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2月28日—3月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
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思路
金立鑫上海外国语大学
§1 三个前提假设、两个基本概念和形式-意义基本对应的部分语言事实
假设1)时体意义的表达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并且是语言表达形式中的必要因素。

推翻这一假设必须证明,世界上存在没有时体表达要求的语言;
假设2)时体意义1的表达形式并非唯一地和语法化形式相联系。

推翻这一假设必须证明,所有语言时体意义的表达必须通过语法化形式来表达;
假设3)时体意义的非语法化表达手段可能是语言中的其它任何一种形式。

推翻这一假设必须证明,时体意义的表达必然是某一特定的形式。

有必要定义两个基本概念:“时”和“体”,前者是指事件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后者是指事件本身从发生到结束过程中的阶段状态。

二者关系如图:
续段
开始结束
过去现在将来
不同的语言在观察以上世界的角度并不完全相同。

不同语言中常用来表现的时和体的类别和数量也不一定相同。

哈萨克语中不是我们理解的“三时”,仅仅“过去”就有四个:确定过去时、完成过去时、传闻过去时、曾经过去时。

而达斡尔语却只有“过去时”和“现在或将来时”的“二时”语法形式:
过去时的语法形式:V-s↔N 或者:V-laa
现在或将来的语法形式:V-b↔ι 或者:V-N / ↔N
要确切地了解到底是“现在”还是“将来”需要通过语境等因素来考察。

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

甚至在时体内部,某些语言也可能使用不同层次的形式来表现(语法的或词汇的)。

有相当多的语言,特别是屈折形态或粘着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语法范畴”和语法形
1关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不对应关系我们曾经用一个系列的论文作过证明(金立鑫,1993a,1993b,1993c)。

根据我们对语法意义的定义,英语中的“时”和“体”以及汉语、日语、韩国语中的“时”和“体”都不是语法意义,因为它们并不起表示语法关系的作用,并没有表示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

但是,这些语言中表示“体”意义的形式却是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表现的内容并不一定就是语法意义,本文例5)中的wondered如果提换成wonder两个句子的差别不在于体而在于委婉和不委婉。

我们把“语法形式”看作是“较少词汇概念意义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单位形式”。

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比较严格的。

就英语的情况来看,“过去时”和“现在时”主要是通过零形式、to be (is/ was等)以及have(had)动词的屈折变化来实现的(“将来时”不是屈折形式而是词汇和句法形式),“完成体”和“进行体”主要是通过分词的形式来表现的。

英语中绝大部分的情况如此。

当然也有少数的情况,“一般现在”可以有条件地表现“一般将来”,如表现在时间上已经确定的或安排好了的事件:
1)He leaves for Shanghai next week.
2)When does the bus start? It starts in ten minutes.
3)When he comes , ask him to wait for me.
“一般过去”的形式也可以用来表现“一般现在”,但目的是表示委婉,例如:
4)Did you want any help from me?
5)I wondered if you‟d look after my child while I go shopping.
例4)更为委婉,例5)如果将wondered改为wonder就不够委婉。

“现在进行”也可以有条件地表现“将来”,例如:
6)He is coming next week.
7)He is leaving for Beijing tomorrow.
仅限于少数几个动词。

日语主要通过不同的语助词表现过去(-でした、-ました)现在(-です、-ます)持续(-てぃ-)等,例如:--てぃます,或者--てぃました。

乌兹别克语使用-di表示完成,例如:
8)b℘rdim (我去了)
9)b℘rdi N (你去了)
10)b℘rdi (他去了)
11)keldim (我来了)
12)keldi N (你来了)
13) κελδι (他来了)
塔吉克语用it的后缀屈折形式表现完成体,未完成体用动词原型,例如:
14)zuxt∑ 拿
15)zuxt∑ιτ 拿了
16)λεϖδZ 说
17)λεϖδZιτ 说了
§2 形式-意义不严格对应的部分语言事实
另外一方面,在有的语言中,语法形式和词汇形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表现某种意义的不一定只限于某些特殊的形式。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中可以用表示“进行/持续”的副词状语来替换“进行/持续”的语法形式Vd↔na 。

