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之1 中国文学批评史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一章

一、论美及审美范畴
1、美的性质:“可爱玩而不可利用”
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 者是己。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 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其利用之点。其性质如 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它包含两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美的超物质性。
“美术(文学)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 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自解免,而 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人之迫害而无人为之 昭雪”,由西方康德、叔本华一路近代美学家的 启发和诱导,王国维建树起自己的文学本体论观 念。
无意像梁启超那样用新的“文以载道”去置换旧 的“文以载道”,而是标举文学“超然于利害之 外”的本性;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王国维在论述意境范畴时,也作了区分,其 根据也是从物我关系所表现出的或动或静的状态。 他认为, “无我之境”,物我界限泯灭,和谐 化一,宁静自然,属于优美, “有我之境”, “我”的色彩强烈, “物”明显地著上“我” 的情感态度,是一种流动状态,属于宏壮。
(2)古雅
“古雅”范畴的提出,实际上是弥补康德天才论 的不足: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一章
一、梁启超。(1873— 1929),字卓如,号任 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 客、饮冰子、饮冰室主 人、新民子、中国之新 民、自由斋主人、曼殊 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 年等。
第五、提出了小说的分类和划分类别的标准。
理想派小说,凡是能导人游于他境界的,属于理 想派小说;
二、改良诗歌
“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今日 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仑布、玛赛郎之出世,必 不远矣。”“欲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不 可不备三长: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句语, 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文系高年级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以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历史为基本线索,通过择要介绍重要批评家、批评流派和论著,了解我国文学批评各历史阶段的大概状况,以及我国文学批评根本的民族特点,在掌握一定的古文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水平,并且具备思考当今在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3学时,共20周(包括期末2周复习和考试)。
序论: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及研究状况(第1周)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第一节杂文学观念第二节儒家文学观第三节道家文学观第二章汉魏晋文学批评(第2周)第一节诗论:发乎情止乎礼义第二节文论:明道征圣宗经第三节王充第四节曹丕《典论·论文》第五节陆机《文赋》第三章南朝文学批评(一)(第3周)第一节《文心雕龙》基本文学思想第二节《文心雕龙》重要观点第三节《文心雕龙》研究情况第四章南朝文学批评(二)(第4周)第一节《诗品》第二节《文选》第三节文笔说、声律论第五章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一)(第5周)第一节隋及初唐(王通、四杰、陈子昂)第二节唐人选唐诗第三节皎然《诗式》第四节白居易、元稹第五节司空图第六章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二)(第6周)第一节刘知几第二节古文运动先驱第三节韩愈、柳宗元第七章宋金元文学批评(上)(第7周)第一节宋初文学批评第二节欧阳修第三节苏轼(含苏洵、苏辙)第八章宋金元文学批评(中)(第8周)第一节黄庭坚第二节吕本中第三节对江西诗派的批评第九章宋金元文学批评(下)(第9周)第一节朱熹及理学家的文学观第二节严羽与《沧浪诗话》第三节宋代词论第四节元好问·方回第十章明代文学批评(上)(第10周)第一节《唐诗品汇》第二节李东阳第三节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第四节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第十一章明代文学批评(下)(第11周)第一节唐宋派第二节李贽第三节公安派第四节竟陵派第十二章清代文学批评(上)(第12周)第一节清初文学批评(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第二节桐城派第三节阳湖派第四节骈文派第十三章清代文学批评(中)(第13周)第一节神韵说第二节《原诗》第三节格调说第四节性灵说第五节肌理说第十四章清代文学批评(下)(第14章)第一节阳羡派第二节浙西派第三节常州词派第十五章近代文学批评(第15周)第一节龚自珍·魏源第二节桐城后学第三节宋诗派第四节梁启超第五节章太炎第六节王国维第十六章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上)(第16周)第一节明代前中期戏曲批评发展第二节沈、汤之争第三节王骥德第四节四大小说批评第五节冯梦龙第十七章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中)(第17周)第一节金圣叹评《水浒》第二节金圣叹评《西厢记》第三节李渔《闲情偶记》第十八章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下)(第18周)第一节历史戏剧理论第二节花部乱弹理论第三节毛氏父子评《三国演义》第四节张竹坡评《金瓶梅》第五节《红楼梦》脂评第六节文言小说批评第七节近代小说批评三、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参考书: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孙立第一编先秦两汉文学批评概说(略)引子:早期的文学批评观念一、《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由“诗”字我们可以窥测到诗写作的一些情况,但其中并无有关诗或文学的观念。
可是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里,却包含了诗的观念。
兹举数例:“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巷伯。
”(《大雅·嵩高》)“家父作诵,以究王凶,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大雅·节南山》)“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巷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小雅·四月》)“维是编心,是以为刺。
”(《魏风·葛屦》)“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魏风·园有桃》)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诗的目的一是为了讽刺,二是为了抒怨,三是颂赞赠答。
这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作诗的目的,但应该说《诗》三百中主要的作诗倾向是包含在内了。
这些出自诗人之手的作诗宣言,反映了早期的诗学和文学观念。
二、《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在《易经》《家人》卦的《象辞》中,有“君子以言有物”,《艮》卦爻辞《六五》中有“言有序”两句,可视为我国古代有关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最早的理论要求。
后世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一直都是在这个框架中运行的。
三、《国语》《左传》中的文学观念另外,在《国语》和《左传》两部书中,有“献诗讽谏说”和“观诗知政说”是汉代有关诗的美刺理论的萌芽。
此外还有“三不朽”说。
首先看《国语·周语》中的献诗讽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知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曲,史献书,师箴,赋,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另象《左传》襄公十四记载的师旷对晋平公的话,《国语》周语中有“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的话,都是献诗讽谏的内容。
