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一、教材分析《竹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歌,全诗写竹和石的对比,以此表现出他对竹和石的性情和品格的认识和赞美。
这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适合朗诵表演。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诵《竹石》的诗句,传达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价值观。
2、能够感性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建立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3、通过诗歌朗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一句千言”的朗诵练习,让学生体验朗诵、表演、活动的魅力与乐趣。
2、课内讲解:通过课文分析,解读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欣赏能力。
3、课堂练习:通过课文朗诵表演、分组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4、课后反思:通过交流、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表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环节“一句千言”综合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朗诵、表演、活动的乐趣与魅力,培养他们对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解环节1、试胆朗诵让学生先自己朗诵一遍,通过试胆朗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表现力。
2、朗诵技巧讲解(1)口型、意态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口型、语音、意态的关系,要使读诗的声音与情感、意境相符合。
(2)发音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发音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必须注重语音、时态的准确。
3、句子解析(1)竹石对比白居易在诗歌中巧妙地将竹和石对比,反映出竹和石的性情、品格和价值观。
(2)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要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从而理解诗歌和文化价值。
三、练习环节1、诗歌朗诵表演活动(1)带着情感的朗诵表演要引导学生在朗诵表演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情,让读诗的声音与情感相符合。
(2)分组表演分组表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活动,可以通过分组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活动的趣味性。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优秀教案篇1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竹石》教学设计3篇
《竹石》教学设计1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用20分钟时间,走近一首古诗。
这首诗叫――竹石。
跟老师一起写一写题目。
(师生板书课题)2.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一幅画,画的左上角题写了一首诗,就是《竹石》。
像《竹石》这样题写在画上的诗,叫做题画诗。
(板书:题画诗)大家已经读过这首诗了,我想问同学们:这首诗到底写的是竹还是石?那你知道“竹石”什么意思吗?(石缝间生长的竹子、扎根在石缝间的竹子。
)《竹石》写的是竹,而不是石。
其实不管是写竹还是石,写的都是物,《竹石》也是一首咏物诗。
(板书:咏物诗)3.学诗的第一步:读!同学们预习时都读过了,能正确诵读吗?谁来读?指名读。
(三名)相机点评:读得响亮、正确,有节奏感。
同学们是不是已经会背诵了?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学们从小读诗、背诗,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语感,把诗读得正确、读出节奏,基本没有问题,好极了!4.学诗的第二步:解!就是要理解古诗的大意。
请同学们对照字词注释,想象画面,自己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看屏幕上,老师理解的诗句的大意,供同学们参考。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5.学诗的第三步:思!光理解诗句的大意还不行,还得深入思考: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深有感触?请选一个说说。
(预设: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东西南北风)就诗中来看,竹子遭受的“千磨万击”是哪些?(破岩、东西南北风)除了“破岩”这样恶劣的环境、“东西南北风”这样四季的严寒酷暑,竹子还会遭到哪些磨难和打击?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竹子――(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想,此时同学们眼里的竹子,跟刚才我们初读古诗时眼里的竹子一定不一样。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子,你会用哪个词?(请学生相机板书到黑板上)6.通过深入思考,竹子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深刻起来、明亮起来、伟大起来。
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还是诗句,是竹子,还没有看到诗人。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五书中有一本书,叫《尚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感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介绍《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深入理解,品味意境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阅读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交流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名句或诗句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竹子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竹子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竹子的形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2、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
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
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
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
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平平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第【1】篇〗《竹石》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古诗《风》吗?一起背一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课件出示《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齐读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看注释、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课题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竹石》教案8篇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竹石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在心上画一棵竹——《竹石》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古诗诵读。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目标:1. 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理解“咬”、“磨”、“击”、“任”、“尔”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 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流程:一、话题导入,认识“竹”字(2分钟)1.识“竹”字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
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
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边旁。
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2.知竹画师: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师: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8分钟)1.读古诗师: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师: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
预备起——《竹石》。
师: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
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
(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
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该诗赞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所感受,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正式庄重的朗读符合该诗的基调。
《竹石》教学设计2024 教案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描绘了岩竹在立根破岩、傲然挺拔的风姿,并借物言志,通过咏颂岩竹的坚韧顽强,来隐喻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独立坚守、志向远大。
这首诗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更表达了诗人要像岩竹一样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并背诵下来。
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并初步感知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 帮助学生体会竹子那种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放弃、不气馁的坚毅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竹石》的创作背景、竹子的生长过程、郑燮的相关资料等。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郑燮的生平和《竹石》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青翠挺拔的竹林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它们却能够傲然挺立、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导入新课《竹石》。
