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痰治痰

合集下载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

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

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

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痰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等,那么痰证在中医上是如何治疗的,这里我们就主要看看痰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痰证及其常见证型 痰是指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较稠浊,是由湿聚而成。

痰证是指痰聚而成病的一种病证现在临床上痰证分以下类型:脾不健运,聚湿生痰者,多为湿痰;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多为热痰;阴虚肺燥,虚火灼津为痰者,多为燥痰;脾肾阳虚、饮邪不化或肺寒留饮者,多为寒痰;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或外风挟痰者,多为风痰。

2.痰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痰证的临床分型,痰证的治法可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五类。

凡用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相应的祛痰剂则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熄风化痰剂五大类。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症见痰多色白易咳,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或弦滑。

湿痰之生,主要责于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又过食肥甘、生冷之品,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上归心肺反停聚为痰。

若思虑过度,劳倦伤脾,生活失节,以致中土虚弱,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也有生痰之弊。

若久居湿地,或冒雨淋湿,湿邪外侵,内应于脾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脾土不能制湿,湿聚为痰。

湿痰为病,变化多端,在肺则咳嗽痰多,在胃则恶心呕吐,胸膈痞闷,在脾则肢体困倦,阻塞清阳不得上升则头眩心悸。

痰多色白易咳,或成块状,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俱为湿痰内蕴之证。

燥湿化痰剂,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等为主组成。

其在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种:①配伍理气药。

湿为阴邪,痰因气滞,故燥湿化痰剂常配伍理气药;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湿浊之生,主要责之脾虚,故治湿痰又常配伍渗湿健脾药,既能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③配伍扶正之品。

多痰者,血必少,加之温燥化痰药常有易伤阴血之弊,故配伍扶正之品。

试论痰的治法

试论痰的治法

风 逐痰等 ,但 对于顽 痰死血胶着 而形成结肿 积聚 , 不仅要化痰 ,且应 用逐 淤和搜透 血脉之法并 举 ( 如 兼 用三棱、莪术等) 。对于年老体弱或从事脑 力劳动
的痰 病患者 ,则 宜兼 用健脾 舒肝法 ,不可妄 用化 痰 逐痰峻剂 。 21燥湿化痰法 . 治疗 湿痰 为疾。 湿痰 的生成 是 由于
重视 这种无形之痰 。痰 的形成与肺 、脾、 肾、肝 、 三焦有密 切关系 。因肺主 气 司治 节 ,脾 主运化水谷 精微 ,肝主疏 泄协助脾 胃运化 ,肾主水而司开阖 , 三焦 主气化 而司决渎 ,为水谷精微运化 之道路 。如 上述 脏腑功 能失调 或障碍 ,津液就停 留于 体 内,逐
然复杂怪 异 , “ 变化 百端” ,但 只要掌握疾病 的概
念 、产 生 以及发病 脏腑和辩痰 要领 ,不仅可准 确地
识别痰病 的某些夹痰之 症 ,而且 还可正确地进行 治 疗 ,从而提 高治疗效果 。古人 有 “ 病痰饮者 当以温 药和之 ” ,以及 “ 为 阴邪 ,非温不化”等治疗 大 痰
法 ,但这些治法局限于 “ 温” ,只适宜于阳气虚衰 ,
或热煎津液 ,寒 湿凝滞 ,亦成痰证 。痰 是一种病理 产物 ,又 可重 新作 为 一种 病 邪 。 “ 百病 皆 由痰 作
祟”、 “ 随气行 ”、 “ 痰 无处不到” ,由痰 导致 的
疾病多种多样 。如痰滞在肺 ,可见咳喘 咯痰 ;痰 迷
二 陈汤可作主 方 ,灵活 加减运 用。
运 用。常用药有 附子 、千姜 、法夏 、 肉桂 ,以桂 附 半夏汤为代表方 。
2 软坚化 痰法 . 4 治疗痰核 , 瘰疠及浅表肿物的一类 疾病 。常 用药 有僵 蚕 、山慈菇 、贝母等 。攻坚化痰 汤为代表方 。

从-痰之为病-看百病

从-痰之为病-看百病

从”痰之为病”看百病痰之由来,首责正气不足,二责脏腑功能失调。

如脾气不足,不能尽散水精上归于肺,以敷布全身内外,濡养百脉,则肺气不能正常下降,三焦之决渎迟缓,气亦不能下交于肾,肾气不能泌清别浊,以尽涤其水,残留水液,停滞中焦,积液为饮,煎熬成痰。

标签:痰之为病”痰者,津液之别名也。

”阴阳平衡,气机调畅为气血津液,异常者为痰湿水饮,四者为同类异名之物也。

”痰之由来,首责正气不足,二责脏腑功能失调。

如脾气不足,不能尽散水精上归于肺,以敷布全身内外,濡养百脉,则肺气不能正常下降,三焦之决渎迟缓,气亦不能下交于肾,肾气不能泌清别浊,以尽涤其水,残留水液,停滞中焦,积液为饮,煎熬成痰。

《医碥》亦云:”痰吾本身之津液,随气运行,气若和平,津液流布,百骸受其润泽,何致成痰为病。

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邪火煎熬,转成痰浊;或气失其温和而于寒,则津液而寒积滞渐致凝结,斯成痰矣”。

《内经,经脉别论》云:”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此气化运行何痰之有?可见,正气不衰,气机通调,痰浊自消。

否则,因热、因气、因惊、因寒、因湿、因多食、因伤冷、因嗜酒、因脾虚等,均能应机生痰。

痰质稠浊,其性来去无定,聚散无常,遍及全身,为病多端,怪证百出。

故曰:”百病多由痰作祟”。

痰病缠滞,种类繁多。

概括而论,不外乎无形有形两类。

如皮下瘰疬,皮下结节;咳喘之痰液,皆为有形之痰。

手不能触,眼不能见的一切为害之物,皆为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为病,不易察觉,于人危害甚大。

