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学情分析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导入】再别康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讲授】再别康桥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

19 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

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

1931年11月1 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活动】再别康桥初读诗歌,感知诗情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去感受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河畔( ) 荡漾( )青荇( ) 榆阴( )揉碎( ) 浮藻( )长篙( ) 漫溯( )斑斓( ) 笙箫( )2.读一首诗歌,光读准字音和停顿是不够的,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畅达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容。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2 诗两首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2 诗两首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国返国途中旧地重游,重访了昔日留下美好回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为“再别康桥”,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

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力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提高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诵读中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展示幻灯片,学生分组讨论学过的离别诗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学过不少离别送别的诗作,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洒脱,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

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构思巧妙: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

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0篇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0篇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0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和方法: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

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配乐朗读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和作者徐志摩。

三、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康桥图片)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欣赏与自我表达能力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内在意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解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分组朗读法:安排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诗歌《再别康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康桥的旅行经历。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性想法,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2)课文阅读•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解读他写诗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意象等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留别伤怀”、“思亲思故乡”、“人生短暂”等主题。

•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韵律形式等语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一起交流思考,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4)诗歌朗读•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朗读诗歌,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表现力。

•评价诵读表现:教师评价小组朗读的表现,鼓励他们提高朗读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向学生介绍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细腻的意境表现。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分组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诗歌的阅读、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修养。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3篇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3篇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通过学习该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准确表达《再别康桥》中的情感。

2.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2. 平板电脑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引入话题:和学生一起讨论留学的经历和感受。

2. 提问:你觉得离开一个地方时,你会有怎样的情感?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3. 展示标题:《再别康桥》。

4. 提问:你们对《再别康桥》这个标题有什么了解和猜测?Step 2:情感表达1. 内容理解:播放琼瑶导演的《再别康桥》电视剧的片段(或者是其他相关的视频资源)。

2. 提问:你觉得视频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感?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你能否找到诗中和视频中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Step 3:诗歌分析1. 师生共读:分段朗读诗歌,并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

2. 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并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 分析诗歌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倒装等。

Step 4:情感交流1.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2. 分享讨论结果: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Step 5:情感延伸1. 学生自由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离别的文章或者诗歌。

2.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Step 6: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Step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再别康桥》,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评价指标:1. 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准确与否。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同步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同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能品味、感悟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讨论感受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重点:能品味、感悟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鉴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前导入浪漫而唯美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

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精神故乡重温他的康桥之梦。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1、一首好的诗歌需要我们好好品读,下面,请大家先自由阅读这首诗。

老师有两点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生共同探讨诗的节奏。

三、再读课文品味情感美1、想要更好的读懂诗歌,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写作背景)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他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在康桥,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这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

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和方法: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

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配乐朗读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和作者徐志摩。

三、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康桥图片)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节课,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见所发资料书)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

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

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

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诵读欣赏,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四、分析鉴赏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

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那才真是寸寸黄金。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二~四节“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同的“自然保护区”。

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

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第五~六节“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