(二)作者简介(5分钟)教师出示郑燮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内容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教师补充相关内容,强调郑燮是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坚贞气节的清官廉吏,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竹石》这首诗呢?”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巡视课堂,纠正学生的朗读。
3.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价。
4. 教师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学生齐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竹石》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教材分析《竹石》是一篇由唐代诗人陈与义所作的诗歌,全篇由三首诗组成。
作品以“竹”、“石”为主题,以鲜明的描述和细腻的描写,折射出作者独特的文化情怀和审美观念。
《竹石》应该属于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属于古诗的范畴。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作品,领悟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对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力。
三、教学方法1、研读与欣赏法。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接触作品,感受作品的语言韵味和情感内涵。
分析作品的各个细节和整体结构,并就此展开讨论。
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2、文学作品阅读法。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把握,注重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从中提炼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东西。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课堂演讲来进行。
3、写作体验法。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体验各种写作技巧,并借助季节变化等自然环境来创作。
此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并在教学当中,通过对学生写作作品的评选、点评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创作技巧。
4、启发讨论法。
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学会思考,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其中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在讨论过程中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
四、教学步骤1、教师简单介绍《竹石》的背景、创作时间和作者的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背景。
2、吟诵篇章,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带来的语感和情感,直观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美。
3、对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语言表现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审美取向等,并根据分析梳理出所想要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4、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讨不同观点和态度的差异,并且指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5、通过写作感受、体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深入感受《竹石》作品的情节与意义,同时学会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3《竹石》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3《竹石》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课文,本课是一首描绘竹子和石头的作品。
作者通过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坚韧不拔,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本课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意象和寓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诗词的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竹子和石头的寓意,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使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的寓意。
3.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2.课文动画视频:用于呈现课文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的竹子和石头,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呈现课文中的竹子和石头,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然后,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竹子和石头的寓意,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年级下册《竹石》的人文思考教案
思考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方式。
在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思考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学内容的引导,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分为三个分,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来介绍如何运用思考教学法来完成这个教学课题。
一、教学目标《竹石》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竹与石的不同性格和特点,这样的主题不仅够课文所述,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自身的思考。
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对竹与石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
2、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尝试多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上要求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讨论,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将竹子和石头两者放在课桌上,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竹子和石头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这两样东西在自然界中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可以交替回答以上问题,搭建起竹子和石头的基本概念。
2、阅读笔记环节每位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后,需要记录下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把重要观点、关键词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魔法树形式的笔记。
3、小组讨论环节这个环节很重要,需要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加以比较,协商,让学生在听取不同的观点后,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深入参与讨论。
4、写作和演讲环节在讨论环节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或演讲进行总结和回顾,共同观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和亮点,并以此作为创新的启发点,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作。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收集学生的笔记、讨论纪录、文化作品和录音,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思路清晰度和逻辑分析能力。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掌握“研讨与练习”中提到的生字、生词。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和韵律。
2.小组合作,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诗歌的现代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掌握“研讨与练习”中提到的生字、生词。
难点:1.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诗歌的现代意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朗读带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古代诗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清代著名诗人郑燮的《竹石》。
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
听完后,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1.板书课题:《竹石》郑燮(板书)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学生读出生字、生词,教师纠正字音,讲解含义。
学生齐读生字、生词。
3.学生齐读诗歌,教师进行指导。
4.学生分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竹”和“石”分别象征了什么?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答案,并强调指出诗人的表现手法和诗歌的现代意义。
5.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勇气。
