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环境微生物——台喜生

合集下载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一.绪论

1.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

总称。

分类:无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

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六界系统:占4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

三域学说: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2.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1676

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否定“自然发生”学、说证明微生物引起发酵、制备疫苗预防疾病、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发明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病原菌、提出“科赫法则”、创立显微镜技术

布赫纳: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从此将微生物学推到了生化研究的阶段。

3.微生物的特点:

(1)形态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

(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5)食谱广、易培养、起源早、休眠长

二.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

1.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细菌的大小:度量细菌细胞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um。1m=103mm=106um=109nm.

大肠杆菌可作为典型的细菌细胞大小的代表,平均长度约为2um,宽

0.5um。最小到最大:50nm~0.75mm,相差一万倍。

3.细胞壁的功能:(几乎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

(1)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

(2)维持细胞特有的形状

(3)屏障保护功能

(4)提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着生、运动所必需的结构

(5)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古菌,常见的主要有芽孢杆菌属, 链霉菌属,微球菌属,假单胞菌属, 酵母。
• 嗜碱菌包括好氧嗜碱菌和厌氧嗜碱菌两 个生理类群。
• 厌氧嗜碱菌中,有些同时是是热的,如 霍氏厌氧分支状菌,嗜热热球菌,争论 梭菌等。
• 适应机制:嗜碱菌的生活环境为碱 性而细胞内却是中性,这种适应主
要取决于细胞壁所起的屏障作用和 细胞膜对PH调节作用。
极端环境:是指环境中存在的某些特有的 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高温、低温、强酸、 强碱、高盐、高压、高辐射等。
极端微生物:是指适合在极端环境中生活 的微生物,包括嗜热菌、嗜盐菌、嗜碱菌、 嗜酸菌、嗜压菌、嗜冷菌、抗辐射微生物 等。
嗜热菌:
• 又称高温细菌、嗜热微生物。它是一类生活在 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如火山口及其周围区域、
• 在55°C或以上的生长的微生物都叫嗜热菌。
不同类群微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
微生物类群
生长的最高温度°C
原生动物
≤65

≤60
真菌
≤62
蓝细菌
≤73
光合细菌
≤73
化能自养菌
≤90
异养菌
≤90
• 嗜热微生物包括蓝细菌、光合细菌、芽 孢杆菌、乳酸菌、甲烷菌、甲基营养菌、
硫氧化菌、硫还原菌、假单胞菌、放线 菌、原生动物、藻和真菌等。
• (1)耐压菌,在1.013X10*5~4.053 X10*7Pa都能生长,超过

微生物生物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海南大学

微生物生物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海南大学

第一章测试

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

A:天花

B:艾滋病(AIDS)

C:鼠疫

D:霍乱

答案:B

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

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A:不太多

B:少数

C:非常少数

D:绝大多数

答案:D

3.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

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A:对

B:错

答案:A

4.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产生,许多已

被征服的传染病,例如:肺结核、疟疾、霍乱、天花等,不可能有“卷土重

来”之势。

A:错

B:对

答案:A

5.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A:错

B:对

答案:A

6.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有( )。

A:指出了传染病、发酵、腐败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活动的结果

B: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C:建立了一系列消毒、灭菌的方法

D:对炭疽杆菌等病原细菌的研究

答案:ABC

7.柯赫的主要贡献有( )。

A:建立了免疫学说

B:柯赫原则

C:抗生素发酵

D: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答案:BD

8.建立现代酶学的科学家是()

A:俄国人维诺格拉斯基(Winogradsky)

B:德国人布赫纳(E.BÜchner)

C:荷兰人贝杰林克(Beijerinck)

D:德国人柯赫

答案:B

9.柯赫原则的具体内容有()

A: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B: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C: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

进展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摘要]极端微生物通常分为六个类群: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为了适应生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生理机能,以适应环境。因此,研究适应机理并利用其特殊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极端微生物能产生多种极端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极端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极端环境(extreme environment)

