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针灸诊治思路

合集下载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病名探析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病名探析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病名探析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心血管系统功能性疾病,其中医病名为“心悸”、“偏正压搐”、“心悸神风”、“心气痛”等。

在中医理论中,心脏神经官能症并非单纯的心脏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综合症状。

本文将就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名和治疗方法进行探析。

一、病因分析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主要有:1. 情绪因素:长期的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悲伤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导致心脏神经功能紊乱,最终形成心脏神经官能症。

2. 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饱或过饥以及暴饮暴食等,都会影响胃气的运行,进而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

3. 身体因素:患有其他疾病如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影响心脏神经的正常功能。

4. 外界环境因素:长期处于高温、寒冷、高原等不良外界环境中,会影响心脏神经的正常功能。

二、中医病名探析1. 心悸:指心前区有悸动感,心悸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此病名主要形容患者感到心跳加速、有力或不规则。

2. 偏正压搐:是指心前区悸停感,出现心前区及左勺下觉有压搐感。

这种症状常常出现在运动、精神紧张、吃饱饭后、感冒等情况下。

3. 心悸神风:是指患者突然出现心悸、气促、胸闷和神志不清的症状,类似于心绞痛的发作。

这种情况常常是由于情绪激动、气滞、心气郁闷所致。

4. 心气痛:是指心前区疼痛感,多为按压疼痛,或钟摆般的疼痛。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情志不遂、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失调而导致的,因此在治疗上主要针对情志调摄、气血调畅、脏腑和调。

具体治疗方法有:1. 调节情志:心脏神经官能症多与情绪相关,因此调节情志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首要方法。

建议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适当进行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跑步等。

2. 饮食调养: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改善饮食习惯对调节心脏神经官能症有一定的帮助。

3.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药物有牛角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中医大师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医案

中医大师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医案

中医大师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医案
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它的病因复杂,治疗也较为困难。

而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则更为复杂。

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是因为心理、生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心血管功能紊乱、神经系统亢进,从而引发心脏病的一种心理障碍病。

在中医理论中,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情志失调等所致。

因此,治疗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的关键在于调整情志、调和气血。

在我国中医界,有一位著名的中医大师,他治疗了许多患有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的患者,达到了很好的疗效。

他的疗法是在中药的基础上,辅助运用针灸等中医疗法,达到调理人体气血、调整情志的效果。

中药方剂方面,他常用的方剂有:六君子汤、四逆散、柴胡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可以调理人体元气、益气生津、减轻心脏负担等功效。

同时,他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合方调剂,以达到最佳疗效。

而针灸疗法方面,他则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如太冲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以调整人体气血流通、平衡阴阳等。

此外,他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推荐一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神经官能症型心脏病是一种复杂的心脏病,要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综合使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心理咨询等中
医疗法。

而中医大师的治疗方法以调和气血、调整情志为核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为患者带来福音。

探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产生机理及中医治疗方法

探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产生机理及中医治疗方法

探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产生机理及中医治疗方法心脏神经官能症这一概念现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究其原因,则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患有这一疾病的人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

笔者从其产生机理来看,中医所说的内因,即情志因素在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对于其治疗方法而言,中医疗法中的的中药、针灸、整脊则较西医的治疗方法见效更快或是疗效更好。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还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心悸、心前区疼痛、气短、乏力、短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偶有早搏,多伴有疲倦、头晕、多汗、失眠、多梦、焦虑等症状[1]。

多是由植物神经调节失常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因而凡是影响神经功能的因素如受惊、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都会使此疾病发作或症状加重[2]。

1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产生机理不妨从两个方面来阐释神经官能症的产生机理,一个方面是从中医角度来找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以便于指导治疗过程中的理法方药,另一个方面是从生理与心理的角度来探究其产生的生理与心理条件,为预防与治疗打下基础。

1.1从中医理论出发的阐释中医对疾病的产生机理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对于发病原因,就有病因的三分法。

宋代陈言(字无择)根据张仲景“千般疫病,不越三条”这一论点,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3]。

书中将病因分为三类,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中内因是指七情内伤,外因为外感六淫,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创则为不内外因。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中医情志病范畴,根据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鼻祖刘完素所总结“五志化火”是心理病的主要病机[4]。

