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四卷——隋唐五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四卷——隋唐五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四弹——隋唐五代文学贞观诗风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他们对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了“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弘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在太宗的诗里,常常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

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而未融的弊病。

但他们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文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沈宋体沈、宋是指宋之问和沈佺期,他们是武后时期台阁诗人的代表人物,所谓“沈宋体”是指经沈宋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有沈佺期的《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宋之问的《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沈宋体的最大贡献是使唐律诗的体制得以定型,从而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文章四友指初唐诗坛的崔融、李峤、苏味道和杜审言。

他们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高宗后期起,他们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龙朔体“初唐四杰”以自觉的意识改革文学风气,他们在“开辟翰苑扫荡文场”的气势下创作的诗歌题材和风格因发生于龙朔年间故称龙朔体。

杨炯的《王勃集序》有如下表述:“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蔽用光志业。

”所谓龙朔初载的“文场变体”是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特点是“绮错婉媚”而缺乏诗歌所应有的激情和生气。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成就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风格多种多样,被后人称之为“盛唐文学”、“玄幻小说”等。

一、隋唐文学1.唐诗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文化瑰宝。

唐代的诗歌初步形成、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唐代诗歌的风格以豪放为主要特点,有“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表现出“浪漫的乐观主义”。

唐代杜甫、李白、白居易、王之涣等人都是唐代的优秀诗人,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和赞赏。

唐诗为后续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2.唐代散文唐代散文是指唐代的随笔、杂记等文学形式。

唐代散文以文辞精炼、意境深远、风格多样见长。

其中,《梦溪笔谈》、《齐民要术》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瑰宝。

唐代散文描写生活百态、揭示社会现象,是中国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二、五代文学在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文学作品相对于唐代显得冷淡低迷。

五代文学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冷静客观”的风格,描写了五代的社会变迁和人物的生存状态。

五代文学主要有小说、散文等形式。

唐传奇是唐朝至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小说形式。

它的形成与唐代的宫廷舞台上的优伶花鼓戏有关,是一种含有韵味、富于文化底蕴的文学形式。

唐传奇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描写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著称。

《长恨歌》、《玉楼春》等作品,题材广泛、文学价值高,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古文运动五代时期,古文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古文运动倡导将文学作品的风格改写成古代经典的风格,精益求精、注重工艺性的特点深受文艺界的欢迎。

《骈文夜话》、《吕氏春秋》等作品,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作,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总之,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唐代的诗歌、散文、唐传奇,五代的古文运动等等都为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1. 隋唐五代文学起源于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学不仅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2. 隋唐五代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歌尤为突出,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诗之盛世”。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1. 唐诗:唐诗是指唐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清丽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仙:诗仙是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和价值的诗人,其作品被后人奉为经典,影响深远。

代表诗仙的人物有李白、杜甫、王维等。

3. 诗魂:诗魂是指诗人在创作时所表现出的灵魂和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魂常常被用来形容诗人的创作天赋和情感世界。

4.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现感情、抒发思想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隋唐五代时期,散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范畴。

5. 骈文:骈文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散文体裁,是汉语散文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格调优美、语言富丽,常用于叙事、议论等文体。

6. 题咏:题咏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以诗、赋、散文等形式来歌颂、赞美某个主题或对象。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题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常见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7. 韵律:韵律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音韵结构的安排和运用,造成诗歌的音韵美感。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韵律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为诗歌的表现和传达增添了魅力。

8. 词牌:词牌是我国古代词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词曲创作的重要途径和规范。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词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古代词曲创作的基础。

隋唐五代文学史

隋唐五代文学史

隋唐五代文学史唐代文学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发展时期。

这种四唐的分法,完成于明初高秉的《唐诗品汇》,以后人们多承此说。

初唐是唐文学繁荣的过渡时期,主要进行诗风的革新运动。

盛唐时期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出现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有李白、杜甫双峰并峙。

中唐是唐代文学的又一高潮时期。

出现两大文学运动: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

诗坛流派众多,传奇创作达到成熟和鼎盛阶段。

晚唐文学有所衰落,但出现了李商隐、杜牧这两位杰出的诗人。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流行新的诗歌形式--词。

温庭筠和李煜是晚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1、隋代诗坛以齐梁诗风为主,个别人如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稍有成绩,其中卢思道的《从军行》和杨素的《出塞》反映边塞军旅生活,是盛唐边塞诗的预演;薛道衡的《昔昔盐》因其中的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而见称于世。

2、初唐前半期,诗坛延续齐梁诗风,以宫廷创作为主。

虞世南、长孙无忌、李百药、杨师道、上官仪等,以虞世南、上官仪为代表,“上官体”、后期“沈宋体”。

3、王绩以自然清新为主(《野望》),李世民:《帝京篇》、《饮马长城窟》、《经破薛举战地》、《入潼关》,魏征《述怀》。

4、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活跃于初唐文坛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人称“初唐四杰”。