它可以瘀塞经络,停积脏腑,表现出种种不同之证侯;若痰在肺经,脉色面白,气上喘促,其痰涩而难出;痰在脾经,脉缓面黄,肢体沉重,腹胀食滞;痰在肝经,脉弦面青,四肢满悶,时有躁怒;痰在心经,脉洪面赤,烦热心痛,时多喜笑;痰在肾经,脉沉面黑,小便急痛,心多恐怖,痰浊上扰,蒙蔽清阳,脉弦滑,苔腻,则头昏眩胀痛,失眠多梦。

化痰最彻底的方子来了,从根上把你的痰化掉,痰没了很多怪病就会消失

化痰最彻底的方子来了,从根上把你的痰化掉,痰没了很多怪病就会消失

化痰最彻底的方子来了,从根上把你的痰化掉,痰没了很多怪病就会消失!内蒙呼和浩特有一位中年大姐,说偶然的一个机会看到了小叔的公众号,相见恨晚马上关注并置顶了,然后接下来好几天都在翻看小叔以前的文章,越看越有味,像看小说一样。

这位大姐很喜欢学以致用,于是按照小叔文章中的方子开始为自己调理起来。

大姐有一个毛病,也不算大病,就是特别烦,每天都要吐很多的痰,尤其是早上起来痰都堵在嘴巴了,太难受了。

一直吐,隔一个小时就要吐一次,吐到下午才好一些。

因为痰黏黏糊糊的,脏兮兮的,味道不好闻,以至于都不敢大声正面对别人说话,生怕口里的味道传给别人。

小叔写了两篇化痰的方子,一个是化痰的基础方二陈丸,一个是化痰的泡脚方温胆汤。

大姐刚开始服用的是二陈丸,跑遍了呼和浩特的药店都没买到,后来在网上买到的。

服用一个月二陈丸,她的痰果真少多了,甚至一天都没有痰了,只有早上起来有那么一小口。

大姐心中窃喜,难道困扰自己十多年的痰就这样跟自己拜拜了?于是她就停止了服用二陈丸。

然而让大姐郁闷的是半个月后,她的痰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很快又复发了,跟平常一样多。

大姐不甘心,又开始按照小叔另外一篇文章的方法来调理,就是买温胆汤泡脚。

还别说,这温胆汤泡脚效果不比二陈丸差,才泡一天就感觉痰少了,泡了一周痰大大减少,坚持了一个月,痰竟然没了!大姐欢喜不已,心想这回痰该化掉了吧?于是大姐没再用温胆汤泡脚,好不容易过了一个月没有痰的日子,谁知一个月后痰又卷土重来。

这回大姐彻底没折了,恰逢小叔那段时间正在开展免费电话咨询活动,大姐一个电话打进来,问,为什么我的痰断不了根呢?吃药就好一点,不吃痰又出来了。

小叔说,吃药就好一点恭喜你说明你吃对药了,不吃又复发,这不是药的问题,而是你的个人习惯没有改变,以及没有从根上断绝痰的来源。

大姐说,我没啥不好的习惯啊,就是每天喝三杯酸奶,再加上平时吃点奶酪而已,你知道的内蒙古特产就是牛奶以及奶制品。

小叔说,这就对了,问题就出在牛奶与奶制品上,你适不适合喝牛奶看看你的舌头就知道了,如果你的舌头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没有厚厚的舌苔,可以适当喝一点。

历代医家论“痰”

历代医家论“痰”

办公保健Office health care历代医家论“痰”文/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于琳一、痰饮起源研究痰饮,是在疾病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它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痰饮滞留体内而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导致新的病症。

本文以时间为轴进行,从先秦至近代整理了历代医家对“痰饮”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挖掘的研究方法,明晰“痰饮”发展形成的脉络,厘清“痰饮”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演变。

(一)《黄帝内经》论饮。

《黄帝内经》中未出现“痰”字,但有“饮”、“积饮”等记载,如《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中提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六元正纪大论》中“土郁之发,必在三气四气之时……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提到“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这些理论都在阐述说明“饮”的病理病机,是由于雨湿太多、土郁、湿淫等因素导致的,也为之后“痰饮”的出现及后世“痰饮学说”的建立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金匮要略》首创“痰饮”,奠定基础。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杰出的临证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圣”,有著作《伤寒杂病论》(原书已亡佚)。

张仲景在《内经》对“饮”的叙述基础上,首创了痰饮的病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提到:“夫饮有四,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并进一步阐明了痰饮的病机是“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以中焦为发痰之原,重视脾胃运化功能在痰饮中的重要性。

痰饮病篇中列出41条条文,出19方,根据痰饮病位、病情虚实来论证,有攻有补,首创痰饮辨证论治,被历代医家奉为准绳。

张仲景还特别提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总结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二、历代名家论痰(一)巢元方之痰病学说。

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的学术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治痰绝妙之方(理痰汤)

治痰绝妙之方(理痰汤)

治痰绝妙之⽅(理痰汤)⼀张治痰绝妙之⽅(理痰汤)我们讲⼀个病例,就是我们附近⼩区的。

⼀个王姓的男⼦,四⼗⼋岁,长得也很壮实,⿊胖的⼀个男性,没什么症状,他唯⼀的症状是什么呢,就是痰多。

咯⼀⼝就有痰,因为这件事,给他⼼理造成了很⼤的压⼒。

为啥呢?你到哪⼉公共场合,你咳⼀⼝没地⽅吐,到⼈家做客,咳⼀⼝,你说吐吧,不是,不吐吧,咽了挺难受,因此上产⽣了很⼤的压⼒。

西医呢,检查也查不出来什么,做痰培养,这个菌那个菌的,最后也没效。

找中医治疗,中医有⼆陈汤,什么苍附导痰汤等等,都⽤过。

他拿了很厚⼀沓⽅⼦到我门诊来,但是都没有效。

我们看了之后决定给他改,我们就⽤理痰汤加上了龙⾻牡蛎,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去芡实,直接把龙⾻牡蛎加上了。