在中医观点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作,与心、肝、脾关系密切[5]。

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心肝两脏均与情志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心脏神经官能症很重要一个病因为“内因”,即七情内伤,多因升学或晋职称等导致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家庭内部氛围不和谐而导致平日情绪压抑低落,再者就是处于“更年期”这一特殊生理阶段的女性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导致情绪不稳定,时常发怒生闷气等种种原因,导致了肝气郁结,主疏泄的功能失常,气机不畅,又因木克土,肝郁会乘脾,导致脾的健运功能失司,无法正常地运化水谷精微,从而导致气血生化伐源,造成气血两虚之证,血虛无法滋养心脉,加之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并且无法固护心脉,导致心神失养,从而影响“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就会发生诸如心悸、心前区疼痛或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且易造成患者发病后的恐慌、忧虑等情绪,易造成临床误诊。

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或呈游走性 , 常为刺痛 、 跳痛 , 持续时间几
种特殊类型 , 临床 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 常 为主要表现 , 可兼有神经官能症 的其他症
状。 发 病 特 点
秒钟 , 也可为隐痛 , 持续数小 时、 大半 天甚
至几天 , 其发生 没有 明显诱 因 , 可以在 紧 张、 劳累或激动 后 出现 , 可 以在 安静 时 也
低 平 、 相 或 倒 置 , 在 Ⅱ 、 、V 双 多 Ⅲ a F或 v 4

少寐 , 足心 热 , 手 口燥 咽干 , 舌尖 红 , 苔薄
6导联 出现 , 经常 发 生变 化 , 并 心得 安
白, 脉细数 。治 以滋 阴降火 、 养心 安神 , 化
瘀通络 。方 以天王补心丹 、 血府逐瘀汤合
中 医药 治疗 心 脏神 经 官能 症
过度劳 累 , 体力 活动过 少 , 循环 系统 缺乏
姜 国 军
谷维素 、 维生 素 B 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 1
适 当锻炼 , 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 能适应 , 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 本病 。症状 主要 表 现为心 慌 、 闷 、 胸 心前 区痛 、 呼吸不 畅、 喜欢 长 出气 , 身乏 力 , 全 有 时伴有易激动 、 失眠 、 多汗 、 颤抖 、 头晕 、 腰腿酸 痛等一 系列神经 症症 状 。由于交 感神经 张力 增高 , 以 自觉 心跳 为主诉 , 常
试 验阳性 。部分 病人运动试 验阳性 , 但进 行 心得 安运动试 验时 s T段和 T波恢复正
注意力集 中于工作 时 比安 静状态 下反 而 要舒适 ; 有时用手按压疼 痛部位或做深叹
息性 呼吸, 也会使 疼痛 减轻 ; 口含 硝酸 甘
常。心脏超声检 查可 排除心脏 、 大血管和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辩证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辩证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辩证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地方上少见的疾病,症状以心脏功能失常为主的特殊类型,以心慌、胸闷、疼痛、气短或频繁换气,疲倦,头昏、汗多、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在20-50岁的年轻人身上发生,由于中枢系统控制功能失常影响植物神经系统造成心血管各种不适,精神因素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上表现尤为明显,如焦虑、情绪激动、疲劳为常见因素,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错误认识也会造成患者心理障碍诱发犯病,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饮片泽元安神汤为辅,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依从性较差,导致疾病久治不愈。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方面:虚证气、血、阴、阳亏损,主要是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和胆气虚引起实证痰多、热盛和心神不安的临床特征导致气血功能失常、阴阳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如工作压力,精神创伤,惊吓记恨等不顺心的事物。

治疗原则分虚实论治,通俗的说就是心理治疗和中药治疗,以养血、滋阴、温阳、益气治虚,以清热、通络、祛痰、化饮治实,标本兼顾,恰当加减,注重益气养血,调气机,治实不忘虚,治虚不忘实,虚实结合兼治,同时需考虑伴有其他脏腑虚损,不可单一治心脏,分清主次,做到“治不离心,不止于心”。

常用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党参、龙骨、牡蛎、柴胡、石菖蒲、陈皮等,症状与精神状态呈“巴涅特效应”,谁也不会离开谁,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正确面对,按时用药,倡导恬静、安逸、舒适、随遇而安的心态。

