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九章 魏晋玄学思想
魏晋玄学的主要思想
魏晋玄学的主要思想
答案: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分析: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
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史。
魏晋玄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含着三位重要的哲学家王弼、郭象和王恽的思想。
本文将探讨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其中包括王弼的太极哲学、郭象的“物我一体”观念和王恽的“善恶本末”论。
太极哲学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王弼提出了太极哲学,主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指的是自然的最高原则,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
太极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它不断地转化成两仪、四象和八卦。
两仪是阴阳的根源,四象是两仪的进一步发展,八卦表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性。
太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即从一个基本原则出发,不断地分化,最终达到全面、完备的状态。
“物我一体”观念郭象是魏晋玄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提出了“物我一体”观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连续的整体,没有任何真正的实体,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
郭象主张“主客不分”,即主观和客观的界限不存在,物我一体,语言是虚妄的。
他认为,人们的感觉和想象只是一种假象,人类的精神本质是超越了物质的境界,能够认识到虚无和真实之间的边界。
“善恶本末”论王恽是魏晋玄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善恶本末”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末极。
他主张“善”的本质是因果律,因果律是万物处理的基本原则,万物均遵循着因果律的规律。
同时,他也认为“恶”的本质同样是因果律。
王恽认为,通过深刻认识善恶的本末,人们可以达到“至乐”的境界。
总结魏晋玄学思想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的意义。
太极哲学主张一个基本的原则,不断地分解成各种形态。
物我一体的观念认为,物质是连续不断的整体,不存在客观和主观之分。
而“善恶本末”论则探讨了万物的本质和末极,为人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提供了理论支持。
魏晋玄学的思想为后代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认识世界的途径,其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独立分支,其时间跨度从西汉到两晋,一直流传到宋代,在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女真元魏灭晋等重大历史活动在影响下形成了一批流派性质古代哲学思想,称之为“魏晋玄学”,代表人物包括张仲景、陶弘景、裴斗鸡、王仲宣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魏晋时期,张仲景是最为突出的一位魏晋玄学家,张仲景的儒学理论以“三气”理论为基础,认为其中的盛气通天──乃治气──乃善气──乃道,三气各具一位,互为生成,平衡动静,谓其毫发佯全,宇宙一统。
另外,张仲景同时还认为,宇宙因有无生,无弊有益,因益生有,于是宇宙得以成立。
陶弘景士同样是魏晋时期的儒学家,他以“天有神仙,地有道家”为主张,以太极思想的循虚至真的一张至复一的哲思为基础,认为太极之中必有虚实之分,实当圆太极而讳。
另外,他还认为,道行之若为混沌,则两者相会,而由此沉浮生变,千秋动摇,直至无穷。
裴斗鸡则是魏晋时期另一位著名的玄学家,他主张断然认定虚实之分,就数九至十一之分而须逐步推而轩岸,此则之处至然,以于虚实调和,两者复运,即文武元格之术。
另外,他还认为,天地宇宙之模式和机理,由太极游走于乾坤之间,即为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
最后,王仲宣也是一位杰出的魏晋玄学家,他结合儒学思想,认为天为上,地为下,上宇宙之息,下万物之父。
自天到地为一应和,藉此把握宇宙之大气,运化为崇高理智,此则之处先有言,以明宇宙之无穷犹如,即两者同等,而有余得不尽实焉。
以上就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简单介绍。
当时的这些思想家们推衍出的魏晋玄学,自古以来便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问之一,不但是古代的著名学家们的学术思想的精心结晶,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魏晋玄学』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於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甲,『魏晋玄学代表人物』「魏末西晋时期」一,「正始时期」代表人物:「何晏」重要著作:《道德论》,《论语集解》核心思想:1,本末有无:「贵无论」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著.「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2,自然名教:「名教本於自然」名教的衰败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3,圣人有情无情: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於圣人无情而有性.「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重要成就与影响: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玄学风气的开创者.是贵无论的首倡者,突破了两汉以来宇宙本原论的框架.代表人物:「王弼」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於运动观的范畴.(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於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於人性论的问题.(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重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核心思想:1,本末有无:「贵无论」「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2,动与静:「本静末动」王弼认为「凡有起於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3,言意之辩:「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认为属於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另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王弼清楚区别「言」,「象」,「意」三者不同,对於处理语言和思想有很大启示.4,圣人有情无情:「以性统情」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於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於物」.5,自然名教:「名教本於自然」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於自然.重要成就与影响: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张载的「太虚即气」,到程朱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陆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体物用论,都汲取了王弼玄学体用论的思想方法.