泛指存在某些特殊物理和化学状态的自然环境,包括高温、低温、强酸、强碱、高盐、高压、高辐射和极端缺氧环境等,适合在极端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 Margesin and Schinner,2001【1】;Rothschild and Mancinelli,2001【2】;陈骏等,2006【3】;张敏和东秀珠,2006【4】).海洋极端环境一般是指与正常海洋环境绝然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主要包括海底热泉、海底冷泉和泥火山环境,其次还包括高盐度(卤水)、强酸化、缺氧和滞流等海洋环境。海洋极端微生物通常为化能自养生物(chemoautotroph),在分类体系上属于细菌和古细菌类,生活在无光、无氧或少氧环境,能利用一些海底热催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小分子(H2、H2S和CH4 等)合成能量进行有机碳固定和新陈代谢,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生态群落、特殊生理机理和特殊代谢产物,有些属于内共生生物(endosymbiont)。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

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

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

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

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

《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

《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中的作

用》

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或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细菌在环境工程或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1)细菌在水处理中的作用

1、污(废)水生物处理的工作主体是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细菌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法等人工生物处理技术对有机物的降解起主要作用的都是细菌。

好氧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中心是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细菌团块——菌胶团。活性污泥的主体细菌来源与土壤、河水、下水道污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它们多数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动胶菌属和从毛单细胞属,可占70%。好氧活性污泥的细菌能迅速稳定污(废)水中的有机物,有良好的自我絮凝能力和沉降能力。

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吸附能力很强的菌胶团将废水中的杂质和游离细菌等吸附在其上,形成了活性污泥的絮凝体。作为絮凝体主体骨架的菌胶团细菌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菌胶团在水处理中的作用:

1>有很强的生物絮凝、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具有指示作用。通过菌胶团的颜色、透明度、数量、颗粒大小

及结构的松紧程度可衡量好氧活性污泥的性能。如新生菌胶团颜色浅、无色透明、结构紧密,则说明菌胶团生命力旺盛,吸附和氧化能力强,即再生能力强。

此外,活性污泥中还辅以少量丝状细菌作为骨架而组成结构紧密的大絮体,也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状菌在活性污泥中可交叉穿织在菌胶团之间,或附着在絮凝体的表面。当废水中的丝状细菌的数量超过菌胶团时,会使活性污泥沉降性变差,严重时引起活性污泥的膨胀,使出水水质下降。

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一、填空题

1、细菌细胞内的贮藏物分三类:①碳源或能源类贮藏物如______、 ______和______;②氮

源类贮藏物如______和______;③磷源类贮藏物称______,常见于______、______和______三

类细菌中。

2、腺病毒是通过五邻体上的______行使吸附功能的。

3、铁呼吸是在某些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中发现的,其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是______。

4、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5、核糖体的功能是______,它由存在于表层的______和位于内层的______两种成分组成;

在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一般为______,而在线粒体中则为______,原核

生物的一般为______。

6、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学者是______,被称为微生物学研究的先驱者,

而法国学者______和德国学者______则是微生物生理学和病原菌学研究的开创者。

7、巴氏消毒法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类,即______和______。

8、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极端环境,并进化出与这类环境相适应的各种极端微生物,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9、近年来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表明,能进行独立生活的最小基因组是一种______,只含473个基因。

10、当前已开发的新型疫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生存和研究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生存和研究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生存和研究微生物是一类古老的生物,也是我们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

成部分。无论是普通环境还是极端环境,微生物总能以惊人的方

式存活下来。而在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更

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极端环境里生活的微生物,常被称为“极端微生物”。这些极

端微生物生活在极端条件下,比如高温、高压、高酸碱度、高盐度、低温、低氧、低压等环境中,而且它们可以在这些极端环境

下生长。

其中,一些最为经典的极端环境包括火山口、深海、极地、矿山、沼泽等,这些地方里的微生物通常会对环境特别适应,也有

可能是该环境的原住民。例如,在深海的黑色喀斯特温泉中,生

活着一种名为霍夫曼兰提拉病毒(HRTV)的病毒。这种病毒可以在热水涌出口的温度高达113°C的水中存活,并通过寄主细菌完

成自我复制。

另一个著名的极端环境就是南极大陆上的冰盖,那里气温极低,只有零下70°C,昼夜温差也非常大。但是,在这里仍然找到了许

多微生物,比如古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活化自由水”,或通过与冰矩阵的相互作用,来适应这种非常极端的条件。