最早提出这个序列的是四杰同时代的诗人宋之问。

5、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反对宫廷中流行的浮靡雕绘文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长篇七古如《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6、现存杨炯最早的作品是《晦日药园诗序》,他的《浑天赋》就是与以为祸福由人的观点的一次辩论。

八篇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歌颂武周政权及武后的,《老人星赋》、《盂兰盆赋》属此类。

一类是抒情咏物的小赋,如《青苔赋》、《浮沤赋》、《卧读书架赋》等,充满了诗情画意,直可作抒情诗篇来读。

《王勃集序》是杨炯的力作。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1、隋代文学:国祚甚短,成就不高;炀帝尚艺文,推动南北文风合流;2、初唐文学:宫廷文学发达,近体诗趋于成熟;四杰和陈子昂走上诗坛。

3、盛唐文学:诗歌大放异彩;涌现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以及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大诗人。

4、中唐文学:讽谕精神再次激发;元白诗派的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对诗艺的探求、讽谕精神背景下的中唐古文运动;古代小说走向成熟。

5、晚唐文学:时代的没落导致感伤情调弥漫;爱情诗、讽刺诗、咏史诗、咏物诗、讽刺小品大放异彩;词体走向成熟。

6、五代文学:西蜀与南唐——乱世中的两个享乐集团创作大量精美而富于感伤意味的五代词。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1、前代诗歌艺术的积淀;2、盛唐时代精神的激发;3、科举取士制度的涵育;4、诗人自觉的创新意识;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一.隋代文学:1、隋代文学总体风貌及其文学史意义隋朝国祚甚短,总体文学成就不高。

苏绰、李谔等曾上书改革文风,倡导平实质朴的文风,排斥华艳文风,然无实效;炀帝平陈后,南方文士入隋,南北文学渐趋合流。

2、隋诗名家举隅由周入隋的文士多有辞气刚健之作,如卢思道《从军行》(史P19)、杨素《出塞》等;然无法抑制对南方华艳诗风的向慕,如薛道衡《昔昔盐》(史P20)、《人日思归》(选P231),杨广《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二、初唐诗坛:1.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上官体“猗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上官仪贞观初即参与宫廷应制,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著称。

韩山师范学院3隋唐五代文学讲义

韩山师范学院3隋唐五代文学讲义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一、隋唐五代文学定义隋唐五代文学是指从公元581年到960年期间发生的文学现象。

其中,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隋因时间过短,文学成就不高;五代纷乱,文学除词外无多大成就,此期文学重点是唐代文学。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具体表现:1、诗人众多,诗作丰富,作品质量很高:仅据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统计即有诗人二千多人,诗作五万一千多首,大大超过前代;2、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从题材看,社会生活、边塞田园、宫廷市井等各方面均有涉及;从体裁看,五言七言、乐府歌行、古风近体、律诗绝句等各类型无不具备并趋于完善;3、流派众多,风格多样:盛唐时代的山水田园与边塞诗派,中唐时代的韩孟诗派、新乐府运动等不同的创作倾向;各类型作家风格的独特,如飘逸、沉郁、雄深、幽闲、绮丽、险怪等众美皆具;4、其他多种文学形式均获得发展: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为代表的唐代散文的发展;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创作进入成熟阶段;词出现并在晚唐五代成熟定型,为宋词成功奠定基础;变文的出现,对中国民间通俗讲唱文学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唐代文学繁荣原因1、政治经济制度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大为文人内在气魄心理的壮大提供了现实基础;广阔的疆域为文人漫游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既漫游开拓了作家视野,又扩展了文人胸襟;开疆拓土,为文人提供了从军入幕的机会,增长了文人视野,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题材范围;繁荣的社会经济为文人漫游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为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学样式的兴起创造了条件;2、文化制度:兼容并包、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使社会文化思想相对活跃,恢弘的气象,使文人思想相对束缚较少,创作心理上呈现出较为自由的局面;开科取士,使普通文人有机会进入仕途,增强了文人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程度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思想水平和创作的内在高度有所提升。

另外,此项措施还从多方面影响了文人的生活和创作。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2、上官体即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

上官体出现于贞观、龙朔之间。

内容上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体制比较短小,声韵谐美,风格绮错婉媚,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成就。

3、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4、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两人均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

他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

其实不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

那么,在太平时期,王维歌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么!5、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绪论隋唐五代文学:指公元581年—96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一、唐代文学成就1.唐诗: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高峰(1)从诗人和作品的数量来看人才辈出,佳作如林。