二,「竹林时期」代表人物:「嵇康」重要著作:《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核心思想:1,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种种恶浊现象的根源.故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2,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於人的内心,完全是主观的.3,明胆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然不同.重要成就与影响:代表人物:「阮籍」重要著作:《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核心思想:1,自然名教:「折衷名教与自然」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重要成就与影响: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於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三,「元康时期」代表人物:「向秀」重要著作:《庄子注》核心思想:重要成就与影响:竹林七贤之一代表人物:「郭象」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重要著作:《庄子注》其《庄子序》云:「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核心思想:1,万物独化论:「无待而独化说」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故「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为生.「有」是「块然而自生」,块然者无为而自然也,无为而自生,无有生生者也.郭象认为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只要有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它们的产生完全是纯粹偶然的,忽然之中变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独化」. 2,独化於玄冥:「玄冥之境」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於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3,足性逍遥说:「宏内游外」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所谓游外,即指心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所谓安内,即指参与世务,日理万机.依郭象看来,圣人的游外与安内是合二而一的.圣人虽忙於世务,然其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现,足性则得逍遥也.圣人无心而顺有,无为而任自然,逍遥而不离俗,游外即宏内也.4,自然名教:「名教即自然」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现实社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绝对合理的.既是自然不过的事,只要人人安份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了.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结论.重要成就与影响:郭象以有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又主张物各自生,自为,而自为就是自然无为,这就调和了「崇有」与「无为」的矛盾.代表人物:「裴頠」重要著作:《崇有论》核心思想:本末有无:「祟有论」裴頠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裴頠不同於贵无学派,在於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於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重要成就与影响:针对贵无论从抽象本体产生具体事物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在哲学上裴頠的崇有论,是先秦以来关於物质概念认识的深化,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代表人物:「欧阳建」重要著作:「言尽意论」核心思想:言意之辩:「言尽意派」欧阳建认为「言」既能穷尽现象界之全体,则「言」就能展示「意」.他的「言尽意」是从「名」与「物」的关系说明「言」与「意」的关系.他认为物和理不依赖於言称,言称只是辩物析理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所谓言尽意是说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理),因此「意」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重要成就与影响:「东晋时期」代表人物:「僧肇」重要著作:《肇论》核心思想:万物是亦有亦无,有无双遣而并存的.重要成就与影响:在佛教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他比较正确地运用了中观学的思辨理论,旁取儒学,玄学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把中,印两地的思想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佛教哲学的中国化.他生时玄学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他通过对佛学界一些不合佛学原义思想的澄清,把般若学从依附玄学的局面中摆脱出来,使佛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产生.他所提出的不少命题,成为以后佛教哲学所经常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僧肇开拓了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方向.乙,『魏晋玄学主要经典』:「三玄」魏晋玄学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清谈的主要内容和很多哲学问题都源自此「三玄」.一,《周易》:《周易》原为一本占卜的书,是儒家的经典,但涉及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问题,哲学性很强,容易和道家思想沟通.经过两汉和黄老思想合流的发展,在魏晋时得到非常高的重视.当时各家的《周易》注释亦很多,但以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及《周易大演论》等为代表.王弼的《周易注》是随文注解的,《周易略例》则是通论性的著作.《周易略例》中主要是讨论「一」和「多」的问题,而《周易注》中主要是讨论「常,变,动,静」的理论.从《周易略例》中可以了解王弼的思想取向.自汉以降,易学可列为三系:一,管辂之术数系;二,汉易之象数系;三,以传解经之义理系.王弼的易学是属第三系的义理系.王弼论易的中心观念,见於《周易略例》中的〈明彖〉与〈明象〉.认为众多的事物,其运行变化虽然非常复杂,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因为事物的变化,仍然受到本体的制约,必须依一定规则而行.这个规则,就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一」.因此,这种「一」,「多」的关系,既是一种「静」,「动」的关系,亦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运动本身,并不能制约运动,必须要有一静止的东西,才能制约运动,使变化多端的「多」,依循一定的法则而运行.二,《老子》: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著重个人主观上心境修行的探讨,强调个人在修行中所观赏的世界是什么,而不大重视客观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但这并非完全不涉及宇宙存在的讨论.《老子》是道家最根本的经典,魏晋玄学家对它的重视,可说与《周易》相等.王弼的《老子注》及《老子指略》是注释《老子》方面的代表,主要在於他「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在《老子》中,「有」及「无」都是「道」的表现形态.