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设计导则
(QDG_1-H001—2008)再生水深度处理设计导则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Standan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ing Group Conporation
Q/DG 1-H001—2008
再生水深度处理设计导则 Design guide of advanced treatment for reclaimed water
2008-09-01发布 2008-11-01实施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发布
目 次
前言 ............................................................................ III 1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2)
5澄清系统 (4)
5.1系统设计 (4)
5.2设备配置与选择 (5)
5.3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5)
6过滤系统 (6)
6.1系统设计 (6)
6.2设备配置与选择 (6)
6.3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8)
7脱氮系统 (8)
7.1系统设计 (8)
7.2设备配置与选择 (9)
7.3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10)
8膜法处理系统 (10)
8.1系统设计 (10)
8.2设备配置与选择 (12)
8.3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13)
9药品贮存和计量 (14)
9.1石灰 (14)
9.2凝聚剂、助凝剂 (15)
9.3硫酸 (15)
9.4杀菌剂 (16)
9.5膜法工艺要求的加药设备 (17)
10污泥处理系统 (17)
10.1系统设计 (17)
10.2设备配置与选择 (17)
水回用导则 再生水厂水质管理
水回用导则再生水厂水质管理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应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再生水厂的建设和运营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再生水厂的水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本文将探讨以水回用导则对再生水厂水质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以水回用导则是再生水厂水质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指导。以水回用导则是国家针对再生水利用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它主要包括水质标准、再生水的处理工艺和设备要求、再生水的监测和检测要求等。再生水厂在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以水回用导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再生水的质量符合标准。
再生水厂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水质管理措施。一方面,再生水厂应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这包括在不同处理环节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水质指标、微生物指标、有机物和无机物等。另一方面,再生水厂应建立健全的水质管理制度。这包括制定操作规程、建立应急预案、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等。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质管理措施,再生水厂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水质,确保再生水的安全可靠。
第三,再生水厂应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目前,再生水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再生水中微污染物的去除、病原微生物的灭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难题。
因此,再生水厂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处理工艺和设备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再生水厂还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加大对再生水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第四,再生水厂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再生水利用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公众对于再生水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因此,再生水厂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再生水利用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再生水厂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再生水利用的发展和推广。
再生水利用指南 第4部分
再生水利用指南第4部分
一、再生水利用的概念
再生水利用是指将废水或其他处理过的水源经过适当的处理工艺后
再利用于农业、工业或城市生活用水等领域的过程。再生水利用可以
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降低对传统地下水或淡水资源的需求。本文将为您介绍再生水利用的指南。
二、再生水利用的关键步骤
1. 废水收集与预处理
再生水利用的第一步是收集并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废水可以来自各
种来源,包括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以及雨水收集系统等。在收集之前,需要确保废水的合法排放,并对其进行初步筛选和去除固体废物。此外,废水还需要进行除磷、除氮和除油等处理。
2. 生物处理
生物处理是再生水利用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利用微生物来
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可以有效地净化废水。生物
处理过程可以包括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等不同的处理方法。
3. 高级处理
在经过生物处理之后,废水仍然可能含有一些微量的污染物。为了
达到再生水利用的标准,需要进行高级处理。高级处理方法包括过滤、
反渗透、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氧化等。这些方法可以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微污染物和细菌等。
4. 再生水的储存与分配
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可以储存并用于不同领域的用水。储水设施可以包括水库、储水池和地下水埋藏等。为了保证再生水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需要建立合理的供水系统,并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分配。
三、再生水利用的应用领域
1. 农业用水
再生水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减轻对传统淡水资源的依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再生水可以用于灌溉、温室种植和水产养殖等农业活动中。
2. 工业用水
再生水利用指南 第4部分
再生水利用指南第4部分
(实用版)
目录
一、再生水利用的意义和现状
二、再生水利用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
三、再生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四、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五、再生水利用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正文
再生水利用是指将生活、工业、农业等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再次用于生活、工业、农业等用途。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再生水利用已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保护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再生水利用的意义和现状
再生水利用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减轻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开采压力,同时减少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据研究表明,我国再生水利用的潜力巨大,预计到 2020 年,全国再生水利用量将达到 150 亿立方米以上。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再生水利用率仍较低,亟待提高。
二、再生水利用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
