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重要知识点第一课《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第二课《用水计量时间》1.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
3.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
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壹组成,又叫(漏壶)。
第三课《我们的水钟》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
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
第四课《机械摆钟》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第五课《摆的快慢》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
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
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
第六课《制作钟摆》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
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
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
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
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
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
2、古人可以用日晷,圭表,沙漏,沙钟,蜡烛钟等计时,因为它们都是有规律运动的。
燃香或者蜡烛可以等分成若干份,每份燃烧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
3、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4、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速度在延伸的。
5、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太阳光影子的变化)制成的计时器。
7,水钟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持续,准确。
人们可以给漏杯不断加水保持水位不变。
9、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古代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等类型。
10、普通的水钟水流速度是(不均匀的),我们可以一直加水,保持水位不变,在一定的装置里,水就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11、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
12、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13、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15(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快慢是(不一样的)。
16、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每课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2.从我国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知道:(世界上海洋多,陆地少。
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
)4.丘陵的地形特点是:(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5.山地的地形特点是:(蜿蜒起伏,层峦叠嶂)6.平原的地形特点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7.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较高,周边有明显的陡坡为界)8.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9.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平原)。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从内到外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的。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4.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的很猛烈如(地震)(火山);有时表现的极其缓慢如(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是(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1.冷热的作用会改变岩石模样吗?(模拟)实验设计实验材料:(酒精灯、镊子、岩石、烧杯、护目镜)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
用镊子夹着岩石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碎裂了或烧杯底部有岩石的碎屑)实验结论:(在冷热的作用下,岩石改变了模样。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过程1. 植物的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过程始于种子的发芽。
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通过水分进入种子,引发种子内部的化学变化,从而使种子开始发芽。
2. 幼苗生长种子发芽后,会长出幼苗。
幼苗在光照的刺激下,会不断伸展茎和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生长。
3. 植物的开花结果随着幼苗的生长,植物会渐渐长出花蕾,形成花朵,进行授粉和受精,最终形成果实,并释放种子,循环生长。
4. 植物的生长需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照、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养分。
不同的植物对以上因素的需求有所差异,但都必须满足这些基本需求才能正常生长。
二、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1. 根的功能和结构根是植物的吸收器官,主要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根的结构包括根尖、根毛和根茎。
根尖负责向下延伸,根毛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根茎则负责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植物的地上部分。
2. 茎的功能和结构茎是植物的支撑和传导器官,主要负责支撑叶子和花朵,并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传送到其他部位。
茎的结构包括茎尖、茎秆和叶基。
茎尖负责向上延伸,茎秆负责支撑植物的地上部分,叶基则连接叶子和茎,进行物质传输。
3. 叶的功能和结构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主要负责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
叶的结构包括叶柄、叶片和叶脉。
叶柄连接叶子和茎,叶片负责吸收光能,叶脉则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
三、植物的繁殖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花朵进行授粉和受精,形成种子,从而产生新的植物。
花朵的雄蕊和雌蕊进行授粉和受精,形成种子,种子再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产生新的植物。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通过植物的其他部位,如茎、根和叶,进行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植物。
无性繁殖的方式包括分株、扦插、压条和离体培育等。
四、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光照不足会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计量时间3.1.时间在流逝1.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去判断时间。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太阳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3.圭表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
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4.日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5.实验一: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实验材料:一根香、插香的盘子、打火机、秒表等等。
实验要求以及方法:①取一支香分别在香的1/4、1/2、3/4处做标记。
②点燃这根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③填写燃香时间记录表。
实验现象:一根香平均分成了4部分,每一部分燃烧所花的时间基本相同。
实验结论:一炷香燃烧的时间为半个小时。
通常情况下,一炷香燃烧的时间都是均匀的,因此在古时候没有钟表的时代里,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大概计量时间。
除了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我们还可以用蜡烛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