宋某,女,30岁,从事汽车销售,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经短暂休息呼吸困难症状消失,伴有心慌、心胸憋闷、烦心、睡眠障碍,大小便正常,舌尖红,苔薄白,脉虚数,24小时心电图检测:心率(min)40次/分,心率(max)156次/分,显示窦性心律;心脏超声显示:心内结构未见异常,中医诊断虚劳,西医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泽元安神汤方拟党参20g,石菖蒲10g,川芎20g,合欢皮15g,甘草10g,半夏15g,茯苓25g,肉桂10g,远志15g,炒酸枣仁15g,香附15g,黄芪20g,当归20g医嘱:每周定期心理治疗,保持心情舒畅,按指导运动二诊:呼吸困难、新胸憋闷症状消失,心悸、睡眠改善,还时有心烦、脉少数,加莲子心10g,白术20g三诊:心悸、心烦基本消失,继续按方调理。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概述•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实践•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案例•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评估与优化方案•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辅助治疗方法01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概述针灸是一种利用毫针、艾灸等刺激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节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定义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针灸可分为体针、头针、耳针、手针、足针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经络系统,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调节经络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身体自愈。

调节内分泌疼痛性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功能性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

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02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经络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经别和皮部等。

经络系统是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能够传递身体各部位的信息,调节人体功能。

脏腑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部分,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胃、小肠、大肠等六腑。

脏腑系统与经络系统相互配合,调节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包括神经系统功能。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和脏腑功能,进而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收,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缓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针灸治疗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研究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脑部血流、调节神经递质、减轻炎症反应等,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研究还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辩证论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辩证论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辩证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它表现。

症状多种多样,时好时坏,临床上常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

一般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或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

本症常与器质性心脏病的症状相混淆,并常影响到健康和劳动力。

【病因病机】本病的中医病机主要涉及虚实两方面,气、血、阴、阳的亏虚,导致心脏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实则多为肝郁气滞,瘀血阻络,饮邪上泛,以致心脉不畅,心神失宁。

总之,本病虚实之间常互相挟杂,互为因果,相兼为患。

现代医学,1.神经功能失调不同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对客观刺激的耐受程度也不同。

同样环境或条件下,某些人较易发生神经功能失调,因而有易患神经官能症的倾向。

精神因素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上起重要作用,如焦虑、情绪激动、精神创伤或过度劳累均为常见诱因。

也可由于患者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某些生理性心血管功能改变或某些医学术语产生误解,或被错误地诊断为“心脏病”后,造成患者精神负担加重、紧张和焦虑而诱发本病。

此外,由于器质性心脏病或重病后体力活动减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至稍事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或耐受者,也容易产生过度的心血管系统反应而致本病。

2.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亢进此类患者多为年轻人,其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并常同时伴有高动力循环的表现,如左心室喷血速度增快,心排血量增加,动脉搏动增强和偶见的收缩压升高,此类病人对心得安等β受体阻滞剂反应良好,应用此类药物,常可使症状完全消失。

【鉴别诊断】1.甲状腺功能亢进多伴有甲状腺肿大,并常伴有血管杂音及震颤、多汗、多食、消瘦等,T3、T4 及甲状腺131 碘吸碘率增高。

2.嗜铬细胞瘤发作时除心率增快外大多伴有血压显著升高,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增多,组织胺激发试验或酚妥拉明试验阳性。

3.冠心病心绞痛典型心绞痛多在体力活动的当时发作,部位大多固定,以胸骨后最常见,可放射至左肩和左臂。

刘枯教授针灸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经验

刘枯教授针灸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经验
p o e s rLI Zh r f s o U e
张 松 刘 枯
( 浙江 中医药 大学,浙 江 中图分类 号:R 2 . 3 21 【 摘
杭 州,3 0 5 ) 10 3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 :1 7 .8 0 (0 2 40 4 .2 证型 :GB 647 6 2 1 )1 .0 80 D
腹疼痛 明显减轻 ,未见呕吐 ,多汗 、乏力症状缓解 ,饮食 增加 ,
乳 房胀 痛 缓解 ,情 绪 好 转 。连 续 治 疗 3个 疗 程 ,行 经 无 腹 痛 , 经 量 、 经 期 正 常 。3月后 随访 , 患者 自述 偶 尔 于 来 经 第 1 有 天 轻 微 的 小腹 胀痛 ,无 其他 不适 症 状 ,完 全 不 影 响 学 习生 活 。
体 气 机 、血液 的瘀 滞 ,治疗 各种 因瘀 滞 而 引起 的痛 经 ;另 一 方
面 ,通调脏腑气血 ,使气血根据人体 的现实需求而合理分布 , 故而对虚证痛经亦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本法操作简单、安全 , 避免 了服药 引起的副作用,患者 易于接受,且疗效好 ,值 得临
床推广 。
..
4. 8 .
Cl i a o r a f i e eM e ii e2 V 1 4 i c l u n l n s d cn 0 n J o Ch 1 2 o ()