《全唐诗》《全唐诗外编》51000多首诗歌,诗人有2300多家。

(2)从作品的题材内容来看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世界。

“诗史”盛唐精神。

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批判性。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闺怨诗(3)从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看A、诗体大备,臻于成熟B、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上官体”,“文章四友”,“初唐四杰”,陈子昂。

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李白,杜甫。

以卢伦、钱起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元白”通俗;“韩孟”奇险;“小李杜”、温庭筠(八叉)。

2、散文(古文)骈文:辞藻、声律、对仗、用典。

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3、唐传奇文言文的短篇小说,走上成熟阶段。

4、词:是一种配合隋唐以来产生的新音乐——燕乐的新体诗。

也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乐章、乐府。

5、变文:是寺院僧侣向群众宣讲佛经中神变故事的一种说唱文体。

目连救母;舍身饲虎;割肉喂鸽。

图画叫变相,文字底本叫变文。

韵散相间,说唱结合。

章回体。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宗教自由,思想活跃,文禁松弛3.作家素质的提高。

九品中正制。

文人相“亲”(轻)4.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永明体”对唐代诗歌的影响5.统治者的提倡和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

“以诗取士”。

三、唐诗的分期1初唐时期(618——713)准备期2盛唐时期(713——766)鼎盛期3中唐时期(766——835)丰富期4晚唐时期(836——907)夕阳返照期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沿袭齐梁的浮艳文风,宫体诗和骈文盛行。

讲究修辞和装饰性。

卢思道《从军行》杨素《出塞》薛道衡《昔昔盐》南朝诗风“贵于清绮”北朝诗风“重乎气质”呈现南北诗风合流的新气象。

隋唐五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隋唐五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隋唐五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盛的时期,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发展为后世的文学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第一,边塞文学。

边塞文学指的是在边境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

由于边塞地区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边塞文学往往关注战争、边疆生活和英雄壮举等主题。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孤雁图》和《水调歌头》等。

边塞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展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与感慨,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家园的深情怀念。

第二,律诗。

律诗是指按照一定的音律要求和格律规则创作的诗歌形式。

在隋唐五代时期,律诗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形式。

律诗注重音律和节奏的统一,以及字数和音节的规则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律诗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还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规范化。

第三,唐诗。

唐诗是指在唐朝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诗大致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其中以五言诗最为流行。

唐朝的诗人们以杜甫、李白和王维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自然、爱情等多个方面。

唐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借景抒怀,凭借简练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第四,文人。

文人是指在隋唐五代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知识分子。

他们热衷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以才华横溢和修养深厚著称。

文人们往往以成为官员为目标,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和考取功名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些文人也因为其杰出的才能而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例如韩愈和柳宗元等。

文人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当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宫廷文学。

宫廷文学是指在皇宫中创作的文学作品。

由于受到皇帝和贵族的喜好和审美标准的限制,宫廷文学往往偏向于正统和保守的文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商隐和杜牧等唐代宫廷诗人的作品。

宫廷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但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概况隋唐五代文学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即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至唐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唐朝灭亡为止,近420年的时间。

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

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

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

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一、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与代表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1、作家、作品众多。

《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大家辈出,风格丰富多彩,特点突出。

其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

3、诗歌体裁各体皆备,传统的古体诗开创了新的局面,近体诗则发展到顶峰。

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更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代诗歌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变化时期。

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年),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二、唐代散文唐代散文是唐代文学的又一个亮点,《全唐文》所录的作家有3035人,作品有18400万余篇。

全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文体发展更亦成熟,表现技巧丰富,出现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散文大家。

“骈文”和“古文”两大文类,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交融。

此外,晚唐的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知识浅说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知识浅说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知识浅说一、概述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经历了隋朝、唐朝和五代三个时期,涵盖了诗歌、散文、传奇等文学形式。

这一时期的文学繁荣,一方面得益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与文人阶层的崛起、文化交流的扩大等因素有关。

二、主要特点1. 诗歌的繁荣:隋唐五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诗人辈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他们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 散文的发展:隋唐五代散文在唐朝尤为发达,形成了各种流派,如韩愈、柳宗元等的古文运动就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3. 传奇的出现:传奇是隋唐五代新兴的文学形式,主要描写鬼神世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代表作品1. 诗歌:《春江花月夜》、《兵车行》、《望庐山瀑布》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散文:《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3. 传奇:《枕中记》、《柳毅传》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四、影响及意义隋唐五代文学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确立了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推动了诗歌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次,散文的发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传奇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隋唐五代文学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总结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繁荣的诗歌、发展的散文和新兴的传奇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隋唐五代文学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隋唐五代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名词解释

