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流体组成

合集下载

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

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

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以白云鄂博矿床为例一.前言地幔流体是一种以CO2和H2O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溶质成分、相对富集LREE等不相容元素的超临界流体,具有独特的溶解和运输能力,主要来源于俯冲板块的脱水脱气作用和地核及地幔脱气作用[1]。

地幔流体活动及其地质意义是当前地学界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地幔流体不仅对地幔的交代作用、幔源碱性岩浆的形成、大陆地壳演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地幔流体活动是岩浆作用、大地构造、变质作用、热液作用和热沉积作用产生的根本控制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地幔流体在许多大型——超大型金属、非金属、油气矿床和矿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2-4]。

二.成矿意义刘伟等在评述超临界流体的金属矿床成矿意义中指出,超临界流体在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5],主要表现在:1.超临界流体具有高溶解性和高扩散系数,在流经矿源层时高效萃取成矿元素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成矿流体。

Loucks的实验表明,金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比估计值高出许多,最高可达1180×10-6.。

2.超临界流体有利于成矿元素以有机配合物形式发生迁移并影响流体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条件。

一般认为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中的迁移是以无机阴离子或络阴离子形式发生迁移,但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金属元素可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发生迁移。

3.成矿元素巨量堆积可能与超临界水体系临界点附近温、压变化引起的流体体系“失衡”有关。

有研究证实:在临界点附近,当T或P稍微变化时,物质的密度、粘度、扩散系数和极性等物理性质由接近于气态向接近于液态发生连续变化。

在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中,经过漫长地质作用过程形成的富含成矿元素的流体从元素在流体中的稳定迁移状态转向成矿元素的沉淀富集状态必然要经过一个临界点。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许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临界点与超临界水体系流体的临界点具有耦合性。

超临界流体临界点附近T、P变化使流体体系失去平衡,导致成矿元素迁移方式的变化,从而发生大规模金属沉淀于富集,不同成矿元素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而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岩性中形成不同期次的矿床。

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组成与交代作用

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组成与交代作用

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组成与交代作用
大陆岩石圈地幔是由地壳的最深部分组成,包括地核、上地幔和下地幔三部分。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的硬物质,其主要成分为铁和镍,其温度可达5500℃~6000℃,为高达40000兆帕的高压力环境,外部为液态状态,内部为固态状态。

上地幔以正长方体状为主,其厚度一般不大于150公里,是由硅铝锆石(Si-Al-Fe-O)和橄榄石(Olivine)组成的流体岩石,它的温度一般保持在1000℃~1200℃之间,压力也很高,一般保持在1300兆帕左右。

下地幔也是一种流体岩石,主要成分为硅铝锆石(Si-Al-Fe-O)、石英(Silica)和镁铁矿物,下地幔的厚度一般大于200公里,其温度大于2000℃,压力也很高,可达3000兆帕以上。

大陆岩石圈地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地壳的支撑,是板块活动及地震活动的发生场所,也是火山活动的发生地,同时还能够维持地球磁场稳定,保护地球表面存在生命。

地幔软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软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软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幔软流程指的是地幔中发生的流动性很大的区域。

地幔软流程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形成原因与作用也备受研究者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地幔软流程的定义、形成原因以及作用,并总结其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将展望未来地幔软流程研究的方向,为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动力学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地幔软流程这一概念,包括其定义、产生原因以及相关理论基础。

然后将讨论地幔软流程在地质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地球内部运动和热力学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文章将总结地幔软流程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地幔软流程在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阐明其在地质演化和岩石圈运动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地幔软流程的定义、形成原因和作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复杂结构和演化过程,进一步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同时,本文也旨在探讨地幔软流程在未来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潜在研究方向,为相关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思路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促进对地幔软流程这一关键地质过程的深入理解,为地球科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做出贡献。

2.正文2.1 地幔软流程的定义地幔软流程是指地幔中发生的一种流动性较高的流体运动现象。

地幔软流程通常发生在地幔的上部,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使得岩石表现出类似流体的性质。

地幔软流程主要由流体包裹的固体颗粒组成,这些颗粒可以随着流体的运动而流动。

地幔软流程与传统的岩浆运动不同,其流体性质使得其运动更为复杂和微观。

地幔软流程的特点包括流速较快、体积变化较大、温度和岩石性质的变化较为显著。

地幔软流程可以在地幔中传递热量和物质,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动力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地幔软流程是地幔中一种重要的流动现象,对地球内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研究地幔软流程,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

流体地球化学 报告

流体地球化学 报告

《流体地球化学》题目: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读书报告教师:张成江教授指导老师:何明有教授**: ***学号: **********学院:核自学院专业: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011年12月15日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1 地幔流体组成和特点地幔流体是指赋存于地球内部由原始气体元素(He3、A r36等)、挥发分(幔源CO 2、S、H2O等) 所组成的气体、稀溶液及具挥发分的富碱的硅酸盐熔体。