6.研讨问题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帮助古人计时?方法一,利用太阳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因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时间变化是有规律的。
方法二,利用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制作成日晷来计时。
因为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制作成可以计量时间的日晷。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三单元知识点

4.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1.观察水流的速度(1)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
仔细观察发现:水流的速度不均匀的。
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3)实验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时间增加。
3.想方设法使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会以均匀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第3课我们的水钟1.制作我们的水钟的流程任务: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设计方案: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制作: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组装我们的水钟测试:用钟表测试自制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评估与改进:根据测试结果,改进我们的水钟4. 沙漏是利用能流动的沙来制作的计时工具。
第4课机械摆钟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个发现并解释了摆的等时性。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
根据这一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
(4)实验结论:该钟摆1分钟总是摆动60次。
4.自制摆在摆动的过程中,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但是同一个摆1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5.不同的摆在一定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相同的。
第5课摆的快慢1.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2.研究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时的注意事项(1)实验时,只改变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2)在安装摆时,摆绳上端必须固定住,不能在摆动过程中移动。
(3)在摆动开始时,要让摆小幅度地自由摆动,要自由释放摆,不能用手推动摆。
(4)如果实验中摆锤碰到铁架台等物体,需要重新做实验。
3.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1)不变条件:摆绳的长短、摆动的幅度(2)改变条件:摆锤的质量(3)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第三单元计量时间一、知识点归纳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通过观察记录他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3、古代的水中有“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受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泄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减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上。
4、在滴漏实验中,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随着水流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流下的速度就越慢。
5、制作一个计时准确的水钟需经历: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过程。
6、日晷、水钟、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单的时钟,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8、日晷利用的计时原理是影子的方位变换;水钟应用的计时原理是水滴的等时性;摆钟利用的计时原理是摆动的等时性;石英钟表利用的计时原理是石英晶体受到电池影响后,会和音叉一样产生有规律的振动,每个振动都严格保持相同时间。
9、世界上最准确的钟表是原子钟。
10、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它们是我们常用的计时单位。
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秒钟每转动一圈,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11、用燃香来计时,应将其放在无风的环境中。
12、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投向晷面的晷针的影子也会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13、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通常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两类。
14、做滴漏实验时,随着水位的下降,压力变小,水会滴得越来越慢。
15、在“观察水流的速度”实验中,使水流变快的方法有使水位变高、使小孔变大。
17、利用能流动的沙制作的计时工具叫沙漏。
18、在制作水钟时,我发现一开始水漏下来的速度快,后来水漏下来的速度慢。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的标题是“植物茁壮成长”,本单元是围绕植物的生长过程展开的。
植物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它们能够提供我们需要的氧气和食物,同时也能美化我们的环境。
所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们将会学到许多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比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以及植物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等等。
首先,我们将学习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土壤这几个条件。
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没有阳光,植物就无法生长。
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没有水分,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也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如果土壤中没有养分,植物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来生长。
其次,我们将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生长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播种、发芽、生长和结果四个阶段。
在播种阶段,植物的种子开始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芽,形成幼苗。
在发芽阶段,幼苗会不断地向上生长,直至成为一棵小植物。
在生长阶段,植物会不断地生长,其根系会向深处伸展,茎和叶子也会不断地生长。
在结果阶段,植物会形成果实,这个过程也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除了以上内容,我们还会学习到植物的根、茎和叶子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植物的根系可以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也能固定植物在土壤中,保持植物的稳定。
植物的茎负责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输送到其他部位,同时也能支撑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叶子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通过叶子植物可以利用阳光和二氧化碳来合成养分。
在学习单元内容时,我们还会进行一些实验和活动,以加深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比如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也可以观察不同植物在相同条件下生长的差异等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参与一些植物的栽培和养护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植物的生长,来加深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

1、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上下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阔,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内蒙古是高原、x疆的吐鲁番是盆地、x藏是高原的地形。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内部从外到里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局部。
绝大局部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
