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沁色_染色及鉴别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古玉沁色是指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
一般而言,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
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博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
近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
古玉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收藏爱好者频频出手的动因。
然而,市面上假冒的古玉不少。
为了避免上当受骗,了解造假者基本的造假手段很有必要。
1.血沁作假古玉“血沁”,是因玉质松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所致。
真品苍老温润,精光内含,土锈、土斑较重,其浓淡深浅有自然变化的色彩。
土斑土锈,决不是浮在表面的。
“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层假冒。
红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但其光泽较暗,缺乏浓淡深浅的色泽变化。
二是染色所为,不是太深就是太浅。
2.“橘皮纹”作假古玉的“橘皮纹”,是因地温、地湿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产生,也叫氧化突起。
侧光观察时最明晰,手摸不明显。
作假的“橘皮纹”,用手不断抚摩可以除去。
真古玉的“橘皮纹”,是抚摩不去的。
3.“黑斑”作假某些古玉,会在地底受矿物质影响而产生黑斑。
“黑斑”作假方法,一般是烧烤后抹蜡。
这种带“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大。
4.“鸡骨白”作假“鸡骨白”是质地疏松的玉石在地下出现的钙化现象。
“鸡骨白”在南方古玉中出土较多,学名叫做“石灰沁”。
造假手段有放在火里烧烤和用硫酸泡,“鸡骨”之“白”就是腐蚀后形成的斑点。
因这种制作痕迹较明显,有的造假者再雇工擦拭,以达到乱真的效果。
5.“褪光”作假有一部分作假“古玉”,有独特的亮眼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
利用特殊手段把玉器上的“光泽”去掉,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古旧、细润的光泽,欺骗性大。
6.“羊玉”、“狗玉”作假此二法颇具迷惑性,但“羊玉”用手盘热时嗅之,微有腥味;“狗玉”细看内有雕痕,却少有历史古旧感。
7.“牛毛纹”作假真品“牛毛纹”古玉,有一部分纹理是有凹陷的;而假的“牛毛纹”古玉没有细小凹陷,却是道道裂纹。
古玉受沁浅析
(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玉器受沁的原因
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1) 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2) 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3) 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
(以上沁处,抚之无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且入沁过渡现象。
六、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在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 ,很容易区别);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 观察颜色:古玉的颜色多种多样,包括白色、灰色、黄褐色和墨绿色等。
需要注意的是,正品古玉的颜色通常会因为长期埋藏在地下而有所变化,有一定的自然气息。
2. 看花纹:古玉常常有纹路和纹理,一般有“黄玉流纹”、“青
玉开片”等特点。
这些花纹应该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和自然性,如果看起来过于机械、人为,则可能是仿制品。
3. 摸质地:古玉的质地通常较为细腻,手感温润。
真品古玉通常具有一定的光泽,而且摸起来会有一种石头的质感。
4. 看断面:可以通过观察古玉的断面来判断真伪。
古玉的断面应该呈现出与整体相匹配的色彩和纹理。
如果断面的颜色与整体不一致,或者有明显的瑕疵和气泡等,可能是假货。
以上是最简单的几个鉴定古玉真伪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的判断,如果要进行更为准确的鉴定,最好找专业的古玉鉴定机构或者有经验的专家来进行。
古玉沁色形成与鉴别
古玉沁色形成与鉴别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
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
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