王弼通过对《老子》的注解,将道家所讲的道,从各个层面将其特徵显示出来;如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上说明人的精神境界应追求无限,把本原论转化为本体论,提出了体用论和人性自然等一系列问题.王弼解释《老子》,充分体现道家的特色,而且这些解释都非常符合道家的基本精神,对道家在义理发展上有很大的贡献.三,《庄子》:《庄子》在魏晋玄学的地位,早期不如《周易》及《老子》,西晋末渐高,南渡以后则凌驾《周易》及《老子》之上.《庄子》的盛行,不单使玄学讨论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且玄学的讨论方式亦增添色彩.至於《庄子》一书的注释,当时以向秀的《庄子注》及郭象的《庄子注》为最重要.后人一般都将郭象和向秀的思想放在一起讨论.郭象注中所表现的道家思想,最重要是「冥圆融论」.向郭以前,王弼将道家的「道」,视为主宰宇宙万事万物的法则,这样「道」和宇宙万事万物便有一种本末轻重之别.向郭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而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才能显现,而「」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但是两者并非分开的东西.丙,『魏晋玄学核心内容』:「名理论」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一,「本末有无」:有与无的多层关系儒家的本是仁义,所以礼的作用是和;道家的本是虚无,其作用是以自然为用.「本末有无」是魏晋玄学思想中,最根本要辨明的问题,在哲学中属於形上之学,涉及存有论和宇宙论的问题.贵无论:「以无为本」王弼所谓「无」,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源和本体,所谓「有」,则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具体存在,包括一切人类社会的典章制度.前者是「体」,后者是「用」;前者是「本」,后者是「末」.「本末有无」之间并存无间,体用不离.道所具有「无」的本体特质,是要通过「有」的作用呈现才能掌握,故「有」「无」是互为体用的.王弼的本体论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宇宙本体与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道」,「太极」,「无」是无形的宇宙本体,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由本体产生的有形现象,本体主宰现象,所以「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从宇宙本体性的高度说明「以无为本」.第二层次是人类社会中的治国之道与具体措施的本末关系,即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崇本息末」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崇本举末」就是抓住本质才能把握现象,本质决定现象.崇有论:「有自生说」裴頠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裴頠不同於贵无学派,在於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於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无生有有生无无能自生有能自生有不能自生无不能自生有无相生:老子独化玄冥:「独化相因说」郭象强调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因此无不能生有,而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万物是各依其性以发展变化,而非取决於其自身之外的任何因素.郭象认为「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协调的整体,天下莫不相与相助,彼此相因.然而各个事物又无不都是无待而独化的,即是自为而不为他的.而正由於独化自为,才造成了彼此相因,犹如相互为唇齿一样,唇并不为齿而存在,然而唇亡则齿寒,唇是独化自为的,齿亦是独化自为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有著唇亡则齿寒的关系.这就是无待的待,无联系的联系,万物自生,自有,独化於玄冥之境.「独化於玄冥」即指独化於深远暗合之中,而这种深远暗合之所以产生,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二,「自然名教」:儒家礼教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宇宙本体,世界本源,宇宙万物本来的样子名教:人们之造作,是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的种种等级与教化(socialization)的总称,也可迳直指「礼教」,制度(institutions)第一个阶段:「何晏,王弼」「名教出於自然」名教是「末」,自然是「本」,两者并无冲突.王弼认为礼法只是一种外表的行显示,是由外加上去的一种伪.但他并非反对礼,只是认为从「无」作用上,去掉礼法的约束,最能达到礼法背后所要达到的真正道德.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上,也就是说玄学哲学与政治伦理两者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於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作,实现无为而治.他要求统治者能清静无为於上,「以无为为君,以不言为教」.长短,尊卑自然「各有定分」.因此,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第二个阶段:「阮籍,稽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之际,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宣扬以孝治天下,实际是打著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排斥异己,使大批名士遭到杀害,於是有稽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出现,名教与自然由相互融合变成二者之间的对立.名教与自然是有本质的冲突,两者不可能互相协调.嵇康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所以他公开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人的自然情性.第三个阶段:「郭象」「名教即自然」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郭象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迹」,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迹」才能显现,而「迹」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由此郭象还进而提出「各安其性」,主张人人要安於自己的本分,地位和命运.认尊卑上下,大小等级,不可逾,不可错乱.贤人,君子居於统治地位,享受爵禄,都是合乎「天性」.三,「言意之辩」:易系辞载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属现象界,「意」则寓於本体界.「言意之辩」实为以本体界与现象界之区分为其理论出发点.言意之辩是如何认识真理,掌握世界意义的方法论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其辩论内容有:人类的语言概念从何而来形象的语言和抽象的语言有什么作用语言所描绘的境界是什么境界人的认识目的是什么「言」,「象」,「意」在整个语言层面看,「言」可以指语言,「意」可以指意思,「象」可以指图象语.魏晋言意之辨有三派不同的理论.言不尽意派:「荀粲」「言不尽意论」是当时魏晋言意之辨中最流行的一派,亦是魏晋以前,传统道家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看法.这派观点认为「言」与「象」都属语言层面的东西,都会受语言规则的限制,对於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是不能完全表达.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非物之象所举也」.尤其是圣人之意,是象外之意,更是不能通过通俗的语言和物象表达出来.言尽意派:「欧阳建」欧阳建论证可分二部分:首先他认为无论用基么语言去描述客观世界,都不会影响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次他认为语言是不可废弃的,因其可以将我们面对外物时引起的不同情志,有一不同表示.欧阳建认为「言」既能穷尽现象界之全体,则「言」就能展示「意」.他的「言尽意」是从「名」与「物」的关系说明「言」与「意」的关系.他认为物和理不依赖於言称,言称只是辩物析理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所谓「言尽意」是说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理),因此「意」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赞同0| 评论。