例如:
18)Nο:ακε:δο:d↔na我正在吃饭
我饭吃(正在)
19)Nο:ακε:δο:d∝μ∝μ∝
我 饭 吃 (副词状语) 我正在吃饭
例18)使用的是动词词尾的屈折变化形式,例19)使用的是词汇形式,二者可以互相替换。

即使在同一语言中,某一语法的形式化手段也并非一以贯之。

例如:保安语中的“时”和“±确定”“情态”合在一起,无法分开。

例如:
确定过去时:V-o
非确定过去时:V-t⎭
确定现在时:V-m
非确定现在时:V-n↔
但是体和情态却可以分开,例如:
进行体:V-d⎫ι
确定进行体::V-d⎫ιι
非确定进行体::V-d⎫ιο
现代汉语表现“结束体”意义的语言形式不仅仅是“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
20)他坐飞机来上海。

21)他坐飞机来上海了。

22)他坐飞机来上海的。

23)他坐飞机来的上海。

例20)没有实现,也谈不上结束;21)用的是“了”表示结束;22)和23)用的是“的”,并且两个“的”的位置也不一样,但都表示结束。

24)他进步了。

25)他有进步。

例25)用的是“有”,表达的意义跟24)基本相同。

26)我带一本书去。

27)我带去一本书。

例26)和例27)用的是典型的语法形式(语序),前者是未实现的,后者是结束的。

28)他开门。

29)他打开门。

例29)表示的是“结束”,28)不表示“结束”,但是二者的差别仅仅在于动词结构。

30)喝了啤酒喝白酒。

31)喝罢啤酒喝白酒。

例31)用的不是“了”而是“罢”,但它表示的时体意义完全与“了”相同。

32)她就追到我屋里来,(要我证明她不是破鞋。

)(例句见王小波《黄金时
代》,下同)
例32)用的是“来”表示体意义。

33)陈清扬又从山上跑下来找我
例33)用的是“又”(相对立的是“再”和“还”)
34)我当医生。

(我要当医生、我想当医生)
35)我当了医生。

36)我在插队的地方当医生。

(我在插队的地方当(上)了医生)
例36)用的是介词短语“在插队的地方”。

37)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

例37)用的是“有一天”,删除“有一天”体的意义就有所不同。

38)(她)披散的长发用(个)手绢束(住)。

例38)中的体意义跟“她”“个”“住”都有关系。

39)我们队医务室那一把针头镀层剥落,而且都有倒钩,经常把我腰上的肉钩
下来。

例39)中共有三个分句,都没有“了”,但是全部表示“实现”或“结束”。

40)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腰上有旧伤
例40)也都没有使用“了”,但是它们的体意义也都是“实现”或“结束”(外国学生常
常错为:认识我的人都知道了,……)。

以上例举了11种在汉语中能够表达“结束体”意义的形式,有的是语法化了的,有的不是。

以上例举还不是穷尽性的。

它们构成了下面的充分条件关系:


有结束体意义
V去


(以下5项省略)
§3 一个类型学假设和相应的研究策略
从上面两节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对应关系严格度上,把不同的语言大致分配到下面的一个连续线上:
严格对应较为严格对应不太严格对应
几乎不对应
世界语德语、俄语汉
语?
世界语不是自然语言,可以做到语法形式和其所表现的意义之间具有充要条件关系。

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语言。

但是除了人工语言,世界上可能根本没有类似具备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充要条件关系的自然语言。

我们把上面几种语言的内部语法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下面的条件关系来分类表达:
A语言:
若语法形式X,则意义Y;并且,若意义Y,则语法形式X
B语言:
若语法形式X,则意义Y;并且,若意义Y,则语法形式多为X
C语言:
若语法形式X,则意义Y;并且,若意义Y,则形式不必为语法形式X
D语言:
若语法形式X,则意义不必Y;并且,若意义Y,则语法形式不必为X
对B语言的语法理论来说,主要在于描写语法形式和其意义之间的充分条件以及多数必要条件关系,说明某一语法形式一般总是对应于某一意义。