现代火山喷气、玄武岩圈闭气体、地幔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包体成分分析及金刚石包裹体分析表明, 地幔流体是以C2H2O 为主的体系, 并且含有一定的金属氧化物〔6〕, 其流体种类受地幔氧逸度f O 2 及深度的制约〔7〕, 当f O 2 在Q FW —MW (氧缓冲反应限定的范围) 时, 流体种类以CO 22H2O 为主; 接近IW 时以CH42H2O为主。

W yllie〔8〕用微量CO 2、H2O 和橄榄岩(假定地幔中CO 2ö(CO 2+ H2O ) = 018) 进行的成岩试验表明, H2O、CO 2 含量在深度上是分层的, 以地盾区地热曲线、固相线位置、矿物稳定组合区间三者之间关系, 推测120 km 深度以下时金云母、白云石、橄榄石与富H2O 气相共存; 较浅处(约90 km ) 时, 随着角闪石等含水矿物形成, 大量的H2O 被消耗, 气相中CO 2 与H2O 含量比值随之增大, 形成上地幔中相对富CO 2 的区域; 在260~120 km 之间则为碳酸盐、金云母、C2H2O 挥发分溶解于熔体中, 无独立的H2O 和CO 2 相存在。

Sh iano 等〔9〕在研究Kerguelen 地区超镁铁质捕虏体时发现了富硅质熔体、富碳酸盐的熔体和富CO 2 流体包裹体共生, 显示是地幔深部均一的熔融相在到达上地幔温压条件时形成不混溶的三相, 并充填于橄榄岩形成的裂隙中。

这同样证明了C2H2O 随深度变化的推断。

包裹体一直被作为了解深部流体的重要窗口, 然而已有的资料表明地幔流体包裹体在随寄主岩上升过程中已发生了次生变化, 并且显示出几乎所有的捕虏体中多为纯CO 2 包裹体,缺少甚至没有H2O 的成分。

地幔流体组成

地幔流体组成

收稿日期:19990614作者简介:张铭杰(1965— ),男,副研究员,博士,地球化学专业。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233060,49133090)地幔流体组成张铭杰,王先彬,李立武(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地幔流体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前沿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中总结了地幔流体组成研究的手段、实验方法及近年来的进展,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需进一步工作的领域有:(1)确定适宜于地幔流体组成测定的实验方法,以便进行全球数据对比;(2)开展不同类型地幔源区中地幔流体稀有气体同位素体系与Pb Sr Nd Hf Os 同位素体系的对比性研究;(3)对不同构造单元中的地幔流体进行研究,建立不同端员地幔源区的地幔流体组成和稳定同位素制约因素;(4)研究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地幔流体,确定地幔流体中再循环地壳组分的鉴别标志;(5)在全球范围内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幔流体的组成、性质、运移及演化规律;(6)开展幔源H 2及烃类的研究,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理论及勘探提供依据。

关键词:样品;实验方法;组成;地幔流体中图分类号:O35,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2040112地幔流体是指在地幔环境下处于平衡稳定状态的气相和液相组分,其化学成分以C ,H ,O ,N ,S 等为主,并溶有多种碱性元素、稀有气体及F ,P ,Cl 等微量组分[1,2];其挥发份的种类和含量受源区特征、构造环境、演化历程及再循环地壳组分等因素的制约[3,4],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传输最活跃的组分,对地幔状态、物理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深部地幔作用及浅表地层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1 地幔流体研究的手段、方法及意义111 地幔流体研究的重要意义(1)地幔流体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具重要的意义。

原始地球在分异形成地核和原始地幔及其后的上、下地幔和地壳的过程中[5,6],地幔流体组分以各种方式脱出。

华北地台深部地幔流体的组成_来自金刚石不纯净组分的报道_郑建平

华北地台深部地幔流体的组成_来自金刚石不纯净组分的报道_郑建平

第33卷第1期地 质 科 学V ol.33,N o.1 1998年1月SCIEN T IA G EOL O GICA SIN ICA Ja n.,1998 华北地台深部地幔流体的组成——来自金刚石不纯净组分的报道X郑建平 路凤香(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430074)摘 要 从金刚石成因研究,流体包裹体、表征流体存在的固态包裹体及晶格原子、流体成分组合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论述了深部地幔流体的存在。

华北地台原生金刚石中与流体包裹体共存的钛铁矿+铬铁矿、金红石+金云母+橄榄石、锆石+碳酸盐+橄榄石、磷灰石+金云母+橄榄石组合。

相平衡原理揭示地幔流体存在着复杂的自催化反应。

华北地台由金刚石流体包裹体所反映的深部地幔组成C、H、O、S和N分别为16.87%、47.47%、30.90%、3.02%和5.38%(皆为原子百分比),与现代大气圈、水圈相比明显富H贫O。

