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基础学的东西——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景观的三个特征:1、格局: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2、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种流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3.1 景观发育景观格局的形成,受到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影响3.2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包括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附加结构3.2.1 斑块(patch)空间的非连续性以及内部均质性1. 斑块起源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1、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异质性导致,稳定,与自然干扰无关,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镶嵌规律2、干扰斑块由于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引起,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3、残存斑块是动植物群落受干扰后基质内残留的部分4、引进斑块人们把生物引入某一地区后形成的斑块1)种植斑块2)聚居地2. 斑块面积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2、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面积效应——生境多样性(habitat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2)陆地,基质异质性高3. 斑块形状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扩散的动植物至关重要1、圆形和扁长形斑块,内缘比(interior ratio)2、环状斑块3、半岛4. 斑块镶嵌相似的斑块容易造成扩散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能够形成对抗干扰的屏障、5. 斑块化(缀块性,patchiness)与斑块动态1、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边界特征对比度(contrast):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通过斑块化、对比度以及梯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异性生物感知(organism-sensed):生物对于斑块化的反应最小斑块化尺度(smallest patchiness scale):粒度(grain)最大斑块化尺度(largest patchiness scale):幅度(extent)斑块化动态: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斑块化产生的原因:物理的和生物的,内部和外源的2、斑块化的特点1)可感知2)内部结构,时空等级性,大尺度斑块是小尺度斑块的镶嵌体3)相对均质性4)动态特征5)生物依赖性6)斑块的等级系统(patch hierarchy)7)等级间的相互作用8)斑块敏感性(patch sensitivity)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最能集中体现研究对象或过程特征的等级水平,相应的时空尺度称为核心尺度(focal scale)10)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3、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3.2.2 廊道(corridor)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合阻隔的双重作用1. 廊道的起源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种植廊道、再生廊道2. 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廊道的弯曲程度,影响物质、能量、物质的移动速度2)宽度3)连通性: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4)内环境: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3. 廊道分类1)线状廊道: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2)带状廊道:较丰富的内部种的内环境的较宽条带3)河流廊道:分布在河流两侧3.2.3 基质(matrix)1. 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2)连通性3)控制程度4)3个标准结合2. 孔隙度和边界形状孔隙度(porosity):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3.2.4 附加结构(add-on)异常景观特征,在整个景观中只出现一次或几次的景观类型3.3 景观格局特征目的:从无序的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3.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3.3.2 景观对比度1. 低对比度结构自然形成的,热带雨林,相邻景观要素彼此相似2. 高对比度结构自然、人工3.3.3 景观粒径(landscape grain)粗粒(coarse grain)和细粒(fine grain)生物体粒径(home range):生物体对其敏感或利用的区域粒径大小取决于整个景观的尺度3.3.4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程度1)斑块多样性: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2)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3)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空间镶嵌的多样性3.3.5 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多样性——斑块性质的多样化异质性——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非随机性1)空间异质性2)时间异质性3)功能异质性梯度分布镶嵌结构3.4 生态交错带与生态网络3.4.1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联系:生态交错带、网络结构1. 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边缘物种:仅仅或主要利用景观边界的物种内部物种:远离景观边界的物种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描述物种从一个群落到其界限的过渡分布区,由两个不同性质的斑块的交界及各自的边缘带组成生态过渡带(transition zone)景观边界(landscape boundary)1)特征:生态应力带(tension zone)、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半透膜)、2)描述:结构:大小、宽度、形状、生物结构、限制因素、内部异质性、密度、分形维数、垂直性、外形或长度、曲合度功能:稳定性、波动、能量、功能差异、通透性、对比度、通道、过滤、屏障、源、汇、栖息地3)尺度效应:某一尺度上可以明辨的交错带在另一尺度上可能模糊不清4)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迟滞(lag)5)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把异质的自然景观变成大范围同质的人工景观,消灭了自然生态交错带,扩展了人为生态交错带3.4.2 生态网络与景观连通性生态网络(network)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两类物种:生活在网络包围的景观要素内部的物种,廊道是一种障碍;生活在廊道内、沿着廊道迁移的物种1. 廊道网络由节点(node)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形式:分支网络(branching network):树状的等级结构环形网络(circuit network):封闭的环路结构1)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历史和文化的)2)廊道网络描述连通性:在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指示网络的复杂度,用r指数方法来计算r指数: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r=L/Lmax=L/3(V-2),V为节点数环度:用α指数衡量,表示能流、物流、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摘要对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指出“生态园林”要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