除此之外,给出足够的为数不多的例外,并给予条件限制。

例外条件加上前面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关系,大致上可以接近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充要条件。

对C语言的语法理论来说,主要在于描写任一语法形式在什么条件下与其表达的意义之间有充分条件关系,以及某一意义与其表现形式之间的条件关系。

在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所有充分条件的数量和使用限制条件得到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建立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充要条件关系。

汉语属于我们上面划分的C语言,目前我们能够作的工作应该是:寻找所有能够表达某一特定意义的表现形式的成员(种类及其数量),描写各个成员的使用条件,统计该成员的使用频率,根据使用的频率和使用条件的严格度确定成员之间的主次关系,最后建立汉语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条件关系。

§4 方法和程序
举例来说,汉语中的“了”加上一定条件就成为表达“结束”体的充分条件,但是它也可以与另一条件结合表达“持续”体的充分条件(金立鑫,2002)。

换句话说,“了”并不必然对应于“结束”体。

鉴于这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错综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纠缠,建立一套可以操作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复杂的对象,最为简单的方法和程序或许是最为有效的。

语言学中最为有效的、也是最为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最小对立对”(minimal pair)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我们将这一方法扩展为一套实验方法。

这一实验方法的基本原则是:确定并认证某个常量,在此基础上逐一加入不同的变量,每加入一个变量必须观察:加入变量前后是否引起变异(研究者所关注的领域内的变异或预期变异)。

假定发生变异,可以认为,(1)该变异是由所加入的变量引起的;(2)该变异是所加入的变量和原有的常量共同引起的。

确定是否为(1)的条件是:该变量跟任一其它不同常量产生相同的变异(从研究的简便性考虑,可以确定该变异是所加入的变量的功能)。

确定是否为(2)的条件是:该变量仅仅跟某一特定的常量产生变异,而不跟其它任何常量产生变异。

1、没有任何标记性成分的对象:
测试动词,例如:
41)a老王相信老张?b老王控制老张c老王控制着老

42)a老王欺负老张?b老王制约老张c老王制约了老

43)a老王认识老张?b老王介绍老张c老王介绍过老

44)a老王了解老张?b老王写老张c老王正在写
老张
45)a老王糊弄老张?b老王对付老张c老王准备对付
老张
以上实验中的常项是“老王、老张”,变项是动词。

实验证明,b类例句如果没有语境限制,无法断定其体意义,可能已经实现,也可能未曾实现,甚至大多数场合、或自然场合它们都是未实现的。

但是a类例句的体意义是确定的,都属于“实现”(甚至“结束”)。

可以看出,有一类动词不需要任何其它标记性成分就能够自足地表达“实现并持续”的体意义。

这类动词具有“实现-持续”的语义特征,即在不需要任何体标记的情况下它们自足地表示实现或持续的体意义。

2、有体标记的对象:
测试体标记,将体标记作为变量加入到同一类常量中。

例如:
46)老王控制老张b老王控制了老张
47)a老王制约老张b老王制约了老张
48)a老王介绍老张b老王介绍了老张
49)a老王写老张b老王写了老张
50)a老王对付老张b老王对付了老张
46)—50)的最小对立对的对比,可以发现,这些例子中的“了”具有表示“结束”体的功能。

继续测试,将46b)和47b)中的体标记进行替换,对比:
51)a老王控制了老张b老王控制着老张
52)a老王制约了老张b老王制约着老张
以上两例中的a和b两类的体意义基本接近。

可将原因归结为动词。

用这种方法逐一测试各个体标记,并进行各个体标记之间的对比测试。

一直到所有的体标记的所有分布全部被测试完毕。

3、对象中的其它成分
事实上,除了动词以及公认的体标记之外,对象中的其它成分也可能在体的表达方面起作用。

我们同样应该通过实验将它们显示出来。

例如:
53)a老王写了老张b黑板上写了老张
上面a和b两类例子的意义并不相同,这是“老王”被替换为“黑板上”造成的。

在这里,主语成分也在体的表达上起了作用。

时间补语的例子如:
54)a老王控制了老张b老王控制了老张一个月
55)a老王制约了老张b老王制约了老张好长时间
现在至少可以把“动词”的类别、主语的类别、补语的类别等都看作限制条件,在特定的限制条件下“了”起了相应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陈前瑞:2002 汉语句末“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及其类型学意义,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上海。