第九章 魏晋玄学思想
郭象总结了贵无和崇有的争论,完成了《庄 子注》一书,把玄学理论推向了高峰,从“万物 独化”的观点论证了“名教本自然”的观点。 “无也,则何能造物,有也,则不足以物众 形……,是以涉有物之域,未有不独化于玄冥 者”,“万物万情,趣舍不同,若有真宰使之然, 而亦终不得,则名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这 样他首先得出万物独化而生的结论。接着他从独 化开始论述人与社会,“人之所因者,天也,天 之所生者,独化也……则生死变化,惟命之从 也”,这样他就说明了人类社会的也是独化而成 的。
一、概述
玄学:玄学之“玄”得之于《老子》的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一语。当时的士族知识 分子纷纷研究《老子》、《庄子》、《周易》三 部书,号为“三玄”。首先是一种哲学,同时也 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是魏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 学说,它主要研究形名、本末、有无的问题,而 中心是讲天人关系问题,即天道与人事的关系, 或者说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关于名教与自 然关系的论争可以分为三个流派
二、明教处于自然的王弼哲学
• 他的第二个理论是主静,有是无派生的,动是 静派生的。“静为躁君,安为动主”强调统治 者要以静制动,息乱以静来对付社会动乱。同 时他提出“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于所 用……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 这样他就得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论证了 名教的合理性。
三、明教本自然的郭象玄学
四、反玄学思想
• 扬泉著有《物理论》,他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说 明了气之本体论,说明了事物生长的发展的自然 规律来批判玄学的观点 • 欧阳建著有《言尽意论》来批判玄学的言不尽意, 说明了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不存在圣人体无。 • 鲍敬言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提出主张建立无君 无臣、无政府社会的人,他对揭露了统治阶级的 罪恶,批判了儒家君权神授的观点。
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思想家、文人、诗人等,他们不仅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对中国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魏晋玄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强调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认为道是感性认识的产物。
在玄学思想中,主要包括“道”和“物”的关系,强调“物”是由“道”所构成的,而“道”的本质是“虚无”,即物体本来不存在,不具有实体性。
同时,玄学思想也重视个人修炼的过程,通过个人的自我修养,体悟出真正的“道”的存在。
二、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人、诗人等开始关注内心体验和感悟,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感性的表达。
这种关注和强调正是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
玄学思想认为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是体会“道”的重要途径,因此,宋代文学和诗歌表现出了浓郁的玄学色彩。
三、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影响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思想体系的基础上,魏晋玄学思想开辟了一条新的思想途径。
玄学思想从流变的宇宙、神秘的灵魂、道德的权威等方面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四、结语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的思想体系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文艺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今天,在中国的文化研究中,玄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仍然在不同领域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第九章 魏晋玄学课件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 乐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 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 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 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 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二)竹林时期
他心目中的“无”,是物质的,是比 “道”还要高一级的“自然”。打破了 上帝、天、神造出世界的神话。
裴頠在《崇有论》中说:“至无者, 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 世界 是物质的,万物也是由“有”即物质发 展演变过来的。
2、名教与自然之辨。
所谓名教,就是名分之教,人伦之教 ,也即儒家所强调的用以维系封建秩序 的三纲、五常等。所谓自然,就是天然, 就是指万物万事所保持的原有的本性, 不经人工修饰。《老子》提出:“大道 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可见老子对 名教本身也不是一概否定。
易注》《周易略例》
何晏
何晏 ——《道德 论》《论语集解 》
何晏的主要思想:
1、本末有无:“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 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 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 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 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 ”,“无名”或“道”。
并不是绝对的无,抽象的无,而只是无声, 无形,无名而已。他在第一章注即说:“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 物之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注:“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 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不知其谁之子,故 先天地生。”同章“道法自然”注:“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神、理、物三个层面,具有极强的哲学性、的思辨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一、主要内容1.神魏晋玄学强调神秘和各种神灵存在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儒家经典中的天、神、人、鬼等概念,以及道教中的神仙、鬼怪等元素。