“观诗知政”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札在鲁国观乐时所发表的评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王运熙的四分法1)先秦两汉时期,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发展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繁荣期《文心雕龙》、《诗品》3)唐宋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开崛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雅苏轼:发纤秾与简古,寄志味于淡泊王安石:看似平淡却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4)元明清为传统诗文理论的总结期,新兴戏曲小说理论的发展期文论资料颇多,文学理论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戏曲小说有浓厚的市民意识和封建意识古代文论的七种变现形态片言之语、论文形式、论诗绝句、专著形式、资料汇编、诗文词选评、小说戏曲评点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陈琳、徐干、刘桢、应扬、阮瑀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美刺: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魏风·葛履》美刺:赞美和讽刺言志: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今文尚书·尧典》言志:表达思想感情观志和观风:从作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美刺;从听诗的角度来说是观志和观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第一篇最早最完整的(音乐和诗歌)批评内容:季札观乐的看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孔子的论《诗》1)忧道意识与人格精神道:殷周以来礼乐文化所形成的忧患孔子以《诗》为修身之具:兴与《诗》、立与礼、成于乐2)《诗》的功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
”诗中的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相联系比照,从而获得启发观:《集解》引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
”群:《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使人们关系和谐。
怨:《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强调《诗》批评政治,表达下情的作用孔子还评论《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中和之美《关雎》乐而不淫(过分),哀而不伤。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重视言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过程;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文论形成的差异(民族特色)等;了解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的结合、互补及其影响等。
教学重点:儒家文学批评道家文学批评教学难点:儒家文学批评和道家文学批评的对立互补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过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先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处于萌芽状态1.原因(1)文、史、哲不分,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分: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尧典》)(3)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泛指学术、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2.表现(1)文学批评观念与礼乐观念杂揉(2)文学批评观念与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杂揉(二)诗学为先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所以文学批评的最初形态也就是诗的批评,直至明清,它仍居主导地位。
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三)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1.零散不成系统,这与萌芽状态互为因果。
第1章之1 中国文学批评史

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邱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
• 作家研究:推源溯流 • 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 三种错误的批评态度: • 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 评论者的文学修养: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 象,务在博观。 • 批评的理想境界: •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 照辞如镜矣。 • 批评六观: • 一观位体,二观臵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话”与“评点”
• “话”是在传统的“诗论”、“诗品”、 “诗格”的基础上,借鉴“笔记”写作方 式而形成的一种批评形式; • “评点”则是以“经注”、“史注”和 “文学选评”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批评体式。 •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冯梦龙评《挂枝儿· 愁孕》
悔当初与他偷了一下,谁知道就有了小 冤家,主腰儿难束肚子大,这等不尴不尬 不事,如何处臵他,免不得娘知也,定有 一顿打。
曹丕《典论 ·论文》
•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 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 致。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钟嵘《诗品》
• 品评汉魏至梁的122位五言诗作者 • 批评尺度:滋味 • 批评方式:摘句为评,形象说诗
• “只见蔡夫人道”
• • • • ‚蔡夫人道‛写尽骄妻, ‚只见‛写尽弱婿。 ‚蔡夫人道‛,言梁中书不敢则声矣, ‚只见‛者,言梁中书不敢旁视也。
金圣叹评点《水浒》第二回:
• “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 一掌” • 眉批: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也打得阔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剖析

第二节 五经与文论
一、五经与文学
五经为各体之源。
诗:赋、颂、歌、赞
பைடு நூலகம்
书:诏、策、教、令
礼:铭、诔、箴、祝
易:论、说、辞、序
春秋:纪、传、盟、檄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
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
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宗经》
例3:《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译文: 吉甫(我)作了这篇颂,诗意深切很出色,清风化育非常好,赠诗增美了申伯。
这是一首颂诗,赞美诗。作者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赞美申伯的美好品德。
305篇中,有11篇作者已经谈到了写诗的目的,其中8例为讽,3例为颂。
2、诗言志——开山的纲领 《尚书·尧典》载有舜对他的臣子夔所说的关于音乐(实为诗乐舞)的一段话:
二、五经与文论
诗:美刺说
书:诗言志
礼:
易:言有物、言有序
春秋:
《左传》:三不朽、季札观乐
1、美刺说:在《诗经》的少数篇章中,有些作者写到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 态度。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表达了朴素的认识。美,是对人和事的肯定和赞美; 刺,是对人和事的否定和批评。美刺说虽然到汉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它 的萌芽和成长时期却是在先秦。因此,诗歌的美刺作用,最早认识到的是诗人自 己。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一、先秦的文学批评
课时编号:02
第一节 概述
先秦时期,文学依附经、史、子,还没 有独立出来。纯文学作品,只有《诗经》和 《楚辞》。文学观念尚未形成,所谓的文学 批评只是零星片段地孕育在五经之中。