陈平:1988,论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6)
崔希亮:2002 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长沙。

戴耀晶:1997,《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邓守信:1985,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4)
龚千炎:1994,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1)
郭锐:1993,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6)
——:1997,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1997 (3):162-175
竟成:1996 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语文研究(1)
——:1993 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语文研究,1993.(1):52-57
黄金城:1984 汉语语序研究华东师大硕士论文
黄锦章:1994 现代汉语格系统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
刘勋宁:1985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
——:1989 现代汉语动词后“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5)
——:1999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和句尾“了”的语法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3)——:2000 答友人世界汉语教学,2000(3)
马庆株:1992,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重印。

金立鑫:1993a:形式、意义和“三个平面”问题刍议语文研究,1993(1)P.46-51 ——1993b: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简论汉语学习,1993(2)P.27-29
——1993c: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外国语, 1993(6)P.46-48&75 ——2002,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世界汉语教学,2002,(1)
陆丙甫:1993: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语法研究的新视角及其方法论意义,语文导报,(7)
木村英树:1983 关于补语性词尾“着/zhe/”和“了/le”语文研究(2)
沈家煊: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

石毓智:1992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中国社会科学(6)
张黎:1991 论句子分析的三个平面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生论文
朱晓农:1987 科学主义:中国语言学的必由之路,语文导报(11)
左思民:1997 现代汉语“体”的再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语料来源:
程适良等:1987,乌兹别克语简志,民族出版社
高尔锵:1985,塔吉克语简志,民族出版社
耿世民等:1985,哈萨克语简志,民族出版社
罗国梁等:1992,当代实用英语精华,华东工学院出版社
欧阳觉亚:1985,珞巴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
王小波:黄金时代,新语丝网络文库
钟素纯:1982,达斡尔语简志,民族出版社
动词重叠和时量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左思民
一、
目前,多数汉语语法学家认为,现代汉语动词重叠以后所表示的短时或尝试意义是体的意义。

比如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1985重版)中认为有短时貌(王力说的貌即本文所说的体),如:“我说必要给你争争气才罢”。

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1979汉译本)中认为有尝试态(态即本文所说的体),如“看看”。

但据邓守信《现代汉语时与态体系的探索》提要(2001)中对赵文分类的转述,是短时体(Tentative aspect),如“什么事,你去看看(What was that? Go take a look!)”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中认为有短时态或尝试态(书中所说的态即本文所说的体),如“你说说,我听听”。

由张斌、胡裕树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的“汉语语法”条目中在说到现代汉语的体的时候,实际上赞同吕叔湘的看法,认为现代汉语动词还有短时态或尝试态(他们所说的态即本文所说的体),如“你说说,我听听”。

动词重叠所表示的尝试意义,我曾经指出它不是体意义(见《现代汉语的“体”概念》,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至于动词重叠所表示的短时意义,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明确主张它不是体意义。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1982)中没有从系统的角度给体安排位置,甚至也没有直接讨论体的问题,但他在第二章“词的构造”和第五章的5.14“动词重叠式”中谈到了动词重叠表示量少时短的意思。

他认为,“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的量。

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
少来看。

前者叫做时量,后者叫做动量。

”“动词重叠式也是兼表时量和动量的。

”“动词重叠式除了表示时量短之外,有时表示动量小。

”例如:
(1)他退休了以后,平常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时量)
(2)年纪大了,重活干不了,只能洗洗衣服,锄锄草,喂喂牲口。

(时量)
(3)他伸伸舌头说,“真危险”。

(动量)
(4)这件事你得去找找李老师。

(动量)
Bernard Comrie在《体》(1976)一书中说:“Aspect are different ways of viewing the internal temporal constituency of a situation.(体是观察一个情景的内部时间构成的不同方式。