吃了⼀周,痰就减少了⼀半。

患者复诊的时候说,宋⽼师,我吃了⼗来年的中药,你这个是最管事的。

我说你这个不能着急,因为积病太久了,我们的经络、⽓机都阻滞住了,得⼀点⼀点地疏通,我们把痰⼀点⼀点地清理掉。

我们很多的急症,现在中医已经基本见不到,稍稍有⼀点急性的就上医院了,在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再出来,基本都到了慢性期,也就是我们治疗没有那么快的⼀个原因。

后来这个患者很坚持,坚持服⽤了两个⽉,然后彻底痊愈了。

治了⼗来年都没化掉的痰,吃了理痰汤⼀周就好了⼀半。

理痰汤是什么神仙⽅,为什么化痰这么厉害?理痰汤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治痰的重要⽅剂。

原⽅:⽣芡实(⼀两),清半夏(四钱),⿊芝⿇(三钱,炒捣),柏⼦仁(⼆钱,炒捣),⽣杭芍(⼆钱),陈⽪(⼆钱),茯苓⽚(⼆钱)。

本⽅构思巧妙,疗效奇佳。

笔者⽤以治疗多种杂病,常收良效。

作者说“构思巧妙,疗效奇佳”,我们来看看构思怎么巧妙呢?张锡纯本⼈说:世医治痰,习⽤宋《局⽅》⼆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

不知⼆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

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

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

其闭藏之⼒,有时不固,必注其⽓于膀胱。

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即不能吸引胃中⽔饮,速于下⾏⽽为⼩便,此痰之所由来也。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

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

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

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川贝降肺经之火痰,杏仁行肺经之寒痰,白附去肺经之风痰,蒌仁涤肺经之结痰。

肺经之虚痰,非阿胶不下;肺经之毒痰,非硝石不除。

若湿痰发于脾经,半夏驱之使不滞;痰气伏于脾经,旋覆推之使不停;血痰结于脾经,冬花开之使不积。

又有湿热在脾胃而成痰者,槐角理之,痰自清豁而弗生;实痰留于胃腑而致胀者,玄明荡之,痰自消归于乌有。

如因痰而胃痛,螺壳止之;宿痰而成囊,苍术除之。

豁痰迷于心窍,远志为功;破心经之痰郁,赖有蕤仁。

礞石滚痰之滞,肺经独爽;铁花开痰之结,地脏自泰。

肾经得肾盐,痰火顿息;肾中入蛤粉,痰热皆除。

至于肾经之虚痰,牡蛎逆之而见功;肾水泛为痰,熟地补这而奏绩。

膈上之痰兼火者,青黛疗之;兼燥者,花粉降之。

惟大黄能下顽痰于肠胃,枳实能散积痰之稠粘。

更有相火逆结之痰,解之者在僵蚕;肋下寒结之痰,豁之者需白芥。

经络中之风痰,南星可祛,有则荆沥导之;结则牵牛散之;热则竹沥行之。

惊风而生痰饮,非攻之不退,全蝎之力也;风热多致痰壅,非吐之不平,白矾之力也。

常山逐痰积,狼毒开恶痰,槟榔坠痰癖,滋姑吐痰痫。

川蓼子决风痰之上壅,马兜铃下梅核之痰丸。

诸药各有专治,诸痰别有分消,不知痰所从来,不审药所职司,动以川、半为治痰之品,一概混施,未有能济者也。

疑难杂症是很多医者倍感头疼的疾病,面对疑难病,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力感,那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是萦绕众医者心头的困惑。

有人说,怪病多痰,而且很多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

古今医籍及历代各家对痰与疑难杂症的关系的论述颇多,有“顽疾怪病,均责之于痰”“一切顽疾怪病,皆从痰论治”的说法。

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

”《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

”《丹溪心法》影响较大。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相火论”,对气、血、痰、郁诸病的成因及治疗均有独到见解。

尤其对于因痰致病有精辟论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化痰祛痰,如何选对药

化痰祛痰,如何选对药

编辑/杨春霞*****************感冒、支气管炎、咽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均会出现痰异常的状况,或多,或黏,或咳不出来……这个时候,化痰或祛痰的药就派上了用场。

但是,化痰或祛痰药品种繁多,有西药,也有中药。

那么这些祛痰化痰药各有何特点,应该如何选,怎么用?本期专家评药为您揭晓。

指导专家: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康军/邹争春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副教授 燕海霞整 理:杨春霞化痰祛痰, 如何选对药人人都有咯痰的经历,咯痰是凭借支气管上皮的纤毛运动、支气管肌肉的收缩,咳嗽时的气流冲动,将呼吸道内分泌物从口腔排出的动作。

分泌物就是人们常说的痰。

人体气管、支气管的内壁都覆盖着一层黏膜,在黏膜下层含较多的黏液腺和浆液腺。

正常情况下,杯状细胞和腺体分泌少量黏液覆盖在黏膜层表面,保持气管黏膜的湿润,黏附住吸入气管、支气管内的尘埃颗粒、细菌等,但当呼吸道发生炎症反应时,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浆液渗出,导致痰量增加,性质发生变化,由黏痰变成黄脓痰。

痰在呼吸道中令人难受,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并可加重感染。

特别是剧烈咳嗽,其危害很多。

如对肺的损伤,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肺内压增高;在有肺部疾病时,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结核患者,剧烈咳嗽可使肺泡壁弹性减弱,最终导致肺泡破裂,形成肺大泡,形成恶性循环发生肺气肿;咳嗽本身会造成咽喉部充血,不利于咽喉炎的康复;从事操作工作,如驾车等,剧烈咳嗽还会引起操作失控,引发事故。

化痰祛痰药可稀释痰液或液化痰液,使之易于咳出;还可促进纤毛运动,有利于痰液清除,有的祛痰药物还有镇咳的作用。

不过,化痰祛痰药种类很多,功用各异,该如何选用呢?西药中的祛痰药按作用方式可分为三类:一是恶心性和刺激性祛痰药,如氯化铵、愈创甘油醚;二是痰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三是黏液稀释剂,如稀化黏素和羧甲司坦。