魏晋玄学通过这些神灵概念,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的神秘力量,称之为“道”。
道既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又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2.理“理”是魏晋玄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不同于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本体”等概念,而是指一种更高的、理想化的存在方式。
这种理想化的存在方式被认为是超越物质现象的、纯粹的、本体论的。
魏晋玄学将“理”视作宇宙的本原和本体,以此来解释天、地、人、物的本质和关系。
3.物魏晋玄学对物的探讨是基于上述的神和理两个层面的。
在这种基础上,他们认为物是由气聚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本质精神。
因此,在魏晋玄学的视野中,物是神灵存在的形式,也是道的实现方式。
在物的存在中,魏晋玄学强调非物质因素的作用,例如道德、艺术、审美等,作为智慧和文化的表达。
二、特点1.宇宙观的超越性魏晋玄学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观念超越性。
他们将人和世界的真正本质视为神秘和超自然的,是超越马、克斯、恩格斯等传统哲学思潮的范畴。
2.表意意象化魏晋玄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思其意义。
以象征和比喻的方式描绘宇宙和人类的本性。
3.道德、宗教的精神魏晋玄学的思想强调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作用。
他们认为自我修养、道德修行、心灵感悟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魏晋玄学的哲学体系中,宇宙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自我超越和灵性的成长来实现的。
4.审美的价值魏晋玄学还将审美和美学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认为审美和美学既是生活的普遍需求,也是宇宙创作美的本质。
三、总结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并发展出的重要分支。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历史上变革的时期,玄学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一、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末的黄老、墨子等学派。
黄老学派提出了“道胜于德”、“道成育物”等思想,重视宇宙之道的应用。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类间的和谐与平等。
这些思想建立了魏晋玄学思想的基础。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名士思想大放异彩。
庄子的思想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玄学。
庄子强调天人之间本是一体,主张超脱世俗,自由游离于人事之外。
玄学家生活在士卒之间,他们机智灵活,拥护庄子思想。
玄学思想日益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主流思想。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1.理念的深入探讨玄学家思想体系的深入探讨给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弼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念,强调形而上的道在一个事物的本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邵雍则进一步解释了道的含义,认为道是一个世界的基础法则。
2.与佛教思想的对话魏晋玄学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也为玄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北魏时期一位佛教禅师慧能创立的禅宗吸收了玄学中的宇宙观念和超越世俗的理念。
这种以内观转化心识为核心的禅宗,不断吸收和融合玄学思想,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
3.思想融合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它融合了许多其他学派的思想和理论。
比如黄老学派的“道胜于德”理念和“道成育物”观念,在玄学思想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了完整的道论体系。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也对玄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合起来,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场辩证的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和群策群力,最终形成了庞大而透彻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玄学思想以思辨、玄妙、超越现实为特点,对后世的文人士子、思想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魏晋玄学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宇宙观:魏晋玄学思想强调宇宙是一种统一而和谐的整体,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宇宙的本质是玄妙无穷的,并不可思议。
人类应该通过超越现实、思辨探索的方式去揭示宇宙的真相,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
二、人性观:魏晋玄学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堕落。
人类的任务就是通过修炼、修养和广泛的学习来恢复自己的本性,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这种人性观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道德观:魏晋玄学思想认为道德是世界的基本规则和价值准则,它不仅是人类之间进行交往的行为规范,更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道德应该是超越功利和私欲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魏晋玄学思想强调“真人”、“圣人”的道德境界,认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宇宙的真理和本质。
四、知识观:魏晋玄学思想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揭示真理的工具,是探索玄妙世界的必要条件。
知识的来源既包括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也包括人类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魏晋玄学思想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和深奥性,要求人们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境界,以达到通达宇宙之道的境地。
五、修养观:魏晋玄学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涵养是达到超越现实、揭示宇宙真理的必要条件。
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学习修养、心性修养等方面。
修养的目标是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通过自我超越和内心的净化来达到与宇宙的和谐一致。
