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副词共52页文档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这是古今一致的。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例如: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
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附带也说一下。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程度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庄子·徐无鬼)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例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另一个意思是“稍、略”。例如:
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二、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下面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古代汉语常用副词分类简表
古代汉语常用副词分类简表
1.表示达到最高的程度。这类副词有:最、极、甚、殊、太、至, 尤、良、雅、大等。
2.表示程度有所加深。这类副词有:愈、益、弥等。
3.表示程度较轻。这类有:少、颇。略、差等。
汉语词类——副词
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者某种性质状 态进行修饰限制的一类词。它可以限制 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 时间等意义。
一、副词的来源
副词绝大部分是从动词、 形容词、名词、代词等演 化而来的。由于副词表示 的意义比动词、形容词、 名词等要虚一些,所以从 动词、形容词、名词等向 副词演化的过程是一种虚 化过程。如: “向”,作动词时有 接近的意义,后面可以接 表示时间的宾语。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 隐《登乐游原》)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
当表示接近意义的动词 “向”出现在动词或者形 容词等谓语前时,便虚化 为副词,表示将近的意思。 例:
清明前夜炊饭,鸡向鸣下熟饭 于瓮中,以向满为限。(贾思 勰《齐民要术》)
又表示将要的意思,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水涓涓而始 流。(陶潜《归去来兮辞》)
再如:信,作为形容词,是言语真实的意思。 例:
子以为我为不信,我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 之见我而敢不走乎?(《战国策·楚策》)
后来虚化为副词,是确实、的确的意思。例:
大王信行臣之言。(《战国策· 秦策》)
二、副词的语法功能
副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 句子的状语,但有些谓语 性的副词有时也可以作谓 语或者补语。 作谓语的情况有两种,一 种是在一般的陈述句或者 疑问句中作谓语,例:
古代汉语虚词副词
古代汉语虚词副
词
汝州市一高孙
银昌
定义、特点、分类、功能、使用
定义: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
特点:
1、置于动词形容
词之前,不需要与别的词语组合,作状语。渔人甚异之。少益嗜食。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置于动词形容词之后,不需要与别的词语组合,作状语或补语。王之好乐甚。
3、一般不能直接修饰名词或代词。
辨析:
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
词语。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分类:
根据语法作用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频度副词、语气副词、表敬副
词、指代副词。七种。
一、程度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所达到的不同程度。
A、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极、甚、殊、良、绝、太(大)、至、颇、尤、孔”等,
它们可分别译为“最、很、非常、特别”等。
a “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
b “大”意思是“十分”;
c “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d “殊、特、尤、
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
e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
①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②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③(西门豹)向河立待良久。
④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良多。
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⑥水至清则无鱼。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B、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现举例如下:
一、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例如:
(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左传·昭公十一年》)
(2)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例如:
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左传·宣公六年》)
(二)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
古代汉语:第五单元(通论-副词)
古代漢語第五單元通論——副詞——副詞的基本概念、分類
——各類副詞舉要
文選——司馬遷《報任安書》
——《史記》的基本情況暨語言研究
——文選串講
古代漢語中的副詞·第一節
一、副詞的概念暨功能
(一)副詞的概念
1.副詞是什么?
一般能修飾或限制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行爲動作或性狀的程度、範圍、時間既肯定、否定等意義的詞。《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681頁
2.副詞概念的由來
副詞譯自英語adverb,源于拉丁語adverbium,原爲“附加於動詞”之意。同上
3.副詞在相關古代漢語語法學著作中的別名
狀字(《馬氏文通》:“凡實字以貌動靜之容者,曰狀字。”2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副字(陳承澤《國文法草創》:“副字乃限製或修饰動字、象字或其他副字之字也。”4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
(二)副詞的功能
一般隻能位於謂詞性成分之前,充當其脩飾性成分,而不受其他成分脩飾。劉雲峰2頁
二、副詞的分類
“副詞內部需要分類,可是不容易分得幹凈利索,因爲副詞本來就是一個大雜燴。”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36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各家分類並不相同,最多11類(如王力、楊伯峻何樂士),最少的5類(如孫錫信)。
我們的教材分爲六類:
程度副詞
範圍副詞
時間副詞
情態副詞
否定副詞
表敬副詞
第二節副詞的分類介紹
一、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表示行爲、性質的程度。根據所標程度的深淺可以分三類:
一類表示程度高的
一類表示程度低的
一類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上更近一層的
表示程度高的副詞有“太”、“甚”、“極”等。
教材提到的“少”、“稍”和“頗”
二、範圍副詞
副词 古代汉语 通论
2.“毋”和“勿” (5)毋妄言,族矣!《史记· 项羽本纪》
(6)距关,毋内诸侯。《史记· 项羽本纪》
(7)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孟子· 梁惠王下》
(8)赵王畏秦,欲毋行。《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 (1)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沈括《梦溪笔谈》 4.表示动作行为最后发生。 “卒”、“终”、“竟”等。 (1)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 老庄申 韩列传》 (2)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柳宗元《黔之 驴》 (3)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王秦。 《史记· 陈涉世家》
(2)荆轲挟匕首卒刺陛下。《文选· 吴都赋》
9.用时间副词“遂”、“即”、“乃”等表示时间 的承接和连续。 (1)遂卧军中。《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 》 (2)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史记· 项 羽本纪》 (3)乃拜婴为大将军。《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10.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 “即”、“已”、“尝”、“曾”、“业” 等。 (1)既克,公问其故。《左传· 庄公十年》 ( 2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国语 · 越语 上》 (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 陈涉世家》 ( 5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 · 袁盎列 传》 (6)天子业出兵诛宛。《汉书· 李广传》 ( 7 )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 亦奚以为?《史记· 苏秦列传》
古代汉语1-副词资料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 围的词。