除了极端环境,一些特殊场所也经常涌现出不同寻常的微生物。例如,在遗址的受污染土壤或是放射性土壤里发现了一种称为反

演杆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微生物。这种菌株能够承受

巨大的辐射剂量,其基因组的损伤修复能力甚至能够将分成几部

分的基因组矫正完整拼接起来。

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对人类有很大意义。首先,它们的特殊表现

和生存机制,为环境适应的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次,

生态学——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生态学——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1.如果人类持续破坏环境, 1.如果人类持续破坏环境,最后 如果人类持续破坏环境 存活下来的, 存活下来的,不太可能是wenku.baidu.com类
2.敬畏自然, 2.敬畏自然,善待生命 敬畏自然 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谢谢! 谢谢!
Chryseobacterium greenlandensis
收集冰样
1979年在深海火山口富含营养物质的边缘发现的 1979年在深海火山口富含营养物质的边缘发现的 ——Pyrodictium 细菌——Pyrodictium abyssi
耐极高压强,高温 耐极高压强,
Deinococcus peraridilitoris 被称为“地球上最强悍的细菌” 被称为“地球上最强悍的细菌”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生命无处不在
我们熟知的极端环境下的顽强 生命
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 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是最适 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 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
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 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 嗜金、抗辐射、 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 种类型。 种类型。
嗜热微生物
(Thermophiles) Thermophiles) 最适生长温度高于 45℃的微生物 45℃的微生物
超嗜热微生物
(Hypethermophiles) Hypethermophiles) 最适生长温度高于 80℃的微生物 80℃的微生物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在极端环境中存在着一类特殊而又适应力强的生物群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能够在高温、低温、高盐度、高压力等极端条件下存活和繁殖。他们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极限,还有着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本文将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和总结三个部分来详细讨论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引言概述: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亿万年间经历了无数的进化和适应过程。在地球各个极端环境中,我们发现了各种各样能够适应并繁衍生存的微生物,如高温环境中的热液喷口微生物、低温环境中的冰藻、高盐度环境中的盐生微生物等。这些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不仅适应了恶劣的生存条件,还具备了独特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

正文内容:

1.高温环境下的微生物

热液喷口微生物:热液喷口是海底火山活动所释放的高温水质,在这些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可以耐受高温和高压力,其适应机制主要是通过产生独特的热稳定酶来维持基本生物学活动。

2.低温环境下的微生物

冰藻:冰藻是一种能够在极寒地区的冰面上繁殖的微生物。它们通过多种适应策略,如合成抗冰蛋白、调节细胞渗透压等方式来适应极低温度环境。

3.高盐度环境下的微生物

盐生微生物:盐生微生物主要分布在高盐度环境中,如盐湖、盐沼等。这些微生物适应高盐度环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调节胞内渗透压和细胞膜的结构,使得其可以在高盐度环境中存活。