关键词 地幔流体 华北地台 金刚石 不纯净组分随着上地幔研究的深入和测试技术的发展,金刚石在地幔深部作用过程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由于金刚石特殊的形成条件、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及其与地幔流体间存在的成因联系,因此研究金刚石生长阶段所捕虏的(固体的、流体的及充填晶格缺陷的)不纯净组分能够提供地幔流体信息。

流体是一个描述性术语,用来描述岩浆、熔体、熔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体,蒸汽以及硅酸盐成分极少的热水溶液,常处于超临界状态。

本文所强调的流体,指地幔条件下相对活动的,含易熔组分并对地幔有较强侵蚀能力的熔/流体。

1 金刚石成因研究70年代以前多数学者认为金刚石是金伯利岩岩浆结晶的产物。

此后,根据在金伯利岩及钾镁煌斑岩中发现的含金刚石的地幔捕虏体,金刚石表面的熔蚀特征,金刚石中氮的聚结方式及所获得的金刚石中的同生包裹体的年龄结果等,证明了大多数具有经济价值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郑建平,男,1964年5月生,副教授,岩石地球化学专业。

 1996-03-25收稿,1996-09-01改回,王桂凤编辑。

地幔

地幔
地球外表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的外壳。
外壳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外过渡层。高温熔融物质形成液态层。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形成分层结构,由内向外:地核、内过渡层、液态层、外过渡层、外壳。
在地球表面,由于熔融物质凝固和收缩,形成张裂、沟谷、高山。由于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
主要构造
中文名地幔外文名Mantle学科地球厚度2865公里
1形成原因
2主要构造
3成分
▪岩石
▪元素
4探测方法
5研究成果
▪地幔端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幔弦动
形成原因
在距今46亿(?)年前,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
地核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内过渡层。
宋晓东说:“当地震对的两个事件的时间相隔大于几年时,穿越地球内核的相似地震波在旅行时间和波形上表现出系统性的变化。惟一可信的解释就是内核的运动。”为什么地球内核会以不同速度旋转呢?宋晓东认为最可能的解释是电磁耦合,“在外核层产生的磁层扩散到内核层,并在那里产生出电流。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导致内核旋转,就像电枢在电动机中旋转”。
探测地幔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监测来自世界各地的地震波。地震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地震波:P波(纵波)和S波(横波)。这两种波都是穿越地球内部的体波,它们分别对应于地震波通过岩石时产生的物理特性,纵波与声波相似,就是传播方向与波动方向在同一水平线上,速度比横波快。横波与抖动的绳子产生的波形相似,即横波通过时岩石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像光波一样,当穿越不同密度的岩石边界时,地震波也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就可以对地球内部成像。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1910年苏联地理学家勃罗乌诺夫提出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地球科学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异差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估计其中有50万颗小行星,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其中最大的四颗。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

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

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

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三个圈层结构的特征如下: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地壳中约为5-10公里,而在陆地地壳中约为20-70公里。

地壳主要由硅氧酸盐矿物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硅。

地壳是地球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的最大圈层,占据地球体积的约84%。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温度逐渐增高从地壳到地核的方向。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铁、镁等金属组成。

地幔具有流体性质,其中的熔岩和岩浆是地球上火山和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圈层,包括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约2400公里。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达到数千摄氏度。

地核的运动产生地球的磁场,并且对地球的形态和地壳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圈层的特征使得地球具有复杂的地质活动,包括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现象。

地球圈层结构的了解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演化以及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东部上地幔不同类型流体组成及其性质

中国东部上地幔不同类型流体组成及其性质

中国东部上地幔不同类型流体组成及其性质地幔流体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交换最活跃的组分, 在地幔分异演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地幔捕虏体为岩石圈地幔的残片, 其中气体不易散失而且很少受地表大气的污染, 保留了地幔源区的最直接的信息, 是进行地幔流体研究最直接的样品。

地幔捕虏体中流体的化学组成、稳定同位素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是认识地幔不同类型流体性质、来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采集了中国东部五大连池、蛟河、辉南、张家口、大方山、六合方山、明溪等地的二辉橄榄岩捕虏体和辉石岩捕虏体, 以二辉橄榄岩捕虏体和辉石岩捕虏体中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为对象, 采用分步加热MAT-271质谱计测定了流体的化学组成, MAT-252和GC-C-Delta-plus XP质谱计测定CO<sub>2</sub>的碳、氧同位素, 以及CO和烷烃的碳同位素, 用Zn还原封管法测定了H<sub>2</sub>O和H<sub>2</sub>的氢同位素、采用MM5400稀有气体质谱计测定了He、Ne和Ar的丰度和同位素组成。