再生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预处理、深度处理和后处理等环节。预处理主要是对废水进行格栅、沉淀、浮选等处理,去除大颗粒和悬浮物;深度处理主要是通过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紫外线消毒等方法,去除有机物和微生物;后处理主要是通过膜技术、离子交换等方法,去除重金属和营养物质等。
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再生水利用的成功案例,如北京市丽泽
商务区再生水工程、上海市白龙港再生水厂等,这些案例都表明再生水利用技术是成熟可靠的。
三、再生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再生水利用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滞后、技术水平和设备质量参差不齐、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再生水利用的推广和应用。
再生水实施方案
再生水实施方案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再生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补充水资源。再生水是指经过处理后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水,通过再生水的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因此,制定和实施再生水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再生水资源调查
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再生水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废水排放量、水质状况、再生水利用现状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再生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为制定再生水实施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二、再生水处理技术选择
在确定再生水利用的具体项目之前,需要对再生水进行处理。根据再生水的水质情况和具体利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再生水处理技术,如生物处理、膜分离、化学处理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处理技术的成本和运行维护情况。
三、再生水利用方案制定
根据再生水资源的调查和处理技术的选择,制定再生水利用方案。
包括确定再生水利用的具体项目,如城市绿化灌溉、工业用水、景
观水体补给等。同时,需要考虑再生水利用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确
保再生水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四、再生水实施方案的推广和宣传
制定再生水实施方案之后,需要进行推广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
再生水的认知和接受度。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公众介绍再生水的优点和安全性,促进再生水利用的普及和推广。
五、再生水实施方案的监测和评估
在再生水实施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再生水利用项目进行监测
和评估。监测再生水的水质情况和利用效果,评估再生水实施方案
的实际效果和成效,及时调整和优化再生水利用方案。
再生水利用指南 第4部分
再生水利用指南第4部分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为缓解这些问题,再生水利用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指南旨在为公众提供再生水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再生水的定义和分类
再生水是指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可用于农业、工业、城市绿化、景观用水等非饮用水的水资源。根据处理程度和水质,再生水可分为一级再生水、二级再生水和三级再生水等。
三、再生水的利用途径
1.农业用水:一级再生水可用于灌溉农田、种植蔬菜、养殖业等;二级和三级再生水可用于喷灌、滴灌等高效灌溉系统。
2.工业用水:一级再生水可用于冷却塔、清洗设备等;二级和三级再生水可用于生产工艺环节。
3.城市绿化:一级和二级再生水可用于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等。
4.环境补水:再生水可用于湖泊、河道等水体的生态补水,改善水环境。
四、再生水利用的法规和政策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再生水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再生水利用设施工程技术规范》等,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再生水利用工作。
五、再生水利用的技术和方法
1.污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膜法、活性炭吸附、膜生物反应器等。
2.再生水生产工艺:如传统活性污泥法、高效生物处理工艺等。
3.再生水利用设施:包括再生水厂、输配水管网、用水设施等。
六、再生水利用的案例分析
1.案例一:某城市再生水利用工程,年供水量达1000万吨,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绿化,每年节约淡水资源约1000万吨。
2.案例二:某企业采用再生水用于生产工艺,每年节约新鲜水量约50万吨,降低生产成本数十万元。
再生水利用指南 第4部分
再生水利用指南第4部分
1. 引言
再生水是指经过处理和净化后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水。在当前全球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再生水利用成为了解决水资源供应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指南的第4部分将着重介绍再生水利用的原则、技术和应用。
2. 再生水利用原则
再生水利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安全性原则:确保再生水经过适当处理以达到卫生安全标准。
•可持续性原则:确保再生水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能够满足长期的需求。
•经济性原则:确保再生水利用的成本合理,并能够与传统淡水资源相竞争。
3. 再生水处理技术
3.1 物理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和膜分离等方法。沉淀是通过重力作用使悬浮物沉降到底部,过滤是通过过滤介质去除悬浮物,膜分离是通过半透膜将溶解物和悬浮物分离。
3.2 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沉淀和中和等方法。氧化是通过添加氧化剂使有机物氧化分解,沉淀是通过添加沉淀剂使悬浮物沉降,中和是通过添加酸碱等试剂调节pH值。
3.3 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和植物湿地等方法。活性污泥法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利用固定的生物膜进行降解,植物湿地则利用湿地植被的吸附和降解作用。
4. 再生水利用应用
再生水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城市景观绿化、工业用水等领域。
4.1 农业灌溉
再生水可以作为农田灌溉的水源,有效缓解农业对传统淡水资源的需求压力。在使用再生水进行农田灌溉时,需要注意适当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避免土壤盐碱化和水分过剩等问题。
4.2 城市景观绿化
再生水利用指南 第4部分
再生水利用指南第4部分
摘要:
I.引言
- 介绍再生水利用指南的背景和目的
II.再生水利用的定义和意义
- 解释再生水利用的概念
- 说明再生水利用的意义和价值
III.再生水利用的技术要求
- 介绍再生水利用的主要技术
- 说明技术要求及其应用
IV.再生水利用的管理规定
- 介绍再生水利用的相关管理规定
- 说明管理规定的内容及其意义
V.再生水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 总结再生水利用的现状
- 展望再生水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I.引言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再生水利用成为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再生水利用指南,旨在规范和推动再生水利用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再生水利用指南的第四部分,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
者提供参考。
II.再生水利用的定义和意义
再生水利用,顾名思义,是指将再生水(即经过处理和净化后的污水)再次利用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等方面。再生水利用不仅能够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III.再生水利用的技术要求
再生水利用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方法,如再生水处理技术、再生水输配技术、再生水利用技术等。这些技术要求严格,旨在确保再生水的安全、可靠和高效利用。具体技术要求包括:再生水处理应达到一定的标准,确保出水水质满足不同用途的需求;再生水输配应采用合适的管道和设备,保证水质和水量不受损失;再生水利用应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和设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IV.再生水利用的管理规定
