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igion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宗教是什么
“宗教”一词是最基本的宗教学概念。在我国对宗教的定义很多,但是大多都有点“宗教概念的简单化倾向”。而在欧美学术界,则长期为宗教定义的复杂性所困扰。在这里,我简单列出国内外关于宗教的定义。
在《说文解字》里“宗”为尊祖庙也;“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一个创始人或是崇拜对象,然后有一群追随者,向这个创始人学习。在佛教中,以佛陀所说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对的教理。而在西方。宗教一词“religio”,意为虔诚,对神的敬畏和敬仰,敬神的礼仪,神圣性,神物等。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但也起到过重要作用。
我认为宗教作为一种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某种屈服性,从而产生的对神灵的依赖,这种依赖最终上升为敬畏和崇拜。这种最原始的意义是反映了人们对神和对终极关怀的探求,具有伦理价值。人们希望摆脱自己的罪和因罪所要承受的报应,回归造物主,获得永恒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
2023年哲学与宗教常用词汇解读
2023年哲学与宗教常用词汇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累了大量的术语与词汇。这些词汇在人们对于哲学与宗教进行
思考与研究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3年,哲学与宗教领域的常
用词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演变和扩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和
掌握这些词汇,本文将对一些常用的词汇进行解读。
一、哲学常用词汇解读
1.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
调个体的自由、存在和责任。它认为人类的存在优先于本质,每
个个体都有权利和责任在不受限制的选择中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2. 辩证法(Dialectics):辩证法是哲学中一种思维方法,强调
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的
对立面构成的,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实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实在、本
质和现象等基本问题的哲学分支。它超越经验现象的表面,探讨
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探索存在的本源和结构。
4. 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认为只
有经验可观察和可验证的事实才是可靠和真实的。实证主义主张
通过观察和实证来解释和解决问题,强调科学的实证方法和理性
思维。
二、宗教常用词汇解读
1. 神秘主义(Mysticism):神秘主义是一种宗教体验和信仰,
强调个体与神灵之间的直接联系和经验。神秘主义者通过冥想、
祈祷等形式,寻求与神性的直接沟通和领悟。
2. 神学(Theology):神学是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教义的学科,包括对上帝、神与宇宙关系、教义、圣经等内容的解释和探讨。
比较的宗教与宗教的比较研究——宗教学理论发展的分析及反思
Comparative Religions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Religions: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Study
作者: 薛立杰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宗教学 比较研究 比较神学
摘要:诞生于19世纪的宗教学研究在现代性的思想背景之下,所遵循的是比较的宗教研究,在过去100多年的发展中,以比较研究作为其内在理路,宗教学拓展了本学科的问题视域。在现代性哲学思维的影响之下,宗教学发展脉络的背后隐含着基础主义和还原主义的问题,从而导致对多元宗教的比较研究存在教条化和片面化的可能。基于宗教比较研究可能导致的两个问题,时下公共神学与比较神学之发展能够为宗教学回答其难题提供批判性的反思视角,有助于在比较的宗教研究同时,展现每个传统自身的整体与深度。
佛教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佛教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因素,使
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佛教本着“法赖人弘”的基本信念,注重培养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仍可为当前中国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佛教是教育的宗教
与西方宗教相比,佛教的教育性十分明显。从词源上看,西语
中Religion与汉语概念的“宗教”截然不同, Relgion是从拉丁词“religio”词根发展而来,含有尊敬神、履行神的义务,反复默想神,重新与神修好等含义,称为Relgion的宗教至少包含三个特征:崇拜独一的至上神;信奉独一的神圣经典;具有统一规范的神圣宗教组
织与宗教仪轨。汉语“宗教”是一个合成词,“宗”是宗旨,即所
尊崇的学说,“教”是教化、教育、教导。
“宗教”作为一个词的连用首先出现在佛教中,南朝梁代的袁昂(450-540)说:“仰寻圣典,既显言不无;但应宗教,归依其有。”(《弘明集》卷十)因为尊崇某一学说、人物或经典,于是依宗立派,由此“宗”也有了“派”的含义,而“教”便用来指代佛陀的整体教化,“宗”变成了“教”的分支,是依照不同的言教、经典、修行方法等形成的佛教派别,如印度的中观宗、唯识宗,或称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再如中国的禅宗、天台宗等等。
每一宗都有自己核心主张,称为“宗见”,如中观宗的宗见为“诸法无自性”,因此又称“空宗”;唯识宗的宗见为“万法唯识”,主张唯识无境,识有境无,因此称“有宗”。“宗”不能违背“教”,但宗派可以有自己特别遵奉的经典和师承,宗派之间不同的修行风格称为“宗风”。
“宗教”概念之前史:RELIGIO概念在明末清初的译介
“宗教”概念之前史:RELIGIO概念在明末清初的译介
谭 杰
【摘要】作为西方现代宗教(religion)概念的来源,religio一词在古罗马时期便已产生,最初指古罗马人对
未知事物的敬畏和顾虑之情,以及对罗马城邦诸神的崇拜。基督教兴起之后,阿奎那将其定义为附属于四
枢德之一的正义的一种道德德性,并确立了“religio本身-内在和外在行为-过度和缺失的相反恶习”三
段式的标准论述。耶稣会士高一志依据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将religio译为“钦崇”,在《修身西学》中
首次系统呈现了阿奎那关于religio的三段式标准论述,同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有其创新之处。多明我会
士赖蒙笃在《形神实义》中亦译介了这一概念,其论述在参考《修身西学》的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特
色。
【关键词】religio;宗教概念;《修身西学》;《形神实义》;中西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B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5-0102-07
作者简介:谭 杰,湖南随洲人,哲学博士,(长沙410000)中南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晚明传教士高一志‘义礼西学’系列译著整理与研究”
