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4.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形成及其解集的表示,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将所给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不等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

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与上节课联系起来,重视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从而指导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课时的学习目标:1.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3.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问题一: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依据什么判断的。

(1) 3x-1=0 ( ) (2) 2x -2.5=15(3) 2x 2-x+1=0 ( ) (4) x+y=2 ( )(5) y=3 ( ) (6) 1.5x+12=0.5x+1 (7)32=x ( ) (8)2312x x =+( )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后面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提供条件。

同时让学生体会等式与不等式之间所蕴含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问题二:如果把方程中的等号换成现在学习的不等号,就是我们学习的不等式。

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两边都是 ,只含有 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对上述不等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其异同,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学生不难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式也可以像方程那样去研究,培养其化归、转换的意识。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发言讨论,教师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并向学生强调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主要特征。

学习检测1:1.下列不等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说为什么。

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通用6篇)

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通用6篇)

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3、情感目标: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在解决问题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培养互相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量关系。

关键:突出建模思想,刻画出数量关系,从实际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注意问题中隐含的不等量关系,列代数式得到不等式,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求解。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研究新知这个周末我们要去杜氏旅游渡假村,为此我们要做两个准备:先选择一家旅行社,然后购买一些必需的旅游用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碰到一些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问题1:中国旅行社的原价是每人100元,可以给我们打7.7折;蓝天旅行社的原价和他们相同,但可以三人免费,并且其他人费用打8折;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要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是一个最优方案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解这类问题,一般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分别计算结果,再比较、择优。

本题通过问题设置,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分析题中相关条件,找到不等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一元一次不等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一元一次不等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演,强调学生的观察,使学生可以形象认识不等式解集
的几何意的具体体现。不等式的性质是正确解不等式
的基础。此时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未知数的系数,当未
知数的系数为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这也是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易错点。
2.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
四巩固提升
1、解下列不等式,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解不等式(X+5)2-1<(3X+2)5,小兵的解答过
程是这样的.
解:去分母,得 x+5-1<3x+2
移项得 x-3x<2-5+1
合并同类项,得-2x<-2
系数化为 1,得 x<1
请问:小兵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指
出错在哪里?并给出正确的解答.
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
呈螺旋上升的原则。要注意对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的
复习,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理解它与一元一次不等
式的的联系与区别(特别强调“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
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改变”),教学中,一方
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通
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
高解题的正确性。
力分析 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含有
未知数的不等式还是第一次接触,本节就是对“不等”
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
教学策略选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
择与设计 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以提高学生自觉 学习的习惯。 一回顾旧知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什么是一元一次 方程?解方程的步骤有哪些?3.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 下列不等式化为 x>a 或 x 的形式。 (1)x-7>26(2)3x<2x+1(3)23x>50(4)-4x>3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 自学课本。 含有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的不等式,叫做一元 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范文(6篇)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范文(6篇)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1 学习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我发如今学生学习起来比拟困惑,存在以下问题:1、找不出广泛应用题中的不等关系,要解广泛应用题时相等关系比拟明确,而在不等式中不等关系不是那样的明确,所以不少学生不太理解,因此列不出不等式,所以也不会解不等式的应用题。

2、一局部学生虽然能列出不等式,可是在解不等式时一直出现错误,特别是当不等工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时,学生一直记不住不等式的方向要改变,导致计算错误,这可能对不等式的性质没有真正理解吧。

3、不少应用题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时往往都会根据题意,让求出不等式的整数解,到这时一局部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的求出整数解,这可能是对不等式解集的取值范围不是太明白。

教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做注意的是,让学生纯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真正理解,能准确无误的求出不等式的解集。

多进展不等式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找不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纯熟的掌握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

要加强一些根底概念的掌握理解,对于整数,正整数以一些大于小于等的数学语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不能含模糊糊。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习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利用了珍贵的课堂45分钟。

通过学生自我训练、小组互帮和老师释疑,成功地解决了在新授过程中存在的局部遗留问题,到达了稳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尽管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本节课在这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知识的综合、迁移和应用等才能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成效。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如下遗憾:在课件中尽管有一个知识网络图,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章知识并没有可以形成知识体系,没有可以构建完好的知识网络图。

主要原因应该是:1、知识网络图不是由学生自我总结得出的。

2、没有和学生共同分析^p 知识构造图中各局部内容之间的关联。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1、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2、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和不等式的性质;2、理解不等式的解及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3、经历建构研究不等式内容的框架图,体会“类比”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提升数学素养.二、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概念和性质的得出难点:不等式性质3三、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激发生成问题 1、幼儿园王老师给小朋友分糖果,如果每人分5块,还剩3块;如果每人分6块,则差5块. 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块糖果?借助方程(组)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等量关系的问题,我们学过哪些与方程有关的知识点呢?(通过方程这个知识点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体系)问题2、幼儿园张老师给小朋友分糖果,如果每人分5块,还剩3块;如果每人分6块,则有一个小朋友不足6块. 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块糖果?生活中还存在着不等量关系,如何表达呢?【类比等式,建构不等式的概念】1.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引导学生说出“用不等号连接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如何用不等式表示生活中的不等关系?请举例说明。