为推动再生水利用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包括:《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再生水利用技术规范》等。这些管理规定对再生水利用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保障再生水利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再生水利用配置的指导意见
再生水利用配置的指导意见
再生水是指经过处理后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水。由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再生水利用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再生水利用配置需要一定的指导意见,以确保再生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再生水利用配置的指导意见。
再生水的利用应根据具体的用途进行配置。不同的用途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对再生水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例如,饮用水需要经过高强度的处理,包括微生物的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去除等。而农业灌溉水则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只需要去除悬浮物和可溶性盐分即可。因此,在配置再生水利用设施时,应根据具体用途确定所需的处理工艺。
再生水利用配置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用水需求,可以确定再生水利用的规模和配置。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建设大型的再生水处理厂,以满足广泛的水需求;而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可以采用分散式的再生水处理设施,将再生水利用配置在紧缺的领域,如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此外,还可以考虑将再生水与其他水资源利用方式相结合,如与雨水收集、地表水利用等相结合,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再生水利用配置还需要考虑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在选择再生水处理技术时,应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处理效果、运行成本和维护费用
等因素。例如,膜技术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再生水处理技术之一,具有高效的固液分离效果和稳定的水质输出,但其设备和运营成本较高。因此,在配置再生水利用设施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
再生水利用配置还需要考虑社会接受度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再生水利用涉及到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在配置再生水利用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再生水利用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再生水的质量和管理符合规定。
再生水工程设计方案
再生水工程设计方案
一、背景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工业和农业用水也在持续增加,这就导致了城市用水资源日益紧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再生水工程成为了当前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向。再生水工程是指将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于市政和工业用水的一种技术。再生水工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的过度开采,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
二、再生水工程的目标
再生水工程的目标是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和再生利用,为城市的市政和工业用水提供可再生的水资源。具体目标包括:
1. 对城市污水进行高效处理,降解有害物质,满足国家和地方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
2. 将处理后的污水转化成再生水,为市政和工业用水提供可再生水资源;
3. 降低城市用水的开支,减轻人口对地下水和河流的过度开采,减少对水资源的压力。
三、再生水工程设计方案
再生水工程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再生水利用系统两部分。
1.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再生水工程的第一道关口,其目标是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高效处理,除去其中的有害物质,使其达到国家和地方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处理工艺:根据污水的不同特性,采用合适的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包括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多种工艺组合。
(2)处理设施:包括生化池、曝气池、絮凝沉淀池、过滤器等污水处理设施。
(3)处理效果: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估,并确保污水处理后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和地方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
再生水工程方案设计
再生水工程方案设计
引言
再生水是指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以再次利用的水资源。在当前的水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再生水成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再生水工程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废水处理成为再生水的过程。再生水工程的设计方案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环境、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对再生水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一、再生水的重要性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加速,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水资源供给压力增大。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废水排放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生水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再生水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的供给问题,还可以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再生水工程的设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再生水工程的技术原理
再生水工程的技术原理是将废水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污染物,并达到可以再次利用的水质标准。再生水工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净化处理:包括初次除污、深度除污、除盐、除菌等。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手段,将废水中的固体颗粒、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去除,同时去除水中的盐分和微生物。
2. 再生处理:将净化后的水进行复合处理,使其达到可以再次利用的水质标准。包括逆渗透、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活性炭吸附等技术。
3. 储存和输送:将再生水储存在适当的容器中,并通过管道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如供水系统、农田灌溉系统等。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废水可以得到充分的净化和处理,成为可以再次利用的再生水资源。
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
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
再生水是指通过处理和净化后,可以再次利用的水资源。在当前全球水资源日
益紧张的情况下,再生水的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推广再生水的使用,制定一套科学的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需要明确再生水的来源和处理方式。再生水可以来
自于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等,其处理方式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针对不同的再生水来源和处理方式,需要采取相应的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
其次,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需要考虑再生水的利用方式。再生水可以用于农业