认为园林和景观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旨在为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提供方法论。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

生态学只是为园林提供了一部分目标及原则,并稍稍涉及到一些原理途径。

人类盼望园林和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融合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

景观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这一契机,它提供的概念系统可直接应用于园林,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理论原则上的指导,为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直接提供方法论。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1关于斑块的基本原理1.1.1斑块尺度原理。

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的交替发生。

总体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

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不过小斑块也可能成为某些物种逃避天敌的避难所。

1.1.2斑块数目原理。

减少1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抹去1个栖息地,从而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

增加1个自然斑块,则意味着增加1个可替代的避难所,增加1份保险。

一般而言,2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所必须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则对维护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

1.1.3斑块形状原理。

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的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ppt课件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ppt课件
量与养分的空间流动;⑤物种迁移与生态演替;⑥景观变
化与稳定性;⑦人为活动,干扰、改造、构建;⑧景观规
划的空间配置;⑨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还有一
些学者,将系统科学理论引入景观生态学学科理论体系,
重视生物圈与技术圈的交叉,提出总体人类生态系统 (total human ecological system)的概念。本课程将景观生 态学基本原理总结为7个方面。
2020/12/12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然而尺度外推涉及如何穿越不同尺度生态约束体系的限制,由 于不同时空尺度的聚合会产生不同的估计偏差,信息总是随着 粒度或尺度的变化而逐步损失,信息损失的速率与空间格局有 关,因此,尺度外推或转换技术也是景观生态研究中的一个热 点和难点。
2020/12/12
11
时空尺度具有对应性和协调性,通常研究的地区越大,相 关的世纪尺度就越长。
特定的问题比如对应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尺度, 一般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揭示其成因机制,在更 大的尺度上综合变化过程,并确定控制途径。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得出的研究结果不能 简单地推广到其他尺度上。
2020/12/12
10
格局与过程研究的时空尺度化是当代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 一,尺度分析和尺度效应对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 意义。
2020/12/12
12
可见,系统的尺度性与系统的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小 尺度上某一干扰事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激烈波动, 而在大尺度上这些波动可通过各种反馈调节过程被吸收或 转化,可以为系统提供较大的稳定性。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源-汇系统理论
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有 的系统单元是作为物质迁出源,而另一些系统组 成单元则是作为接纳迁移物质的聚集场所,被称 为汇。
流域水文状况,地貌过程中的侵蚀-沉积,土壤 -植物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元素和污 染物质在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运移、物种 迁移等存在源汇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2.3尺度对生态学格局和过程的影响
• 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会表现出不同的 特征。当尺度发生改变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都 随之变化。
• 尺度对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假设幅度一定,粒度增大通常会降低空间的差异。假设 粒度一定,幅度增大将会包含更多的空间异质性,体现 多样化的景观类型或研究区域内更多的景观要素。
2.2 异质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
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
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P31)
第三节 渗透理论
• 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 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 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最根本的作用在于简化复杂系统,以便对其结 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理解和预测。
2.尺度效应
2.1尺度定义
–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 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 间尺度)。
–小尺度表示较小的研究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 大尺度则用于表示较大的研究面积和较长的时间 间隔。
2.(复合)异质种群理论
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岛屿。也被 广泛地应用于所有岛状生境的研究中。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扰。
2.常见的干扰
① 火干扰 ② 放牧干扰 ③ 土壤物理干扰:翻耕、平整 ④ 土壤施肥干扰 ⑤ 践踏干扰 ⑥ 外来物种入侵干扰 ⑦ 其他干扰:洪水、森林采伐、旅游等
3.干扰的特征因子与性质
• 干扰的特征因子可由4个方面分析:①干扰频率,或称干 扰演替之间的时间间隔;②恢复速率,或称为从受干扰状 况中恢复所需的时间长短;③干扰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 ④景观范围的大小。
• 柯本气候类型分类法:
– 首先按最冷月温度、最热月温度和年降水量将赤道至 极地分为5种气候带(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带 气候、寒冷气候、冰雪气候);
– 然后再根据季节雨量及干湿的程度等指标进行二、三 级划分出亚类等,综合为12个气候类型。
中央气象台采用三级指标 将全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1966)
气候带
≥10℃天数
≥10℃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备注
Ⅰ寒温带 Ⅱ中温带
Ⅲ暖温带
Ⅳ北亚热带
﹤100 100-171
171-218
218-239
﹤1 600℃ 1 600℃至3 200-3
400℃
3 200—3 400℃ 4 500-4 800℃
4 500-4 800℃ 3 500-4 000℃
﹤-30℃ -30℃至-16
• 也有人指出,无论干扰怎样定义,它都强调干扰和干扰对 象的结构状态及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并进而得出干扰是能 够改变景观组分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生态因素, 并且是促进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整个景观生态变化的 驱动力。
• 在景观生态学中,干扰因其普遍存在和重要性而一直受到 重视,但对这一明显的生态过程的定义至今尚没有形成统 一的认识。
• 在景观中,地貌的作用有以下3点:

园林设计基础知识

园林设计基础知识

园林设计基础知识
园林设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领域,它涉及到了花园和公园的设计、建设和维护。

以下是园林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
1. 环境评估
在进行园林设计之前,需要对所在地区的环境进行评估。

这包括了土地和水的情况,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周围环境。

这些评估结果将决定园林设计的难度和可行性。

2. 设计方案分析
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

这包括了园林设计的审美价值、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设计师还需要考虑材料成本和建设要求等因素。

3. 水文环境
水文环境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包括了水源、水流、
水位和水池等方面的考虑。

设计师需要根据现有的水文环境来规划
水池的位置和尺寸,并决定水池的样式。

4. 植物选择
植物的选择是园林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植
物有不同的用途和需求,例如,有些植物可以用来绿化地面,而有
些植物则适合在水池周围生长。

设计师需要研究植物的特性,以选
择最适合的植物,保证园林在整个季节都美观。

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园林设计。

但是实际的园
林设计中还有许多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如预算和材料选择等问题。

如果您有兴趣学习更多关于园林设计的知识,可以参加园艺学院的
课程和研讨会,或者请一个专业的园林设计师帮忙。

第六讲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

第六讲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

第六讲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数学模型岛屿为自然选择、物种形成与进化,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假设的发展和检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自然实验室,其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岛屿状生境的研究中。

对于某一岛屿,MacArthur- Wilson 理论的数学模型,简称M-W模型,用一阶常微分方程表示(3.1) S(t) 表示t 时刻的物种丰富度,I是迁入率, E灭绝率。

假定I 和E 具有种间均一性、可加性以及随时间的稳定性,它们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则呈线形变化。

I (s) = I0 [ S p – S(t)] (3.2) I0单位物种迁入率或迁如入系数,E0单位灭绝率或灭绝系数E(s) = E0 S(t) (3.3) S p大陆物种库中潜在迁入种的种数两方程合并(3.3)代入(3.2)(3.4)该微分方程表示非平衡状态是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积分得:(3.5)S(0)是到上初始种丰富度。

当迁入率等于灭绝率(I=E)时平衡态的物种丰富度为:(3.6)该式表明,对于某以岛屿,平衡状态物种丰富度取决于单位种迁入率和灭绝率,以及大陆物种库的大小。

为了探讨物种丰富度变化率及其平衡态值的关系,方程可改写为:(3.7)由此可知,种丰富度的变化率与t时刻和平衡态时种数的差成正比,而当S(t)< Se 种的丰富度增加;S(t)>Se 时,种的丰富度减小。

如将方程(3.6)代入(3.5)得(3.8)该方程反映,种丰富度的非平衡态值与其初始值、平衡态值以及迁入系数和灭绝系数的关系。

根据方程(3.8)可以求得岛屿从某一非平衡状态达到或恢复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即,(3.9) R 是种丰富度相对于平衡值在t时刻的偏离与其初始偏离之比(3.10)物种的迁入与灭绝于岛屿的面积、大陆物种库大小以及距离岛屿的距离有关Sp 代表大陆种库的大小,D 代表距离大陆的距离 A 岛屿面积均衡理论:物种数目的多少由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的消失的动态变化决定的,维持的物种数量是动态平衡的结果。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距离效应
面积效应 Elarge
迁 入 率 或 灭 绝 率
R’(小岛) R(大岛)
S’e Se
S’e Se
离大陆越远的岛屿上的物种迁入率越小(距离效应);岛屿的面积越小其绝灭率越大(面积效应)。
M-W模型
对于某一岛屿,MacArthur- Wilson 理论的数学模型,简称M-W模型,用一 阶常微分方程表示:
关于“种—面积”关系的三种假说:生境多样性假说;被动样本假说;动态平衡假说
南太平洋群岛面积与生物多样性间的关系
Fiji islands,裴济群岛 18500Km2 476(被子植物),54(鸟类)
New Caledonia,新喀里多尼亚岛 22000Km2 655(被子植物),64(鸟类)
Solomon Islands,索罗门群岛 40000Km2 654(被子植物),124(鸟类)
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
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有些陆地生境
也可以看成是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
【狭义岛屿】 海洋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露出水面的部分。 海洋岛 陆桥岛
【广义岛屿】 孤立的岛屿状生境
2.1.2 ―种—面积”曲线 岛屿为自然选择、物种形成与进化,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假设的发展和检验提
2.2.2 复合种群的类型
基于广义的概念,Harrison and Taylor 1997 划分为5 种类型
A 经典型或Levins复合种群 B大陆—岛屿型复合种群 C 缀块性种群 D 非平衡态下降复合种群 E混合型 种群
不同种群空间结构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2.2.3 复合种群模型
Levins 1969 发展空间隐式模式,即著名的Levins模型

