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排泄

合集下载

第六章药物排泄

第六章药物排泄
2. 尿液pH与尿量。 3. 合并用药。 4. 药物代谢。 5. 肾脏疾病。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肾 排泄速度下降。另外,如果合 用药物可与血浆蛋白竞争性 结合,会极大影响非结合型药 物的浓度,从而影响肾排泄速 率。
尿液pH和尿量
弱酸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随 尿液pH值而变化,从而影响药物 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尿量的多 少影响到药物浓度,也会影响排 泄速率
排泄机理 药物向胆汁转运机制可分为
被动扩散 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
血液中药物向胆汁被动扩散转运有两种途径: 1、药物通过细胞膜小孔进行扩散; 2、药物在膜的脂质部分扩散。
肝细胞膜和肝内的窦状隙的内壁上都有许多 微孔,药物透过这种微孔的速度受分子量大小 影响。
主动分泌
当胆汁中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浆中的浓度时, 则药物由血液向胆汁的转运存在着主动转运的 分泌机制。 这种机制的特点也有: ①存在饱和现象; ②能逆浓度梯度转运; ③与相同转运系统的药物共存时将出现竞争性 抑制; ④受代谢抑制剂的抑制。
己烯雌酚在胆 汁中以单或双 葡萄糖酸酸苷 出现,其循环 途径如图,若 用蔗糖-1,4-内 酯抑制肠内的 β葡萄糖醛酸 苷转移酶,则 肠肝循环被抑 制。
➢ 大多药物从肾小管远曲
小管重吸收,分为主动 与被动两种,脂溶性药, 非解离性药物吸收多。
➢ 药物大多经被动重吸

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动态过程。以下是与该主题相关的正文内容:

1. 药物的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在吸收过程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然后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代谢途径将其分解和排泄。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变化过程。药物的分布取决于药物的生物活性、半衰期和药物的化学结构等因素。药物的分布可以通过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因素进行调整。

3. 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身体内的分解和转化过程。药物的代谢可以通过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等器官进行,并且与药物的生物活性、半衰期和药物的化学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4. 药物的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药物的排泄途径包括肾脏、肝脏和胃肠道等器官。药物的排泄速度与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药物的化学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药物效应动力学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动态过程。了解药物的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控制药物剂量、选择最佳的用药时间和方案,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物的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物的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物的排泄

一、概述

药物的排泄系指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药物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给药剂量和吸收效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药物的体内消除速度。药物向体液中运行,再从体液中消失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

式中,k1为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k2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药物的排泄与药效、药效维持时间及毒副作用等密切相关。例如由于肾功能衰竭造成药物肾排泄减慢时,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对肾病患者应用这些抗生素时,常比正常人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二、药物的肾排泄

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的器官。药物的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综合结果,即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药物滤过方式以膜孔转运,即被动转运为主,滤过率较高。药物若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为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单位ml/min。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静脉注射菊粉溶液待其分布平衡后,设血浆中菊粉的浓度为Pin,设尿中菊粉浓度和每分钟排尿体积分别为Uin和V,则GFR=Uin×V/Pin。GFR正常值为l25~130ml/min。

2.肾小管分泌该过程是一主动转运过程。肾小管主动分泌属于载体介入系统,需要能量供应;该载体系统受到能量限制,可以被饱和,类似结构的药物可竞争同一载体。

[药学]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_OK

[药学]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_OK
理及体液中药物测定方法的发展。 • 国际上于197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波兹大国立卫生科
学研究所(N.I.H)召开了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国 际会议,第一次正式确认药物动力学为一门独立学科。
39
三、研究内容及基本任务
• 理论上,提出合理的数学模型描述药物的
体内过程。 • 实验上,以合理的实验设计揭示药物的体
2.肾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主动分泌一定大于重吸收. 如:碘锐特660ml/min )。
3.肾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分泌一定小于重吸收
(如:葡萄糖)。
23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24
• 药物自胆汁排泄,是药物肾外排泄的主要途径。
25
• 药物自胆汁排泄过程 肝细胞摄取 胆管 胆囊
十二指肠
Outline of Pharmacokinetics
36
一、概念
• 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
运用动力学原理(kinetics)与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 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 入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代谢 (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 (即ADME)等过程的 “血药浓度经时”动态变化规律。
<20000) 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均
可经肾小球滤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皮下给药代谢途径

皮下给药代谢途径

皮下给药代谢途径

皮下给药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使用方式,其代谢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药物吸收:皮下给药后,药物通过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并被吸收进入血液。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性质、皮下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注射部位的选择等。