No1 . 4
运 行 有 沟 通 作 用 , 进 而 调节 了人 体 全 身 的气 血 运 行 。
[ y r s C ric ers ; a on; o yau u c r Kewod ] ada uoi E p itB d p n t e n s r c u
神 经 官 能 症 又 称 神 经 症 、精 神 症 ,是 一 组 非 精 神病 功 能 性

艾灸背俞穴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64例

艾灸背俞穴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64例

为血之会穴 。熏灸 以上 4穴可养心血 、 疏心气、 通心络 、 宁心神 , 治疗与神志有关的病证 。 灸火温和的热力可助心阳温散寒邪 、 行 气活血 , 诸症则 消。本法操作 简单 , 简便易行 , 无毒副作用 , 便于
患 者 接 受 , 合 在 基 层 医 院推 广 应 用 。 适
( 稿 日期 2 0 收 0 9—1 1—2 ) 7
中国中医急症 2 1 0 0年 8月第 1 9卷 第 8期 J T M. g2 1 , o. 9 N . E C Au. 0 0 V 11 , o 8

1 93 ・ 3

临 床 报 道

艾灸背俞穴治疗心脏神经 官 能症 6 4例
李红霞 刘世伟
中 图分 类 号 : 5 1 文 献 标 志 码 : R 4 B
实验阳性 )8例 。 1 随机分 为艾灸组 和药物组各 6 4例 , 两组资料
差 异无统计学 意义 。
生 脉 Ⅱ号 口服液 治 疗 缓 慢性 心律失 常 4 6例
王 雁 范亚兰 徐 海荣 李 晶
中图 分 类 号 : 5 17 2 文献 标 志码 : R 4 . B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0 0 10 7 5 2 1 )8—19 0 3 3— 2
【 摘要 】 目的 观察生 脉 Ⅱ 口服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号
的 疗 效 。 方 法 两 组 患 者 根 据 病 情 变 化 给 予 口服 常 规 药 物
疗程间休息 7 , 治疗 2 月。( ) d共 个 2 药物组 : 口服复方丹参 片 , 每
次 3片 , 日 3次; 每 谷维素 , 每次 2 mg每 日3次 ; 0 , 连服 2个月。 13 疗效标准 . 治愈 : 症状 、 体征消失 ,心率 、 电图恢复正 心 常。有效 : 症状 、 体征基本消失 , 心率仍 时快时慢 , 电图仍有 但 心 非特异性 s T改变 。无效 : T— 症状 、 体征无改善 , 心率 、 心电图无

中医治疗神经官能症

中医治疗神经官能症

中医治疗神经官能症引言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以心理因素引起的多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疲劳、焦虑、失眠、头痛等多种不适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心气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内源性因素引起的,因此,中医在治疗神经官能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理论与神经官能症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气血运行畅通与否决定的,而气血的运行又受到心脏的调控。

心脏是人体的“君主”,主宰着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

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神经官能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2. 神经官能症的中医理论解释中医将神经官能症归纳为多种病因病机,包括心气虚弱、脾胃失和等。

心气虚弱是指心脏功能失调,导致心气不足,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脾胃失和是指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影响营养吸收和新陈代谢。

二、中医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原则中医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原则是调整心脏和脾胃功能,改善气血运行,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节机体功能的目的。

1. 药物治疗调理心脏功能中医药物可通过调理心气来恢复和增强心脏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人参、黄精、丹参等,这些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健脾的作用,能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兴奋性和收缩力。

2. 针灸疗法调整脾胃功能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施针,来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神门、足三里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神经官能症相关的脾胃功能紊乱,缓解相关症状。

3. 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运行推拿按摩是一种利用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来调理气血运行的方法。

通过按摩背部、腹部等特定部位,可以改善心脏和脾胃功能,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神经官能症症状。

三、中医药物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常用方剂1. 人参泡蜜配方:人参10克、蜂蜜适量。