孔子后,文学观念有所发展,涉及到对 《诗经》的评价、对“言”的看法等。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2 教学内容: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分析典型文学批评案例学生讨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报告二、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2.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2 教学内容: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先秦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三、第三章:汉代文学批评3.1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2 教学内容: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汉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四、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4.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2 教学内容: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唐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4.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五、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5.1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5.2 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5.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宋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5.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六、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6.1 教学目标:理解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主要成就分析明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贡献6.2 教学内容: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分析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主要理论6.3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6.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学生阅读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代表作小组比较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不同观点6.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论文写作七、第七章:清代文学批评7.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成就研究清代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7.2 教学内容: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清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与影响7.3 教学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7.4 教学活动:教师对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进行讲解学生研究清代文学批评的成就与影响文献阅读与分析7.5 教学评价:文献综述口头报告八、第八章:近现代文学批评8.1 教学目标:认识近现代文学批评的变革与发展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8.2 教学内容: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变革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8.3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8.4 教学活动:教师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变革学生研究近现代文学批评的案例小组讨论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趋势8.5 教学评价:小组讨论报告论文写作九、第九章:当代文学批评9.1 教学目标: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9.2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分析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9.3 教学方法:社会调查法小组讨论法9.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当代文学批评的问题与发展方向9.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论文写作10.1 教学目标: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成就与特点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小组讨论法10.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口头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绪论重点和难点解析: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

2020/4/27
19
二、孟子的文学观 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2、“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
关于“知人论世”,孟子谓万章曰:“一 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 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 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 章》下)
2020/4/27
25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⒈荀子的征圣、宗经、明道的思想主要见于他著 作中的《劝学》、《儒效》、《礼论》等篇中。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人为的表现; 因此,人应该加强后天的学习,积聚礼仪来改变 本性。
⒉荀子的《乐论》是针对墨子《非乐》论而写的 一篇辩驳文章。时间上应早于《礼记》的《乐 记》,《礼记·乐记》中的文字应是抄于《乐 论》。《乐记》乃汉儒所作。《乐论》是我国战 国晚期以前最重要的一篇相对比较系统的美学论 文。
2020/4/27
14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2020/4/27
27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很明显,荀子所描述的从音乐到人心再到社会治 乱线索是很清楚的。
荀子的《乐论》中还涉及了音乐的中和之美的问 题,与孔子的理论相契合。
《劝学》:“乐之中和也。”“诗者,中声 之所止也。”
中国文学史批评理论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批评的历史(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军2011/9/13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20世纪前的西方文学批评●20世纪文学批评的范式与转换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文史哲不分历史性与现实性兴发感动,知人论世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孔子论诗●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先秦詩之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国君臣在垂陇设宴招待晋国大臣赵文子(孟),参加宴会的游子展、子西、子产、子大叔、印段、公孙段。
赵孟说:‚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于是子展等六人分别赋《草虫》、《黍苗》等诗,借《诗》三百中现成的篇章称美郑伯和赵孟,联络郑、晋两国的交情。
伯有对郑伯心存宿怨,赋《鹑之贲贲》有讥刺其君之意(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文子告叔相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汉书艺文志》:‚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领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孔子論詩●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小子何莫学夫诗,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兴、观、群、怨。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言己之善盖于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
