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副词共52页文档
文言副词
• • • •
反问语气副词 胡、何、安、奚、焉、恶、岂、宁、庸 译作哪里,怎么。 示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6、频率副词 • 每、数、屡、累、频 • 译作:连续,屡次,再三,多次。 • 复、更、再、又 • 译作:又一次,再一次。 • 示例:范增数目项王。 • 累迁,至竟陵太守。《吴隐之传》
文言副词
• 副词在句中的位置,一般是置于动词、形容 词前,充当状语。 • 如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 极少数情况下置于动词、形容词之后,作补 语。 • 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类别及功用
• • • • • • 1、程度副词 轻微程度 少、稍、略 译作 稍微,略微 如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五人墓碑记》 程度渐进 愈、渐、益、弥、尤、更 译作 渐渐地,逐渐地,更加,越 来越地,尤其地。 • 如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
• • • •
4、时间副词 过去发生: 曾、尝、既、已译作:已经,曾经,以后 向、初、始、曩 、昔译作:以前,先前, 当初,从前。 • 素、常、恒、雅译作:一向,平常,向来。 示例: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表示动作发生状况: • 方、正、适、会 • 译作: 正在,适逢,巧碰,刚好 • 俄、旋、寻、须臾、顷之、未几、既而、 俄而、无何、已而、久之、斯须 • 译作:不多久,不一会,没多久 • 急、遽、猝、即、亟、立 • 译作:突然,急忙,立即,赶紧 示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 飞》 。
• • • • • •
7、表谦敬副词 窃、辱、惟、枉、伏惟 表示谦卑。 示例:曩者辱赐书。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敬、谨、幸、请、敢 表恭敬。 示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例如: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
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附带也说一下。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
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
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庄子·徐无鬼)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
例如: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另一个意思是“稍、略”。
例如: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下面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
(汉书·元帝纪)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文言文副词汇总
文言文副词汇总文言文副词汇总文言文副词汇总张标明编2007/9/14类型用法副词例句程度副词表程度进一步益、愈、弥、尤、加、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①默然良久②绝类弥勒③至情言语表程度轻少、稍、略公宜少屈之范围副词①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①政治未毕通也②咸与维新②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无惧,卿第言之③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①凡三变②相与谏曰③与之俱去时间副词①表过去向、曩、尝、曾、业、业/既已、即、适①曩与吾祖居者②既克,公问其故②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故方其盛也③从上观之,适与地平③表时间短俄、俄而、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据语境可译为片刻一会儿不久马上④表动作将发生行、行将、且、垂①年且九十②功败垂成⑤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①后十年,终为秦所灭②卒廷见相如情态副词①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①屠暴起②难于猝发③遽契其舟②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①遂东进②项伯亦拔剑起舞③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①帝雅闻衡善术学②③每自比于管仲④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①权宜之计②相如固辞③故亲数存之肯定副词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①察之,果然②闻之,信夫否定副词表否定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①微斯人②匪夷所思③莫之许也语气副词表猜测殆、庶、几①险象环生,几死②消灭殆尽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表祈使幸、唯、愿①幸勿怪②唯大王图之③愿有所闻表折顾①顾吾念之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表反诘岂、其、宁、独①岂有此理②其真无马耶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独不怜公子姊耶谦敬副词谦词窃、请、敢、敬、谨①窃以为不足取②敢不就死③臣请为王言乐④谨拜表以闻敬词幸、垂、辱、惠①垂询②大驾辱临③惠存。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现举例如下: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尚书·汤誓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论语·子罕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7愿先生勿泄史记·刺客列传8曰:“莫为盗,莫为杀人”庄子·则阳——按:莫为盗,不要为盗;莫为杀人,不要做杀人的事;9今吾尚病,病愈,我将往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按:不来,不要来;10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说也;奚其存”曰:“曼是为也天下之亡圣也久矣;”扬雄法言·寡见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有时也带宾语;例如:1匠石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庄子·人间世三已然否定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种情况已经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例如:1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论语·里仁2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未”与“尝”“曾”组合构成“未尝”“未曾”,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从来没有”;“未尝”是先秦、两汉时用,“未曾”