方法:将人参加水煎煮20分钟,加入适量的蜜糖,用温水冲服。

作用:补气养血、调和心脾。

近10年针灸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应用概况

近10年针灸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应用概况
辨证 为肝气 郁结 的心 脏 神 经官 能症 患 者 , 以柴 胡 疏肝
心脏 神经 症 ( c a r d i o n e u r o s i s ) , 又称 心 脏 神经 官 能
症, 是 以心脏 不适 为主要 症状 的神 经官 能症 , 其临 床特 点 为心 血管症 状 与神经 功能紊 乱合 并 出现 。患者 主观
( 7 5 %) , 好转 6例 ( 1 8 . 7 5 %) , 无效 2例 ( 6 .2 5 %) , 总
病 。“ t k , 悸” 首见于《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 医 圣 张 仲景 认 为情 志因 素 、 水饮 等 为心 悸 的 主要 病 因。成 无 己在 《 伤 寒 明理 论 ・ 卷中・ 悸 》中则指 出 心悸 的发 生 不 外“ 气虚 ”、 “ 痰饮” 两 端 。晋唐 时期 医家 则 多认 为 心悸
近1 O年 针 灸 治疗 心 脏 神 经症 的临床 应用 概 况
张 永辉 , 陆 鹏 , 刘 敏 , 张镭 潇 , 耿 丹 , 胡 幼平 △
( 成都 中 医药大学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7 5 )
关键 词 : 针灸; 心脏 神 经症 ; 临床 应 用 ; 综 述 中图分类 号 : R 2 4 6 .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0 7 7 9 ( 2 0 1 4 ) 0 0 2— 0 0 8 2—0 2 要 证型 , 心是 心脏 神 经症 的主 要 病位 , 肝、 脾 与之 密 切 相 关 的结 论 。谭 劫 等 采 用 参 松 养 心 胶 囊 治 疗 气 血 两虚 型心 脏 神 经 症 3 7例 , 总有 效 率 为 8 7 . 4 9 %, 且 可 改善部 分患 者心 电 图 的异 常 , 改 善 心 电 图异 常 总有 效 率为 5 5 . 5 5 % 。夏 柔 娟 等 从 肝 论 治该 病 , 对 1 2 8例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0例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0例
疗 , 解 胸 背 部 肌 肉 紧 张 , 松 心 情 , 整 心 脏 交 感 神 缓 放 调
2 1 对 照组 : 用西 医常 规治 疗 : 司 唑仑 片 2 , . 采 艾 mg 每

晚 1次 ; 托洛 尔片 2 mg 1日 2次 , 美 5 , 视病情 加 用 : 维 谷
素 、 忧解 等 。 百
有 反 复 , 习 工 作 无 影 响 ; 效 : 疗 后 , 状 无 好 转 或 学 无 治 症 加剧。
1 2 诊 断标 准 : 血 管 系 统 功 能 失 调 症 状 , 心 悸 、 . 心 如 例 , 转 1 好 O例 , 无 效 8例 , 总有效 率 7 . , 照 组 3 33 对 O例 , 愈 5例 , 治 好转 1 2例 , 效 1 无 3例 , 总有 效率 5 . % 。两 组 总有 效 67 率 比较 , 有显著 性差 异 ( P<O 0 ) 治疗 组 为优 。 .5 ,
产生 副作用 。中医治疗 本 病 疗效 确 切 , 作用 小 , 势 副 优
明显 。
5 参 考 文 献
Ei 再英 , 南 山主 编. l路 钟 内科 学 E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MJ 北 人
2 008: 0. 36
攘 法 在患 者胸 椎 两侧 的膀胱 经及督 脉 经循行 路 线治 疗
受体 阻滞剂 、 静剂 及抗 焦 虑 药物 , 易 引起 神 经 功能 镇 容
失调 , 临床 疗效 往往 不佳 , 需 长期 服 药 , 易 成瘾 , 且 或 或
05 . ~1寸 , 三 里 、 隆 直 刺 0 5 1 5寸 , 会 平 刺 足 丰 .~ _ 百 05 . . ~0 8寸 , 海 直 刺 0 5 0 8寸 , 海 、 泽 直 刺 少 .~ . 血 曲 0 8 1 0寸 , 幅 度 提 插 捻 转 , 气 即 可 。② 推 拿 疗 .- . 小 得 法: 背部施 以擦法 、 按法 、 揉法 、 法 为 主 , 者 卧位 , 撩 患 用

针药结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体会

针药结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体会

针药结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体会李宝莲(商洛市中医医院,陕西商洛726000)关键词:针药结合;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08)03-0014-01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神经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

体检及心电图检查尚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多发生在青壮年,以20~40岁的女性居多。

