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元素周期表
【讲授】通过几周的化学学习我们已经对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有了一定的了解。国际通用的元素符号用1个或2个拉丁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果要表示离子的话,只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注所带的电荷数目及电性,如果电荷数为1时,则数字1省略,只标明电性即可。如:Na+;Cu2+;
教师活动
复习引出新课;
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
写板书使学生对知识点一目了然;
讲授与讲解并用传授新知识;提问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补充与拓展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
比较使学生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记忆深刻;展示元素周期表;
小结纯净物的划分方法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熟记元素符号;
带领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让学生了解各类元素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与关键
1.通过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形成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符号的两种代表意义;
2.能从分子原子元素的层次理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加以区分。
教学资源与手段
仪器药品

教具
元素周期表、图片
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与方法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1.元素的分类;
2.物质的分类
手段与方法
通过讲授法与讲解法的并用使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
通过探讨法使学生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通过举例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原子序数1-20所对应的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通过比较法使学生区分元素与原子
通过讲授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各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情况;
通过设疑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提出问题引出纯净物的划分方法
首先让学生带着设置的问题去阅读课文使学生对本节课程有大致的了解,体会元素的概念,然后运用讲授法对提出的问题一一讲解;
通过交流小结将重点知识点写成板书,方便学生记忆;
拓展视野使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设置问题引出物质的分类方法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小结】
【练习】将下列物质:①氢气;②硫磺;③二氧化碳;④液氧;⑤氧化镁;⑥矿泉水;⑦空气;⑧四氧化三铁;⑨石灰水;⑩铜丝进行分类(填序号)。
(1)混合物__________;
(2)单质____________;
(3)化合物__________;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过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拓展】我们常见的氢元素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另有两种氢原子的中子数分别为1与2,它们都是氢元素,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教学方案设计
课题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授课人姓名
年级
学号
授课时间
2010-10-25
课型
概念课
课时
1课时
本节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是九年级上册的一节概念课,它安排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后,本节从物质组成成分而不是物质构成实体的角度深化对物质的认识,这些内容既是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和了解的化学常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内部是统一的,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做了铺垫,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基础。
(4)氧化物__________。
【回答】回忆上节课知识,回答问题: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回答】同学回答并书写
【交流与讨论】自由说出自己的见解
【思考并回答】说出自己的理解
【交流与讨论】有可能提出这三种氢元素在名称上如何区分的问题。
【思考并回答】①正确②错误,因为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记忆】重点记忆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教学反思
他人评价
1图片和理论相结合,加深记忆。
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解元素概念时回顾了水电解的实验结论,从而导入本节新课,过渡自然,思路清晰,使学生学的轻松。
3在讲解元素的特点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将原子与之比较,不仅使学生记忆了元素的特点,也进一步完善了原子的知识体系。
4通过这节课的讲解,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化学知识的兴趣,为今后化学学习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疑与答疑使学生掌握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复习引课】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把它们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新课引言】大家可以发现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3.3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讲授】什么是元素?大家看一下教材P73的定义
【板书】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培养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记忆深刻
对元素这一重点概念进行剖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讲解元素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元素的概念
练习巩固,渗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的特点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的特点
使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使学生了解元素符号书写的原则
1.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1.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并且懂得如何查找、提炼相关信息;
2.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学习,并且懂得如何查找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1.元素的定义;
2.元素的特点;
3.元素的意义;
4.纯净物的划分
1.各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自我反思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知识更易学生接受。
2思路清晰,设计时考虑学生能否接受这一点,导入→讲解→比较→练习,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思路,完成了本节课在课标中的要求。
3根据课程实际较大限度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努力带动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2]施正文,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3]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4]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5]王祖浩,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6.6
[6]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2.7
【强调】若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则只表示微观上原子的个数。如:3Fe就只能表示3个铁原子。
【讲授】离子符号的意义:如Na+表示带一个单位的钠离子。
【过渡】有了元素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将纯净物进一步划分。
【讲授】我们之前只把物质分为混合物与纯净物,现在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板书】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展示】P73的表3-4。
【提出要求】大家对于常见的前20号元素应该会读并会写。
【讲解】我们发现周期表中每个元素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是元素序号,它的大小等于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目。
【创设情境】我们看到H知道它表示一个氢原子,也表示氢这种元素,那么元素符号都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3.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同一课题教案的对比分析
对比项目
本教案
对比教案A
对比教案B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学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了解原子序数(即质子数)1-20所对应的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3.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4.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5.理解能从分子原子元素的层次理解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加以区分。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帮助学生记忆前20号元素
过渡,将学生带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提出元素符号意义的框架后,
进一步使之具体化
使学生了解各类元素符号的意义
补充元素符号的意义
使学生会进一步划分纯净物
以分支图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知识更有条理
巩固纯净物的划分方法,让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完整学生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3.3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二、纯净物的划分
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3.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2.理解能从分子原子元素的层次理解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加以区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学情分析
1.学生对元素符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元素的定义以及意义还很模糊;尚未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2.该班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上,具有勤奋、刻苦的优良品德,学习的热情很高;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涉及到化学问题的现象,对自然和社会有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学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了解原子序数(即质子数)1-20所对应的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观察】认真观察元素周期表
【听讲】仔细倾听教师的讲授
【观察并记忆】观察表中的元素,记忆元素符号
【听讲】紧随教师思路
【思考并记忆】元素符号的宏观与微观意义
【回忆】回顾之前的划分方法
【思考并回答】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⑥⑦⑨;(2)①②④⑩;(3)③⑤
⑧;(4)③⑤⑧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巩固旧知,引入新课。
【举例】我们知道O2表示氧气,表示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这是它的宏观意义;还表示一个氧气分子,表示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这是它的微观意义。注意宏观时用“组成”,微观时用“构成”。
【特例】如果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或者单个元素符号就能表示该物质的话,宏观上又能表示该物质。如:Fe表示铁元素、铁这种物质,微观上表示一个铁原子。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讲解】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7]张庆云谭建红,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训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9.2
[8]王祖浩,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4.1
[9]袁孝凤,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7.12
[10]张四保张爱喜,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课型,吉林大学出版社[M],2008.1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法是否正确。
【练习】甲醛(CH2O)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甲醛由1个碳元素、2个氢元素、1个氧元素组成。
【比较】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现在我们将它与元素比较:元素只表示种类没有数量概念,原子既表示种类也论个数。
【讲授】门捷列夫根据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制成了元素周期表。
教师教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宗旨与意图
元素的概念
元素的特点
元素符号的意义
纯净物的划分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通过已学知识导入新课
讲授法
讲解法
讲解法
讲授法
比较法
讲授法
通过展示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
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知道前20号元素
探讨法
举例法
讲授法
【复习引课】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