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
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此,李约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特别是诺贝尔奖截止如今已经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却没有一人为中国本土华人,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詹克明教授在分析中国未获诺贝尔奖的原因也谈到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差距大的是他所处的科学环境。移居美国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等获诺贝尔奖就是证明。由此可见,之所以“境内为枳,过海为橘”,使得这块大陆迄今与诺贝尔奖无缘,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科学土壤与科学环境。
李约瑟之谜
有关李约瑟及李约瑟之谜
华甜116050022 11金融2班一.李约瑟介绍
英文名: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身份: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和科学史专家
籍贯:伦敦
婚姻状况:李大斐死后两年与鲁桂珍再婚
学校:剑桥大学(学士1921年、硕士1925年1月、博士1925年10月)
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简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李约瑟从1942年到1946年在中国重庆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他为战时中国优秀科学家在西方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结识了竺可桢、傅斯年等中国科学家和学者,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文献。此外他又游历了还没有为日本占领的地方,包括敦煌和云南,又参观考察了中国各学术机构从而收集了大量文献和资料。
之后,他赴巴黎当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的第一位部长,而且得到中国学者王铃的帮助而开始写《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948年,李约瑟回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尽管在1952年他因到中国查核细菌战的证据而受到排挤和批评,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写作计划。李约瑟从1967年至1976年担任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退休后,以他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1987年,该馆发展为
李约瑟研究所。1994年李约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约瑟首先娶Dorothy Needham,李大斐死后两年,李约瑟再婚,娶鲁桂珍。从1982年,他得了帕金森氏症,1995年在剑桥寓所辞世,享年95岁。骨灰安葬在研究所门前的菩提树(中国)下。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解读
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
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
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
产经2012-李约瑟之谜
二、背景介绍:中国在前现代社会
中的成就
• 在前现代社会中,中国曾经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 按Angus Maddison 在公元0年,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 马帝国帝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 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Angus Maddison. 1995. 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 1820-1992)
其次,工业所需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品种少、品质低、开发成本高。 再次,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大部分都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最后,资源----经济约束说:Elvin的高水平陷阱假说是其中的典型
代表人口众多(资源匮乏造成中国经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人口众 多的压力促使中国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但是农业技术改进所带来 的收益完全为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如此反复,中国在较高 的农业水平上维持了巨大的人口,但中国工业的发展却受到了有 限资源的制约。
为什么中国古代如此多的 发明并没有带来
近代科技和经济的领先和发展?
一、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 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 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 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
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 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
一具体内容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实质包含两个内容:
1.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西方兴起, 而没有在中国、印度兴起?
2.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比欧洲文化更有效地了解自然, 且更能把有关自然的知识用来造福人类?
二相关解释及局限
这些假说中的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都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缺陷, 需要我们进行取舍和借鉴。
三本人看法
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
1.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强大的军事实力扼杀了宋、明两代的资
本主义萌芽。
必然:
1.封建官僚体系的严重腐败、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底层人
民为生存挣扎无力从事科学创新,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缺乏工作动力)。
2.长期科举制的僵化和儒家文化的垄断对知识分子产生了误导,影
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外族统治者带来的民族隔阂和矛盾。文化、科技、工业被视为影
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而遭到严重地限制。
4.闭关锁国导致统治者对西方工业革命的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
够的重视。
5.封建统治时间过长,封建阶级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一过程中社会
结构不断固化,统治者的高度集权,为了自我稳定重农抑商,先进的生产力缺乏制度的土壤生存。