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1)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2)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3)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
“沁斑”与”沁色”在古玉鉴别中的作用
“沁斑”与”沁色”在古玉鉴别中的作用1、‚沙坑沁‛‚芝麻沁‛的特点2、沁色鉴古玉1、什么是‚沙坑沁‛‚芝麻沁‛‚玉器入土易沁 , 松软处首当其冲 ,表面出现的坑凹星罗棋布,又好似被飞沙击中,故名‚沙坑沁‛,又称‚芝麻沁‛。
古代研究玉器的学者曾总结地谈到古玉器有十三沁,主要是古玉表面的浸色却未谈到凹于玉面而产生的‚沙坑沁‛、‚芝麻沁‛,随着社会对古代玉器的不断深入了解,当代玉器藏家及鉴定人员开始关注提出‚沙坑沁‛ ,或称‚芝麻沁‛。
‚沙坑沁‛、‚芝麻沁‛是怎样产生的,为何越来越受藏玉群体所关注?自然就成了民间玉文化收藏者探索、求知的重要课题。
‚沙坑沁‛、‚芝麻沁‛有别于目前争论颇多的‚钉金沁‛或称‚洒金沁‛。
就目前可查资料,历代玉器鉴赏家、玉器收藏家却惟独未提及有‚沙坑沁‛、‚芝麻沁‛。
笔者在多年前开始关注此现象,由于在文物鉴定中心工作的便利条件,几乎每天都可以接触各类玉器。
多次接触有‚沙坑沁‛‚芝麻沁‛的器物,并对‚沙坑沁‛、‚芝麻沁‛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一直留意身边存有这些特征的玉器,并逐步了解与探索此种特殊现象,还注意到很多玉器鉴定界的老前辈对这种特征的玉器的遣词是非常谨慎的,基本未作‚沁斑‛论,勿予深讨,只是‚顺世俗之说‛而云。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对比探究发现这种‚沁斑‛象常集于唐、宋、辽、金、元、明出土传世玉器之上,其中又以元、明出土传世玉器更为常见,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及清代玉器上罕见,众所周知汉代的玉器加工工艺是中国玉器加工史上的顶峰,承继了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可谓气韵、神韵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精美异常,汉代出土传世玉器上很难找到这种‚沁斑‛现象及特征,是否与当时玉工琢玉的技法工序流程及加工步骤有关,后世技法创新或是失传及必须达到几种必要条件才造成这种‚沁斑‛现象及特征暂不得而知,在清代玉器上少见,笔者理解为缺乏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器物入土时间长度条件,而文化期玉器与商周玉器因为设备硬件条件方面原因暂未涉及。
古玉鉴定要点
古玉鉴定有几点一、工艺痕迹鉴定二、氧化鉴定三、凝结物鉴定四、艺术水平鉴定五、沁色鉴定六、气味鉴定。
其中又分为(一)、造型辨伪。
(二)、玉质、玉材辨伪(三)、纹饰辨伪(四)、风格辨伪。
其来简叹色,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
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
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
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
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
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
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
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看颜色:天然翡翠颜色自然,分布不均,绿色走向延长,一般无荧光。
看抛光面:天然翡翠的抛光面细腻、光滑,呈带油脂的强玻璃光泽,如果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同时可见微透明至不透明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俗称“石花”。
听声音:轻轻敲打天然翡翠,发出的是一种清脆悦耳之声,如果是人工处理品则发出低沉闷哑的声音。
此外,由于翡翠密度大,用手掂时,有打手的感觉;翡翠的托水性很强,在上面滴水,水珠突起较高。
同时,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价格较高的珠宝玉石时,要选择正规、有知名度的首饰店或较大型、信誉好的商场选购。
还要记得向商家索要写有“CMA”、“CAL”标志的珠宝玉石鉴定证书,通常,每件较为珍贵的珠宝玉石都有一份证书,确定所购珠宝玉石与证书相符,证书上均附有照片。
古玉沁色
• 三看颜色,酸蚀后玉成土色,发黄松散; 四看光泽,浓酸腐蚀过的玉器,表面无光, 与真品的晶莹玲珑大相径庭。
沁色与料色的辨析
料色
• 玉器的料色指被加工成器前玉料本身具有 的颜色。和田玉矿的产出状态分山料、山 流水、籽料 。山料的颜色有白色、青色、 黄色、棕色和黑色,分别被命名为白玉、 青玉、黄玉、糖玉和墨玉。除上述单色玉 料外,和田玉还有由糖玉和 青玉、墨玉和 青玉组成的双色玉料。
十三彩
• 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坩黄、 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 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 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 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 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 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 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 有二十六种。