刺激性祛痰药物刺激性祛痰药可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微恶心,反射性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

浅 谈 历 代 医家 论 治 痰 病
宋家欣 ,侯 丽辉 , 吴效科
( 龙江 中医药大 学 , 黑 黑龙 江 哈尔 滨 10 4 ) 5 0 0
摘要 : 中医认为痰可以停留在机体 内外各个部位, 五脏六腑俱有” 内外上下皆到” 有“ “ 之说, 生成各式各样的疑难奇异病
症, 因此又提 出痰为诸病之源 , 百病 多由痰作祟…‘ 有“ 怪病 多痰” 之说 , 而历代 医家对痰的 学术观众说纷 纭, 在治痰上 也各 有心得 。文章认为诸 家之论 , 各有其发挥 , 通过 对诸 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 , 综合观 之始全。
关 键词 : 痰病; 论治
中图分 类号 :2 5 8 R 5 .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 ) 5 2 0 ) 2 4 1 2 10 48 ( 0 8 0 4 9 4 0 ) )
从公元前 5世纪 , 《 经 ・ 在 诗 郦风》中就有 “ 彼阿 丘 、 陟 言采 2 巢 元 方 之 痰 病 学 说 其虻” 之言 ,虻 ” “ 就是医家 常用 的化痰 药贝母 , 见 当时古人 就 可 隋代巢元方编撰 的《 诸病源候论》 中医痰病 的学 术发展有 对 认识 到了治疗 “ 的药物 。湖南长 沙马 王堆三号汉 墓 出土 的医 重要 的奠基作用 , 痰” 其体现在 4个方面 : 以张仲景痰饮 为基 础 , ① 进 学帛书《 五十二病方 》 中就有至今治痰仍 常用 的药 物如 : 半夏 、 服 步将痰与饮分别加 以论 述 , 并首创 痰病学 说 ; 本书 是中医学 ② 零( 茯苓) 白付( 、 白附子) 牡蛎 、 、 杏仁 、 皂荚等 十多种 , 并用虻 ( 贝 关于痰病最早 的证候分类 和病 因病机 专论 ; ③揭示 了痰病 “ 其候 母) 和漏芦等配伍治 疗痰 淤之病 症 的记载 。成 书 于秦汉 之 际的 非一 ” 的特点 , 列举 了各种 因痰 而病 的 临床表 现 ; ④指 出了因病 《 神农本草经》 已经有 常山主 “ 中痰 结 吐逆 ” 及 巴豆破 “ 中, 胸 , 留 生痰 、 因痰致 病是痰病错综复杂的主要病 因病机特点 。他对 中医 饮痰癖” 治 法… 。 由于 历 史 和 文 字 的原 因 , 的 《内经 》中 没 有 痰病学术的发展 , 出了创 造性 的贡献 。其 所创立 的痰病学说 , 做 “ 字, 痰” 将痰归属为饮 湿之类 , 描述 为“ 其 有所结 , 归之 , 液 为后世医家研究痰病病 因病 机 , 气 津 以及 临床辨证 论治 , 奠定 了理论 留之 , 邪气 中之 , 结 日 以易 甚 , 以 聚 居 , 昔 瘤 , 凝 连 为 以手 按 之 坚 ” 基础 , 中医痰病学 术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虽然本书没有 是 相 当 于后 世 所 说 得 痰 气 互 结 而 成 肿 瘤 之 说 。 具体 的治疗痰病的方法 , 是对 后世医家针对痰病的治疗有重要 但 在之后的朝代 , 有了痰病 的详 细论述 , 同时不 同时代 的医 家 , 的 指 导 意 义 。 又 分 别 提 出各 自的 痰 病 观 。 3 严 用 和 等 医家 对 痰 的辨 治 1 张仲 景 之痰 病 观 : 以温 药 和 之 当 宋元 时代 , 因病生痰 和因痰致 病 的问题 , 已引起 了医家们 的 痰饮一名 , 实始 于《 匮要 略》 金 。仲景论 痰饮 基本 上继 承 了 普遍 关注。不仅在临床治疗方面积累 了经验 , 而且展开了多方 面 《 内经》 的思想 , 从脾不“ 散精 ” 肺不能“ 调水道 ” 膀胱 ( )不 的 理 论探 讨 。 、 通 、 肾 能化气行水 , 而“ 故 水精 ” 不布 、 五经” “ 不行 , 积而为痰 饮主论 , 停 宋代 严用 和说 :人 之气 道贵乎顺 , 则津液 流通 , “ 顺 决无痰饮 进一步阐述 了其病因病 机。如《 痰饮咳嗽病》 中说 : 夫病人饮 之患 ,若 ) 篇 “ ( 调摄 失宜气道闭塞 , 饮停于胸膈 , 而能痰 , 水 结 其为病 水 多 , 暴 喘满 。凡 食 少 饮 多 , 停 心 下 , 者 则 悸 , 者 短 气 ” 也 ……” 必 水 甚 微 。 他特别提 出治痰 “ 气 为先 ” 顺 的治 疗大 法 , 十分 可贵 是 仲景于痰饮形成之机理 独发 中焦 之论 , 足见其在痰饮 的形成 中尤 的, 又言“ 温利之差 , 以无 害 , 可 汗下 之错 , 为病 不 浅矣 。 则 这又 ” 其重视脾 胃的运化 功能 。又 如 《 气病 》 水 篇指 出: 寸 口脉 弦 而 与《 “ 金匮要略》 病痰饮者 , “ 当以温药和之 ” 相一致 。 紧 。弦则卫气 不行 , 既恶寒 , 水不 沾流 , 于肠 间。 少 阴脉紧而 走 …‘ 张子 和不仅将 痰分 为: 痰 、 风 热痰 、 湿痰 、 沫痰 ( 即食痰 ) 而 ,