根据地幔捕虏体不同组成矿物在不同温度释出流体化学组成特征、稳定同位素特征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探讨了中国东部陆下岩石圈地幔流体的类型、性质及来源, 得出以下科学认识: 1.地幔捕虏体中流体组分的赋存形式主要有不同类型的气液包裹体和矿物晶格中混溶的流体。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形态、大小及分布特征可区分出两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 第一类为早期流体包裹体: 形状规则, 呈球形、卵圆形和负晶形等规则形状, 个体较小(0.005-0.02mm), 成群产出于矿物的中心或核部, 均一温度为861-1074℃。

第二类为晚期流体包裹体: 形状不规则, 呈树枝状和管状, 个体较大(0.01-0.1mm), 边部存在一些显微裂缝, 分布于矿物裂隙或边缘。

地幔环流说

地幔环流说

地幔环流说及若干地学问题李玉民(上海市一打工仔 wishful@ )摘 要:基于地球分层结构和角动量守恒得出地球各圈层由内向外角速度逐层降低差速旋转,导出地幔环流的存在及其方向,提出地幔环流说。

基于地幔环流和陆根的存在导出地幔导流、地幔潜流。

以此解释板块运动、板块构造等。

解决印度北移动力、青藏高原隆起等地学难题。

关键词关键词::差速转动 角动量守恒 重力分异 地幔环流 地幔导流 地幔潜流 浮力造山1 地幔环流说1.1 地幔环流地幔环流地球由多圈层构成,有的为固态(内核,下地幔,岩石圈等),有的为气态、液态或高塑态(大气圈、水圈、软流圈、外地核等),各圈层都参与地球自转。

图1.1: 地球圈层示意图地球圈层是在地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重力分异形成的。

在重力作用下地球物质密度高的向内层移动,密度低的向外层移动。

如无角动量转移,物质从一个转动半径移动到另一个转动半径,角动量守恒则有:1.3 地幔环流说地幔环流说相对于岩石圈,软流圈高级层次表现为地幔环流;次级层次存在地幔导流、地幔潜流。

把这种观点定义为地幔环流说地幔环流说地幔环流说。

2 大地大地构造构造2.1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地幔环流水平作用于深达上百公里的大陆根,产生的巨大水平方向推力是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

地幔对流的存在和是否能够推动大陆漂移遭到众多学者质疑。

地幔环流的幔流速度高、作用力方向水平、对大陆板块单向作用,三者决定了地幔环流对大陆板块推力比地幔对流大几个数量级,足以推动板块相对运动。

像河水速度远高于河面漂浮的两块木块之间距离变化一样,地幔流流速远高于板块漂移的相对速度,这两个速度不是同一量级。

从地磁非偶极子漂移速度推测,应在km/a 以上量级。

2.2 板块板块增生增生增生大洋中脊处存在岩壳增生已被科考数据所证实。

但其机理并未形成共识。

地幔环流理论认为大陆岩壳因大小、形状、走向、陆根深度等多方面的不同,被地幔流推动产生相对平移和旋转运动,陆壳拖动或推动洋壳运动,当相邻洋壳被动地造成间距增大时,脆弱的洋中脊处被拉裂,高塑性热地幔补充被拉裂的空隙,冷却固化形成板块的水平增生。

地幔熔融 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熔融 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熔融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固态岩石层,主要由含有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地球最厚的部分之一。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地质层之一,它承载着地球的大部分质量并起着维持地球内部热力学循环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幔熔融和元素之间的关系。

地幔熔融是指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地幔中的矿物会融化成为熔融岩浆。

岩浆中含有丰富的元素,包括铁、镁、钾、铝等多种金属元素和硅、氧等非金属元素。

地幔熔融的过程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地质现象。

地幔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开始熔化,形成岩浆。

这些岩浆可以通过地壳的裂缝或地球表面的火山喷发等方式释放到地表。

岩浆中的元素可以通过地表的喷发或者地幔运动的方式重新进入地幔循环系统。

地幔熔融对地球内部和地表都有重要的影响。

地幔熔融可以导致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等地质现象,同时也是地球表面的火山活动和构造演化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地幔熔融还对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地幔熔融与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各种地质现象密切相关,所以对地幔熔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地幔熔融的机制和元素的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演化过程和地表的地质变化。

同时,对地幔熔融的研究还可以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地幔熔融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现象,与元素的行为和地质现象密切相关。

对地幔熔融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地球演化的认识,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本篇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顺序安排。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1.2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地幔熔融与元素的关系。