4.高压力环境下的微生物

深海微生物:深海微生物主要分布在深海底部的高压力环境中,其适应高压力环境的机制包括调节膜脂肪酸的饱和度、增加细胞壁强度以及合成特殊的细胞色素等。

5.极端酸碱环境下的微生物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当比例混 合成悬 浮液 , 将其滴入 电融合小室 中 , 给小室 两极以交变电流 , 原生质体 沿 电场 方 向排 列成 串珠 使 状, 接着 给以瞬间高压强度 的电脉冲 , 使原生 质体膜产 生局部破损而导致 融合 。②化 学法 , 目前 应 用最 广泛 的是 聚乙二 醇( E , P G) 因为它易得 、 简便 , 融合效 果 且
还表明专性嗜热菌株的质粒携带与抗热性相关 的遗传 信息 。
进行降解和转化 , 其在 工业 和 日常 生活 中具 有许 多 使 应用价值 。如 : 低温发酵可生产许 多风味食 品 , 不仅节 蛋 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 , 细胞膜打开 , 细胞 发
生融合。 4 4 生长素促进 扦插 枝条生根 法 . 4 4 1 浸泡法 . . 有如下 2种方法。 把插条 的基部浸泡 在配制好 的生 长
环境被认为是生命 禁 区 , 生命无法 生存 。随 着科 学技 术的发展 , 人们发现 有些微 生物在这 些恶劣 环境 下顽
强的生活着 。由于它们具有不同于一般微生物 的特殊
结构 、 生理机能和遗传特性 , 因此在冶金 、 采矿 、 开采石
T qD A聚合酶用 于基 因工程 的广泛应 用中。嗜热菌 a N
氏菌属 和斯 氏假丝酵母 。
的温泉中生长繁殖 ; 美 国黄石 国家公 园 的含 硫热 泉 在
中, 曾经分 离到一株 嗜热的兼 性 自养 细菌一酸 热硫 化 叶菌 , 它可 以在 高于 9 % 的温度 下生 长 , 利用 硫磺 0 能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摘要:依赖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的类型有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其细胞中的DNA、RNA、蛋白质、脂类和多糖成分,以及其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抗逆性机制等都与一般生物不同,近年来倍受各国学者们的重视。

关键词: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

1.引言

嗜极菌是指生活在各种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微生物。极端环境的如高温、低温、高压、高酸、高碱、高盐、高渗、干旱以及含高浓度的有机溶剂、重金属或其他有毒物质的环境或高辐射环境等。凡依赖这些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的类型有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其细胞中的DNA、RNA、蛋白质、脂类和多糖成分,以及其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抗逆性机制等都与一般生物不同[1],因此不仅在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冶金、采矿、石油开采、特种酶制剂和代谢产物的生产等)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近年来倍受各国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极端微生物的功能特性、生理机制、工业应用及研究进展等各方面进行阐述。

2.极端酶

来自嗜极菌的酶称为极端酶,嗜极菌之所以能生长于超常生态环境条件下,与极端酶具有的非凡功能是分不开的。极端酶来自嗜极菌,但并非嗜极菌体内所有的酶都是极端酶。例如,嗜酸菌或嗜碱菌的细胞仍保持接近中性的内环境,其胞内酶仍属中性酶。但其胞外酶,如淀粉酶和蛋白酶等则不同,仅在极酸或极碱条件下起作用)[2]。由于适合极端酶生长的条件一般具有腐蚀性,并产生有毒物质,不能用常规发酵系统来生产,因而极端酶的分离纯化目前还限于小规模,低产量水平。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通关试

题库(有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已知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70943万吨标准煤,则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

A.197097万吨标准煤

B.148260万吨标准煤

C.161267万吨标准煤

D.155403万吨标准煤

【答案】 B

2、我国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条件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保持祖国的统一

D.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答案】 D

3、绝对的公共物品是指被一些人使用时并不排斥和影响另一些人对该物品的使用,且无法将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区分并向使用者收取费用的物品。

A.公共厕所

B.公共汽车

C.有线电视

D.空气

4、以下经济现象与经济效应对应不正确的是:

A.李四面对基金难以选择,就买了和同事相同的基金,属于羊群效应

B.社会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寄希望于先富带后富,属于隧道效应

C.小美喜欢买口红奖励自己,从一支到三支才够,属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D.张三失业后,午饭的牛肉换成了鸡肉,属于棘轮效应

【答案】 D

5、下列机构中,有权依法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是:

A.某直辖市代表大会

B.某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C.某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某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答案】 D

6、沃野荡碧波,田畴织锦绣。走进素有“江淮粮仓”之称的安徽省阜阳市,中稻开花,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正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期。千顷良田间,智能化的农耕设备“科技范儿”十足;粮食加工企业里,机器轰鸣运转,订单源源不断;退水后的蓄洪区内,企业正在组织农民抢时补种,恢复生产赶进度。“江淮粮仓”更稳更________的背后,是“税能量”的持续加持。

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新进展

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新进展

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新进展

生命是强大的力量,它在各种极端环境中都有着适应和生存的

能力。在这些环境中,微生物是最为适应和适应性强的生物之一。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备受关注的领域。在这个