总之,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思辨性和超越现实性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魏晋玄学思想以玄妙无穷、修养升华为核心,有力地推动了后世儒学、道学、佛学等思想流派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着深刻思想的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玄学家”。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思想上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一、玄学思想的发展背景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和新文化的诞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玄学家们开始思考自然和人类的本质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
玄学家们的思想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思潮,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
二、玄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道家思想的充分发挥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在思想上主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认为道有虚、有实,虚实不相离,道是一切事物的核心。
其中以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最为深刻影响着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
他们深刻理解了道家思想中的人道自然和道统天下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玄学思想中。
2、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与道家思想相比,玄学家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更为明显。
玄学家们认为儒家思想讲究人文之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应该尽量充分发挥出来。
他们认为儒家思想重视人伦,注重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延续,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玄学家们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正义”等概念,为玄学思想注入了更为深刻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
3、佛教思想的融入魏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这对于玄学家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玄学家们将佛教思想中的“空”、“无”融入到玄学思想中,使其更加完善。
此外,在佛教的思想中,“缘起”、“假相”等概念也被玄学家们运用到了玄学思想中。
三、玄学思想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对个人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玄学思想重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超脱,倡导人们追求心灵上的极致和自由。
这些观点不仅对玄学家们自身的成长有所帮助,也为当时的千古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哲学。
2、对社会的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玄学家们通过推崇“仁政”、“正义”等概念,提出了许多理论来指导当时社会的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潮之一,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主要由玄思、玄平、玄学三派构成,代表了当时士人对于人生、宇宙、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
玄学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
下面将从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等方面对魏晋玄学思想进行总结。
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发,社会矛盾丛生,士人们的生活遭受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个背景下,玄学思想应运而生。
玄学起源于老庄思想,发扬了道家的非务实主义和中庸思想,与儒学达到了一种融合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社会为玄学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二、代表人物1. 玄思派代表人物有郭象、班固。
他们主张通过练炼心性,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用心体悟玄妙。
郭象提出“知足常乐”的观念,认为人应当满足于自己的本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2. 玄平派代表人物有王弼、董仲舒。
他们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一体性,认为人应当自觉地融入自然和社会,追求内外统一的境界。
王弼主张“致圣”和“求道”,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 玄学派代表人物有王籍、陶渊明。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通过审美体验来表达和体验,艺术创作成为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途径之一。
他们主张“遁逸诗”的创作,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并呼吁回归自然。
三、主要思想1. 达观宽慰魏晋玄学强调,人生自有天定,寒暑饥馑,时常变化,人们应当达观宽慰,对外在世界的种种变化采取平静的态度。
郭象认为,人应当知足常乐,放下对外在物质的过分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2. 内外统一玄平派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王弼认为,人应该“致圣”,即通过内心修炼,达到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生的价值。
3. 审美体验玄学派认为,通过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人们可以实现与自然的融合。
他们主张“遁逸诗”的创作,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呼吁回归自然,通过审美体验寻求内心的满足和自由。
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
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观念应出自《老子》,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
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则当时的道教可谓是通俗的信仰和实践中的操作,这二者,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自正始玄学阶段开始,围绕着“名教”与“自然”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经过竹林玄学、元康玄学的演化、继承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已基本上构建起来了它的理论体系。
而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己的特点,即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强调自然无为,重视个体的地位和价值;突出个体个性自由,强调顺应个体的个性发展,因性自然;注重理论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得意忘言:在理论形态上以老庄思想为基本骨架;重视审美和养生教育等。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在魏晋时