景观设计学习内容

景观设计学习内容

景观设计师的工作有:(1)景观规划设计;(2)园林绿化规划建设;(3)室外空间环境创造;(4)景观资源保护。

即在景观公司、城市规划局、植物设计院工作。

要学的东西有三大类:(一)植物知识:植物生理学、树木学、园艺等各种知识可使设计师具备基本的植物设计运用(目前植物配置师是景观设计里最急缺的人才,因为普遍设计师对植物都是略知,社会急需精通植物的人才)(二)绘画:包括制图(平面、立面、剖面、施工图,看似恐怖其实不难)和美术基础(风景速写、水彩、马克笔就OK 了)(三)电脑软件:景观设计师必学的基础软件是CAD和SketchUp(如果对电脑感兴趣的可以把这两个软件学精了,很多公司专门招CAD制图员的,不用像设计师那么累工资也还可以)。

2 主持人出版国内第一本面向园林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程》ISBN 978-7-111-14851-7,发行量大、影响面广、辐射能力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2007年9月第2版。

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ISBN 978-7-109-11030-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素描,色彩,造型设计基础,景观工程制图,景观设计表达,环境行为学,艺术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中外园林史,电脑设计软件教程等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有:公共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应用,景观工程工程设计及施工,景观建筑设计等。

1、我们主要学有几种软件:CAD,3D MAX,PS,CorelDRAW。

2、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设计知识。

3、掌握:空间、平面构成知识和手法,动、植物遗传学,设计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中外设计史,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史,工程制图技术。

1、手绘设计图(课程包括美工基础、园林制图等以画画为主的课程)2、电脑制图类(CAD、3D、PS、三大电脑制图课,你还可以自学草图大师)3、设计原理类(园林设计、建筑小品设计等以设计为主的课程)4、工程类(园林工程与施工、园林预决算,这些是下工地要用到的知识)5、植物类(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养护等)景观设计是一个很特别的专业,能学好的人是通才,需要掌握很多知识。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渗透理论中的一些概念
生境损失效应(effect of habitat loss) 生境隔离效应(effect of habitat isolation)
LANDSCAPE ECOLOGY
渗透阈值(Pc)的影响因素
• 栅格细胞的几何形状 例如,三角形细胞组成的栅格景观的大值为0.50,而六边形细胞组成的栅格景观的 例如,三角形细胞组成的栅格景观的大值为 , Pc则为 则为0.70。 则为 。 • 生境班块在景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渗透理论假定生境细胞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 但当其分布呈非随机型 随机分布;但当其分布呈非随机型时 渗透理论假定生境细胞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 但当其分布呈非随机型时,生境细胞的 聚集程度会显著地影响渗透阈值( 聚集程度会显著地影响渗透阈值(见Gardner和O‘Neill,1991)。 和 。 例如,若景观中存在有促进物种迁移的廊道,渗透阈值会大大降低。 例如,若景观中存在有促进物种迁移的廊道,渗透阈值会大大降低。 •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包括栅格景观的幅度(即栅格总面积)和粒度(即栅格细胞的大小 亦会影响Pc的 即栅格细胞的大小) 包括栅格景观的幅度(即栅格总面积)和粒度 即栅格细胞的大小)亦会影响 的 数值。由于景观中生境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同一生态学过程在 数值。由于景观中生境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同一景观中的渗透阈值还可能受到时间尺度(幅度和粒度)的影响。 同一景观中的渗透阈值还可能受到时间尺度(幅度和粒度)的影响。 •物种的行为特征 物种的行为特征 如甲虫在人为设计的随机分布的草地斑块中的运动临界值为20%. 如甲虫在人为设计的随机分布的草地斑块中的运动临界值为
【狭义岛屿】 海洋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露出水面的部分。 海洋岛 陆桥岛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资料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资料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资料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景观空间中的各种要
素之间的空间组合和相互关系。