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例如:3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4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孟子·告子上5罗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世说新语·任诞四存在否定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无”“罔”“亡wú”“靡”“蔑”,其中“罔”主要见于尚书;这类否定副词是否定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或“没有”;例如:1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汤誓2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韩非子·显学3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汉书·食货志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5封疆之削,何国蔑有左传·昭公元年此外,“不”有时也表示存在否定;例如: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雍也——按:祝鮀tuó,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宋朝,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朝,以美貌着称;7不有废也,君何以兴左传·僖公十年五判断否定表示判断否定的有“非”,在诗经里有时写作“匪”;这类否定副词是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例如: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二、时间副词时间副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表示动作行为已然、正然和将然;2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时间状态;3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4表示本始或终竟;一表示已然、正然和将然表示已然的有“已”“既”“业”“业已”“已业”,可以翻译成“已经”;其中“业”以及“业已”“已业”是秦汉以后出现的;例如:1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2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经·唐风·扬之水3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史记·留侯世家4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汉书·西域传上5是时汉兵已踰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表示正然的有“方”“适”,可以翻译成“正”“正在”;例如: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7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战国策·赵策三表示将然的先秦时期主要有“将”“且”“其”,秦汉以后有“方”“当”“垂”“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译成“将”“将要”;例如:8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9不反列,且行法;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11韩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12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史记·张仪列传13兵着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战国策·赵策一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15十八年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16华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注意,“方”既可以表示正然,也可以表示将然,需要根据语境来作出正确的判断;二表示时间状态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的副词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1、表示偶或,可以翻译成“偶然”“间或”“有时”;常见的有“倘”“傥党”“或”“间”“时”等;例如:1常从王媪、武负贳shì酒,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汉书·高帝纪2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论3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齐策一2、表示经常或恒常,可以翻译成“常常”“经常”“总是”“向来”“一向”等;常见的有“长”“素”“雅”“宿”“恒”“常”“时”“每”“屡”等;例如: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7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8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汉书·元后传9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1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1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三国志·蜀书·蒋琬传12君子屡盟,乱是用长;诗经·小雅·巧言3、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短暂,可翻译成“一会儿”“立刻”“很快”等;常见的有“少shǎo”“旋”“还xuán”“寻”“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应”等;其中“旋”“还”“寻”“立”“登”“应”等都是汉代以后产生的;例如:13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孟子·万章上14乃召与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15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庄子·齐物论16使虞卿久用于赵,赵必霸;会虞卿以魏、齐之事弃侯捐相而归,不用,赵旋亡;新序·善谋17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汉书·魏豹传18先主寻悔,请还;三国志·蜀书·庞统传19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0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管子·小称21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水经注·洛水22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三国志·吴书·朱桓传4、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保持不变,可翻译成“仍然”;常见的有“犹由”“尚”;例如:23今君虽终,言犹在耳;左传·文公六年24