推而至于一国天下皆然,随其高下以为广狭也。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庄子‚得意忘言‛●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秋水》)汉代文学批评●《毛诗》序:代表了汉代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的批评模式。
●《诗谱序》:提出了‚循其上下‛和‚傍行而观‛等理解《诗经》的基本方法。
●楚辞评论:汉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文体分类《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诗谱序》●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
此《诗》之大纲也。
●‚然则诗之风雅颂分体,究于何而分之?曰:当分于其诗之用。
盖诗既为王官所掌,为当时治天下之具,则诗必有用,义居可见。
颂者,用之宗庙。
雅则用之朝廷。
二南则乡人用之为乡乐。
后夫人用之,谓之房中之乐。
王之燕居用之,谓之燕乐。
名异实同,政府、乡人、上下皆得而用之,以此与雅颂异。
风雅颂之分,即分于其诗之用。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楚辞评论●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也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今若屈原,露才扬己,兢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增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纵容。
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秒才者也。
(班固《离骚序》)《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
●‚六艺‛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九种。
●‚诗赋‛分为五类,即: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荀卿赋类、杂赋类、歌诗类。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在现代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批评自魏晋时期始走向自觉●批评理论专著和专论●对文学自身特性的关注●曹丕:《典论论文》●萧统:《文选》●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诗文评序》●文章莫盛於两汉。
浑浑灝灝,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
建安、黄初,体裁渐备。
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
其勒为一书传於今者,则断自刘勰、锺嵘。
●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
为例各殊。
●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
●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
●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
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钟嵘《诗品》●品评汉魏至梁的122位五言诗作者●批评尺度:滋味●批评方式:摘句为评,形象说诗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邱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
●作家研究:推源溯流●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三种错误的批评态度:●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评论者的文学修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在博观。
●批评的理想境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批评六观:●一观位体,二观臵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唐宋文学批评●‚论诗诗‛。
唐代诗歌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杜甫《戏为六绝句》和《解闷》、韩愈的《调张籍》和《荐士》,以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代表,●‚诗话‛‚词话‛。
为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所开创的中国文学批评独特样式,后逐渐成为宋元明清诗歌批评的主要样式。
●‚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二》●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宋代诗话、词话●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
(《彦周诗话》)●《六一诗话》●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严羽:《沧浪诗话》)明清文学批评●评点:评,是批评;点,是圈点。
评点即批评者阅读时随手在正文旁所作的圈点批注。
以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为代表。
●小说评点体制:包括正文中的眉批、夹批、侧批,回前和回末总评,以及全书的序文、读法、凡例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阐释体系。
‚話‛与‚評點‛●‚话‛是在传统的‚诗论‛、‚诗品‛、‚诗格‛的基础上,借鉴‚笔记‛写作方式而形成的一种批评形式;●‚评点‛则是以‚经注‛、‚史注‛和‚文学选评‛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批评体式。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几部代表性的小说评点著作●金圣叹评点《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金聖嘆評點《水滸傳》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
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有此一折,反越显出武松神威,不然,便是卒然不及回避,侥幸得免虎口者矣。
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以性命与名誉对算,不亦异乎?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活写出武松神威。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看他写酒醉,有节有次。
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冬天也,偏要写的热极,后到大虫扑时,忽然惊出冷汗来,绝世妙手。
将哨棒绾在肋下,哨棒十一。
一步步上那冈子来。
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骇人之景,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金聖嘆評點《水滸傳》●‚只见蔡夫人道‛●‚蔡夫人道‛写尽骄妻,‚只见‛写尽弱婿。
‚蔡夫人道‛,言梁中书不敢则声矣,‚只见‛者,言梁中书不敢旁视也。
●‚杨志叹了口气,一直下冈子去了。
‛●上文一路写来,都在杨志分中,此忽然写了‘去了’,却似在十四人分中者,当知此事,真有移云接月之巧。
●轻轻于杨志文尾,用‚去了‛,便令杨志自去,而读者眼光自注冈上,重复发放此十四人。
此皆作者着乖处、偷力处,须要一一知其笔踪墨迹。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 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化的历史巨变,伴随近代中国社会传统旧知识体系向现代新型知识体系转化的文化更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交汇,中国文学批评逐步发生现代转型。
(一)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受到西方政治、哲学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在文学观念、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梁启超与小说界革命●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梁啟超:《小説與群治之關係》●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1,隆升小说之价值,‚文学之最上乘‛,逾越经史;●2,宏扬以悲剧和崇高为精神内核之小说型态,研讨小说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提出‚写实‛与‚理想‛两种小说创作手法。
●3,破除小说‚意在教忠‛、‚意在教孝‛、‚意在教之以明礼与义‛的道统,把小说纳入到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群体国家观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