(17CZJ012)
一、引 论
在当今人文社科学术中,“宗教”(religion)概念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一个受过正常教育的现代人通常会将其视作一个复数的概念:世界上有基督宗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道教等众多宗教。中国学界对这一现代西方宗教概念并不陌生①。它是现代人的宗教概念,因为这一发源于欧洲的概念有一“古典”的西学源头。从西方前现代思想史可知,产生于古罗马时、确立于中世纪的re ligio概念,是天主教的一种重要的道德德性,仅与基督宗教的天主相关。它与现代religion概念含义迥异,是构成后者的直接来源。鲜为人知的是,始自16世纪、由传教士所开启的东学西渐,在reli gio概念向现代religion概念嬗变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利时著名汉学家钟鸣旦(NicolasStan daert)晚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东学西渐对现代religion概念形成的影响②。更不为人知的是,早在现代西方religion概念以“宗教”之名于清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前两百多年,religio概念已由同一批传教士以“钦崇”之名在明末清初译介入中国。本文希望接续钟鸣旦的研究,探讨“宗教”概念的前史,即religio概念在明末清初的东渐。本文将首先介绍religio概念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的产生和确
religion记忆方法
religion记忆方法
记忆方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技术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特定的知识内容。对于宗教学科来说,记忆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宗教信仰、理论和实践,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宗教学知识。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宗教学科的记忆方法。
1.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图形的方式来表现信息之间关系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宗教学概念和观点整理成清晰的结构。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将宗教信仰、理论和实践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宗教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2.利用联想和形象记忆
3.制作记忆卡片和复习纲要
制作记忆卡片是一种常见的记忆方法,可以将宗教学科的重点概念和关键内容写在卡片上,然后反复复习。卡片可以包括定义、例子、关联概念等内容,以便我们在复习时更容易回忆起这些知识点。同时,我们还可以制作复习纲要,将宗教学科的重点知识按照逻辑顺序整理成大纲,以便我们在复习时更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4.利用口诀和押韵
口诀和押韵是一种通过语言和声音的方式来帮助记忆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宗教学科中的难记知识点整理成口诀或者押韵,通过反复复述和重复练习,加强记忆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将六个主要宗教的名称制作成押韵
的口诀,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道教”,通
过反复唱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这些宗教。
5.练习解题和应用
宗教学科中的知识点常常需要通过应用来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通过
做宗教学科的习题或者进行实际应用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我们可以在学习圣经时,选择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
英国概况宗教religion
The Reformation in England
• 1558-1603 Elizabeth I: • 基督教;政治手段 Elizabethan Settlement (Divide and conquer: nobody is happy) Prelacy vs. Puritanism 当时鼓吹教会要更彻底的改革的, 就是清教徒;很多都是 逃离玛利的牧师 (Marian exiles), 他们大多数是加尔文主义者
The Reformation of England
Structure of Church of England
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Church of England
Two provinces led by archbishops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the spiritual leade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教皇的情绪已经颇为普遍。亨利八世决定利 用人们对教会的不满,加强自己的统治。
The Reformation in England
•
In 1535, the Act of Supremacy《至尊法案》 was passed which declared the English king to be the “Protector and Only 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and Clergy of England”.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30
所谓巫术(magic),是指人们企图借 助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通过一定的 仪式对预期目标施加影响或者控制的活 动。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31
弗雷泽
巫术的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同样的“因”可以产生同样的 “果”,或者说彼此相似的事物可以产 生同样的效果,弗雷泽称之为“相似律”
24
2
强化仪式(rites of intensification)指的是 确保已经存在和确立的秩序、价值、社 会关联等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生老病 死等原因而变得衰弱的宗教仪式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25
强化仪式是群体性(而非个人性)生活危机 时期举办的仪式。
群体性生活危机包括严重的天灾和人祸的威 胁(如水灾和入侵),只有在这时,强化仪 式才会被组织起来,使受到扰乱的秩序和社 会关系得到恢复,以减轻群体的危险。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22
程式化 重复性 相对的一成不变
人类学概论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23
1
生命仪式通常被称为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指的是个人在某些生命过程 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 份,或一个生命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时所举行的仪式
国立成功大学宗教研究学程宗教研究理论方法与学门发展.