首先,在引言部分对地幔熔融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引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地幔熔融和元素关系研究所涉及的背景和意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地幔对流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对流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幔对流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幔对流学说是地球内部动力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地幔内部物质的热对流现象。

地幔是地球内部分层结构中的一部分,它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地幔对流理论认为,地幔内部的高温岩石会受到地球内部热量的影响而产生密度差异,从而形成热对流现象。

这种热对流现象不仅可以解释地球内部的热量传输和地壳板块的漂移,还对地球的演化和地壳构造有着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地幔对流的基本概念、地幔结构和地幔对流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地幔对流的实验证据。

同时,还将分析地幔对流学说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对地幔对流理论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地幔对流学说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壳演化的过程,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会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首先会简要介绍引言部分的内容,包括文章概述、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将详细展开正文部分,包括地幔结构、地幔对流理论和地幔对流的证据。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地幔对流学说进行总结,讨论地幔对流对地球演化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整篇文章将会以清晰的逻辑顺序,系统性地介绍地幔对流学说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

1.3 目的地幔对流学说作为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地幔对流学说的概念、证据以及影响进行全面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复杂过程和演化机制。

同时,本文也旨在探讨地幔对流对地球演化的影响,为地质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最后,本文还将展望地幔对流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地幔对流学说的理解,促进地质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

2.正文2.1 地幔结构地幔是地球内部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位于地壳之下,占据了地球半径的大部分。

地幔—搜狗百科

地幔—搜狗百科

地幔—搜狗百科
展开全文
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加快的层(莫霍面),岩石圈(岩石圈指地壳和上层地幔顶部)以下称为软流层(Asthenosphere),推测软流层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Magma)的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厚度约有2900公里。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地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地幔的组成除了少数由深源岩浆岩(玄武岩、富碱斑岩、金伯利岩等)的捕虏体获得外,因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以间接的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包括地震波、重力和岩石的刚性和弹性反应,以及实验岩石学研究。

一般而言,基于地球化学特征的地幔模式下,地幔在两个圈层中对流,然而多数地球物理证据和数值模拟强烈支持整体地幔对流。

认识这些不同对了解地球火山活动和热烟花而言非常重要。

初一地理知识点之地幔表现形式

初一地理知识点之地幔表现形式

初一地理知识点之地幔表现形式初一地理知识点之地幔表现形式据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在地球化学上已划分为以下6种地幔端元或储源通过这些地幔端员广泛的混合作用可以解释所有观察到的各种幔源岩浆岩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

1、DM 亏损地幔,是洋中脊玄武源区的主要成分,主要特征是低Rb/Sr,高Sm/Nd;143Nd/144Nd比值高,87Sr/86Sr比值低,其&Nd(t)为高正值,&Sr(t)为负值。

2、EMI I型富集地幔,特点是Rb/Sr比值较高,Sm/Nd比值较低;Ba/Th和Ba/La比值高,87Sr/86Sr比值变化大;143Nd/144Nd 比值较低。

对于给定的206Pb/204Pb,其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高。

3、EMII II型富集地幔,特点是Rb/Sr比值高,Sm/Nd比值低,Th/Nd K/Nb和Th/La比值较高。

143Nd/144Nd和87Sr/86Sr比值均高于EMI。

EMII具有壳幔相联系的交代成因。

EMII与上部陆壳有亲缘关系,可能代表了陆源沉积岩陆壳蚀变地大洋地壳或洋岛玄武岩的再循环作用,也可能是次大陆岩石圈进入地幔与之混合。

4、HIMU 高U/Pb比值的地幔,U和Th相对于Pb是富集的.HIMU的成因可能是由于蚀变地大洋地壳进入地幔并与之混合,丢失的铅进入地核,地幔中交代流体使Pb和Rb流失。

5、PREMA prevalent mantle 的缩写,称为流行或普遍地幔,为经常观察到的普通地幔成分。

特点是206Pb/204Pb为18.2-18.5,高于DM 和EMI,低于EMII 和HIMU地幔;87Sr/86Sr低于EMI和EMII,高于DM.143Nd/144Nd 高于EMI和 EMII,低于DM。

6、FOZO 地幔集中带。

它在DM-EMI-HIMU所构成三角形底部,它是DM和HIMU的混合物,可能源于下地幔,由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热柱捕获。

地幔流体化学组成与成烃

地幔流体化学组成与成烃

地幔流体化学组成与成烃张铭杰;王先彬;胡沛青;张昱;叶先仁;李立武【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年(卷),期】2006(17)1【摘要】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了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的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的流体组成,探讨了上地幔流体化学组成特征及对成烃的作用。