6.教师进行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探讨了《竹石》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了解了诗人郑燮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韵律美。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竹石》是为题咏《竹石图》而作,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教学目标】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竹石》。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 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初知诗文1.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竹石,学生齐读诗题。
2.走近作者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著有《板桥全集》。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题目什么意思吗?预设: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三)读古诗,悟诗意1.小组合作,研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前两句诗,试着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2)学生根据要求理解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活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自主结合注释说诗意。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3《竹石》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3《竹石》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歌通过竹子和石头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诗歌,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诗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人通过竹子和石头的形象所要表达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朗读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对诗歌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传统文化教案:解读古诗《竹石》
一、教案基本信息传统文化教案:解读古诗《竹石》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竹石》。
2. 让学生掌握古诗《竹石》中的生字词。
3. 让学生领会古诗《竹石》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坚韧不拔、高洁品质的赞美。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竹石》。
2. 让学生掌握古诗《竹石》中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1. 让学生领会古诗《竹石》的意境和主题。
二、教学准备教材:古诗《竹石》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对《竹石》这首诗产生兴趣。
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竹石》,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讲解古诗《竹石》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Step 3:诗句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帮助学生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句所表达的主题,如诗人对坚韧不拔、高洁品质的赞美等。
Step 4:课堂练习(5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竹石》。
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朗读诗句,检查学生对诗句的掌握情况。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的意境和主题,进行创作或写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竹石》。
2. 结合诗句的意境和主题,进行创作或写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古诗《竹石》的理解、背诵和应用能力。
评价方式包括: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其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2.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古诗《竹石》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背诵出诗句。
3. 创作与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在创作或写心得体会时的表现,考察其对诗句意境和主题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得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与朗读古诗得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古诗。
本首古诗得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得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她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破、磨、任、尔、还”5个生字,掌握“磨”得两种读音
过程与方法:结合朗读音频,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情感与态度: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得精神,学习竹子坚韧不拔, 不怕艰难得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竹得形象与特点,体会诗人得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借物喻人得特点,感受诗人得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从花中四君子说起
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
有谁知道,我们通常所说得花中四君子,就是哪四种?(梅兰竹菊)
根据老师说得描述,猜测就是四君子中得哪一种
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得特征,一身傲骨(梅)
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瞧作就是谦谦君子得象征(兰)
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瞧作不同流俗得高雅之士得象征。
(竹)
它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坚韧不
拔得高尚品格。
(菊)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
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与学习四君子之一得“竹”。
二.自由朗读,读通诗歌,感知大意
大家翻到课本149页,首先自己把这首诗朗读几遍,把不理解得字词标记出来(板书:竹石)
我们通常说,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得作者与写作背景。
那么我们首先来瞧瞧这首诗得作者-------郑燮。
说到郑燮大家可能所知甚少,但要提起她得另一个名号,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郑板桥。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诗人我们经常会用号来称呼她:苏东坡)。
谁来说说,您对郑板桥了解多少?
(预设:1、她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家、诗人
2、她就是扬州八怪之一
3、它得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4、她擅长画兰、竹、石、松、松等植物,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5、著有《板桥全集》)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老师想补充一点。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
(只做了解,不需要记忆)
三.音频听读,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这就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就是指在画得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她人题上一首诗。
这种题在画上得诗就叫题画诗。
我们来瞧瞧关于这首诗得画。
------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口上有座焦山,栽了许多竹子,于就是她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留下了许多竹得形象,那一杆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得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得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听音频朗读,注意这几个字得读音与释义“破、磨、任、尔、还”(强调磨得多音字)
结合音频,给诗句划分节奏(按照划分得节奏,两个同学交换朗读)
竹与石本就是两物,为何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呢?由请她们二位现身说法。
(学生表演竹与石得对话)
结合二者对话,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分组讲解展示:一组展示重点字词得意思;二组展示诗句得意思;三组展示整首诗得中心思想
老师补充总结:1、重点字词:咬、破、坚劲、任(磨得多音字,)
2、以千磨万击为例,复习带千与万得词语;
3、竹得品质
作者画竹写诗仅仅为了赞美竹子吗?(借物喻人:借某一事物得特点,来比喻人得一种品格)
千磨万击---------比喻恶势力之甚
东南西北-------比喻恶势力无所不有,准确得概括了那个时代得黑暗特征
“坚劲”、“任”准确地写出了凛风而立,斗恶不止得英雄气概
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得强者得光辉形象。
四.集体诵读,结合背景,领悟情感
观瞧《竹石》视频解析
一根竹子,扎根在贫瘠得石峰中,任凭风吹雨打,它却傲然挺立。
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这首诗歌。
题目就是?(竹石)作者就是?(郑燮)
竹子怎么样才能不被吹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长在哪里?(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哪些磨难?(千磨万击还坚劲)
结果怎么样?(任尔东西南北风)
请同学单独背诵。
古诗新唱:古诗通常都咏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竹石》。
五、学以致用,参照本诗,自学《寒菊》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六.板书
《竹石》
借物喻人
咬破
千磨万击坚劲
北
西任东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