參、宗教研究作為一學術學門 (Religious Studies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二、「宗教之起源」(The Origin of Religion) • 社會主義之創設者聖西門(Saint-Simon, 1760-1825)亦 採取動態社會發展觀,認為人類文明之演變階段 乃是:多神論(polytheism)、一神論(monotheism)、形 上哲學 (metaphysics) ,而啟蒙運動時期乃是實證科 學(positive science)的時代。 • 此種歷史階段論為孔德(Augustine Comte, 1798-1857) 所繼承,提出社會「三階段」論,認為人類文明 乃是由神學時代(神話)、進入形上學時代 (哲學) , 再進展至實證科學時代(科學)。
參、宗教研究作為一學術學門 (Religious Studies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二、「宗教之起源」(The OriginLeabharlann Baiduof Religion) • 人 類 學 家 的 天 主 教 神 父 施 密 特 (Wilhelm Schmidt, 1868-1954) 接受宗教現象的社會演化過程,但是認 為其順序應是由一神論演變出多神論,因為根據 其對少數原住民族之人類學研究,認為初民有著 「至高神」(the Supreme Being)的上帝宗教信仰。 • 宗 教 乃 是 起 源 於 「 原 初 的 一 神 信 仰 」 (primordial monotheism) ,此種看法吻合其天主教上帝觀。就 古中國宗教而言,天與帝之觀念源自尚書,即有 記載。
宗教概论
宗教自身所特有的本质决定性,从而将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的本质区别开来。它
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 第二,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第三,宗教反映采取的是‚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即神灵或某 种神秘力量、境界的形式,因而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第四,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正是自然 力量和社会力量支配着人们的命运,人们才将其幻想为神而加以顶礼膜拜。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宗教徒和世俗人的差异
世人皆知人类一切问题产生于欲望。 宗教徒和世俗人的差异在于对待欲望的态度。 世俗人纵欲,宗教徒节欲。
3、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压迫者的反抗斗争中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在一定程度上,宗教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5、宗教对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五、宗教发展的历史阶段(形态) 宗教的发展有一个由自发到人为、由不 系统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它会随着社会的发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形态上的
佛教学者认为,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
6、中国古代称‚宗教‛为两个概念。‚宗‛字由两部分组成,前 者古音读棉,意为‚房子、深屋‛之意,后者古音读岐,意为‚神 祗‛。 二字合为宗,意思是‚神之家‛。‚教‛的古代意义为‚训诲‛。因 此,我国学术界传统上把‚宗教‛释义为‚有所宗以为教。‛
Religion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 理论前沿
Religion 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彭 牧
内容提要: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
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
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
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
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关 键 词:religion 宗教 本土概念 分析范畴
作者简介:彭牧,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讲师。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 的现代含义,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系统,来自日语借词。①但概念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宗教传统与实践的贫乏。正如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所言,中西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差别启发我们提出不同问题,从根本出发点上去探讨中国宗教观念与实践的特殊性。②Religion的现代含义是17、18世纪基督教神学论辩的产物,也是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西方学者已从文化与话语史的角度,对于religion 如何成为现代基本分析范畴,进行了不少梳理。③那么中国文化在历史上遭遇异文化宗教实践,如佛教,是否产生过相似的想法和概念范畴?对于宗教经验和实践,中国文化中又产生了何种观点与概念?本文将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科学与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