中医论痰治法

中医论痰治法

中医论痰治法(一)中医痰证治则痰症总治: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此为实人立法也。

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

(一)整体治疗观念: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与五官、肢体等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种整体观念不仅贯穿于中医基本理论中,而且还是临床治疗的大则。

痰证痰病的治疗,必须尊循这项原则,按整体论治。

比如痰湿咳喘一证,不能只看到痰湿阻肺,单纯予以化痰止咳方法,而且要予以健脾益气以培土生金,脾气健旺,痰湿得化,肺气得宣,则咳喘自止。

又如痰秘一证,不能见大便秘结即行通腑攻下,而要认识到肺与大肠相表里,积痰在肺,肺气不降而壅滞,腑气不通则为秘,因此治疗要宣降肺气,以除痰湿,则大便自通。

若违背了中医的整体论治观念,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必然顾此失彼,贻误病机,遗害非浅。

(二)标本缓急:任何疾病,都有一个标和本的问题。

所谓“标”,即指疾病的现象,所谓“本”,即指疾病的本质。

前者包括了某种疾病的整个临床表现,后者则包含有这一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全部内容。

例如中痰—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口禁不开、痰涎壅盛,此为标;而风挟痰湿,上壅清窍则为本。

标本缓急的临床运用,应遵循急治其标,缓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如上述中痰—证,当急治其标,速以开窍启闭的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

病情缓解后,方以涤痰汤燥湿化痰以治其本。

在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治其本,如痰热扰乱心神所致失眠一证,当治本为主,清化痰热,痰热清则眠自安。

若仅予安眠以治标,则病本不去,眠不得安,还会加重痰热病情。

在标本共重的情况下,常标本兼顾。

如伤风痰咳,既疏风宣肺治本,又化痰止咳治标,用标本同治,这种方法在痰病痰证中运用较多。

但治标与治本,也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对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并要注意掌握标本互相转化的规律,以便始终抓住痰病痰证的主要矛盾。

白兆芝从痰论治疑难杂病

白兆芝从痰论治疑难杂病

·6·山 西 中 医 2019年8月第35卷第8期 SHANXI J OF TCM Aug .2019 Vol .35 No .8白兆芝从痰论治疑难杂病白震宁 王海萍关键词:白兆芝;疑难杂病;从痰论治;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19) 08-0006-03基金项目: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项目资助 (编号:2018PY-011) 。

作者简介:白震宁,男,副主任医师,山西省中医院 (太原 030012) ;王海萍,山西中医药大学。

《丹溪治法心要·卷二·痰第十九》 云:“痰之为物,在人身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无所不至。

”又曰:“风痰多见奇证”。

说明痰作为机体重要的病理产物,可以导致全身的多种病证,甚至出现一些怪病奇证,故前人有“怪病多痰”之说。

临床上某疑难杂病如果出现了如下一些临床表现时,可以考虑从痰论治。

如身体某些部位出现包块;吐痰较多;胸闷呕恶;眩晕;肥胖;某些神志异常的病症;某些临床比较少见,或者怪的症状,用其他病机难以解释,或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从痰论治。

白兆芝老师为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成立“全国名老中医白兆芝主任医师传承工作室”。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运用中医传统方法,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内科疑难杂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介绍白兆芝从痰论治疑难杂病经验如下。

1 痰浊阻滞致诸症,涤痰化痰畅气机痰邪作为体内重要的病理产物,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常,水液不归正化所致。

痰邪内阻或流窜,可致许多病证,而以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麻木,或某些局部包块为表现的证候。

痰邪一旦形成,既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又可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运行。

倪海厦讲的祛痰方法

倪海厦讲的祛痰方法

倪海厦讲的祛痰方法倪海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名医,他是我国清朝时期的医学家和科学家。

在中医理论中,痰是一种病理状态,可以导致身体的各种疾病和不适。

痰是由体内湿气和其他病毒、细菌等因素引起的一种黏稠物质。

当人体出现痰的症状时,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进行祛痰,防止痰液进一步堆积。

以下是倪海厦讲的一些祛痰方法:1. 药物祛痰:倪海厦认为,祛痰的根本方法是平衡体内的阴阳气血。

他建议患者服用一些中药来驱除体内的湿气和痰液。

常用的中药有枇杷叶、杏仁、浙贝母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煎煮或煎煮后服用,有助于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的通畅度。

2. 饮食调理:倪海厦认为,正确的饮食习惯对于祛痰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少吃寒凉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同时多食用一些具有温阳作用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

此外,患者还应该适量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蔬菜汤等,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助于祛痰。

3. 运动治疗:倪海厦认为,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和祛痰。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慢跑、散步等。

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湿气和痰液的代谢,有助于祛除痰液。

4. 定期按摩:倪海厦提倡定期按摩来促进气血流通和祛除痰液。

患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按摩方式,如推拿、捏揉、拍打等。

这些按摩手法可以刺激经络,促进痰液的排出,改善身体状况。

5. 调整情绪:倪海厦认为,情绪的稳定对于祛痰也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通过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可以有助于祛除痰液。

总之,倪海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名医,他提出的祛痰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有效地帮助患者祛除体内的痰液。

祛痰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祛痰方法。

明清医家辨治痰证特色举要

明清医家辨治痰证特色举要

•论著•明清医家辨治痰证特色举要李霄,吕玲,金签瑶,昝树杰,熊可,李霖,李械,张晗(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方剂学教疗部重点实验宰,天津301617)摘要:痰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富含着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明清至近代是痰证发展的烛盛阶段,其内涵与理论日臻成熟..明清医家重视对前人理论的系统总结,较为深人地探讨f痰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形成了“理、法、方、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论治痰证,注重对痰与气血津液、痰与脏腑关系、病证规律等内容的探讨。