• 料色的形成在玉料被雕琢成器之前,而沁 色是在玉料成器之后因埋藏与周围介质发 生作用而在玉器上产生的后生色。显然, 玉器的料色一定会被玉器上的雕琢纹饰切 割,并与其它颜色部分被同等程度地抛 光。
和田籽玉
玉鸳鸯
• 左图为一件江西省南 城县明代墓葬出土的 玉鸳鸯。该玉器上的 褐色部分和黄色部分 并非沁色,因为这些 部位抛光程度与其它 部分的相同,且被阴 刻线切割,也就是说 它们是在玉器成器之 前即已存在的料色。
牛毛纹沁
• 牛毛纹沁,顾名思义,就是在玉肌里中出 现细如牛毛状的沁色。
• 古玉中的牛毛纹就是在玉料成器之前由于 地球应力的作用形成的细微“牛毛状”张 裂隙,成器后由于深埋地下,被周围铁质 氧化物渗入致色形成的,其形成在先,致 色在后。
来源:古玉的沁色特征
风玉
• 风玉,一般是把玉石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 之数日,趁热取出,置之风雪中一夜,使 玉纹冻裂。质坚者纹细如发,再加上提油 上色,看去以为是“牛毛纹”古玉。
古玉沁色在紫光灯下的特征
古玉沁色在紫光灯下的特征
古玉是指古代的玉器,沁色是指古玉表面因为自然长期的均匀浸透而形成的一种颜色。
沁色分为不同的种类,包括古玉的沁色有白沁、灰沁、黑沁等。
紫光灯是一种特殊的光源,下面是古玉在紫光灯下显示的一些特征:
1.白沁表现:在紫光灯下,白沁在古玉的表面会产生白色或
淡黄色的荧光。
这种荧光呈现出柔和的亮度,使古玉的白沁部分更加突出。
2.灰沁表现:灰沁的古玉在紫光灯下呈现出较为均匀且柔和
的灰色蓝光。
这种光线会在古玉的表面略微扩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3.黑沁表现:紫光灯下,黑沁的古玉会呈现出深褐色或深黑
色的荧光。
荧光可能会出现在古玉的沟槽、纹理或凹凸部分,突出了古玉的纹理和图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紫光灯可能会对古玉的沁色呈现略有差异。
此外,古玉的成色、质地和处理状况也会对沁色在紫光灯下的呈现产生影响。
高古玉“红沁”的形成与鉴别
高古玉“红沁”的形成与鉴别中国古代玉器是八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每一件玉器都说明了古代的时代背景,经过无数岁月,本来是地下环境对玉器的破坏、污染,却在因缘巧合下巧妙的增加了玉器的色彩,更赋予了古代玉器一种神秘感。
这里引用《古玉辨》中的一段话:“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星三光之陶熔。
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异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今人对古代玉器的至高评价与喜爱,以至于无数收藏家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交换沁色美观的古玉,尤其偏爱红的沁色,有人说“古玉挂红,价值连城”,充分体现了对红沁的喜爱,而目前出土的高古玉中“红沁”古玉数量并不多见,而导致这类玉器的价值也是居高不下。
那么高古玉上“红色的沁”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不少收藏家都把这种沁色称为“血沁”,而认为是靠近墓主人,由血液沁染而成,其实不然,因为古玉上“沁色”的形成是经过几千年才能形成,而人的血液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会挥发消失,所以这种逻辑很快被推翻。
真正形成“红沁”的原因是在古代在大型墓葬,或者王室贵族之人,入葬时有往墓底撒入“朱砂”的风俗习惯,从商代到汉代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靠近“朱砂”的玉器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会把玉器沁染成红色,这种“红沁”形成时间比其他沁色用的时间更长,所以目前出土的数量少,且有的沁的不深。
目前的古玉市场上,“仿制红沁”的玉器也是屡见不鲜,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上该如何辨别真仿呢?第一点:看沁色的过渡古玉的沁色形成并非一就而成,是有过渡期的,这种沁色由外向内、由浅入深过渡的,不同部位并非均匀一致;而目前市场上的仿品,用化学颜料涂抹上去的浮于表面且颜色均匀一致、没有过渡,有的仿品甚至侵染成紫色,这种都是不对的。
第二点:看过水浸泡后的状态真品古玉上的“红沁”,由于渗入肌理,放在水中浸泡,不会改变沁的颜色,而仿品用颜料侵染成的,通过一夜水浸泡会有掉色的情况,水也会变色。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一、渠沟黄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浆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霜尘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
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绺[liǔ]莹沁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要200年以上。