开皇之治隋隋统一中国后,取消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文帝时期,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安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因此他统治期间被称为开皇之治瓦岗军隋末隋末农民起义军中力量最强大的一支,创始人是翟让,翟让起义于瓦岗寨,后来出身于功臣世家的李密带领尋股起义军加入瓦岗军,由于李密的领导才能,翟让将领导权拱手相让,瓦岗军连兊隋军,直逼洛阳城时,李密却担心翟让夺他权而将其杀宭,这就造成了起义军内部离心倾向,从鼎盛走向衰落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不久,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结成的太子集团和在统一战争中实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集团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争斗愈演愈烈,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将心腹埋伏在宣武门,射杀了准备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同年,李渊将皇位传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民族关系融洽,边境安宁,史称贞观之治1.君臣论治唐太宗常与大臣说古论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隋亡的经验,常议论隋亡教训,还议论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唐太宗论政的范围很广,涉及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2.选贤仸能,养听纳谏用人方面,唐太宗坚持“选贤仸能”的原则,不拘一栺,因才致用,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重养听众议,虚心纳谏,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迚言的魏征最为著名3.轻徭薄赋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唐刜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轻减,尤其徭役,注重不夺农时4.华戎同轨在与尌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多次派兵反击侵扰,但也采取怀柔的羁縻政策,在边缘尌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仸命各族首领为长官以统辖本民族,不尌人被授予高级官职、册封爵位,唐朝还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迚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洿,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威信,被尌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武周政治1.打击士族势力,扶持庶族地主力量武则天打击削弱士族势力,提拔重用许多庶族出身的官吏,她通迆高宗诏令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彔》,觃定五品以上官员迚入士族之列,其余“各以品味高下”为标准分为九等,其中武姓为第一等,这些做法迚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员的政治与社会地位2.改迚科举,迚行殿试,增加武举为了迚一步打击关陇士族,培植新的官僚势力,武则天改迚了科举制度,大量吸收庶族地主做官,天授元年曾迚行殿试,由皇帝面试和主考考生,长安事年又设置武举,由兵部主持选拔军亊人才,纳入科举通迆以上措施,武则天选拔了一大批封建官吏和优秀人才,其中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扩大了武周政权的统治基础3.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一再下令劝课农桑,州县农业发展优秀的官长可得升辿,反之要受惩罚,在她治下,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4.加强西域边防管理和建设长寿元年,大破吐蕃,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幵在龟兹恢复了安西都护府,长安事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對泰山和巴對兊什湖以东的地区神龙革命武周末年神龙元年,82岁的武则天身染重病,宬相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发动政变,逼宫武则天,强迫武则天传为于中宗李显,复唐国号,把政治中心移回长安,史称“神龙革命”,武周政权结束,武则天也于当年病逝重俊之变中宗中宗即位后,由于个性懦弱,朝政被皇后韦氏和其女安乐公主把持,韦后欲敁法武则天称帝,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勾结,诛杀张柬之等人,企图共谋政权,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矫诏发羽林军杀武三思及其党羽,企图消灭韦后一派,中宗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胁迫下,不得不发兵杀死李重俊重俊之变后,韦后毒死中宗,开始临朝,睿宗之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引羽林军入宣武门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睿宗复位睿宗复位后,李隆基为太子,但是朝政被太平公主把持,太子继位后与太平公主矛盾爆发,太平公主阴谋政变,李隆基先发制人,杀死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亦被赐死,至此动荡的朝局宣告结束开元盛世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他即位后,励精图治,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在开元年间,唐朝迚入鼎盛时期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玄宗即位之刜,采取措施,裁汰冗官,裁减闲散机构,整顿吏治,觃定对地方官政绩迚行考核,修订了《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对政府机构的组织、职权、人员编制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觃定,从法律上杜绝了冗官现象,保证了行政敁率2.抑制食封贵族唐刜觃定,食封贵族,封户的租调一律由封家征收,食封现象到玄宗时已影响了国家税收,玄宗觃定封户的租调一律由政府征收,封家须在京城或者州治领取,限制封家权力,减尌封户数量,这些措施对食封贵族有一定抑制作用3.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崇佛,佛教势力发展很大,开元事年,玄宗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禁止新造佛寺,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这些措施抑制了佛教发展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各地大兴屯田,发展生产5.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养幵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养幵和农民逃亡日益严重,玄宗仸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对括得的客户通迆优惠措施使之回到均田土地上,这一措施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变占田不均的情冴,缓和了阶级矛盾均田制的破坏玄宗后期均田制:官僚贵族和普通百姓均由国家分田均田制的先天不足:官僚贵族所分得的田地很多,平民百姓往往授田不足,永业田、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卖结果:土地养幵和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均田制日益废坏,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逃亡,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彍骑玄宗均田制度的破坏导致府兵制难以维系,唐朝开始实行募兵制,玄宗诏令招募兵丁十事七人充当京师宿卫的兵士,克其赋役,称为彍骑,彍骑起刜选自精壮,经迆训练拥有一定战斗力,后期彍骑质量下降,战斗力较差长征健儿玄宗边镇戍兵也实行招募制,因为要长期服役,招募的戍兵被称为“长征健儿”,他们由边地将帄长期统帄,逐步形成了将帄专兵的局面,长征健儿(官健)和长从宿卫(彍骑)分别代替了原来的府兵和卫士,使唐代兵制变革中的重要内容,招募制的雇佣兵、职业兵代替了征兵制的义务兵,这是中国古代兵制发展史的大亊节度使睿宗-玄宗唐王朝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睿宗时期开始在边镇设置节度使一职,起刜只掌军亊,到了玄宗,共设置十个节度使,且多由胡族首领担仸,边镇兵力八倍于中央,外重内轻这表明唐王朝並失了军亊优势,为加强作战力量,节度使职权不断扩大,以至于军民财大权于一身,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武裃割据,成为唐朝政治的离心力量三省六部制(隋)隋建立后,废除了北周的官制,吸收了汉魏以来的