❖ 1.表示全体,如毕、悉、举、咸;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 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国人皆咎公。 诸侯毕贺。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女悉嫁秦诸公子。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民具尔瞻。《诗经》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赤泉侯人马俱惊。《史记》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天下之民举安。 人神共怒,此天亡之时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左传》
“既”经常做动词用,还可带宾语,有时还可独立使 用,表示时间,可看作表时间的分句。
吾与女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 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
“既”还可做连词,表示提出前提以引出后一 分句所提出的对策。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庄子》 岂直百里哉?《战国策》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惟余马首是瞻。《左传》 此特一时之事。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
有辨也。 独斩黯,民乃肯出马。《史记》 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 3.表示共同进行某种行为,译为一起、一同、一块儿,如共、 同、并、相与 诸侯共击楚,大破之。《史记》 齐欲与赵并灭楚。《史记》 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汉书 注意:
古汉语中的副词讲解学习
古汉语中的副词讲解学习
古汉语中的副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
时间副词
范围副词
程度副词
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指代性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
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
最、至、极、绝——最高度
大——十分
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殊、尤、特——特别、非常
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讨论:
1、良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
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江水)
2、甚:
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战国策·赵策四》)
苛政暴吏,甚于虎也。(《论衡·遭虎》)
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其实汉代偶有使用: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二)表程度不深、轻微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现举例如下:
一、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例如:
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左传·昭公十一年
2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例如:
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左传·宣公六年
二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
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伪古文尚书·大禹谟
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古代汉语课件 副词共63页
古代汉语课件 副词
Baidu Nhomakorabea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古代汉语课件副词
?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韩非子·和氏)
?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
? 蔡文大奇其形貌。(汉书·翟方进传)
? 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 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越绝书·荆平王内传)
传)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柳宗元.
愚溪詩序)
★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 亶为典属国。(汉
书·苏武传)
★直不过百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第见风帆沙鸟,烟雲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州新建
小竹楼记)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史
记·留侯世家)
★郭南门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韩非子·内储
说上)
★此特匹夫之勇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 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A.但 ?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辞)
? 但愿如此
只(≠转折连词)
现代汉语“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的 “但”主要是范围副词,表示限制(“只”、 “仅仅”)。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 此”等词中还保留着此用法。
古代汉语副词-文档资料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6
3、表示程度加深,更进一步
有“益、加、滋(兹)、尤、增、愈、弥”等,意义 近于“(比较起来)更加”、“(比现在)越来越”。“ 益、弥”今日还常用,需加注意。例如: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国语·晋语三)辑睦:合作、和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欲盖弥彰,竟有何益?(资治通鉴·唐纪)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荀子·王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尚书·泰誓中) 8
2、表示仅只
有“但、独、特、直、徒、第(弟)、啻、止、仅” 等和现代的“只”意思相当。例如: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三国志·华佗传)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
有辨也。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2
3、表示各别
有“各、每、别”。例如:
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尚书·汤诰)天休:天赐福佑 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 。
(说苑·君道)
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后汉书·邓禹传)
王每见之必泣。
它能作句子成分,在句中大都作状语,有时作补语 ,一般不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中心词。是一种半 实半虚的词。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复杂,是学习的难点之一。古代汉语的副词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一、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例如:
(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左传·昭公十一年》)
(2)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例如:
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左传·宣公六年》)
(二)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在伪古文《尚书》里
“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伪古文《尚书·大禹谟》)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
⏹时间副词
⏹范围副词
⏹程度副词
⏹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指代性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
⏹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
⏹最、至、极、绝——最高度
⏹大——十分
⏹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殊、尤、特——特别、非常
⏹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讨论:
⏹1、良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
⏹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江水)
⏹2、甚:
⏹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战国策·赵策四》)
⏹苛政暴吏,甚于虎也。(《论衡·遭虎》)
⏹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其实汉代偶有使用: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现举例如下:
一、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例如:
(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左传·昭公十一年》)
(2)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例如:
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左传·宣公六年》)
(二)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