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魏晋玄学主要包括了玄理、玄学、玄言
等内容,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玄理。
玄理是指玄学家对宇宙、人生、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玄学家认为,宇宙万物之间
存在着一种玄妙的联系和规律,这种玄妙的联系和规律是超越常人
所能理解的。
因此,玄学家致力于通过思辨和探索,揭示宇宙的玄
妙之理,以期达到心灵的超脱和精神的升华。
其次,玄学是魏晋玄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玄学是魏晋时期儒
家学说的一种重要发展,它主张“玄道”、“玄学”,强调“玄学”即“玄理”、“玄言”、“玄学”三者的统一。
玄学家认为,通过
对玄理的探究和领悟,可以达到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从而实
现个体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玄言是魏晋玄学的又一重要内容。
玄言是指玄学家所撰
写的有关玄理的文章和著作。
玄学家通过玄言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
理解和领悟,以期启发他人对玄理的思考和探索。
玄言在魏晋时期
广泛流传,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玄理、玄学、玄言等方面。
玄学家通过对玄理的思考和探索,致力于揭示宇宙的玄妙之理,实现个体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九章-魏晋玄学..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于圣人 无情而有性。“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 回任道,怒不过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四十二分。
《老子注》 《老子指略》 《周易注》
《周易略例》
王弼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四十二分。
《达庄论》
阮籍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四十二分。
阮籍核心思想 ——“折衷名教与自然”
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 并不是 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 正的名教。有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四十二分。
(三)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 :郭象 裴頠 欧阳建 重要著作 : 郭象——《庄子注》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扬雄《太玄·玄摛(舒展)》:“玄者, 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 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四十二分。
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关注天地万物的本原。
二是远离人情俗事的干扰。
《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 “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 为“玄宗”。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四十二分。
2、独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于玄 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 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 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四十二分。
3、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 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四十二分。
而黑白以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 理,无为者也。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 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 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 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文明以及存在的人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思想潮流便是玄学思想,虽然这一派思想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之后的思想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一、魏晋时期社会的背景想要深入理解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首先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变革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面对着新的政治、宗教、文化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思想和信仰。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基本内涵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承袭了先秦诸子思想、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它的出现是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道教、墨家、名家等等多种思想相互触发的结果。
具体来说,魏晋玄学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1. 把握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玄学思想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
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对矛盾,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联系。
因此,玄学思想中的“道”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实体,还具有物质基础和内在的本质。
2. 探索存在意义的问题玄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认为存在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非相对的存在。
它关注的问题并不是现象的外在表象,而是存在的根源和内在的本质。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在物理世界之外追寻存在的本质。
3. 一种超越凡俗、悟性的思想魏晋玄学思想认为,人的精神是可以升华的,超越于世俗、形式化知识和经验的层面。
与此同时,玄学思想也强调了超越凡俗的通途——悟性,意目于人的悟觉冥思的能力,以实现超越物质世界的归依。
三、魏晋玄学思想发展的历程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对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清习天人清习天人思想是魏晋玄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纯粹的内在的冥想,即通过冥想来探求魏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