李约瑟之谜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1、“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问题集,包含了多个层面:(1)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2)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3)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
2、李约瑟难题的溯源:
李约瑟难题产生于1944年,他坚持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这和他受苏联学者的影响密切相关。李约瑟终生坚持着以下观点:中国近世科学之所以不能兴起,是受到环境因素所致。包括经济与社会,地理气候等。中国自古有过闭关历史,与很多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气候的影响,使得灌溉技术较为发达,各种因素导致了封建官僚的基础制度,从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地限制。
3、现象表述
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然而,中国发明创造的数量占世界的比重自1500年以后急剧下降,到工业革命开始则已经微不足道。据科技史资料显示,在公元401—1000年期间,全世界45件重大科技发明中有32件发生在中国,而到了1501—1840年期间,全世472件重大科技发明中只有19件属于中国。
至1700 年, 中国和欧洲的GDP总量相当, 各占世界的23%多一点; 到1820 年, 中国甚至超过欧洲, 占世界GDP 总量近1/3; 就人均收入而言, 中国在1700 年也只比欧洲低1/3 左右, 此后中国经济走向衰落。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沿丝绸之路一直在从东向西传播。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样一条由东向西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之路,有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包括工业革命。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到了19世纪,科学技术在世界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十分少了。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
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这种世界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却依然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我认为,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发生在中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比较讲究实用,所进行的科学创造都停留在经验阶段并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层面,留下的可以供后人参考的著作少之又少。而欧洲地区的发展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据前人总结的理论进行进一步发展的。中国的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这种制度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而且,中国战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人民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环境。绝大多数的人民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所以,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科学的连续发展。而欧洲在中世纪之后没有遇到过大范围的严重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种种因素都导致了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又称“李约瑟难题”,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问题其实就是: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在我看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诸多复杂因素共同造成的。比如说当时中西方社会制度的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的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本身需求等等。
13世纪之前,中国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但是自13世纪以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这一奴化意识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导致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另外,中国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几乎所有读书人的追求都是“学而优则仕”,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而同时期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了民众民主自由思潮的形成,特别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制度建立大幅度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得西欧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造成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在民主程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社会,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当时的这种小农经济相比西方国家的小农经济较为发达,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致使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同时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缺乏与外部周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之中国交通的极不发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讲 李约瑟之谜
[10] 中国至迟在公元前200年的汉初,就有 了有效的胸带挽具,公元六世纪有了更进步 的颈圈挽具。这两种有效的挽具直到公元 1000年欧洲才开始出现。西方过去用颈肚带 挽具,拉力来自颈部,极易使牲畜窒息。
三、何谓“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 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 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 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
[1] 解高次方程的霍纳法是法国数学家霍纳 (W.G. Horner,1786-1837)于1819年建立 的,但是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1245年提出的 方法实际上与霍纳法一致,却早于霍纳574年。
[2] 当西方人争论谁在1615年左右最先发现 太阳黑子时,中国早在公元前18年以来便系 统记录了太阳黑子,比欧洲早了1500年。公 元前1400年至公元1600年间,中国有90项超 新星记录,其中1054超新星是近代射电天文 学家感兴趣的蟹状星云的残迹,而西方过去 对此闻所未闻。中国早在公元前1361年就有 日食记录,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1600年间有 581项彗星记载,公元前467年记到哈雷慧星。