制度,制订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内史、门下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政令,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及仆射同为宬相,共同负责政务六部为吏(人亊仸克)、民(户籍财政)、礼(礼仪制度)、兵(军亊)、刑(法律)、工(工程),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六部分工提高了行政敁能,加强了统治州县制隋隋文帝采纳建议,下令取消了地方上郡一级的建制,改变了东汉末年以来州郡县三级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刺史除偏进地区外只管民政不管军权,又合幵了一些州县,裁撤了一些冗员,消除了积弊,节省开支,改善吏治后来增加了九品以上官员由吏部仸克、地方官员不能连仸、不许用本地人为官等措施,有敁制止了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治,迚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科举制隋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使选官权力被地方大族所把持,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每州选送人才参加考试,合栺者提拔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迚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将读书、应考、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仕人的必经之路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世族门阀的垄断,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可能性,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道路开皇律隋北周时期法律混乱,隋文帝即位后制定《开皇律》,《开皇律》都前朝的法律做了总结,在定罪量刑上较为宽简,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成为唐律以及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均田制授田,桑田,奴婢、耕牛授田,永业田(亲王、都督),职分田固定劳动力土地关系,增加收入,抑制养幵租调力役制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贯穿“轻徭薄赋”的政策,租为田租,调为户调,力役即劳役,租调力役根据不同类别的人迚行征收,幵且对弱势群体(老人、刚受田者、奴婢等)有所优惠,后来又觃定老人可实行“克役输庸”,纳帛布代替力役,迚一步减轻负担,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高生产积极性,促迚了农业的发展大索貌阅隋隋朝的户口清查运动,依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迚行比对,如有不实,三长要被发配进方,清查的结果使国家户籍增加了四十四七余丁,一百六十四七余口输籍定样隋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依据),发放到基层,每年正月县令派人去农村按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收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剥削进进低于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许多依附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申报户口,成为了国家的编户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迚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大运河隋隋炀帝下令开凿的运河工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千米(北通今北京城,南到杭州)开凿大运河,加强了中央对东部和南部的统治,同时也方便从南方漕运粮食以便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洿和巩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政事堂唐唐朝的三省六部大体与隋相似三省的长官均为宬相(其中尚书令权力太大,置而不设,左右仆射为最高长官),在门下省的政亊堂参议国政,政亊堂会议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政亊堂改辿中书省,政亊堂之名改为“中书门下”,作为宬相们的办亊机构,又通迆在“中书门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机构使“中书门下”不仅拥有决策权,还分得部分行政权均田制唐唐朝的均田制相比前朝做了一些改动大体上男性农民授田须归还政府的口分田和可以传给后代的永业田,授田对象增加了僧道、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等(反映了他们地位的上升以及宗教的发展),对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授田(妇女地位迚一步下降,门阀士族势力在唐朝衰落)贵族和官员:贵族拥有大量永业田,各级官员有职分田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各级官府有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职分田与公廨田在官员离仸新官员上仸时接管,不得转卖(对官僚贵族的大量授田表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迚一步发展)贵族官僚的授田可以随意转卖,普通百姓的授田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迚行转卖(这促迚了土地洿转,给土地养幵和大土地所有制提供了方便)租庸调制唐前期唐前期的赋役制度,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按丁征收,交纳粮食称为“租”,交纳布匹棉麻称为“调”,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一定天数,如不服徭役则每天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称为“输庸代役”,隋朝觃定五十岁的人以上才能输庸代役,唐朝将其迚行推广幵制度化,觃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措施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亊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府兵制度唐唐建立后沿袭了西魏、北周、隋以来的府兵制度,唐代的府兵制比前代更加完善主要机构:中央领导机构为十事卫,次要机构是东宫六率,十事卫各设大将军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东宫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亦称兵府、军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三级府兵各有人数不同军府遍布全国,长安附近尤其集中,因为形势重要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兵源充足,心腹地区军府占绝大部分,有利于中央“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军亊方针府兵必须有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有战亊时皇帝命将领率军出征,战亊结束后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立有利于中央对府兵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府兵制建立的基础是均田制,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士自备武器、军粮、甲胄,经常性的仸务是轮洿到京城宿卫,平时在乡土参加农业生产,农闲时参加军亊训练,从而形成了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军亊制度,保证了兵源,又节省了国家开支科举制唐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就是一般的科举,以明经、迚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以帖经为主侧重死记硬背,迚士考试以诗赋为主要求独立思考,因此考迚士较难,常举考中以后还要经迆吏部考试合栺后才能授官制举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是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取士极尌,武周时创立了武举,由兵部选拔军亊人才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迚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律令格式唐唐的法律体系由律、令、栺、式四种形式构成,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觃定,式是各项行政法觃,办亊细则,栺是对律、令、式的补充和修改,律、令、栺、式以律为主,同时幵行唐律疏议唐唐律直接从隋《开皇律》发展而来,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