3、整体认知论: 人类在认识宇宙和人生时,既需要科学的维度, 又需要宗教的参照。二者认知对象都是人及其赖 以存在的宇宙,认知方法不同而已。 科学在认识本原、本质、物质规律、时空、生命 的意义等,都不能回避和排斥宗教。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却要面对一个无限的宇宙; 人的活动是局限的,却又受到一种整体关联; 人的存在是相对的,却又感触到时空的绝对性;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却领悟到一种超越生命的永 恒意义。
多未解的“宇宙之谜”。有些科学 家往往在暂时还不能解决的疑难的 自然之谜中,把自己觉得无法解决 的问题认为原则上不可认识。这时 传统的宗教又在召唤他,最后只好 求助于上帝。
7、独特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精神上创伤的 影响。比如,普朗克个人的生活就十分 不幸。他中年丧妻,一个儿子死于第一 次世界大战,两个女儿先后死于分娩。 长子由于涉嫌一桩谋杀希特勒案而于 1944年被处决。在1944年的一次空袭中, 他在柏林的手稿和书籍几乎全部被炸毁。 这种凄苦的人生经历,使他到宗教中去 寻找寄托。他从1920年起,直到去世, 一直担任着柏林的一个教会执事。可见, 普朗克的信仰宗教,决不是他的科学成 就导致的。
•科学和宗教并不是相互争斗的力量,而是在 本质上互补的,分别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在科学范畴无能为力的地方,宗教起到补充 作用。科学不能解决人生社会的一切问题, 只有二者互相协调,以达到真善美圣的理想 境地。根据这种观点,科学语言和神学语言 必须和不同的实践领域相联系。在实验室里 谈论上帝是不合适的,但在崇拜或自我检讨 的情境中是相宜的。人们常常援引历史分析 来支持这种分离的情况,因为人们总能论证, 过去的冲突是由误解造成的。只要牧师们不 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家们也 没狂妄到设想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 的需要,那么,一切都会变得甜蜜而轻松。
科学与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
基米列夫:关于意义问题,或显或隐,伴随着 人的一生。不仅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而且行 动是以意义为前提。
柏克: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动物,能知道这 一点,乃是我们的骄傲。
5、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使人产 生苦闷,在宗教中寻求安慰。
当代的基督教已经从传统的以信仰上帝为中心 的神学宗教向以关心人的世俗利益为中心的道 德宗教转变。宗教的认识论功能被淡化。
池田大作:宗教和科学尤其在人类历史的现 阶段,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二者不应互 相对立,而应将宗教置于科学的基础上,宗 教包含科学性,相辅相成发展下去,其结合 会进一步开阔人类的视野。 汤因比:为了应付宇宙,人类必须在精神上 接近宇宙。而科学和宗教就是为了完成这一 目的而使用的相互完善的方法。
4、上帝是人类终极关怀的一个象征,宗教体现 了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科学求真、宗教 求善、艺术求美。 科学的高度发达并不能也不应取代和排斥深刻 的神学研究,和神圣的信仰生活,因为,对人 与世界谋求理解,以及在现世寻找安身立命的 家园,乃是人之为人的永恒命题。
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想瞎子。
从整体认知的角度,对宗教而言,科学的发 展及成就不能忽视,宗教开始承认研究客观 自然的意义。甚至宗教宣称科学研究也是宗 教信仰者的责任,科学也是宗教的任务。二 者异曲同工, 相得益彰。
尽管这一问题尚无定论,但这些观点可以帮 助我们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简单性。现在 二者并行不悖,各领风骚,只要二者共同发 展能增进人类的幸福,就有存在的价值。科 学应关心宗教所提出的问题而不满足于宗教 的解释。科学使人智慧蓬勃,激发人们的求 知欲,宗教则使人谦逊、静谧、专注,内心 趋于宁静,并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
大学英语宗教主题Religion
Christianity 督教
基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 坦的犹太人中。在公元3年,住在该地的 犹太人为罗马所征服。在罗马人的残酷压 迫下,犹太人曾于公元66-132年多次发动 起义,失败后遭到更残酷的镇压。由于起 义的失败,被压迫的群众感到无能为力, 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期待出现一个救 世主,使天国降临地上,来拯救人们的苦 难。这反应了他们在现实的斗争生活中的 失望,转而在精神方面从宗教中寻求出路, 以摆脱其绝望的处境。据有关历史材料, 在公元前后,在小亚细亚各地犹太下层居 民中出现一种流传"救世主"将要来临的秘 密教派。基督教实际上是从这种教派演变 来的。
佛教 基督教
difference ?