五、薄雾沁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
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薄膜沁不一定不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薄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块沁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花脸沁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说明:高4.2cm,厚2cm,宽4.3cm,三角形的瑞兽,年份好白玉底子的,好不好不在玉底子,好在沁上了!寿衣沁,土沁,鸡骨白,黑沁,都赶上五彩了!九、牛毛纹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
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全皮色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
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受铁或者土沁所致。
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
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
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
玉器颜色鉴定及染色做旧
玉器颜色鉴定及染色做旧玉器制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新旧的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玉的表层,一为光泽,二为颜色,变化的情况多种多样,最重要的颜色变化是沁色、盘色和染色。
沁色是玉埋于土中,受土壤中水分及化学成分的侵蚀而产生的颜色变化,盘色是玉在佩戴过程中,由于衣物和人体盘磨及空气氧化而产生的颜色变化,染色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在玉器制成后进行的颜色处理。
玉的沁色是表明玉器制造时代长短的重要特征,历代的玉器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称谓及识别方法,主要目的是力图从沁色来判断古玉的真伪和时代的长短。
玉染色一是为了提高玉的美感和价值,一是为了仿古做旧,主要是仿制古玉的沁色。
一、宋元时期人们对于古玉沁色的认识及人工染色从现知文献中还很难全面了解唐代人对玉器沁色的认识及染色的情况。
但材料表明,宋元时期,人们已非常重视古玉的颜色,这一点在元人朱德润所著的《古玉图》中已有明确的反映。
在《古玉图》中,记录了多种玉器的颜色,其中有关玉器颜色的记录,经分析大致为下列几种颜色:1、玉上的土沁。
“指南车饰”图,绘一马头,上立一小人,右臂指于前,附有图说,其中有下列语:“琢玉为人形,手常指南,足底通圆窍,作施转轴”,“延枯中获观于姚牧奄承旨处。
玉色微黄,赤给,古色包转间,亦有土花亏饰处。
”由此可知玉人微呈黄色,其上有腐蚀后产生的色变,图说中对色变的具体色相讲述得较含糊,称之为“土花亏饰”,认为是土中埋藏所致,同后人所讲的土沁相仿。
2、玉上的红色沁。
“黄玉鹿卢环”图绘双连方形环,附图说述其色:“色如蒸栗,古色如红枣。
”“色如蒸栗”是讲玉质之色,也就是玉之符,汉代人提出“玉之符”,黄玉以“色如蒸栗”为标准,宋人也延用了这一标准,这一标准对后世品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古色如红枣”则是讲玉的颜色变化,目前考古发现的玉器中,很难见到古色如红枣的,因而这件玉环上的颜色可能是人工染色。
3、玉器上的水银沁。
“玉辟邪”图绘卧式辟邪,图说:“色微白而红,古斑斓间有水银色处,传是太康墓中物,陕右耕夫锄得之,延枯中赵子晶承旨购得之,以为书镇”。
古玉各种沁色讲解
古玉各种沁色讲解
古玉是一种极受欢迎和被传承下来的艺术品,其独特的色泽往往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
物的向往,尤其是各种古玉沁色,更是众多古玉收藏家们自豪的收藏和珍爱的象征。
古玉沁色的构成有所不同,但最普遍的是沁色属性分为两类:特殊沁色、以及组合沁色。
特殊古玉沁色指那些比较独特又比较罕见,而组合古玉沁色又分为正常和特殊两种,
正常组合古玉沁色是指搭配了几种特色的沁色,而特殊玉沁色又分为两种,红沁色和碧玉
沁色。
红沁色是以红色质地土沁开发而成的,经过磨砂和雕琢以后的红沁玉产出的状态,质
地较粗糙,表面上有许多模糊的棕色小斑点。
红沁色看起来有点殷红,总体不是太白,会
随着古玉经过沐浴、熏烧而变得透亮亮,有一种润泽的感觉。
使用这种因土沁而形成的红
沁色时,搭配整颗玉质地较柔软,更多的是表示柔美和温暖。
碧玉沁色则是以碧玉为主,搭配几种特殊沁色而为之生成了新的一种色彩。
其最大的
特征是无暇度,表面清晰而富有自然的优美光泽,搭配的沁色可以是浅绿、淡黄、淡灰、
淡绿等,给人以一种清新而郁郁葱葱的自然美。
古玉沁色的种类繁多,象征的不仅仅是特定的色彩,更代表着特定的审美价值和追求。
熟练掌握每种古玉沁色的本质,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识别和鉴赏古玉,也是收藏古玉所必备
的基础知识。
古玉的沁色怎样鉴别?其实就这几招!
古⽟的沁⾊怎样鉴别?其实就这⼏招!年代久远的⽟器会形成⾃然的沁⾊,⽽这种沁⾊也是鉴别其真假爱的重要标准。
但是随着如今⽟器市场的⾛俏,仿古⽟器沁⾊已经越来越多,⼤家要如何来鉴别呢?1看⽟器断⼝古⽟的驻孔、蚀斑以及腐蚀残破处多是由于⾃然侵蚀所形成的,所以没有锋利的尖⾓,⼿感特别的⾃然。