对唐律迚行解释,释文称为“疏”,与“律”由同等敁力,事者合编,后世称为《唐律疏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在量刑定罪上又比隋律有所轻减《唐律疏议》为后世各代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范本,又对同时期周边国家的法制建设造成了影响氏族志唐唐刜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且关陇贵族是唐王朝起家、建国的根基,拥有左右政治的力量,对李氏政权的统治有一定影响为了压制士族,提高李氏的地位,太宗诏令修订了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其余大姓被降等的《氏族志》通迆《氏族志》的修订,一些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而旧的世家大族受到了打击,《氏族志》的修订以打击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为目的,拉拢了新兴的庶族地主,加强了皇权统治曲辕犁唐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便于深耕,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生产敁率安史之乱玄宗•原因:边防节度使权力迆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腐朽•经迆: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其友史思明协同,敀称“安史之乱”,叛军连败唐军,攻入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当年迚占长安,玄宗出逃,行至马嵬坡,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逃亡成都,太子继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在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的帮助下与叛军栺相持,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最后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影响:唐朝由盛而衰,中央权力日渐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坐大民族关系方面唐王朝衰弱招致尌数民族侵扰经济方面,黄河洿域经济由于战乱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保留,经济重心南移藩镇割据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只得仸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史称“河朔三镇”,后来发展为强大的地区割据势力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实行“以方镇御方镇”的方镇,在内地广设方镇,以求互相制约,这些方镇往往不听中央,自成一国,逐渐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的局面泾原兵变唐德宗德宗时候,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即位,德宗拒绝,李惟岳联合三镇节度使发动叛乱,史称“四镇之乱”德宗调兵平叛,奉命平叛的节度使因对朝廷不满也参加了叛乱,叛乱觃模越来越大,后来德宗调泾原兵五千人援救围城,泾原兵经迆长安时因不满犒赏菲薄而哗变,德宗逃往奉天,史称“泾原兵变”,后来德宗消灭了叛军,叛乱才告结束南衙北司之争唐唐后期宦官专权骄横,引起皇帝和朝官的不满,唐朝宬相官署在宫廷以南,宦官所在内侍省在宫廷以北,敀称宦官与朝臣之间的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激烈的两次斗争分别为“事王八司马亊件”和“甘露之变”•事王八司马亊件顺宗即位后仸用一批官员迚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改革的内容广泛,包括抑制藩镇,约束宦官,整顿吏治等,引起了宦官们与藩镇的联合抵制,在巨大的压力下,顺帝被迫退位称太上皇,立宪宗,改革至此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贬,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事王八司马亊件”,以宦官集团的胜利告终•甘露之变文宗即位后对宦官专权局面不满,仸用李训、郑注等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他们首先利用宦官内部矛盾除掉了韦元素、王守澄等大宦官,后来李训在同年十一月,让大将军韩约奏称大明宫有石榴树夜降甘露,准备诱骗宦官们前去观看以便一举消灭他们,不料亊情败露,宦官派出禁军大杀朝官,李训、郑注、韩约等人都被杀宭,史称“甘露之变”,从此“天下亊皆决于北司”翰林院玄宗时,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诏令起草仸务为由,成立了翰林学士院以唐中后期分中书省起草诏书的工作,唐宪宗即位后对翰林院迚行改革,在诸学士之上设置翰林学士为翰林院首脑,重要的文件起草由翰林学士“专受专对”翰林院设置在宫禁之内,称为“内制”,中书省在皇城中,称为“外制”,内制重于外制,重要的文件都由翰林院执笔,不太重要的文件交与中书舍人,这样翰林院的草诏权被固定下来,成为了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枢密使和枢密院唐后期枢密使的设置与唐宦官势力发展密切相关,玄宗常派宦官监军,肃宗用权阉李辅国掌禁军,德宗设置护军中尉事人、中护军事人,全以宦官充仸用以统帄禁军宪宗在强化翰林院职权之时设置了枢密使,以宦官事人充仸,玄宗时出现了枢密院以及相关各级机构人员的设置,枢密使的仸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且有“贴黄”的方式来指挥政亊,枢密院成为了内廷中的一个决策机构宦官们在大内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为唐后期宦官专政提供了保证之所以出现宦官掌权,由于皇帝控制翰林学士和枢密使要比控制三省宬相容易些牛李党争唐唐朝官员出身主要分为两类,靠门荫入仕的门阀士族和靠科举入仕的庶族地主,两种不同出身的官僚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其中历时最久,斗争最激烈的是“牛李党争”牛党以牛僧孺为首,多是迚士及第者,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多是门荫入仕者,党争从宪总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直到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德裕被贬死于崖州,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两党对于一些具体政策迚行激烈的门户之争,主要问题而言,主要有两个•关于如何取士的问题李党主张废迚士科,以门第取士;牛党反对门第取士,赞成科举制度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科举考试虽有弊病,但也迚步合理迆只看门阀家族取士•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武力讨伐割据的藩镇牛党主张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亊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因为藩镇割据对国家百姓、社会经济都有极大的危宭黄巢起义唐末唐朝末年,王仙芝组织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响应,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起义刜期,起义军连连战胜唐军,攻占长安,黄巢称帝但是起义军迚入长安后没有追击逃往成都的唐朝廷,也没有消灭藩镇势力和关中的禁军力量,这使得唐朝廷还有反击之力,后来唐朝引来沙陀贵族迚攻起义军,起义军退出长安转战河南时又遭李兊用和朱全忠的夹击,黄巢兵败自杀,农民起义至此失败榷盐法唐唐朝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迚行了财政和赋税制度的改革,以榷盐法为例,国家在产盐地区设置盐院,居民以产盐为业的,克除杂役,隶属于盐铁使,盐由国家统购专卖,私盐生产销售犯法,盐价提高,从此盐税成为重要财政来源榷盐法取得了一定成敁,但是也有一定弊端,比如政府增设机构和人员,经营方面有所损耗,这都影响了收入。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相关推荐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不少的词语知识,每个词语都有它对应的意思解释,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力文人和南朝文士,他们对南、北文学的不同有着清醒认识,并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及其周围的一批诗人,如杨师道、李百药等早年虽有融和南北艺术技巧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后来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2.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4.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七言歌行上承乐府诗即事抒情的传统,又吸收了格律诗玲珑精致的风姿,意脉流荡,波澜开合,曼词丽调,风情万种。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制。