)”动量涉及的是动作的次数,如果把动量直接归为体的一种类型,便十分勉强。

由此可见,朱德熙对动词重叠所表示意义的概括中,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对这种意义的性质的别样解释。

二、
我在《普通话动词重叠所表示的意义》(2001)一文中认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动词重叠所表示的基本意义是如朱德熙所主张的短时或量少,而尝试等其他意义都是派生的语用意义。

本着这个看法,在本文中我把动词重叠的意义只限定为短时或量少。

短时,意味着在时间上有一个小的延续过程,这表明短时可以归为一种持续。

从这个角度看,动词重叠所表示的意义和助词“着”所表示的意义有相似之处。

如:
(1)a.在家里歇歇。

b.在家里歇着。

(2)a.没事四处逛逛。

b.没事四处逛着。

(3)a.在艰苦的环境里经受经受考验。

b.在艰苦的环境里经受着考验。

当然,短时和“着”所表示的持续并不相同。

不同点有两个。

第一,短时意味着延续时间短,而“着”所表示的持续并没有时间短的意味;第二,短时所包含的“短”,蕴涵了时间长度的意味,“着”所表示的持续中并不存在任何时间长度的意味。

有了时间长度的意味,也就蕴涵了有延续的开端、延续的结尾等意味。

如果说在上述两个不同点中,第一个不同点还可以解释为是在共同的持续意义背景下的差别,那么第二个不同点所显示出来的差别更大,它透露了如下信息:动词重叠所表示的短时是有界的,而“着”所表示的持续是无界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

首先,动词重叠的形式可以用动词的非重叠形式加上“一下儿”来替代,而基本意义不变。

例如:
(4)a.在家里歇歇。

b.在家里歇一下儿。

(5)a.没事四处逛逛。

b.没事四处逛一下儿。

(6)a.在艰苦的环境里经受经受考验。

b.在艰苦的环境里经受一下儿考验。

“一下儿”是比较明显的表示短时的词语,虽然它所表示的时间界限不清,无法精确度量,但既然是短时,就有开端和结尾,即两头都有界限。

可见,借助于“一下儿”,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动词重叠形式所表示的短时的有界性。

其次,在话语中,我们能够用“花、用”等后带时间词语的短语充任状语的方式,指明
动词重叠所表示的延续时间的有界性,但附着在动词后面的“着”同这种指明方式不相容。

例如:
(7)a.偷三分钟空挡歇歇。

b.*偷三分钟空挡歇着。

(8)a.用一小时四处逛逛。

b.*用一小时四处逛着。

(9)a.花半天时间经受经受考验。

b.*花半天时间经受着考验。

与此不同的是,由“时间词语”+“里”+“一直”构成的短语,可以充任带“着”动词的状语,却和动词重叠的形式不相容。

例如:
(10)a.*三分钟里一直歇歇。

b.三分钟里一直歇着。

(11)a.*一小时里一直四处逛逛。

b.一小时里一直四处逛着。

(12)a.*半天时间里一直经受经受考验。

b.半天时间里一直经受着考验。

上述区别是由这两类短语的不同语义特性造成的。

当时间词语前面带上“花、用”等词语的时候,因为受到“花、用”等词语的词义的约束,整个短语所表示的是一个两头封闭的时间区间。

当时间词语不受“花、用”等词语的约束时,该短语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两头开放的时间延续段,当然也不排除往两头延伸的可能。

例如:
(13)在刚才的三分钟里一直歇着,还没有歇够,还要歇下去。

(往后延续)
(14)在刚才的一小时里一直四处逛着,其实他一早就逛了,已经逛了三个小时了。

(往前延续)
(15)一上午一直经受着考验,还没完,要继续考验到晚上。

(往后延续)此外,“从……到……一直”内带时间词语的格式如果充任状语,也具有如下特性:表示一个两头开放的时间延续段。

例如:
(16)从刚才到现在一直歇着。

(17)从9点种到10点种一直逛着。

(18)从早上到中午一直经受着考验。

可作比较的是,出现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面的时间补语具有别样的特点:
第一,当动词后不带时态助词之时,该补语指明两头封闭的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