⽽仿冒的⼤部分都是采⽤砣击等⽅法来伪作蛀孔与蚀斑,通常残破处断⼝为参差状,残痕⽐较锋利,扎⼿。
现代仿⽟琮⾼古⽟残件2看⽟器材质作假的沁⾊古⽟多是采⽤质地稍次的⽟,⽽且其⽟质颜⾊⽐较复古,绺裂⽐较多,⽯性很重。
由于其质地不纯,⾊彩不正,所以肌理特别的粗糙,光泽也⽐较暗淡,与刚出⼟的古⽟稍有些类似这种仿冒的沁⾊古⽟欺骗性很⾼。
现代仿战汉的鸡⼼佩西汉早期⽩⽟龙3看⽟器颜⾊造假的⽟器多是为重蚀、重⾊,有的⾊彩过于鲜艳,腐蚀残破严重的⽟器要格外留⼼。
造假沁⾊的⽟器颜⾊多是浮于⽟器的表⾯,染料附着不牢固。
将其放在⽔中浸泡⼀会⼉沁⾊就会被泡出来。
⽽如果是红沁或是铜绿沁采⽤酒精棉球就能够擦掉。
现代⼈⼯染⾊4看⽟器⾊形⾊形就是指⽟器颜⾊分布的情况,主要采⽤的是提油或是浸染等⽅式作伪的古⽟沁⾊通常都没有过渡层次,成⽚分布着,采⽤的是“开窗”的⽅式。
在⽟器的表⾯多是淋油或是覆蜡,这样能够达到部分受沁的效果。
现代仿沁⾊汉代龙凤纹佩延伸阅读:有些清代以前的⽼提油⽪壳处的颜⾊经常还会出现褪⾊、脱落、成为斑块,反⽽不及绺裂纹中的颜⾊深重,这种现象刚好与出⼟古⽟的沁完全相反。
经过油炸作⾊的仿古⽟,其表⾯颇显油腻,摸上去有些粘腻,很难清洗⼲净,在真品上是不能出现的。
通常提油法作出的沁⾊难以持久,阳光下暴晒就会变⾊发枯,并会随天⽓阴晴发⽣变化,晴天晦暗,阴天鲜亮,由于经过⾼温炸煮,⽟质酥软,浮光外露,越盘越暗,⽇久就会精光全消,黯为⼲枯的腊⾁颜⾊。
提油法有三个破绽:⼀是⽟质⽣嫩;⼆是⾊彩晦暗,⽽且⾮深即浅;三是因是以骤热骤冷作出,有⽕烧之像,纹理粗⽽硬,甚⾄可以摸到裂纹,毫⽆古⽟内有的鱼鳞⽚相和粗细渐变相。
高古玉沁色鉴别的方法有什么
⾼古⽟沁⾊鉴别的⽅法有什么 “沁⾊”是⽟被埋⼊⼟中与⼟中元素起作⽤后所产⽣的与⽟⽯原来颜⾊不相同之另类颜⾊。
如果古⽟中含有的沁⾊成份多就会有很⼤的收藏价值,那么对于⾼古⽟的沁⾊该怎么鉴别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沁⾊鉴别的⽅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沁⾊鉴别的⽅法 1、沁⾊的颜⾊ 单⾊沁可以有两种定义:要与⽟本质的颜⾊保持同样颜⾊,也就是原、次⽣⾊为同⼀⾊。
除⽟本质的颜⾊以外的⼀种颜⾊叫单⾊沁,也是与⽟本⾊相对⽽存在的颜⾊。
多⾊沁:含有两⾊或两种以上的颜⾊,通常理解如:玫瑰红⾊为钾锰沁、红⾊为铁锈沁、黄⾊为铬沁、绿⾊为铜沁、⿊⾊为⾦(或⽔银)沁、⽩⾊为⽔沁等,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的颜⾊,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下组合⽽成的。
沁⾊颜⾊与⽟本⾊的区别:沁⾊——除⽟本⾊以外的就是次⽣⾊;⽟本⾊——即原⽣⾊,是指器物⽟质本⾝的颜⾊;过渡⾊——是⽟本⾊与沁⾊之间产⽣的颜⾊,也可称为间⾊、中间⾊,还可⽤颜⾊的明亮度来说明。
沁⾊颜⾊的修饰词:如鸡⾎红、癸花黄、蟹⼦青、鹦鹉绿、茄⽪紫、⿊漆古、鱼肚⽩等均为修饰词,此与沁⾊的实质性⽆关。
2、巧⾊与沁⾊之别 ⾃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盛,再加之留⽪、巧⾊⼯艺在⽟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了这⼀点,给⼈们在古⽟沁⾊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
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与沁⾊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3、边料、原⽣⾊与⼟沁⾊ 前者有单⾊与多⾊两种,是在⽟⽯成矿时形成,性质⾮常稳定,⽆沁门;⽽后者是⼊⼟后的次⽣变化,有沁门,且在沁⾊与原⽟⾊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4、留⽪、带糖与沁⾊、糖沁 留⽪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沁⾊、糖沁系⼊⼟后⾃然形成,分布不依刻⼯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沁过渡现象。
⾼古⽟的识别价值 感质地品古⽟ ⾸先是鉴别⾼古⽟的材质。
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
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高古玉的年代鉴定主要看沁色纹痕等。
1、斑块水银沁,这种古玉至少有一千三百年历史;2、铁红沁,这类古玉会有棕红色的斑块,年代有一千年年了;3、血沁,此等古玉有枣红色或绛紫色的斑,应该在七百年年以上;4、朱砂沁,如果古玉的肌理都被沁成淡棕红色,那至少得有一千八百年历史;5、饭糁,像粥的物体黏在上面,这类古玉饭糁疏松的有六百年,致密的则有两千年;6、玉萎缩,六百年以上才会形成,严重的有几千年;7、钉金沁,常伴有线状的凹陷,有一千五百年历史;8、黑漆古,有凹陷的这类古玉至少在一千六百年以上;9、土沁,由红色的或黄色的土沁成的,所以是土黄色或土红色,有出现土咬古玉有一千年历史;10、黄香沁,有像香薰或者烤炙的黄色,应该有一千五百年历史;11、开窗,已经被沁满了但是还能看见古玉原来的面貌,这类古玉有一千八百年;12、芝麻点,古玉身上有点状的像芝麻的点,全部被沁则至少有一千五百年;13、冰裂纹,俗称“开片”,像冰裂开一样,年代至少有一千九百年;14、牛毛纹,向某一个方向排列的牛毛,至少有八百年历史;15、全皮色,外皮被沁,内部还没完全被沁,此类古玉有一千三百年历史;16、石灰沁,受沁严重的话古玉内部会变成红棕色,这种古玉有一千年以上历史,如果达到骨头的那种白色,那就有一千五百年以上;17、水银沁,一千年内不会很黑,两千年内不会很亮,两千年以上的则又黑又厚又亮;18、凹陷,这类古玉至少有六百年以上历史,而且年代越久,凹陷的程度就越深,有时候未被沁色的部位也会有凹陷;19、全色沁,有枣色红或者老土红,此等古玉至少在一千五百年以上;20、须根沁,这类古玉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如果玉器上有以上的一两点特征,那基本上可判定为古玉。