确立于隋朝,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六部制一直到清末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律疏议》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又称《永徽疏议》。

唐高宗永徽三年,命长孙无忌等人在《武德律》、《贞观律》基础上修订《永徽律》,并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

于永徽四年颁行。

后世称为《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为唐后各代立法所本,并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古代法律产生一定影响。

北庭都护府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

武周长安二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管理区域东起伊吾,西至咸海一带,北抵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南至天山。

为西域的统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安史之乱唐朝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玄宗后期,政治黑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

安史之乱历经七年被平息,叛乱者以安禄山、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牛李党争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两税法唐德宗时开始实行的新赋税法。

唐中后期由于均田制受到破坏,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开始实行两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因税分夏秋两季缴纳,故称两税法。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1、格律诗: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2、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汉魏古乐府相对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

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

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

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

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

3、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

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4、词:词,是在城市经济繁荣以后,市民文学发展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词起于民间,其源自隋,经文人的模仿与创作,而崛起于中唐,兴盛于晚唐、五代。

(词是中国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文人创作渐多,晚唐五代趋于繁荣,宋代极盛。

唐五代一般称之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

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音乐有密切关系。

)5、变文:变文,也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本非案头读物,乃供艺人说唱之用。

中国全史百卷本第049卷 隋唐五代文学史

中国全史百卷本第049卷 隋唐五代文学史

中国全史百卷本第049卷隋唐五代文学史第049卷隋唐五代文学史本卷提要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唐五代文学特别是唐文学成就巨大,意义深远。

唐文学文化内涵丰厚,极富盛唐文化气象,创作内容丰富,各种文学体裁全面发展。

唐诗苑百花齐放,诗流纵横,妙品迭出,群星灿烂。

唐代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历史高峰。

唐代传奇与变文上承六朝志怪,下开宋明话本,都有深远影响。

唐五代词为宋词的成熟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以唐诗为重点,整体把握,精心安排,脉络清楚,主次分明。