指出:超临界态的地幔流体具有很强的溶解和扩散能力,是地球内部能量与物质向外传输的重要载体,其化学组成随地幔演化过程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可划分出上地幔原始流体和交代作用流体等,上地幔原始流体组成与地幔源区密切相关,似原始地幔源区以CO为主,其次为CO2、H2,亏损地幔源区以CO2为主,其次为CO、H2,富集地幔源区含有较高的H2;中国东部上地幔交代作用过程中存在以CO2为主的再循环地壳交代流体;地幔流体自身含有一定数量的CH4和C2H6等烷烃组分及重烃组分,包括一定数量的原始烷烃组分;地幔流体含有较高的H2和热量,可为有机质生烃作用提供充足的氢源、热源及运移源动力。

【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成烃;原始有机质;化学组成;地幔流体【作者】张铭杰;王先彬;胡沛青;张昱;叶先仁;李立武【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学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祁连古大洋地幔流体化学组成 [J], 张铭杰;孟广路;胡沛青;李立武;李钢柱2.祁连造山带玉石沟地幔橄榄岩中挥发分的流体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古大洋岩石圈演化意义 [J], 胡沛青;张铭杰;汤中立;LI Chusi;王记周3.古大洋岩石圈地幔流体组成——来自玉石沟地幔橄榄岩的证据 [J], 胡沛青;张铭杰;孟广路;傅飘儿;李延鑫4.典型海相油和典型煤成油轻烃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J], 王祥;张敏;黄光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

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

当一个城市有故事时,她就有历史大洋中脊的形成地球的内部,地壳之下的上地幔中,有一层叫做软流圈,软流圈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一种可以缓慢流动的类似液体的形态(和我们日常见到的液体有所不同,它的流动性没普通液体那么好)。

由于地球越往内部越热,因此软流圈就会对流,特别是某些地方会出现一些柱状的上升区,这种柱状上升区叫做热点,当热点的类似岩浆的物质上升到软流圈顶部岩石圈附近时,受岩石圈阻挡不能继续上升,于是向四周扩散。

这种高黏度类似岩浆的物质向四周流动会对岩石圈形成很大的摩擦力,从而带动岩石圈向周围扩散。

如果有一些地幔热点柱离得不太远,排列成线状(不一定要直线,曲线也可以),并且都使岩石向外扩张,那么地壳就很可能沿着这些热点柱的连线裂开一条缝。

地壳裂缝之后,下面的岩浆即使不是在上升区(热点柱)上,也会因为上面的压力突然减小而流出,形成火山。

这种火山在冰岛特别常见,它不是在一个中心喷发,而是从一条缝里流出来,称为裂隙式喷发。

火山喷出物质在裂隙两边堆积升高,就形成了大洋中脊。

陆地裂谷也有同样原因形成,一般陆地裂谷的两测都是山地。

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大洋壳在大洋中脊经水热蚀变,再俯冲回地幔,改变着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成分,也改变着海水的成分。

俯冲带也是弧岩浆形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处于拉伸阶段,对地幔的压力减小,大洋中脊玄武岩一般是在较低压力和高温的条件下井高度部分熔融形成的。

高温的原因:压力小,热得软流圈地幔上涌,由于上涌速度很快,在软流圈到达浅部时,温度变化并不显著。

经过快速降压的高温软流圈地幔物质在浅部发生部分熔融,熔融程度大。

大洋中脊玄武岩虽然岩石类型单一,但化学成分较复杂。

主要因素:1 地幔源区成分不一2熔融程度不一3岩浆在上升到地表过程中的结晶作用等其他因素。

部分熔融对MORB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铁的熔点1535°C,沸点2750°C. 镁的熔点为649℃。

熔融压力(深度)越大,熔体中铁的含量就越大,而钠的含量就相应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0614作者简介:张铭杰(1965— ),男,副研究员,博士,地球化学专业。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233060,49133090)地幔流体组成张铭杰,王先彬,李立武(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地幔流体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前沿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中总结了地幔流体组成研究的手段、实验方法及近年来的进展,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需进一步工作的领域有:(1)确定适宜于地幔流体组成测定的实验方法,以便进行全球数据对比;(2)开展不同类型地幔源区中地幔流体稀有气体同位素体系与Pb Sr Nd Hf Os 同位素体系的对比性研究;(3)对不同构造单元中的地幔流体进行研究,建立不同端员地幔源区的地幔流体组成和稳定同位素制约因素;(4)研究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地幔流体,确定地幔流体中再循环地壳组分的鉴别标志;(5)在全球范围内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幔流体的组成、性质、运移及演化规律;(6)开展幔源H 2及烃类的研究,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理论及勘探提供依据。