如:(19)在舅舅家住五天。

第二,这种动补组合对出现在其中的时态助词有选择性:只能用“了、过”,不能用“着”。

如:
(20)在舅舅家住了五天。

(21)在舅舅家住过五天。

(22)*在舅舅家住着五天。

第三,出现在这种动补组合中的动词也不能是重叠形式。

如:
(23)*在舅舅家住住五天。

上述差异显然受制于时态助词“了、过、着”以及动词重叠形式本身的特点:“了”表示实现,“过”表示结束,它们所表示的都是一端有界的过程;“着”如上文所说表示的是无界的延续;动词重叠形式表示的是两头有界的延续。

本文不打算进一步论述这些动补组合的异同,只是想借此说明,时间补语无法鉴别“着”和动词重叠形式所表示的时间延续段究竟有界还是无界。

现在来看“量少”。

量少,和时间没有直接关系,但量少指的是动作反复的次数少。

动作反复的次数少,所占用的时间就少,这表明,量少蕴涵了短时。

例如:
(24)在垫子上跳跳。

(25)在钢板上敲打敲打。

请比较:
(26)在垫子上跳一下儿。

(27)在钢板上敲打一下儿。

有些动词重叠以后所表示的动作、活动等,离散性不足,或者既可理解为有离散性,也可理解为没有离散性,这时要确定动词重叠所表示的意义是短时还是量少就有困难。

但考虑到解释的方便性和合理性,与其归为量少,不如归为短时。

例如:
(28)让张总再查查。

(“查查”的离散性不足)
(29)我可得仔细看看。

(“看看”既可以表示“看”的延续,也可以表示“看”的反复)另一方面,如果动词重叠以后所表示的动作、活动等缺乏离散性,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短时意义中便无法蕴涵量少。

例如:
(30)在床上躺躺。

(一般不理解为有离散性)
(31)在舅舅家住住。

(没有离散性)
(32)在家里休息休息。

(没有离散性)
综上所述,如果要把动词重叠的基本意义归为一个的话,恐怕只能是短时而非量少。

这就是说,动词的重叠形式所表示的是一个两端有界的短的时间区间。

任何一个两端有界的时间区间,不管是长是短,都显示了或模糊或明确的时间量。

对这种性质的时间量,本文称为“时量”。

由此看,动词重叠形式表示的是时量,并且是短时量。

三、
Bernard Comrie 在《体》(1976)中区分了一对相互对立的重要概念:perfective(完整体)和imperfective(非完整体),并且作了如下解释:“Perfectivity indicates the view of a situation as a single whole, without distinction of the various separate phases that make up that situation; while the imperfective pays essential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situation. (原文1.0.)(完整体把情状观察为一个单独的整体,不再区分出组成该情状的各个片段;非完整体则特别关注情状的内在结构。

)”他还说:“The perfective does indeed denote a complete situation, with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原文1.1.1.)(完整体所指示的确实是一个完整的情状,包括其开端、中段和结尾。

)”可见,在Comrie看来,完整体所表示的情状是有界的,非完整体所表示的情状是无界的。

他的分类系统中,Continuous(持续的)体是非完整体的一个直接次类,那么,持续体所表示的情状也自然具有无界性。

语言学家对体下的定义很多,有一些是从持续的角度入手的。

如法国语言学家J.Vendryes 在《语言》(1992汉译本)一书中说:“人们把持续的范畴叫做体”。

R.R.K.Hartmann、F.C.Stork 著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1981汉译本)中说:体是“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用添加前缀、后缀或变化中间元音的方法来表示。

‘体’表示的时间概念不多,而是表示所叙述的动作的类型和动作是否持续。

”David Crystal主编的《语言和语音学基础词典》(1992汉译本)中说:体是“对动词作语法描述的一个范畴(与时和语气一起),主要指语法标志动词表示持续或表示活动类型的方式。

”这说明持续是一个重要的体类别。

在英语中,动词to be+动词的现在分词组合是持续体的典型表现形式。

如:
(1)They are dancing.(“他们在跳舞。

”动态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