3.表示不等关系的关键词有哪些?(二)类比联想,促进生成【类比等式,建构不等式的框架】刚才类比等式,我们得出了什么叫不等式,在本章,我们将系统地学习最简单的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内容,还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

请大家根据前面学习等式的经验,你认为我们将学习不等式的哪些内容呢?【板书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从学习内容、过程、方法等多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三)深入探究,自主生成【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建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概念】活动1:观察下列不等式:该如何定义?活动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什么是不等式的解呢?请举例说明。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授课人
课 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
授课时间
学段学科
初中数学
年级学期
7年级下学期
通过全员的积极参与,能较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又能很好的完成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学生思维积极活跃,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充分引导学生从一系列不等式中寻求共同特征,学生这种能力已非常具备,从而总结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定义,再在学生已经会运用类比思想的基础上自己经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去出现错误并解决错误,从而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既有教师的生成,又有学生的生成;既有问题的生成,又有方法的生成;既有启发的生成,又有灵感的生成。
效 果 分 析
教材分析
授课人
课 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
授课时间
学段学科
初中数学
年级学期
7年级下学期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在前面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不等式的性质,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总结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解法,并熟练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只有学生掌握好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才能更好学习后面的不等式组及不等式(组)的应用。
问题二:
解不等式
【设计意图】自己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其依据是等式的性质。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可以类比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解不等式的过程,就是将不等式变形成x>a或x<a的形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不管一元一次不等式有多复杂,最终都可以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教学设计【明确目标 定位自我】1、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

2、可以进行综合应用,针对常考题型进行训练。

知识点一:不等式1.不等式:用______连接起来的式子.(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 例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x 除以2的商加上2至多为5;(2).a 与b 两数和的平方不大于2.(3).x 与y 的差为非正数;(4).a 与4的和不小于2.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_____.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_____,不等号的方向_____.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________,不等号的方向________. 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例2:(1) .由a<b,得到am ≤bm 的条件是( )A. m>0;B.m<0;C.m ≤0;D.m ≥0.(2).下列变形中正确的是( )A.由a<b,得 b 31a 31 ;B.由m<n,得mx<nx;C.由a>b,得-2+3a>-2+3b;D.由7x>3x -2,得x<-2.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时,应考虑整式为正数、负数、零三种情况。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____________的集合。

注意:不等式的解和解集不同!例3:对于不等式3x -5<2x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个。

①5是不等式3x -5<2x 的一个解;②0是不等式3x -5<2x 的一个解;③x<4也是不等式3x -5<2x 的解集;④所有小于4的数都是不等式3x -5<2x 的解。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9.2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9.2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初步
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2、对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
解法,让学生感知不等式和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 教学目标
系,体会其中渗透的类比思想;
3、让学生在分组活动和班级交流的过程中,积累
数学活动的经验并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
的自信心。
考依据,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法。所以教师
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
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且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
情况,灵活地调整并生成新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不
断的动态变化之中,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解: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 7,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
x-7+7>26+7
x>33
二、探究新知
教)2(x+1)<3
问题(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2)、你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这
个不等式吗?
解:去括号,得 2x+2<3
移项,得 2x<3-2
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 系数化为 1:不等式的性质 2 或 3 问题(8)、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基本步骤相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 项,系数化为 1. 基本思想相同:都是运用化归思想,将一元一次方 程或一元一次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式. 不同之处: (1)解法依据不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是 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2)最简形式不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最简形式 是 x>a 或 x<a,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是 x=a.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P124 练习第 1、2 题 四、归纳总结 (1)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运用现了哪些数学思想? 五、作业的布置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求解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和一元一次方程,他们对代数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概念和解法。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解题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和求解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

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不等式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2.呈现(10分钟)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后教学反思1课后我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冷静思索和总结,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1、整体的思路比较清楚:先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表达了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然后通过练习进行辨析,并让同学自己归纳留意点,再接下去是应用新知、巩固新知、再探新知、巩固新知、知识梳理、布置作业。

整个流程比较流畅、自然;2、利用多媒体进行帮助教学,能直观的展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中各解集的公共部分、使同学更简单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3、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自学例题等环节鼓舞同学自己探究,让同学真正去思索、去尝试,培育同学观测、发觉、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技能,让同学学会思索了,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得到了熬炼,让同学经受了整个探究过程,真正表达了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同学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援助者。

教学的重难点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教学效果不错;4、留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利用类比与化归的思想引导同学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同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解出解集。