关键词:样品;实验方法;组成;地幔流体中图分类号:O35,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2040112地幔流体是指在地幔环境下处于平衡稳定状态的气相和液相组分,其化学成分以C ,H ,O ,N ,S 等为主,并溶有多种碱性元素、稀有气体及F ,P ,Cl 等微量组分[1,2];其挥发份的种类和含量受源区特征、构造环境、演化历程及再循环地壳组分等因素的制约[3,4],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传输最活跃的组分,对地幔状态、物理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深部地幔作用及浅表地层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1 地幔流体研究的手段、方法及意义1.1 地幔流体研究的重要意义(1)地幔流体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具重要的意义。

原始地球在分异形成地核和原始地幔及其后的上、下地幔和地壳的过程中[5,6],地幔流体组分以各种方式脱出。

脱气最少的下地幔自4.5Ga 以来,基本上处于封闭体系,为未亏损的富集地幔,可揭示原始地幔的气体组成特征。

而上地幔已基本上去气,地球早期50M a 内的剧烈脱气构成了今天大气圈和水圈的主体[6,7]。

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幔流体可提供地球演化过程中,内部挥发份的组成及演化规律,探讨地球脱气作用对大气圈、水圈的影响[8]。

(2)地幔流体在地幔岩浆作用、地幔交代作用及地幔柱活动等深部过程中降低了固相线,促使低熔点富挥发份的富钾原始岩浆(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富碱熔岩等)和地幔交代—401—第7卷第2期2000年4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 cience Frontiers (C 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Vol .7No .2Apr .2000熔体的形成,导致地幔富集或亏损事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幔源区。

在核幔边界处下地幔(甚至地核)脱气形成的地幔上升热流体引发地幔交代作用,导致地幔柱及超级地幔柱作用。

这些都是地幔化学不均一性的源动力,也是克拉通陆壳增生抬升的动力[9~11]。

(3)地幔流体与板块俯冲作用、岩石圈地幔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等壳幔相互作用关系密切,这些过程导致壳源物质再循环进入地幔[12,13],形成一些特定的地幔端员成分,如H IM U ,EM Ⅱ等。

俯冲作用造成的壳源板片进入深部地幔引起地幔对流及地幔柱作用,地幔流体的研究为探讨这些地质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4)火山爆发、深源地震等灾害地质事件中,地幔流体的助熔作用、减压膨胀、易于流动等性质促进了火山的形成,且火山喷发的形式与岩浆中流体相的含量有极大的关系[14]。

现代火山喷气和熔岩及地质历史时期的火山岩中流体组分均表明地幔相的存在[14~18]。

在深源地震区地幔流体的聚集膨胀,导致地内应力的改变,在地壳薄弱处或深大断裂活动带释放应力,从而引发地震,同时也释放出聚集的流体组分,在现代地震活动过程中均检测到大量来自地幔的流体相[19],据此建立了H 2,He 预报地震体系。

(5)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等非常规能源的聚集成藏,依赖于地幔流体提供物源、热源及运移源动力。

目前已在许多天然气和石油中发现有来自地幔的流体挥发份[20~22],而地幔流体中H 2及CH 4,C 2H 6等烃类气体为地球原始气体成分,它们的大量存在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23~28],这些组分通过一定的上升通道在合适的构造环境地区有可能形成气藏[20~22]。

目前应重视拉张环境中火山活动地区、地幔柱、深源地震区等具地幔流体上升通道条件地区的勘查。

另外,地幔流体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具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地幔流体作为成矿剂和搬运介质的作用不可忽视[29]。

1.2 地幔流体研究的手段和方法1.2.1 地幔流体研究用样品由于地幔流体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目前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观察和研究,但地幔流体通过各种形式被带到地表,为研究地幔流体提供了直接样品,常用的有如下几类:(1)现代火山喷气、温泉气和深大断裂气: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空气、地下水、地壳内流体组分会直接注入或通过取样混入[17,18],因此难以用火山喷气来确定地幔流体的化学组成,但从同位素组成、稀有气体组成的角度可以达到这一目的[16~18]。

温泉和深大断裂是地球内部挥发份进入大气的另外两种主要通道,其气体中也有地幔流体的混入[15,16,19]。

另一种最重要样品,来自现代海底洋脊环境和弧后扩张盆地强烈排泄的热水流体及其热水沉积物(硫化物和黑烟囱)。

(2)玄武岩、金伯利岩及其地幔捕虏体内的气液包裹体及矿物结构空隙中的挥发性组分:由于这些包裹体为机械裹入或与岩浆混溶后减压出溶形成的[25],其化学组成不受元素性质(相容性)的制约,真实地记录了地幔不同演化阶段的流体组成[23~27,30]。

(3)不同类型的大洋玄武岩源自不同的地幔源区[31],其成因最为简单明了,从MORB 到OIB 和IAB 都含有丰富的流体组分,准确测定其中的流体组成可建立不同源区地幔流体的特征,确定在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流体演化的特征[24]。