Buddhism
佛教
来自百度文库
佛教起源于印度,由乔达摩· 悉达多(约公 元前565-前486年)创建,也就是佛教祖 先释迦牟尼,他主张主张用自我解脱的方 法消除烦脑,佛教的创立,实际上是给我 们当时的劳苦大众拥有一个精神寄托,倡 导那些上层阶级从善,倡导大家以和平的 心态相处。 Buddhism originated in India. Buddhism is actually to us when the toiling masses had a spiritual, we get along in a peaceful state of mind.
宗教的定义和本质
❖总之,任何宗教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的产物。人们根据他们所生存的 社会环境、物质条件、生产关系及生 活方式创造出神、上帝以及各种各样 的宗教。因此,宗教的本质就是特定 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列宁:“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 思的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 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我国学者有两者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和 列宁的话是对宗教本质的最精辟的概括; 一种认为仍没有把宗教与其他有关的社会 意识区别开来。
❖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 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 中的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 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 式。”
第二节 宗教的本质
在宗教里神人关系是最核心的问题。
宗教很多,但就神人关系来看,基本都 处在这样的状况:人的能力有限,神 则全智全能,神创造了人,人则匍匐 于神灵之下,信仰神,崇拜神。
❖费尔巴哈:“信仰者对上帝的关系其实就 是对他自己的本质的关系。”人创造了神, 人把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异化为神,然后 再对这个异化物顶礼膜拜,通过它来统治 人自身。宗教的本质不在上帝,而在人自 身,人的本质就是宗教的本质。
克利:人与上帝的交通与契合。“就是 舍己从天,尽量地把自己引使向上。”
铁德尔:不可能给宗教下定义。“宗教 是使人感奋的一种信仰,是灵性上的一种 探险,能辅助个人发展到他的最高点。”
❖宗教人类学:对各种神圣物的信仰和 崇拜。
从“Religion”到“宗教”——明治前期日本人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From "Religion" to "Shfikyo" ——The Comprehensions and Thoughts of "Religion" in
Early Meiji Period
作者: 渡边浩 商兆琦
作者机构: 日本法政大学,东京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宗教” 明治时代 明治天皇制国家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19世纪后半期,日本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和理解欧美的“religion”,以及当这个词被译作“宗教”后,日本人又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词汇。根据外国使节的观察,当时的日本人尤其是上层社会有关“religion”的意识甚为薄弱;明治时代前往欧美学习的日本人,也震惊于西方“religion”的繁盛。在明治初期众多“religion”的译词当中,“宗教”一词最终脱颖而出。“宗教”一词意指拥有“宗旨”形式的“教”,或者各种各
样“宗”派的“教”;其中的“教”,来源于儒学意义上的“教化”。基于江户时代的传统以及当时追求“文明”的需求,明治知识分子将“宗教”视作维持臣民道德的工具而加以特别重视,出现了有关日本应当采纳何种宗教的种种讨论。这些探索最终导致了明治天皇制国家的成立。这一体制是拥有中国思维模式的明治知识分子以西方为榜样构造出来的,是一种将中国与西方风格折衷而形成的奇特的“教育·宗教”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论前沿
Religion 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彭 牧
内容提要: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
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
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
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
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关 键 词:religion 宗教 本土概念 分析范畴
作者简介:彭牧,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讲师。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 的现代含义,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系统,来自日语借词。①但概念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宗教传统与实践的贫乏。正如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所言,中西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差别启发我们提出不同问题,从根本出发点上去探讨中国宗教观念与实践的特殊性。②Religion的现代含义是17、18世纪基督教神学论辩的产物,也是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西方学者已从文化与话语史的角度,对于religion 如何成为现代基本分析范畴,进行了不少梳理。③那么中国文化在历史上遭遇异文化宗教实践,如佛教,是否产生过相似的想法和概念范畴?对于宗教经验和实践,中国文化中又产生了何种观点与概念?本文将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一、Religion:信仰与仪式
从坎·史密斯(Cantwell Smith)开始,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religion的学术史研究表明,视religion 为任何文化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可以和社会文化中其他现象相分离而自成体系的实体,是相当晚近的观念。Religion 作为系统,特别是作为信仰体系的含义,是西方的现代发明。
尽管对religion 的词源各有争议,但学者基本同意religion 源出拉丁词根leig, 意指联结、约束(to bind),因此religio 指人与外在于自己的神或某种力量的联结与纽带,亦指人与超人力量的特殊契约关系。④史密斯指出,Religio的用法因人而异,但其形容词式比名词式意义更稳定,其基本意义在罗
① Soothill, Willam Edward. The Three Religions of China.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13, p. 6.