6、大陆板块不断运动,如互相碰撞、别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宏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7、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8、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9、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10、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小石子和沙是岩石风化形成的。
1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
12、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其次是沙、比沙小的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的直径大于2毫米、沙的直径小于2毫米,粉沙的直径小于1/16毫米,黏土的直径小于1/256毫米。
13、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1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8、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拟轻。
19、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场。
2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2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聚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纱。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知识点1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地球表面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河流)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宁波市区的主要地形是平原,占全市的40%左右。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引起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1、地球内部运动,如火山和地震;2、地球外部力量的作用,如风化、侵蚀和沉积。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他们可以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碰撞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是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风化的过程岩石----经过风化----变成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变成小石子和沙8、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其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现象以及电和磁的相关知识。
地形及地形的特点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之一,主要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地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同时,地球上海洋面积远远超过陆地面积,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地形特点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此外,这一单元还介绍了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包括地球内部的结构、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火山的类型和喷发方式等。
同时,还强调了自然现象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等。
电和磁是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重点,主要包括简单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电磁铁的性质和用途、磁力的大小和方向、地球是一个大磁体等知识点。
这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探究电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总之,五上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基础知识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蓝色表示海洋。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8.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9.(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0.风化作用改变的地形地貌: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这些花岗岩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云南的路南石林.弥渡的天生桥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岩石碎裂→土壤)12.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颗粒最大的(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地球上的物质地球上的物质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近100种。
2. 物质的种类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近,没有流动性;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远,有一定的流动性;气体的分子间距离最远,可以自由流动。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
不同物质之间的性质各不相同。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物质的状态改变;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燃烧过程中物质发生变化。
4. 测量物质的质量和容积量度物质质量的单位是克,量度物质容积的单位是毫升。
利用天平可以测量物质的质量,利用和量杯可以测量物质的容积。
第二单元:物体运动的规律1. 物体运动的均匀性和变速性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均匀运动或变速运动。
均匀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相等距离;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不相等的距离。
2. 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量单位可以用米/秒、米/小时、千米/小时等表示。
3.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称为加速度。
物体的加速度可以为正数、负数或零,分别表示加速、减速和匀速运动。
4. 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路径称为轨迹。
轨迹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第三单元:声的传播和光的反射1. 声的传播声音是可以传播的,一般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媒介介质和振动物体产生。
2.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后会发生反射。
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后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线在光滑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镜面反射;光线在粗糙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漫反射。
4. 光的折射光线在由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会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的简要内容概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通常涉及“光与色彩”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该单元可能涵盖的一些主题:
1.光的传播: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光的反射:探究光在遇到不同物体表面时的反射现象,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光的折射:学习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例如在水中或玻璃中的折射。
4.透镜:认识透镜的种类和作用,如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5.颜色:探究光的颜色和混合颜色的原理,了解三原色和色光的混合。
6.光与生物:了解光对生物的影响,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视觉。
这仅是一个大致的单元内容概述,具体的课程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教学要求而有所不同。
五年级科学上册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三单元知识点1、“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4、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即西部多山,东部多平原。
5、世界七大洲指(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