治疗上,明清医家临证辨治经验尤为丰富,强调从脏腑功能大常治痰,治必求丁•本,对于当今临床实践仍颇有参考价值关键词:明清;痰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基金资助:&丨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恥_8丨973792),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1\〇.20丨71〇丨31)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practitioners' experience in the differentiation andtreatment of phlegm syndrom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LI Xiao,LYU Ling,JIN Xin-yao,ZAN Shu-jie,XIONG Ke,LI Lin,LI Nan,ZHANG Han(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 Phlegm syndrome is a specific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which is rich in the original thinking of TCM.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y to modern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phlegm syndrome was at its peak, and its connotation and theory we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Medical practitione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phlegm syndrome theory, thoroughly discussed the causes, pathogenesis, and the treatment of phlegm syndrom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y formed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ory, principle, prescription and medicine'. Medical practitione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have discussed phlegm syndrome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they focused not on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legm and qi, blood and body fluid but also phlegm and viscera.They also have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clin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phlegm syndrome, especially valuedtreating phlegm syndrome through the correction of viscera dysfunction, which is still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oday's clinical practice.K e y WOrdST Ming and Qing dynasty; Phlegm syndrome;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Experience summary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1973792),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ianjin Educational Committee (No.2()17KJ131)“痰”是中医学特有概念,富含着中医学原创性 思维,其学术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代有阐发。

二陈汤从痰论治中医病证

二陈汤从痰论治中医病证
痰 。临 床 用 二 陈 汤 加 减 治 疗 痰 饮 之 为 病
长, 首先立论 百病 兼痰 , 对痰 的论 述 范围 更为广泛 。他指 出 , 百病 皆 由痰作 祟 , 痰 之为物 , 随气 升降 , 处不 到。朱丹 溪 临 无 证 诊病 多从 痰论 治 , 治痰善 用理 气健 脾、
燥 湿 化 痰 之 法 , 以 二 陈 汤 为 治 痰 基 本 且
8 00 10 0青 海 省藏 医 院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o:0 3 6/.s . 07 s 1 x 2 1 1
26. 61 1
同时, 采用冰火合制这种 藏医千年传 承的
炮制方法 , 金 礞石入 药 , 助有效 成分 将 帮
顺利突破前列腺脂质膜 , 使藏三清药力成
5 60 102广 东惠 州 卫 生 学 校
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 , 肺 为贮痰之器 , 脾失 健运 , 则停湿生痰 , 湿 痰
犯 肺 , 令 咳 嗽 痰 多 。痰 湿 内 盛 , 易 阻 致 最
化痰 之半 夏为君 , 理气 行滞 之橘 红为 臣 ,
健脾渗湿之茯苓及和 胃降逆之生姜 为佐 。 张仲景 的著作对痰饮论述颇为详细 , 当前 仍指导 临床痰饮病 的辨证治疗 。他认 为 , 痰饮是肺 、 肾功能 失调或 三焦 水道 失 脾、 于通调 , 响水液 的正 常输布 与排 泄 , 影 以 致水饮停积 而形成 的。而且 三脏 之 中脾
临 床 应 用
足臂膊作痛者 , 上加 防风 、 活 、 羌 威灵 仙 。 下加 防己、 牛膝 之类 ; 如热 痰为 病或腹 胀 喘满 , 方加 黄芩 、 连、 本 黄 栀子 、 篓仁 等 瓜 类; 如风痰 壅盛或 咳喘不 宁 , 本方加防风 、 羌活 、 南星 、 枳壳等 ; 如湿 痰或 身重倦 怠 , 本 方加苍术 、 自术 、 南星 等类 ; 气痰 , 如 本 方加木香 、 槟榔 、 仁等类 ; 砂 如燥痰 , 本方 加杏仁 、 贝母 、 五味子之类 ; 若阴虚咯血痰 嗽 , 方加天冬 、 本 麦冬 、 知母 、 黄柏等类 。

程丑夫从虚\痰\郁\瘀论治疑难病经验

程丑夫从虚\痰\郁\瘀论治疑难病经验

程丑夫从虚\痰\郁\瘀论治疑难病经验标签:名医经验;程丑夫;疑难病程丑夫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第五批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教师。

程师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疗效显著。

程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疑难病治痰、治瘀、治郁、治虚的“四治法则”,提纲挈领,临床指导性强。

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受益匪浅,现结合案例将其治疗疑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治虚程师认为,疑难病应把“疑”和“难”分开理解。

所谓“疑”,是指疾病的诊断、辨证疑惑不清,或莫衷一是,或类此而彼,致使对寒热虚实难辨,脏腑经络不明,使辨证难见真谛;所谓“难”,是指疾病治疗难度大,不易把握,难获疗效,甚或病入膏肓,药物无力逆转。

疑难病往往存在脏腑亏损这一病理本质,形成疾病虚的一面,故治疗疑难病又常以治虚为本。

如冠心病、肺心病、脑供血不足、糖尿病等,在疾病的某一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气血不足;高血压病风阳萌动之时,应滋补肾阴,阴旺则阳潜。

正如吴澄《不居集上集张仲景治虚损法》所云:“治虚损之法,以行阳固阴为主,而补肾安中分别用之,故特立此二大法,可为万世之标准。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后天之治本气血,先天之治法阴阳”。

程老认为,治虚之法关键在于分别阴阳气血,气虚可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血虚可用四物汤、圣愈汤为主方,阴虚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为主方,阳虚可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为主方,如此虽方药未能尽与证合,证治亦未能丝丝入扣,但治疗大法不致有误。

案例1:患者,女,67岁,退休工人,2011年9月2日初诊。

诉右手握笔写字颤抖已10年,2007年被诊断为“帕金森病”,近2个月来出现静止细颤加重,伴右手关节乏力,记忆力下降,纳寐可,大便干结、两日一行,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查:血压100/55 mm Hg (1 mm Hg=0.133 kPa)。

辨证:阴虚风动证。

“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

“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

“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本期节目请来的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并且已经家传四代,他就是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的原主任宗修英老爷子以及他的儿子及学术继承人,北京友谊医院宗文汇大夫。