② Feuchtwang, Stephan. A Chinese Religion Exists, p.141, Hugh Baker An Old State in New Setting, pp.139-161. Oxford: JASO,
1991.
③ Smith, Wilfred Cantwell.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London: SPCK, 1978, p.43. 1962;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Smith, Jonathan Z.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Mark Taylor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 269-284.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④ Ibid, p.20. Smith, Jonathan Z. Religion, Religions,Religious, p.269, Mark Taylor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 269-
284.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Taylor, Mark. Introduction, p.8,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1-19.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第5期
马宗教深受希腊影响后也始终保持,特别是其两种基本词义。第一义强调外在客观现实,强调外在于人而控制人的力量。第二义则强调人对此外在力量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两者固然难以截然分开,因为“我们局外人会认为这些力量是主观想象的产物,但信徒相信或感觉到它们在某些事物或实践中真实存在”。大体上,在religion 现代意义产生前的漫长发展中,其第二义指内心虔诚感更为重要。随着基督教会的出现与发展,在早期基督教作家笔下,religio仍既指主观虔信,也指仪式、礼拜乃至教会组织结构。①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欧洲越来越多地面对异文化宗教实践,面对内部宗教纷争与理性主义兴起,religion的词义由此发生根本变化。史密斯认为,17、18世纪是religion现代义形成的分水岭,religion的内涵从人对于神圣存在的个人感受,变成了这种心态外在显现出的结果或历史积淀物,而这些是我们可观察的。②欧洲知识界由此逐渐将religion 客观化、具体化,把它界定为信仰和实践体系,界定为教义(doctrine)和仪式,“而无论它是否源自人类心灵对上帝真诚的敬畏或热爱”。③从此,religion不再只关乎个人情感心态,而是可观察的,因而成为理性分析与研究的对象。他们进一步认为所有民族、文化都应有相应的宗教信仰和实践体系,religion就不仅指基督教,而成为religions。Religion成为具独特本质的自为实体,能和人类文化其他方面截然分开。Religion 在启蒙时代内涵的变化无疑为随后的学术研究铺平了道路。
但这一变化也并未完全抹去religion 中指称内心虔诚的悠久含义。很多学者强调,现代话语中religion对于信仰的强调根植于基督教的偏爱。唐·洛佩兹(Donald Lopez)指出,“信仰(例如并非仪式),似乎是基督教讲述自身历史的关键线索。19世纪基督教欧洲占统治地位,基督徒也就从信仰角度来描述后来所谓的‘世界各宗教’”。因此,现代基本分析范畴religion虽被视为客观系统并具外在表现方式,但依然根源于信仰,而且“可最终追溯到对一种认识命题的内在认同,追溯到一种引发实践的思想状态”。描绘宗教传统时,了解信仰什么就成为基本乃至唯一根本的问题。④在话语与文化的复杂交织中,分析范畴religion 绝非客观中立而深具历史性。宗教学、比较宗教学基本上着眼于总结、分析信仰体系,然后做分析与比较,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亦不出此一脉络。我进一步认为对信仰的强调不仅使西方学术话语界定religion以信仰为其核心,而且通过强调“我相信”(I believe)这种含混说法弱化、掩盖了以科学实证方法考察个人情感与心态力不从心的困境,从而最终使religion 成为学术对象。这样,隐藏在个人见解和感情投入的外衣之下,虔诚仍然被视为宗教实践的根本动力。通过新组合,个人主观情感与外在客观存在达到新平衡。在泰勒、涂尔干和格尔茨对religion看似不同的定义背后,正是不变的信仰与实践或曰仪式的二元对立。其中信仰优先,是实践的根本动因。⑤
① Ibid, pp.19-20,pp.23-26,pp.204-205.
② Ibid, p.38,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 Smith, Jonathan Z.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Mark Taylor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269-284.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③ Ibid, p.39.
④ Lopez, Donald S. Jr. Belief. Mark Taylor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pp.21, 35.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 p. 41, Smith, W. Cantwell.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London: SPCK, 1978, p.40.
⑤ Bell, Catherine.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 Pr., 1992; Tambiah, S. J. Magic, Science, Religion, and the Scope of Ration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 1990, p.5;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 Frankenberry, Nancy. ed. Radical Interpretation in Relig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 2002; Taylor, Mark. Introduction,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 1-19.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