文章'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由玉轩吟|中国玉石门户网提供,希望对各位玉友有所帮助;欢迎分享,转载务必保留此信息。
古玉沁色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
古玉沁色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古玉沁色鉴别的方法1、看玉器断口古玉的驻孔、蚀斑以及腐蚀残破处多是由于自然侵蚀所形成的,所以没有锋利的尖角,手感特别的自然。
而仿冒的大部分都是采用砣击等方法来伪作蛀孔与蚀斑,通常残破处断口为参差状,残痕比较锋利,扎手。
2、看玉器材质作假的沁色古玉多是采用质地稍次的玉,而且其玉质颜色比较复古,绺裂比较多,石性很重。
由于其质地不纯,色彩不正,所以肌理特别的粗糙,光泽也比较暗淡,与刚出土的古玉稍有些类似这种仿冒的沁色古玉欺骗性很高。
3、看玉器颜色造假的玉器多是为重蚀、重色,有的色彩过于鲜艳,腐蚀残破严重的玉器要格外留心。
造假沁色的玉器颜色多是浮于玉器的表面,染料附着不牢固。
将其放在水中浸泡一会儿沁色就会被泡出来。
而如果是红沁或是铜绿沁采用酒精棉球就能够擦掉。
4、看玉器色形色形就是指玉器颜色分布的情况,主要采用的是提油或是浸染等方式作伪的古玉沁色通常都没有过渡层次,成片分布着,采用的是“开窗”的方式。
在玉器的表面多是淋油或是覆蜡,这样能够达到部分受沁的效果。
古玉的保养秘诀忌油:古玉应避免接触油腻,因为油脂会封堵玉质的微细孔隙,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来,玉器便不会莹润,透出所谓的“清光”。
忌腥:腥气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如卤盐等,对玉器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导致玉质受损,所以古玉要避免与腥物相触。
忌污秽:古玉忌污秽的道理与忌油相似,即污秽会使“土门”闭塞,而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浊。
因此玩玉前要洗净双手。
畏冰:如果古玉时常近冰,或被冻,则色沁就不活,没有润感,谓之“死色”,甚至使玉质可能会产生裂纹而不可挽救。
畏火: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热源,则可能使“色浆”尽褪,色浆主要是指玉质的表面光泽和透明度。
古玉近火受热,尤其是高温,可导致裂纹的产生,亦可伤及玉质,从而失去光泽,降低透明度。
畏姜水:古玉与姜水接触,往往会使已有的沁色黯淡无光。
切勿以姜水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气或腐臭气,如果浸得太久,还会使玉器浑身起麻点。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
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
沁色的辨认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情况。
如下:沁色分布很难匀净,其中往往有呈色深浓的斑点状或丝缕状的形貌。
辨认沁色时要仔细审视沁色最外缘部位的颜色,如果明显较深,往里明显变浅,这种沁色就是真沁色;而利用皮色仿制的赝品古玉,其细薄的边缘处最浅,呈色情况与沁色正好相反。
沁色的产生过程是玉质蜕变的发生,受沁古玉表面往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多能找到一些土蚀的现象,只是大小深浅与表现方式不同,它可以是烂斑、土隔、蛀孔,也可以说与其它天然缺陷一起表现出的绺裂,因为天然的绺裂正是沁色渗入的良好通道。
出土的古玉沁色大多数都可以透过一点光线,即便密不透光者往往也会在边缘处稍有透光现象,沁色不透光其玉质必定很粗砺或者石性很重,辨认沁色少不了此三者作为确定证据。
想靠杂色、边皮、色玉来伪乱古制并不容易,不说沁色的表深里浅、内中不匀无法伪造,即使显眼的土蚀形貌也不是能轻易伪造的,何况玉沁的透光现象更加难以把握,故文献上记载的伪沁名目可观,而实际上难以见到真正的实物来佐证。
掌握较为易懂的三种现象是对沁色的总结,是认识沁色行之有效的方法。
沁色作伪由来已久,历代文献中记载制作伪沁的方法,今天看来都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都出自道听途说,甚至出自个别文人的主观臆想,大有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的嫌疑,也成了作伪者故弄玄虚的资本;但辨认沁色的真伪又不能不知道这些名目,就应知其名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是古玉爱好者的基本功课之一。
人工染色作沁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卷一》中就有记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玉器上就有玉色之外沁色的存在;宋元明清之际,仿古作沁的玉器大量出现,但与之前玉器染色的方法有别,出土的玉器也不像古籍中描述的那样变化广泛,由于历代人们对沁色的追捧,染色之风盛行,出现了众多的仿沁色玉器。
漫谈古玉沁色现象,感受千年土染之美
漫谈古玉沁色现象,感受千年土染之美古玉器沁色除了极少数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两千年以上,十有八九会发生质变。