大洋玄武岩下的深源橄榄岩为地幔岩部分熔融形成玄武岩浆后的残余[3],把它和相应玄武岩中的流体组分对比研究,可建立地幔流体组分在部分熔融过程中的分馏机制。

(4)板块碰撞带(造山)中产出的超镁铁质岩为来自洋底地幔的堆晶岩或变质橄榄岩,—402— 化学地球动力学 地 学 前 缘 2000,7(2)其流体组分记录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幔流体的信息[3];另外陆内的一些超镁铁质侵入岩源自地幔,也可用于地幔流体的研究。

1.2.2 地幔流体的测定方法以地幔流体组成为研究目标的实验方法很多[32~35],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1)无损测定法:包括显微热台、原子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等以测定幔源岩中气液包裹体或某一特定组分为测试目标[33,34]。

(2)真空碎裂法:该方法是在真空状态下把样品碎裂以破碎其中的气液包裹体,释放出的气体导入质谱计或色谱计中测量[33]。

由于微量气体在样品粉末表面的选择性吸附,以及地幔流体在幔源岩中的保存形式有难以破碎释放的μm 级、亚μm 级超显微包裹体和矿物结构内或空隙中的挥发份[25],因此其测定结果的误差较大。

但在碎裂过程中稀有气体几乎不产生明显的分馏,且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放射性成因稀有气体的释放混入[36,37],因此,真空碎裂质谱法广泛用于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组成的测定。

(3)分段加热法:该方法是在真空系统中加热样品,使其中的气液包裹体爆裂释放,同时释放的还有矿物裂隙和结构空隙中的吸附气,以及矿物结构中的一些组分[4,32,35],且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可区分出不同来源的流体组分[23~27]。

在测定时常采用的设备有质谱计和色谱计,因色谱计对地幔流体的主要成分———非烃的测定有一定的难度而限制了其用途[34]。

加热法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释放气体间的相互反应带来的误差[32,33]。

该方法在低温部分测定的结果与激光拉曼探针测定结果相似,高温部分测定结果含有较高的H 2,CO ,与模拟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一致,关于该方法实验过程已另文讨论[32]。

2 地幔流体组成近年来国际岩石圈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的实施,在固体地球、深部地质、地幔物质组成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确认出了主元素、微量元素、REE ,He Ar Pb Sr Nd Hf Os 同位素组成等各具特征的不同类型地幔端员成分[8,9,31],同时也认识到地幔流体的重要性,开展了许多以地幔流体为研究目标的工作,在下列诸方面取得了较为注目的进展。

2.1 地幔流体中的挥发份2.1.1 流体组成(1)地幔流体为C H O S 体系,并含微量的稀有气体、Cl ,P 等,其成分以CO 2,H 2O ,H 2,CO ,SO 2,H 2S ,CH 4等形式存在,以含有较高的H 2为特征[1~4,23~27,38]。

在地幔岩的橄榄岩、辉石、石榴石等“无水矿物”中普遍含有OH [39~42],其流体包裹体内有大量的H 2[41],更深部地幔及地核含有固态氢、金属氢以及一些氢化物[42,43],使地幔成为氢的储库之一。

在地幔环境下可能存在固体CO 2[38]及类似石英结构、C —O 为共价键的CO 2[44]。

(2)地幔流体中普遍含有的地幔烃,CH 4,C 2H 6等低碳数烷烃在各种幔源岩的流体组分中普遍存在[4,23~27]。

蛇绿岩套的橄榄岩、碱性玄武岩的橄榄岩包体及金伯利岩的金刚石中的重烃(n 链烷)[45],说明非生物有机质是原始地球的组成成分之一。

(3)地幔流体组成在横向、纵向上具明显的不均一性[3,8,31]。

在横向上受构造环境、演化历史及再循环地壳组分的控制[3,8],如中国东部地幔捕虏体的流体组分中还原性气体—403— 2000,7(2) 地 学 前 缘 化学地球动力学H 2,CO 等占优势,而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带间的江苏六合方山等地的地幔捕虏体中以氧化性气体CO 2,SO 2为主要成分,SO 2明显升高[4,26,27]。

在纵向上,地幔流体组成具有较大差别,已知来自岩石圈地幔的金伯利岩中的地幔捕虏体和金刚石中的流体组分含较高的H 2[23,46,47],而来自下地幔或核幔边界的超深流体和外地核的氢气圈含有更高的H 2,流体中CH 4和H 2约占气体总量的97.8%,N (H )/N (O )比值为1330[28],这种超深流体上升达软流层底部时,H 2O 多于CH 4。

上地幔流体的组分受再循环地壳组分的影响,氧逸度增大,氧化性气体含量增高,还原性气体H 2,CO ,CH 4等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