2.药物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药物的分布特点主要受到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3.药物代谢: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药物会与体内的酶发生反应,被氧化、还原、水解或结合等,从而产生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与原药相同的药理活性,也可能没有活性或活性减弱。

4.药物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出过程。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包括肾脏、肝脏、肠道等。药物的排泄速度和程度主要受到药物的排泄途径和排泄器官的功能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皮下给药的代谢途径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药物全身代谢和清除

药物全身代谢和清除

药物全身代谢和清除

全部药物最后均从身体消除。它们可以在发生化学改变(代谢)后被消除,或它们可以原样被消除。大多数药物,尤其是水溶性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大部分经肾脏从尿液中排出。因此,药量主要取决于肾功能。一些药物可经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的黄绿色液体)排泄。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

例1:应用甘露醇等利尿剂来增加尿量而促进某些药 物的排泄,以达解毒的目的。
原因:甘露醇可被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 提高了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引起尿量增多,这种利尿方式称 渗透性利尿。故甘露醇可作为利尿药应用于临床。
例2:碳酸氢钠能解救苯巴比妥中毒,并用利尿药可 缩短解毒时间。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
排泄速度
血药浓度,药效或无效
排泄速度
血药浓度,药效或中毒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
药物排泄:水溶性药物、分子量小于300的药物及
肝生物转化慢的药物。
❖ 肾脏功能:
排 泄 功 能:肾排泄的代谢终产物种类多,数量大。 内分泌功能:肾脏可分泌多种激素。
❖ 肾排泄的重要意义 : ➢排泄代谢终产物种类多,数量大 ➢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调节机体水、盐平衡
离,清除率始终较低 pKa在3~7.5,肾清除率和尿液pH值密切相
关。
弱碱:
pH, [B+] ,重吸收; pKa > 12(胍乙啶),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
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清除率较高 pKa ≤6(丙氧芬) ,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可
被重吸收,清除率始终较低 pKa在6~12,其肾清除率受尿液pH变化影响
Clr
dXu / dt C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设血浆中未结合药物比例分数为fu,药物肾小球滤过率 为fu ·GFR o 若Clr = fu ·GFR ,仅有肾小球滤过

药物的排泄方式

药物的排泄方式

药物的排泄方式

药物的排泄方式主要有肾脏排泄、肝脏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乳腺排泄和汗液排泄等。

1.肾脏排泄: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后形成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从肾脏排出体外。

2.肝脏排泄:肝脏是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一些药物在肝脏代谢后形成的代谢产物可能被肝细胞排泄到胆汁中,再经过肠道排泄。

3.肠道排泄:一些药物在肠道中未被吸收或者已经被肝脏代谢后,通过肠道排泄出体外。

4.肺排泄:一些挥发性药物(如麻醉药物)可以通过肺部排泄出体外。

5.乳腺排泄:一些药物可以通过乳腺分泌到母乳中,从而排泄出体外。

6.汗液排泄: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汗液分泌到皮肤表面,从而排泄出体外。

动物药学中的药物代谢与排泄研究

动物药学中的药物代谢与排泄研究

动物药学中的药物代谢与排泄研究药物代谢与排泄是动物药学领域中的关键研究内容,它涉及药物在

动物体内的转化与清除过程,对于药物的药效、副作用以及在临床应

用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动物药学中的药物代谢

与排泄研究。

一、药物代谢研究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肠道、肾脏和肺等部位。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可能会产生活

性代谢产物或者失去活性。因此,药物代谢研究对于了解药物的活性、药效、药理学特性以及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1 代谢途径

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两种代谢途径进行转化:相应酶系统介导的细

胞催化反应和非酶介导的非酶代谢。

相应酶系统介导的细胞催化反应是指药物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和

其他代谢酶进行代谢转化。这些酶在肝脏细胞内广泛分布,对于药物

的降解和清除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的药物可能被不同的酶系统催化代谢,因此这种代谢途径具有相当高的复杂性。

非酶介导的非酶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和结合反应等非酶催化的反应进行代谢转化。这种非酶代谢途径

相对较少,但在特定的药物代谢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代谢酶家族

药物的代谢转化主要依赖于各种代谢酶的参与。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甲基转移酶家族、酯酶家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家族等。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是最为重要的代谢酶家族,它参与了相当多的药物代谢转化过程。

1.3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药物代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个体差异、饮食、环境等。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的药物代谢能力,这可能导致药物的疗效和药物反应性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进行个体化的用药调控。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排泄机制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排泄机制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排泄机制研究药物排泄是指药物通过体内的排泄通道离开机体的过程。了解和研究药物排泄机制在药物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失效机制,进而为药物疗效评价和剂量调整提供指导。本文将介绍药物排泄的基本概念、常见的排泄通路以及药物排泄机制的研究方法。