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左传·僖公三十三年25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左传·僖公四年26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孟子·离娄下5、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上偶合,可翻译成“恰巧”“正好”;常见的有“会”“适”“属zhǔ”;例如:27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28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29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表示刚刚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的时间副词可以翻译成“刚刚”,常见的有“甫”“方”“初”“新”“适”“属”“才”等;例如:1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汉书·匈奴传上2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史记·齐悼惠王世家3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汉书·晁错传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汉书·傅介子传6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史记·秦始皇本纪7齐、楚结好,我新与晋盟,晋、楚争盟,齐师必至;左传·成公元年注意,这一类时间副词与第一小类中表示已然的时间副词不同,表示已然的副词要翻译成“已经”,而此类时间副词要翻译成“刚刚”“刚才”;四表示本始或终竟表示本始的时间副词可以翻译成“本来”“当初”“开始”;常见的有“始”“初”“本”“固”“故”“自”等;例如: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2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左传·宣公十二年——按:广,十五辆兵车为一广;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5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荀子·性恶6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论衡·问孔表示终竟的可以翻译成“最终”“终究”“始终”等;常见的有“既”“终”“竟”“遂”“卒”“迄讫”等;例如:7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史记·周本纪8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9有志者事竟成也;后汉书·耿弇传10华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三国志·魏书·方技传11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12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后汉书·孔融传三、范围副词古代汉语的范围副词可以分为两类:1表示总括;2表示仅祗;一表示总括表示总括的副词可以翻译成“都”“尽”“总共”等,主要有“皆”“咸”“悉”“并并”“具俱”“胜”“备”“毕”“遍徧”“尽”“举”“通”“胥”“凡”“要yāo”“最”“一”“了”“略”“都”等,其中“最”是汉代出现的,“都”“了”“略”是汉魏时期出现的;例如: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2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货殖列传3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初见秦4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荀子·王制5关中民咸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6艰难险阻,备尝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7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8既醉而出,并受其福;诗经·小雅·宾之初筵9万物可兼知也;荀子·解蔽10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史记·太史公自序11范蠡徧游天下;汉书·李陵传12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史记·郑世家13凡六出奇计;史记·陈丞相世家14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史记·游侠列传15最凡国五十;汉书·西域传16号令一出太后;史记·吕后本纪17……而此纪总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史记·夏本纪18然则凤皇、麒麟都与鸟兽同一类;论衡·讲瑞19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小雅·角弓20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汉书·外戚恩泽侯表21王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世说新语·雅量这类范围副词所总括的对象大多数出现在它们的前面,但是有时也出现在它们的后面,如“皆尝小人之食”;二表示仅祗表示仅祗的范围副词可翻译成“仅仅”“祗”等;常见的有“特”“直”“仅”“少”“止”“但”“徒”“独”“唯惟”“祗秖”“啻”“才才、裁”“取”等;例如:22欲之而言叛,祗见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23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战国策·秦策一24二人之宠取过庸,不笃;汉书·佞幸传序——按:颜师古汉书注云:“才过于常人耳,不大厚也;”25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26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27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8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29若斯之类,匪啻于兹;左思三都赋序3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3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32为将当为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33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申韩列传34虽大男子,裁如婴儿;战国策·燕策一四、程度副词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表示程度深,一类表示程度浅,一类表示程度的变化;一表示程度深表示程度深的又分三小类: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极,其二是表示程度高,其三是表示程度过甚;第一小类可以翻译成“最”“极”,常见的有“綦q픓至”“极”“最”“绝”;例如:1甚易处而綦可乐也;荀子·王霸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文选·答客难3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4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谷梁传·文公十一年5策驰驱