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 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 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 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 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在1900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英国名医。李约瑟192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基氏学院(Caius College)。1924年被选为基氏学院的院士,直到1977年退休以前一直担任该院的院长。他在剑桥得到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利用生化来研究胚胎。在193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部胚胎生物学著作以后,然后就名声大振,得到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的称号。因此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到剑桥来与李约瑟做胚胎生物学的研究。这期间有来自中国的王宁和吕桂珍两位年轻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家们引起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感。1942年,李约瑟到中国去考察和学习中国文化。从此李约瑟就献身于研究中国文化,并发现世界有一半的最基础性的发明是产生在中国。他一生以来和众多的专家们合作特别是中国的吕桂珍。因而在剑桥大学出版社产生了二十几部中国古代科技史。李约瑟也是中国唯一一位外籍科学院院士。李约瑟于1995年三月二十四日在英国剑桥离开人间。李约瑟本人终身是中国在海外最好的朋
友。
笔者于六十年代初到英国攻读神学,第一次见到李约瑟博士,并在伦敦听过他介绍中国古代发明的演讲。后来,1974年到皮尔逊学院教书的时候,李约瑟亲自来我校访问,我们再次见面。于1981年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当访问学者的时候又多次与李约瑟教授见面交谈。1984年,我从国际学院退休之迹,先创办加拿大中华学院,位置在加拿大西岸的维多利亚城市。然后邀请李约瑟博士承担为我们加拿大中华学院第一任名誉校长,他很高兴地答应了。1990年,加拿大中华学院创办李约瑟博士博物馆,专门展览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李约瑟博士很感激我们用他的名字来纪念他对中国古代科技历史的贡献。李约瑟博士看到我们该馆的一些展览品后,赞叹我们所拥有的展览品超出剑桥大学的展览规模,并称我们的展览馆是此类展览中世界第一。这些信我们已经在网页上登出来了。现在我们要提出的是,李约瑟终身研究中国传统的科技发明,全世界基础性发明有一半以上都产于中国。世界研究中国历史的一般人士公认:宋明时代的中国在科技的水平上是领先于全世界的。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解读
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
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
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
李约瑟之谜之解
李约瑟之谜之解
李约瑟之谜是一个历史学界非常著名的谜团,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这个谜团源于20世纪初,中国出土了大量的
古文物和文献,其中包括了一些与现有文化史料不相符的“异
质文献”。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部名为《太玄经》的书,这部书的作者被记录为李约瑟。
李约瑟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他写的《太玄经》是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这部书会写成独立的体系,与其他经典没有任何关联?这些问题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因此形成了李约瑟之谜。
一直以来,李约瑟之谜都是历史学家和学者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一些关键因素逐渐浮出水面,使得这个谜团渐渐得到了解决。
首先是关于李约瑟的真实身份。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对李约瑟进行过详细的记载,但是在后来的考古和文献发掘中,一些细节逐渐浮现。李约瑟很可能是一个晚唐时期的道士,他离奇的出现和神秘的身份影响了他后来的思想和产生的著作。
其次是关于《太玄经》的真正含义。虽然在李约瑟之前,就有类似的道家资料,但是《太玄经》的创作并不像道教文献一样,是对前人道家思想的浓缩,而是一部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全新的组合和发展的著作,是一部既反映了男丁道,又反映了律仪道的作品。
而且,《太玄经》并不是一本完整的著作,而是由许多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包括其它文献的佚文、李约瑟的笔记、注解等。这些碎片通过后来的整理和组合才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形态。
最后便是《太玄经》的影响。尽管《太玄经》曾经被认为是无关系的著作,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却发现,该著作不仅影响了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化发展,而且对后代的道教和哲学思想也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宋明清时期,这部书对于道教和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2013-7-12
北宋时期和英国工业革 命时期 的繁荣景象
2013-7-12
谢谢
2013-7-12
2013-7-12
产权制度角度的解释
内师大的乌兰从产权制度角度的解释为: 产权制度具有激励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功能。近 年来经济史学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在技术高度积累 条件下未能出现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企 业家阶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 斯· 诺思进一步指出,在作为工业革命发生前提的充 分条件中,恰好被古代中国所遗漏掉的正是一种催 生企业家阶层的产权制度创新。一个缺乏产权保护 制度的社会,是根本不可能产生企业家的。按照熊 彼特的说法,企业家是创新意识的人格化。科技创 新活动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而创新意识企业 家阶层的形成,需要有产权制度的创新。 2013-7-12
产权制度角度的解释(续)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产权制度的直接后果 是:首先是遏止了发明创造。另一后果就是, 在农业文明的夹缝中产生的商品货币关系的 萌芽从来都没有、也绝对不可能发展为蓬蓬 勃勃的市场经济。 工业革命在西欧爆发在于产权,中国没有发 生工业革命也仍然在于产权。
2013-7-12
科学精神与经济制度角度的解释
2013-7-12
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启示(续)
③无论农业部门的剩余产品,还是工商业部门的 享乐产品,都主要提供给社会的统治阶层消费, 其消费群体的需求基本是稳定的,对工业品的 需求不受大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和支配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即是:“中国古代产生了灿烂光辉的科技,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产生在欧洲?”这个问题最早由英国的李约瑟提出,而至今任然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被称为李约瑟之谜,也叫李约瑟难题。
什么是近代科学?