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白化、瓷化、晶状物、次生结晶、次生物,还有沁色等。
龙凤佩(战国):瓷化现象沁沁,是指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里面去的渗入和渗透现象,以物理现象为主,化学现象兼有。
龟钮白玉印(汉代):石灰沁现象受沁的程度、大小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不同颜色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不同的颜色。
双螭首衡(战国):受丝织物颜色沁染形成的桃红色现象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分布,有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通而不透),十分自然。
不像人工沁染的玉器,色发死,附在表面,内外两张皮,无层次感。
盘螭绞丝纹双区璧(汉代):铁质沁现象有一部分古玉,由于埋藏的地质条件适宜,受沁部分极少,至少“看不出”受沁的地方。
盘螭纹圆勒(汉代):水分子流失产生的白化现象高古玉纵使表面没有一点沁色,光泽也会从玻璃光,变成现在的蜡脂光,迎光细看玉理已经发生变化。
包浆包浆,实际上就是玉质表面上的一层氧化物(氧化产生的膜层)。
玉琥(战国):玉质表面上形成的氧化层,像是镀上一层膜。
玉尊(汉代)吐灰吐灰(有的吐浆),所谓的灰,就是覆盖在高古玉表面的一层氧化白斑,是一种质变现象。
螭龙驮璧佩(战国)高古玉的吐“灰”现象至少有十几种,在10倍镜下,其“灰”是晶状、浆状的,即使是粉状的也是由细晶体组成的。
龙凤镂空佩(汉代)高古玉吐灰至少几百上千次。
仿品越吐灰越弱,几次就没了。
有的高古玉不吐灰(微弱),如玻璃光面的、呈年糕状的,只有在刀痕地方能看见其微弱的“灰”。
铁质沁抱环跪俑(汉代)铁质沁,也叫做“铁锈沁”、“糖沁”;这也是从色泽的表象上作出的判断。
古玉“铁质沁”的形成,其外因是:1.水土中的三价铁离子元素(俗称铁分子、高铁分子)2.一定的地温和地压作用3.足够的时间这三者中,第一个条件是必须的,而第二、三个条件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玉的沁色、染色及鉴别
许小玲
(杭州文物公司,浙江杭州,310006)Ξ
摘 要:对古玉颜色的鉴别是玉器鉴赏与断代的重要依据。
分析了古玉中的各种沁色与染色方法,阐述了古玉中沁色与染色的区别及鉴别方法。
关键词:古玉;沁色;染色;鉴别
中图分类号:P619.2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2214X(2001)022*******
通过玉器的颜色看玉,这是鉴定玉器的一项基本功。
玉器的颜色成因是多方面的。
有玉料本身所具有的颜色,称为“玉色”,它是由玉石中所含微量元素的成分和含量决定的。
行业上,习惯将玉色分成生坑和熟坑。
“生坑”是指玉器从土中挖出后的表面本色,色泽发闷;“熟坑”是指经手的长期盘摸掌玩之后,表面显出油润、光亮、细腻的自然光泽,又叫“盘色”。
然而,最容易混淆的是玉器的沁色和染色。
鉴别玉器的沁色与染色,是玉器断代和估价的重要依据。
1 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表面受到某种物质的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表面结构的变化,又叫“浸色”,在旧货市场和文物商店的同行中称其为“土沁”。
由于受不同土质的侵蚀,玉器受沁后的颜色也不同。
《玉记》(清代陈性)中对何种物质沁入玉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做了说明:“有黄土沁者其色黄,名曰坩黄;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名曰坩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名曰孩儿面;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曰纯漆黑;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枣皮红;有受铜沁者其色绿,名曰鹦哥绿。
此外,杂色甚多,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总名之曰十三彩。
”《玉记补》一书中还列有27种古玉颜色的名称。
从实物资料看,古玉沁色中确实有带上述颜色的作品,常见的有土黄、土灰、黄赭、锈红、灰色斑点等。
玉器的沁色还存在地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最明显的是水沁与非水沁的区别。
所谓水沁是指玉器上的一种白色沁,呈白雾状,点点片片,或沁于表皮,或侵蚀表皮沁于皮层内,严重的水沁浸入玉质之中,呈鸡骨白色,又称石灰沁。
古代玉器上的沁色,不仅同埋藏时间的长短、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而且同埋藏前的人工染色也有关。
2 人工染色
人工染色是在玉器的表面或沿晶粒间及裂隙处加染颜色,以达到改色的目的。
玉器的人工染色作为玉器制造的一大工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自宋代开始,人工染色逐渐演变为一种玉器作旧仿古的重要手段。
从宋代至清代,历时近千年,技
第3卷 第2期2001年 6月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Journal of Ge m s and Ge mmol ogy
V ol.3 N o.2
June 2001
