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学时期,大致是指公元184年至280年间,也就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文学产出。这个时期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如下:
1. 士人文学:建安文学以士人文学为主导,主要是以士人身份写作的文学作品。士人文学在建安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士人们通过创作文学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2. 皇帝文学:在建安时期,许多皇帝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自己也亲自写作。他们的作品被称为皇帝文学,通常体现着皇帝对国家政治和民生的关注。
3. 骈文:建安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是用四言或六言致辞,语言华丽,形式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骈文在建安时期非常盛行,很多士人和皇帝都擅长创作骈文,成为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手段。
4. 辞章:辞章是一种较简单朴素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赞美和祝福,或者对个人的抒发情感。辞章比较流行于建安时期的士人文学,它们通常用四言或六言的辞章形式表达,内容通常包括对神灵、君主、友谊等的赞美和祝福。
5. 诗歌:建安文学时期的诗歌也非常重要,流行的诗歌形式主要有绝句和五言律诗。建安时期的诗歌多以抒情和咏史为主题,有着深厚的个人感情和历史意义。
6. 陶渊明:建安文学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也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为主,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影响。
7. 司马迁:建安文学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作家,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的作品以史书为主,以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二章 建安文学
第二章建安文学
一、建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
二、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一批作家,因处于战乱动荡的历史时期,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文笔刚健有力,后世将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三、汉代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差异
“魏文与汉不同者,盖有四焉:书檄之文,骋词以张势,一也;论说之文,渐事校练名理,
二也;奏疏之文,质直而屏华,三也;诗赋之文,益事华靡,多慷慨之音,四也。”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
四、曹氏父子
(一)文风各异
曹操古直悲凉
曹丕便娟婉约
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二)曹操
1.生平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出身微贱,好权术,喜刑名之学。
2. 散文成就
✧多是应用性文体,注重实用功利,少文饰铺排。《求贤令》、《让县自明本志令》
✧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得很少。他胆子很大,文
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 诗歌的思想内容
✧继承了汉乐府精神,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第二讲 建安文学
前期:Baidu Nhomakorabea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 前期: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 的情调,对前途充满自信。 的情调,对前途充满自信。 《名都篇》 《白马篇》 名都篇》 白马篇》 后期: 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 愤。 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美女篇》 》《野田黄雀行》《美女篇 《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美女篇》
白马篇
——写给子建,观其《白马篇》壮其豪气,感其身世,乃作 写给子建,观其《白马篇》壮其豪气,感其身世,
风劲角弓鸣,耳畔是马前的悬铃 将军猎渭城,心头是梦里的纵横 莫问壮士何时归,且先醉,饮千杯 只把墨笔轻挥,指尖江山,几分媚 当年幽并游侠客,风萧瑟,今几何 只将宝剑出鞘,万里山河,纵我拓 情系白马当狂歌,只为美酒壮行染月色 边城醉里挑灯书壮魄,戎马平生,心何阔 情系白马当狂歌,只因少年不醉枉洒脱 塞外分麾下炙英杰名,残阳如血,千秋刻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章建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二章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學的總體特征 三曹的創作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三曹的创作
(三)曹植 生平情况(P14) 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 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卷中引。) 曹植诗歌的成就 钟嵘《诗品》:“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 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 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 有黼黻。„„”(P18)
三曹的创作
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九十余首,三分 之二是五言诗。其诗既继承汉乐府wenku.baidu.com现实精神,又保留了古 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之情调,进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成 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 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作品选读 七哀(P15) 野田黄雀行(P17) 白马篇(P17)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此年号一直 持续到公元220年。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史上习惯称为建安文学。 材料讲疏:教材第5页。 多气——具体表现即为“慷慨尚气”。 • 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曹植《前录自序》:“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 慨。” • 这种慷慨多气的风格,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历 史背景,又带上了悲情的倾向。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含义: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
时代背景:
政治上:汉王朝没落,地方势力崛起,局势动荡。曹操挟持汉献帝,统一了北方,北方相对安定;思想上:儒家的正统思想坍塌,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当时的社会,一切都处于失范状态下,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思考问题的层面,而且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提升了人们的个性意识,刺激了文士的创作欲望。
文学特点:
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思想内容上:
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等;
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曹植的《白马篇》以游侠的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的壮志豪情。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艺术特征上:
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名词解释建安文学