景观格局的特点和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分布、组成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大片连续的森林可以提供大量的栖息地
和食物资源,有利于物种的繁衍和迁移,而被碎片化的景观往往导致物种
分布的不均衡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

因此,研究景观格局可以揭示生物
多样性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景观过程是指景观中各种生物和地理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景观过
程包括物种的迁移、繁殖和死亡等生物过程,以及水循环、能量流动和养
分循环等地理过程。

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和调节对景观的结构和功能起着
重要的影响。

例如,植被对水分的吸收和蒸散作用可以影响水文循环,进
而影响土壤湿度和植被的分布。

因此,研究景观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
物和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景观尺度是指研究景观格局和过程时所选取的空间和时间尺度。

不同
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和过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举例来说,
研究小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和过程可以揭示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的影响,而研究大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和过程可以研究生物迁移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因此,研究景观尺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之,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景观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揭示了生
物群落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还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完整版)景观设计PPT课件

(完整版)景观设计PPT课件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工业革命后一段时期人类聚居 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在追求解决途径 的过程中产生的。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 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 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并用“斑 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 景观规划依此为基础开始了新的发展与进步。
景观设计离不开对生态学和人类行为的研究。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要素
生态学
生态学:源于希腊文,原意是 房子、住所、家务活生活所在 地,“ecology”是生物生存环 境科学的意思。是研究有机体 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 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 的科学。生态学由于其综合性 和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成为现 今社会无处不在的科学。
景观设计
第一章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景观: 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的多种理解:
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和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
行之; 4 、返回地下含水层的水质和量与水利用保持平衡; 5 、限制用水以保持当地淡水存量; 6 、通过自然排水通道引导地表径流,而不是通过人工修建的暴雨排水系
统; 7 、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进行废水处理、消毒和补充地下水; 8 、地下水供应和分配的双重系统,使饮用水和灌溉及工业用水有不同税
率; 9 、开拓、恢复和更新被滥用的土地和水域,达到自然、健康状态; 10、致力于推动水的供给、利用、处理、循环和在补充技术的改进。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

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

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景观设计推荐书籍

景观设计推荐书籍

《园冶》计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书籍,比计成的"园冶”要具象生态类的:《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 芮经纬译 (广博的知识,奠定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设计理论类:[景观设计学]著:西蒙咨 译:俞孔坚《景观科学 理论基础和逻辑数理方法》 (苏)阿尔曼德 著 李世玢 译 (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数字化景观的。

)《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日)小形研三等著 索靖之等译 (虽然老了点,但对于设计细节的探讨仍然是最好的。

)《总体设计》k林奇——Michael Laurie)〈风景建筑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 著 王求是,高峰 译 (经典的“人看人"在这本书里论述得是最为透彻完善的。

)《外部空间设计》 芦原义信著 尹培桐译园林设计和园林艺术--孙筱祥主编 俞孔坚、《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孙鹏、王志芳 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评:适用于初学者「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著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国《西方造园变迁史》 针之谷钟吉《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图解人类景观」译著者:刘滨谊,(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 林菁 210.00《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著,河南科技出版社 评:早先曾在台湾出版,中西方园林交流一节尚有些见解,如果讲历史没法和《西方造园变迁史》相比《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 张祖刚著 评:100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按照时间顺序穿起来《环境设计史纲》 吴家骅编著 评:“景观”换成了“环境设计”,买不到《图解人类景观》的人可以看看《造园史纲》 童jun 评:最简短的造园史施工手册MC—GrawHill的Timesaver standards for landscape architexture.美国景观设计的速查手册(第二版)(原版) c.w。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第二章(II)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一、整体论和系统论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中。

与整体论相反的是还原论。

还原论: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例如,为了考察生命,我们首先考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在考察这些系统的时候我们又要了解组成它们的各个器官,要了解器官又必须考察组织,直到最后是对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考察。

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表明,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

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

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

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

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

景观生态学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系统属性,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揭示景观以及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从而避免单纯的使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将景观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通过研究其组成部分的性质和特点去推断整体的属性。

