读来引出表象的读中失去的感情。
在引导的过程中,本人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代答、以读代想”三部曲的策略。
1、以读代讲,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采用“以读代讲”的策略,强化读书训练,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扩展到最大限度,把老师的讲压缩到最小限度”。
以前,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从表面上看,学生听的很认真,也在参与学习;但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被动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能得到发挥。
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
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
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课文《生命生命》教学时,我是这样来处理“读与讲”的关系的:“自求自得”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先出示三个问题:(1)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2)为什么运用这样的修辞?(3)从课文描述的三个事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默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
初时,有的学生只找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停下了笔,但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表扬部分坚持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学生后,他们也拿起了笔继续默读。
在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论来进行有感情朗读,不少学生明显展现出了与之前未深入阅读时的朗读不同的风貌来,使得听者从中得到了听的享受,也让读者从中获得了读的乐趣。
2、以读代答,读书如感同身受
有些句子的意思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可以先让学生去咀嚼、体味、感悟,将“心得”用表情朗读来回答。
这类句子有的受到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的限制,使其无法明确地表达出句子的内涵;而有的句子则显得稀松平常,却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例如《生命生命》中的“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一句,若是让学生说体会,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会回答“飞蛾在‘我’手中挣扎,让我很吃惊、很感动”;表达
能力强的学生会回答“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这让‘我’于心不忍,不由得放了它”。
虽然表达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但若仅止于此,那么学生的阅读就会被白白浪费。
于是,我在提示学生进行默读感悟后,直接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现出来。
而实际证明,这一策略是成功的。
要做到将这类俗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读好,就得让学生“寻言以明象”,即通过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帮助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
要实现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默读才能实现。
教师引导学生由默读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也就完成了“以读代想”的过程了。
三、结论:朗读与默读相得益彰
默读与朗读两者都是感悟文本缺一不可的方式,对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的把握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技能之一。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默读、深入思考、大胆朗读来感悟文本内涵。
只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将非常有帮助。
2011版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这说明培养学生的朗读及默读能力的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方向之一。
因此,将朗读与默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架起一座通往“感悟文本”这个最终目标的桥梁。
[参考文献]
[5]《2012全国中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绿城之春资料》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