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近代科学?有人把科学归结为两类:一是以近现代科学,尤其是以物理学为典范,从科学的内在结构出发,强调科学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的组成的关于自然界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二是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出发,认为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为”,是“理性思维在经验目的上的应用”,并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实现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即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形式。
关于这两种认识中,显然第二种更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科学的理解。但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讨论的应当是第一种,即所谓的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是用数学抽象地描绘自然规律,同时面对自然能够创造出相适应的抽象数学。那么对于我们的描绘是否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实验的方法。所以自然科学大部分都属于实验科学。
李约瑟之谜的原因分析
关于李约瑟之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的理解,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而在欧洲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制度原因
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一直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才最终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历史悠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国很难在制度上根本地摆脱封建制度,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中国探索发展道路的曲折的原因。中国有的仅仅也是朝代间的更替,并未从深层次上改变,而封建制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则不同。欧洲并不是单一的帝制,而是帝制和教会共同统治,欧洲和中国国土面积相当,但有更多的国家,国家间的竞争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垄断会抑制竞争和技术的进步,而竞争会促进技术进步,中国的历史更多的是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类似战国和五代十国的乱世是少数,欧洲的近代科学有的产生
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
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
李约瑟之谜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本文将重新考察这个问题,分析其核心要点,同时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度探讨。
李约瑟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他通过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
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为什么现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李约瑟之谜”。
要解答李约瑟之谜,首先要明确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中,科技发展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却在近代突然落后于西方?这个问题涉及到众多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科学因素。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了对科技发明的轻视和对商业活动的抑制,这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科举制度也起到了限制科技发展的作用,因为科举制度强调的是诗词歌赋,而不是自然科学。
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制度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封建制度强调的是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这不利于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的社会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缺乏大规模
的协作和创新。
从科学角度来看,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长期以经验为主,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这导致了中国的科技发展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无法跟上西方科学的步伐。
近年来,随着科技领域的发展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对于李约瑟之谜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基因技术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进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类的创新过程和科技进步的机制,从而为解答李约瑟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
尽管如此,李约瑟之谜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答。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结合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解答这个谜团提供更多的线索。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又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是英国著名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的,他说: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是: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之谜