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第二小类可以翻译成“很”“特别”“非常”,常见的有“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等,其中“丕”主要见于尚书,“孔”主要见于诗经,“良”“颇”“雅”“奇”“酷”“笃”“绝”等都主要见于汉代以后的文献;例如:6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尚书·康诰7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诗经·小雅·小旻8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9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10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11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史记·淮阴侯列传12任王后绝欲得之;史记·梁孝王世家13龙从兄阳求腊钱,龙假取繁数,颇厌患之;后汉书·五行志14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及见,雅以为善;后汉书·章德窦后纪15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水经注·沁水16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媛17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三国志·魏书·华佗传“甚”也可以出现在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1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第三小类可以翻译成“太”;常见的有“太大、泰”“已以”“过”;例如:19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20昊天泰幠,予慎无辜;诗经·小雅·巧言——按:幠,疏忽;21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左传·桓公十七年22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伍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列传23郑业缘私横求,恩已过厚;汉书·王嘉传二表示程度浅表示程度浅的副词可以翻译成“稍微”“有点儿”等;常见的有“颇”“少”“小”“稍”“微”“略”“差”;例如:24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25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26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27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汉同;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传28籍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29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30两行微相近;齐民要术·种瓜注意,“颇”既可以表示程度深,也可以表示程度浅,确切的意义要依据语境来判断;三表示程度变化表示程度变化的副词可以翻译成“更”“更加”等;常见的有“愈逾”“益”“弥”“滋兹”“尤”“加”等,其中“愈”“益”“滋”等可以连用,构成“愈益、滋……愈益、滋……”格式;例如:31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汉书·朱买臣传32后朝,上益壮,丞相益畏;史记·袁盎晁错列传3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34若获诸侯,其虐滋甚;左传·昭公元年35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张丞相列传36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五、表数副词表数副词可分三类:一类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频繁,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情况类同,一类表示数量的几近;一表示连续或频繁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频繁的表数副词可以翻译成“多次”“频繁”“连连”等;常见的有“数shuò”“亟q씓荐”“频”“仍”“比”“累”等;例如: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2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3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国语·鲁语上4臣三叶累宠,皆统极位,义在殒越,岂敢饰辞曹操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5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6盖勋谓刘虞、袁绍曰:“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后汉书·盖勋传7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后汉书·李云传二表示重复或类同表示动作行为重复或情况类同的表数副词可翻译成“又”“也”“再一次”;常见的有“亦”“又”“复”“更”“再”等;例如:8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庄子·田子方9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列子·天瑞11张匄抽殳而下,射之,折股;扶伏而击之,折轸;又射之,死;左传·昭公二十一年12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13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14騑骖倦路,再寝再兴;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15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左传·僖公五年注意,“再”表示“多次”义是较晚产生的,在先秦时期,它表示“第二次”或“两次”的意思;三表示几近表示几近的表数副词可翻译成“将近”“几乎”“大概”等;常见的有“几”“且”“将”“近”“向”“可”“垂”“约”等;例如:16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恶病也;贾谊治安策1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18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19今适朞年,所耗未半,而余寇残烬,将向殄灭;后汉书·段颎传20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史记·大宛列传21初,帝好文学,以着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三国志·魏书·文帝纪22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悬此虵辈约以十数;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六、情状副词情状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或方式,可分若干小类;一表示诡诈表示诡诈的副词可以翻译成“假装”,常见的有“阳佯、详”“诡”“伪”“谬缪”“矫