灌溉、城市景观绿化、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等多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再生水利用方式,需要制定相应的使用实施方案,包括再生水的输送管网建设、水质监测和管理等。
再次,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需要考虑再生水的安全问题。再生水的安全性是再
生水利用的关键,必须保证再生水经过严格的处理和监测,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才能投入使用。制定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时,需要明确再生水的监测频率、监测指标和监测机构等内容,确保再生水的安全可靠。
最后,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需要考虑再生水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再生水的利用
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公众对再生水的认识和了解,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担忧,促进再生水的广泛应用。
总之,再生水使用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再生水的来源、处理方式、利
用方式、安全问题以及宣传推广工作等多个方面,确保再生水的有效利用和安全可靠。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再生水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生水利用指南 第4部分
再生水利用指南第4部分
再生水(废水)利用指南第4部分:再生水处理技术
再生水是指经过适当的处理和消毒后,可以用于特定用途的废水。再生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城市绿化、工业用水等领域。然而,再生水的处理是关键步骤,决定了再生水的质量和适用范围。
在再生水利用过程中,常用的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三类。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1. 物理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澄清、过滤、沉淀和膜分离等。澄清通过离心分离或重力沉降来除去水中固体颗粒和悬浮物,常用的澄清设备有沉淀池、沉淀器和澄清罐等。过滤通过过滤介质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杂质,常用的过滤设备有砂滤器、滤芯和纤维滤材等。沉淀借助重力分离原理,通过沉淀槽或沉淀池将水中的固体颗粒沉淀到底部。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通过选择性渗透来分离水中的杂质,常用的膜分离技术有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2. 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沉淀、络合和中和等。氧化通过氧化剂将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常用的氧化剂有氯、臭氧和过氧化氢等。沉淀是指通过添加化学混凝剂将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沉淀成团块,常用的混凝剂有聚合铝盐和聚合铁盐等。络合利用络合剂与水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防止其沉淀,常用的络合剂有EDTA和柠檬酸等。中和通过添加酸碱中和剂来调节水的酸碱度,控制水的pH值以防止腐蚀或沉淀。
3. 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接触氧化、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等。生物接触氧化
是通过在填料上附着和生长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常用的填料有生物滤材和活性炭等。好氧处理利用大量氧气来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常用的设备有好氧反应池和好氧生化池等。厌氧处理则是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利用产甲烷菌等特殊微生物来降解有机物,常用的设备有厌氧反应池和厌氧消化池等。
再生塑料水资源论证导则最新版
再生塑料水资源论证导则最新版
第一条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再生塑料水资源根据《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水利产业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于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再生塑料水资源建设项目业主单位以下简称业主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第三条建设项目利用水资源,再生塑料水资源必须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的原则;符合江河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及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遵守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或协议。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再生塑料水资源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单位,再生塑料水资源必须取得相应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六条业主单位应当委托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再生塑料水资源对其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
第七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取水水源论证;
(三)用水合理性论证:
(四)退(排)水情况及其对水环境影响分析;
(五)对其他用水户权益的影响分析;
第八条业主单位应当在办理取水许可预由请时向受理机关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再生塑料水资源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在办理取水许可申请时向受理机关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受理机关不得受理取水许可预申请。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50335-2016)
目次
1总则 (1)
2术语 (2)
3基本规定 (3)
4水源、水质和水量 (5)
4.1水源 (5)
4.2水质 (5)
4.3设计水量 (6)
5再生水厂 (8)
5.1一般规定 (8)
5.2工艺流程 (9)
5.3混凝 (10)
5.4沉淀(澄清、气浮) (11)
5.5化学除磷 (12)
5.6介质过滤 (12)
5.7曝气生物滤池 (14)
5.8膜生物反应器 (16)
5.9人工湿地 (17)
5.10膜分离 (17)
5.11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 (18)
5.12消毒 (20)
6输配水 (21)
6.1一般规定 (21)
6.2输配水管道 (22)
6.3附属设施 (22)
7安全防护和监测控制 (24)
7.1安全防护 (24)
7.2监测控制 (24)
附录A再生水管道与其他管线及建(构)
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26)
附录B再生水管道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净距 (27)
本规范用词说明 (28)
引用标准名录 (29)
Contents
1General Provisions (1)
2Terms (2)
3Basic Requirements (3)
4Water Source,Water Quality and Water Flow (5)
4.1Water Source (5)
4.2Reclaimed Water Quality (5)
4.3Design Water Flow (6)
5Water Reclamation Plant (8)
5.1General Requirements (8)
5.2Treatment Process (9)
再生水利用指南 第4部分
再生水利用指南第4部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再生水利用的概念和意义
二、再生水利用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
三、再生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再生水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
正文
一、再生水利用的概念和意义
再生水利用是指将生活、工业、农业等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再次用于生活、工业、农业等用途。这种将污水变废为宝的方式,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降低水环境污染,还能节省大量污水处理费用,具有很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二、再生水利用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
再生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预处理、深度处理和后处理三个环节。预处理主要是对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如格栅、沉淀等,去除大颗粒杂质和浮游物;深度处理则是通过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后处理则是对已经深度处理过的水进行进一步处理,如消毒、脱盐等,以满足不同用途的水质要求。
