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建设现代水网体系、完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景观、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从建设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供用水体系、水文化体系、水管理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问题;建设情况;对策
1 **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资源匮乏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瓶颈”
山东海河流域多年水资源总量为**亿m3,人均占有量为**m3,亩均占有量** m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汛期水多易涝,非汛期干旱缺水。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长期以来蓄水工程建设滞后、用水浪费和水污染,使缺水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正常年份缺水量近**亿m3,还有近**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自来水,**多万农村人口未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资源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1.2防洪能力低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防洪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城市防洪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部分堤防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患,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部分支流河道淤积严重,降低了防洪除涝能力,险工险点多,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时间明显增多,旱涝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加之我市防灾减灾设施薄弱、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防洪减灾能力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3水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
流域水环境状况呈阶段性、脆弱性特点,多数河流水质波动较大,部分区域污染仍很突出,部分河流水质明显反弹。2010年,流域三条主要骨干河道在丰水期达到了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但是,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水质难以稳定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主要污染物浓度距离水功能区划要求仍有差距,特
别是边界水污染协调处置困难,给我市的供水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2 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2.1现代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建设以南水北调、引黄总干渠、骨干河道为骨架的水网体系,增强了水资源调配能力;二是治理疏浚河道,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三是建设平原水库,,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建设农村供水工程,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2.2水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已实现一县一厂的建设目标,主要污染物达到了一级A排放标准;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8%。二是建设水质净化工程,河流水体得到了休养生息,逐步形成了“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断面”为主体的“递进式”治污模式。三是加强地下水保护,关停城区地下取水井,有效遏止了地下水超采,基本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五是合理安排生态用水,逐步恢复河道水体功能,各水功能区的水质明显变好,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趋于减小,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3生态景观建设效果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建设水利风景区,以平原水库为依托,打造了一批独具魅力的水利风景区。为人们提供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以及科普、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二是建设滨河景观,突出加大水环境整治工作。
2.4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初步构建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严格“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六个必须"的规定,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取水单位和个人不予发证,从严控制新增取水许可审批。三是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将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等行业,编制取用水户用水计划,实行”年计划、月调度、季考核”。四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流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3 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体系
一是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严格“三条红线”指标管理。
二是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建立取水计量监测体系、计划用水指标管理体系、考核问责制度体系。三是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继续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编制水中长期供水计划和配置方案、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和备用水源实施方案、防洪减灾应急预案,确保城市防洪和供水安全。
3.2建设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
一是实施水系治理与修复,主要入河排污口、主要纳污河道建设生态修复工程,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建设截污治污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拓展水面,美化自然景观,河湖水质符合水功能区水质标准,实现河流、湖泊、水库、塘坝、沟渠等水体全面健康。三是建设入河排污口远程在线监测系统,严格污水达标排放。四是科学划定水功能区保护范围,设立保护区域和保护标志。五是建设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工程,沿大型河流,大引黄灌渠每侧建设主干林带200m,支线河流每侧建设宽100-150m 的主干林带,其它河流沟渠每侧规划建设主干林带宽不低于50m。
3.3建设安全集约的供用水体系
一是以水网为依托,加强涵闸、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构筑防洪、供水安全工程,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二是建设农村生活地表水供水工程,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饮用同网、同质、同价的黄河水。三是强化水源地保护,建设水源地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及引黄河道周边环境,减轻农业面源对引黄及南水北调水质的影响,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四是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开展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加大非常规水源的利用量。
3.4建设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一是探索建立“一河双人”河流生态保护制度,公开选聘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士作为河流代言人,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重点河流的河长,创新“一河双人”河流生态的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联合保护模式。二是推进城市多样化亲水平台和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水便利,使市民在亲水活动中认识水、利用水,从而爱护水、欣赏水。三是深入发掘运河特色水文化,通过塑造传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