”“诈”“虚”“假”“绐dài”等;例如:1李广阳死,睨其旁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2阳虎伪不见冉猛者;左传·定公八年3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汉书·苏武传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史记·高祖本纪6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韩非子·说难二表示隐秘表示隐秘的副词可翻译成“暗暗地”“偷偷地”“悄悄地”;常见的有“窃”“微”“间”“潜”“阴”“暗”“私”等;例如:7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韩非子·说难8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9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战国策·赵策三10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1朱虚侯妇吕禄女阴知其谋,恐见诛,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史记·吕太后本纪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史记·项羽本纪表示公然的副词可以翻译成“公然”“公开地”;常见的有“公”;例如:13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侵扰边境;盐铁论·备胡四表示坚决、认真表示坚决、认真的副词可翻译成“坚决”“专门”“认真地”等;常见的有“固”“断”“苦”“专”等;例如:14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5王曰:“为我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乃悔;寡人断讲矣;”韩非子·内储说上——按:讲,讲和;16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世说新语·规箴17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史记·游侠列传五表示肆意、专横此类副词可翻译成“胡乱地”“随便地”“任意地”“擅自”等;常见的有“妄”“横”“擅”;例如:18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庄子·齐物论19郑业缘私横求,恩已过厚;汉书·王嘉传20非司寇而擅杀;国语·晋语九六表示徒然此类副词可翻译成“白白地”“空”等;常见的有“徒”“空”“但”“虚”“枉”“素”等;例如:21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吕氏春秋·用民22皆曰:“空杀兵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2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24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之;汉书·食货志下七表示权且此类副词可以翻译成“姑且”“权且”“暂且”等;常见的有“姑”“且”“聊”“权”等,其中“权”是汉魏时期产生的;例如:25吾姑翦灭此而朝食;左传·成公二年26优哉游哉,聊以足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27治此计,权救饥耳;世说新语·假谲此类副词可翻译成“相互”“交替”;常见的有“相”“更”“互”“叠”“递”“代”“交”等;例如:28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系辞下29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岁,故五伯更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30胡笳互动,牧马悲鸣;李陵答苏武书31更唱叠奏,声若自然;嵇康琴赋32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颜氏家训·音辞九表示躬亲此类副词可翻译成“亲自”;常见的有“亲”“自”“躬”;例如:3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34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35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庄子·大宗师十表示故意、勉强此类副词可翻译成“特地”“故意”“勉强”;常见的有“特”“直”“故”“强qiǎng”“切”;例如:36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史记·留侯世家37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史记·季布栾布列传38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39留侯病,自强起;史记·留侯世家40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汉书·东方朔传十一表示偕同此类副词可翻译成“一起”“同时”;常见的有“俱”“偕”“并”;例如:41既见君子,并坐鼓瑟;诗经·秦风·车邻42相与偕出,请相与偕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43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十二表示直接可翻译成“直接”“径直”“一直”;常见的有“直”“径”;例如:44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座,不让;史记·信陵君列传45径召君于外也,则民各有心,恐厚乱;国语·晋语二。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古汉语副词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复杂,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古代汉语的副词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
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古代汉语副词-文档资料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6
3、表示程度加深,更进一步
有“益、加、滋(兹)、尤、增、愈、弥”等,意义 近于“(比较起来)更加”、“(比现在)越来越”。“ 益、弥”今日还常用,需加注意。例如: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国语·晋语三)辑睦:合作、和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欲盖弥彰,竟有何益?(资治通鉴·唐纪)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吕氏春秋·慎大) 7
二、范围副词
1、表示全体或多数
有“皆、尽、钧(均)、索、悉、举、备、咸、并 、俱(具)、毕、胜、遍、尽、总、都”等。其中“ 索、举、毕、胜”在现代汉语中少见。例如: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史记·滑稽列传)
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9
但“曾”在古代主要作用是表情态,用来加强 否定语气,表示事实出人意外或已达到某种极限, 可译为“竟(然)”、“居然”、“简直”。例如: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项羽本纪)
死生别处,终始异居。 (白虎通·崩薨) 13
三、时间副词