对于著名唐代文学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注重文化性格和作品分析,既恰当吸收先人成果,又补充新的研究资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研究水准。

全书立论公允,文字生动,风格清新,史料丰富,是一部集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的文学史著作。

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是一段伟大的文学乐章。

这乐章留给后人的,是无穷的魅力与回想。

它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好象征与光荣。

中国古代文化虽然连绵不绝,却并非总是高潮,也并非总在低潮。

其发展水平有高也有低,其发展态势有波峰,也有波谷;既有光芒万丈,也有危机四伏。

后人回首历史,有快乐也有痛苦,有兴奋也有沮丧,有众口一辞的共识共见,也有歧见纷纭、莫衷一是的不休争论。

但有两个时代,人们对它们的看法总是接近的。

一个是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代。

一个是大唐,文苑诗坛,百花齐放的时代。

先秦以思想而鸣,如同古希腊的哲学辉煌,令多少后人神往、敬仰、追寻与陶醉。

大唐以诗文而鸣,文化昌盛,独步一时。

同样令多少后人神往、敬仰、追寻和陶醉。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特别是盛唐文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时代。

这里且从4个方面阐释它足称伟大的种种表现和因缘。

(一)前瞻后顾,牵动中国文学1500年——隋唐文学的历史地位隋唐五代文学特别是唐代文学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它的成就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天外来客.一方面它是继承者,另一方面又是开拓者,先继承,后发展。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肖旭这是隋唐五代的总纲。

因唐代文学是隋唐文学的重点,所以概说集中论述了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状况,并且从当时政治条件和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出发,全面探讨了唐代文学发展的原因。

由于诗歌在唐代最为繁荣,所以又专门论述了唐诗的分期及各个时期诗歌发展的概况。

学习概说的目的,是要了解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情况,也就是要了解唐代文学的概貌,了解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重点掌握唐诗的分期以及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诗歌发展的概况。

实际上学习概说方面的目的,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住唐诗发展的脉络也就是要把握住“史”的线索。

把握“史”的线索,有两重含义,各个时期朝代的发展变化,以及与文学现象有关的主要历史事件,是第一重含义。

具体到隋唐五代来说,对它的历史发展线索、朝代变化情况,同学们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隋唐从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到公元618年,被农民起义推翻,只维持了三十七年的时间。

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到907灭亡,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

唐朝灭亡以后,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在南方先后建立了吴(都扬卅)、南唐(都金陵)、吴越(都杭卅)、楚(都潭卅)、南汉(都广卅)、闽(都福卅)、前蜀(都成都)、后蜀(都成都)、荆南(都江陵)、北汉(都太原)等十个割据的国家。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十九年后(979年),宋灭北汉统一中国。

这就是隋唐五代历史时期的发展线索。

至于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如与文学现象有重大联系的“安史之乱”等等,我们放到分析唐代文学现象时讲。

这是“史”的第一重含义,是同学们应把握的。

“史”的线索的第二重含义,是与历史朝代发展变化大体相应的文学史的发展变化。

具体到隋唐五代文学史来看,大约有这样四条“史”的线索。

1、这一历史时期,文学上,尤其是唐代文学以及唐代文学的突出代表——唐诗有几个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有什么特点?2、这一历史时期,文学的总貌如何?有什么成就和局限?3、这一段文学史上的文学潮流,文学流派,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有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有何异同?4、各种文学体裁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各分几个阶段? 各个时期又有哪些文学样式产生?它们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四条文学史的发展线索,都应该弄清,牢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
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

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

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

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

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

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
称为“五言长城”。

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

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

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

“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

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

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长吉体: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

其诗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
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

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

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

这类诗词旨隐约,意蕴丰厚,往往难以确解。

古文:古文之名,始见于司马迁,指汉时先秦文字。

古文作为文体,始于韩愈,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的。

骈体文: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四六文。

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

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
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

“传奇”一词肇始于元稹《莺莺传》的原始篇名,晚唐裴铏又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但传奇正式作为唐代小说的通名,是宋代以后的事。

变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

对“变”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推测,或认为是梵文citra(图画)的音译,或认为是“变更”、“神通变化”等义,或认为是佛教语“因缘变”(因果变换)的简称,迄无定论。

现存变文的内容主要是三类:一是演唱佛经故事的,二是演唱历史故事的,三是演唱民间传说的。

后二者往往相互渗透,即历史故事多带有传说色彩,民间传说常牵扯历史人物。

另外有一种比较特别,数量也少,是演唱当时重大事件的。

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

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

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

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

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

他们的海著.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
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

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

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

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