领域内,科学家正在努力发现看似不可能的生物学现象,并作为

全球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吸引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

极端环境微生物是一种非常罕见而神秘的物种,它们在极端环

境下生存,例如在极端高温、低温、高压、高盐、酸性或碱性条

件下生存。这些物种以其高尚的适应能力和强大的生存能力而知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对这些微生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最近的研究表明,存在于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是一种具有未

知和神秘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现象的生物体。

极端热和酸性条件中的微生物已经成为近年来微生物学领域的

热门话题。过去的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中的一些菌株生活在非

常高温的条件下,比如热水温泉和深海温泉。这些生物可以在100°C以上的温度下繁殖并生存。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这些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繁殖机制。最近,一项关于极热条件下微生

物的研究表明,这些生物借助了独特的基因组重复特性,以协调

和适应高温环境。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极端酸性条件下的微生物也是一种

具有非常高适应能力的生物体。这些微生物生活在一些极端酸性

的环境中,例如矿物池底部。这些生物可以在PH值低于1的条件下繁殖和生存。这些微生物主要以一种称为硫酸盐氧化细菌的形

式出现,可以利用硫化合物等细胞外物质进行呼吸代谢。这种代

谢通常伴随着硫化合物的氧化,最终产生硫酸盐和电子等物质。

农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农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荚膜

有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存在被外多糖,如果其结构较好,不易洗掉则称之为荚膜。

2、附加体

具有与染色体发生整合与脱离能力的质粒。

3、原生质体

指人为去壁后所形成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4、朊病毒

一种有对人或动物有侵染性的蛋白质颗粒。

5、假菌丝

酵母菌在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不分开而形成的多个细胞连在一起的结构。因在连接处呈细腰状,因此称为假菌丝。

6、类病毒

一种只有侵染性小分子RNA而没有蛋白质的感染因子。

7、卵孢子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一种有性孢子,由大小和形态不同的两个配子囊配合而成。大的叫藏卵器,小的叫雄器。

8、异综结合

接合菌亚门的真菌在有性繁殖时,由两个不同质菌丝形成的配子囊配合而成结合孢子,这种结合叫异宗结合。9、原噬菌体

指存在于溶源细胞中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

10、基内菌丝

紧贴固体培养基表面并向培养基里面生长的菌丝。

11、菌胶团

多个细菌的荚膜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胶团状结构,里边含有多个细菌。

12、L型细菌

在缩主体内或在实验室条件下,由于自发突变而形成的细胞壁缺失的细菌。

13质粒

游离于染色体之外,分散在细胞质中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小型闭合环状DNA分子。

14、溶源细胞

指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胞。

15、性菌毛

有的细菌在细胞表面具有1—4根比菌毛短,但比菌毛稍粗的毛状结构,通常作为接合时的遗传物质通道。

16、游动孢子

是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无性孢子,通常产生于游动孢子囊内,游动孢子具有1—2根鞭毛。

17、气生菌丝

自培养基表面向空气中生长的菌丝。

18、同宗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进展

极端环境(extreme environment)泛指存在某些特殊物理和化学状态的自然环境,包括高温、低温、强酸、强碱、高盐、高压、高辐射和极端缺氧环境等,适合在极端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Margesin and Schinner,2001; Rothschild and Mancinelli,2001; 陈骏等,2006;张敏和东秀珠,2006)。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生态群落、特殊生理机理和特殊代谢产物。

一、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

1.海洋极端环境微生下微生物类型主要为细菌和古生菌,热泉微生物群落主要为异氧发酵菌、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等;冷泉微生物群落主要为ANME-2族的厌氧甲烷氧化古生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ANME-1族厌氧甲烷氧化古菌,这些极端微生物利用CH4和H2S等气体进行能量固定,有较高的生物丰度和较低的分异度,具有垂向和水平分带性,并能营生一套独特的宏体生物(王家生等,2007)。

2.油气资源的形成和演化与时间、温度和有机质组成密切相关(Seewald,2003),油气的产生、运移、圈闭和后期改造过程也大多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进行的,极端微生物活动可能参与了整个过程。