Ξ 收稿日期:2001203202
作者简介:许小玲,女,1955年生,馆员,主要从事文物鉴定与贸易工作。
术日臻完善,方法多种多样,加上染色和土沁的结合,有些极难辨别。
从传世玉器中看,较多的人工染色方法有以下几种。
烤色 烤色技术主要用于仿制古玉和掩饰瑕绺两个方面。
仿古玉烤色是为了仿制土沁。
在汉代和元代玉器上,常常带有黄赭色斑片,因而清代宫廷仿古的烤色主要用于仿汉代玉器和仿元代玉器。
经过烤色的仿古玉,如果在雕工、造型上无明显破绽,不了解清代烤色技术的人是很难正确鉴别的,往往会认为玉上的颜色是真正的沁色。
清代玉器常常有黄色、黑色的斑点、斑片、斑块,最初被认为是玉皮(玉璞之皮),也叫“皮子”,后来发现这些黄、黑色“皮子”总是出现在玉的绺缝和瑕斑处,尤其是该处玉质明显劣于其它部位,这不是玉皮,而是人工烤色。
这种烤色同仿古玉上的烤色是一致的,文物商店的同行称“烤皮子”。
血沁玉 曾有人认为玉上的红色沁色是由于尸血的侵蚀造成的,因而谓之“血玉”或“尸古”。
在古玩界中,有关玉受血沁而变红的说法流传甚广,似成定论,但从考古发掘中得到的玉器,多见铁锈色的沁色,几乎没有带红色血沁的,因此,传世玉器的血沁很可能是后人染色的。
清末的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详尽地记述了古玉的作伪,“伪造古玉之法,虹光之草,似茜草,出西宁深山中,汗能染玉,再加脑沙少许,燃以竹枝烤之,红光自出,此法名曰老提油,今已不多见矣。
新提油之法,用乌木屑煨之,色即黑,用红木屑煨之,色即红,今玉工伪造多用此法。
”因此,传世玉中的血沁很可能与“虹光草”有关。
由于血沁染色的玉器在明初就已出现,因此传世血沁玉部分应属明代或更早的玉器。
火烧玉 用火烧烤玉器,使玉器受热而变为白色,如鸡骨白色,称为“伪石灰古”、“仿鸡骨白”。
目前流传较多的仿良渚玉器即用此法。
琥珀玉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颜色为淡黄至暗褐色,它具有受热融化并可加入染色剂的特性。
琥珀玉以琥珀为染色颜料,将其涂入玉质原有绺缝中;或用金钢钻在玉上刻划出斑点,在斑坑填入琥珀质染料,再用温火烧烤。
羊玉、狗玉 把活羊的腿割开,埋入玉器后缝好;或把狗杀了,将玉置于腹中,埋入地下。
数年后取出,玉器表面便出现红色细丝、土花、血斑,故称为“羊玉”、“狗玉”。
叩锈 将玉器用铁屑拌匀加热,然后用热醋淬浸,十几天后埋入地下。
数月后取出,玉器表面会出现桔皮纹,纹中锈如铁红色并且有土斑,如同古玉。
因这是乾隆时由无锡的阿叩所传,故称为“叩锈”。
另外还有“腻子色”、“硇提法上色”等许多染色的方法,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人为地使用各种原料,采用不同的方法让颜色渗入玉器,有的还将玉器埋入地下,使染色更深入,更稳定。
3 沁色与人工染色的鉴别
沁色玉在考古出土玉中常见。
由于沁色是玉器入土后经长时间的风化侵蚀,铁、锰氧化物缓慢地渗入,因而沁入的颜色与玉的原色衔接自然,不仅渗入玉器表皮,往往还渗入玉器的皮层深处,或者玉的全部。
沁色玉器无论雕刻层次深浅和线条凹凸变化,其沁色均匀,即雕刻突出而有沁色,低凹面也有相同的沁色。
但同一玉器因所埋土质中不同物质的侵蚀,会有不同颜色的沁色,沁色玉器表面往往有细微的质地上的腐蚀瘢痕和土斑,有的瘢痕较大、较深,甚至破坏原有的雕刻纹饰。
染色玉在传世中常见,往往表现在仿出土古玉和仿带皮玉两个方面。
由于人工染色采用速成法,故所染之色往往与玉本色衔接不自然,染色于玉表皮或玉纹理中。
有的因加热而致玉纹理分支延伸,染色渗入纹理里看似网络状,这在岫岩玉中多见。
同一玉器的染色大多只表现出一种颜色,仅深浅会有些变化。
・
7
2
・
第2期许小玲:古玉的沁色、染色及鉴别
4 常见人工染色的鉴别
烤色的色泽一般过于桔黄或过于乌黑,表面发亮。
烤色遇绺缝就沁入其中,表现为外部黄色或黑色,与之对应的内部也有黄色或黑色,因此可以鉴别这绝非皮子。
烤色往往着色于玉器的个别侧面,并且烤色于雕刻突出的平面,而雕刻的深凹部则难以烤上颜色,因此也可以鉴别这不是土沁。
血沁最容易沿玉质绺缝、纹理沁入,因而仔细鉴别(放大镜下)带血沁的玉器红色不一,深色往往呈线状、脉络状、网状的走势和分布。
火烧玉因加热所致,玉器表面有火烧的细裂
纹,加热过度会有较深的粗裂,质地显得疏松。
白色有的发灰,有的发黄,有的玉质中会有未烧透的点点瑕疵。
由于沁色玉的色泽自然美观,变幻多样,在古玉器中甚为稀罕,具有较高身价;而染色玉则是刻意模仿沁色玉,籍以抬高身价。
因此,鉴别玉器的沁色与染色是玉器断代和估价的重要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宋惕冰,李娜华.古玉鉴定指南[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社,1998
[2]张广文.古玉鉴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I mpregnati on and D yi n g of Anci en t Jade and I den ti f i cati on
Xu X iaoling
(H ang zhou A ntique S hop ,H ang zhou ,310006,C h ina )
Abstract :It is essen tial to identify the co l our of ancien t jade in dividing the generati on of ancient jade .I m p regnati on and dying of ancien t jade are in troduced,and the m ethods of identificati on are put for w ard .Key words :ancien t jade;i m p regnati on;dying;iden tificati on
・82・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