有关中国发明的论述少不了剑桥大学李约瑟(约瑟夫·尼达姆)教授的贡献,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科学和技术史的研究。他对中国的兴趣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与剑桥大学华裔科学家共事的经历, 1942年他受命去中国工作,这让他无比兴奋。他对中国的浓厚兴趣促使七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诞生,其中第一卷在他的同伴和学生的帮助下于1954年出版。李约瑟的另一贡献是创建了剑桥大学的李约瑟研究所,他是当时西方久负盛名的汉学家,被称为20世纪的“伊斯拉谟”。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由于谴责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并支持中国和朝鲜,在西方世界备受批评。然而,他提出的“李约瑟之谜”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李约瑟之迷”的问题是: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欧而不是在中国产生?或者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产生于曾经在科技方面领先世界的中国?正如戴维·兰德斯指出的那样,中国在更早的时候(约11世纪)就已经具有每年12 5万吨生铁的生产能力,而英国在700年后才达到同样的水平。
第一种解释着眼于中国技术进步的特征。中国很早就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之后就少有进步了。例如:中国的滴漏钟在当时非常先进,它本可以进一步发展成机械钟,但是却是由欧洲发明了比滴漏钟更精确、更耐用的机械钟,并且西方将这种技术垄断了三百多年。由于中世纪的技术传播速度很慢,当时的中国不能像现在这样很快地
模仿西方的技术。兰德斯进一步指出:“中国对这些技术没有迫切的需要,虽然朝廷官员和大富人家希望拥有这样的机器,但是他们并不愿承认西方技术先进的现实,这些机器最后只被当做普通的玩具。这是当时中国犯下的一大错误。”将火药用来制造武器本可以使中国成为军事强国,但后来又是由欧洲而非中国发展了这项技术。中国发明的火药杀伤力很弱,只有像欧洲那样将火药压制成球状或卵状才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而遗憾的是中国仅仅把火药用于制造爆竹。
第二种解释认为当中国本应该进一步发展技术时却突然止步了。中国“大宝船”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向世界炫耀国威,从而赢得更多的附属国。这样的航行持续了很多年,由于每次远航开销太大,结果造成了财政危机,于是它就逐渐被取消了,15世纪时一个开放的中国突然封闭起来。本来就很蔑视商人的统治者明令禁止同国外进行贸易。贸易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因而中国停止与外界贸易的做法最终导致了自身发展的停滞,并且中国自恃技术先进,既不向外界学习也不继续改进。与此相反,欧洲从不以向中国学习技术为耻,“直到15世纪,欧洲在很多方面的进步都依赖于亚洲和非洲的技术,”
麦迪逊写道,“在1405~1433年,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体现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上。中国的航船比葡萄牙的大得多,由于有先进的防水设备,中国的航船更坚固,也更舒适,它们甚至能远洋航
行到非洲。但是,从那以后,中国就从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撤回到东亚一隅,远洋航行技术也日渐衰落。”
最让人信服的解释是中国文化方面的原因。500~600年前,中国就停止了探索和尝试。包括马克·埃尔文在内的很多学者都强调“新儒学”的影响,因为“新儒学”排斥科学,强调反省、感悟以及主观感受。在埃尔文看来,“这种哲学对中国科学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的很多观点和解释是没有依据并缺乏理性的……这就是当时中国
为什么没有像以前那样发展现代科学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在17世纪以后强烈抵制西方科学精神的深层次原因。”
与这一问题部分相关的另一原因是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统治特点,这一因素甚至影响至今。德赛指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中央的权力越大,个人的主动性就越小。在那时,中国政府的封建管制使得他们不能在国内发挥这种才能,因为商人的活动不利于政府的有效控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老百姓仍处于政府的近乎于极权的统治之下。兰德斯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引用艾蒂安·巴拉日的《中华文明及其官僚政体》中的一段话:中国政府没有对民众进行极端控制的时候,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发明精神得到极大的发挥,他们向人类贡献了丝绸、茶叶、陶器、印刷术、造纸术等等,这无疑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并几乎将中国推进了现代工业的门槛……然而政府扼杀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国家不仅不允许违反和损害政府利益的事情发生,而且强制灌输“存在即合理”的思想。墨守成
规、传统至上和不求进取的氛围扼杀了革新创造,由于没有自由环境,也没人提倡和支持主动精神。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14世纪,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和经济进步,可以说,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作是产生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主要条件当时中国几乎都具备了,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西方不在中国呢?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之谜”,对此谜底有许多难能可贵的见解。李约瑟本人认为:中国官僚体制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它最初非常适合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和学者们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向伽利略时代过渡;有人认为:帝国的统一和意识形态为什么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那么多重要贡献,但科学和工业革命却没能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难题”困扰了老李,也困扰了中国学界许多年,各种答案不一而足。后来也有说这个难题是伪命题的。———
买书似乎是个高雅事,但买书的过程一点儿不高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特纯粹的一个消费行为。高雅谈不上,有时还弄得特俗,讨价还价,跟菜摊上的交易一样。最背的,就是有了心仪的对象,但一摸兜儿,囊中羞涩。
北京的地坛书市是个大阵势,每次活动都像饥民抢粮。这景象容易让人激动——一是中国人对书的爱;一是中国人银子紧,起码买书人的银子经常紧巴巴的。有次在地坛,在“三联”的摊子前,一位女士结账,发现钱不够,只好从挑好的书里看着价码往外择。当时心有戚戚,想帮她付上余款,终因害怕伤人自尊而作罢。
因为银子问题,记忆里有几种书,号称大书的那种,就常让我耿耿于怀。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算是一种。当初为什么起了“贼心”呢?现在想,也没想当工具书,也没想当闲书看,没准只是束之高阁,还是占有欲使然吧。
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刊文介绍了该书。七大卷很多分册,这么一个大部头,让老李单独完成,是不现实的。成书过程中,几个华裔学者帮了他大忙。其中的鲁桂珍博士,还成了老李的夫人。今天国人比较熟悉的,应该是黄仁宇,就是那本《万历十五年》的作者,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贡献在第七卷。
老李生在1900年,故在1995年,差点过满了上个世纪,而活着的时候多一半的时间,又是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仅此一个成就,就足以让世人,特别是中国人记住他。他去世时,妻子兼助手鲁桂珍的遗像已经放在他办公室里。甚至黄仁宇先生,也已在2000年谢世。想到这些,没法不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