上期节目痰湿是万病之源,痰湿在头部就会造成脑梗或是脑中风这么严重的疾病。

今天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口干了,你怎么办?举例:一个女病人四、五十岁,口干的程度到发干涩感,在口腔里都动不了。

连说话都要先喝口水才能讲话,喝水喝到肚皮涨都无法解渴。

看了很多医生,用了滋阴的方法,泄火的方法,不但不管事,反而越治越厉害,喝水是越喝越渴。

其实,这是一种痰湿阻滞了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振,脾的运化功能变差了,津液无法输布全身,痰湿抑制住了脾阳,脾的功能发挥不出来了,所以这个人就是口渴。

张仲景名言:所以这个女病人要用温药来治,用泄火的药是不成的。

比如烧一锅水,锅盖是干的,怎么让锅盖变湿呢,就是点火,水烧开了,锅盖自己也湿了。

这个病人就是这个道理,她并不是缺水,而是一肚子的凉水,你给她还加水,就会越喝越重越渴,中医讲热者寒之,她本身就有一肚子的凉水了,你还给她滋阴、泄火的用凉药就更不对了。

所以要点火用温药,使她抑制住脾阳的那个湿汽化开来,寒湿一化,蒸汽上来,嘴就不干了,吃了两周的药基本上多年的这种疾病就缓解了。

我们说得脾,包括脾、胃、肠三大块,也就是消化系统。

表现轻的会有口甜口黏、口干、不想吃东西、闹肚子、浑身困倦、乏力。

重的表现得癌症都不过分。

消化道的癌症跟痰湿困脾都有关系。

为什么痰湿会在脾出现呢?上面这句中医名言:脾为生痰之源,意思是由脾来生痰,脾是运化水湿、谷物的,其精微输送到胃和小肠,分其精华和糟粕,精华由脾的输布功能运送到全身,糟粕排出体外,一旦脾要发生了疾病,脾是最会闹病的,寒湿困脾,忧伤思虑伤脾,老着急、老生气、想事多也伤脾,劳倦,特别劳累疲乏也伤脾,所以脾一旦得了病,湿就会运化不了,贮存在身体内,影响到人的各个部分产生各种疾病。

肺为贮痰之器,这个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_格致余论_论治痰证

_格致余论_论治痰证

荡涤攻逐之后,血下可能一时更多,但胞宫清泽,经血自可归经。

罗元恺教授对功能性子宫出血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可取得中药刮宫止血的效果,方药可用失笑散重加益母草。

阎润茗老中医指出:功血若由于血瘀而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长期淋漓不断或时间不长量不多有血块,伴有腹痛腹胀等气滞血瘀的现象,我们应用活血祛瘀达到止血目的,采用了 祛瘀生新引血归经 的方法。

本法除了在妇科的广泛应用外,还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之因,责之热,虚与瘀。

火热薰灼,迫血妄行,或脾虚络损,气失统摄,均可造成吐血,黑便;而离经之血留而为瘀,瘀郁化热,迫血妄行或瘀阻络脉,血不循经而出血不止,又可致热致虚,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瘀血贯穿于出血过程之始终,正所谓 瘀血不去,出血不止 。

陈泽霖教授采用祛瘀止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积累了丰富经验。

他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过去按照辨证分型治疗,用药多,方法繁,止血速度慢。

上消化道在出血阶段可只归纳为一个类型,即瘀血型。

因为患者在出血前往往有肝郁气滞,伤食气滞或气虚等因素,气虚或气滞都可导致血瘀,血瘀后血失常道可引起出血。

此外瘀郁化热,热灼络脉也可导致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溢。

再者,离经之血便是瘀,故黑便是瘀血的有力证明。

据此采用化瘀的生大黄,止血的白芨作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药,取得满意疗效。

黄一峰在治上消化道出血时注意到胃肠本身的生理功能,即宣通瘀滞,以通为用,灵活辨证,多选用活血止血的药方治疗。

刘景泉采用去瘀止血汤(含田七末、蒲黄、五灵脂、大黄)治上消化道出血65例,并与常规止血西药作对照,结果止血成功率达95 3%,高于西药对照组。

此外,该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脑出血和眼底出血等病变的治疗中,吴松田、李尉生、齐智勇等肯定了水蛭用治脑出血恰合病机,赵金华、谢帮军,孙怡等也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取得很好的疗效,周袁卿、祁宝玉提出在治眼底出血病时应用活血化瘀法可免造成留瘀之弊。