一、药物排泄的基本概念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经过代谢后,在体内通过血液、尿液、胆汁等排泄通道离开机体。药物排泄主要发生在肾脏、肠道和肺部等器官。其中,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能够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等多种方式完成药物的排泄过程。

二、常见的药物排泄途径

1. 肾脏排泄:药物在肾小球滤过后,通过肾小管的分泌和重吸收过程实现排泄。这是药物排泄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2. 肠道排泄:药物在肠道中通过胆汁分泌进入肠道,然后被大肠吸收或者排出体外,完成药物的排泄。

3. 肺部排泄:部分药物经过代谢后以气体的形式从肺泡排出体外,这种排泄方式主要适用于挥发性或亲脂性药物。

4. 乳腺排泄:某些药物在哺乳期妇女的乳腺分泌中排泄,因此在妇女哺乳期间应谨慎使用。

三、药物排泄机制的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研究药物的排泄机制,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药物排泄机制的方法。

1. in vitro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使用体外实验模型,如细胞培养

模型或解剖器官模型,来模拟体内排泄过程。通过测量药物在不同的

体外模型中的转运速率和转运方式,可以初步了解药物在排泄过程中

的机制。

2. 转运体研究:转运体是参与药物在体内转运的膜蛋白。研究者可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回复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回复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回复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人体内被吸收、转化和排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身体内的酶和其他代谢机制所驱动的,其中包括肝脏、肾脏和其他器官。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当人们服用药物时,药物会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这些途径的选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例如,口服药物需经过胃肠道的吸收过程,而注射药物则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分子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随着血液被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然而,并非所有的药物都能够被完全吸收。有些药物可能会与胃酸或其他消化液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失去活性或被破坏。此外,药物在进入血液循环之前还需要通过肠道和肝脏进行首次通过作用。

在进入血液循环之后,药物开始进行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体内最主要的代谢器官。药物在经过肝脏时会被暴露于肝脏中的细胞和酶系统。这些酶系统,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酶,能够转化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将药物分子转化为更易于排除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通常是水溶性的,便于通过肾脏进行排泄。药物代谢的过程可以被

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相1反应和相2反应。

相1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的过程,借助酶系统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来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活性。这些改变通常包括氧化、还原、羟化和脱氧等。

相2反应是一个偶联过程,将药物分子与其他代谢物结合,将其转化为更水溶性的化合物。这些偶联反应通常涉及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和乙酸酯化等。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程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遗传差异、年龄、性别、肝脏功能、肾脏功能以及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其他药物的存在。个体之间的药物代谢差异可能会导致对相同剂量的药物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 小肽转运体(PepT),主要转运多数二肽和三肽,及一些肽 类物质,将小肽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的一种蛋白
➢ PepT1主要是肠内肽转运载体, PepT2主要是肾脏内转运载体
二、肾小管重吸收
➢ 被动转运主要在远曲小管进行 ➢ 通过肾小球滤过的水分80-90%在近曲小管被重吸
收,其余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该药肾清除率等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值为125mL/min。 ➢ 若肾清除率低于fuxGFR,则表示从肾小球滤过后有一定的
肾小管重吸收。 ➢ 若高于该值,则表示除肾小球滤过外,分泌>重吸收
五、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
➢ 多采用在体外法或体内法,对象是人或动物,通常 是在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尿样,记录尿量,测定尿 量浓度,计算累计排泄量,直至排泄完成。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
(一)肾小管的主动分泌机制 阴离子分泌机制:又称为PAH机制或有机酸分泌机制;有机 酸的分泌主要通过阴离子分泌机制进行。 ➢ OATs可以表达在体内多种组织器官的细胞膜 ➢ 尤其是肝、肾、小肠等排泄器官为主 ➢ OATs具有相似的底物专属性 ➢ 一些亲脂性有机阴离子药物和有机阳离子药物也经有机阴
(一)胆汁清除率: ➢ 胆汁清除率 = 胆汁排泄速度/血浆药物浓度
= 胆汁流量*胆汁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 ➢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产生,经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左
右胆管汇总入肝总管,再经胆囊管流入胆囊中贮存和浓 缩。 ➢ 成年人一昼夜分泌胆汁800-1000 mL。

第六章药物排泄

第六章药物排泄

第四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一)血流量的影响 ▪ 肾血流量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
机制排泄的药物量都将随之增加。 ▪ 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增加,药物经肝消除加快
;肝提取率低的,肝血流量对肝清除率影响不大。 ▪ 主动扩散被肝细胞摄取的药物,其胆汁排泄受血流量影
响大,主动转运机制的药物作用小。
第六章药物排泄
2020年7月10日星期五
定义
药物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 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排泄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药物在体 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严重影响到 药物的作用。
排泄途径
➢ 肾脏排泄 (主要途径