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观念应出自《老子》,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
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则当时的道教可谓是通俗的信仰和实践中的操作,这二者,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自正始玄学阶段开始,围绕着“名教”与“自然”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经过竹林玄学、元康玄学的演化、继承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已基本上构建起来了它的理论体系。
而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己的特点,即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强调自然无为,重视个体的地位和价值;突出个体个性自由,强调顺应个体的个性发展,因性自然;注重理论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得意忘言:在理论形态上以老庄思想为基本骨架;重视审美和养生教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玄学对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和文学艺术的 影响
从品评人物到品鉴山水、书画、文学作品;
“言意”、“意象”、“形神”、“虚实”、“动静”等等 概念,成为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一些重要术语。
玄学影响到当时文人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心 境气质;玄学思想内容与诗歌结合,导致了“玄言诗”的出现。
“任自然”的导向,形成了一代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也催 发了直接以自然世界为审美对象的山水文学的产生。
“圣人有情”说,促进了文学中抒情成分的增长,诗歌从“言 志”走向“缘情”。
玄学趣味影响下的艺术追求:高雅闲适、冲淡宁静、清秀俊 逸、简约空灵等境界、风格、美学范式。
[1] 《晋书·陈骞裴秀传》
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
向秀(约227——272)。
郭象(252——312)。
向秀和郭象均著有《庄子注》,这两本书代表了他们二人 的思想。
向秀和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观点。他们认为名教礼
法、君臣上下、尊卑贵贱都是“天理自然”,人们应任其发 展,不应干涉强求。 郭向的“独化论”哲学。 试图调和名教与自然、齐一儒道,解决士人心理上名教 (行为上遵守礼法、出仕治事)与自然(精神上超然物外) 的矛盾冲突。
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永嘉玄学:以向秀、郭象为代表; 东晋玄学:以张湛为代表。
何晏(190——249),著有《论语集解》和《道德论》
等。现仅存《论语集解》。
王弼(226——249),著《易注》和《老子注》等。
“贵无论”哲学 何晏:“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王弼:“道者,无之 称也。” “名教出于自然”。人君体现自然无为,而大臣代表有、名 教,应有为。他们的结论是,君主无为、臣下有为。这种主 张有助于大臣专制。
代表其玄学思想的论述 有《与山巨源绝交书》、 《声无哀乐论》、《难自 然好学论》和《养生论》 等。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
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 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 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 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 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 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 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 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 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 论》。
玄学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经学的解体和改造。客 观上对两汉以来传统统治思想的冲击和挑战,因 而在一定程度上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玄学各派争论和探索的“无”、“有” 、“名 教”、“自然”、“道”等命题,为后来哲学的 发展提供和积累了资料 。
南朝刘义庆编, 记录魏晋名士 的 逸闻轶事和玄虚 清谈,是一部魏 晋风流的故事集, 魏晋名士的“教 科书”
嵇康(223——262) 阮籍(210——263)
使酒任性,玩世不恭,独尚自然。
将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猛烈抨击名教和礼法。
非汤、武而薄周、孔。
裴頠(267-300),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山 西绛县)人,司空裴秀之次子。其兄早死,他继 承了父亲的爵位。他后来与张华一起被赵王伦所 杀,成为西晋统治集团内讧的牺牲品。死时年仅 三十四岁,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一篇《崇有 论》。 “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 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 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 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仿效,风教陵迟,乃著 《崇有之论》以释其蔽。”[1]
“名教” vs “自然”
“有” vs “无”
约束
“末” vs “本”
自由
控制 “用” vs “体” 放纵
“言” vs “意”
儒 vs 道
……
一、玄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本体论:“有无”、“本末”等形而上 学范畴的辨析,从义理上构建形而上学 的本体论体系。
方法论:“辨名析理”,“得意忘言”。
二、玄学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的影响
玄学的产生的学术史内部原因 :
一. 玄学的产生是儒道两家思想长期互动的 产物。
二. 玄学的产生是对汉代经学治学方法的一 个反拨。
三. 玄学的产生体现了学术思想追求自身独 立性的要求。
《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合称为 “三玄”。
玄学的核心是“无”。《老子》云:“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玄学家王弼注云:“玄者,冥也。默 然无有也。”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社会思想变迁与玄学产生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代表人物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基本主题 第四节 魏晋玄学的地位和影响
玄学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 世事动荡,政局衰颓,社会陷入严重 危机。
二. 信念失落,道德沦丧,精神寻求新的 出路。
三. 清流横议,品评人物,士人开启玄谈 风气。
“魏晋风度”或“名士风流” :
“玄远”之心,超越世俗,超越自我,旷达不拘 智慧见识,敏锐的洞察能力和言简意赅、一语中 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妙的审美鉴赏能力即所谓“妙赏”; 深切的“真情”,一往情深,一种超越自我的宇 宙人生情感。
冯友兰《论风流》,哲学评论,1944,9卷3期。参见许抗生《冯友兰论魏晋 玄学》,北京社会科学,1995/4,36-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