整体论的景观生态学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研究的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各组成分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最终是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最优。

事实上整体论总是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一旦深入下去就必须使用还原论的方法。

因此,对待自然界,我们总是首先了解其大致的、整体的规律,这是整体论的方法,接着一定要再对它层层进行还原分解,以此考察和研究它的深层次本质规律。

景观设计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景观设计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景观设计实训报告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景观设计实习,让我认识到了,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这短短几个月的实习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

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景观设计实习心得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景观设计实训报告心得体会1一、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6个月的试用期已接近尾声。

2013年03月01日,我有幸到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在这短暂的两个月中,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很快的熟悉了公司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现将我试用期的工作情况简要小结如下:1. 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上班开始,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员工手册》及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做到了无迟到、早退、违规现象。

2. 主动学习、尽快适应,迅速熟悉环境和工作内容。

首先从尽快熟悉掌握所学的绘图软件的应用如:CAD、PS、SU 等,并结合已有的工程案例;其次,主动、虚心向主管、同事请教、学习,基本掌握了日常上班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

3. 工作积极、认真、负责,通过不断学习、虚心请教,总结积累,较好的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4. 与同事之间和谐相处、加强沟通、团结协作,以尽快更好的融入团队.5.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由于在学校中所学知识的不全面,以及实践方面的欠缺。

对于公司工作内容及流程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前辈请教,学习,以最短的时间熟悉公司理工作内容及流程,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在工作中不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总之,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今后,我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所长,积极、热情、细致的完成好每一项工作。

二、昆明腾赞商贸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开始对周边的环境一切很陌生,慢慢的我学会了去适应它,这是一种自我锻炼的过程,让我不断地补充自己和完善自己!实习时间虽不长,但我心得甚多。

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路径探究——以景观设计基础课程为例①

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路径探究——以景观设计基础课程为例①

[摘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目前,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部分高校存在课程思政的契入点挖掘不够充分、各课程间没能形成体系、教学方式不够合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面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困惑,主要以景观设计基础课程为例,通过对其教学中“课程思政”相关现状问题的剖析,进而提出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原则和融合路径策略,以期为今后景观设计相关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景观设计;融合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06-0097-04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路径探究①———以景观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周航(华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北廊坊065000)“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针对高校思政工作所作出的新部署,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1]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本身涵盖丰富的美学意蕴、艺术原理与现实应用技术,但目前各高校教学中相对于人格塑造与个人修养等价值观方面,更多注重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将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思政建设相融合,探究一条崭新的课程思政路径成为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必要性与原则(一)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必要性目前,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日益关注使生态景观和区域景观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景观设计人才炙手可热的同时,对景观设计从业者的专业水准要求也不断提高。

景观生态学-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景观生态学-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三、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前面谈到,景观要素是景观的基本单元。

按照各种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与性状,可将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①斑块(patch):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②廊道(corridor):两边均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③本底(matrix):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因此,可以说斑块与走廊都是被本底所包围的。

一般来说,斑块、走廊和本底都代表一种动植物群落。

但是有些斑块或走廊可能是无生命的或者生命甚少,例如裸岩、公路、建筑物等。

(一)斑块A、斑块的起源与类型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残余斑块(remnant patch)、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resource patch)和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1)干扰斑块: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格局显著偏离常态的事件。

有内部(如风倒木)和外部(火)二种。

外部干扰有自然和人为之分。

在一个本底内发生局部干扰,就可能形成一个干扰斑块。

如森林发生火灾,形成一个火烧地,就是斑块,可通过演替来恢复。

因此干扰斑块和本底是动态关系。

干扰斑块是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也就是说,它的斑块周转率(patch turnover)最高,或者说平均年龄(或称平均留存时间)最低。

不过这还要看是单一干扰或重复干扰(或称慢性干扰)。

如大气污染就属于慢性干扰。

慢性干扰的斑块留存时间长,在此情况下,演替过程连续受阻,而造成某种稳定性。

2)残余斑块:它是由于它周围的土地受到干扰而形成的。

它的成因与干扰斑块相同,都是天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的,不过,地位不同。

如森林火灾较小,火烧地为干扰斑块,而周围未烧的森林称为本底。

如果火灾大,火烧地面积很大,对于残留少数团块林分来说,则大片火烧地为本底,而残留的少片林子称为残余斑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6、典型的季节现象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 )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9、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 点的风向及其受力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②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