➢ 胆汁排泄 ➢ 唾液排泄 ➢ 乳汁分泌 ➢ 汗液 ➢肺
肾脏排泄机制 1 肾小球滤过 2 肾小管重吸收 3 肾小管分泌
(二)胆汁流量的影响 胆汁流量增加,主要经胆汁排泄途径排出的 药物量增加。
(三)其他(年龄、种族、性别等) 幼儿和老年人药物消除能力低。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一)药物理化性质
1.分子量
分子量<300
主要经肾排泄
分子量300 ~500 既经肾排泄也经胆汁排泄
峰现象
•3 肝肠循环的意义
•(1)对药效及毒性的影响 •(2)对给药间隔及合并用药的影响 •(3)对前药设计的影响

简述药物的体内过程

简述药物的体内过程

简述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指的是药物在人体中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人体循环系统的过程。给药途径可以是口服、皮肤贴剂、注射等。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和个体差异等。药物可以通过消化道、皮肤、呼吸道和黏膜等不同途径被吸收。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各个部位,可以在血液中溶解或结合于蛋白质。有些药物可以跨越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有些药物可能被排斥出血脑屏障。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为代谢产物的过程。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分解为更容易排泄的形式。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活性或无活性,具体取决于代谢途径和药物本身的特性。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的尿液排泄、肝脏的胆汁排泄、肺的呼吸排泄和皮肤的汗液排泄。药物的排泄速度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药效。

药物的体内过程对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在药物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

代谢笼
本章掌握的内容:
1. 肝肠循环,肾清除率的定义; 2. 结合转运体分析药物相互作用;
1. 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球过滤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 E、尿液酸碱性 2. 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 A、水杨酸 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麻黄碱 3.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A、肝 B、肺 C、脾
复被利用,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持续时间,加强
了药物的作用;
在某些药物中毒时,中断肠肝循环可促进药物排泄,
为解毒措施之一(强心苷中毒口服考来烯胺);
双峰现象
平台假象
尾点反跳现象
滞后现象
药物排泄的研究
物料平衡实验
肝肠循环实验Leabharlann Baidu
物料平衡实验
考察:肾排泄,胆汁排泄,粪排泄; 方法:液质联用,同位素标记
分。此外,还含有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
磷脂和少量蛋白质(包括黏蛋白、血浆蛋白)等有机成分。
胆汁清除率
胆汁清除率=胆汁流量*胆汁药物的浓度
血浆药物的浓度
药物胆汁排泄的转运方式:
1. 主动转运(占主要部分) 2. 被动转运(极少,主要是膜孔转运和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的特点:
药物Pka和尿液的PH
尿液的PH的变化能够影响药物的重吸收和药 物的排泄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药物的排泄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药物的排泄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药物的排泄

一、概述

药物的排泄系指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药物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给药剂量和吸收效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药物的体内消除速度。药物向体液中运行,再从体液中消失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

式中,k1为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k2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药物的排泄与药效、药效维持时间及毒副作用等密切相关。例如由于肾功能衰竭造成药物肾排泄减慢时,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对肾病患者应用这些抗生素时,常比正常人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二、药物的肾排泄

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的器官。药物的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综合结果,即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药物滤过方式以膜孔转运,即被动转运为主,滤过率较高。药物若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为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单位ml/min。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静脉注射菊粉溶液待其分布平衡后,设血浆中菊粉的浓度为Pin,设尿中菊粉浓度和每分钟排尿体积分别为Uin和V,则GFR=Uin×V/Pin。GFR正常值为l25~130ml/min。

2.肾小管分泌该过程是一主动转运过程。肾小管主动分泌属于载体介入系统,需要能量供应;该载体系统受到能量限制,可以被饱和,类似结构的药物可竞争同一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排泄

一、A1

1、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血浆蛋白结合

2、尿液呈酸性时,弱碱性性药物经尿排泄的情况正确的是

A、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B、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C、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D、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E、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3、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是

A、肝

B、肾

C、消化道

D、肺

E、皮肤

4、关于肾脏排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和蛋白质不能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滤过以被动转运为主

C、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D、水、钠、氯、钾等有用物质可被重吸收

E、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二、B

1、A.首关效应

B.生物等效性

C.相对生物利用度

D.绝对生物利用度

E.肝肠循环

<1> 、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同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明显差异

A B C D E

<2> 、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部分被肝代谢,称为

A B C D E

<3> 、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吸收的现象为

A B C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