四大洋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6、(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7、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地形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8、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不断运动,造成地表变化。
9、许多科学家认为,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这些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10、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风化作用可改变地形地貌,还能形成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但很缓慢。
11、岩石变化的原因:(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和(动物)的活动。
1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3、岩石的风化过程:岩石→风化→(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小石子和沙。
风化的特点:缓慢、(细微)、(长期)、短期内不易觉察。
14、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它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
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教学变化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岩石和土壤是组成地表的重要物质。
15、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砂,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单元笔记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它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生物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3.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内所有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4.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数量和类型。
5. 遗传多样性指的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的丰富程度。
6.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和其他资源。
7.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制定了许多法律、公约和条例。
例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 各国也在本国立法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
3.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仅仅是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出一份力。
4. 科学家们也在探索更加创新的方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存等。
5. 保护生物多样性也需要我们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提高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2.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经济发展也有着直接影响。
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和家畜都是依赖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来提供材料基础的。
3. 生物多样性也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4. 正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我们才更应该去保护它,让它继续为人类的福祉和地球的生态平衡发挥着作用。
结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的保护事关全人类的未来。
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水的特性和水的循环。
下面是对该单元的详细描述: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具有独特的特性和重要的功能。
首先,水具有透明、无味、无色的特点。
这意味着我们通过肉眼无法看到水的颜色,也无法品尝出水的味道。
其次,水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都能出现。
在高温下,水会变成蒸汽;在常温下,水是液体状态;而在低温下,则会变成冰。
水的这种特性,使得它在地球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水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首先,水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人体约70%是由水构成的,水对于我们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水具有溶解能力。
许多物质可以通过水的溶解而融入到水中,这样可以更好地运输和分解,满足生物的需求。
再次,水还具有吸热和释热的特性。
水的高比热容使得它能吸纳和释放大量的热量,这在调节气候和温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的存在也与水的循环密切相关。
水的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首先,太阳能使水面上的水变成蒸汽,形成云,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然后,蒸汽在大气中升高,经过冷却后变成水滴,从而形成云,这个过程叫做凝结。
接着,水滴在云中聚集成水珠,增加重量后,会从云中下降,形成降水,包括雨水、雪和冰雹。
最后,降水会进入地球上的湖泊、河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这个过程叫做沉淀。
地下水通过地下水流或渗漏出来,最终回到海洋,完成了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水的循环可以将水输送到不同地方,滋润植物生长,同时水的蒸发又能带走地表的热量,调节气候。
此外,水的循环还可以将有害物质从大气中带到地面,净化大气,提供清洁的空气。
总而言之,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水的特性和水的循环。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水的透明、无色和无味,以及水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
我们还了解到了水的重要功能,如构成人体的一部分、具有溶解能力以及吸热和释热的特性。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第一节简单电路1.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答:导线把灯泡和电源连接起来,形成了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亮了。
2、电池有两极,正极和负极。
正极用+ 表示,负极用-表示。
3.电线应该接触到灯泡的什么部位?答:灯泡有两个触点,一端连在灯泡的下侧部,一端连在灯泡的下部凸起,正确连接这两个触点,灯才会亮。
4、一个简单的电路要由导线、电池、开关、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5.所有用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是怎样的?答: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6、开关的作用是什么?7、如何做一个简单的红绿灯?(32页)材料:步骤:第二节导体和绝缘体1、根据物体容易导电何不容易导电的性质,可以把物体分为导体、绝缘体两大类。
2、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
3、在有些条件下,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 )4、导体就是能导电的物体,绝缘体就是不能导电的物体。
(×)5、电流不容易通过绝缘体,所以绝缘体没有什么用处。
(×)6、填表①铁②干木材③食盐溶液④炭棒⑤陶瓷⑥人体⑦玻璃⑧潮湿的木头⑨干布⑩塑料尺导体①③④⑥⑧绝缘体②⑤⑦⑨⑩7、避免触电有哪些方法?答:(1)不要在电线上晾晒衣服(2)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3)不要用湿毛巾抹电器(4)不要把多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第三节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画出简单电路图,思考下面的问题(1)让灯泡不亮,怎么办?(2)让灯泡变得更亮,怎么办?(3)让灯泡变暗,怎么办?二、练习1、要让灯泡变亮我们可以(C )。
A、用大灯泡B、用大电池C、用新电池2、在检测暗盒的时候,如果发现小灯泡变暗,这时候暗盒里可能连着(C )。
A、一节电池B、一根导线C、一个灯泡第四节研究磁铁一、磁铁的分类: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二、磁铁的性质1、答:(1)磁铁能吸铁;(2)磁性可以传递(3)磁铁两极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4)磁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5)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请家长及时检查确保孩子背会知识点。
谢谢您的配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质的松软程度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