3.探索海洋极端环境下微生物活动,不仅在理论上可将其作为特定地质微生物标志(geomicrobiological signature),揭示现代和地史时期海洋环境变化和地质环境变迁(党宏

月等,2006)、探索生物圈与地圈之间协同演化、阐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和认识生命极限等(汪品先,2003;中国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2003),而且在实践中指导海洋深水油气田的开发和地史早期潜在烃源岩的寻找。

4.自第一个海底冷泉1984年首次报道后(Paull et al.,1984),迄今全球已至少发现共

24处海底冷泉。冷泉流体一般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在海底表面通常表现为泥火山,喷口附

近发育独特的营甲烷化能自养生物群落,下伏的沉积物中通常伴有天然气水合物,在更深部位则通常为油气藏。海底冷泉微生物以化能自养细菌和古生菌为主,它们能与冷泉中化学气体(甲烷、硫化氢等)发生化学反应,把碳氧化物还原成有机碳获得能源,它们通常贴附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细菌席,或与其他生物内共生。根据类脂生物标志化合物、16S rDNA分子

序列和DNA分子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冷泉微生物主要是ANME-2族的厌氧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脱硫八叠球菌属Desul fosarcina和脱硫球菌属Desul fococcus细菌)的共栖互养体(Syntrophism),其次为ANME-1族厌氧甲烷氧化古菌(Hinrich et al.,1999; Orphan et al.,2001,2002; Boetius and Suess,2004; Zhang and Lanoil,2004; 党宏月等,

2006)。同时,这些冷泉化能自养微生物又为冷泉口附近的宏体生物提供食物。

5.极端微生物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油气资源的形成。极端微生物的有机体本身可能是一种良好的生烃母质,其周围靠微生物生长的宏体生物的“遗骸”有机体由于处于相对极端沉积环境,更容易被保存下来变成沉积有机质,进而可能被厌氧微生物进一步降解而参与生烃过程(Wilson,1990; Horita and Berndt,1999; Brasier et al.,2002; Lollar et al.,2002; 王万春和陶明信,2005)。现代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活动通常与油气资源伴生(或共生),微生物活动痕迹可以作为一种良好寻找油气矿藏的标志。

6.油藏环境也是一种极端环境,油藏环境中发现的大量氧化菌、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生成菌等微生物活动迹象。油藏环境极端微生物是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潜在微生物资源。

7.1977年首次发现了海底热泉及其周围热泉生物(Baross and Hoffman,1985),迄今在全球海底已发现了200多个类似的海底热泉系统。热泉流体喷出的速度可达0.7-5m/s,并含大量酸性气体、还原性元素和离子(H2S、H2、CH4、NH3、CO2等气体,Fe、Cu、Zn、Pb、Au、Ag、Ca等元素)。海底热泉极端微生物是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潜在微生物资源。

二、极端环境微生物源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1.极端环境微生物以其特殊的生理机能适应了高温、低温、高酸碱度、高盐、高压等恶劣生存条件,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其特有的代谢方式并能够产生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极端酶及抗生素等,它们在医药、食品、农药、化工、环保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黎唯等,2007)。

2.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分类:1)嗜热菌(Thermophiles):可在50-110℃高温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2)嗜冷菌(Psychrophiles):在0-15℃低温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3)嗜碱菌(Alkaliphiles):在pH值大于9,通常在10-12的环境中生存,而在中性条件下生长缓慢或不生长的微生物;4)嗜盐菌(Halophiles):在至少2mol/L (3-20%)盐存在下生存的微生物;5)嗜酸菌(Acidophiles):在pH值不高于2的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6)嗜压菌(Piezophiles):能在大于一个大气压的压力下存活的微生物,通常生活在深海寒冷环境中,也可以在海底热泉口发现,因此又被分为嗜冷耐压菌和嗜热耐压菌(Abe F and Horikoshi K,2001)。对以上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较多的是前4类,其余2类则研究甚少。

3.还原Fe(Ⅲ)的极端微生物包括嗜温、好寒、嗜酸和嗜碱的古生菌和细菌,已在纯培养中被描述(Lovey et al.,2004)。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