临床表现以心悸、心前区痛和气短为主,并有疲乏,头晕,失眠,多汗,四末发绀,手颤,恶心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焦虑不安,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焦虑紧张或过度劳累为常见诱发因素[1]。

本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机错综复杂,但本虚标实,虚多实少为其主要特点。

心胆气虚、心脾血虚、水亏火旺属本虚证型;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属标实证型。

笔者运用辨证针刺与中药结合治疗本病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心胆气虚型症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滑数或虚弦。

治以益气养心,镇定安神。

主穴选心俞、胆俞、内关、神门。

针刺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法,中等刺激量,留针30min,每隔5 min行针1次,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中药治疗方选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五味子、酸枣仁、炙甘草。

方中龙齿、琥珀、磁石以镇惊宁心;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以安神定志;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收敛心气;炙甘草补益心气。

若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恶心,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系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之故,可用黄连温胆汤以清痰热,痰热清则心自安宁。

2 阴虚火旺型症见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耳鸣耳聋、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男子遗精早泄,女子月经失调。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治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主穴取肾俞、心俞、内关、太溪、二阴交。

太溪、肾俞、心俞用补法,内关用泻法。

针刺得气后,分别行插提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min,每隔5min行1次针,1日1次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针刺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疗效的Meta分析

针刺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疗效的Meta分析

针刺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疗效的Meta分析作者:张璐李西钰李奕萱李秋艳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20期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单独针刺与西药比较、针刺联合常规西药与西药比较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月25日。

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评价标准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15篇RCT,总计1 34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8,95%CI为1.21~1.35,P<0.01),单纯针刺治疗的总有效率亦优于对照组(RR=1.25,95%CI为1.17~1.34,P<0.01)。

针刺可有效改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WMD=-4.10,95%CI为-4.58~-3.61,P<0.000 1)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WMD=-4.62,95%CI为-5.30~-3.93,P<0.000 01)。

结论:针刺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优于常规西药,但受纳入研究数量较少、质量偏低的限制,以上结论须待开展更多高质量RCT予以验证。

关键词针刺;穴位;心脏神经官能症;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有效率;系统评价;不良反应Abstract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cardiac neurosis.Methods:We searche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atabase(CSPD),Chinese Sci-tech Journals Database(CCD),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Pubmed.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we included acupuncture alo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parison,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nd we compare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the heart neurosis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The retrieval periods were all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to January 25,2019.Data were extracted and the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trials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recommended by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and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Rev Man version 5.3.Results:A total of 15 RCTS were included,involving 1 344 patients.The meta-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without WM could make a better efficacy(RR=1.28,95% CI(1.21,1.35),P<0.01).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alone was also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RR=1.25,95%CI 1.17,1.34,P<0.01).Acupun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d HAMA score(WMD=-4.10,95%CI is-4.58,-3.61,P<0.000 1) and HAMD score(WMD=-4.62,95%CI is-5.30,-3.93,P<0.000 01).Conclusion:Acupuncture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ac neurosis.However,due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included studies and low quality,the above conclusions need to be verified by more high-quality RCTs.Keywords Acupuncture; Acupoint; Cardiac neurosis; Meta-analys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fficacy; Systematic review; Adverse reactions中圖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20.015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属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的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气短、胸闷)和精神活动紊乱(如焦虑、失眠、头晕)为主要特征,但综合查体常无器质性改变[1]。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临床路径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临床路径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临床路径一、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怔忡(TCD编码:BNX01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ICD-10编码:F45.3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协作组制定的“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方案”。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常见证候:气血两虚证心虚胆怯证肝肾阴虚证痰热扰心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协作组制定的“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

2.由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脏器质性病变等引起的怔忡,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心脏超声;(3)心肌酶、心肌抗体、病毒抗体;(4)甲功常规;(5)心得安试验;(6)动态心电图;(7)胸部X线片;(8)血常规、尿常规;(9)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冠脉CTA、冠脉造影、心脏电生理检查、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踏车负荷试验、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

中医针灸如何调理心脏功能失调

中医针灸如何调理心脏功能失调

中医针灸如何调理心脏功能失调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当心脏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调理心脏功能失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中医认为,心脏功能失调主要与气血不足、心脉瘀阻、心肾不交、心脾两虚等因素有关。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常用于调理心脏功能失调的穴位。

内关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位于手腕内侧,距离手腕横纹约三指宽的中央。

刺激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于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小指一侧的腕横纹处。