可分以下八类: 表正在:方、正、鼎、犹、尚 表曾经:已、既、业、尝、曾 表承继:遂、乃、即 表随即:旋、寻、随、便 表终竟:终、竟、卒、迄(讫) 表才始:才、始、适、甫 表暂时:暂 表经常:常、恒 表将要:将、且、行、其、今、方 往事:初、昔、向、郷、故、曩(曩者) 时间短暂:俄、旋、须臾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就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与弗:都就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就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就是与“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与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就是“不要”或“别”。
这就是与“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与“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古汉语的副词-资料
(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愈(俞)、益、加、彌、茲(滋) 一般可譯爲“更加”、“越發”等。
①主上愈卑,私門益尊。(韓非子·孤憤) ②辭俞卑,禮俞尊。(國語·越語下) ③德澤加於萬民,民俞勤農。(漢書·食貨志上) ④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蘇洵《六國論》) ⑥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②亡國破家相隨屬。(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相”還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發出動作,另一方接受動作。
①時時爲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②從今以往,勿復相思。(有所思) ③始吾與公爲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史 記·張耳陳餘列傳) ④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
古汉语的副词-资料
副詞
是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表 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的詞。在句中一般 充當狀語、補語,偶作謂語。
按傳統的觀點,一般都把它歸入虛詞。現 代語法學家根據它的語法功能,將它歸入實詞。
古漢語副詞的數量很多,用法複雜,表義 廣泛。根据意義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詞、範 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語 氣副詞、敬謙副詞
(二)表程度稍深
少、稍、略、微、頗
一般可譯爲“稍微”、“略微”等。
①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四) ②稍不如意,則鞭笞酷虐。(《容齋逸史·方臘起義》) ③請略陳固陋。(司馬遷《報任安書》) ④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爲,微見風采。(漢書·王莽傳) ⑤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歐陽修《賣油翁》) ⑥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説文解字叙) ⑦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漢樂府《陌上桑》)
文言文常见副词
零距离副词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2、其孰能讥之乎
3、既克,公问其故
4、屡撩之,虫暴怒,直奔
5、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遇
6、竟死于秦而归葬
7、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8、吴广素爱人
9、未果,寻病终
10、靡计不施,迄无计
1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12、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13、适得府中书,明日来迎汝
14、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15、若属皆且为所虏
16、五万兵难卒合
17、妇人暂而免诸国
18、蔽林间,稍出近之
19、向察众人之意
20、俄见小虫跃起
21、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22、已而夕阳在山
23、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4、既而得其尸于井
2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古汉语副词
(一)程度副詞
頗
“頗”在現漢中表示程度深,是“很” 的意思。 而古漢語中的“頗”有兩種用法:一 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 示程度淺,是“稍微”的意思。如: 唯袁盎明絳侯[周勃]無罪,絳侯得釋, 盎頗有力。(《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 然多闕。(《史記·三代世表序》)
(二)範圍副詞 僅
現漢中“僅”是限制範圍的副詞, “只”的意思;但在古漢中,“僅”除了 表達這一含義外,還可表示數量多,有 “幾乎”、“將近”的意思,“僅”的這 一含義和用法,主要是出現在唐代的詩文 中,而且要讀“jìn”。如: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 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 識者。(韓愈《張中丞傳後序》) 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 知幾百尺。(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約絕之后,雖勿與地,可。(《戰國策·楚
策一》)
(五)否定副詞 未
“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等於現代 漢語中的“沒有„„”。如: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左傳·僖公
二十二年》)
(五)否定副詞 未
“未”與“未嘗”不同:“未”表示還沒 有實現,包含將來實現的可能性;“未嘗”只 是簡單地否定過去,也許現在已經實現。如: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史記· 孫臏》) 臣未嘗聞也。(《戰國策·魏策四》)
• 3、更、更复,更重:表示再次或多次重复 • 如: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 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更”由“再”意引申有“频频”之意。 • 4、有、又:表示情况再次出现或重复出现。 如: • 晋饥,秦输之粟……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 之粟。 • 5、重:表示再次或多次重复。如: • 君子不重伤二毛,不擒二毛。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常见文言副词简表
定不负相思意。【七下第四单元第20课《卜算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六上第九单元第49课《中国古代寓言四则·画蛇添足》】
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八下第六单元第25课《卖柑者言》】
【自行补充】
表否定
不、否、弗、毋、非、匪、未、勿、莫、靡、罔、微、亡、无