名词解释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的一个时期,时间跨越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建安年间(196年-220年)。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政治动荡和战争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时局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建安文学的兴起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分裂密切相关。
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文风豪放、奔放,具有浓厚的个性特色和极强的艺术独立性。代表作家有曹操、刘备、孙权等,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三国文学”。这些作家的作品大多具有政治性质,既表达了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也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建安文学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史诗性的战争史诗,如曹操的《七步诗》、刘备的《白马篇》等,也有抒情诗、赋、骈文等其他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雄奇的气势、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首先,它开创了以个人感受和体验为中心的文学创作风格,为后世诗歌和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它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为后世文学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思想深度。最后,建安文学的兴起也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范本和榜样,激励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热情。
总的来说,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文风豪放、个性鲜明以及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使得建安文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指的是建安时期出现的诗歌作品,也称“汉魏风骨”。建安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奠基时期,其标志性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建安文学所体现的“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和以气势为美的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五言诗从民歌中脱胎独立的滥觞,并影响到两晋南北朝诗坛,甚至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的近体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东汉末年,在动乱的局面中,一些名士避难江淮、荆州等地。他们以诗酒自娱,用慷慨悲凉的笔调,写下了不少气魄雄伟、慷慨激昂的诗篇,形成了所谓“建安风骨”。后人将这些作品结集,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之后又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建安诗歌》。建安诗歌包括《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民歌》、陶渊明《归园田居》、曹操《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应贞《饮马长城窟行》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贞。他们大都在建安年间( 196-220)活跃于中原文坛。后因他们七人大都年纪轻轻而死,故称“七子”。他们虽都未留下正式诗文,但由于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因此被称为“建安七子”。“七子”之说,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最早提及“七子”的,见于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五引《七修类稿续稿》:“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埸、刘桢也。”现代学者一般以《三国
志》作者陈寿和鲁迅的说法“七子”分别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贞、刘桢。
建安文学的内容
建安文学的内容
建安文学是中国三国时期的重要文学成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建安文学主要包括军旅诗篇、送别诗篇、忧时诗篇、咏史怀古诗篇和爱情诗篇等方面,下面将对每一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1.军旅诗篇
建安时期的战争频繁,军旅诗篇成为了当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通常描写战争、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充满了豪迈、慷慨和悲壮的气氛。如曹丕的《燕歌行》描绘了边塞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而曹操的《观沧海》则通过对大海的描写,表达了豪迈的情感和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2.送别诗篇
由于当时战乱不断,人们经常面临离别之苦,因此送别诗篇也是建安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诗歌通常表达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和王粲的《登楼赋》等。这些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凄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3.忧时诗篇
建安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因此忧时诗篇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些诗歌通常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孔融的《杂诗》和王粲的《七哀诗》等。这些诗歌以沉痛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心声。
4.咏史怀古诗篇
建安时期的历史文化悠久,咏史怀古诗篇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通常以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怀念之情,如曹植的《洛神赋》和王粲的《登楼赋》等。这些诗歌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当时历史文化的风貌和人民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5.爱情诗篇
建安时期的爱情诗篇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些诗歌通常描写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爱恨情仇,如曹植的《洛神赋》和徐斡的《情诗》等。这些诗歌以细腻的笔触和热烈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流派,时代背景为东汉末年至三国
时期,具体时间跨度约为196年(公元189年至公元220年)。建安文学的名称来
源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建安七子”之治,指的是著名的七位文人吴汉、陈琳、蔡邕、朱彦、阮瑀、嵇康和徐干。
建安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深入人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
影响。建安时期正值东汉政权瓦解、战乱频繁的时机,这也间接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建安文学一方面保留了汉文化的传统因素,另一方面又融合了时代的特点和自身的创新,呈现出独具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建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创作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样化。一方面,建
安文学流派注重描写现实社会生活,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当时的政治风貌、社会生活、军事斗争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建安文学也大量涉及各类比喻、隐喻和象征手法,以及意象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感悟。
建安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不胜枚举。其中,《三国演义》是建安文学流派的代表