针刺神门穴能够养心安神,调节心经气血,改善失眠、多梦、心烦等症状,有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按摩或艾灸膻中穴可以宽胸理气、活血通络,对于胸部憋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除了上述穴位,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穴位如心俞穴、厥阴俞穴、郄门穴等也常常用于心脏功能的调理。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厥阴俞穴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

这两个穴位通过针刺或艾灸可以补心气、养心血,增强心脏的功能。

郄门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5 寸。

刺激郄门穴能够缓解急性心脏疾病引起的症状,如心绞痛等。

针灸调理心脏功能失调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刺、艾灸、拔罐、按摩等。

针刺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针刺时会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这被称为“得气”,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

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来作用于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扶阳固脱的作用。

对于心阳不足、气血虚寒的患者,艾灸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拔罐可以去除体内的湿气和瘀血,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心脉瘀阻的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心脏神经官能症文章

心脏神经官能症文章

心脏神经官能症文章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主要是由于心脏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临床上表现为心脏搏动不规则、心悸、胸痛等症状。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心脏神经官能症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心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2. 自主神经失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3.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脏神经官能症。

二、症状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1. 心悸:患者会感到心脏跳动加速、强烈的心悸感,甚至有时会感到心脏停搏。

2. 胸痛: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胸痛,疼痛部位多为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放射。

3. 乏力:患者常感到身体无力,容易疲劳,体力活动耐受力下降。

4.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 头晕、晕厥:患者会出现头晕、站立不稳、晕厥等症状。

三、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出现的时间、发作频率等。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的心脏、血压等进行仔细检查,以了解患者的体征情况。

3. 心电图(ECG):心电图能够反映心脏的电活动,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4.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Holter检查能够记录患者24小时内的心电图变化,对于发作性症状的诊断有帮助。

5.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排除其他心脏病的可能。

四、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改善心脏神经系统功能。

2.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通过调节心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症状。

3. 生活调理:患者需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体针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2例

体针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2例

体针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2例李淑霞;井冬;张建【摘要】近年来,笔者采用体针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2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32例,为2004年5月一2010年12月门诊患者.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8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达11年.其中女性25例,男性7例.【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01【总页数】1页(P99)【关键词】针灸疗法;耳穴疗法;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悸【作者】李淑霞;井冬;张建【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平阴250400;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平阴250400;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平阴2504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笔者采用体针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2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32例,为2004年5月—2010年12月门诊患者。

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8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达11年。

其中女性25例,男性7例。

心悸24例,胸闷19例,胸痛21例,乏力15例。

心率正常17例,心率(100~110)次/分者12例,心率(52~60)次/分者3例。

临床表现为心悸、心前区疼痛(部位不固定,刺痛,持续数秒或数小时不等,静息时发生而与劳力无关)、胸闷、气短、心律失常等心脏症状,并出现乏力,易疲乏,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症状。

以上均已排除心脏病理形态改变引起的心脏病。

1.2 治疗方法 (1)耳穴:取神门、心穴。

先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耳廓,再把医用胶布剪成边长为0.5cm的正方形,将王不留行籽放置于胶布中央。

然后将胶布固定在耳朵上,使王不留行籽正好压住耳穴。

每穴按压或捻压百次左右,以耳部穴位按压完后,整个耳朵发红发热为宜。

每日按压3~5次。

3~5日后更换另一侧耳穴,两侧交替应用。

本法操作简单可自行按压,且能转移患者注意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神经官能症针灸诊治思路
谢占清,王玉双,李晓磊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6(023)003
【总页数】 2
【关键词】心脏神经官能症;脏腑;经络;经筋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中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还可兼有神经官能症其他临床症状。

根据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以心悸、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中医“惊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又本病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故亦可归为“郁证”“脏躁”等范畴。

笔者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上积累了一些心得,并逐渐形成有特色的诊疗思路,现介绍如下。

1 从脏腑论治
1.1 病机——心脉失养,心神不定
《内经》有“心主身之血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强调了“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

素体虚弱或七情内伤导致肝脾等功能失调,心神失养,从而影响“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功能,发为本病。

故本病主要病机为心脉失养,心神不定。

《灵枢 ? 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本病的病位虽在心,但与五脏相关,尤其与肝的功能失常关系最为密切。

《薛氏医案》指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肝脏体阴而用阳,肝与心乃母子关系,肝血虚则心血亦常因而损之。

血不养心,则可见心悸、气短、胸闷、善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