5、练习的形式新奇,请第一组的同学任点其余三组的同学板演,板演的同学如不会做,可请本组的同学教的做法,激发了同学的爱好,更好的关注了学困生,实现了兵教兵。

几点不足:1、在对整节课的时间把握上有所欠缺,同学探究的时间过多,以致堂堂清无法在课堂上完成。

2、课堂的节奏还可以更紧凑些。

假如重新上这节课,我肯定再会改正以上不足之处,使本课的课堂教学效益更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后教学反思2本月我顺当完成了课题讨论展示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作为一个课改试验的数学老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同学带来诸多收获。

在《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开头的引入教学,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留意概念的引入,从实例出发,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同学能够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知识迁移、类比的方法归纳得出概念以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掌握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技能。

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认识到类比、化归和借助数形结合的直观在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优越性,这对本课的学习是有益的,但还要注意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从已有的知识构建回顾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灵活地、创设性的处理教材的一节课。

我们知道求未知数取值范围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涉及两个以上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时,不等式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因此必须学会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可见本课时在这一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时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利用类比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表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此外,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一要注重类比,做好从方程组到不等式组的迁移;二要重视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不等式以及对方程组的概念已基本掌握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利用数轴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导入;第二环节:自学指导;第三环节:活动探究;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初中数学_10.5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10.5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0.5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一次函数与议案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会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和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具备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技能;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利用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作用;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梯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

本课属于八下第十章第五节《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内容,从属于“数与代数”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数与代数教学的远期目标,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会根据给出的一次函数关系式,画出函数图象,并利用不等关系进行比较;3.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4.体验数、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合作学习;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那么,是不是不等式的知识是孤立的呢?活动目的:以“旧”引“新”,由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探讨新的内容。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定义及解法,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通过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学生亲自经历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课前准备:预习案教学程序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总体素质较好,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前面所学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但有少数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在课堂上,针对不同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同时围绕本节重点,设计分层次的智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经历了一年的初中学习之后,思想开始发展成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

有些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满足,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造成他们在性格上既有活跃的一面,也有内敛的一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试卷分析学生答卷反映出问题的归类总结肯定的成绩从效果统计可以看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选择方法、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得到提高。

75%以上的学生数学能力有所发展,卷面整洁规范。

②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综合应用得分较低,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有待提高。

③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学情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学建议1.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中立足学生实际,让学生多讲多练,多展示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一次不等式(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概念.
2.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学习难点: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教法分析
整个教学过程是按照: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问题1、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什么?
问题2、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
或x<a的形式。

○1x-4<6 ②2x>x-5
问题3、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知道什么是一
元一次不等式及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通过复习相关
知识即对旧知识增
强记忆,同时对这
节新课做好了铺垫
实验探究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通过观察几个不等式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
点,再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从而发现一元
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
通过观察对比
概念的探究过程,
自然而然地形成一
元一次不等式的概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学习充满兴趣和激情,有一定的合作与探究意识,但缺乏毅力和恒心,应多给以鼓励;在知识方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这些都为自主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解不等式提供了条件.
《一元一次不等式1》评测结果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随机抽取学生座谈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学生。

此次调研活动累计听课84人次,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学环境、设施状况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调查分析
1、学生课堂表现
(1)第1、2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态度方面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但仍存在着不带教材现象。

(2)第3、4项是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听课的专注程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十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很好发挥主体能动性,课堂投入不够。

2、学习效果评价
第5项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85%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的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听课紧张,影响发挥。

3、教学环境、设施运行情况
第6、7、8项主要是对课室的卫生状况、教学用具的准备情况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的运
行等方面进行的了解。

从统计数据来看,对以上几方面的认可度较高。

三、结果分析
(一)打造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教学。

认真备课,把知识输入设计的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二)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简单指令,让学生理解教师教学意图,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教师做到少说不说,学生才能多说多练,简化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学习。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对待后进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从课上回答问题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课堂教学内容,这些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教师要做好课后辅导,促其进步。

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并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数轴、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高中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技能.
评测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下列不等式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
(1)2x-1>0;(2)-1>-4;(3)x≥y-3;(4)x²-5<8;(5)1/x>5 2.若不等式(k-1)+2>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则k值为()?
A.-1 B. 1 C. 1或-1 D.0
3.一元一次不等式ax<c变形为
c
x
a
,那么a的取值范围为()
A. a≤0
B. a<0
C. a≥0
D. a>0
4.若不等式ax﹣2>0的解集为x<﹣2,则关于y的方程ay+2=0的解为()A.y=﹣1 B.y=1 C.y=2 D.y=2
二、解不等式并将其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每题15分共60分)
1、2x-3<-1
2、(x+1)-3(1-x)<3(x+2)
3、3x-5≥4(x-1)+3
4、3-2(x+1)≤-x+6
教学反思
1.以学生活动思索为主线——使学生主动建构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带着学生走的现象,以学生活动与思考为主,在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真正的获得对知识的建构.
2.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基础——使学生获得体验.
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本节课开始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学习.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其中,不急于表明观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去思考、去归纳,经历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以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使学生形成技能.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灵活地思考问题,在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又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本节课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及解题步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尝试——猜想——验证——练习”的探索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