【自行补充】
表范围
表全部
尽、胜、悉、皆、举、均、咸、毕、备、并、具(俱)、遍、既
都、全部
触草木,尽死。【九下第六单元第24课《捕蛇者说》】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九下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九下第六单元第23课《桃花源记》】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七上第六单元第25课《口技》】
【自行补充】
表约略
约、可、且、无虑、许
大约、将近、几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七上第六单元第24课《核舟记》】
高可二黍许。【七上第六单元第24课《核舟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八下第一单元第3课《小石潭记》】
【自行补充】
表敬副词
表敬、表谦
谨、幸、敬、请、垂、敢、辱、惠、窃、伏、伏惟、猥
灵活翻译或不译
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当代学生·鞌之战(第21)》】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七下第七单元第35课《狼》】
俯首骤入,勿逡巡。【九上第五单元第19课《劳山道士》】
【自行补充】
表暂且
姑、且
姑且、尚且、暂且
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六上第七单元第38课《熟读精思》】
存者且偷生。【七上第三单元第10课《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是駮也,真虎且不当,往且败。【七下第七单元第34课《象虎》】
文言文副词总结
文言文副词目录:1、语气副词:反问:岂、不亦(…乎)、其、庸、宁、独;测问:无乃(毋乃)、岂、何其;祈使(希望):其、必、姑、庶几、庶、幸、弟;祈使(禁止):无、毋、勿…………………… 1(1—6)2、决断副词:(表否定性论断)非;(表论断表说明)固、实、诚、乃、即、必、殆、又、亦;(表示限定范围)独、仅、徒、直、特;(表推测)其、庶、庶几…………………………… 6(6-12)3、时态副词:(表对持续时态的否定)未;(表已经发生的时态)既、已、尝、未尝;(表将要发生的时态)将、且;(表正在进行、持续或同时的时态)方、方且、尚、犹、适;(表不止一次的时态)复、骤、数、仍、亟;(表时序的时态)先、卒、终、竟;(表很快发生的时态)立、即、遽、亟、稍、素………………………………………………………………… 12(12-20)4、程度副词:(表程度高)甚、已、至、最、殊、太、尤、良、极;(表程度低)少、颇、微;(表更进一步)益、愈(俞)、弥、加、滋(兹)………………………………………… 20(20-23)5、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未、无、毋、勿……………………………………………23(23—25)6、谦敬副词:(表自谦)敢、窃、愚、伏;(表敬重)辱、惠、请、谨、幸…………………25(25-27)7、范围副词:(表范围)皆、尽、悉、俱、咸、毕、并、各、共、相………………………27(27—30)一、语气副词语气副词有构成不同句类的作用,常用的有两类:疑问语气副词和祈使语气副词。
1、疑问语气副词注意:疑问语气副词大多用表示反问(无疑而问)和测问(半疑半问)。
表示反问常用的有:1)岂表示肯定的反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例如:○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
又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2)不亦(……乎)表示反问,用在谓语的前面,句末多有“乎”字。
可译为:岂不;怎么不;哪里不。
常用文言副词
常用文言副词文言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一类虚词,其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
虽然随着文言文的日渐式微,使用文言副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是了解这些常用的文言副词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仍然是有帮助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副词。
已“已”是表示过去事情的副词,有“已经”、“已有”、“已曾”等不同的使用形式。
例如:“夫人已反,不诉之人”(《论语》)、“曾旦旦言,今已蹉跌”(《孟子》)。
在文言文中,“已”也可以用来表示“已经”和“为止”的意思。
然“然”是一个多义的副词,其中最常用的意思是表示“如此”的意思。
例如:“孔子然之,既皆进食”(《论语》)、“易之为言也,其用然矣”(《周易》)。
此外,“然”还可以表示“然而”、“却”、“自然”等意思。
乃“乃”是表示前后因果关系的副词,有“因此”、“因而”、“故此”等不同的使用形式。
例如:“晋人发其言曰:’不闻子之用兵,氏亦不取我’,此言之在诸侯乃大实也”(《左传》),其中“乃”表示“因此”的意思。
皆“皆”是一个表示全部或者都的副词,例如:“事君尽节,以壹人之不肖,使国皆知之”(《晏子春秋》),其中“皆”表示“全部”或“所有”的意思。
此外,“皆”也可以表示“都”、“俱”、“全”等意思。
亦“亦”是一个表示“也”、“并且”意思的副词,例如:“如夫人何?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乎,君子亦允执其中,夫何位焉?小人乎,小人亦白眉赤发,不以历年之多少,故极之也”(《论语》),其中“亦”表示“也”、“并且”的意思。
且“且”是一个用法非常多的副词,可以表示“并且”、“而且”、“尚且”等多种意思。
例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其中“且”表示“而且”的意思。
此外,“且”还可以表示“还”、“尚且”、“暂且”、“已经”、“马上”等意思。
其“其”是一个用法非常广泛的副词,可以表示“它的”、“它们的”、“它自己”的意思。
例如:“子为政,焉用杀人?”(《论语》),其中“其”表示“它们”的意思。
文言文副词及翻译汇总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字义深奥,文法严谨。
其中副词,虽不若实词之丰,虚词之广,然亦不可忽视。
副词者,修饰动词、形容词,使语意更加明确,语气更加丰富。
今汇副词若干,并附以今译,以供学者参考。
一、始、初始,初,皆表示时间的副词,意为“开始”。
译文:开始、起初例句:始吾未尝知也。
(《论语·为政》)初,吾未尝知也。
(《论语·为政》)二、既、已既,已,皆表示时间的副词,意为“已经”。
译文:已经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已而,吾丧我。
(《庄子·养生主》)三、皆、悉皆,悉,皆表示全体的副词,意为“都、全部”。
译文:都、全部例句:皆大欢喜。
(《红楼梦》)悉心研究。
(《三国演义》)四、乃、则乃,则,皆表示因果关系的副词,意为“于是、就”。
译文:于是、就例句:乃至于斯,吾知足矣。
(《庄子·逍遥游》)则天下之理得矣。
(《孟子·离娄上》)五、且、又且,又,皆表示递进关系的副词,意为“而且、又”。
译文:而且、又例句: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又何患乎其不知也?(《论语·里仁》)六、遂、遂遂,遂,皆表示结果关系的副词,意为“于是、就”。
译文:于是、就例句:遂成一家之言。
(《史记·太史公自序》)遂至东海。
(《庄子·秋水》)七、故、因此故,因此,皆表示原因关系的副词,意为“所以、因此”。
译文:所以、因此例句:故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为政》)因此,吾知之矣。
(《庄子·养生主》)八、乃、竟乃,竟,皆表示出乎意料的副词,意为“竟然、居然”。
译文:竟然、居然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竟至不测之地。
(《庄子·逍遥游》)九、固、固然固、固然,皆表示肯定的副词,意为“当然、确实”。
译文:当然、确实例句:固有所待。
(《庄子·逍遥游》)固然,吾亦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