这些临床治验无不体现通用通用在活血化瘀法中应用的独特性,在此不一一赘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多腻或兼黄色 。有时也可见苔厚而干 。
痰病 的治疗 ,一般讲 :热痰 宜清、湿痰宜燥 、风痰宜 散、郁痰宜开 、食痰宜消,燥痰宜润 、顽痰宜软 、虚 者又
宣 补 。 由于 脾 胃在 痰 的生 成 中关 系 密 切 , 所 以治痰 诸 法 ,
清 泌浊等作用 ,其精微部分化为津 血,外散于体表 ,滋润
利润 以调三焦水道之通顺等等 皆理气 之法也 。根据 临床实践 ,治疗痰病可分三期 :初 期用 化散之法,中 期宜用开消法,末 期宜用涤 除法 。而 三期之 中,均应注意 培补正气 。现将临床 常见痰病 的分型辨治分述如下 :
1 狭 义 之 痰 .
痰,痰得火而沸腾,火得痰 而煽炽。 ”二 、内因方面 肺 失宣 降,气机不利,津液不能正常敷布 ,停聚而 为痰 :脾
多质清稀者为寒 、为湿 :咳痰黄稠量少 为热 、为燥;咯痰 不利 ,乏 力喘 息者属虚 ,痰声漉漉 :声高息粗者属实 。总 之 ,痰病之主要特征可概括 为 以下两类 :一、狭义之痰 :
可见 咳嗽痰 多,恶心 呕吐 ,肠 鸣腹泻。二、广义之 痰:可
黄志伟
痰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多发病 ,痰病 由痰引起 。痰
肌 肤皮毛,五官九窍 ;并行子体内濡养脏腑经络 ,肢体 关 节 。 糟粕则变为汗 、 、 其 尿 粪等排 出体外。 正如 《 素问 ・ 经 脉别论》所说:“ 饮入 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 于脾 ,脾 气
都离不开健脾和 胃之法 。前人说 :“ 见痰休 治痰,而治生 痰之源 ” 。又 由于痰之与 气关系密切 ,所 以调理 气机 使之 通畅 ,也是治痰 的重要法则 。李用粹 说:“ 随气升者 , 痰
常用方 :二陈汤、平 胃散 、 温胆 汤、涤痰汤 、保和汤、 三子养亲汤加减 。 偏热者加黄芩、黄连 、 胆星 、 全瓜萎等; 气虚者合香砂 六君子汤加减 :偏血 虚者 合金水 六君子汤
煎。 1 、寒痰聚肺 2
中炙脔如异物梗 阻; 痰滞于肺 , 可见咳喘咯痰 ; 迷于心 痰 则见心悸 、 昏、癞狂等 : 神 痰停于 胃,则见恶心呕 吐;痰
亦可生成痰。至于火邪与痰的关系,李用粹 说得好 :“ 有 因热而生痰 ,有 因痰而生热 ,痰即有形之火 ,火 即无形之
逐痰而气方畅 。 ”关幼波 教授 认为:治痰必 治气 ,气顺痰
自消 ,治痰要治血 ,血活则痰化 。理气之法多种 多样。温
中 以健 脾 之运 化 ; 阳 以助 肾之 蒸 发 ; 气 以利 肺 之 宣 发 ; 壮 补
是脏腑病理变化、 水液代谢障碍的产物 , 有狭 义和广义之
分 。狭义之痰是指视 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 ,也 叫有形之
痰 ;广义之痰泛指脏 腑失调、气血不和、津液停聚 的病理 性 产物 ,又称无形之 痰。前者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后者
常见于各种奇病怪症 。故前人有 “ 百病 皆由痰作祟 ”的说
痰 。< 圣济总录》说 :“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 始 也……若三焦气塞 ,脉道壅闭,则水液停滞不得宣行 ,聚
主要症状 :咳嗽 吐痰 , 自量 多, 清稀 , 色 质 胸脘痞闷,
身体乏力,胃纳不佳 , 或头晕心悸 , 或恶 心欲 呕 。 舌质淡 ,
苔 自厚腻 ,脉沉滑或弦滑 。 病因病理 :寒湿困脾或脾阳虚弱 ,运化 失职 ,升 降失 调以至水湿 内停凝滞成痰 。 治疗 原则 :健脾理气,燥淡化痰
导 痰 先 顺 气 ,积 痰 阻 气 者 ,顺 气 先逐 痰 。理 气 而 痰 自顺 ,
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四布 ,五经
并行 。 如此则无痰可生 。
痰病的病 因病理较复杂 ,但总的不外两个 方面: 一、 外因方面:风邪 袭表 ,肺气闭塞可生痰 ;寒邪犯肺 ,津液 凝滞可生痰 :湿邪犯脾 ,水泛 力痰 :燥邪伤肺 ,灼 伤津液
法。
见胸闷身重,眩晕心悸 ,头重昏 冒,癜狂 ,皮肤麻木 ,关
节肿痛,皮下 结节肿块 。痰病的脉象 多为滑象 ,或兼沉 、 弦、紧等 。舌质多淡、舌体胖嫩或有齿痕 ,或边尖红 。舌
在正常情况下 ,水液进入人体,经 胃的游溢 ,脾 的运
输 ,肺 的宣发肃 降,肾的蒸腾以及三焦 的气化 ,小肠 的分
阳不振,运化 失职 ,水谷清浊不分 ,停而为痰 。由于脾主 运化水湿 ,故有 “ 脾为生痰之源 ,肺贮痰之器 ”的说法 。
多见于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肺气肿 、肺 结核、肺 炎、神经官能症、胃肠 炎、咽喉炎等病 。
1 、痰 湿 阻 滞 . 1
若久病劳倦 、房室不节 ,损伤肾阳:水湿不得布化泛滥 而 成痰;三焦气化 失词 ,气道 闭塞 ,水道不利 ,水气 互结为
在胸胁 则见胸闷而 喘,咳 引胁痛 ;痰在四肢经络 ,可见麻
主要症状 :咳嗽气喘,痰多色 白清 稀,口不渴 ,鼻塞 流清涕 ,头身痛 ,恶 寒,或面 目脬肿 ,舌质 淡苔润滑 ,脉
或滑或紧 。
木疼痛 、瘰疬、深部肿块 、皮 来自结节 、痈疽 等 。正如< <
类证治裁 》所说 :“ 在肺 则咳,在 胃则呕,在 心则悸 ,在 头则眩 ,在背则冷 ,在胸则痞 ,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 ,
维普资讯
・ 4・ 7
中国医药指南 20 年9 07 月上丰月刊 G IE F HN M DCN U N L U O C IA E IIEO R A D J
论痰治痰
; 南省许 昌市 中医院 (6 00 王江涛 - n I 4 10 ) 【 关键词 】痰证 中医药疗法
为痰 饮。 从 以上分析可 以看 出,痰 与气、与火 、与脾 胃
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气虚则水泛成浊 ,气滞财水停成痰 ;
火 郁则煎熬津液成痰 。反之 ,痰湿停滞可阻塞气机 ,痰湿 郁久又可化火。脾 胃不和 :清浊不分则水谷变为痰浊 。 痰一生成,随气之 升降出入 ,内而脏腑器官 ,外而筋 骨皮 肉,全身上下无所不至 ,从而引起种种病症 。从其所 停部位来辨 ; 痰上犯 于头 ,可见眩晕 昏冒; 在咽喉则喉 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