实践案例方面,我国已有许多城市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北京,已建立了完整的再生水供应系统,将再生水用于工业、农业、城市绿化等,每年可节省大量新鲜水资源。
三、再生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尽管再生水利用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众对再生水利用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应用范围有限;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和
运营成本较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支持;再生水利用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水质和降低成本。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再生水利用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再生水利用技术水平。
四、再生水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andan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ing Group Conporation Q/DG
再生水深度处理设计导则
Design guide of advanced treatment for reclamed water (报批稿)
发布
实施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发布wenku.baidu.com
目
次
前
言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澄清系统 ....................................................................................................................................................... 4 5.1 系统设计 ................................................................................................................................................... 4 5.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5 5.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 5 6 过滤系统 ......................................................................................................................................................... 6 6.1 系统设计 ................................................................................................................................................... 6 6.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7 6.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 8 7 脱氮系统 ......................................................................................................................................................... 8 7.1 系统设计 ................................................................................................................................................... 8 7.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10 7.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11 8 膜法处理系统 ............................................................................................................................................... 12 8.1 系统设计 ................................................................................................................................................... 12 8.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14 8.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15 9 药品贮存和计量 ........................................................................................................................................... 16 9.1 石灰 ........................................................................................................................................................... 16 9.2 凝聚剂、助凝剂 ....................................................................................................................................... 17 9.3 硫酸 ........................................................................................................................................................... 18 9.4 杀菌剂 ....................................................................................................................................................... 18 9.5 膜法工艺要求的加药设备........................................................................................................................ 19 10 污泥处理系统 ............................................................................................................................................. 20 10.1 系统设计 ............................................................................................................................................... 20 10.2 设备配置与选择 ................................................................................................................................... 20 10.3 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 21 11 仪表和控制 ................................................................................................................................................. 22 11.1 设计原则 ................................................................................................................................................. 22 11.2 监测仪表 ................................................................................................................................................. 22 12 管道及阀门 ................................................................................................................................................. 23 12.1 管道 ......................................................................................................................................................... 23 12.2 阀门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