作之一,以其丰富的情节、各类英雄人物塑造和深入的政治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徐干的《龙门石窟壁刻》、阮瑀的《嵇康碑》等作品也在建安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建安文学中,嵇康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其渊博的学识、
卓越的才华和独立的思想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嵇康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深受后来文人的推崇和效仿。
建安文学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
第六章 建安文学
第六章建安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论述题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第六章 建安文学
第六章建安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论述题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三国吴晋时期为代表,呈现出激烈的变革与发展的态势。建安文学的起源,乃是由于历史的进程,政治的变故,以及魏晋文人前后高度关联,从而形成以诗歌和文章为主的文艺体系。
建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以及崇尚“以道之士、清道之士”的文化思想,得到了广大诗人、文学家和文人的激越,历史上发表了不少建安文学作品。
沙门文学是一种特殊现象,它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文化的变化,指的是三国社会文化实践中出现的流行文化思想。特别是以《沙门颂》为代表的“沙门文学”,反映了三国时期对“仁义、礼仪、和智慧”
的热望。
彩绘文学是一种以彩绘故事为主的文学活动,发展至今源远流长,活动场所广泛。它反映出三国时期社会兴衰、家庭纠纷、君臣矛盾等问题,也表现出三国时期人们崇尚的“大和、礼、仁、智”的品德理念。
谋略文学是一种以谋略中心主题为主的文学活动,源远流长,活动场所多样。它反映出三国时期英雄豪壮而又谋略老道的精神的结合,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奸谋夺权、辨义释疑的场景,也表现出三国人民对政治和军事的认知。
传奇文学是一种以传奇故事为主题的文学活动,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它反映出三国时期社会各种矛盾与政治争斗,以及神话故
事中神人之间超自然力量的推动作用,以及神话故事中种种神奇类似丑剧的故事,表现出三国时期在文学中的神话色彩。
抒情文学是以抒情为主题的文学活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安文学的一大特色。它反映三国时期文人对爱情、友情、抒发情感的深刻体会,也表现出三国时期文人思想中大量的抒情元素。
建安文学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中的名作,它在 写法上显然受到汉乐府的影响。曹植诗的“赡 丽”“尚工”“致饰”,还有曹植的“雅好慷 慨”(《前录自序》)和他诗歌的“骨气奇高” (钟嵘《诗品》上),即曹植常常表现出一种 慷慨激昂的热情,因此其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迈 不凡。从《白马篇》来看,确实如此。
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 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 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时期是文学自觉 的时代,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 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xí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 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 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 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 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 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 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 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_文学特点_影响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_文学特点_影响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
建安文学的文学特点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活动,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殊时期。以下是对建安文学这一术语的详细解释。
建安文学这一术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裴松之传》中裴松之
所写的《河间东赵故寿春孙评事碑铭》,其中有“当建安之始”一词,正式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学活动命名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时间范围自184年刘备在公孙瓒麾下任职开始,到280年司马昭篡魏建立晋朝为止。这一时期正值东汉末年群雄
割据、天下大乱的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乱,而文学作为社会精英的表达和记录工具,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风貌。
建安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背景的特殊性。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作家们除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外,还会以典故、譬喻、隐喻等方式对时政进行讽刺、揭露或投射,使作品在艺术上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是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建安文学中有大量的历史人物作为创作的题材,这些人物有些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有些是虚构的形象。文学家通过表现这些人物的性格、形象和命运来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个体的命运,塑造了一批气象万千、形象鲜明的
文学人物。
三是题材内容的广泛性。建安文学的题材内容涉及到政治、战争、爱情、友情、忠诚等多个方面,既有大气磅礴的史诗和战争文学,也有细腻深沉的感情抒发和人文关怀。作家们通过不同的题材和创作方式,展现了广阔且多样性的文学风貌。
四是语言风格的变化。建安文学的语言风格与前期的汉赋有较大的差异。建安文学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简明直接的表达,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口语表达,使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亲和力。
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概况编辑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燕歌行二首·其一(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译文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段时间的文学,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刚健:(性格、风格、姿态等)坚强有力。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
遒劲:雄健,刚劲有力。
风骨:指文学作品刚健遒劲,有个性、有力量的格调。
慷慨:情绪激昂。
影响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他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唯才是举;对文士礼遇有加,与文士一同从事创作,讨论文章,相处如宾如友。
他的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
1、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
如《蒿里行》中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和博大的胸怀的
如《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3、表现对贤才的渴慕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